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青年中医李铎(2019-10-11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从早期文献看,所记载的以灸法为主,所以艾灸的应用可能比针刺更早。
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公元前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面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
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
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条文35条提出用针灸预防、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等重要观点,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东汉末期的华佗,针灸取穴少而精,并很注意针感的传导,著有《枕中灸刺经》(已佚)。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针刺术/灸疗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西周-?~公元前771年)(一)针术的起源——石器时代,不晚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1、针术起源于砭石。
砭,帛书《脉法》作“ ”,《五十二病方·穨》作“ ”,均是砭的古写字。
(1)何谓砭石?《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制砭石小大”。
南北朝·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
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汉书·艺文字》载:“医经者……用度箴石汤水所施”。
唐代·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
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制病也”。
清代·段玉裁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曰:“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
可见,所谓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古人并未规定非要磨制得十分光滑才配称作“砭石”不可!(2)砭石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病?《山海经·东山经》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晋代·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曰:“砥,当为砥字之误”。
《战国策·秦策》载:“扁鹊怒而投其石”,东汉高诱注:“石,砭石,所以砭弹臃肿也”。
《管子·法法》载有“痤眩(疽)之砭石”。
《灵枢·玉版》载:“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代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难经·二十八难》载:“奇经八脉……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淮南子·说山训》载,“医之用针石”,高诱注:“针石所抵,弹入痈痤,出其恶血”。
可见贬石主要用于刺破痈肿及放血治疗。
(3)砭石产生的时期据上述含义,未曾加工过的原始自然尖锐石块同样可以刺破人体皮肤、弹入痈肿及放血治疗,更何况石器时代还会加工石器呢?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与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1千年前),二者石器的区别仅仅是创造工艺的粗劣程度而已,其发展变化过程是逐渐的相当缓慢的,以致于直到辽代,我国东北部仍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特点的痕迹!赖以确定砭石出现时代的磨制技术也不是新石器时代所独有的产物,它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因此,所谓贬石的产生也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医知识:针灸
中医知识:针灸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针灸法,一直是中国历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一直在中国流行,现在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针灸疗法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般多采取与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前夕。
实际上,采用灸疗法防病保健,在近现代仍然得到重视。
针灸疗法于公元十七世纪传入西方。
法国医师拉兰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灸法。
他用艾灸治疗麻痹、破伤风、眼疾、关节病、脊椎损伤等。
特别是骨科疾病。
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使灸疗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中医针灸之起源古代针砭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砭而刺之"由此而来。
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得到了推广。
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
传统中医针刺手法
传统中医针刺手法传统中医针刺手法《灵枢》九针传统中医针刺手法:中医针灸属外治法,利用针刺或艾灸手法,刺激体表腧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达到防治目的。
针和灸常互相配合使用,故合称。
针是治病的工具,古代有九针,其形状、名称、用途各不相同。
现代针具是由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选用不?P钢丝为主,但也有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为制针塬料。
临床常用针具有毫针、叁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等,各自有操作要求。
毫针应用最广,以粗细28-31号,1.5-3.5?汲そ铣S谩?针刺操作方法是针灸功效发挥的关键。
必须熟练指力及手法,达到进针快速,手法灵活,运用自如的程度。
运针时要求做到捻转或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可以随意掌握。
同时亦必须在自己身上练针,以体验不同针刺手法所产生的针感。
