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上课讲义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问诊
表现
病因
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
惊悸
外受异常刺激
惧不安
若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 惊悸进一步
怔忡
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发展而来
特点
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 情较轻
病情较惊悸严重,持续时间较 长,常见于器质性病变
4.胁胀: 自觉胁肋部胀满不舒,与肝胆病有关 5.脘痞: 胃脘部胀满不舒 ⑴食积胃脘:脘痞伴嗳腐吞酸、进食尤甚 ⑵脾胃气虚:脘痞、伴食少便塘 ⑶湿阻中焦:脘痞伴纳呆呕恶、苔腻 ⑷饮停于胃:脘痞纳少伴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 ⑸胃阴亏虚:脘痞干呕,饥不欲食 ⑹肝气犯胃:脘痞伴胸胁胀满 6.腹胀: 自觉腹部胀满不舒 ⑴鼓胀:腹大胀满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①酒食不节②情志所伤③虫积血癥 7.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水湿泛滥、气虚不运 ⑴湿邪困阻:身重伴脘腹胀满、苔腻 ⑵水湿泛溢肌肤:身重伴浮肿尿少 ⑶脾气亏虚:身重伴嗜卧、倦怠乏力 ⑷热病后期,邪热耗伤气阴:身重乏力
二.问目 目病与心、肝、肾三脏病变关系密切 1.目痛: ⑴肝火上炎:两目胀痛,兼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⑵风热火毒上扰:目赤肿痛,兼羞明多眵 ⑶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两目隐痛,渐发势缓,干涩 2.目眩: 自觉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 ⑴实证、虚实夹杂:①肝阳上亢②肝阳化风③痰湿上蒙清窍
63
⑵虚证:气虚、血虚、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3.目昏: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4.雀盲(夜盲): 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后视力明显减退,视物不清 5.歧视(复视): 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以上三种眼病总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A.肾精亏虚失养
B.寒湿侵袭阻络
C.瘀血阻滞经络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流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常见病中医问诊的流程。
第一步:主诉询问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的主诉,即患者的症状,通过直接询问或观察患者行为和言辞等方式了解患者所感到的不适和症状,包括疼痛、出血、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并对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步:病史询问医生询问患者相关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个人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易感性和致病因素等,其中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规律、饮食偏好、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等的关注。
第三步: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面部、眼部、口唇舌体、四肢皮肤、脉象特点等,了解患者的体表表现和内脏状况。
例如,面部是否潮红,舌苔颜色和厚薄等。
第四步:闻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气味、口臭、咳嗽声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声音等变化情况。
例如,体味是否有异味。
第五步: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细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因素。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以及其他配合检查的问题。
例如,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起始时间等。
第六步: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掌握患者的脉象特点,以判断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长度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前面询问和观察的结果。
第七步:诊断医生根据以上的步骤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法害诊断。
中医的诊断是一个运用辩证逻辑进行推演的过程,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并进一步分析病情的发展趋势。
第八步:治疗方案制定医生依据所得的辨证论治结果,结合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和其他中医治疗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选择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第九步:随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中医常见病问诊程序 ppt课件
7诊治经过:指此次就诊前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8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觉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全身情况。
9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指病人患病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其它疾病的情况。
10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主要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等,以排除某些地方病和传染病。
饮食起居:了解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情况,对分析判断病因病性有一定意义。 精神情志: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既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又可提示医生对因精神情志刺激所导致的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思想开导等心理疗法。
二、中医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临床意义:
1)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
2)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某些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妇科病、男性病、儿科 病及老年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2,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中医问诊的方法:1)确定主诉,围绕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 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3)遵循整体观念,不仅要掌握病变局部的情况,也要注重整体病情变化及其它相关资料。
风表证。 但寒不热: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新病恶寒:凡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者,主外感表证或表里俱寒证。 久病畏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者,主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指病人但感发热恶热而不觉寒冷者。主里热证。 发热:指病人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有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者。
最新第一章中医问诊(1)教学讲义PPT课件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4
一、问寒热
(一)寒热的产生 ——阴阳偏盛偏衰
(二)临床意义 辨病邪性质 辨阴阳盛衰
(三)寒热的概念:
1 发病情况
2 病变过程
3 诊治经过
4 现在症状
四、既往史
是病人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 病,可作为诊断现有疾病的参考。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患中风病。 如患有癫狂病者,常因受到精神刺激而
复发。 问明既往史,对诊断当前病证很有帮助。
五、个人生活史
包括病人的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 居等。了解这些问题,对诊断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小结
• 1 问诊在四诊中的地位及意义 • 2 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 3 一般问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 4 三种表证的鉴别☆ • 5 三种潮热的鉴别☆
24
复习思考题
• 1 问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 2 问诊的方法有哪些? • 3 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 4 何谓恶寒、畏寒、壮热、潮热、低热、
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 5 寒热的种类有哪些?
