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自主探究学案(3)
《化石吟》教案设计3
《化石吟》经典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欣赏《化石吟》这首诗歌,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化石的定义:化石是古生物遗骸或遗迹的残留物,经过长时间地质变化而形成。
2. 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是通过生物体的遗骸或生活痕迹,经过埋藏、压缩和矿化等过程形成的。
3. 引导学生欣赏《化石吟》这首诗歌,让他们感受诗歌中描绘的化石的美妙。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化石,让学生初步了解化石的概念。
2. 教师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机制。
3. 教师朗读《化石吟》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石吟》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自然科学的美妙。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化石吟》是一首四句诗,每句四个字,共十六个字。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韵脚为“in”。
2.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诗歌通过描绘化石的形成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3. 教师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让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让大家一起欣赏和交流。
第四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诗歌欣赏。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通过观察化石标本,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物”、“钙化物”等。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课件或黑板。
(2)化石标本或图片。
(3)相关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
(2)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诗歌欣赏(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化石资料和图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4. 诗歌创作(1)学生模仿诗歌《化石吟》的韵律和节奏,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提高创新能力。
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学生对诗歌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化石,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通过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 观察和描述化石,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石吟》的意境和内涵。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化石,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石吟》的文本和相关的化石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化石吟》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化石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化石吟》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 观察化石(1)教师展示化石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化石。
(2)学生分组观察化石,用词语或句子描述化石的特点。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创作关于化石的诗歌或故事。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 展示和分享(1)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6.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化石吟》。
(2)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化石的观察报告。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通过诗歌欣赏,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文本和注释。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石知识。
(2)介绍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化石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讨论化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结合家庭作业,进一步了解化石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化石吟》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化石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句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化石吟》,掌握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化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石吟》,了解诗句的大意。
(2)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诗句(1)教师逐句讲解《化石吟》,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跟读,巩固诗句和生字词。
3. 图片和视频展示(1)教师展示化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小组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化石的作用和保护化石的重要性。
(2)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和保护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对化石的想象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背诵《化石吟》。
7年级上语文《化石吟》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化石吟》的意境和主题。
(2)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理解《化石吟》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难点:1. 理解《化石吟》的意境和主题。
2. 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石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化石吟》的文本和笔记本。
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化石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分享对化石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化石吟》的意境和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实践活动(1)学生观察化石标本,了解化石的特点和种类。
(2)学生分组进行化石采集活动,观察化石的分布规律。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化石吟》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学生绘制一幅化石分布图,展示化石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化石吟》的内容和化石知识的理解程度。
《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化石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化石对于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意义;3.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化石的定义和分类。
2.化石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诗歌《化石吟》的鉴赏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听诗歌《化石吟》,引起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理解化石教师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定义、分类,包括身体化石、痕迹化石、化石的形成过程等,以及化石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阅读诗歌教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并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主题等,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了解化石、体验时间和历史的变迁。
4.诗歌创作教师让学生模仿《化石吟》的语言和结构,创作自己的化石诗歌。
通过诗歌的鉴赏与创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5.总结与归纳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口头或书面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课堂设计1.课前导入:教师播放化石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化石的认知。
2.初步了解: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化石的基本信息和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化石学科的重要性和学科内的研究方法。
3.听诗赏析:教师播放《化石吟》音频和诗歌背景图片,让学生听诗、识字、体会语言特色和形式美。
4.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和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重要价值。
并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主题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5.创意创作:教师让学生模仿《化石吟》的语言和结构,自己创作化石诗歌,让学生从诗歌中慢慢理解化石、时间和历史的变迁。
6.总结归纳:让学生口头或书面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知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对学生对于化石的理解和对于诗歌的鉴赏的能力进行考查。
《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化石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石吟》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是用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
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以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
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兴趣,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
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
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识。
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有关化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片,导入。
1、出示始祖鸟化石及其复原图。
(第一张幻灯片)2、师述:一块坚硬冰冷的石头,因保留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而成为化石。
伟大的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推测、大胆地想象,复原出远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态。
看来,地下宝藏不仅指金银珠宝,还指这各形各色的化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化石吟》。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在这里有“赞颂”、“咏叹”的意思。
二、读课文,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后的感悟。
以“这是一首……的诗”说话。
2、指导朗读。
①教师出示一二节的诗文,示范朗读。
(第二张幻灯片)②学生仿读其他各节。
③展示朗读效果。
3、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张幻灯片)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还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读者,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的奇妙的故事。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
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大意,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以为证呢?(----化石)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题解: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1、正字正音释义骸骨(hai)裹藏(guo)葱茏(conglong)猛犸(mengma)引颈长吼(jing)乌有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指导朗读(1)师范读,生标示节奏(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评价(3)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以“这是一首________的诗。
”句式作答。
(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或者: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化石吟》课堂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课堂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学会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3)提高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诗文主旨。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化石,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
