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教化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他主张“实学”,即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他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上。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

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

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编者按: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

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穷经”、“通史”、“经世致用”,对浙东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治论著,里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其中专列《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他对学校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各类学校都要成为讲政议事、确定是非、监督政府的机关。

主持学校的是“学官”,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地履行议论国政、监督朝廷的职权,学官应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

那么学官如何行使这种权力呢?黄宗羲主张天子和郡县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县学官的思想指导和政务监督。

另外一方面,广开言路,使学校成为舆论和议政的场所,限制君权。

这种力主学校议政、由学校决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学民主的思想,在当时无疑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

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

真可谓千古不刊之论。

正文:《明夷待访录·学校》[原文]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①、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④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壳、戎(讼)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民主 主义精 神 。黄 宗羲 的 民主 思想 涉及 政 治 、 经济 、 社 会、 文化 、 育 等诸 多方 面 , 教 本文则 着力 探 析黄宗 羲 的 民主教 育 思 想 。黄 宗羲 的 民主教育 思 想 主要 体 现在 对 学 校功 能 、 才选拔 、 人 教师 精 神三方 面的 阐释 。 一、 学校 不仅 是传 承文化 、 为国 育才 的教 育机 构 , 更 应该 是政 府 的监 督机构 他在《 明夷待访 录 学校》 的开篇就说道 : “ 学校 , 所
黄宗羲 ( 16 10- 1695 ) , 字太冲, 号梨州 , 亦号南雷 , 浙 江余 姚人 。他 师从 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 ,得 敲 山之 学 。黄宗 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史学家 。 由于他逢乱世的经历与家学渊源的熏陶 ,黄宗羲具有 一些迥异于当时其他学者的思想 ,这就是他思想中的
新 型 的科 学 人才 。著 名 的科 学 家杨 振 宁教 授 说 过 : “ 培
综上所述 , 教育是立 国之本 , 治国之道 。尤其在 当 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 如果教育水平落后 , 民族的文化素 质就不能提高 , 那么科 学就不会发展 , 国家就会落后 , 落后就会挨打。只有通过 比较教育,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 学经验 、 管理模式 , 时进行教 育改革 , 及 更快地 、 更好地 培养 出更 多的新型人 才 ,我们 国家 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 才会实现 ,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997 年4 期.
⑦ 谷 贤林.关于 比较教育若干 问题的探讨. 比较教
育研 究, 2003 年 第7 期.
⑧ 梁忠义. 中国比较教 育研 究 的走 向.外 国教 育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 1996 年 第1期.
⑨贝磊, 桂勤.亚洲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及其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作者:刘晓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6期一、黄宗羲教育思想概述学贵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和“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 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说:“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宗羲在教学实践中,对那种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之心性的“静坐参悟一类工夫”,表示极为反感,他曾明确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奈何今日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于适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危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在他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黄宗羲在实践致知的教学原则时,既重视读书活动,也十分注重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即实际才能的培养。

黄宗羲提出要对所学习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然而思考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

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

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在《南雷学案答董吴仲论学书》中,明确指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明代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教育为核心,主张以诚信、知行合一、明理实践为基础的全面教育。

以下是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古人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其次,黄宗羲主张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黄宗羲强调明理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人才。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别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注重实践和思维培养的全面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对社会负责。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 孙宝山 提 要: 本文旨在对日本

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  孙宝山 提 要: 本文旨在对日本

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孙宝山提 要:本文旨在对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介绍和总体评价。

为了避免主观概括的误解,本文采用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来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