到临床施针时,方可减少疼痛,易于得气,达到理想效果。
基本针刺手法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维持适当体位,以便于腧穴定位,进针操作以及留针。
医师通常双手配合进针,一手持针一手按压。
首先在穴位处揣摩循按,了解肌肉厚度、孔隙大小、骨骼位置深浅,或拨开肌腱,或推避血管,协调对?收胛唬?方便运用指力使针尖迅速刺透皮肤,刺入预定深度,运用适当手法刺激。
也有?裼谜牍芙?针,即将毫针套上针管,贴放在穴位上,以手指叩弹针尾,利用导引力穿过表皮,煺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针刺过程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
「得气」又称「针感」,是针刺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差异以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出现各种各样的针感。
通常医师会感到针下沉重满紧,如鱼吞?h铒之浮沉活动;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触电、温热、凉爽等感觉,甚至沿一定方位散播的现象。
一般来说,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时可能无效。
由于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及手法要求各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方向、效果有明显差异。
《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200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禹佳(硕士研究生)㊁孙鑫(博士研究生)㊁钱会南]作者简介:禹佳(1990-),2012级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的文献及实验研究㊂E⁃mail:yujia_xiaoyuzi@通讯作者:钱会南(1955-),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的文献及实验研究,中医疾病与体质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㊂E⁃mail:qhnan2013@‘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禹佳 孙鑫 钱会南【摘要】 ‘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在诸多方面继承与发展了‘针灸甲乙经“所构建的针灸理论体系㊂本文立足于‘针灸大成“原文,从经络腧穴㊁针刺手法㊁针刺临证理论㊁灸刺禁忌等方面对‘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进行对比,介绍‘针灸大成“对‘针灸甲乙经“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和运用,说明二者在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㊂【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灸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11 ‘针灸甲乙经“[1](以下简称‘甲乙经“)对中国针灸学的影响深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㊂后世一些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如高武的‘针灸聚英“㊁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吴谦的‘针灸心法要诀“等,也是在‘甲乙经“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㊂作为后世针灸理论的一次大的总结,‘针灸大成“[2]在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对‘黄帝内经“[3⁃4](以下简称‘内经“)㊁‘甲乙经“相关针灸理论都有一定的继承,同时也进行了发展㊂‘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㊁靳贤补辑重编,共10卷㊂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㊁经络腧穴㊁刺法针法㊁灸法㊁针灸证治㊁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㊂其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 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㊂本文以‘针灸大成“原文为依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乙经“在针灸理论框架体系形成方面的作用和‘针灸大成“对其针灸理论的继承进行比对,阐发‘针灸大成“对‘甲乙经“针灸理论的发展,以及二者对后世针灸理论的影响㊂1摇经络腧穴‘针灸大成“对前世针灸著作,如‘灵枢“‘甲乙经“的内容都有所继承,其最出众的地方莫过于对古人内容继承的同环球中医药2016年10月第9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6,Vol.9,No.101207时,将这些腧穴㊁经络和针刺手法进行编排,使其成为歌诀方便今人的记忆与背诵㊂1.1 十二经脉循行‘针灸大成㊃卷六“罗列了手太阴肺经㊁手阳明大肠经㊁足阳明胃经㊁足太阴脾经㊁手少阴心经㊁手太阳小肠经㊁足太阳膀胱经㊁足少阴肾经,‘针灸大成㊃卷七“则罗列了手厥阴心包经㊁手少阳三焦经㊁足少阳胆经㊁足厥阴肝经㊁任脉㊁督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脉的主治及歌诀㊁考正穴法㊂可以说,‘针灸大成“在内容上继承了前两者对于经脉循行的记载与描述,但是在叙述上则另辟蹊径,对腧穴和经脉循行进行了歌诀式的整理与归纳,更方便后人记忆与临床应用㊂1.2 井穴主治㊁适应症十二井穴早在‘灵枢㊃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记载,而‘内经“中记载井穴最详细的则是‘灵枢㊃本输“和‘素问㊃缪刺论“㊂而到‘甲乙经“时期,对井穴进行了定位上的描述,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少冲穴的位置㊂‘针灸大成“对井穴则更为重视,其在‘针灸大成㊃卷五“井荥输经合补泻虚实篇记载了井穴的定位及主治,并将井穴主治的范围进行了扩大,‘针灸大成“中提出的十宣穴,经对比与‘灵枢㊃本输“和‘素问㊃缪刺论“中的井穴位置完全一致,并在治疗上,以休克㊁昏迷㊁高热㊁中暑㊁癫痫㊁癔病㊁小儿惊厥等急性疾病为主,正是对十二井穴在实践中的再发展,并扩大了其主治范围,使其更加广泛的得以利用[5]㊂1.3 经验效穴与奇穴‘针灸大成“对‘甲乙经“中的经验效穴和奇穴也十分重视,并加以继承㊂如‘针灸大成㊃卷七“中阐释了32个经外奇穴,不光记载了它们的具体位置,还介绍了其所治病症及治疗手法,对后世用经验奇穴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内迎香治疗目热暴痛㊁耳尖小艾柱灸五壮治疗眼生翳膜等,其中还有一些如八邪㊁八风㊁十宣㊁五虎㊁二白等穴还是一些穴位的别称,从而扩大了这些穴位治疗病症的范围㊂这些经外奇穴基本都是在长期的针灸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同时也是对前世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并对后世将穴位治疗一些非常见病症或局部㊁循经病症提供了理论依据㊂2 