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中医常见病问诊程序
常见病中医问诊程序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编2006年11月咳嗽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味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
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流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常见病中医问诊的流程。
第一步:主诉询问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的主诉,即患者的症状,通过直接询问或观察患者行为和言辞等方式了解患者所感到的不适和症状,包括疼痛、出血、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并对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第二步:病史询问医生询问患者相关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个人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易感性和致病因素等,其中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规律、饮食偏好、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等的关注。
第三步: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面部、眼部、口唇舌体、四肢皮肤、脉象特点等,了解患者的体表表现和内脏状况。
例如,面部是否潮红,舌苔颜色和厚薄等。
第四步:闻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气味、口臭、咳嗽声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声音等变化情况。
例如,体味是否有异味。
第五步: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细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因素。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以及其他配合检查的问题。
例如,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起始时间等。
第六步: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掌握患者的脉象特点,以判断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医生会综合考虑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长度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前面询问和观察的结果。
第七步:诊断医生根据以上的步骤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法害诊断。
中医的诊断是一个运用辩证逻辑进行推演的过程,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并进一步分析病情的发展趋势。
第八步:治疗方案制定医生依据所得的辨证论治结果,结合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和其他中医治疗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选择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第九步:随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问诊过程示例
问诊过程示例1. 前言问诊是在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获取症状、疾病史、家族史等必要信息,进而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给出一个问诊过程的示例,以帮助读者了解该过程的流程和步骤。
2. 患者信息收集问诊过程的第一步是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就诊的目的和主要症状,以便医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的询问。
3. 详细病史询问在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之后,医生将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
这包括当前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去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以及家族病史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和遗传因素。
4. 体格检查问诊过程的下一步是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体态、呼吸等。
然后,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身体部位,比如测量体温、听取心肺听诊等。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5. 专项检查与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专项检查或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
比如,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客观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6. 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专项检查,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
然后,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过程。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7. 随访和复诊治疗结束并不意味着问诊过程的结束,医生还需要进行随访和复诊,以确保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随访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问诊内容及步骤
问诊内容及步骤(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问诊内容及步骤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过敏史、月经史(女性)一、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
意义:1. 对病人的诊治负责、便于随访2. 可以了解到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资料,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二、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求:1.要抓准(病人的陈述往往主次不分)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结,概括地加以叙述2.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状、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含糊、笼统。
记述主诉: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使用诊断术语)如:1、发热、咳嗽、喘二天、加剧半天。
2、心慌、胸闷、气短一个月,加重二天。
三、现病史:指主诉所陈述的疾病从发病到就诊这段时间内的全部经过。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按如下顺序进行询问:1.发病情况:它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主要症状、体征的性状、部位、持续时间、曾作何处理。
2.病变过程:询问过程:询问从发病到就诊这段时间内病情的变化,哪些症状加重或减轻,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症状或体征,疾病的发展有无规律性。
3.诊治情况:就诊前曾做过何种诊断和治疗,作过哪些检查,诊断的依据是什么,治疗用药物等。
(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问现在症状也属于问现病史的内容,另节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患病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现发疾病与既往所患疾病有无联系,以及对现在病的治疗应须注意的问题(某些药物过敏等)。
五、个人史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等2、职业与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等,每天工作时间及工作年限。
3、生活习惯与嗜好:烟酒、其他嗜好。
4、性格、精神情志六、婚育史:1、已婚或未婚、结婚年龄、对方健康状况2、是否育有子女等。
中医常规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常规操作规程最新中医常规操作规程是指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当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其中包括各种常见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等等。
