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细节 和特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对血涂片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 呈红色,各种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易于鉴别。该方法染色 效果较为稳定,但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05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耳垂,确保 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采血量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采血量,确保足够用于制作 血涂片,同时避免过多采血造成浪费。
采血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血,避免在进食、运动后 等情况下采血,以免影响结果。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剂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确保染色效果良好,能够清晰 显示细胞结构。
染色时间
控制染色时间,确保染色均匀,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冲洗与脱水
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冲洗与脱水,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观 察效果更佳。
结果观察注意事项
观察方法
01
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确保观察结果准确可靠。
观察指标
02
关注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避免
片面解读。
结果解读
03
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涂片结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常用于显 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详细描述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使用苏木素染料和伊红染料对组织切片进 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该方法染色效果稳定,但对某些特殊 类型的细胞可能染色效果不佳。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良好的血涂片要求:
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 边缘整齐, 血膜与载玻片的 两边和两端各留有0.3cm和0.5cm的空隙, 血膜长度占载玻片的2/3 左右。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常见血涂片质量不佳的原因: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2. 厚血膜涂片法
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玻片的中央, 用推片 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转涂布, 制成厚薄均 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 待自然干燥后, 滴加数滴蒸馏水, 使红细胞溶解, 脱去血红蛋 白, 倾去水, 血涂片干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 镜检查。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将推片与载 片保持30°-45° 夹角, 平稳向前 推进至载玻片的 另一端, 残片上 即留下一薄层血 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膜的影响因素:
(1)血滴大小、 (2)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 (3)推片时的速度有关。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时速度愈快, 则血膜愈厚;反之 血膜愈薄。
载玻片的清洁 血涂片的制备 常见问题处理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涂片的制备
• (一) 载玻片的清洁 • (二) 血涂片的制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一) 载玻片的清洁
1. 新玻片 1mol/L HCl泡24小时→水洗→干燥。 2. 旧玻片 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水中煮沸20分钟→热水洗→自 来水洗→干燥。(→95%乙醇泡1小时→蒸馏水洗→干后备用)。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 节染色时的pH值,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 果(表1-11)。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染色方法】 1. 加瑞特染液,固定细胞0.5~1min。 2. 加等量或1.5倍量的缓冲液, 并与染液吹匀, 室温下染色 10min左右。 3. 冲洗待干。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
5
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将 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 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 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
6
血涂片制备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头
体
尾鲜明
.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7
方法与步骤1:采血,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右侧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
1
【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
【原理】 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 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 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细胞中的碱性物质 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 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 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 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 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 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
8
2.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双凹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 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
9
.
10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5°为宜,轻轻将双凹片向 前匀速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
30~45°
.
11
3.成片,干燥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均匀
头
体
尾鲜明
李 四
.
12
[血涂片质量评价]
.
23
6.血涂片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细胞分布情况 油镜下分类计数:体尾交界处。 油镜分类时应按一定走向,不要重复计数。(共计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实验的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检验原理及临床意义,提高对临床检验结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在手指指腹内侧采血,用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2)静脉采血法:在肘静脉采血,用于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3)血涂片制备:将采集的血液涂于载玻片上,固定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2. 血液一般检验(1)红细胞计数:采用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计算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量,计算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3)红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判断有无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4)血细胞比容测定:采用微量法,测定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5)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网织红细胞数量。
