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合集下载

痢疾的预防知识

痢疾的预防知识

痢疾的预防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痢疾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因此预防痢疾的关键在于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源。

以下是一些关于痢疾预防知识的介绍:1. 勤洗手:痢疾是通过粪口传播的疾病,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传播,因此勤洗手是预防痢疾的关键。

在用餐前、厕所后等接触污染源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水充分洗手。

2.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水生食,尽量选择煮沸消毒的饮用水和食物。

生水可能被污染,导致感染痢疾。

避免食用不新鲜的食物,避免食用没有经过充分加热的食物。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洁净的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内衣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接触痢疾患者的粪便和呕吐物。

4. 饮食均衡:饮食均衡可以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

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和油脂。

5. 避免接触污染源:避免接触公共场所的厕所、污水等污染源,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6.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治疗和指导。

不要自行服用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痢疾是一种可以通过预防控制的疾病,只要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污染源,就能有效预防痢疾的发生。

及时就医也是很重要的,一旦出现症状,应该立即寻求医疗帮助,避免病情恶化。

希望以上的预防知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痢疾。

第二篇示例:痢疾,又称痢疾、腹泻、致泻等,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

痢疾病原体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痢疾杆菌等,主要通过排泄物传播给其他人。

痢疾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很普遍。

痢疾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脱水等,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那么,如何预防痢疾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痢疾的预防知识。

一、保持手部卫生痢疾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因此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痢疾的重要措施之一。

痢疾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痢疾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治疗痢疾
治疗痢疾
流行病学:痢疾的流行病学特 征 急诊处理:重症痢疾的急诊处 理
治疗痢疾
治疗方法:不同严重程度痢疾的治疗方 法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传播途径:痢疾的传播途径及 预防方法
隔离处理:痢疾患者的隔离处 注意事 项
结语
结语
总结:痢疾的基本知识及防治 方法 宣传:普及痢疾防治知识是个 人责任,共建和谐健康社区。
痢疾的科普知 识PPT课件
目录 介绍痢疾 预防痢疾 治疗痢疾 注意事项 结语
介绍痢疾
介绍痢疾
什么是痢疾:病菌及传播途径 症状:轻症与重症痢疾的症状 及区别
介绍痢疾
危害:痢疾的危害及易感人群
预防痢疾
预防痢疾
必要性:预防痢疾的重要性 饮食:合理饮食、喝开水、生 食水果注意事项等
预防痢疾
个人卫生:洁净卫生、正确储存食品等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痢疾

痢疾

(一)外感时邪疫毒 湿热(暑湿)、寒湿、疫毒壅塞肠中,气 血与之相搏结,气血凝滞,腑气不通,致 脉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发为痢疾。 (二)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 ①恣食生冷瓜果,伤脾胃,脾 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 湿内蕴,壅塞肠中,肠中气机受阻,气滞 血瘀,化为脓血,而成痢疾。②嗜酒肥甘 厚味,腐败污秽食物,酿生湿热,湿热内 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成 痢疾。
五.病性
有虚有实。 暴痢多实,久痢多虚,亦有虚中夹实者。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即有散发性,又有流行 性,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征。
六.病程
实-短。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虚-长。迁延日久,一个月以上,或至数 年,反复不愈。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气血邪毒凝滞于肠道脂膜血络, 化为脓血。 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 不节,如饮食生冷或恣食肥甘或误食不洁 之物,损伤脾胃及肠腑,以致内外交感, 互相影响而发病。
时疫痢-传染性强,而病危重。 痉痢-痢疾伴有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丹溪心法》:“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丹溪心法》 8.在治疗上刘河涧提出: 8.在治疗上刘河涧提出: 后重则宜下 腹痛则宜和 身重则除湿 脉弦则去风 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9.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 9.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 明 李中梓-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 -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 10.蒲松园《医镜症发明卷 10.蒲松园《医镜症发明卷痢》提出治痢四忌:忌温补 忌 大下 忌发汗 忌利小便
二.病象
多发于夏秋季节 多有传染性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临床表现一般有急性,慢性两期,病程在2 临床表现一般有急性,慢性两期,病程在2 个月以上的为慢性期-休息痢