首先,根据观点的逻辑共性进行了总体分类,每个类别中的观点大致按照原著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同时还对中日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比较,并分析了双方分歧的原因;最后,针对日本学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本学者 黄宗羲 民本 折衷 民主早在清朝的乾隆、道光年间,黄宗羲的著作《南雷文定》、《南雷文约》、《明儒学案》等就数度被输入到日本①,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明夷待访录》的广泛流传,日本学者开始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展开系统研究,并且一直兴趣不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采用原典主义的方法,首先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系统的介绍;然后,对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中日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比较;最后,针对日本学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着重从方法层次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一、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总体定位在清末变革的风潮中,梁启超、陈天华等从提倡“民权”、“共和”的立场出发,把黄宗羲推崇为“中国的卢梭”,日本传统上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一说法展开的,并因此形成了三种观点:民本说(否定说)、折衷说、民主说(肯定说)。

(一)民本说。

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中国的卢梭”这一说法,将黄宗羲政治思想归为传统的民本思想,认为与近代民主思想绝对不可相提并论。

清水盛光是民本说的最典型代表,他说:“清初政治思想是对普遍专制的批判,其根据被从王道国家的重民思想中求得,因而这和在卢梭书中可以看到的王权批判、民主主义思想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巨大的差距。

”“因此,有时有的说法或者称孟子的政治论是民主的,或者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民本的,但只 要二者是在承认王权的前提下谈论人民本位的政治,我们就应该强调意味着由全体人民治理 和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原本的民权思想和中国的民享思想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 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 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二、 “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 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光辉。
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正是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 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
三、 论教育内容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经学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他说: “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又指出“受业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 在实际教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如此重视经学的传授,主要有以下两方 面的原因。
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 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从小随父读书求学,14岁补仁和县学生员,但他对举 业“弗甚留意”,而“好窥群籍”。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即使在抗清武装 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他的学生万言在《郑禹梅制义 序》一文中说,在甬上证人书院中,黄宗羲“取宋、元、明以来未经表暴之文百余家, 手为划画,以授之吾党”。在主持海宁讲席时,他亦向查慎行、查嗣瑮等教授“诗、古 文”。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家黄宗羲教育理念研究

教育家黄宗羲教育理念研究

教育家黄宗羲教育理念研究摘要:明末清初是封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著名教育家黄宗羲身处这一转折期,了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影响下,黄宗羲以讲学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

ﻭ关键词:黄宗羲;教育;;理念;ﻭﻭ黄宗羲(1—1695),号梨洲,是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有着极高的历史和学术地位。

黄宗羲不仅在治、哲学、历史等领域造诣颇深,在数学、历法、天文等方面也是建树颇丰。

的黄宗羲曾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创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封建走向没落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育见解,而其理念的性在封建实属难能可贵。

ﻭﻭ一、教书育人三十载,浙学派领风ﻭﻭﻭ黄宗羲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世代书香家庭。

其父黄尊是进士出身的林党骨干。

在运动中,黄宗羲多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四处漂泊。

后来他对混乱无为的运动彻底失望,遂将精力全部投入在著书立说上,成为明清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并奠定了浙学派的学术根基[1]34。

作为思想家,黄宗羲以《明夷待访录》与《明夷留书》两部著作对君主进行了深刻批判,是我国最早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宏著,具有思想启蒙的深远意义。

作为学术,黄宗羲以《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两本学术专著开创了学案体史书体例的先河,推动了史学研究的。

作为哲学家,黄宗羲极力反对高谈阔论却不切实际的宋学,主张主义至上的哲学,并提出了公众合一与一本万殊的辩证哲学史观。

作为教育家,黄宗羲倡导精研经史又经世致用的新兴学风,还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接连不断地讲学活动开创了浙学派,其影响至今依然在延续。

此外,黄宗羲在算学、历法、音律、地理、天文、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造诣非凡,创作的各领域专著超过一百种,总字数超过两千万,极大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财富.开创浙学派是黄宗羲教育与思想的突出反映.这个在清代以地“浙”命名的学派主要在绍兴、宁波等地。

学派之所以能够创立,根本原因是黄宗羲在位于浙的证人、郑仁开展的系列讲学活动孕育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思想。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浅论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

63作者简介:张萌(1977— ),女,汉族,浙江余姚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是中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生活在明末危机四伏,异族入侵,宦官专权的动乱年代。

