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选读
论孟名句70句(原文+翻译)
•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 译文:孔子说:‚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 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 3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 •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 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篇》
•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 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论语•雍也篇》 •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 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 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40、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
•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 类。‛ • 41、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 娄上》 •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 师。‛
• 4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 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篇》
• 1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也。‛《论语•卫灵公篇》 •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 别人不知道自己。‛
• 1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 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 他。‛ • 1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尽心上》 • 译文:人不可以不知羞耻,没有羞耻心所带来的耻 辱,那才叫无耻。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课标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二、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选修课评价就是评个性
价 相 配 套 的 措 施 ,学 生 为 应 付 全 要 注 重 学 生 的 自主 体 验 ,二 是 要 学 生 文 言 文 能 力 的 提 高 , 不 是 培 而
面 考 查 , 然 会 “ 修 ” 有 内 容 , 组 织 学 生 进 行 合 作 探 究 。 探 究 能 养 哪 一 方 面 的 专 家 学 者 。 必 选 所 这 样 ,让 学 生 有 选 择 地 学 习 ” “ 就
的 、 同 的语文基 础 。 修课 实施 根 本 , 生 只有对文本读 通 、 懂 、 累 、 想 情 感 、 想 品 质 、 美 情 共 选 学 读 思 思 审 的 价 值 , 于 学 生 而 言 , 于 能 更 读 活 ,才 能 提 升 对 文 本 的 领 悟 力 、 趣 、 习方 法 、 习 习 惯 的 融 合 ” 对 在 学 学 ,
三 、 程性 与终 结性 过
就 是无论开 什么选修课 , 必须有 都
补 偿 陛的 功 能 。 比如 , 论 你 开 的 无
育 带来 新 的生 机 ; 于 课程 而 言 , 对
相 对 于 传 统 的必 修 课 的 评 是 《史 记 > 读 》论 孟 选读 》 是 < 选 《 还
在 于 能 提 高 课 程 的 适 用 性 ,改 进 价 ,选 修 课 评 价 更 应 关 注 学 生 在 《 宋 八 大 家 散 文 选 读 》 无 论 你 的 唐 , 课 程 的 质 量 。 如 果 没 有 与 课 程 评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变 化 和 发 展 ,一 是 文 本 是 什 么 , 的 目标 都 应 该 指 向 你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五年第十期一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的敬天保民思想,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确立,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想上的变化,且周初统治阶级在对商的斗争中,开始意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盛行于夏商时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命观、鬼神观开始动摇。
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周初统治阶级敬天保民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早在《尚书》中的一些西周初年的文诰中,已多次提到治民保民的问题。
如《尚书》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来源于西周时期产生的进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被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人们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解释,从重视天道转而重视人事的时候,民本思想也就随之而生,并且越来越突出。
这时统治阶级在对外争霸的战争中也日益认识到“民心向背、得民与否”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关系到霸业的兴衰。
《左传》就是那个风雷激荡的春秋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的那一段话,就集中体现了天与民、神与民的关系。
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季梁提出“民,神之主”的理论,对商、周以来天神与民、人之间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来了个大颠倒。
季梁的这种民本思想在春秋初期很有代表性。
这种思想与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思想是一致的。
朱熹《孟子》诠释著作析论
朱熹《孟子》诠释著作析论张启磊【摘要】在《孟子集注》产生前后,朱熹及其门人写作或编纂了大量的《孟子》诠释著作.其中,《读余隐之尊孟辨》是《孟子集注》理学思想的滥觞;《孟子精义》是《孟子集注》的草创;《孟子或问》是《孟子集注》思想的注解,《朱子语类》中的《孟子》部分是《孟子集注》理学思想的展开;《孟子要略》是研读《孟子集注》的基础文本.这些著作都为《孟子集注》中理学思想的阐发服务.在《孟子集注》当中,朱熹详细阐发了他的理气之论、心性之说和知行之辨,这三个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展现了朱熹理学的基本框架.《孟子集注》是朱熹《孟子》学的核心之作.【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朱熹;《孟子》;《孟子集注》;《孟子精义》;《孟子或问》【作者】张启磊【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孟子》是朱熹最为重视的儒家经典之一,在朱熹的学术生涯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诠释《孟子》上。
朱熹解孟的专著除《孟子集注》之外,还有《孟子精义》《孟子或问》《孟子要略》《读余隐之尊孟辨》以及朱熹后学黎靖德编纂的《朱子语类》中的《孟子》部分。