(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速度。
(7)白细胞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白细胞总数。
(8)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各类白细胞百分比。
(9)白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白细胞形态,判断有无感染、炎症等。
(10)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3.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1)血小板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血小板总数。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步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判断凝血功能。
(5)凝血酶时间测定:测定凝血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1)ABO血型鉴定:采用正向、反向定型,确定受血者血型。
(2)交叉配血: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成功采集手指指腹内侧血液。
血涂片的实验原理
血涂片的实验原理
血涂片实验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样品制备:首先需要从被测者的血液中获取一定量的血样。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静脉穿刺或者采用鲜血指尖刺破的方式获得血液。
获得血液样品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和稀释,以便观察细胞和细胞成分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涂片制备:将处理后的血液样品以一定的技巧涂布在载玻片或者显微镜盖玻片上。
涂片时需要控制好涂片的厚度和均匀性,以保证后续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血涂片染色:为了增强细胞和成分的对比度和可见度,在制备完成的血涂片上需要进行染色处理。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使用Wright染色液或者 Giemsa染色液。
这些染色方法能够显著提
高细胞和细胞成分的可见度,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后的血涂片会呈现出不同种类细胞和细胞成分的不同形态和特征。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放大这些细胞和细胞成分,可以对血液样品中的各种细胞类型、数量和形态进行分析和检测。
5.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到的细胞和细胞成分,特别是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个体的血液状况,如是否存在炎症、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
同时还可以观察其他血液成分如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其他相关细胞的异常情况。
总之,血涂片实验通过制备、染色和观察血液样品,以及对所见细胞和细胞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来获得与个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图 1 血涂片制备
·168·
20min,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然后,用自来水对其反复
冲洗,擦干或烤干后备用。 取用载玻片时需用专用仪器,不
可用手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污染玻片表面。 另外,还需对载
玻片两角作斜线标记,用剥离切割刀将载玻片两角裁去,制
成宽度约为 15mm 的推片。
( 二) 采血
准备好载玻片后,便可给受检者采血,可采用静脉采血
的着色效果较差。
( 二) 姬姆萨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操作基本同瑞特染色法,不同的是其
采用的染料为姬姆萨染料,这是一种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
组成的复合染料,可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进行良好的着
色,从而能清晰显示出这些物质的结构,但是,其对细胞质和
颗粒的着色效果较差。
( 三) 瑞-姬染色法
瑞-姬染色法指的是将瑞氏染料与姬姆萨染料充分混
否存在血液疾病等,虽然该项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极广,
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受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当等因素
的影响,常常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会影响该项检
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基于此,就需要检验人员掌握正确
的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一、 血涂片制备
( 一) 载玻片和推片准备
一般需选用高纯度、耐腐蚀性强、抗水的玻璃制成的载
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液,使血滴沿推片边缘
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保持 30 ~ 45° 夹角,平稳匀速地向
前推动,使血液沿推片散开,在载玻片上形成厚薄适宜、边缘
整齐的薄层血膜( 边缘需留有一定的空隙) ,且还需保证血
涂片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明显,如图 1 所示。
( 四) 血涂片干燥
完成血涂片制备后,还需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空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血涂片制备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操作,用于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血液情况。
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步骤以及常用的染色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涂片制备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检测所需的材料,包括玻璃片、无菌注射器、消毒酒精、无纺布等。
确保工作台面整洁,无尘无菌。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样,并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
3. 制备血涂片:将另一块玻璃片平行放在血样上,以45度角倾斜,缓慢向前移动,使血涂片的宽度均匀。
4. 干燥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晾干,或者用火焰烘干,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5. 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进行处理,使细胞核、胞质等结构清晰可见。
二、血涂片染色1. Giemsa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寄生虫等。
染色时间和比例需控制好,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2. Wright染色: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和形态分析,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
3. 厌氧染色:用于观察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和特殊的操作条件。
三、血涂片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2. 指导治疗:血涂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情况,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
3. 预后评估:血涂片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控制,可以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
临床血液学检验基础
正常血片中大颗粒细胞
白细胞数量异常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未成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 幼粒细胞)
粒细胞数量增高
粒细胞数量减低
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中性粒细胞<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 <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或合成洗涤剂清洗。目的:保持玻片接近中性
二:手工推片:先后移,后前推(30-45度),匀速,平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瑞氏染色(Wright染色)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
(M+)组成。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 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
染色质(H-J)小体
碱性点彩
卡博氏环
红细胞包涵体
胞内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体或寄生