终其一生,对留存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及其腐朽的思想体系作了无情的剖析与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充分展现了博学多才的大家风采。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在晚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成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其中,在教育领域,他的思想和论述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之先河,可以说,黄宗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黄宗羲,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黄宗羲很早就开始教学生涯。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其父黄尊素被害时,他年仅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

在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他避居余姚化安山,一面从事学术研究,一面进行教学活动。

自康熙六年(1667年)后,他更是先后在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讲学活动。

甚至在80高龄时,仍不知老之将至,兴致勃勃,重登姚江书院讲学。

黄宗羲从事教学活动,前后历事60余年,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

而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又和黄宗羲在浙东的讲学活动密不可分。

所谓清代浙东学派,指的是在浙东宁波和绍兴地区形成而逐渐扩展开去的一个学术流派。

我们知道,一个学派的形成都离不开创始人的教育活动。

譬如,春秋时代孔丘创立的儒家学派,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后来宋明时代出现的“心学”、“闽学”等都是如此。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第一篇: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一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同张应鳌等“共主教事”。

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

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

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黄宗羲主要思想的总结,包括他的治国理政观点、对天命论的批评、推行农学改革的主张、对历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治国理政观点主要包括“天下为公”和“三纲五常”思想。

他认为,天道是普世的,君主应当以天下为公,践行仁政,守正道,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他主张君主应当放弃个人私利,以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此外,他强调了“三纲”和“五常”的重要性。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忠诚、孝顺和妇女的纲纪。

而“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要具备这五种品德。

黄宗羲对天命论的批评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批判了传统儒家学说中过于强调天命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天命是指领袖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而不是凭借出生的权利。

他主张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确保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黄宗羲的这一批评对于后来康有为等人关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宗羲主张农学改革,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注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并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

他的这一主张对于后来江南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对历史的重视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认为研究历史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史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诸如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批评了传统的儒学教育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格物致知”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新式教育运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就说道:“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黄宗羲在《孟子师说·曹交章》中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此孟子继往圣开后学一大节目。

徐行尧服,人人能之,即人人可以为尧舜也,只在著察之间耳。

后之儒者,将圣人看得烦难,或求之静坐澄心,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或求之察见端倪,遂使千年之远,亿兆人之众,圣人绝响。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结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结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结黄宗羲(1610-1695),字云麒,号震斋,南直隶昆山人,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他主要以历史学和经世致用的学说而闻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注重历史研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他认为历史是认识世界和规律的基础,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当前的行动。

他强调实用性,主张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改善社会和促进人民福祉。

其次,黄宗羲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共生。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节律,人应该遵守自然的法则,与之相应、顺应自然。

在社会关系中,他主张以仁义为核心,强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第三,黄宗羲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追求个人独立的权利。

他认为个人应该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反对任意权力的压迫和剥削。

他主张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益,秉持仁政,使人民能够自主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黄宗羲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全民教育。

他主张以德育为首,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同时注重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五,黄宗羲提倡尚实务,反对儒家的空谈主义。

他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践和实践经验才是真理的根基。

他反对书本上的空洞学问和形而上学的思辨,强调实际的经验和实用的知识。

最后,黄宗羲主张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为出发点。

他认为政治和社会制度应该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准绳,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解决问题。

他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主张制定公平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综上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强调历史研究的实用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个人的自主权利、教育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和以“人”为出发点的社会治理。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黄宗羲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黄宗羲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黄宗羲教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摘要】明末清初,黄宗羲面临国破族亡的社会现实,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弊端,扬弃先儒的思想,结合时代特点。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化思想,而追溯其教化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是“理气合一”的本体论依据,“心性合一”的人性论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关键词】黄宗羲;哲学基础;本体论;人性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皆有其哲学基石。

明末清初,山河破碎,国破族亡,民不聊生。

黄宗羲面对社会现实,以激烈的言语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结合时代特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化思想。