这些著作虽然也代表了朱熹对《孟子》在理学框架内的理解,但是,无论从思想内容的系统性还是语言风格、诠释特色的彰显上,他们都无法和《孟子集注》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这些作品毕竟构成了朱熹《孟子》诠释之网,了解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厘清他们和《孟子集注》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孟子集注》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更清晰地解读、揭示《孟子集注》之中的理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读余隐之尊孟辨》:《孟子集注》思想的滥觞《读余隐之尊孟辨》并不是朱熹写的一本解读《孟子》的专著,现行的《朱子全书》也只是将其放在“杂著”当中,黄勉斋的《先生行状》、王懋竑的《朱熹年谱》也没有提到这本书,因此其著录的年代就不好确定了。
???【推荐】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以《论孟精义》为中心何俊
▪【推荐】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以《论孟精义》为中心何俊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以《论孟精义》为中心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来源:《学术界》2020年第6期摘要:作为朱熹型塑程朱理学的重要文本,《论孟精义》全面系统地完成了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呈现于文本、语言、身体、仁义、存养、辩学诸方面。
程朱理学以《四书》彻底促成了经典系统的开放与扩大,完成了理学的释经作品的正典化,为整个理学奠定了文本基础。
与此同时,理学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确立起理学的分析的论辩言语,并使得言语的主体获得彰显与自觉,主体性的身体亦因此成为理学的中心议题。
通过对主体性的内涵做仁义的阐明,以及如何充扩仁义的存养讨论,理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与论说风格。
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是在开放的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中展开的,辩学既呈现了他者的言说,又构成了理学话语型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程朱理学;《论孟精义》;话语形塑无论宋明理学如何分系与评定,程朱理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话语构型,而且这套“话语的定型是在朱熹手上完成的”。
【1】然而,这套话语构型是如何建构的?它由哪些具有逻辑关系的核心区块构成?以及建构这套话语意欲表达什么?近十余年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陈来主编的《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此外更集中反映在随着经学史视角的切入而拓展的宋代《四书》学研究中,【2】因为理学话语最终是从《四书》经学中脱胎出来的。
当然,研究纵有推进,却难以穷尽。
事实上,上述问题也仍有未发之覆。
朱熹的《论孟精义》是型塑程朱理学的标志,但没有得到深入的专题性研究。
虽然后来有成熟的《四书章句集注》,但《论孟精义》更足以见证型塑过程中的思想丰富性与复杂性。
朱熹尝有一个非常真实而亲切的表达:读《论语》,须将《精义》看。
先看一段,次看第二段。
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又将第三段比较如前。
又总一章之说而尽比较之。
其间须有一说合圣人之意,或有两说,有三说,有四、五说皆是,又就其中比较疏密。
《研 究 论 孟》原创试题及答案
《研究论孟》原创试题及答案双基提要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编纂.(zuǎn)俸.禄(fèng)曾.子(zēng)熨.帖(yù)B.逃遁.(dùn)贫瘠.(jí)囚禁.(jìn)奇诡.(guǐ)C.绮.窗(qǐ)传.曰(zhuàn)谥.号(sì)发轫.(rèn)D.桑梓.(zǐ)冠.冕(guàn)慰藉.(jiè)迁徙.(xǐ)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之类,只是撮取篇首二三个字为篇题。
B.《论语》是采辑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有关笔墨,在战国初期编纂而成的书。
C.盂子初见梁惠王,惠王就称他为“叟”(老先生)。
D.可以采取同情古人的态度,发挥自己的理解力,以自己的心去猜度古人的心。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试,用,被任用;艺,技艺,用做动词,掌握技艺。
B.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谷,谷物。
C.至于文又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遽,立刻,急忙D.大抵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
徐,缓缓,缓慢地;却,退,后退。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可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间矣A.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B.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C.而随其意之所至以.验其通塞D.复以.众说互相诘难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闲静一之中,以须其浃洽可也B.将可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间矣C.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D.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英美等国政府对前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的解释,越来越闪烁其词....,让人不知所云了。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高中语文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化总结与概况能力2、深入分析文本,探究人物性格3、十九大精神和孔子“仁礼”思想的结合。
4、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2、理解掌握文中人物性格,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动手动脑去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而用心去品味。
【教学用时】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语“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这充分显示出中国的孔子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孔子是“万世之表”“至圣先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设计意图:用宣言来引导,更具有影响力,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二、老师范读(设计意图: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更能让学生从客观上体会人物性格)三、分角色朗读1、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2、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亲身体会,感受人物性格)四、重难点词句讲析(设计意图:根据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解读)。