针刺手法‘针灸大成“作为对前世针灸理论集大成者,临床治疗方面便是重中之重,并且独创了针刺穴位和相关配穴处方的歌诀,这种形式的出现对临床以针刺治疗疾病提供了便捷,方便记忆㊂同时作为一部针灸理论方面的著作,‘针灸大成“在针刺原理方面对‘甲乙经“和‘内经“的相关内容也有所继承与发展㊂2.1 透穴针法‘针灸大成㊃卷二“收录了‘玉龙歌“,在‘玉龙歌“原歌只有二则透穴针法的基础上,将透穴针法增加到了十二则,透穴针法是一种毫针刺法,用毫针从一穴位进针之后,根据穴位的部位情况和治疗需要,采用 直刺深透” 斜刺平透” 横刺沿皮透”等透刺方法,有的从一个方向透刺另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单向透刺),有的在进针后向几个方向分别透刺几条经脉的几个穴位㊂如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 灸地仓之艾,如绿豆,针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等㊂‘针灸大成“中的表里经穴位透刺主要是继承了‘灵枢“中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㊂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的思想,讲究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来决定其进针穴和透刺之穴,是对前代针灸调节阴阳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发扬㊂2.2 针刺八法与补泻手法‘针灸大成“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针刺八法的提出,其在三衢杨氏补泻篇,详细记载了针刺八法进行补泻的手法,针刺八法主要是指 揣㊁爪㊁搓㊁弹㊁摇㊁扪㊁循㊁捻”八种手法㊂揣:‘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认为,揣法作为下手八法之首,是针刺辅助手法中应用广泛的环节,用手指揣摸㊁按压或循切,寻找穴位所在,了解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厚薄㊁孔隙大小,有无血管㊁肌腱及酸胀痛感等㊂爪:‘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指出爪即指甲,并有抓的意思,是在揣穴定位之后,用指甲在穴位上掐出甲痕,定位进针的手法㊂搓:‘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说明搓法即用手搓揉针柄,配合补泻的手法,使针刺的针感更容易循经传导㊂弹: 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㊂介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弹针柄的手法,通过对针柄的弹法,配合补泻㊂摇: 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㊂故曰: 针头补泻””(‘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㊂说明临床上,通过摇大或摇小针孔,来控制补泻的手法,且在摇的同时还要配合针刺的深浅㊂扪: 扪而闭之㊂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㊂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㊂介绍扪法一般用于起针之后,扪闭穴位,使气血不致外泻,达到补益的作用㊂循:‘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指出,提按补泻之法,是男女补泻,左右反用说明循法是一种进针前后,用手按摩经络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使经络之气疏通,循经而至的辅助手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㊂捻:‘针灸大成㊃三衢杨氏补泻“介绍捻针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针刺手法,通过捻针时针刺的气至感增加,且随着捻针方向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补泻之差㊂以上八种针刺手法‘针灸大成“均详尽介绍了其具体操作方法,有效指导了临床针灸手法,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㊂这也是针刺八法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直至今日都对临床针刺手法具有重大影响㊂1208 环球中医药2016年10月第9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6,Vol.9,No.103 针刺临证理论3.1 针刺治疗疾病的分门在‘针灸大成“之前便已提出辨病刺灸的相关概念,而在‘甲乙经“时期,虽未明确地将针灸治疗疾病的类别进行分类,但对妇科和儿科的概念都已存在,到了‘针灸大成“则将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进行了分门,并将妇科和儿科单独列出,以示两者的区别㊂‘针灸大成“卷八到卷十都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记载,尤其是在卷八,将常见的几种针灸治疗疾病分类,方便查找㊂在‘甲乙经“成书时,还是仅将针灸治疗的疾病按病邪进行大类的归类,如五脏传病㊁六经受病等,并未做详细的病名记载及分科,到了‘针灸大成“,对‘甲乙经“治疗疾病的手法㊁配穴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当时对疾病的认识将疾病按病名分类㊂值得注意的是,‘甲乙经“首创将妇人病和小儿病单独列出治则治法,这一点‘针灸大成“得以继承,‘针灸大成“单分妇人门㊁小儿门并在里面记载了治疗妇人㊁小儿病的经验效穴,其中小儿门还在第十卷增加了针对小儿的按摩手法,足以见得针灸治疗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结合了艾灸和按摩等多种辅助手法,开始针对不同患者年龄㊁性别进行区分㊂3.2 辨病刺灸早在‘内经“‘甲乙经“时期就极为重视先辨病再施以针灸手法,到了‘针灸大成“对这一点更加继承与发扬光大㊂‘针灸大成“中有大量的篇幅是记载病症的特征及如何辨别,如卷九第一篇治症总要,其中记载了一百五十一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有很多病症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问答的过程中讲述了该病的成因,症状等,便于在施针之前先对病症进行辨别再施以针刺手法,明清时期的配穴理论极其丰富,配穴方法也层出不穷,有局部配穴法㊁邻近配穴法㊁局部和邻近配穴法㊁前后配穴法㊁表里配穴法㊁同名经配穴法㊁络穴配穴法㊁远道配穴法㊁十二原穴夫妇相合配穴法㊁担截配穴法㊁八脉交会穴配穴法㊁对应配穴法㊁十二井穴交经配穴法㊁竹刻原络配穴法等㊂‘针灸大成“除了上述配穴法外,还发展了透穴法,这些配穴方法既是对前面针灸著作的一种继承,同时也是‘针灸大成“在刺灸方面的发展,使针灸治疗疾病更加灵活多变[6]㊂4 