下面是一份最新的中医常规操作规程:一、望诊操作规程1. 望诊前,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眼睛等各个部位的变化。
2. 望诊时,医生应当站在与患者平行的角度,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观察患者的整体变化。
3. 望面时,医生应当观察患者的颜色、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同时结合病史和症状综合判断。
4. 望舌时,医生应当让患者伸出舌头,用光线照亮舌体,观察舌苔的颜色、形状以及舌体的湿润度等指标。
5. 望眼时,医生应当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运动情况,检查是否有黄眼疸等症状。
二、闻诊操作规程1. 闻诊前,医生应当使患者的呼吸平稳,确保患者的呼吸声和其他声音正常。
2. 闻诊时,医生应当将耳朵贴近患者的身体部位,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情况。
3. 闻诊时,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借助听诊器进行听诊。
4. 闻诊时,医生应当结合闻诊和望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致病因素。
三、问诊操作规程1. 问诊前,医生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
2. 问诊时,医生应当耐心听取患者的述说,询问症状的细节,注意询问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
3. 问诊时,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回答,明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措施。
4. 问诊时,医生应当注意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四、切诊操作规程1. 切诊前,医生应当洗净双手,并佩戴干净的手套,准备好所需的工具。
2. 切诊时,医生应当先用酒精棉球处理诊疗部位,然后用所需的工具进行切割、刮取、抹片等操作。
3. 切诊时,医生应当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伤口感染。
4. 切诊后,医生应当将所得到的标本妥善保存,清洗工具,消毒处置,确保安全和卫生。
五、脉诊操作规程1. 脉诊前,医生应当使患者的情绪稳定,舒适入脉。
中医常见病问诊程序
三、问现在症
内容包括询问主症的特征、伴随症状、以及全身其他情况等。 1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是否同时出现、出现的时间 持续的长短、轻重及其伴随症状等。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Page 10
恶寒发热:指病人自觉恶寒,同时伴有体温升高。主外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主风寒表证。
Page 8
14 婚姻生育:询问成年男女患者是否结婚,结婚年龄及生育情况等,对诊断 妇科病和男性病有重要意义。 15家族史:指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及接触 密切的人等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及时间。 帮助诊断某些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
Page 9
Page 7
10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主要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等,以排除某些地方病和 传染病。
饮食起居:了解饮食嗜好,生活神情志: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既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又可提示医生对因精神情志刺激所导致的疾病,在药物治 疗的同时,辅以思想开导等心理疗法。
(3)不能把病名列为主诉。
Page 6
4,现病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诊疗 的经过和病人现在的症状表现。 5发病惰况: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 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6病变过程:指从发病后至就诊时病情变化的主要情况。一般按发病时间先后 顺序进行询问。 7诊治经过:指此次就诊前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8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觉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全身情 况。 9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指病人患病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其它 疾病的情况。
医院问诊流程
医院问诊流程
医院问诊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挂号:患者来到医院前台,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描述,然后交付挂号费,医院会为患者安排一个挂号号码和就诊卡。
2. 候诊:患者根据挂号号码,在等候区域等待叫号。
医院通常会在等候区域的显示屏上显示当前叫号的号码和候诊人数。
3. 就诊:当患者的号码被叫到时,患者按照医院安排进入相应的诊室。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检查项目。
4.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生会进行初步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者专科医生的意见,医生会给患者发医嘱。
5. 检查治疗:患者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患者也有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医院会为患者开具相应的处方。
6. 付费结算:患者于就诊结束后,根据医院规定的费用标准,到医院财务处进行结算。
患者需交纳诊察费、检查费、药品费等费用。
7. 开药取药:患者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到药房进行取药。
一般情况下,医院内部设有药房,患者可以直接在医院内从药房取
药,也可选择到外部药店购买。
8. 随访:一些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医院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相应的随访时间和方式。
患者需按医院要求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一般医院问诊流程的基本步骤,具体流程可能会根据医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整个问诊流程中,患者可以随时向医生提问和解答疑惑,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另外,患者在就诊时也应尊重医生和其他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
中医看病流程
中医看病流程中医看病流程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其看病流程也与西医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看病的流程,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医学。
一、病历采集与望闻问切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进行病历采集和望闻问切。
此时,医生首先会向患者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方面。
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情况、面色、脉搏等,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二、四诊合参接下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象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则是医生进一步向患者了解症状、疾病的发展过程等;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判断体内状况。
三、辨证施治在完成四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是根据症状与体质、脏腑的关系进行诊断,将患者的病症归纳为某种辨证类型,如寒热、虚实、湿燥等,以确定治疗方法。
辨证后,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处方,中药通常是多种草药的组合,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起到治疗作用。
四、用药方法和治疗周期中医明确强调“因人而异”,因此用药方法也会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药的用法有多种,包括煎煮、研粉、蒸腾、冲服等,医生会根据不同病情、体质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调理和稳定,需要较长的周期来达到理想效果,患者需耐心等待治疗的效果。