(四) 问寒热的注意事项
寒热的轻重; 出现的时间; 持续时间的长短; 兼症情况
18
(五)问寒热的内容
1、恶寒发热☆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证 内容 根据恶寒发热的程度及伴有症状不同,
常见三种表证:
表寒证——外感寒邪 表热证——外感热邪 表虚证——外感风邪
2、但寒不热
病人只觉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壮热:即高热——阳热内盛,正气不衰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源辨析,辨证施治的过程。
下面是常见病的中医问诊流程:一、询问病史和主诉中医问诊的第一步是询问病史和主诉,包括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发展变化等,以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一般状况。
中医强调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病史和主诉的询问非常重要。
二、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和舌苔等,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也能反映出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所以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对于中医诊断非常重要。
三、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头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的外部表象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活动、脏腑经络等情况,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四、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心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肺、肝、胃等脏腑功能的外显,听声音能判断患者的病情,所以闻诊在中医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询问患者症状和体验的环节,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等,以及感觉、精神状态、饮食、饮水、排便等情况。
中医医生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病程变化、病因等,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体内脏腑脉管的变化,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演变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七、辨证论治总结起来,中医问诊流程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及辨证论治。
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指导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学基础》第13章4问诊课件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关注患者的情密性,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空间。
安全措施
做好消毒、防护等工作,确保就诊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批判性思维在问诊中的运用
分析症状
利用批判性思维技巧分析患者症 状,识别表面症状背后的潜在问 题。
查证资料
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查找最 新的研究资料和指南,以支持诊 断和治疗决策。
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1
望诊
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诊
2
寻找体征和病变迹象。
倾听患者的言辞、声音、呼吸等,获取
有关症状和身体状况的信息。
3
问诊
有针对性地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疼
切诊
4
痛感等,深入了解疾病状况。
运用针灸和触诊等方法,触摸患者体表, 发现病变区域和异常反应。
病人就诊时的注意事项
分析数据
对患者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 读,发现隐藏的规律和相关性。
诊断的误区
1 主观臆断
过分倚重个人经验和喜好,忽视客观证据和患者报告。
2 过度肯定
过分相信自己的诊断,不愿意接受其他观点和意见。
3 片面偏颇
只关注某些症状或体征,忽略其他可能的诊断线索。
诊断过程的标准化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诊断评估
诊断过程的标准化可以保证临 床决策的可重复性和质量。
《中医学基础》第13章4 问诊课件
本节课程将介绍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四诊法。
病史采集
详细记录
全面收集患者的个人 资料和症状描述,确 保信息完整准确。
系统分类
将病史按照系统分类, 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 展和定位。
时间线索
掌握病史中的时间线 索,了解疾病的演变 过程。
中医学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品PPT教学课件
2. 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
于诊断和治疗。
2020/12/8
2
二、问诊的方法:
1. 问诊应选择较安静适宜的环境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 因、病情不便告人的患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详细叙述病情。
2. 问诊时,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应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 问、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寒热轻重 与病邪性质有关 与邪正盛衰有关