灸刺禁忌‘针灸大成“在针灸禁忌上对‘甲乙经“也有所继承,‘针灸大成㊃卷四“分别罗列了禁针歌诀和禁灸歌诀㊂‘针灸大成“对‘甲乙经“所记载的针灸禁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风府㊁人迎㊁伏兔㊁白环俞等的不可针灸,同时也删减和增加了一些穴位的禁针灸事宜,减少了身上四肢的禁针灸穴位,增加了头面部的禁针灸穴位,‘针灸大成㊃禁针穴歌“列举了禁针穴35个:脑户㊁俿会(囟会)㊁神庭㊁玉枕㊁络却㊁承灵㊁颅息㊁角孙㊁承泣㊁神道㊁灵台㊁膻中㊁水分㊁神阙㊁会阴㊁横骨㊁气冲㊁箕门㊁承筋㊁手五里㊁三阳络㊁青灵㊁云门㊁鸠尾㊁缺盆㊁肩井㊁颧髎㊁冲阳㊁海泉㊁鱼际㊁乳中,妇人禁针穴3个:合谷㊁三阴交㊁石门㊂作为对前世针灸著作与理论的第三次大的总结,‘针灸大成“在禁针腧穴上比‘甲乙经“的17个穴位又增加了18个,达到35个之多,可见后世对针刺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应用与治疗方面也更加的谨慎[7]㊂5 结语‘甲乙经“作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㊂‘针灸大成“作为后世针灸学著作中的典范,是中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处处可见‘甲乙经“对其的影响㊂同时,‘针灸大成“也在经络腧穴㊁针刺手法㊁针刺临证理论㊁灸刺禁忌等多个方面对‘甲乙经“的针灸学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使其成为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专著㊂然而,从本质上讲,‘针灸大成“仍是在‘甲乙经“所初步形成的针灸理论体系框架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鲜见理论体系结构和框架的突破㊂从中不难发现,从‘内经“‘甲乙经“,再到‘针灸大成“,针灸学理论框架体系虽变化不大,但随着知识面的增广和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充实,其一直是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与更新,所有的变化与发展都是为了服务与指导临床实践,有利于临床更加方便精准的治疗疾病㊂参考文献[1] 晋㊃皇普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明㊃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 田代华.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 吴基厚.缪刺与巨刺[J].中医杂志,1959,(4):63⁃65.[6] 罗玲,王静,唐勇,等.腧穴配伍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回顾[J].针灸临床杂志,2009,(12):45⁃46.[7] 程燕,李家康.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4906.[8] 陈以国.‘针灸大成“论 井”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2,(7):427⁃428.[9] 刘君奇.浅述‘针灸甲乙经“腧穴刺灸学成就[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72⁃73.[10] 韩永安.谈谈‘针灸大成“的下手八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1):25⁃26,28.[11] 徐家淳,李岩,赵祥斐,等.浅谈针刺禁忌的历史沿革[J].针灸临床杂志,2013,(5):82⁃84.(收稿日期:2016⁃03⁃27)(本文编辑:韩虹娟)。
古代针刺手法
古代针刺手法
古代针刺手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针刺疗法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古代针刺手法可以按照针具的种类、针刺的方向和针刺的深浅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首先,古代针刺手法的针具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铜针、铜铤钉、镣金针等。
其中铜针是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的材质比较柔软,而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用铜针进行针刺可以避免损伤人体组织,并且刺激效果较好。
其次,古代针刺手法的针刺方向也有讲究。
针刺方向以经脉为主,按照经脉的走向进行针刺可以更好地产生治疗效果。
此外,针刺方向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调整。
如治疗胃病时,可以采用左侧卧位,针刺方向为胃经的运行方向。
最后,古代针刺手法针刺的深浅也需要严格掌握。
针刺深浅取决于不同的穴位和疾病。
如治疗头痛,可以选择刺激风池穴,刺深约1.5-2.0厘米即可。
总之,古代针刺手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它已经成为了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相比于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古代针刺手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如治疗范围广、副作用小、疗效快等。
不过,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需要有专业的医师指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针刺手法的发展与现代临床研究
能 主宰人 体 的精 神 神志活 动 , 导致 患者 情志 的改 变 , 甚
者进 一步 加重脏 腑 功能失 调 。并且 患 者脑卒 中后 对病 情 以及生 活能 力 的担忧 , 可进 一步 引起 负面 情绪 , 从而 发生 孤独 悲观 、 情 绪低落 、 思 维迟钝 、 食 欲下 降 、 睡眠 障
床杂 志 , 2 0 0 5, 2 1 ( 5 ) : 4 8— 4 9 .
【 6] 黄昕 , 陈伊 , 石 朗, 等. 针刺 对抑郁症 患者脑 电图及疗效影 响的临 床研 究『 J ] . 中医药学报 , 2 0 1 2 , 4 0 ( 2 ): 5 5—5 8 .
针 刺 手 法 的发 展 与现 代 临床研 究
足少 阳胆 经 之 穴 , 足太 阳 阳维 之 会 , 具 有 祛 风 活 血 之 效 。本组 穴位 均位 于 大脑 额 叶 区表 面相 应 的头 皮 层 ,
治 疗组 的总 有效 率 明显 高 于对 照组 ,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P< 0 . 0 5 ) , 见表 1 。
表 1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HA M D 疗 效 比 较
[ 3]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 断要点 [ J ] . 中华神经科 杂志 ,
1 9 9 6 , 2 9 ( 6 ) : 2 9 7 .
[ 4 ] 朱铺 连. 神经康复学 [ M] .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 0 0 0 .
