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研究进展

鬯堕笪型芏銎:釜垫!!里!!旦笙!!鲞筮!塑!!!』!蔓!!12:型!!!里坠!!!:!!!!:Y!!:!!:型!:!强直陛脊柱炎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研究进展陈超王岩摘要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的易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若干个非MH(、基因可能与As相关联。

特别是最近大样本研究证实IL-23R和ERAPl基因与AS发病密切相关。

11,23R是炎症通路中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介导幼稚的CD4+T细胞分化为Thl7细胞.1I.-23/II。

一Z3R的靶向治疗有可能预防AS的发生。

而抑制’I’h17活动则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方式;ERAPl可将肽加工至最佳长度.以形成新生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一1类分子。

如HI,A—B27。

ERAPl和As的关联性与ERAPl在肽提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可能揭示HI。

A_t327与AS发病相关的机制。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非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发病机制强直性脊柱炎(AS)足一种致残率很高的常见病,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为0.1%~(J.9%。

我国的发生率约为0.3%。

AS已被公认为一种高度遗传性疾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HI。

A)一B27是AS发病的主要基因,属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荩冈。

95%的AS患者HI。

A-1327阳性。

然而,HI。

A-B27阳性的普通人群中只有I%~5%发病。

14.HI。

A-B27对于AS遗传易感性的贡献仪占总体遗传倾向的16%~4fJ%,即使是AS的整个MH【:基冈。

对发病的作用最多也只贡献5()%2一;AS的同胞危险比率(h)大约为82。

其中沁...。

值仪为5~6,而hⅥH。

.却在14左右。

此外。

有证据表明HI。

A_B27阳性个体中。

如果一级亲属患有AS。

那么该个体患AS的风险要比兄家族史的个体高6~16倍。

双胞胎研究一L结果显乐,HI.A-B27阳性的双卵舣生双胞胎的患病一致率(23%)明显低于单卵双乍双胞胎(63%)。

脊柱非融合技术

脊柱非融合技术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发布时间:2009-3-22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

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

“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

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

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1.1 概念及发展历程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

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

Fred Knowle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

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

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

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和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和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

幼儿脊柱侧弯非融合性手术技术进展

幼儿脊柱侧弯非融合性手术技术进展

可在拆 除皮下棒 的同时行最后一 次内固定矫形融 合术 ( 即终
末性手术 ) 。主要 适 用 于较 严 重 的 幼儿 侧 弯 。这 种 技 术 允 许
脊柱继续生长 , 将脊柱融合延 迟至骨骼发 育成熟 。该 手术的
缺 陷在 于 : 6 1 月 就 需 要 一 次 手 术 调 节 / 换 棒 , 要 每 ~ 2个 更 需
了一组低龄患儿脊柱侧 凸 6 7例 , 术前 C b o b角平均 6 。末次 7,
延 长 后 平 均 4 。平 均 延 长 3 1c 7, . m。然 而 研 究 发 现 采 取 生 长 棒 固定 后 , 一次 手术 撑 开 可 获 得 较 好 的矫 形 效 果 ,但 随 着 第
a aah n报告了 5 mpn ta 3例 ( 中 3 其 7例 为半椎 体) 术后 3年 的
分 困难 , 供选 择 的 治疗 方 法 十 分 有 限 。通 过 支 具 治 疗 推 迟 可
并发症发生 率很 高。皮肤并 发症 也值得 重视 。感 染是 由于 反复皮肤切 开 或松脱 的钩 棒对皮 肤 产 生压 迫 与刺激 所致 。 反复撑开也可发 生脊 柱交界 性后 凸 。生长 棒 固定 通常不 能
承受 多 次 手 术 ; 后 需 要 佩 带 支 具 。 适 应 证 : 严 重 脊 柱 侧 术 ①
术效果取决于对侧 的生 长潜 能, 而对先天性 脊柱侧 凸患者来
说 , 能 完全 确定 对 侧 生 长 是 否 正 常 , 有 可 能 存 在 未 被 发 不 因
凸( o b角一般大于 6 。 Cb 0 );②神经 肌源性脊 柱侧 凸伴有 躯 干塌陷 , 但患儿必须能坐 , 无痉挛 ;③先 天性脊 柱侧 凸上 、 下 向非畸形脊椎 区扩展 ; ④严重 的胸椎前 凸;⑤侧 凸无 法用 支

