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高中历史1.2:汉代儒学 24ppt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家 课件(共24张ppt)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家 课件(共24张ppt)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 的学术氛围。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 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 君权神授
请思考:汉武帝为 何采纳董仲舒的主 张?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 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人感应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想主张
作用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统一
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者必须遵循天道, 实行仁政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儒学
批判时政
儒学.阴阳、法家
影响
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 有积极意义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 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第 一 框 题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一)焚书坑儒(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背景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 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2、概况 ⑴焚书:
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②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③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 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始皇
汉武帝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4、影响:
积极: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
,消极:(1)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2汉代儒学 (共2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2汉代儒学 (共28张PPT)

实行仁政(对先秦儒学的继承)
材料六: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思想主张
1.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实行仁政 4.三纲五常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察举制
汉代
九品中正制 魏晋
科举制 隋唐
考试 成绩
先秦
世袭 贵族
推举兼有考试 德才 门第
科举制考什么? 为什么? ——儒家经典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汉武帝时期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但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3.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4.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 ————顾颉刚
导学: 为什么儒学会在汉代成为正统?(背景)
二、汉代哪些因素推动儒学成为正统?
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材料一:“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lǐn yǔ,指粮仓 )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34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34张PPT)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君权神授”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是刘邦,你会选择哪种思想来 治理国家?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历 史 资 料
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的实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 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一)“儒学”独尊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一)“儒学”独尊的原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仁政
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 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链接高考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 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
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时代特征:走向大一统
刘邦为何不高兴?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 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高兴。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 打天下,但是您要治理天下,那就用得着了。臣愿意去鲁地 召集些儒生,与臣一起制定礼仪。”刘邦表示同意,于是授 权叔孙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彻时即期位郡时国郡形国势形图势图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汉书·儒林传》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官 方
家意
学识

形 态
读书 ——做官
(儒家经典)
百家百争家鸣争→鸣儒→学一独家尊独尊
•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 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当堂达标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当堂达标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
是( C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教 师 总 结
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③“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 职务; ④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
儒学的统治地位。
当堂达标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推进新课
问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 题 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 情 境 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推进新课
秦“焚书坑儒”
原因
汉“罢黜百家” 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不 对儒学 同 排斥、打击 态度 点 儒学发展进入低 作用 潮 相 同 点
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 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料 材料三 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D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7.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片中的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怎 样的贡献?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你怎 样理解这句话? (3)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董仲仲舒舒 完善和充实
1.2汉代儒学
秦始皇像
课堂探究⒈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 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3)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什么?怎么来①评中价央它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局面的形成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无为到有为
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新儒学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 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1.2-汉代儒学(共22张PPT)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1.2-汉代儒学(共22张PPT)优质课件

(2)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3)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 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 化专制。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影响:
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 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 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 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价 民本意识、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值 和谐意识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
(1)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 育系统。
• ③太学生的参政意识较强,敢于批评时 政,对黑暗的政治势力有一定的限制。
课堂探究 为什么秦 王朝不焚禁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 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 思想,而医学、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 而用之 。
董仲舒像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ppt课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ppt课件
文理分科后一定要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法,不能一味“陈陈相因”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
学科网
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文化上 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汉代儒学

西汉
东汉
三国
公元前 公元前 221年 202年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 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 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 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故凡秦一代之政,皆源于荀、韩, 而百家之学遂定于一尊。盖诸子之兴, 本为在下者以学术争政治。而其衰,则 为在上者以政治争学术。” ——钱穆《国学概论》
天人感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所知从矣。”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 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 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 也。”
D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题1、
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
的异同。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
言。’’
——(东汉)
王充《论衡·语增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 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 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
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 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补充
❖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 制和科举制
❖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 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 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 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 占有封地。
❖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 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 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2)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治 理国家;
(3)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 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措施。
2、经过:
(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体制 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主要内容: 一、“焚书坑儒”批判; 二、罢黜百家;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秦始皇 (图一)
李斯(图二)
“焚书“遗迹(图三)
坑儒谷(图四)
焚书坑儒资料: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 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 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 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 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 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 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 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工具);
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 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 杀于咸阳
3、评价: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 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 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 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 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 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 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 “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 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焚书坑儒”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态度
手段
作用
相 目的 同 点 实质
作用
“罢黜百家”
不 原因 同 点
“焚书坑儒”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对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作用
相 目的 同 点
实质 作用
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 况。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 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 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 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 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 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 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靖边、 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 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 义之下。 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 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 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 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位; 太学生学优为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的规矩) 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影响: A、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 统治地位)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 播; C、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D、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