[ 5] 黄亮 , 孙 忠仁. 电针治疗脑卒 中后抑 郁症 的I 临床观察 [ J ] . 针灸临
( 试行) [ S ] . 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 1 9 9 6 , 1 9 ( 1 ) : 5 5 . [ 2 ]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中风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M] . 南京 : 南 京大学
中医针刺手法
中医针刺手法(原创版)目录一、中医针刺手法简介二、中医针刺手法的分类三、中医针刺手法的操作要点四、中医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五、中医针刺手法的发展前景正文一、中医针刺手法简介中医针刺手法,又称针灸手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针刺手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医学所瞩目。
二、中医针刺手法的分类中医针刺手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毫针刺法:是最常见的针刺手法,适用于大多数疾病。
毫针是针灸的主要工具,其特点是针身细长、针尖锋利。
2.火罐疗法:通过燃烧、抽吸等方法产生负压,使火罐吸附于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艾灸法:通过燃烧艾绒,熏灼皮肤治疗疾病。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等作用。
4.刮痧疗法:利用专门的刮痧工具,在体表皮肤进行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5.耳针疗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治疗疾病。
耳针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尤其适用于内脏疾病和疼痛性疾病。
三、中医针刺手法的操作要点1.选穴准确:针刺手法的治疗效果与选穴的准确性密切相关。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2.针刺深度和角度适当:针刺深度和角度会直接影响针灸的效果。
针灸师需要掌握正确的针刺技巧,确保治疗效果。
3.针灸手法轻柔:针灸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暴力,以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和组织。
4.操作过程严格消毒:为防止感染,针灸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消毒规程。
四、中医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中医针刺手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手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五、中医针刺手法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针灸手法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经济实惠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_赵晔
· 69·
次较高的穴位: 太白、 大钟、 照海、 太溪、 章门等, 分属于 脾经、 肾经, 章门虽属肝经, 但为脾之募穴, 亦可调理脾 脏功能; 重用灸法取温通之意, 培补先、 后天之本, 以推 动气化传导。所以, 古代治疗便秘在针灸处方形成当 体现了以脾为主的辨 中充分考虑了便秘的病机特点, 、 、 证特色和健脾 增液 行滞的治疗宗旨。 另外, 由于制 古代针具普遍比现在使用的常规毫针 作工艺的限制, 直径粗大, 若多行深刺之法, 恐患者难以耐受, 肢体远 故针刺以浅刺为常用之法, 端穴位本身多数肌肤菲薄, 亦体现了古方对于刺灸方法选用的灵活与实用特点 。 随着临床医疗环境的改变, 现代针灸治疗便秘结 合了现代解剖学知识及传统针灸理论, 更看重症状的 即考虑“症 ” 更多。 普遍使用穴组, 以局部取穴 解除, [3 ] 为主 , 配以远端经穴或随证加减。 除用毫针针刺以 外, 多用电针、 芒针、 灸法、 耳穴压豆、 穴位注射、 穴位埋 [4 ~ 8 ] , 拔罐等方法, 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线、 [9 ~ 11 ] 。 虽然古代与现代在针灸治 更有深刺单穴之法 疗便秘上有诸多区别, 但仍能看出其历史沿革性, 如现 代仍重用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及任脉上的交会穴来治疗 现代临床在辨证配穴上仍遵循着古方的思路 , 古 便秘, 代文献对指导现代临床与科研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
[2 ]
采
用量化的捻转手法对罗格列酮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进行治疗发现, 轻刺激量捻转手法与中刺激量捻转手 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 ( P < 0. 01 ) , 而重刺 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效果不明显 ( P > 0. 05 ) 。 研究 表明不同量化参数的捻转手法的针刺效应具有差异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Bian stone or needle stone,an ancient acupuncture instrument made of stone)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
针灸
经穴 奇穴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近治作用:
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 器官的病症,包括对体表和内脏的主治,这是所有 腧穴主治作用的共性。如头、面、颈部穴可治疗头、 面、颈部疾病;上腹部穴可治疗胃、肝、胆病;腰 骶部穴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及腰骶痛等;眼周 穴可治疗眼病。
外侧)
前部
上
肢
中部
后部
前部
下
肢
中部
后部
十二经脉
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③内属-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十
二
经
脉
的 走
胸
向
和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经
腹
头
足 三 阳 经
足
律手
示足
意阴
图阳
经
手
脉 走
向
交
接
规
十二经脉
④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 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 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四肢痛,腹痛,痛经。常配三阴交、太冲穴。 3、对感冒、流感、上感有效 4、预防强针感导致的晕针。
3. 曲池(QUCHI)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的中点。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摘要:针灸是我国的特色医学,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治疗方法。
针刺麻醉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麻醉方法,具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
现代针刺麻醉在几十年内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如今针刺麻醉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今后的研究者继续努力研究改进的,对此,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和新的突破。
针刺麻醉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5项重大成果之一,它不仅将传统的针灸学推向世界,也进一步使中医学在世界范围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而且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理论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针刺麻醉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了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而且对外科麻醉学和痛觉生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影响,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掀起了疼痛生理学领域的研究高潮,使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针刺麻醉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