脊柱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脊柱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扣、 棘间垫 、 捆 绑 带 及 圆环 构 成 系 统 。 其 建 议 适 应 证 为 : ( 1 ) 曾
经 历 巨 大椎 间 盘 摘 除 手 术 所 致 椎 问 盘 组 织 丧 失 较 多 , 且 椎 间 隙 减 小 程 度低 于 5 O 的患者 ; ( 2 ) 复 发 性 椎 间 盘 突 出需 进 行 二 次
融合 内固定装置 , 由钛 内 固 定 器 和 2条 涤 纶 条 索 组 成 , 内 固定
器置于棘突 间, 两 侧 的 条 索 缠 绕 相 毗 邻 的 棘 突 以提 供 张 力 性 稳
定 。S e n e g a l 随 后 对 此 系 统 加 以改 良 , 以 聚醚 醚 酮 为 材 料 , 由 锁
手 术 的 患者 ;性 腰 痛 的
患者 ; ( 4 ) 腰 椎 融 合术 后 相 毗 邻 节 段 退 变 的 患 者 ; ( 5 ) 腰 5 椎 体
骶 化导致交界性 ( 腰 4 / 5 ) 椎 间 盘 突 出 的 患 者 。 该 系 统 通 过 撑 开张力作用使棘突间距适度增加 , 从 而减 少 了作 用 于 关 节 突 关
节 的应力 , 同 时 增 加 了 椎 问 孔 的 纵 向高 度 , 缓 解 了 神 经 根 的 压 迫, 在 改 善 临 床 症 状 的 同 时 限制 了一 定 程 度腰 椎 后 伸 及 前 屈 。
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 , 并 且 可能 超 过 其 所 患初 始
疾 病 的 痛苦 。C h o u 等_ 2 ] 报道, 坚 强 内 固定 后 相 邻 节 段 的 发 病
2 . 2 C o f l e x系 统 由 S a ma n i 于 1 9 9 4年 提 出设 计 , 以 钛 合 金 为材料 , 术 中依 靠 其 u 型 结 构 近 、 远 端 的金 属 夹 状 结 构 以预 压 模 式 固定 于 相 毗 邻 棘 突 的下 、 上端 , 置 入 后 利 用 其 弹 性 维 持 棘 突间高度 , 其 产 生 的撑 开力 可使 增 生 曲 折 于 椎 管 内 的黄 韧 带 反 向张 开 , 使 其 横 截 面积 减小 , 以扩 充 椎 管 相 对 容积 , 产 生 类 似 椎 管 减 压 的效 果 ; 同时 C o f l e x的 纵 向 撑 开 力 缓 解 了 后 方 纤 维 环 的压力 , 增 加 了椎 间 孔 的 截 面 积 , 从 而 减 轻 了 椎 间 盘 及 关 节 突

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

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

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贺尧;李凯;赵胜;李鹏翠;卫小春【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3(017)017【摘要】背景:儿童脊柱侧凸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挑战之一,外科手术治疗尚没有满意的方法. 目的:综述儿童脊柱侧凸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 方法:以“Scoliosis,Infantile scoliosis,Juvenile scoliosis,fusionless surgery,spinal implant”为英文检索词,“脊柱侧凸,少儿型脊柱侧凸,青少年型脊柱侧凸,脊柱内固定器,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13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36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脊柱侧凸外科治疗主要方法中,撑开技术可以保证脊柱的生长但需要不断的后期延长,生长导向技术可以避免不断的延长手术,但脊柱的生长不能得到保证,也不能纠正脊柱的旋转畸形;而生长调节技术对脊柱畸形的纠正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对严重脊柱畸形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可生长三维矫形技术的动物实验证明既能保证脊柱的生长,同时能纠正脊柱的旋转,术后不需要不断地延长,理论上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需要临床研究验证.【总页数】10页(P3174-3183)【作者】贺尧;李凯;赵胜;李鹏翠;卫小春【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极外侧椎间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效果分析 [J], 何鑫东;董永强;张伟伟;吕炳2.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 [J], 贺尧;李凯;赵胜;李鹏翠;卫小春3.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 [J], 蒋杰4.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 [J], 郭东;姚子明;高荣轩;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5.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 [J], 郭东;姚子明;高荣轩;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