【中医课件】 痢疾

【中医课件】 痢疾

时邪
天暑:疫毒与湿热 瓜果生冷与食腐
• 『病因』
➢ 《素问·太阴阳明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丹溪心法·痢病》“湿热为本”。 《类证治裁·痢症》“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 凝结,夹糟粕积滞,迸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 脓血下注”。
➢ 1、感受时邪(包括湿热疫毒、时令之邪)
• 『治疗原则』 ➢ 主要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有温、清、补、通几
个方面,若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兼顾施治。 ➢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
愈”。 ➢ 痢疾初起,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
毒;久痢则虚证、寒证多见,宜补虚温中,调 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 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 小便等。
• ③寒湿痢
症 痢疾,寒证、实证表现。 湿邪困阻: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 舌、脉:
理 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药 半夏藿香平胃散
痢下兼赤者,当调营和血,加当归、芍药。 脾虚者,白术、神曲等健脾开胃。 寒积:温脾汤意。 暑天感寒湿而病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 ②疫毒痢
症 下痢,实证、热证表现。 热毒充斥征:病起急骤,壮热,神昏惊厥 舌、脉:
理 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热毒秽浊壅塞肠道:承气汤。 神昏谵语:热毒深入营血,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 痉厥抽搐;热极动风,用镇肝熄风之品。 暴痢致脱,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黯,尿少, 脉微欲绝者,当益气固脱。
预防与调摄
结语
•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有A群痢 疾志贺菌(严重、并发症多)、B群福氏 志贺菌(易转为慢性)、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志贺菌四群及47个血清型,我国 以B群为主,其次D群。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重点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就餐史、接触史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寄生虫卵等情况,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2)细菌培养,通过粪便培养可以分离出引起细菌性痢疾的致病菌,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肠道痉挛、扩张等情况,此时可进行腹部X线或CT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的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

4. 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可以帮助鉴别细菌性痢疾和其他肠道感染病原的感染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扩增技术,PCR扩增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全面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细菌性痢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痢疾

痢疾

湿热疫毒深重可致疫毒痢、噤口痢。
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进行判断。 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 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情轻 重,判断病者预 后,特别注意观察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 衰败,阴津是否枯竭,阳气是否虚脱。一般来说,能食者轻, 不能食者重.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热,疫毒 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禁口不食,入口即吐 之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燥,气急息 粗,甚或神昏谵语,虽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 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之重证,如不及 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脱症。
伴随症状
发热,口渴喜冷饮,口臭,尿黄 或赤。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
舌 脉
诊 诊
二、治疗原则 暴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久痢----调补脾胃,兼以清肠。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 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 考借鉴。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 气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末尽,若单纯温补,则 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时 治宜兼顾两全,于温补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 积,扶正驱邪,权衡运用。
感受湿热之邪 侵入肠胃 感受疫毒之邪 湿热郁蒸 热毒壅盛,气血阻滞,化为脓血,发为痢疾 疫毒弥漫
(二)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湿热 损伤脾胃 寒湿——肠中气机壅阻,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痢疾 恣食生冷瓜果 食积
二、病机 发病机理为湿热或寒湿与食滞交阻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损,滞下脓 血。 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调,肠道 传导失司,致疫毒弥漫,湿热、寒湿内蕴肠腑,腑气壅滞,气机受阻,造成气滞血 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挟糟粕积滞进入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 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本病初期多为为实证,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 壮热口渴为疫毒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则成下痢赤白,肛门灼热之 湿热痢。寒湿下痢,因寒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 以下痢白多赤少为特点。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挟杂,寒热并见;疫毒热盛 伤津或湿热内郁不清,日久伤阴伤气,亦有素体阴虚感邪可形成阴虚痢,因营阴不 足故下痢粘稠,虚坐努责,阴亏热灼可出现脐腹灼痛。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或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则下痢稀薄,带有白冻;日久因脾 胃虚寒,化源不足,累及肾阳,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此为虚寒征 象。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可 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中医关于“痢疾”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痢疾”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痢疾”的辨证要点
一、辨久暴
1.暴痢发病急,病程短,多实证,相对易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2.久痢腹痛绵绵,时轻时重,病程长,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相对困难。

二、辨虚实寒热
初病多实,久病多虚,或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候。

1.实证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

2.虚证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突出。

3.热证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则紫黑,稠厚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寒证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三、辨伤气伤血
1.下痢白多赤少,偏于邪伤气分。