唐代文学家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唐初政治家狄仁杰擅长医术,尤长针刺,显庆年中,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约十四五岁的孩子,鼻端生一拳头大的肿瘤,疼痛难忍。
狄氏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并顺利地为其摘除了鼻端的肿瘤。
虽然历史事件无法还原,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出针刺麻醉在我国是有深远历史的。
现代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
1958年9月5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刺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共刊登了30篇报道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
针灸的起源历史传承价值
针灸的起源历史传承价值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书。
《黄帝内经》说:"藏寒⽣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直在中国流⾏,并传播到了世界。
⽽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们偶然被⼀些尖硬物体,如⽯头、荆棘等碰撞了⾝体表⾯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开始有意识地⽤⼀些尖利的⽯块来刺⾝体的某些部位或⼈为地刺破⾝体使之出⾎,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具是⽯针,称为砭⽯。
这种砭⽯⼤约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器时代,相当于⽒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些⽐较精致的、适合于刺⼊⾝体以治疗疾病的⽯器,这种⽯器就是最古⽼的医疗⼯具砭⽯。
⼈们就⽤"砭⽯"刺⼊⾝体的某⼀部位治疗疾病。
砭⽯在当时还更常⽤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被称为针⽯或 ⽯。
《⼭海经》说:"有⽯如⽟,可以为针",是关于⽯针的早期记载。
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实物。
可以说,砭⽯是后世⼑针⼯具的基础和前⾝。
灸法产⽣于⽕的发现和使⽤之后。
在⽤⽕的过程中,⼈们发现⾝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的烧灼、烘烤⽽得以缓解或解除,继⽽学会⽤兽⽪或树⽪包裹烧热的⽯块、砂⼟进⾏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具有温通经脉作⽤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温热刺激,从⽽使灸法和针刺⼀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法。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味芳⾹、资源丰富、易于加⼯贮藏等特点,因⽽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
据古代⽂献《⼭海经》和《内经》,有⽤“⽯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可能就在⽯器时代。
〖针灸常识〗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
【针灸常识】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针刺的基本手法,是指进针后使用的种种用以取得针感,并进行补泻的基本操作而言。
辅助手法是指进针后为促其得气,并使针感增强、扩散,或进行补泻,在施用针刺基本手法同时,所配合施用的操作而言。
(一)基本手法1、进(插)所谓进,是将针刺透皮肤后,根据所刺部位的深浅分天、人、地三部,从浅层向深层向下插入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天部刺入人部或地部的进针动作。
《灵枢·官针》所载: '微旋而徐推之”中的“推”字,即“进”之意。
其目的是为了得气(取得针感),或施行补泻。
根据进针的速度,有急进与慢进之分。
2、退(提)所谓退,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向上引退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提至天部的退针动作。
《灵枢·官针》所载: '伸而还之”中的“伸”字,即“退”之意。
其目的是为了散气(减弱针感),或施行补泻。
根据退针的速度,也有急迟与缓退之分。
3、捻(转、旋)捻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两指,一前一后交替的动作,也就是拇、食两指向内、外来回捻转的操作过程。
《灵枢·官针》所述:“切而转之”,“微旋而徐推之”中的“转”与“旋”字,皆指“捻”而言。
可用于催气、行气或施行补泻。
捻转时可在既定深度来回捻转,但最大角度不宜超过360度(一圈),否则就会引起疼痛。
捻转的快慢可根据病情酌定。
4、留留是将针置留于穴内之谓。
《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静以久留”是说当针剩入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为“静留针”。
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要继续施用手法,即并非静止不动以待气至,或欲达一定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具体留针与否,采用何种留针法,留针时间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
5、出出针法是指行针已毕,将针拔出的操作过程,即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食两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轻捻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
针刺麻醉疗法
谢谢观看
针麻在术前或术中常需应用少量辅助药物以提高针麻效果,使病人在最安全和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常 用的有镇静、镇痛和抗胆碱等药物。
(1)术前用药:通常在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苯巴双妥钠0.1克,术前15~30分钟肌肉或静脉注射度冷丁50毫 克。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术前30~60分钟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形成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年,上海、西安的有关医疗单位用以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以后,迅速在全国 半数以上的省市引起强烈反响。至1959年底,有上海、陕西、湖北、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南、江西、黑 龙江、甘肃、广西等省市区推广应用,手术种类涉及临床各科达90余种,但基本上是中小型手术、脑瘤摘除术、 二尖瓣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
(2)术中用药:术中可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情况,分别加用镇静、镇痛药、局麻药或肌肉松弛剂等。例如在 切腹膜、结扎大血管或牵拉内脏之前,估计病人可能出现较强烈反应,可先用1%普鲁卡因作用局部浸润麻醉。术 中用药要时机适当、剂量适当,以免失去病人的主动配合或发生意外。术中必须严密观察,一有意外情况发生,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简介
针刺麻醉疗法,是一种在外科手术中,采用针灸进行麻醉的方法。被推许为“新生事物”、“文革成就”的 传统中医治疗技术。
针刺手法对针灸疗效的影响
针刺手法对针灸疗效的影响针刺手法对针灸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当正确的针刺手法对提升临床疗效起着关键性作用。
文章在阐述传统针刺补泻手法来源、技法、运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辨证选择正确适宜的针灸手法,探究不同针灸手法及其得气效应对针灸疗效的影响与作用。
标签:针灸手法;针灸疗效;影响针刺疗法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针刺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调节相应腑脏,运用针灸独特手法,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特殊治疗效果,成为中医治疗中的又一瑰宝,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的伟大智慧结晶。