五、讨论:全文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分几个步骤展开的?(设计意图:理清全文思路,带着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六、讨论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子路--------------鲁莽、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非常谦虚曾皙----------沉着、自傲(设计意图:师生思想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七、话剧表演(根据性格分析揣摩语言和行动)(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八、用优美的语言来翻译:“莫春者……咏而归”(设计意图:全面发掘语文的文字和语言要素)九、自由讨论:曾皙之志和其他弟子之志有何不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之志,有人说是孔子治国理想的体现,有人说是孔子晚年归隐之情的流露,也有人说是孔子的理想教育图。
四书论孟大中
四书论孟大中《四书》是主要讲价值的学说,这是《四书》能够成立的重要的原因。
《四书》是对于《六经》的一个继承。
关于《四书》和《六经》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的讨论,按照朱子的说法,《四书》是对《六经》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接续。
朱子说《六经》非常繁重,《四书》比较简约。
学习《六经》就像到田里去割稻子,割下来再舂成米,再经过筛捡、打磨,再做成饭。
而学习《四书》就像直接拿米来做饭。
从繁重到简约,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这四部典籍,以前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四书》成立以后那么强。
比如《论语》,在汉代时虽然也比较受重视,但是它的地位不能同五经相比。
《孟子》,西汉时也曾经立传记博士,但是很快就罢去了。
最后只剩五经博士。
《大学》和《中庸》,它们受人重视就更晚。
南朝梁代的时候,梁武帝他自己写了一个《中庸解》,这说明在梁代的时候,《中庸》才从《礼记》里面独立出来,单独成书。
再如唐代的大思想家李翱,他也非常重视《中庸》,他把《中庸》作为他的复性说的基本前提。
《大学》,韩愈非常重视。
北宋的一些思想家也比较重视《大学》。
《四书》有一个慢慢被发现和被重视的过程。
到了北宋二程,他们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南宋朱子把四者合在一起作了注。
《四书》这个学问,到朱子这里就正式成立了。
《四书》这套学问之所以能成立,就是人们想把经学里面已经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以浓缩的形式特别提出来。
朱子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元朝明确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范本。
当时的考生不但要背诵《四书》的本文,而且最好还要把朱子的注背下来。
元明两代,《四书》是士子家弦户诵之书,读书人必读。
《四书》既把《五经》的内容包在里面,又以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五经》的内容提揭出来,这就是所谓“五经繁重,四书简易”。
朱子和南宋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吕祖谦合编了一本书——《近思录》,《近思录》里明确提出:学《四书》是学《六经》的阶梯,学《近思录》又是学《四书》的阶梯。
《论孟集注附考》作者考辨
《论孟集注附考》作者考辨作者:***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20年第08期摘要今传《论孟集注附考》有题丁晏著者,亦有题刘宝楠著者。
笔者调查了传世六种藏本,从题名的书写形式、行款、避讳、校改、钤印等方面对此书进行了分析,认为此书当是刘宝楠著,作丁晏者乃传抄者妄题。
同时,通过此书稿本的来源,笔者对刘宝楠稿本的流散及今藏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论语刘宝楠丁晏分类号 G256DOI 10.16810/ki.1672-514X.2020.08.015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or of Lun Meng Ji Zhu Fu Kao: a Research of the Spread of Liu Baonan’s manuscriptsHan ChaoAbstract The current biography of Lun Meng Ji Zhu Fu Kao is written by Ding Yan, and there is also saying of written by Liu Baona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six kinds of collections handed down from the world, and analyzes the book from the writing form of the title, the payment, the avoidance, the collate, the seal, etc.,and thinks that the book is Liu Baonan’s, and Ding Yanis the copywriter.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ource of this manuscript, the author briefly explained the sprea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iu Baonan’s manuscript.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u Baonan. Ding Yan.《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两部《论孟集注附考》,分别著录为“丁晏撰”“刘宝楠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 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41)? 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
②〔志〕立志。
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
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
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
⑥〔从〕随。
⑦〔所〕所以。
⑧〔欲〕能。
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⑩〔罔(wǎng)〕迷惑。
(11)〔殆(dài)〕危险。
这里指容易犯错误。
(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则不如无。
吾于,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使用ppt
五、考核评价 4课时 1、《〈史记〉选读》书面考核 2课时 2、《〈史记〉选读》读书心得 交流 2课时
评价方式
书面检测 2 次;写读史札记、心 得 2 次;对学生经典阅读探究成 果,进行展示、比较,兼顾学习 中的参与度、探究意识等,综合 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教学主管部门的培训, 二是学校培训, 三是个人自我提高。
课程目标
3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 积累文化常识,梳理巩固拓宽文言 阅读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文言 阅读能力; 4 、通过班级研讨、讲座等多种形 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写 2 篇读史心得,鼓励有兴趣的同学 写探究性小论文;
教学要求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重视基础, 科学评价。 梳理巩固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 从文化视角出发去汲取历史智慧; 探索多样的评价形式。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江苏高考语文课外名句