优势:非融合技 术可以保留脊柱 的运动功能减少 相邻节段的退变 降低术后并发症
的发生率。
PRT THREE
脊柱非融合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手术和物理治疗手段旨在减轻脊柱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的新 型治疗技术。
该技术利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动态稳定系统等手段模拟正常脊柱的运动学特征减少对脊柱的 压迫和摩擦。
与传统的融合技术相比脊柱非融合技术保留了脊柱的正常运动功能减少了相邻节段的应力集 中现象。
诊断与评估: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禁 忌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术前讨论: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 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目的、风险和 预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脊柱病变程度和 范围
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 血液检查、心电图等;患者进行呼 吸功能训练;术前禁食、备皮等
汇报人:
术前准备: 确定手术方 案患者体位 准备手术器 械消毒
手术入路: 选择合适的 手术切口逐 层切开皮肤、 肌肉和筋膜
暴露病变: 剥离椎板充 分暴露脊柱 病变部位
实施非融合 技术:植入 非融合器进 行固定和稳 定操作
缝合伤口: 清洗伤口逐 层缝合肌肉、 筋膜和皮肤
添加项标题
手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 用药物;定期回诊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疼痛缓解:非 融合技术可以 快速减轻脊柱
疼痛
功能改善:患 者术后短期内 的运动功能得
到明显改善
神经恢复:非 融合技术有助 于神经功能的
恢复和保护
并发症减少: 与传统融合手 术相比非融合 手术的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
疼痛缓解:非融合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非融合技术可以降低传统融合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适应症广泛:非融合技术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非融合性脊柱手术治疗进展

非融合性脊柱手术治疗进展

非融合性脊柱手术治疗进展
冯林;陈博昌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8(6)1
【摘要】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时期出现的脊柱侧凸,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

通常在早期采用石膏或者支具进行控制,这些方法失败或者处理不当,手术介入就成为治疗的必然。

后路融合固定通过器械虽能够有效地改善脊柱畸形,但可能导致治疗后躯干的短缩以及身体比例不对称。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冯林;陈博昌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
科;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2.3
【相关文献】
1.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J], 王必胜
2.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20例 [J], 周国辉
3.幼儿脊柱侧弯非融合性手术进展 [J], 龚凯;罗卓荆
4.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 [J], 李龙文;陵廷贤;李政;刘立岷
5.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非融合减压手术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J], 吴金伟;邹伟民;许汉权;吕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摘要:脊柱蜕变性的非融合治疗技术是以有效的、安全的的治疗脊柱退化操作疾病标准吗,实施必要的脊柱不稳处理,明确脊柱畸形疾病的标准化处理过程,逐步深化生理功能分析,认识脊柱融合技术,分析脊柱的正常功能水平。

融合节段的功能往往丧失,无应力传导,容易发生改变。

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加速退变的情况,引发临近节段的退变问题。

需要根据相关问题实施有效的技术分析,准确的判断腰椎融合后患者可能发挥谁能的临床症状,逐步改善治疗下够哦,加强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情况,完善疼痛、感染、骨折并发症问题的处理。

关键词:正确评价;脊柱蜕变;非融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6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ZM1引言保留脊柱节段运动的功能,调整非融合脊柱功能的重建效果。

依照脊柱费融合技术,实施无植骨的操作,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改善脊柱融合后节段的应力改变,减轻甚至避免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选取入院治疗的68例患者,均实施正确的核髓置换术。

依照患者髓核,实施髓核置换术,在椎间盘突出位置摘除后,在椎间盘防止内置植物,充填髓核摘除的空间内容,预防髓核摘除后可能发生的椎间盘高度不足问题。

髓核置换往往不直接恢复纤维环,需要使用小关节、椎体作为生物替换体进行功能恢复。

在重建过程中,通过力学传导机制,可以提升骨髓骨植的融合。

采用自体骨植,融合效果更加。

按照需求及时调整骨区的疼痛、感染、骨折并发症问题,实现有效的操作处理。

一些研究者认为,保证脊柱节段的功能,实现费融合脊柱功能的重建,及时调整非融合技术操作,尽可能的避免自体骨折骨区发生并发症问题,避免脊柱融合后节段间的应力发生改变。