虫感染患者红细胞内或红细胞间游离
疟原虫
巴贝虫
红细胞包涵体
Pappenheimer小体(含铁血黄素颗粒) 红细胞内铁蛋白聚集物,血片瑞氏染色可见多 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定、通常分布在一个较限制的胞 浆局域内的嗜碱包涵体 ,铁染色(+)
红细胞包涵体
有核红
N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存在,用于WBC分类或计数 校正
出现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
幼红细胞
巨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 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 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网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到外周血液后仍具有合成血红蛋白 的能力,约1-2天后,过渡为成熟红细胞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摘要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应用于疾病的筛查,发现,诊断以及监控。
本文提供了在临床检验中制备及染色出优质血涂片的一种参考。
虽然在如何人工制备血涂片上仍存在某些“工艺”,但是已尽可能采用了客观标准使得临床实验室能准备和染色出优质血片。
本参考中包含固定和染色手工工艺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关键词:血涂片制备,染色前言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和最频繁的检测方法之一,但似乎没有关于血涂片制备要求,程序及潜在问题等的综合性文献。
虽然血涂片的制备是个简单的过程,但作为一种检测方法,有很多因素可导致检测失败或比其预期低效。
本文应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的请求所写,并作为实验室血细胞计数板的指导方针。
本文旨在提供临床检验中用于形态评价的血涂片制备及其染色的指导和标准化。
显微镜分析过程和解释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列举的方法中包括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发展中国家实验室的适用方法。
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最高水平的指标,但应在所有条件下可达到其规定的指标,以确保诊断测试的质量,以免降低病人护理。
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无论对于病例发现,诊断或疾病监测,血涂片显微镜分析所得数据通常在临床情况中起最终和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方便参考使用,本文采用一种特殊的格式来描述涉及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各个步骤。
血涂片制备载玻片载玻片应由最高纯度的耐腐蚀玻璃制成;通常不可接受其他材料如塑料。
典型玻片为75×25mm,约有1mm 厚度,必须平整,无扭曲和波痕,而且必须澄清无色(“水白,无色透明”)。
荧光显微镜检测必须使用无自发荧光的玻片。
最好使用预洗过的载玻片,但至少实验室必须确保载玻片无划痕,干净无尘、绒线,油脂(指纹),而且必须干燥。
这就意味着在潮湿环境中,载玻片必须能抗水。
在所处密闭容器开启后,载玻片必须保存于干燥器或装有无水(甲基)乙醇或乙醇与丙酮混合液(3:1)的容器内直至被使用。
载玻片需一直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只能在立即使用前开启。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小板
染色结果
血小板呈淡蓝色或蓝紫色,染色质呈 颗粒状或块状。
观察指标
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大小等,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 多症等。
04 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过短
染色时间适中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 色偏淡。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结构清晰,颜色 适中,便于观察。
染色温度过低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色偏淡。
染色温度适中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核和细胞质对比度明显,易 于观察。
05 染色问题处理
CHAPTER
染色过深或过浅
染色过深
可能是由于染色时间过长或染色液浓 度过高所致。为避免这一问题,应严 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液的浓度,确 保染色过程的一致性。
染色过浅
详细描述
瑞氏染色法使用瑞氏染料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紫红色,细胞 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和鉴别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该方法具有染色鲜艳、对比 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多种血细胞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 和核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或深紫色,细胞质 呈浅红色或粉红色,便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染色敏 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鉴别异常细胞和病原体。
采血量
采集适量血液,一般为 20-50微升,根据实验需 求而定。
推片
载玻片
选择清洁、无划痕的载玻片,用 纱布擦拭干净。
推片方法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边缘 平滑的推片从血滴一侧轻轻推动, 使血液均匀展开成一层薄膜。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二)姬姆萨染色法
[原理]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 果 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 色较好,结构显示更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 较差。
[试剂]
吉姆萨染料 甘油 甲醇(AR)
1.0g 66.0ml
66.0ml
[染色方法] 1. 甲醇固定干燥血膜3-5min 2. 将血膜在染液中浸染10-30min 3. 流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该法计数误差较大,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大批量 标本的测定,将逐渐被血细胞分析仪所取代。
Xingyue
【试剂】 各种不同的专用稀释液或染色稀释液。 【器材】 (1) 显微镜 (2) 微量吸管:Hb吸管:10、20μl两刻度
★毛细玻璃吸管:10、20μl两刻度 一人一管,定期用水银称重法进行校正 误差应< ±1% (3)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常用改良Neubauer计数板
图1-4 瑞氏染色原理示意图
[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为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 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 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 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 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用玻片必须清 洁,无酸碱污染。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 释染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 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 错误。
血液一般检验 主讲人:李学民
复习 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选择
血标本:
全血:血细胞+血浆;临床血液学检查,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 学检查
血浆:全血除去血细胞;血浆病理性和生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 内分泌激素、凝血因子(钙除外)、血栓和止血检查
实验五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血细胞形态观察与血型鉴定
实验步骤 血细胞的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各类血细胞
血涂片 红细胞
血小板
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大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各种血细胞 高倍鉴定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
原理。
实验材料
显微镜、载玻片、酒精棉球、采血针、 A型和B型标准血清
(一)、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及 血细胞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人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观察各种血细胞的形态。
实验材料
显微镜、载玻片、酒精棉球、采血针、 瑞氏染液
实验步骤
人血涂片的制备
一 次 推 成, 不 可 来 回 推!
