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公开课教案
《儒林外史》 教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教学难点: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3、资料连接:选一段原著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阅读《儒林外史》原著,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好了品质沦丧中了世风日下疯讽教学反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儒林外史》导读课设计导读目标1、通过研读回目,了解“串葫芦式"的结构安排,消除阅读古典小说的畏难情绪。
(重点)2、通过对人物分类建群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3、通过推荐荒诞离奇、子虚乌有的情节,赏读传神的生活细节描写、白描以及运用对比衬托、夸张变形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的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导读词,说说“儒林”外史。
链接材料一:说说“儒林"外史。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儒林,是儒家学者之群。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儒林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链接材料二:说说科举制度。
活动二:阅读目录,假如作者要为书中的人物建朋友圈,请你把相关人物拉到群里,并取个群名。
群名片:我为科举狂成员:周进、范进、匡超人、王惠、严贡生、马二先生群名片:爱“湖”人士杜慎卿(莫愁湖)景兰江、赵雪斋、牛浦郎等人(西子湖)娄三、娄四、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莺脰湖)群名片:同流合“无"王冕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萧云仙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活动三:速读目录,根据群名,理清整本书的结构。
“串葫芦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五郎在科举考试中历经困苦,最终得到功名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文人的悲剧命运。
通过本教案的开展,旨在使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究;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提出问题:“你们对这部小说有了解吗?”(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吴敬梓,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学生展示所了解的吴敬梓并进行交流讨论。
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等。
(2)教师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配以相关插图。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发展线索。
(4)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形象描写。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4)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互相补充和评价。
4. 主题探究(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4)教师逐步引导,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认识。
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1)引入:教师介绍《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儒林外史》的选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这部文学巨著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如何针对《儒林外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儒林外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状况;2、熟悉小说的构成要素,了解故事情节和细节,认识各种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各种主题和思想,观察小说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特征;4、尝试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3、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学语言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导读法。
通过针对小说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题和思想,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
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彼此借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4、批判性阅读法。
针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四、教学策略1、注重在学生的实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2、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对人性的扭曲。
4、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掌握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体会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科举制度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
2、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饱尝了世态炎凉。
他目睹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于是创作了《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表面繁荣,但内部矛盾重重。
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灵魂的枷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3、作品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作品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儒林群像图。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由众多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通过“功名富贵”四个字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新)部编版语文九下《儒林外史》公开课(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挖苦作品的阅读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挖苦意义。
一、导入新课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挖苦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挖苦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挖苦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挖苦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挖苦作家塑造人物,表达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唐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挖苦笔法。
挖苦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挖苦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挖苦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挖苦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挖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人物介绍参考例: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抛砖引玉法: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b.你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分别说明原因;c.《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对人们该如何看待儒林清流的兴衰作了何种思考?3.课堂讲义(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课堂讲义,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德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文学批评(30分钟)让学生讨论《儒林外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并结合自身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进行文学批评,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一节课的主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性问题,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评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学批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下一次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和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其父吴霖起,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20岁中秀才,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
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他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1754年病逝于扬州,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二.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三.内容简介《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描绘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 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帮助学生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4、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感受作品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批判意义。
2、难点(1)分析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方法和习惯。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们命运的影响,如:“你们认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2)展示一些与古代科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动机。