2020/12/8
6
(二) 但寒不热:里寒证
外感寒邪 (直中)
阳气被遏
1、新病恶寒——实证,病程短,起病急。 突然恶寒,四肢不温,腹部冷痛,喜温拒按,泄泻。 咳喘痰鸣,痰液稀白,关节拒急疼痛,喜温。
2、久病恶寒——虚证,病程长,起病缓。 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神疲乏力,舌淡,脉沉迟 无力等 ,为阳气亏虚,温煦无能。
亡阳之汗:病情危重面色苍白,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脉微欲 绝。
4、战汗:
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 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
2020/12/8
11
(二) 局部汗出
1、自汗:
实
上焦热盛,迫津外泄—头汗、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中焦湿热蕴结
5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寒热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即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一) 恶寒发热:表证寒热的表现
1、病机要点:
外邪袭表 卫阳被郁 肌腠失于温煦 恶寒 多见于外感病
郁而化热 发热
初期恶寒发热
正气奋起抗邪 发热
同时并见
2、临床类型:
最新中医诊断学问诊讲义(精品讲学课件
(二)、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根据发 病缓急,病程长短,可分为二种类型。
① 新病恶寒:多因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致。 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 鸣者,为里实寒证。
② 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 无力,为里虚寒证。
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和 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是问诊的重点内容。
寒是指病人主观的怕冷感,根据病因、病机的不 同,分为三种,鉴别如下:
分类 恶寒 恶风 畏寒
临床特征
无风自冷,得温寒 冷不缓解
形成机理 阳气被郁
遇风觉冷,避风寒 失其温煦 冷可缓解
经常怕冷,得温寒 阳气亏虚
冷可缓解
症状是病理变化的反映,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 据。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对确诊病 情有重要作用。
问现在症的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可参考张景 岳的《十问歌》进行。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 人的不同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 千篇一律的机械套问。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2、半身汗出
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 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 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因 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周所 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汗出 偏沮,使人偏枯”,即属此类病变。半身 汗出多见于中风、痿证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手足心微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 如汗出过多,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
② 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 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年龄、性别、职 业、籍贯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多发病。
中诊问诊 ppt课件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病例】 冯某,男,68岁,觉头重眩晕月余,平素嗜食肥甘
厚味,爱逸少动,形体肥胖,两周前因家事发怒,胸脘痞 闷,食欲欠佳,舌苔腻,脉滑。
简要分析眩晕原因?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1、问耳
⑴耳鸣
①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属实证,肝胆火旺。 ②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属虚证,肝肾阴虚。
⑶胁痛—肝胆病变。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1、疼痛部位 ⑷脘痛—脘即胃脘,上腹部剑突下,是胃所在的部位。
①食后痛剧—实证; ②食后痛缓—虚证; ③冷痛,得温则减—寒证; ④灼痛,喜凉恶热—热证。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⑵耳聋
①新病暴聋—属实; ②耳聋渐现—属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1、问耳
⑴耳鸣
①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属实证,肝胆火旺。 ②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属虚证,肝肾阴虚。
⑵耳聋
①新病暴聋—属实; ②耳聋渐现—属虚。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五、问耳目 2、问目
⑴目痛
①痛剧—属实,肝火上炎; ②痛微—属虚,阴虚火旺。
D、阴虚证
E、血虚证
5、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不止,称为:( E )