按照实际需求,尽可能的改变或避免近节段的额退变问题发生。

综合脊柱功能重建的发展情况,加强有效的融合分析,借助非融合脊柱功能的重建,落实全椎间盘的治疗技术标准。

通过合理的颈椎和腰椎解刨结构分析,及时处理不同颈椎间盘置换的整体效果,明确腰椎间盘置换效果差的原因。

非融合技术和腰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非融合技术和腰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合 术 治 疗 腰 椎 退 行 性 疾 病 均 有 良好 的 临床 效 果 . 非 融 合技 术在 保 持 椎 间 活 动 度 方 面优 于腰 脊柱 融合 术 , 有 利 于防 止 退 变加 速 , 值 得 进 一 步 研 究
和 临床 推 广 应 用 。 关键词 : 非融合技术: 腰 脊 柱 融合 术: 腰 椎 退 行 性 疾 病; - 临床 疗 效
药房 , 1 9 9 6 + 7 ( 5 ): 2 1 5
¨ 3 】 杨伟 , 武杰雄. 2 0 0 1 年一 2 0 0 3 年广 东省部分 医院糖尿病治疗用药分析Ⅱ 】 中国
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 0 0 5 , 5 ( 1 ) : 2 5 — 2 7 .
编辑/ 鬲小雅
非融合技术 和腰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 临床疗效分析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 骨科 常见 疾病 , 临床治疗 以融合固定术 、 椎体 间融合器植 骨融合 术 、 椎 弓根螺 钉固定为 主l 】 1 。近年来非 融合技 术
( 脊柱 运动保 留技术 ) 迅速发展 , 逐渐成 为腰椎退行性 疾病新 的治疗 策略 。非融合技术可通过稳定 固
例, 可 4例 , 差 1 例, 优 良率 8 7 . 5 %。对照 组优 2 7例 , 良7 例, 可3
例, 差 3例 , 优 良率 8 5 . 0 %。 x线 片检查 提示 , 观察组无 明显退变 , 接
近 自然 退变 ; 对照 组患者 植骨 融合 良好 , 退 变明显 , 无 假关 节形 成 表 现。观察组手术 时间为( 1 O 7 . 5 ± 1 5 . 7 ) mi n , 术 中出血量( 1 5 2 . 8  ̄ 8 0 . 7 )
医学信息 2 0 1 3 年 2月第 2 6卷第 2 期f 下半月) Me d i c a l I n  ̄r m a t i o n . F e b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2

积极谨慎的开展脊柱非融合技术

积极谨慎的开展脊柱非融合技术

积极谨慎的开展脊柱非融合技术俞兴【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6【总页数】2页(P701-702)【作者】俞兴【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1911年Hibbs等首先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技术治疗脊柱畸形病例,40余年后Smith等提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脊柱融合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退行性脊柱疾患。

脊柱融合技术通过重建椎间高度、增加节段稳定性,可以获得很好的近期疗效,是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方法,并成为评价此类疾病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然而,融合固定改变了脊柱功能单位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使相应脊柱节段运动功能丧失,导致邻近节段应力负荷集中、异常活动增加,从而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

近几十年来,能否采用接近脊柱正常生理环境的方法来解决脊柱退行性疾病是各国脊柱外科医生不断思索的问题,非融合动态固定的理念和方法应运而生,椎板成型术、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弹性椎弓根系统和棘突间稳定系统等动态固定的方法和技术相续进入临床,有些取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也有些存在争议逐渐淡出临床。

本文对目前脊柱主要的非融合技术做一简要的述评。

椎板成形术由日本医师Oyama于1973年首先介绍,该手术一方面扩大椎管间接缓解了脊髓压迫,同时又保留了颈椎后部结构及颈椎的活动性。

随后出现了许多该手术的不同改进形式,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两种:单开门和双开门。

椎板成形术的共同目标是通过重建后方的骨性拱形来增加椎管面积,同时尽量避免减压节段的融合而保留这些节段颈椎的活动功能。

尽管术后患者不同程度和时间存在肩轴疼痛症状,椎板成形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良好的脊髓减压效果和功能改善已被广大医生接受。

椎板成形术的椎管扩大和功能改善在颈椎前凸患者的效果要优于颈椎后凸患者。

影响椎板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因素除颈椎序列外,还有脊髓萎缩、症状持续时间长、老年、严重的脊髓压迫及神经根病变等。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作者:霍纪宝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关键词】非融合术;融合术;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1—02椎间融合手术是目前国内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是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融合术后会导致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因此,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作为传统融合术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对目前临床应用的脊柱非融合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以及新的非融合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1 人工椎间盘置换1.1 颈椎人工椎间盘技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置入一个可以活动的人工假体,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Brvan[1]椎间盘是一种片状的有两个关节的金属聚合体,半限制的结构内有一个可在瞬间变化的轴。