实验步骤
血涂片的染色:瑞氏染色法
滴1-2滴甲液在血涂片上,盖满血片; 1min后滴加1.5倍的乙液,立即吹匀两液; 静置10~15min,用清水洗去染液; 干燥。
的血清中,混匀(每边各用一牙签,切勿混用); 观察:室温下静置10min后,观察凝集现象。
A标准血清(抗B) B标准血清(抗A)
O A
B AB
Ag type Ab type
实
B
验
原
理
A
None
ABO血型
A and B
实验原理
实 验 原 理
血液凝集
实验步骤
取一块清洁玻片,用记号笔在左上角写A, 右上角写B。
将A型标准血清(抗B)一滴加入左侧,B型标 准血清(抗A)一滴加入右侧。
A标准血清(抗B) B标准血清(抗A)
实验步骤
采血:用75%酒精棉球消毒指尖,采血针采血; 取血:用两根牙签各取一小滴血分别放入载玻片
检验技师检验资料:血涂片制备与染色
检验技师检验资料: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检验技师检验资料: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血涂片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血液按一定方向均匀涂开的过程,微观上使细胞是由球形变为平面形或近平面形平铺在载片上。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
(一)血涂片制备1.载片的准备新载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浓度为lmol/L的HCl浸泡24h,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旧载片要用含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95L/L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使用载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片表面,保持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作方法取血液标本一滴置载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片上形成薄层血膜。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的空隙。
(二)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特染色法(Wrigh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等。
1.瑞特(Wright)染色法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略差。
2.姬姆萨(Giemsa)染色法姬姆萨染料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组成的复合染料。
染色原理、缓冲液与瑞特染色法大致相同。
本法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为清晰,但细胞质和颗粒着色较差。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和病理状态。
制备血涂片是血液学和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步骤和注意事项。
1.采集血液样本:血涂片的制备需要采集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样本。
通常使用静脉采血或割破手指采血的方法。
2.涂片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干净无菌玻璃片上,并用另一个无菌玻璃片将血液样本压扁,使其均匀地覆盖整个玻璃片。
3.烘干和固定:将血涂片在通风干燥处晾干,或者使用电热板加热干燥,直到血液完全干燥。
然后在草酸钠溶液或其他固定剂中固定片子。
4.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泡在适当的染液中,如吉姆萨染液。
一般染色时间为5-10分钟,然后用水洗净。
5.干燥和观察:将染色后的血涂片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通常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污染。
2.血液样本需新鲜,避免凝块。
3.制备血涂片的过程要快,以避免血液样本干燥和变形。
4.固定血涂片的时间和染色时间要控制好,否则会影响结果。
总之,制备血涂片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技术,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共55页文档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涂片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手工厚血涂片法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全自动推片染片机
根据HCT可以设定8个水平的推片方案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涂片制备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薄血膜推片法
厚血膜涂片法
评价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临床应用最广,主要用于观察血细 胞形态及仪器法检测结果异常时的复查。某些抗凝剂可使 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分类时应注意鉴别。白细胞减低患 者的标本经离心后取棕黄层(有核细胞和血小板集中层) 涂片,可提高异常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推片角度小、血滴未完全展开即开始推片 时血膜偏长;推片角度大、血滴太小时血 膜偏短
血膜无尾部
血滴太大
两侧无空隙
推片太宽或血滴展开太宽
血膜偏厚或偏薄
血滴大、血液黏度高、推片角度大、推片 速度快,血膜厚;相反则血膜偏薄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二.血涂片染色
染料
染料
性质
碱性染料 阳离子染料
常见品种
亚甲蓝、天 青、苏木素
Wright染色法质量保证 血涂片的染色效果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 、血膜厚度、染液质量、染色时间、染液 浓度、pH等密切相关,在染色的全过程( 前、中、后)均需严格按要求操作,否则 将导致染色效果不佳。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Wright染色法质量保证---染色前
■血涂片:血涂片血膜厚度、细胞数量要恰当。 血膜彻底干透后方可染色。 涂片后1小时内染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薄血膜推片法
制 手工涂片法
备
厚血膜涂片法
方
法 自动涂片法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手工薄血涂片法