通过对其教化活动和教化思想形成的追溯,黄宗羲内容丰赡的教化思想有着特定的哲学基础。

一、黄宗羲教化思想的本体论依据:理气合一二程在理气、道器关系上,认为理、道、无形是形而上,器、气、有形是形而下。

实际上,这是按照无形和有形来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抽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根据是没有形体的、不可见的,把他们归结为形而上,具体的事物认定为形而下。

承认事物和其规律或内在根据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合理的,但不能说,事物和其规律或内在根据有本质的不同就是不同的东西,分而为二,进而夸大了二者的差别。

二程否认规律或内在根据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二程认为理气无先后。

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不可分离,这些思想有积极合理的因素。

朱熹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的理气不可分、理气无先后的思想;另一方面,把二程的这一思想发展为“理在气先、“理生气”的思想。

明朝的哲学家罗钦顺也正是利用了二程理气不可分、理气无先后的思想。

对朱熹的“理在气先”、“理生气”的理一元论进行了批判。

黄宗羲赞同罗钦顺关于理气问题的观点。

他说:“先生之论理气,最为精确,谓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罗钦顺以程朱派自居,却从程朱派理学的内部改造了程朱理学,并对“理在气上”、“理在气先”、“理本气末”、“理主宰气”的理学唯心论提出激烈批评。

明确提出了“理气为一”、“理在气中”的哲学命题。

总结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是明代末年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思想贡献深远而有影响力。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

下面将对黄宗羲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只是由于朝廷的腐败以及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人们的堕落。

因此,黄宗羲主张对学生进行悔过教育,使其回归善良的本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其成为自觉遵循道德的公民。