它的组成包括两个钛合金的外壳,在壳的植入界面有多孔的涂层,以利于骨组织的长入获得长期的稳定性。

上下金属壳前方各有一个金属突起,是假体植入时的把持部分,同时也防止假体向后移位。

两个外壳之间的聚亚氨酯被封闭形成一个腔内容纳核,核内的盐水作为润滑剂。

轴向负荷下水压的衰减保证了Bryan椎间盘的振动吸收特性。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进行前路减压者可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

目前以Bryan椎间盘系统为代表的各型人工椎间盘系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1.2腰椎人工椎间盘技术Link SB CharireⅢ型椎间盘假体是目前的最新改进型,它的盖板由钴铬钼合金制成,为椭圆形,与人体椎间盘面积及形状更吻合;盖板上的齿突可防止其术后移位及脱落等并发症;盖板表面喷涂有羟基磷灰石,使得骨组织和假体的结合率明显提高。

该术式既保留了腰椎节段活动,又恢复了椎间高度,对避免后柱迅速退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好处。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顾宏林;詹世强【摘要】@@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为避免该技术带来的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融合部位假关节形成以及髂骨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根据非融合内植物的设计、植入方式、材料学特点以及脊柱功能修复和保留机制,目前非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技术、人工髓核置换技术、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固定系统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0(002)003【总页数】4页(P234-237)【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非融合技术【作者】顾宏林;詹世强【作者单位】51000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51000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

为避免该技术带来的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融合部位假关节形成以及髂骨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根据非融合内植物的设计、植入方式、材料学特点以及脊柱功能修复和保留机制,目前非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技术、人工髓核置换技术、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固定系统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人工椎间盘是模拟人体椎间盘生理特性的一种装置,适用于椎间盘退变但结构完整,单节段,无局部感染、滑脱,无明显关节突关节病变和椎管狭窄,以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1年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

临床应用较多的有Charite假体和Prodisc-L假体。

Charite假体由2个关节面组成。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Charite假体组和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组术后症状均显著改善,前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SF-36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后者,且前者施术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得到更好的维持,假体下沉的发生率也更少。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随 访 结 果 仍 不 清 楚 。P DN—oo是 由 可吸 水 膨 胀 Sl
开 展 了多 中心 前瞻性 临床 对照试 验 , 年 的随 访结 2 果 显 示 , h re 体 组 和 腰 椎 前 路 椎 体 间 融 合 C ai 假 t
(nei mb r neb d s n AL F 组 术 后 症 a t o l a t o yf i , I ) r ru i r u o

2 4・ 3
主国量型
基 婴塑苤查 QQ !生 旦筮2 鲞筮 期 C i J l B s r o h Ci a c t p n n iO h
跏 2 1 o2 00V1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 问盘退行性疾病
的临床应用进展
顾 宏 林 , 世 强 唐
【 关键词】脊柱疾病; 腰椎 ; 非融合技术 中图分 类号 : 8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46 6 2 1)30 3 .4 R6 1 5 A 17 .6 X(0 00 .240
究加 以验证 。 2 人工 髓核置换 技术
目前腰 椎人 工髓 核主 要有 注射 的原位 聚合 材 料 ( so) 成 形 的 植 入 物 ( D S l) 类 。 Dae r 和 P N—oo 两 Dac r 一种 带有 球囊 的 原位 聚合 人工 髓核 。 欧 so 是 洲 的前 瞻性 多 中心非 随机 临床 试验 结 果显示 其具 有 安全 性高 、 并发 症少 、 侵入 性小 等优 点 , 长期 但
的水 凝 胶 小 丸 外 部包 绕 超 高 分 子 聚 乙烯 纤 维 构 成 。前 期试验 已证实 该植 入物 的生 物安 全性 和机 械 持久 性 吲 其 多 中心前 瞻 性研 究亦 表 明 , 核 置 , 髓 换 术后 OD 下 降 7 %, 己报 道 的两 个 技术 领 先 I 4 而 的椎 间 融合 器 其 O 分 别 下 降 4 %和 4 %, 椎 D1 1 2 全 间 盘置 换 术 后 O I 分 也仅 下 降 5 %t 国 内金 D评 0 。 大 地 等 的初 步 临 床 研 究 肯 定 了 P N 的 近 期 效 D