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头汗 E、绝汗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6、寒证脘腹疼痛的特点为:( E )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窜痛
E、冷痛
7、湿邪困阻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D )
A、胀痛
B、冷痛
C、隐痛
D、重痛
E、绞痛
中医诊断问诊专家讲座
中医诊断问诊
第4页
中医诊断问诊
第5页
二、问诊内容
普通情况
姓名、性别、年纪、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 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 统计日期、病史陈说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说者 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关系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中医诊断问诊
第6页
1.主诉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血热、气虚、瘀阻。 (2)月经过少: :血瘀、痰湿、寒凝、血虚、肾精不足。 (3)崩漏:血热、瘀阻、脾肾气虚 (4)闭经:继发性闭经--------- 气滞血瘀、寒凝痰阻、阴阳气
血亏虚。原发性闭经应排除生殖器官疾病和发育障碍。
中医诊断问诊
第35页
3.经色、经质异常: 经色淡红质稀——气虚、血虚 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经色紫暗有块——寒凝血瘀 4.痛经:指在行经时,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 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症状。亦称经行腹 痛。
绞痛
空痛 隐痛 走窜痛 固定痛 掣痛
特点
临床意义
常见病变部位 判别
疼痛兼有酸软 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感
气血运行不畅
痛势猛烈,如刀 绞割
有形实邪阻闭或寒邪 凝滞气机
“真心痛”,结石 引发上腹痛,胃 脘痛
疼痛兼有空虚 感
气血精华亏虚
常见于头部或 小腹部等
疼痛可忍,但 绵绵不休
多属虚证
常见于头、胸、 脘、腹等
中医诊断问诊
第29页
五、问二便
【意义】:直接了解消化功效和水液盈亏与代谢情况;
判断疾病寒热虚实主要依据。
【问询关键点】:二便性状、颜色、气味、时间、便量、排便
中医问诊讲义
问诊问诊内容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主诉的概念与意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均占验。
问寒热考核内容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症状。
恶寒发热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所致。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发热轻而恶风自汗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
常伴有四肢不温,或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
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常兼有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但热不寒是指患者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的症状,是里热证的特征症状。
根据发热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别。
壮热是指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
可见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属里实热证,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
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晡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
属阳明腑实证,因热结于阳明胃与大肠,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阳明气盛而又加之有实热,故日晡热甚。
骨蒸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称为骨蒸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培训材料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曙光临床医学院2013年11月目录咳嗽 (6)喘证 (8)胸痹 (10)心悸 (13)胃痛 (15)泄泻 (18)水肿 (21)淋证 (24)痹证 (26)消渴 (28)中风 (30)咳嗽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
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六、《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喘证喘证一证主要涉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咳嗽咯痰,有无胸闷、胸痛、肢肿、紫绀等症状。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胁满”。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二、《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三、《类证治裁》:《类证治裁·喘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胸痹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也可由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所致,功能性疾患亦非少见。
因此,在问诊辨证时应进行相应类证鉴别。
本课程宜以冠心病心绞痛所致胸痹为主,予以辨证甄别,以免误诊错治。