其次,黄宗羲提出了“清心修身,明智致理”教育法的概念。

他认为只有清心修身,以及明智致理,才能促使人们在品德、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

清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自我反省,摆脱贪念、傲慢等不良习惯,培养纯净的心灵。

明智致理则是指在学习上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善于观察、思考,明辨是非。

此外,黄宗羲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他主张学以立身,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倡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育的个性化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化教学。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观察和教育实践的探索上。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君王把天下作为个人的私产,鱼肉百姓。黄宗羲指出,君 王只有以“天下为公”的思想治理社会才会国泰民安。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在《礼记·礼运》中有 两段这样的描述,前 者 称“大 道 之 行 也,天 下 为 公 ”,后 者 说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了公天下与家 天下。在公天下的社会里,治理者“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尧、舜就是按照传贤不传子的 规则,被推选出来的仁德之君。三代之君“则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并且“大 人 世 及 以 为 礼 ”,父 传 子 继 或 兄 终 弟 及 的 政 治世袭制度被建立起来。进入家天下的三代以后,要落实天 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就要有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 君。实际上,家天下以后,君臣父子,贵贱尊卑,等级分明,人 君的权力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宗羲质疑传统的君国 一体学说,认为君主不具有与天下、国家同样的地位,天下并 非一姓之私,君 主 仅 仅 是 一 姓 之“朝 廷 ”而 已。 黄 宗 羲 明 确 指出,天下兴亡不应以朝代的更替划分,或以治乱来划分,应 该以万民之忧乐作为评判标准。一家一姓的更替只是改变 了朝代,不再具有天下兴亡的意义。桀纣的亡国,按照王朝 兴衰来看应该是乱世,继桀纣而起的国家,却使天下百姓的
教王 慧
摘 要 黄宗羲继承了儒学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天下为公”的立场出发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并试图构建理想社会。明朝灭 亡的历史教训,使黄宗羲认识到只有圣贤治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黄宗羲深入研究传统教化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 色的教化思想。本文拟从教化的目标、教化的途径、教化的方法等方面,对黄宗羲的教化思想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 黄宗羲 教化 作 者 王慧,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南京 210094)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 经历国破家灭的惨剧,用毕生的精力进行学术研究,是中国 历史上成就卓著的著名学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黄宗羲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教化内容,形成了自 己独到的教化思想。研究黄宗羲的思想,能够很好地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现在学术界的学者们对黄宗羲的思想研究颇多, 但多侧重于研究黄宗羲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等,而对黄宗 羲的教化思想注重不够。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化的目标、 教化的途径、教化的方法等方面,对黄宗羲的教化思想进行 分析和阐释。
他认为,不光要有圣贤的君主,还要有合作的仁臣。古 代社会是由“王 权 ”支 配 的 社 会,封 建 统 治 者 为 了 更 好 地 统 治社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管理和引导官僚阶层的行为选 择,塑造其优良的政治品格。皇帝诏谕天下宣讲教化,为士 子们钦定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以推崇奴化思想,设 置专门负责教化的各级官员敦化风俗,官方表彰追念忠孝节 义的典型,等等。在“王权”社会里,相对于君,官员是奴,是 臣子,作为皇帝的代理人,他们替君亲民、牧民和治民。孟子 认为,君和臣之间是双向关系,应各守职分、互尽义务,如果 君不履行职责的话,臣可以离君而去,断绝君臣关系。黄宗 羲以激烈的语言 向 传 统 的“君 为 臣 纲 ”发 难,表 示 不 赞 同 传 统中的“忠孝”、“君父”、“臣子”并提之说,认为“臣不与子并 称”。他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等同于父子 之间的关系,父与子之间的气是相通的,是不可变的血亲关 系,父亲的存在有合理的价值,无父则无子,父子之间的关系 是人们一生下来就命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应该孝敬父 亲。君臣关系却 不 一 样,将 两 者 联 系 起 来 是 治 理 天 下 的 职 责,而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臣下与君主可以相互选择,臣下 与君主为了追求天下万民的公利这个共同目标时才会进行 合作。君臣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臣是为了完成兴利 除害的任务来辅佐君主的,是为了万民而非为了君主,乃是 共曳大木的合作者一样的平等关系。进一步讲,君臣之间应 为师友关系。如果说没有为天下百姓服务的责任,臣和君主 就是陌路人的关系。做官不为天下百姓服务,只为君主一家
一、教化的目标 为了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构建 理想社会,黄宗羲继承了一些传统的教化思想,形成自己独 特的教化思想。他强调教化的目标是实现圣贤治世的理想 社会,君王应“兴公利,除公害”,官吏应“为万民非为一姓”。 黄宗羲在名 著《明 夷 待 访 录 》中,把“三 代 圣 王 ”和“三 代 后 王”进行对比,认 为 三 代 前 为 圣 王,因 为 他 们 有 着 最 高 的 仁 义,使宇宙之气聚于一身,所以顺应天意而掌管天下; 三代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提高江苏人口文化素质的路径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 12SWC - 036。
144
生活有所改善,这不但不是乱,反而应该称作治。相反,秦朝 和元朝的建立,如果按照一姓兴亡的标准来判断的话,应该 是治,但是民众在秦朝、元朝统治下生活困苦潦倒,黄宗羲认 为这两朝都是乱世。黄宗羲希望公天下的君王,“以天下为 主,君为客。”君王尽其一生为天下百姓服务,不为个人私利。 家天下的君王,“视 天 下 为 莫 大 之 产 业,传 之 子 孙。”把 天 下 作为个人的私有产业,有权决定天下利害关系,天下的利益 尽归于自己,天下的祸害尽归于旁人。由此,在争夺天下的 过程中,荼毒天下百姓的肝脑,离散天下百姓的子女。当得 天下后,敲剥压榨百姓,民不聊生,视天下人民为牛马,受他 们的奴役,以为“此 我 产 业 之 花 息 ”。 这 就 违 背 了 君 主 起 源 的本意,君主出现以前,人们漠视社会公共事务,没有人在大 家遇到困难时站出来,人们采取行动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的 私利。这时,需要圣贤的君主,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君主担 负如此重担,全心为了民众的公利,不再有个人私利,必然比 天下人勤劳千万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