五、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中医治疗通常需要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改善情况来调整疗程或药物的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以便对病情的发展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回顾:中医看病的流程包括病历采集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用药方法和治疗周期以及定期随访和调整疗程。
问诊内容及步骤
问诊内容及步骤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过敏史、月经史(女性)一、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
意义:1. 对病人的诊治负责、便于随访2。
可以了解到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资料,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二、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求:1.要抓准(病人的陈述往往主次不分)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结,概括地加以叙述2.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状、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含糊、笼统。
记述主诉: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使用诊断术语)如:1、发热、咳嗽、喘二天、加剧半天。
2、心慌、胸闷、气短一个月,加重二天。
三、现病史:指主诉所陈述的疾病从发病到就诊这段时间内的全部经过。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 按如下顺序进行询问:1.发病情况:它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主要症状、体征的性状、部位、持续时间、曾作何处理.2.病变过程:询问过程:询问从发病到就诊这段时间内病情的变化,哪些症状加重或减轻,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症状或体征,疾病的发展有无规律性。
3.诊治情况:就诊前曾做过何种诊断和治疗,作过哪些检查,诊断的依据是什么,治疗用药物等.(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问现在症状也属于问现病史的内容,另节专门讨论.四、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患病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现发疾病与既往所患疾病有无联系,以及对现在病的治疗应须注意的问题(某些药物过敏等)。
五、个人史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等2、职业与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等,每天工作时间及工作年限.3、生活习惯与嗜好:烟酒、其他嗜好。
4、性格、精神情志六、婚育史:1、已婚或未婚、结婚年龄、对方健康状况2、是否育有子女等。
(人工及自然流产、有无死胎情况)七、家族史双亲、兄弟、姐妹、及子女等的健康与患病情况,特别注意亲属有无遗传性或传染性疾病.(对已死的直系亲属,应问明死亡原因与年龄)八、月经史: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未次月经日期或绝经年龄.记录格式如下:行经期(天)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天)。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源辨析,辨证施治的过程。
下面是常见病的中医问诊流程:一、询问病史和主诉中医问诊的第一步是询问病史和主诉,包括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发展变化等,以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一般状况。
中医强调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病史和主诉的询问非常重要。
二、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中医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和舌苔等,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也能反映出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所以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对于中医诊断非常重要。
三、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头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的外部表象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活动、脏腑经络等情况,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四、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心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肺、肝、胃等脏腑功能的外显,听声音能判断患者的病情,所以闻诊在中医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询问患者症状和体验的环节,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等,以及感觉、精神状态、饮食、饮水、排便等情况。
中医医生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病程变化、病因等,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体内脏腑脉管的变化,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演变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七、辨证论治总结起来,中医问诊流程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观察面色、舌质和舌苔、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及辨证论治。
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指导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的看病流程
中医的看病流程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看病流程也与西医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病人就诊、中医四诊、辨证施治等方面介绍中医的看病流程。
病人就诊是中医看病流程的第一步。
病人通常会选择一家中医医院或诊所,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中医师傅。
在就诊前,病人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也可以直接前往医院排队等候。
接下来是中医的四诊。
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首先是望诊,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以及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其次是闻诊,医生会倾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
然后是问诊,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饮食习惯等,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最后是切诊,医生会通过按摩病人的穴位或检查病人的舌脉等来进一步诊断病情。
在四诊的基础上,医生会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就是根据四诊的结果来判断病人的病因,即中医所说的“辨病”。
辨病包括辨证类型、辨证依据和辨证要点等。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人的辨证类型,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然后,医生会根据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病人的反应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的看病流程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还包括其他一些环节。
例如,在一些中医医院中,还会有中药房,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辨证类型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病人可以在中药房取药,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煎煮或泡服。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如忌口、药膳等。
总的来说,中医的看病流程包括病人就诊、中医四诊和辨证施治等环节。
通过四诊来全面了解病情,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治疗。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理整体,以达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辅以中药、饮食调理等方法,综合治疗。
中医的看病流程不仅注重治疗病症,还注重预防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治疗流程