历经几千年的针刺疗法临床实践,针刺疗法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毋庸置疑,然而即使在拥有电针仪等辅助设备的针灸临床,如何更好的运用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仍是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的共识。
但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有多种,除了正确辨证、准确取穴、个体差异、机体的机能状态、疾病性质之外,正确选择针刺手法、正确的手法操作及其产生的得气效应都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
故清代李守先论针灸之难时说:“难不在穴,在手法耳”。
现笔者结合现代临床的研究经验,归纳总结各种针灸手法及其作用,试进行分类讨论。
一针刺补泻手法(一)提插补泻法《难经。
七十六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泄”。
文中“伸”就是将针上提,“推”就是将针下插。
经研究表明,用提插补泻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
提插补法针刺足三里,不仅使针刺局部的血管容积波发生变化,而且使沿经血管舒张或收缩。
(二)徐疾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出《灵枢。
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徐,缓慢,疾,快速,实,即补虚而气实,虚,即泻实而后邪去。
蒙医、中医针刺手法比较
在古代蒙古医学中,针刺手法也 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刺手法的发展历程
古代至明清
针刺手法在古代至明清时期得到了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 派和风格。
现代发展
现代针刺手法在理论上更加深入,技 术上更加规范和安全,治疗范围也更 加广泛。
针刺手法的医学基础与原理
01
02
03
经络系统
针刺手法主要作用于人体 的经络系统,通过刺激经 络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和 脏腑功能。
气血理论
针刺手法通过调节气血的 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根据气血理论来指导 针刺手法的操作。
脏腑理论
针刺手法通过调节脏腑功 能来治疗疾病,根据不同 的脏腑功能来选择不同的 针刺手法和穴位。
02
蒙医针刺手法详解
蒙医针刺手法的特点与优势
特点
蒙医针刺手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操作技巧和经验积累,以调节脏 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为主要目的。
蒙医、中医针刺手法 比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针刺手法起源与概述 • 蒙医针刺手法详解 • 中医针刺手法详解 • 蒙医、中医针刺手法比较分析 • 针刺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
案例分享 • 针刺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针刺手法起源与概 述
针刺手法的起源
古代中国
针刺手法起源于古代中国,早在 中国古代的医书如《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针刺手法的记载。
。
起针
在留针达到预定时间后,用镊 子轻轻起下针灸针。
消毒
再次用消毒棉球对穴位周围的 皮肤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中医针刺手法的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应用范围
中医针刺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讨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 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1 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针刺手法是伴随着针刺术产生的,据考证针刺起源于砭石,在原始社会出现了石针、骨针,奴隶社会出现了青铜针,封建社会出现了金针、银针[1]。
可以想象,不同的针具,操作方法也一定不同。
1973年我国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 脉法 的文字,其中有关用砭石刺破痈肿放血排脓的记载,名之曰 启脉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刺法的记载[2]。
可以说 启脉 是原始针刺手法的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针刺手法,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具的改良,到了 内经 时代才逐渐成熟的。
灵枢 和 素问 都各列有专题讨论针刺手法,从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及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针刺深浅与补泻、禁忌等, 巨细备至 ,成为后世各家刺法的宗祖,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
灵枢 官针 是讨论针刺法的专篇,共载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刺法,其中的许多刺法至今仍在沿用。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提出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的双手配合进针法。
素问 针解篇 、 素问 刺要论 、 灵枢 刺节真邪篇 、 灵枢 小针解 等进一步论述了针刺中的 治神 、 守神 、 调气 、 行气 及进针方向、针刺深浅、留针、出针等基本方法与原则。
灵枢 的 九针十二原 、 经脉 、 根结 、 终始 、 官能 各篇,及 素问 中的 宝命全形论 、 调经论 等篇,对针刺手法的施术原则与操作方法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如捻转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方法。
素问 离和真邪论 说: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待出,各在起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这些话便成了后世单复式手法的经典。
难经 是继 内经 之后的又一部经典医籍,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针灸。
在针刺手法上, 难经 更加强调左右手的配合,如 七十八难 说: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
当刺之时,必先以右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 , 七十一难 说: 刺阴阳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
此外, 难经 非常重视营卫,认为补泻之法必须知营卫之气的流行、分布,然后据其循行逆顺而施术,进一步发展了 内经 的迎随补泻和提插补泻。
难经 还根据五行生克学说,提出以五输穴配五行的 子母补泻法 、 泻南补北法 等,以及针刺的时令深浅法,认为针刺应结合气血与时令变化,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春秋至三国的名医也多精于砭石,如秦医缓和扁鹊及其弟子,医圣张仲景及名医华佗,都曾以针术疗病。
针刺手法正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2 针刺手法的发展从两晋开始,针灸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是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的成书。
据 隋书 经籍志 记载,这一阶段的针灸书还有许多,其中当有关于针刺手法的论述,可惜均已亡佚。
甲乙经 虽有关于针刺法的论述,但多为摘自 内经 的原文,并无多少新意。
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其 千金要方 中对针刺法的理论作了不少发挥,载有锋针、毫针、大针、火针、白针、温针、燔针等多种针具,并就操作技巧、临证要求、主治病症、治疗禁忌等作了详细阐述。
金元时期,有两位针灸家对针刺法贡献最大。
一位是何若愚,著有 流注指微论 ,他对针刺法的贡献主要在五个方面[6]:(1)发挥了 内经 关于气血流注、脉气开合的理论,首次提出子午流注针法,倡用按时取穴;(2)根据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提出补生泻成,由经络气血多少而定针刺浅深;(3)创立接气通经法;(4)发挥 难经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的理论,引申于 刺肥人者,以秋冬齐;刺瘦人者,以春夏齐 ;(5)将转针左右方向不同解释为迎随补泻,并区别男女。
何氏虽然大大丰富了针刺法的内容,但是由于其法过于繁琐,不便应用,流传并不很广。
另一位是窦汉卿,主要著作 针经指南 ,内容有 标幽赋 、 流注通玄指要赋 及流注八穴、手指补泻等。