2022年脊柱外科最新研究进展

2022年脊柱外科最新研究进展

2022年脊柱外科最新研究进展脊髓型颈椎病最近发表的几项有趣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脊髓型颈椎病最佳手术治疗的理解。

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Cervical Spondylotic My elopathy Surgical,CSM-S)随机临床试验中,Ghogawala等人比较了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在临床情况相似的特定患者群体中(除外脊柱后凸>5°、后纵韧带骨化或节段性后凸畸形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和2年时的健康调查量表36(Short For m-36,SF-36)中的躯体项目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 C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明确发现前路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主要为吞咽困难,两组患者的重大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有趣的是,在比较椎板成形、颈椎后路融合和颈椎前路融合的非随机分析中,接受椎板成形的患者在躯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表现明显更好。

在美国颈椎后路融合更为常见,并且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椎板成形可以改善性能指标,但椎板成形可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的文献发现,在长节段颈椎后路融合中确定最佳下固定融合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结果好坏参半。

为了研究跨越颈胸交界处的问题,Truumees等人对264例至少随访2年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颈椎融合止于C6/7或T1/2时的患者报告结果、影像学结果和翻修率。

两组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均得到相似的改善,两组患者之间的影像学结果相似,颈椎前凸改善程度相似。

该研究由于效能有限,没有发现翻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颈椎融合止于胸椎的患者失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

同样,在一项随访为期4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Guppy等人发现颈椎融合止于C7或T1 /T2时,因相邻节段疾病或假关节的再手术率没有差异。

在没有减轻因素的情况下,考虑到较低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颈椎融合止于C7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尽管在这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骨科医生已经发表了许多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研究。

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评判标准:各项手术治疗指标、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指标与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方式的实施将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值得我院进行应用。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众多胸腰段脊柱骨折发生的因素往往都是由于外界压力对脊椎产生压迫作用而导致患者肢体受损或瘫痪所形成,该病在外科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该病患者的脊柱因骨折造成位置的变化,导致脊髓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该采用减压性手术来缓解脊髓所受到的压迫,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的实施属于减压性手术,其的实施可显著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对此,本文对实施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手术与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搜集与分析,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5年10月-2018年8月,选取我院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8:10,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5±5.5)岁;对照组38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7:11,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5.5±6.0)岁。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皆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病例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通过,各项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在胸腰椎脊柱骨折中的疗效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在胸腰椎脊柱骨折中的疗效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在胸腰椎脊柱骨折中的疗效田玉军【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对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表评价2组患者脊髓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37/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4%(33/38),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患者Cobb角均显著减小(P<0.01),且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更能较好地矫正伤椎Cobb角,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缓解疼痛,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2页(P163-164)【关键词】胸腰椎脊柱骨折;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疗效;脊髓功能;疼痛【作者】田玉军【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骨科,河南南阳473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脊柱骨折是骨折的重要类型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6%。

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胸腰椎段,约占脊柱骨折的50%以上[1]。

胸腰椎脊柱骨折大多是在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外力作用下破坏胸腰椎骨所致,其病情复杂,极易复发,且患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2]。

