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为:治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战国时期与当今时 代的比较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 争频繁的时代,而当今时代则 是一个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 时代。通过对两个时代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规 律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历史观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有着不 同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不同 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以及历史观的演变和发 展。
《六国论》与《左传》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散文,但《左传》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描写,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历史 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六国论》与《史记》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著作,但《史记》更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叙述和评价,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 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跨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秦国的强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 整体的国家实力上,还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策略和人物性格等方面。
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 加清晰地看到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 思想。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 及比较阅读
REPORTING
《战国策》等其他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策》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
灭。”此言得之。
,薪不尽,火不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何哉?
。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并力西向,则吾
9.则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 国苏 论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ppt课件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19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对比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故曰:
弊在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也
分
总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 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 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 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 句的关系怎样?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
的鲜明对比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第二段
赂秦 对比
《六国论》ppt课件78张
任务活动三 探究技巧,学以致用
思考1:《六国论》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语言生动。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 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 “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气势充沛。《六国论》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 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 起伏跌宕,雄起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 *六国论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附:【译注·古今对译】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生平]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 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等,皆不中。乃悉焚所 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 千言。至和、嘉祐年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 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士大夫争相传诵。宰
[作品] 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等。 散文:《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文集:《权书》《衡论》《嘉祐集》等。 [评价] 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 不乱,肆能不流。——曾巩
2.文题解读 (1)六国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 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 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 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 瓦解,相继灭亡。 (2)论的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 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 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正 故曰:弊在赂秦也
反 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事:侍奉 薪:柴草 得:得当,适宜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 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 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 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再:两次 却:使……退却 洎:及,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谗言 终:坚持到底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孤危:孤立危急 诚:实在 不得已:没有办法
动词,厌恶、讨厌
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和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
与
④则与斗卮酒 动词,给
⑤与会者 动词,参与、参加
⑥与人为善 动词,赞许、赞助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二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称“老苏”。作品集 《嘉祐集》。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三、研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武器,军械。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 3、用兵策略,战略。如: 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名词作动词,用兵器杀人。如: 左右欲兵之。 二、复合词
六国论
一、论 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 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 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4.研读第四段 (1)本段的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 者”指哪些国家?它们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惜其用武不终也 (2)除了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一段还从反面 论述,这样正反论述要说明什么? 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如: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3.研读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观点?各得出怎样的结论? 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从土地得失上——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从强弱胜负上——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对比论
证 从引用古话上——此言得之——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复习ppt
D
• • • • • • •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写作意图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 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 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 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 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 之道。
重要的虚词“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用,介词 (3)以地事秦 用,把,介词 (4)洎牧以谗诛 因为,连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用,介词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介词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凭借,介词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才,连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而,连词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连词
《六国论》精品ppt课件
文笔优美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情感表达深度体验
1 2
忧国忧民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 民疾苦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
激昂慷慨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语言激昂慷 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3
沉郁顿挫
文章在表达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 的忧虑时,语言沉郁顿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 考空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强调不能为苟安一时而牺牲长远利益。 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揭示“赂秦”政策的危害,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
现实意义思考
将六国中不同国家的策略、实力进行 对比,揭示各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通过对比六国各自为政与秦国统一六 国的不同结果,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 性。
类比论证法
将六国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兴衰 进行类比,说明六国灭亡的必然
性和历史规律。
通过类比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因素,分析六国灭亡的
深层次原因。
将六国灭亡的教训与当今社会的 某些现象进行类比,提醒人们警
惕历史重演。
因果论证法
分析六国灭亡的因果关系,指 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 保守等因素是导致六国灭亡的 根本原因。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 ,揭示六国灭亡过程中的因果 关系和必然结果。
强调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的 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吸取历 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您的观看
高中语文《六国论-复习》课件
总
分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 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 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 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 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 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 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 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 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 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二.解题
1 . 六国
2.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 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古:灭亡。
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 推翻合法政府。
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大患
赂 秦
得难
献易
力
亏
有限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论述六国灭亡原因
01
六国割地求和,以地事秦
六国在面对秦国的侵略时,采取了割地求和的策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来换取和平。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阻止秦国的侵略步伐,反而助长了
秦国的野心。
02
六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
六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不能团结一致对
抗秦国的侵略。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使得秦国能够轻易地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 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 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将六国与秦国进行对比,突出六国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纵向对比
通过历史时间线的梳理,将六国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对比,展 现其兴衰历程。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 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 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 的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苏洵
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
成就
散文方面造诣极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作品
《权书》、《衡论》等
学习目标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将犹在 (副词,还)
.
14
(5)或:或曰…… 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6)事: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8)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
15
(9)得: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
6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 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 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 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 万、绢二十万匹。
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010江苏)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2010全国2)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4、挟飞仙以遨游,
。(2010福建)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
,
。(2010广东、安徽)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10上海)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F、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
13
5、解释下列多义词
(前例、旧事。今指STORY)
.
11
2、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数目)
4、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正确)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近,亲附)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
7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洎牧以谗诛 jì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日削月割
xuē
胜负之数
shù
.
8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赵牧以谗诛 .
亡
丧
结论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5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6段) (讽今)10
课堂练习
• 1、古今异义词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
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
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
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
5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礼待)
.
12
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 论 点
六
国 破 灭
( 总
弊 在
分 )
赂
秦
分论点
事实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第3段)
程度上
亏
道理上
(
第 1
(并 列)
论断
不
战
, 胜 负
( 分
已 判
总 )
、
2
段
不)
齐与嬴不助五国
赂 者
(总分)
燕以荆卿为计
以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赂(第4段) 者
(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像)
.
4
解题
1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 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 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 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10)欲: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11)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
16
(1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由于,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介词
.
1
《六国论》
复习课
.
2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
.
3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 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14
(5)或:或曰…… 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6)事: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8)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
15
(9)得: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
.
6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 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 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 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 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 万、绢二十万匹。
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2010江苏)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2010全国2)
3、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4、挟飞仙以遨游,
。(2010福建)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
,
。(2010广东、安徽)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10上海)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F、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
13
5、解释下列多义词
(前例、旧事。今指STORY)
.
11
2、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数目)
4、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正确)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近,亲附)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
7
读准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霜露 pù 如弃草芥 jiè 洎牧以谗诛 jì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ǔ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日削月割
xuē
胜负之数
shù
.
8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赵牧以谗诛 .
亡
丧
结论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5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6段) (讽今)10
课堂练习
• 1、古今异义词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 •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
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
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
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
5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珍惜、爱惜)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数,指命运)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礼待)
.
12
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B、暴秦之欲无“厌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 论 点
六
国 破 灭
( 总
弊 在
分 )
赂
秦
分论点
事实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第3段)
程度上
亏
道理上
(
第 1
(并 列)
论断
不
战
, 胜 负
( 分
已 判
总 )
、
2
段
不)
齐与嬴不助五国
赂 者
(总分)
燕以荆卿为计
以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赂(第4段) 者
(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像)
.
4
解题
1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 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 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 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 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10)欲: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11)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
16
(1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由于,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介词
.
1
《六国论》
复习课
.
2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
.
3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 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