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者:陈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0期
[摘要]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有美感的人,让学生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发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去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杰(1964- ),男,安徽淮北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具象表现绘画。(江苏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15-02
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提法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怀疑和争论,然而,如果我们不是把“素描”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的话,“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可能早已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看到,无论是“苏派”素描教学中强调的“全因素”描绘,或是“罗派”和“德派”素描教学中强调的“结构性”表现,它们本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甚至无法轻率地指出前者就没有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也不能粗暴地认为后者就缺少对光影的感受和表达。我们还看到,在这些不同学派中都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素描画家和优秀的素描作品。我们更不会对工具的使用有过多的计较,不会因某一同学使用了铅笔就一定认为他是进行事物性的描绘,也不会因为某一同学使用了木炭就认定他无法进行深入的表现。显然,我们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素描教学和学习的空间。
一、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我系为例,已存的素描教学中尽管融汇了多种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精髓,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逐渐演化成某种既定的经验和概念的倾向。当我们面对对象时,给学生讲述的结构、明暗、虚实、比例等规律,早已成为我们熟悉的“日常话语”,在这些“日常话语”中,对象总是确定无疑地供我们来把握,学生与其说是在描绘对象,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存的“经验”和“规律”。这样的素描教学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唯独因缺少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和参与,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而常停滞在技术的形而下层面上,并越来越显得我们的素描教学死气沉沉。
其次,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状态,我系的素描教学也有过大胆尝试的经历。如让学生较多注重主体感受的表现,而不必以太多的规范来限制。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滑入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中,看似多样化的面貌里,却极少能找到学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多是东拼西凑的模仿,此状况甚至可能导致素描教学中的无序和混乱。素描教学应如何进行?素描教学应如
何融入学生的主体意识?素描教学应如何有效地把现在的训练和今后的学习相连接?素描教学应如何对应当今时代?这些都是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常感困惑之处。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
在这些困惑中,我们的素描教学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改革实践。其间,我们也借鉴了德国“包豪斯”在基础训练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不同对象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只是提示、启发,“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把素描教学内容分解为“案例式”的“三模块”:一是中外素描观察方法的比较与基本常识;二是人工形态的写生;三是自然形态的写生。在“三模块”的第一模块——中外素描观察方法的比较与基本常识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美术史,而是讲中西美术在“观看”理念与传统上的差异,让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对比中学习如何去判断。
在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写生教学模块中,我们通过大量不同的案例教学,由具象到结构、由结构到半抽象、由半抽象到提炼对象中最基本的抽象元素连作的练习,寻找对象的基本规律。如在人工形态写生练习的一个案例中,我们随意摆放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陶器。在开始的写生中,我们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认识,有所选择地去表现对象,运用点、线、面、色彩、物质、动态、空间、明暗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追求隐藏的结构本质和各种力之间的平衡,它包含着有物象造型与非物象造型的两个方面”。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启发学生以主观态度舍去非本质的细节,尽可能地去简化对象,从而达到造型的单纯化、意匠化,以至升华到半抽象形象。最后,我们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对象引起的视觉联想,提炼出陶器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强化个人意念,将人工形态的陶器形象破坏、变形,并予以夸张处理,运用多幅画面连作的形式去表现,“赋予对象以比喻、暗示与象征等各种不同的意义”。
其次,在素描教学方法上,我们将其分解为综合性的“三结合”:一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二是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三是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在“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相结合中,我们所理解的素描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素描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这就决定了素描的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纯粹技法的教学,它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
我们的素描教学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文”倾向的艺术教育,它所张扬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和全新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张扬“艺术化生存”的教育。这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全面的和整体的生存方式,它不仅需要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成熟的人类情感。按照这种方式,从事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因此,这种素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艺术的感觉,还能帮助他们理性地思
考。在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中,我们每天都布置学生进行“日记式”的课外速写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大生活场景中,发现对象、观察对象、表现对象、创造对象的能力,并在这种长期练习所形成的习惯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仅对现在是重要的,对今后的继续学习也同样重要。当学生的目光从课堂投向丰富的、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时,他们大都表现出了对可视世界浓厚的兴趣和鲜活的感受力,也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质疑”带到自己的课外体验和日常生活的似曾相识之中,并唤起了许多同学与现实生活朦胧相遇的渴望。
在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的座谈与讨论、学生作品的自评与汇报展出、系列讲座与优秀作品欣赏、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不少于十本书的读书量等方式,把素描的学习置放在一个“人文”的背景下去进行。如在素描的自然形态写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向学生推荐黑尔著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这本书,通过读书、讨论与总结,学生“用顺序渐进的方法理解了自然和艺术中抽象的基本原理、抽象的因素及其表现形式”,对抽象概念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并最终使其成为学生在素描作品表现中使用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学习中的追求同时激励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他们主动把自己的视野从教室转向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并形成了空前的读书研讨的风气,许多同学表现出了对理论问题和中西文化现象的关注。
至此,我们的素描教学已开始显示出它某种活生生的意义,即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牵动了我们从视看过程中引发的对大生活的审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牵动了我们在对视觉对象的追问过程中引发的对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牵动了我们从素描技术手段的掌握过程中引发的诸多文化上的关怀。至此,我们的素描教学改革实践才有了它全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汤姆·沃尔伏.从包豪斯到现在[M].关肇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腾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巴特.符号学美学[M].董学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内森·卡伯特·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M].胡知凡,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