2.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偏于邪伤血分。

痢疾名词解释中医

痢疾名词解释中医

痢疾名词解释中医
痢疾,即痢疾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因某些病毒引起的。

痢疾可分为两类,即急性痢疾和慢性痢疾。

急性痢疾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常见的有病毒性痢疾(病毒性腹泻)、甲型流行性脑膜炎病毒(JE)以及某些其他病毒所引起的,它们可以使患者出现发热、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慢性痢疾是由黑粪毒素(痢疾毒素)引起的,它们可以使患者出现呕吐、恶心、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痢疾的发病原因是阳气亢进,阴气虚衰,暑湿在人体内生长,从而引起痢疾。

临床上可以采用清暑润肠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清暑润肠的中药,以促进毒素的排除,使肠道恢复自然。

- 1 -。

描述痢疾的古文

描述痢疾的古文

描述痢疾的古文
痢疾,在古文中又被称为“脾气痢疾”或“肠气痢疾”,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以下是对痢疾的古文描述:
痢疾,即脾气痢疾,又名肠气痢疾,为一种病症,其症状为腹泻、大便稀溏、频繁,并伴随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此疾常由于饮食不洁、病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病程短暂,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古人对痢疾的认识较为有限,将其归因于脾气或肠道内的气,认为病因主要为内热、湿邪侵袭脾胃,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治疗方法多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常采用草药、饮食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痢疾的描述较为简单,医书中会提及其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描述可能与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

因此,在遇到痢疾或其他疾病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

痢疾_精品文档

痢疾_精品文档
概述
• (一) 定义: •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
(二)源流
《内经》称本病为“肠澼”。素问.大阴阳明论说:“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者, 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伤寒论》称“下利”。并提出了“休息利”一说。 《金匮要略》 称之为 “热利下重” 与“下利便脓血” ,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剂。 东晋葛洪以“痢” 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世医 家所接受。葛洪首次提出“传染性”一说。
在气分,病较浅。 • 痢下赤色, 或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 属火、属血,
病较深。 • 痢下赤白相兼者, 一般属热者多,为气 血俱受邪,深
浅皆及。 • 赤白相兼如鱼脑(脓血状) 者属热,而赤少白多者可
属寒。 •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痢下深黄,秽臭为热;痢下浅
淡而不甚臭为寒。
2、辨邪正盛衰 下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病重,兼有粪质者较轻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 、“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正式启用“痢疾” 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 《丹溪心法.痢篇》 指出:“时疫 作痢, 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病为“湿热为本” 。治疗方面提出: “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后重,排赤白脓血便。 疫毒痢小孩多见,有高 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 呼吸浅表, 神昏惊厥。 • 3、临床分暴痢(急性)和久痢(慢性)。

痢疾诊断标准

痢疾诊断标准

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痢疾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急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呈水样或泥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样本检测病原体。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1)志贺氏菌培养法:将粪便样本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出菌落,经鉴定为志贺氏菌即可确诊。

(2)免疫学检测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法(IFA)、核酸扩增技术(PCR)等。

3.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细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霍乱等。

需要注意的是,痢疾的潜伏期为2-10天,且症状轻重不一,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腹泻或无症状,因此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也需要注意对病例的追踪和检测。

同时,由于痢疾的传染性较强,预防和控制也十分重要。

痢疾

痢疾

\细菌性痢疾【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2.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2)慢性细菌性痢疾: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1)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1)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痢疾

痢疾

针灸疗法
主穴:天枢、下脘、上巨虚、关元、合谷。
配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 俞。
操作:关穴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 30分钟。寒湿痢、休息痢及久痢脱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 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 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诊查要点
病症鉴别
诊断依据
相关检查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 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 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文献摘要
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 以重药竭之。”
2、《证治要诀·痢》:“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无饱死 痢病也。”
3、《丹溪心法·痢》:“下痢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 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 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换尿布之后。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免用手触摸。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完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
手。
饮食卫生
喝开水和吃熟食:喝开水和吃完全煮 熟的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杀死细菌 。
保持餐具清洁:使用过的餐具应彻底 清洗干净,并定期消毒。
避免生食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这些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细菌。
全球每年约有1.6亿病例,导致 约100万死亡。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 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
容易流行。
流行因素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 不洗手、不洁饮食等 。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如儿童、老人和身 体虚弱的人更容易感 染。
拥挤和不良居住条件 :这有助于细菌的传 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摄入 。
详细描述
某地区突然爆发细菌性痢疾,短时间内病例数量激增,疫情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二:某患者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
及时治疗、症状缓解、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给予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嘱,按时服药和休息。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顺利康复出院。为预防复发,医生建议患者保持
病原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 类、头孢菌素类等。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 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痢疾病因知识