(2)讲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以时间顺序或人物关系为线索,系统地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周进、范进中举的经历等。
4、人物分析(1)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范进、严监生、匡超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对人性善恶的揭示等。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熟悉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3. 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 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儒林外史》简介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 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3. 导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第二课:人物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周秀才、祥子、周公子等;2. 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人生观和行为动机;3. 分析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形象塑造。
第三课:情节分析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周秀才与柳湘莲的婚姻、祥子的职业生涯等;2. 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作用;3. 分析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
第四课:小说结构分析1. 分析小说的整体结构和章回体的运用;2. 掌握小说中的主线和支线故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 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时间跨度。
第五课:文学鉴赏1. 选取小说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2.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意图;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第六课:作品评价1. 集体讨论学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观点;2. 分析小说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2. 小组合作探讨和研究;3. 学生报告和展示;4. 文本分析和阅读讨论。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3. 书面作业和阅读笔记;4. 小组或个人项目报告;5. 期末考试或测验。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全文;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备注: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理想人物的化身——杜少卿《儒林外史》一、教学目标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第一届“儒林真贤交流会"即将召开。
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小林需要筛选适合的参会人员,请你帮他一起筛选。
师:请问他们是合适的人选吗为什么?匡超人:道德败坏、虚伪自私严贡生:吝啬贪婪、霸道无赖周进:热衷功名、迂腐不堪马纯上:沉迷八股、醉心举业王惠:虚伪庸俗、毫无立场《儒林外史》前30回,描绘了一副士林群丑图。
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反面人物分为5大类。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都不能被称为儒林真贤,无法通过申请。
2. 回归文本,概括情节这时你收到了一位名叫杜少卿的申请,你听说过他的相关事迹,于是你打算收集有关他的人物经历,看看是否合适。
请同学一起整理一下。
3. 对比阅读,探讨形象这时有人对杜少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请大家齐读,看看收到了什么意见?杜慎卿:“他是个书呆子··纹银九七,他都不认得,又好做大老官。
——第三十一回韦四老爷:“慎卿虽是雅人,我还嫌他带这些姑娘气,少卿是个豪杰。
”——第三十一回高翰林:“这杜少卿是他家第一个败类!"____________ ——第三十四回迟衡山:“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____________——第三十四回你是如何评价杜少卿,为什么?(需结合具体事例)请同学看到研学案的,写一下你对他的评价。
明确杜少卿的人物形象:淡泊功名、傲视权贵、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尊重女性、讲究孝道。
4. 知人论世,主旨探究师:杜少卿和前面的反面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公开课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儒林外史》欣赏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儒林外史》欣赏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内容概述】文体: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内容:元朝末年,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宪宗成化末年,有一位教书先生周进,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
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
《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
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
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3提问:如何理解讽刺呢?明确: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4、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那么《匡超人》一文中有哪些真实而典型的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文中画线,并作以旁批)答案略5、这种客观真实的笔法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以《匡超人》中最具讽刺性的一个片段和另一部现代讽刺小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片段进行比较。
(事先准备好题签,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明确答案)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围城》)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术一段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比较《围城》节选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不同《围城》(节选)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直接讽刺。
《儒林外史》作者自己不站出来说话,而是冷静地客观地白描描写,让人物的行为自己说话。
尖刻的讽刺寄托在不动声色的、几乎是无动于衷的描写之中,含蓄的间接讽刺。
这种写法被称作"皮里阳秋"(口头上不作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
6、《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作品中冷眼旁观,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就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做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吴敬梓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儒林外史》30多万字,共写了三百多个人物,这众多人物个性鲜明,所以当时就有人评述:十有八九有原型。
那么作者何以能够做到这样的呢?明确: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找同学把预习的有关作者的介绍作以交流.略)总结: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四、研究《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光有客观写实的笔法是不够的,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请观看视频后归纳明确:细节描写,夸张手法,对比手法2、借助经典分析细节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
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长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
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
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即便应允了。
--《匡超人》(心理细节)分析: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些话是自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不安的成分,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唯一法则,使得匡超人的悲剧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片段二:严监生喉咙例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动作细节)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
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
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片段三: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給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态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努力送了他的命。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神态细节)分析:眼睛,是人体五官之一,是人物肖像的组成部分。
巴尔扎克紧紧抓住葛朗台这一双小小的眼睛及其情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的刻画。
老葛朗台接近死亡,但他的吝啬作风,对金钱的贪婪的癖性丝毫没有改变。
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仅有的一点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而这仅有的一点生命力,又通过眼睛而全部倾注到那些金钱上。
镀金镶银的法器一出现,他那仿佛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又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它,又表现了他对金子的极端贪婪;为了占有更多的金子,他在即将寿终正寝的当儿还竭尽全力去抓那些法器,结果断送了他的生命,这又恰恰反映了他的吝啬、他的贪婪致死不变。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老葛朗台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有了立体感。
明确作用:通过典型化的真实细节描写,对人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讽刺效果。
3、借助经典分析夸张手法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