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其临床疗效也不同。

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刘建生;赵建武【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2(032)001【摘要】1911年Hibbs和Albee应用腰椎后路融合技术治疗脊柱畸形开创了脊柱融合技术的先河,此后的一个世纪,脊柱融合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脊柱退行性疾病,是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脊柱融合技术、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但是脊柱高融合率并未带来相同的临床满意度[1],而且该技术导致融合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负荷压力增加,退变加速并产生间盘退变症状[2].如何更好地缓解症状,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成为了寻找替代传统融合技术的重要原因.因此,Mulholland等学者[3]提出的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控制其异常活动,改变病变节段间盘压力传导方式,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非融合固定理念,也称为动态内固定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髓核置换和全椎间盘置换技术及经椎弓根动态内固定系统、棘突间撑开固定系统.本文就目前非融合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总页数】3页(P214-216)【作者】刘建生;赵建武【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马剑平2.脊柱侧凸非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J], 王善松;储建军;刘艺明;张之栋3.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J], 顾宏林;詹世强4.融合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李永新;尹利荣;李燕莉;宋长兴;牛增广5.脊柱侧凸非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J], 薛静波;王文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devices)[3-6]。动力化固定又称为软固定或柔
性固定,其目的是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运动节 段的负荷模式,并限制该节段的异常活动,可以单独使用,也 可以与坚强内固定同时使用,以防止融合节段相邻的运动单位 可能发生的退变加速。动力化固定装置现主要分为棘突间撑开 装置、棘突间韧带装置、经椎弓根螺钉韧带装置和经椎弓根螺 钉的半坚强金属内固定装置4种类型。
在因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的治疗中,以往对非手术治疗 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融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科研立项课题(200902038) 作者单位:518054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华明路7号深圳市南山区慢 性病防治院
合器植骨融合是最常用的技术,融合率可达到90%一 100%…。部分患者虽然获得了成功融合,慢性下腰痛却没有 明显缓解,而且有证据显示融合后增加了相邻节段的负荷压 力,从而导致其加速退变。旧1有鉴于此,Graf于1989年设计了
X—Stop是惟一经过多中心完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非
融合性棘突间内置物,己被FDA批准临床使用。主要适用于 有神经症状如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NIC)的高龄退变性腰椎 管狭窄(LSS)患者。X—Stop系统由椭圆形衬垫、组织扩张 器、挡翼组成,材料为钛合金。术中将X—Stop穿过棘间韧带 塞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间,并尽量靠近椎板后部,椎板和挡翼 可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后移。它分散 了脊椎间的压力,不破坏棘间一棘上韧带复合结构,从而使脊 柱处于轻度屈曲位,避免后伸,允许患者保留相对正常的体位 而非过度屈曲。有些患者有1~2节段的椎管狭窄,当坐位时 症状缓解或腿痛重于腰痛时,可应用X—Stop进行治疗。该装
Center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Shenzhen back pain
【Abstract】Low
caused by Lumbar instability
ale
common disease.In the
past,patients who
at
were
with in— levek
1.2
Wallis系统H]
Senegas等于t986年设计了第ted mo--
固定器和2条涤纶索带组成的棘突间动力化固定装置。钛内固 定器置于棘突间,而两侧涤纶索带缠绕相邻棘突提供张力稳
tion,DIAM)主要适用于椎问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患者,但至 今无前瞻性对照研究发表。PhiUips等¨¨报道DIAM由锚定索 带及利用硅树脂材料制造的棘突间固定器组成,棘突问固定器 可稳定脊柱,锚定索带可限制腰椎后突。在生理负荷下,DI— AM可减少椎间盘切除术后增加的前屈、后伸及侧弯运动,其 成角运动较正常节段下降,但对椎间盘切除术后增加的轴向旋 转运动无限制作用。与X—Stop相比,DIAM不影响置人物相 邻节段的运动,作者认为无论既往有无椎间盘切除术,对于脊 柱不稳(特别是前屈、后伸及侧弯运动增大)引起临床症状 的患者建议应用DIAM,可取得良好效果。 2棘突问韧带样装置 2.1弹性韧带(elastic ligament) 即穿过棘突间的Bronsard

