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形象鉴赏(含答案)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
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
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高考古诗鉴赏人物形象专题训练与答案
高考古诗鉴赏人物形象专题训练与答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背景,了解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辞等对人物情感的丰富性。
二)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以人物自身分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以人物情感分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高三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孤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壮,越暴晒越是茁壮。
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注释天质:天生的性质。
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弥:更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怨恨。
斫:砍,斩。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
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可能的思考写作过程,从中体会一下如何写诗。
写诗,首先要立意。
按照当时的情形,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呢?当然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意志。
这就要描写自己的形象、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表现自己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较为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愿望和理想。
其次是构思。
依据立意构思,要考虑取象、全诗的整体结构、意脉、韵味、表现手法,等等,在头脑中绘出这首诗的蓝图。
构思中,首先是取象。
作者经过思考,认为自己与“孤桐”很相像,于是决定以“孤桐”为象,来写这首诗。
当然也要考虑到表现手法、全诗的结构。
由于取象孤桐,是物象,就须考虑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兼及抒情;其次是结构,就得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各用几句几联,这样,一首诗的大体情形就定下来了。
按照这样的构思,开篇就得描写孤桐。
所以诗的开篇这样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2021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鉴赏诗歌形象Word版含答案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经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仆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猛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斗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学问,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形象的鉴赏试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形象的鉴赏试题(含答案)第三部分: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考点分解训练】一、人物形象的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三)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
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
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细化训练:人物形象特征(典例引领+方法技巧+通关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细化训练:人物形象特征(典例引领+方法技巧+通关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 •甘肃省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并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
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
②乾道:孝宗年号。
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
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 C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
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赘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 “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 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含答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蝉的蜕壳。
②湘东一目:《南史》载,南朝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
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指被文人赏识。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注]。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涧边的人家。
山楹:指山中房屋。
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诗人笔下的“风”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练习题答案1、(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
(2)①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②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
③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
3.(1)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
这三句话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困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①设问。
“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托物言志。
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与追求。
③比喻。
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
形象生动地解释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④对偶。
“庙不灵”对“官无事”、“狐狸”对“乌鼠”、“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4.(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之形象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专题训练 (一)讲前先练参考答案1、《诉衷情》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江雪》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3、《鹧鸪天代人赋》参考答案:词的上阕①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恬淡闲适的景象。
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③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
4、《晚泊岳阳》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5、《严郑公宅同咏竹》[参考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6、《木芙蓉》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7、《孤雁》参考答案: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孤雁的高远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
上片写春到南楼,时值元宵节,季节的
变化引起游子的注意,游子如从睡梦中
惊醒,独依栏杆,心生悲凉。下片“莫···”
3
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概括了诗人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怎样造成的。 “乐于贫”的“乐”字,表现出诗人的正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腐朽统治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02
二是描绘了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的思妇形象。(这个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03
第1题参考答案:
<<好事近. 渔父词>> 的赏析
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 ”。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01
02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当时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课件
杜甫形象:生活贫苦、热情真诚、率真纯朴的诗人形 象。 曹操形象:求贤若渴、惜时如金、具有一统天下理想 的志士形象。 陆游形象:客居京城、百无聊赖、落寞孤独、看透世 态炎凉、始终矢志不渝的爱国斗士形象。 李清照形象: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女子 形象。 周瑜形象:年轻有为,从容闲雅,雄才大略的儒将形 象。 劳动者形象:辛勤劳动,吃苦耐劳、以农事为重的农 民形象。 士兵形象:渴望建功立业、力竭苦战、不畏生死、不 顾荣誉、思亲念家的战士形象。 离人形象:思家念亲、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归家 遥遥无期的孤独寂寞的离人形象。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插秧歌杨万里 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 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 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宋
[答案] 琵琶女 年老色衰 沦落江湖 作者(白居易) 怀才 不遇 沦落江湖 忧愁痛苦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2024年全国三套试卷均未涉及形象内容,属于轮考题型。
人物形象p247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 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 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 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为依据。
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鉴赏的形象一、(·双鸭山第一中学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3.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这首,完成5~6题。
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5.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炼字能力。
首联用得最好的字应该是动词,比较“动”与“窥”两个字,很显然应选“窥”。
答题时,先写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进行细致分析。
【答案】“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
诗歌形象鉴赏类练习(含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一)姓名:1、请指出下列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1)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2)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3)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4)美人神女灵修()(5)杜鹃磁针()(6)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7)青鸟鸿雁雁足尺素()(8)白雪玉壶冰心()2、阅读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试分析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试分析词中“幽人”形象。
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试分析“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①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由________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______季节。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诗歌鉴赏练习(二)1、请写出五种以上常见意境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
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属于轮考点。
②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③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一、设问形式1.某物或者某人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2.某景对于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二、解题方法(一)物象与人物形象类(1)借助诗作,了解作者和物象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作者及其所写是何物、何人、有何事,为“解物”“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或者人物特征。
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事物和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
即由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以及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
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
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
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二)意象意境类(1)关注画面、景象构成。
画面构成主体是意象,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概括氛围特点。
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幽静朦胧等。
在判定意境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3)注意特殊关注点。
概括时注意特殊时节、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点一诗歌形象2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3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4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52、诗歌形象的分类673.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举例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侠士李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圣贤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士陶渊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书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友人送别、怀念亲友的旅人李白的《赠汪伦》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英雄辛弃疾4、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89①细节刻画10②烘托渲染③对比衬托11④比兴手法1213知识点二意象14151.意象的定义“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1617“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18“意象”即意中之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19202122232.古典诗词常见的七类物象242526题型分析27一、鉴赏人物形象281.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930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312.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3233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34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35(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36(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7(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384.答题模式:39(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40(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41(3)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形象42意义。
)二、鉴赏物象题431.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44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45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462.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47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4849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50三、意象、意境类1.意象、意境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5152①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其作用是什么?53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54③该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55④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562.如何正确把握“象”之“意”57⑴“象”之色彩58⑵“象”之动静59⑶“象”之远近60⑷“象”之修饰词61⑸“象”之组合方式623.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63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蕴涵的思想感64情654.营造意境的方式:66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
5.意境(画面)特点6768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69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7071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72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7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7475767778练习题79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0送邹明府游灵武[注]81贾岛82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83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84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85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县)。
8687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88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89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90抵得住透骨的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91[赏析]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9293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94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9596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颈97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9899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100101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102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103104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105形象。
106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107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108“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109110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111122.(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3114画菊115[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11611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18简要分析诗中的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和菊花有着怎样的关系?119[答案]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
它坚120守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
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同时121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22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句则借菊123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124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125126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127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128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129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130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131132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133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134135“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136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137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138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139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140141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142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143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144“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145“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146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147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148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14915015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52洛桥晚望153孟郊154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55156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157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158159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160161赏析162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便几乎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163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164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165前人有云孟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
它通过前后映衬,积166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167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168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169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170171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172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173174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175“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
这176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177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178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179180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
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181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182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183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1841851861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