取EDTA抗凝血
滴血约 50μl
推片
干燥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5°为宜,轻轻将双凹片向 前匀速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
成分
着色原理
碱性物质 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 等
酸性物质 与亚甲蓝结合而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 嗜碱性颗粒等
中性颗粒 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该物质称为嗜中性 物质
细胞核
主要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 胞核中含有少量的弱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 ,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染成紫红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 瑞氏染料: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 的复合染料。 瑞氏染液是瑞氏染料溶于甲醇而成。
■ 细胞染色原理:物理吸附作用; 化学亲和作用。
■ 染色易受pH影响:偏酸环境染色偏红,偏碱 环境偏蓝。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Wright染色血细胞着色的原理
血涂片制备操作要求
◆涂片前:载玻片中性、洁净、无油腻,边缘无破碎。 血液标本推荐用非抗凝静脉血或毛细管血,也可 用EDTA抗凝静脉血。 标本采集后4小时内制片。
◆涂片中:控制好血滴量、推片速度和角度。 血滴越大、推片角度大、速度越快,血膜越厚
◆涂片后:血涂片需及时干燥、固定,妥善保存 。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红细胞
①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 ,故染成较浓厚的蓝色
②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可同时与亚甲蓝和伊红结 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
③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Wright染色步骤
用蜡笔在已干的血膜两端划线。
作用
细胞内的酸性成分结 合,用于细胞核染色
酸性染料 阴离子染料
伊红Y、伊红 与细胞内碱性成分结
B
合并染色
复合染料 同时具有阴离 Wright染料 细胞染色后可获得红
子型、阳离子 、 Giemsa 蓝分明、色泽艳丽的
型的染料
染料
染色效果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吉姆萨染色法(Giemsa’s stain)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不良血涂片
刷尖,推片边缘不光滑 用力不均,厚薄不均
血滴展开不均匀
血量多,血滴未展开
载玻片有油腻
玻片中间未干燥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太短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涂片质量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血涂片质量问题
原因
不规则的间断和尾部过长 推片污染、推片速度不均匀、载玻片污染
有空泡(空洞)
载玻片被油脂污染
血膜偏长或偏短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本节内容
一.血涂片制备
◆载玻片要求 ◆血涂片制备方法 ◆方法学评价 ◆质量保证
二.血涂片染色
◆染料 ◆染色方法 ◆方法学评价 ◆质量保证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一.血涂片的制备
载玻片的要求
新玻片上有游离碱质,须清洗后使用。 使用时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
瑞氏染液2~5滴,染 0.5~1min。 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
10~15min。
流水冲去染液,干后镜检。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Wright染色法染色结果
正常血膜外观为淡紫红色。 镜下RBC和嗜酸性颗粒染粉红色,嗜碱性颗粒染紫 黑色,中性颗粒染淡紫红色,细胞核染紫红色。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涂片制备的质量保证
疟原虫检查血涂片要求
1)厚血膜:血量4.0~5.0μl,位于右1/3处,直径0.8~1.0cm,外出圆形厚薄 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 2)薄血膜:血量1.0~1.5μl,位于1/2~1/3处,外观舌状厚薄均匀,无划痕。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的阳性检出率高。
仪器自动涂片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涂片中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且推片与染色可和血 液分析仪构成流水线作业,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处理。但 需要较高的投入。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涂片制备的质量保证
总体要求: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度 ,应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良好血涂片的“标准”
①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 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 ②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 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③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 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④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 ⑤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 无人为异常改变。 ⑥无人为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