中医治疗流程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治疗流程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病理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的一般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的过程。
1. 病案测判中医治疗流程的第一步是病案测判。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身体状况,以及检查脉象、舌苔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理变化,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特点。
2. 望诊中医治疗的第二步是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舌苔、肢体形态等,以获取更多的病理信息。
中医注重望诊对病情的综合判断,其中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问诊中医治疗的第三步是问诊。
医生会进一步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身体不适的细节,包括患病时的感觉、发病原因、症状的变化等等。
通过仔细听取患者的回答,医生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4. 切诊中医治疗的第四步是切诊。
医生会通过触摸患者的脉络、脉搏等,判断患者的脉象情况。
中医的脉诊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还能判断病情、辨别病因,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 辩证施治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包括寒热、虚实、表里等。
医生会根据辨证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气功等。
6.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流程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医生会开具中药方剂,并指导患者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有中成药和草药两种,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治疗特点。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 其他疗法中医治疗流程中,除了中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疗法。
其中,针灸、艾灸、推拿和气功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恢复身体的平衡。
中医问诊流程
中医问诊流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诊断环节之一,其流程如下:1. 接待与登记:患者到达中医诊所后,首先会由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并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接待人员同时会询问患者的病症情况和就诊目的,以便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2. 望诊:中医问诊的第一部分是望诊,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细致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黄、白、赤等异常颜色,舌苔是否厚薄、颜色是否正常,舌体是否胖瘦等情况。
3. 闻诊:中医问诊的第二部分是闻诊,医生会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嗅闻患者的气味,例如口臭、汗臭等,以辅助判断患者的体质与病情。
4. 问诊:中医问诊的第三部分是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关于病史、主诉、病程等方面的信息。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家族病史、症状的发生时间、症状的部位和性质、症状的变化情况等。
医生会特别关注可能与症状相关的因素,例如压力、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5. 切诊:中医问诊的第四部分是切诊,即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生会通过把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位置,例如手腕、颈部等,来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滑腻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变化,医生能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6. 诊断:中医问诊的最后一步是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得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诊断结果。
诊断结果包括病因的判断、病名的确定和病机的分析。
总的来说,中医问诊流程包括接待与登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诊断六个环节。
通过这个流程,中医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
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以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病人症状描述中医看病的第一个步骤是病人症状的描述。
病人需要详细地向中医师描述自己的病情,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频率等。
中医师会根据病人的描述来初步判断病情,并进行进一步的询问。
二、望诊、闻诊、问诊中医看病的第二个步骤是望诊、闻诊、问诊。
中医师会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同时,中医师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并与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
通过这些观察和询问,中医师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
三、脉诊中医看病的第三个步骤是脉诊。
中医师会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阴阳、气血等状况,通过脉诊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脉诊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四、诊断中医看病的第四个步骤是诊断。
在前面的步骤中,中医师已经初步了解了病人的病情,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等信息,中医师会进行诊断,确定病人的病名和病因。
五、治疗中医看病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治疗。
根据诊断结果,中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一般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同时,中医还会对病人进行饮食调理和生活指导,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总结中医看病的五个步骤为病人症状描述、望诊、闻诊、问诊、脉诊、诊断和治疗。
通过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综合判断,中医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强调疾病的根源和整体调理,不仅治疗病症,更重要的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看病虽然过程繁琐,但能够帮助病人找到病因,并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诊断的流程
中医诊断的流程中医诊断是一种古老而深入人心的医学方法,其流程注重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断的流程。
一、观察观察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眶、面容等,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的面色、舌苔颜色、眼部表现等都对应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相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病症相关。
观察还包括了身体姿态和行为动作的观察,某些病情可以通过患者的姿态和动作表现出来。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打探病情的特点、发展过程、疼痛位置、伴随症状等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意细致入微,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
例如,对于肠胃不适的问题,医生可能会问患者饮食方面的习惯,大便的质地和次数等。
通过问诊,医生能够了解到患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三、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师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方式。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进行详细的检查。