高三语文课外名句筛选班级姓名(请注意加横线的词句)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2、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04江苏高考题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解释: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比喻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君子仍不改自己的气节。
)1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1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1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1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1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7、将欲扬之,必先抑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1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2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2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08江苏高考题2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解释: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论孟名句默写152句
《论孟》选读名句选编第一、二板块编写:胡锦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比喻义】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9.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高中文言文诵读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诵读法探究作者:丁秀琴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9年第07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让学生多读文言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拓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诵读欣赏这些经典的篇目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应试方面去考虑,把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美文分解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和名句填空,名篇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荡然无存。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代曾国藩也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古人是很看重诵读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史记〉选读》、《论孟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选了大量的文言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座流光溢彩的诗文殿堂。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古典文言名篇,感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练语感、明句读所谓语感,就是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
这种感受能力的获得不依赖于理性的逻辑思维,它的产生依靠的是听说读写练。
《指南录后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阅读时,学生受“缙绅、大夫”两个双音节词的影响,将“士”和“萃”两个字连读,认为也是一个双音节词。
面对这样的错误,我没有选择传统的教法,直接从语法上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进行自由地诵读,十几遍诵读之后学生慢慢就有了语感,句法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此句中“士”为主语,“萃”为谓语,两者是不能连读的。
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也不必花大量精力去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文言课堂亦变得有趣味了。
关于《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设想
关于《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设想作者:任真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2期任真内容摘要: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是中学生认识孔子和儒学、了解其基本思想与理念的范本。
关于如何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笔者将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支架,从破除刻板印象、激发阅读兴趣着手,通过思维导图传达学生的阅读体会,以写促读,形成最终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论语》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几千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断渗透进发展着的中国文化,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并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处事原则等。
作为三观形成期的中学生,应该去读一读《论语》,深入地去阅读整本书,构建关于《论语》的全面认知。
基于此,笔者针对高中生的阅读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关于《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破除刻板印象,拥有平和纯粹的阅读心态从先秦两汉至今,孔子被时代赋予太多角色,儒学经典或许充当了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文化利器,成为读书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又或许被文化运动者猛烈抨击,被视作“一种奴隶道德”(胡适《吴虞文录序》),欲去之而后快。
因为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的介入,儒学著作以及孔子形象被固化了,孔子或成为高不可及的圣人、或是违背历史大势固守周礼的“丧家狗”,又或是应该被打倒在地的“孔老二”。
我们的学生更多的也是将孔子神化,并且采取一种远观的姿态、保持着一种安全的距离,他们所接收的关于孔子与儒学的信息无比正确,也无比空洞。
比如学《季氏将伐颛臾》的时候,课堂上我们交流对孔子的了解和看法,学生能非常流畅地把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出来,但却很少有人能说一说他个人对孔子及其著作的真实想法和个性化理解。
笔者针对该现象提出两点破除办法,借用孟子的话则是“由其世以知其人”和“由其人以逆其志”。
“由其世以知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建议教师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链接一些相关资料,如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钱穆的《孔子传》等等。
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整体主义的异样解读