痢疾病因知识
提高公众对痢疾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THANK YOU.
04
预防与控制
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
保持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物要 彻底清洗,避免食用不洁、变
质或过期食物。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增强身体抵抗力。
充足饮水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维持 身体正常代谢和防止脱水。
提高免疫力
01
02
03
均衡营养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多 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适当锻炼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 散步、慢跑等,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接种疫苗
接种相关疫苗
根据当地政策和卫生部门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痢疾。
了解疫苗接种禁忌
在接种疫苗前应了解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
控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分类与诊断
分类
痢疾分为单纯性痢疾和中毒性痢疾。单纯性痢疾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 发型。中毒性痢疾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常规、 血常规和血清学检查等。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 诊断。
02
病因解析
致病菌感染
历史与流行情况
历史
痢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痢疾爆发和 流行事件包括1854年英国伦敦的“大爆发”和1883年印度孟买的“大流行 ”等。
流行情况
痢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痢疾,其中大 多数是儿童。在一些贫困、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痢疾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中医内科学痢疾医学

中医内科学痢疾医学

白头翁汤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的功效,适用于湿热
痢和疫毒痢的治疗。
黄连阿胶汤
具有滋阴降火、除烦止 痢的作用,适用于阴虚
火旺型痢疾的治疗。
芍药汤
具有调和气血、清热解 毒的功效,可用于多种 类型痢疾的辅助治疗。
真人养脏汤
具有温中补虚、涩肠固脱的 作用,适用于久痢脱肛、脾
肾虚寒型痢疾的治疗。
预防保健策略
预防保健
未来痢疾防治将更加注重预防保健工作,通过加强健康教 育、改善环境卫生、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等措施,降低痢疾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病因病机研究
现代中医认为痢疾主要由 湿热、疫毒等外邪入侵, 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辨证分型研究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质差异, 将痢疾分为湿热痢、疫毒 痢、寒湿痢、阴虚痢等多 种类型。
治疗方法创新
在继承传统方剂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研发出多种新型中药制剂 和治疗方法。
经典方剂与临床应用
06 临床实践案例分享与经验 总结
成功案例剖析
患者情况
一中年男性,因饮食不洁导致急性细 菌性痢疾,高热、腹痛、脓血便。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清热燥湿、 凉血止痢的中药汤剂口服,并配合针 灸治疗。
治疗效果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体温恢复正常, 大便逐渐转为正常,总疗程较短,无 并发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中医辨证论治 可取得良好疗效,关键在于准确辨证 和及时治疗。
失败案例反思及教训提炼
• 患者情况:一老年女性,慢性痢疾反复发作,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 治疗方法:曾尝试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后转求中医治疗。 • 治疗效果: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反复发作,疗程较长。 • 教训提炼:对于慢性痢疾患者,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应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状态,提高机体

痢疾的检验内容

痢疾的检验内容

痢疾的检验内容
痢疾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指甲等,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泻、寒战、发热、里急后重、按压痛、血便等情况。

2.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如果发现有明显增高的情况,可初步考虑存在细菌感染,有发生痢疾的可能性。

3. 粪便常规检查:取患者的粪便进行镜检,若患有痢疾,其镜检可见有较多的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4. 粪便细菌培养:通过提取患者的部分粪便,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具体检查。

痢疾患者其检查结果通常为有志贺杆菌感染,因此,粪便培养阳性通常可确诊为痢疾。

5. 特异性核酸检测:通过特异性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出大便中的志贺杆菌核酸。

6. 免疫学检查:通过血清检测是否有志贺杆菌的特异性抗原存在,可作出诊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

14、痢疾

14、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诊断要点】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类证鉴别】痢疾与泄泻: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

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辨证论治】1.湿热痢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剂: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大黄、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肉桂等。

2.疫毒痢主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病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等。