望: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例如,舌质发红可能与体内热邪有关。
闻:医生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病情。
例如,一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出的气味发生变化,如口臭、腋臭等。
问: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症状、舒适感受和疼痛情况等。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回答,医生可以进一步判定疾病病因。
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脏腑状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寸、关、尺、舌四个部位,并通过触诊脉搏的速度、力度、紧缓来判断病情。
四、辨证施治根据上述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医生会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分析,即将各种症状组合起来,找出病因,明确病机,然后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通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方式,通过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平衡人体气血、湿燥、阴阳等方面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培训材料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曙光临床医学院2013年11月目录咳嗽 (5)喘证 (6)胸痹 (7)心悸 (9)胃痛 (10)泄泻 (11)水肿 (12)淋证 (14)痹证 (15)消渴 (16)中风 (17)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
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六、《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喘证一证主要涉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是否有发热,有无咳嗽咯痰,有无胸闷、胸痛、肢肿、紫绀等症状。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六、刻下症状: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胁满”。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二、《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三、《类证治裁》:《类证治裁·喘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也可由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所致,功能性疾患亦非少见。
因此,在问诊辨证时应进行相应类证鉴别。
本课程宜以冠心病心绞痛所致胸痹为主,予以辨证甄别,以免误诊错治。
一、问主证疼痛的性质、程度:1、闷痛胸闷、胸痛,如“堵塞”、“紧缩”、“窒息”,多属气滞之心痛;闷压痛,如“磐石重压”,多属气滞血瘀之心痛;闷痛隐隐阵阵、时发时止,多属气血或气阴不足之心痛;闷痛伴眩晕、咳痰,多属痰浊之心痛;闷痛伴畏寒肢凉多属心阳虚,伴汗出厥冷则属心阳虚脱,此时需注意:发作时心电图示ST-T特异性动态变化。
2、绞痛:遇寒则剧,甚则胸痛彻背,多属阴寒凝滞或心阳虚衰,迟迟不解则成心阳虚脱;绞痛如榨如锥,痛在心前,范围如掌,多属血瘀之心痛。
类证鉴别:1、灼痛:痛如烧灼,或似盐腌酸浸,属火热(实火,虚火),偶发于心火之心痛。
遇此当以与胃火鉴别,时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
2、刺痛:痛有定点、定线,如针刺、触电,多属风热,或胁痛、或郁证,多见于胸壁疾患: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肌肌炎,肋间神经痛等。
注意:“针刺痛”,“点压痛”,可以指间定点、成线,绝非心痛(心绞痛)也!3、隐痛:隐隐闷痛,时如针刺,常伴怫郁寡言、烦躁少寐、心慌不安,多属肝气淤滞之郁证。
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胸痛(心脏神经症)。
二、问疼痛的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作情况):1、每次作痛时间短暂(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者病属轻。
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榨如绞、似感濒死者属病重。
(可为心肌梗死之先兆)2、胸闷、胸痛新近起病、发作稀疏、时间短暂者,属新病多较轻,但部分初发心绞痛属不稳定心绞痛,当加警惕;若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程度加重者多属宿疾重证。
(可能为恶化性心绞痛,亦属不稳定心绞痛)三、问疼痛的部位:胸骨后或胸膺虚里(心前区)疼痛、牵掣左臂内痛者,属胸痹心痛。
类证鉴别:1、胸闷且痛、牵掣心下(胃脘)者,当问有嗳气、泛酸等,多属胃脘痛。
2、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者,多属支饮。
四、问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是否因情绪、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诱发。
是否用过硝酸甘油、保心丸制剂可以缓解。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本证既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结果、何种治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疼痛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1、胸闷心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多属气虚。
2、胸闷如窒、形胖肢重、痰多气短,多属痰浊。
3、胸闷胸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多属阴虚。
4、胸闷气短、心悸腰酸、畏寒肢冷,多属寒凝阳虚。
5、胸闷如堵、如榨如绞、重压胸膺,多属气滞血瘀。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灵枢·厥病第二十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久》“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汤主之”。
本病指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心搏增强及心率,心律异常,临床以心悸、心慌症状为突出表现者。
一、问心悸性质:由七情所伤,因惊而悸,时作时止者,属惊悸;无惊亦悸,持续悸惕,反复发作者,属怔忡。
二、问心悸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病情况):1、偶有心悸、歇后缓解者,病属轻。
2、虽属怔忡不已、病程日久、但劳作如常者。
病属轻(后遗症)。
3、发热咽痛过旬、心悸怔忡不已者,病属初发当以重视(急性期)。
4、怔忡不已,病程久长,诸证杂参者,病属宿疾。
5、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心痛彻背、持续不解者,病属危重。
三、问心悸部位:虚里悸惕、心慌不已(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并多无明显胸闷心痛者,属心悸或怔忡。
类证鉴别:1、似有悸惕,心悸拂郁,喉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当辨梅核气;或腹中悸惕,有气上冲胸脘,疑似奔豚者,当以鉴别。
2、胸闷心痛,如榨如绞,汗出肢冷伴心悸怔忡者,当以真心痛为辨。
四、问诱发因素:是否因情绪、思虑、饮食、劳累、外感(风湿,痹证引发)。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本证以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过程,检查结果,何种诊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心悸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1、心悸合身热、恶风、咽痛、身痛者,多属风热犯心。
2、心悸合胸闷心痛者,多属心血瘀阻。
3、心悸合善惊易怒,心情怫郁,心烦少寐,喜叹息,多忧虑者,多属肝郁气滞或心虚胆怯。
4、心悸合神倦乏力、眩晕耳鸣、纳谷欠馨、面色不华,或经水崩漏或吐血,远血,多属气血不足。
5、心悸合口舌干燥、五心烦热、多饮多尿,多属阴虚火旺。
6、心悸合形寒肢冷、胸闷气促,跗肿少尿,多属心阳虚衰。
7、心悸合胸闷痰多、眩晕烦躁,多属痰火扰心,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一、《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二、《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濒湖脉学》:《濒湖脉学》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脉至还入迟,良久方来”。
四、李中梓“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
胃痛一证主要涉及消化系统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劳累、受凉、饮食不当、情绪因素?三、主症特点:(1)疼痛的具体部位(2)疼痛的性质:胀痛、隐痛、刺痛、绞痛、烧灼样痛,有无放射痛,有无节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