窦氏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古代针刺补泻手法的基本结构与形式,在其 针经指南 中载述了 真言补泻 、 寒热补泻 、 手指补泻 ,较金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他将 内 难 中有关手指补泻的内容整理归类,成为 手指补泻十四法 ,对后世影响很大,以后的 针灸聚英 、 针灸问对 、 医学入门 等文献无不受其影响。
到了明代,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 对针灸理论及针刺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总结。
清代的针灸学著作不如明代丰富多采,且多承袭前人,缺乏新意,其中载有关于针法内容的有 医宗金鉴 、 针灸集成 等。
到了近代,针刺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承澹安、赵熙、朱琏、鲁之俊、陆瘦燕等一批针灸大家。
这里仅以承澹安、陆瘦燕为代表,作简要介绍。
在针刺手法上,承澹安强调指力的练习,对进针、刺针的方向,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都作了详细说明。
其手法有单刺术、旋捻术、雀啄术、屋漏术、置针术、间歇术、震颤术、乱针术等8种,并自云 八节针法,参酌日本新针法编写 。
他将 兴奋 、 镇静 、 强刺激 、 弱刺激 、 抑制 、 诱导 等西方医理应用与针刺手法的解释,颇富创新精神。
陆瘦燕则更重视古典针法的整理与研究,他将针刺手法重新科学归类,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三类,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
这样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他还将各种手法按作用分为候(催)气、行气、补泻三大类。
陆氏对针刺手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 烧山火 、 透天凉 的研究,从文献到临床及实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针刺手法的内容。
3 针刺手法的现状近年来,国内关于针刺手法的研究方兴未艾。
如杨氏[9]结合现代物理理论,研制出了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为针刺手法量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现代手段。
关于补泻手法的作用机理,有研究发现[10],捻转补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有升高作用,而捻转泻法无明显作用。
而范氏[11]的以每博血流量作为观察指标,研究了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法使每博血流量增加,泻法使之降低。
解氏[12]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 巨刺法 的作用机理,认为脊髓、脑干网状神经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是 巨刺 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
李氏[13]采用 微电脑信息检验分析系统 ,记录了3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体表胃电作频谱分析,结果显示:留针足三里和提插泻法使胃电频率略升高或无变化,但幅值显著升高,表明胃运动加强;提插补法使胃电频率、幅值明显降低,提示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
由此说明即使在同一种机能状态下,不同针刺手法的作用亦不相同。
比较而言,国外对针刺手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偶而有关于电针不同刺激参数的生物效应的报道。
可能主要是由于针刺手法过于复杂多样,不易控制和客观评价,并且受影响因素太多,结果难以保证。
4 结语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从其形成,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系列的资料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其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另外,关于针刺手法的标准化的研究也不够,这将大大制约针刺法的发展。
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既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也不利于学术经验的交流与继承。
建议对于古典文献中纷繁复杂的针刺手法,加以删繁就简,系统整理,科学研究,使针刺手法朝着切实有效,简单易行的方向发展下去。
5 参考文献1 郭世余.中国针灸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52 毛良.古医书 脉书 诠释,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443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 河北中医学院.灵枢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 陆寿康等.针刺手法100种.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6 李磊.何若愚 流注指微赋 评述.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9):37~397 李鼎.手指补泻的由来和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40~438 陆焱等主编.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9 杨华元等.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研制及其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1;(3):35~3610 杨丽华.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影响的观察.中国针灸,1992;(5):35~3811 范钧铭等.针刺徐疾补泻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0;(2):5~612 解秸萍.巨刺法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2913 李万瑶等.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的胃电信息检测观察.中国针灸,1993,3(13):29~30收稿日期:1998 02 10针灸治病步骤及其影响因素(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张殿楷 霍俊杰 河北省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路玉兰针灸治病总的来说是辨证论治的过程;前人在长期针灸临床中认识到:个体有差异;体质有强弱;病情有虚实;手法有补泻;施治有时机。
故强调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的辨证观;按照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进行施治,才能达到 拯救于疾 的针刺目的。
今谈谈对针灸治病步骤及其影响因素的粗浅认识。
1 辨证针灸辨证,在运用八纲、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的同时,对经络辨证,针灸临床尤为重要。
这就是说,针灸辨证在运用其他辨证方法的同时,还要辨明病属何经,这样取穴证治才有依据。
如若不明经络,只知胃痛取足三里,虽似辨证取穴,实际上使辨证流于形式,要想提高针灸疗效是不可能的。
针灸辨证,首先对经络的循行病侯要熟悉,在临证时根据病者主诉有目的的对有关经络循行部位及穴位进行检查(切诊),根据所取得的资料辨明证属何经何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是针灸施治的前提。
例如头痛一证,疼痛部位、性质不同,其证亦不同;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因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行于前头部及额部,故邪犯阳明经可引起前额痛;侧头痛,痛以两太阳穴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颈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因此,只有辨明证之内涵,才能做到施治有所本。
另外,随着针灸学现代研究向微观水平的深入,对待中医学的辨证观亦要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使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 辨证 观更完善、更具体、更科学。
2 论治早在 灵枢 经脉 篇就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的记载,为针灸临床施治提出了基本大法。
灵枢 刺节真邪 篇: 用针之要,在于和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神乃光; 素问 至真要大论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