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整体主义的异样解读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价值观论文摘要:在价值观1"3题上,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是个体主义,中国是整体主义”。
美国学者孟旦认为,这种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
其实,中西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类似。
且古代中国也不缺乏“个体主义”精神。
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研究》一书的序中,美国学者孟旦认为:中国人是为“义务”和“期望”而活,为“天”而活;而西方人是为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权利而活,为个人而活。
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的“我”与他人或他物是融为一体的,而西方是“人我两分”的;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强调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性和物我统一性.而出现于西方个体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竞争”,这个价值观是中国整体主义思想所缺乏的。
孟旦对中国“人”之概念的整体主义特征的阐述十分精辟,但其最大的贡献不是对整体主义特征的介绍,而是批驳了大多数人所说的“西方是个体主义”,而“中国就是整体主义”的绝对划分。
一、中西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类似文艺复兴前的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倾向于整体主义;“西方就是个体主义”和“中国就是整体主义”的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
儒家整体主义的一个价值观是社会等级制系统中的角色履行以及认知、情感与自我之外的事物相互联结,这种价值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同样的论述。
如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
“神”用金、银、铜造出三种不同的人,他们分别充当统治者、辅助统治的人和从事劳动的人;三种灵魂分别同人的理性、意志和欲望呈现等级制的对应;但是他们相互联结,构成和谐的整体,成为“理想国”。
儒家另一个整体主义特征(相关性价值观)在柏拉图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以及奥古斯汀那里也都可以见到。
就连许多中世纪的哲学家对国家和宇宙的考虑都是从整体主义出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选编夫子自道(一)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吃粗茶淡饭,喝水,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符合道义取得富有并且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不答。
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
发愤起来忘了吃饭,欢乐起来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来临。
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天之未丧斯文也(二)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译文】你们这些人干嘛担心没有官做?天下无道,是因为上天降下夫子这样的人一定会以他的学问道德来警醒世人、影响世人。
木铎,古代宣布政令或有战事时用的响器,形状像大铃。
2、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道,“上天假如要灭掉这些文化遗产,那我也无法整理和传播了,上天假如不打算毁掉这些文化遗产,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3、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4、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下》)【译文】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
)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
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
(“淑”,通“叔”,取,获益。
)”5、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译文】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羞耻,也不以官小而辞职。
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其原则办事。
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
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
6、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因为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7、樊迟问仁。
子曰:“居①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生活上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
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
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9、子曰:“古者民有三疾①,今也或是之亡也②。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者连那样的毛病也没有了。
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却是放荡越礼,毫无顾忌了;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棱角太露,不可触犯他,现在骄傲的人却是凶恶好争,蛮横无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过头脑有些简单直率,现在愚笨的人却是明目张胆地虚伪欺诈罢了。
”10、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译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般.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1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译文】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者爱人(三)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5.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6.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8.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1.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1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13.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1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修养的境界(四)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5.孔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