(2)生词的学习与运用。
(3)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的理解。
(2)化石形成原理的阐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文讲解稿。
(2)化石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实验器材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
(2)搜集化石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诗文主题。
(2)简要介绍化石的概念和特点。
2. 诗文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韵律。
(2)解析诗文内容,讲解生词。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
3. 化石探索:(1)展示化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
(3)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意义和保护化石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诗文内容,绘制一幅化石画的插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效,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化石吟》教案示范
《化石吟》教案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石和地质学的研究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理解《化石吟》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3. 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化石的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石吟》的文本和相关的化石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对化石的了解和认识。
2.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化石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科学知识。
3.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4. 讨论和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表达自己对化石和地质学的兴趣和看法。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
6. 作业布置:(1)背诵《化石吟》。
(2)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表达对化石和地质学的认识和看法。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这一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化石吟》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化石吟》的韵律和结构。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包括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4. 想象与联想(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欣赏与鉴赏(1)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7. 课后作业(1)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8.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化石吟》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化石研究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2. 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石吟》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化石吟》的文本。
3. 教师准备相关化石的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报上的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化石的了解。
2. 朗读《化石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化石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理解《化石吟》:(1)教师讲解《化石吟》的内容,解释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他们对《化石吟》的理解。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石吟》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展示他们对《化石吟》的理解和运用,如朗读、默写、绘画等。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化石吟》两遍。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化石的小短文。
3. 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尝试写一首类似的诗歌。
《化石吟》的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运用多媒体展示化石图片,增强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掌握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
(2)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知识拓展(1)介绍一些有趣的化石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化石对人类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化石吟》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化石吟》。
2. 结合课后阅读,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写一篇关于化石的小作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化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化石吟》学案设计
16.《化石吟》学案设计○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学设计1、欣赏歌曲《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2、写出自己预习本课积累的字词。
3、了解课题的含义:《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诗,“吟”是,在这里又是的意思。
4、“走进自然博物馆,聆听历史的声音”观赏化石图片,了解化石的相关知识。
5、初读课文。
(1)听范读(2)跟读(3)自由读6、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全文可分几层?每一层分别讲了什么?结构上有何特点?7、三读课文,研读赏析研读3—6节(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8、合作探究第七节诗中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9、拓展延伸: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10、作业:课外寻找资料,介绍一种恐龙或某种古生物。
体例可写成:种属、外形(附图案)、习性说明、灭亡原因。
《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
《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石吟》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
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吟》教案(人教版)
《化石吟》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刻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
(2)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和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自主朗读《化石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生字词,学会正确运用。
3. 探究化石:(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举例说明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关于化石的小故事或诗歌。
(2)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学生的创作成果。
5. 总结反馈:(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化石吟》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于化石吟教案
一、教案名称:关于化石吟精选优秀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知道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通过学习化石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1. 化石的基本概念2. 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 化石吟的欣赏与学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化石图片,询问学生对化石的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化石”一词。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和分布规律。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和分布规律。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四、学以致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化石吟,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学生复述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化石吟”一词。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化石吟的起源、特点和欣赏方法。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三、学以致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的化石吟,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吟诗。
2.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化石吟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复述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
2. 学生自主阅读有关化石的书籍,拓展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化石吟的欣赏能力以及创作水平的提高。
化石吟自主导学案
化石吟自主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化石吟》自主导学案《化石吟》自主导学案《化石吟》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下面是课文的导学案,以供参考。
导语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
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自主探究学案(3)
《化石吟》自主探究学案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
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草率: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A.收集研究寻找采集
B.研究收集寻找采集
C.收集研究采集寻找
D.研究收集采集寻找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理由解写在下面:
A.,
B.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
1.假如是你是某历史博物馆中某化石展厅的一名讲解员,负责接
待游客及讲解工作,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呢?选择你所熟悉的一种,用200-500字写出解说词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化石有关知识,你有何感想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háifǔqūguǒcángqián2.①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②变得虚幻,不存在③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④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⑤青翠茂盛⑥称赞而且佩服3.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3.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4.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5.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6.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拓展阅读】一:1.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 2.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
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3.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阅读】二:1.拟人化遥感考古2.略
【拓展阅读】三:1.D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阅读】四:1.(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2.A3.A.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B.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4.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 5.首先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强烈的好奇心,其次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还有他们为了寻找答案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