一、问主证疼痛的性质、程度:1、闷痛胸闷、胸痛,如“堵塞”、“紧缩”、“窒息”,多属气滞之心痛;闷压痛,如“磐石重压”,多属气滞血瘀之心痛;闷痛隐隐阵阵、时发时止,多属气血或气阴不足之心痛;闷痛伴眩晕、咳痰,多属痰浊之心痛;闷痛伴畏寒肢凉多属心阳虚,伴汗出厥冷则属心阳虚脱,此时需注意:发作时心电图示ST-T特异性动态变化。
2、绞痛:遇寒则剧,甚则胸痛彻背,多属阴寒凝滞或心阳虚衰,迟迟不解则成心阳虚脱;绞痛如榨如锥,痛在心前,范围如掌,多属血瘀之心痛。
类证鉴别:1、灼痛:痛如烧灼,或似盐腌酸浸,属火热(实火,虚火),偶发于心火之心痛。
遇此当以与胃火鉴别,时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
2、刺痛:痛有定点、定线,如针刺、触电,多属风热,或胁痛、或郁证,多见于胸壁疾患: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肌肌炎,肋间神经痛等。
注意:“针刺痛”,“点压痛”,可以指间定点、成线,绝非心痛(心绞痛)也!3、隐痛:隐隐闷痛,时如针刺,常伴怫郁寡言、烦躁少寐、心慌不安,多属肝气淤滞之郁证。
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胸痛(心脏神经症)。
二、问疼痛的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作情况):1、每次作痛时间短暂(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者病属轻。
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榨如绞、似感濒死者属病重。
(可为心肌梗死之先兆)2、胸闷、胸痛新近起病、发作稀疏、时间短暂者,属新病多较轻,但部分初发心绞痛属不稳定心绞痛,当加警惕;若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程度加重者多属宿疾重证。
(可能为恶化性心绞痛,亦属不稳定心绞痛)三、问疼痛的部位:胸骨后或胸膺虚里(心前区)疼痛、牵掣左臂内痛者,属胸痹心痛。
类证鉴别:1、胸闷且痛、牵掣心下(胃脘)者,当问有嗳气、泛酸等,多属胃脘痛。
2、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者,多属支饮。
四、问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是否因情绪、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诱发。
是否用过硝酸甘油、保心丸制剂可以缓解。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本证既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结果、何种治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疼痛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1、胸闷心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多属气虚。
2、胸闷如窒、形胖肢重、痰多气短,多属痰浊。
3、胸闷胸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多属阴虚。
4、胸闷气短、心悸腰酸、畏寒肢冷,多属寒凝阳虚。
5、胸闷如堵、如榨如绞、重压胸膺,多属气滞血瘀。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久》“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汤主之”。
心悸本病指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心搏增强及心率,心律异常,临床以心悸、心慌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一、问心悸性质:由七情所伤,因惊而悸,时作时止者,属惊悸;无惊亦悸,持续悸惕,反复发作者,属怔忡。
二、问心悸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病情况):1、偶有心悸、歇后缓解者,病属轻。
2、虽属怔忡不已、病程日久、但劳作如常者。
病属轻(后遗症)。
3、发热咽痛过旬、心悸怔忡不已者,病属初发当以重视(急性期)。
4、怔忡不已,病程久长,诸证杂参者,病属宿疾。
5、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心痛彻背、持续不解者,病属危重。
三、问心悸部位:虚里悸惕、心慌不已(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并多无明显胸闷心痛者,属心悸或怔忡。
类证鉴别:1、似有悸惕,心悸拂郁,喉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当辨梅核气;或腹中悸惕,有气上冲胸脘,疑似奔豚者,当以鉴别。
2、胸闷心痛,如榨如绞,汗出肢冷伴心悸怔忡者,当以真心痛为辨。
四、问诱发因素:是否因情绪、思虑、饮食、劳累、外感(风湿,痹证引发)。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本证以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过程,检查结果,何种诊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心悸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1、心悸合身热、恶风、咽痛、身痛者,多属风热犯心。
2、心悸合胸闷心痛者,多属心血瘀阻。
3、心悸合善惊易怒,心情怫郁,心烦少寐,喜叹息,多忧虑者,多属肝郁气滞或心虚胆怯。
4、心悸合神倦乏力、眩晕耳鸣、纳谷欠馨、面色不华,或经水崩漏或吐血,远血,多属气血不足。
5、心悸合口舌干燥、五心烦热、多饮多尿,多属阴虚火旺。
6、心悸合形寒肢冷、胸闷气促,跗肿少尿,多属心阳虚衰。
7、心悸合胸闷痰多、眩晕烦躁,多属痰火扰心,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二、《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濒湖脉学》:《濒湖脉学》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脉至还入迟,良久方来”。
四、李中梓“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
胃痛胃痛一证主要涉及消化系统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劳累、受凉、饮食不当、情绪因素?三、主症特点:(1)疼痛的具体部位(2)疼痛的性质:胀痛、隐痛、刺痛、绞痛、烧灼样痛,有无放射痛,有无节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