3.寒湿痢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等。

4.阴虚痢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 后重。 兼症: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嗜卧怯冷,甚则形体消瘦。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主方:发作时连理汤;平时,六君子汤。 加减:发作时可加木香、当归、赤芍、地榆调气化滞和血;久 痢顽固不愈,证见腹痛、喜温喜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寒热 错杂者,予乌梅丸。
4.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急慢轻重 差异较大。轻者不发热,腹痛不显著,里急后重不显著,大便 次数每日在10次以下,易误诊为泄泻;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 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致昏迷惊厥;慢性迁延日 久,病程在2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愈。
【病因病机】
共同症状
常证
变证
总之:


【治疗原则】 1.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一般热痢清之, 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错杂者温清并用, 虚实夹杂者通涩并施。 2.痢疾无论虚实,肠中总有滞,气血失于通畅,故导滞、 调气、和血为常用之法。 3.“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说明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因为治疗实证初 痢、湿热痢、疫毒痢方药中,苦寒药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 损伤胃气之弊。虚证久痢,中焦气虚,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 不禁,应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 4.禁忌过早补涩,峻下攻伐,分利小便等。
【预防与调摄】 1.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油腻、不洁及变质食物。 2.顺应气候变化,纳凉取暖皆适宜;保持心情舒畅。 3.夏秋季节,常食生大蒜可预防。 4.痢疾流行时,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或马 齿苋、陈茶叶研细末,大蒜瓣捣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 每次1丸,每日2次,连服1周。
【临床资料】
分析:
患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故 应诊断为痢疾,而不应诊断为泄泻。脾主运化,胃主和降,小 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功能。患者食不洁之物,湿热内蕴, 壅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失司,肠道脂膜和血络受 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脓血。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出现 恶心呕吐,纳食欠佳。湿热下注,出现肛门灼热,热伤津液, 出现口渴喜冷饮和口苦。热扰心神,故睡眠欠安。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之象。总之,本病病在肠,与胃有关, 病性为湿热实证。若失治误治,湿热痢日久不愈,正气耗伤, 胃虚气逆,易变成噤口痢;或正虚邪恋,时发时止,变成休息 痢;或热伤阴液,变成阴虚痢。
排鲜血,无腹痛、里急后重。
【辨证要点】
1 《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病程 体质 年龄 腹痛 里急 后重 久痢 体弱 年高
腹痛绵绵, 痛而喜按
便后里急后 重不减,坠 胀加重者 初痢