棘突间撑开装置(interspinous process distraction system-
IPD)‘7】
1.1
Minns撑开装置Minns和Walsh采用硅树脂材料发明了
哑铃样的棘突间固定器,这是最早的动力化固定棘突间撑开装 置。Minns装置具有多种型号,中央直径从8~15 mill不等。 当椎体经受轴向负荷时它可以限制相邻棘突的靠近,并且其直 径越大,棘突分离越明显。该装置能够减轻椎问盘的负荷,并 可以纠正矢状面上脊柱的不稳。尽管体外实验结果有效,但该 系统至今未应用于临床。
定。从1988--1993年,Senegas等对两组各40名既往行L4、5
椎间盘切除术但术后复发需行二次椎问盘切除术的患者,进行 了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实验。两组患者的腿痛改善基本一致,而 接受棘突间置入物的1组患者下腰痛改善更加明显,更多人不 再服用止痛药物。作者认为该装置具有下列特点:操作技术简 单,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失败病例取出内固定物无技术困 难,容易行二次腰椎融合翻修手术。 虽然第1代装置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Senegas等以聚 乙烯酮(PEEK)为原料代替钛合金制造了第2代固定物,称 为“Wallis内固定装置”。新固定器具有更好的弹性(PEEK 的弹性是钛的30倍),相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正在进 行中,而使用WaUis系统后是否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还需进一 步观察。 Senegas建议手术适应证为:(1)大块椎间盘突出行椎间 盘切除术继发椎间隙高度显著丢失者;(2)椎间盘突出复发 行翻修术者;(3)U骶化时L4、5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切除 术者;(4)既往融合节段出现相邻椎问盘退变者;(5)腰椎 终板Modicl级退变导致慢性下腰痛者。
was
significant relief of low back pain.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inter-
national non—fusion spinal clinical researches
reviewed.
【Key words】
Spine;Disc;Surgery
effective outcome in non—surgical treatment potential may
occur
usually adopted fusion fixation.during which fusion segments
no
adjacent
accelerated
degeneration,leading
1.3
韧带,Caserta等¨21报道了单独使用弹性韧带或将其作为节段 性融合的辅助治疗的经验。1994年至今,他们一共治疗了82 名患者,并对其中61名患者进行了平均20个月的随访,取得 了较好的疗效,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内置物的材料和具体的 临床效果评价。作者认为其单独应用指征:(1)轻度的腰椎 不稳;(2)年轻患者椎间盘的早期退变;(3)椎间盘突出复 发伴或不伴瘢痕组织形成;(4)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融合 时,如果相邻椎间盘存在早期退变联合应用弹性韧带可避免其 进一步退变。作者报道该装置无手术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2 年后椎问盘突出复发,并指出L4、5单节段应用弹性韧带效果 最好。作者在其生物力学实验中发现应用弹性韧带腰椎前屈超 过30。时椎间盘压力明显上升,作者认为可能是韧带的机械特 性所致,并建议应用较柔软的DIAM来代替该韧带装置,进一 步研究结果还未见报道。 2.2环形系统Garner等¨引提出了张力带装置,称为环形系 统(100p system),该系统由编织的聚乙烯索和锁定夹组成。 聚乙烯索穿过棘突来固定脊柱,比金属绳索更易操作,而且与 骨表面相容性更好,从而具有更强的抗负荷能力。作者应用生 物力学实验比较其最大扭转负荷、疲劳张力、静态张力和结构
・新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马剑平
I摘要】 因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
术,融合节段相邻的运动单位可能发生加速退变出现下腰痛无明显缓解。本文对国际上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 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脊柱;椎间盘;手术
323.4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71(2010)07—1004—04
Development of spinal non—fusion technology in clmic
Jkn;Nanshan
MA肛乃一ping.No.7
518054,China
was

Huaming Road,Nanshan District,Shenz-
首例软固定系统——Graf韧带,随后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在早期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后,Senegas、Sengupta等学者设计
2.3预见性护理
2.3.1
例病人均预期出院,并随访6个月,无其他并发症。 多与病人交流沟通,防止病人 4讨论 老年人普遍存在髋部骨折疏松,所以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 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因为患者年老合伴其他疾病,所以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相当重要。本组病人合并多种疾 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所以采取了局部麻醉下经皮穿针外固 定术口],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部病人均顺利渡过了 围手术期。综上所述,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行外固定 架固定的护理中,只有科学合理、周到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 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了护 患沟通、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很容易发生血栓性深静脉炎。增加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是术后预 防血栓性深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2.3.4加强康复指导,预防关节僵硬关节僵硬影响病人术 后生活质量,指导健肢进行主动活动,以防关节僵硬、肌肉萎 缩,协助患肢被动活动,如足部背神及趾屈动作,3~5次/d, 20—30rain/次,减轻肌肉萎缩,使病人尽快恢复到创伤之前的 状态。 3结果 36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均顺利通过围手术期护 理,在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未发生创口及其他伴随症状。36
架固定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9中旬版):1823一
1824.
2梁雨田,张伯勋,卢世壁,等.80岁以上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
手术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5):169—271. (收稿日期:2010—04—23)
万方数据
塞旦:坠蕉堕壹笪瘟苤查兰Q!Q生!旦筮!!鲞箜Z塑
1杨明玉,郑晓缺,杨珊,等.高龄股骨租隆间骨折病人行外固定
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处于过于安静、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 并发心脑血管病。 2.3.2预防肺部感染老年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易发 生坠积性肺炎。肺炎往往是老年人致命的并发症,要加强预防 护理。鼓励患者自己咳嗽排痰;卧床病人应2h翻身叩背1次, 刺激病人将痰咳出,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2.3.3预防血栓性深静脉炎 由于卧床,患肢血流更加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