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市农业教育中心梅红星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与提质,按照省农广校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滨州市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5县5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68%。在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男性占劳动力总数的50.5%,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49.5%。16-3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5.5%;30-4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19.3%;40-5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3%;50-6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9%。大专及以上占5.1%,中专及以上占2.2%,高中及以上占13.5%,初中占39.3%,小学占32.7%,文盲占7.2%。有80%以上的务农劳动力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

二、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农业教育中心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调研小组,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调研工作,要求按照规范、精确、真实的原则开展调研工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第一手资料。

在深入调研阶段,根据分工要求在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

高新区,开发区,每县区至少调研2-4个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在入户的调研中,召开座谈会20余次,参加人数共200余人,电话回访500余人。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我市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很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建设的需要。由于市场转型、供求矛盾、中专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和收入减少、国家政策调整等原因,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逆转。涌现了一定数量的以短期培训、向外输出劳动力为主的民办职业学校。一些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出现了生存危机,招生开始萎缩,涉农中专和农村职业高中更是难以为继。

四、调查统计分析

1、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全职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男性占50.5%,女性占49.5%;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老人,即使在乡务的少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农闲季节从事其他产业或打短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从年龄上看16-30岁的占25.5%,30-50岁的占46.6%,50-60岁的占27.9%。

2、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全职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科学种、养殖知识。其中有高中和其他职业教育学历的,以为返乡农民工居多,这些被调查者大部分人仍存有继续出外打工的想法。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教

育水平整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大多数农民只停留在旧的、传统的观念和生产劳作里,农民素质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3、农民参与培训意识差。农民对开展培训认识不到位,差异性大,重视程度不够,自满自足的小农意识浓厚,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观念较重,参加培训态度不积极,热情不高,基本停留在只学不用的状态,这些短视行为阻碍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和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既想富又不敢担风险,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及培训持明显的观望态度,并不是积极接受和参与,害怕产生损失,只有在看到新技术在其他地方推广并产生实际效益,自己才敢接受。

4、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当农民,根本不用学习,如果上大学后回家当农民,会受到耻笑。他们只考虑能不能增加收入,对学历、文凭、证书之类没有概念。

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意见和建议

目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1、在招收对象上,要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挖掘”,依靠地方学习培养“本土化”人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

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这些成年劳动者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农业劳动力相应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的实际,重点从守地在家的5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开展中职教育。招收对象既可以是“种养”专业户,也可以是留乡妇女,或者愿意投身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劳动者,支持和鼓励所有务农农民注册学习。

2、在内容设臵上,要根据各区域的农业特色、农民发展需求等因素,研究不同的课程体系。我市地域广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农民所面对的发展困境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内容设臵上不能搞“一刀切”。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例如,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教育;面向农机手、植保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灵活把握专业设臵。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内容,使农民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实现了有效对接。

3、在施教方式上,要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思路,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剖析近年来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萎缩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适应是一个很大因素。长学制、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方式比较死板,既耽误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也很难适应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快速变化。这就决定了职业农民的教育必须兼顾学习与生产的实际需要。这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职业农民教育方式。也可针对农民学习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