脓血便 腹痛
里急后重

大便排出赤白,清稀 无臭
腹痛喜温

大便排出脓血,粘稠腥臭
【诊断】
1.男女老少均可患病,多在夏秋季节突然起病,可有与疾病 患者接触史,饮食不洁史。 2.具有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便的证候特征。查 体可有左下腹压痛。 3.久痢病人可有急性发作史。休息痢病人表现为反复发作, 间歇期可如常人或有气血亏虚表现。疫毒痢者在典型症状出现前 可表现为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表浅,神昏惊厥 等症状。 4.实验室检查:菌痢者大便镜检白细胞每高倍视野为15个 以上,可见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阳性者可确诊;阿米巴痢疾者 大便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慢性期可作乙状结肠镜检,菌痢者 可见肠粘膜轻度充血,呈颗粒状,有溃疡,息肉及增生,镜检时 可取渗出物作细菌培养;阿米巴痢疾者可见表浅的溃疡覆有黄色 脓液,稍出血,溃疡之间的粘膜多正常,自溃疡面刮取材料做镜 检,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具备第2、4项,参考第1、3项,可以 确立诊断。
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量少难出,脐腹灼痛,虚坐努 责。 兼症: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 舌脉: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痢。 主方:驻车丸。 加减: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干者,宜加石斛、麦冬、沙参、 生地黄;烦热口苦,肛门灼热,为湿热未清,当加黄柏既清湿热, 又能坚阴。
宋· 杨仁斋明确了里急后重的发病机理,指出 “无积不成痢”,治痢当消积导滞,甚至通因通 用。如《仁斋直指方》曰:“痢出于积滞。积, 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 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余 度,……以无积不成痢也”。
金元· 刘河间《河间六书》指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 重自除。”为治痢之正法,一直延用至今。
金元· 朱丹溪《丹溪心法》承前贤之说,而多发明。①首先对本 病的辨证提出“赤痢属血,白痢属气”,与前人“赤痢属热, 白痢属寒”观点不同。②对痢疾的传染性,进一步提出了“又 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的明确结论。
清· 蒋宝素《医略》倡导“肠中生痈”之说,“论疾病证治之理 与痈疡机宜暗合”,提出“治痢之法,当参入活痈之义”。
【鉴别诊断】 一、痢疾与泄泻 泄泻
病位 腹痛 脾胃 腹痛肠鸣,便后痛减 肠 痛利交作,便后痛不减
痢疾
排便
通畅
里急后重
有 邪客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化腐成 脓 易见
脓血便 无 病理 危证 脾虚湿盛 少见
二、肠风
痢疾与肠风均有便血,故需鉴别。
相同点
痢疾 便血 肠风
不同点
排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四)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 米巴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肠结核等, 具备本病临床特征者,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1.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证候。
2.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而腹痛,呈阵发 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约10~20次,粪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 脓血状、里急后重感显著。 3.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也可呈散在发病者。
虚寒痢
主症:下痢稀溏,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便下 不爽。 兼症: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少神疲,口淡不渴。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加减:中气下陷,滑泻脱肛者,去木香,加黄芪、升麻;挟有 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罂粟壳,加山楂、槟榔。
【转归预后】
痢疾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体质、正气的强弱与感邪的轻重。 1.体质强,正气尚足者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正确、及时治疗, 一般在两周左右痊愈;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一般 在3~7天消失。感受疫疠毒邪盛者可出现热入心营、热动肝风或内 闭外脱的危证,须积极抢救。 2.体质较差,正气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可迁延日久,转 为慢性痢疾。
体壮
腹痛喜凉
年轻
里急后重感不明显
里急后重感明显
腹痛胀满,痛而 拒按 痛时窘迫欲便, 便后里急后重暂 减轻
伴随症 状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口渴喜冷饮,小便黄或短赤
舌脉
舌淡苔白,脉沉细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辨伤气、伤血
气----白多赤少或白冻;病情轻. 根据白的性状判断证型.

血----赤多白少或赤冻;病情重. 根据赤的性状判断证型.
痢疾
【概述】 (一)定义
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的特征。
(二)病名
宋之前称肠澼、滞下、下利 痢疾病名见于宋· 严用和《济生方》。后世医家,沿用至 今。
(三)历史沿革
《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澼”。《素问· 太阴阳明篇》说: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 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难经》将泄泻与痢疾同论,其中“小肠泄”、“大瘕泄” 即指痢疾而言,如书中指出“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 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汉· 张仲景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对其病机,多 责之“以有热故也”。并制订白头翁汤和桃花汤等有效方剂, 开清肠解毒和温涩固下之法门。如《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指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少阴病,下利便 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李某某,男,65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 脓血2天,患者自诉因食不洁之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绞 痛,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大便中有赤白脓血,里急 后重,肛门灼热,恶心呕吐,纳食欠佳,口渴喜冷饮 ,口苦,小便频,睡眠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滑。 诊断、治法、方药、调护。
中医诊断:痢疾(湿热痢)。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炒白芍15克,白头翁15克,黄 连6克,炒黄芩10克,木香6克,焦槟榔10克,全当归10 克,肉桂3克,炒山楂15克,生甘草6克。 五付,上药水 煎至200ml,每日2次。 调护:饮食清淡,忌油腻生冷及不洁之品;卧床休 息,并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寒湿痢
主症:下痢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里急后重。 兼症:头身困重,中脘饱闷,纳食乏味。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主方:不换金正气散或胃苓汤。 加减:湿邪偏重,食积内阻,苔厚腻而垢者,加用保和丸;内 有寒积,通降不利,面色青灰肢冷,痢下不爽,苔白腻者,加用温 脾汤。
疫毒痢
主症:发病急骤,壮热烦躁,下痢鲜紫脓血,腹痛如绞,里急 后重。 兼症:口渴饮冷,头痛呕吐,神志昏蒙,甚则昏迷痉厥。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主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宫牛 黄丸或清开灵静脉滴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 微细欲绝者,应予参附注射液或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东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称本病为“痢”,以区别一般泄泻, 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