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doc
注会考试《经济法》知识点经营者集中的申报

注会考试《经济法》知识点:经营者集中的申报知识点: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一)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1.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1)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2)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2.上述申报标准中所称“营业额”,包括相关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内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金及其附加;“在中国境内”是指经营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买方所在地在中国境内。
3.鉴于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领域的特殊性,《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规定:(1)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等三类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的计算公式为:营业额=(营业额要素累加-营业税金及附加)×10%。
(2)保险公司集中申报营业额的计算公式为:营业额=(保费收人-营业税金及附加)×10%,其中,保费收入=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分入保费-分出保费。
(二)申报材料的提交与补正1.经营者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集中,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1)申报书;(2)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3)集中协议;(4)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5)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2.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应当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
经营者逾期未补交文件、资料的,视为未申报。
(三)申报豁免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2)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注会《经济法》考点:经营者集中

注会《经济法》考点:经营者集中越来越近,现阶段备考应注重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店铺整理注会经济法高频考点,帮助大家强化备考,顺利过关!【高频考点】经营者集中(一)经营者集中的情形1.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2.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申报1.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2.申报豁免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三)经营者集中审查程序1.两阶段审查(1)第一阶段:初步审查(2)第二阶段审查(并非必然经过,90日+60日)2.简易案件(1)符合下列情形的经营者集中案件,为简易案件:①在同一相关市场,所有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所占的市场份额之和小于15%;②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上下游市场所占的份额均小于25%;③不在同一相关市场、也不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与交易有关的每个市场所占的份额均小于25%;④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中国境外设立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不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⑤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收购境外企业股权或资产的,该境外企业不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活动;⑥由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通过集中被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经营者控制。
(2)虽符合上述条件,但存在下列情形的经营者集中案件,不视为简易案件:①由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通过集中被其中的一个经营者控制,该经营者与合营企业属于同一相关市场的竞争者;②经营者集中涉及的相关市场难以界定;③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可能产生不利影响;④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可能产生不利影响;⑤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⑥商务部认为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其他情形。
3.审查决定(1)决定的类型①禁止集中决定;②不予禁止集中决定;③附条件的不予禁止决定。
注会考试《经济法》考点解读第11章反垄断法律制度04

注会考试《经济法》考点解读第11章反垄断法律制度04第四单元经营者集中【考点1】经营者集中的申报(P459)【解释2】如果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之间或者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和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之间有共同控制的其他经营者,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的营业额应当包括被共同控制的经营者与第三方经营者之间的营业额,且此营业额只计算一次。
如果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之间有共同控制的其他经营者,则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的合计营业额不应包括被共同控制的经营者与任何一个共同控制他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或与后者有控制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发生的营业额。
【解释3】在一项经营者集中包括收购一个或多个经营者的一部分时:(1)对于卖方而言,只计算集中涉及部分的营业额;(2)相同经营者之间在2年内多次实施的未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应当视为一次集中交易,集中发生时间从最后一次交易算起,该经营者集中的营业额应当将多次交易合并计算。
所谓“2年内”是指从第一次集中交易完成之日起至最后一次集中交易签订协议之日止的期间。
2.豁免条件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2)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解释】由于这些企业在集中之前本来就已经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集中不会产生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
【考点2】经营者集中的审查程序(P460)1.两阶段审查(2013年单选题)(1)初步审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30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
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2)第二阶段审查第二阶段审查应当自执法机构作出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之日起90日内完毕,并作出是否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书面通知经营者。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经济法之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经济法之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1.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
对于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责令停止实施,是阻止、避免违法行为产生不良后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这种措施是用于经营者已经开始实施集中但尚未完成的情况。
2.责令限期处置。
责令限期处置是指,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违法的经营者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
针对已经完成的违法经营者集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到经营者集中前的状态,防止因经营者集中而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而不能仅仅处罚了事。
具体手段可以有: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包括在必要时强制对经营者进行拆分。
对于通过合同、技术控制、干部兼任等方式实施的经营者集中,应当责令其解除合同、撤回干部或者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3.罚款。
在采取有效措施使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恢复到集中前状态的同时,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还可以根据情况,对违法实施集中的经营者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以彰显法律的威严,对违法者的惩罚及对可能效尤者的警示。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1.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西部平衡发展。
( )A.正确B.错误2.在任何情形下,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 )A.正确B.错误3.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驾之所以易发生事故是因为抑制了( )功能。
A.神经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4.老李晚上出门散步,在酒吧门口看见一男子酩酊大醉在地上,遂对围观群众谎称自己是该男子的亲戚,将男子扶到偏僻之处后拿走其钱包,内有人民币万余元,老李的行为构成了( )。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抢夺罪5.许国石坊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是全国典型( )代汉族建筑,属于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
A.宋B.元C.明D.清6.实施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绩为先的用人标准。
经营者集中申报相关问题简析

经营者集中申报相关问题简析根据《反垄断法》第四章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经营者集中行为,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一)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二)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一、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根据《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适用标准的暂行规定》,经营者集中案件可分为简易案件和一般案件,不同类型的案件的划分标准如下:1营业额为相关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内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金及其附加。
金融业经营者的营业依据《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计算,计算公式为:营业额=(营业额要素累加-营业税金及附加)×10%。
其中经营者为保险公司的,计算公式为:营业额=(保费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10%。
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的营业额应当为下述经营者的营业额总和:(一)该单个经营者;(二)第(一)项所指经营者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其他经营者;(三)直接或间接控制第(一)项所指经营者的其他经营者;(四)第(三)项所指经营者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其他经营者;(五)第(一)至(四)项所指经营者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控制的其他经营者。
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的营业额不包括上述(一)至(五)项所列经营者之间发生的营业额。
如果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之间或者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和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之间有共同控制的其他经营者,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的营业额应当包括被共同控制的经营者与第三方经营者之间的营业额,且此营业额只计算一次。
经济法经营者集中。

前款第(二)项所称“两年内”是指从第一次集中交易完成之日起至最 后一次集中交易签订协议之日止的期间。
经营者集中申报和审查程序
市场集中度:
CR4的计算:
公司的市场份额
CR4
10家各占10%的公司 10 X 4
40
6家各占16%的公司 16 X 4
64
5家各占20%的公司 20 X 4
80
4家各占25%的公司 25 X 4
100
3家各占33%的公司
100
市场集中度:
HHI:
HHI=S12+S22+…+Sn2
式中S1为企业1的市场份额,产业内有N家企业。
申报的实体要求
** “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的营业额” 第六条 如果参与集中的单个经营者之间有共同控制的其他经营者,则参与集 中的所有经营者的合计营业额不应包括被共同控制的经营者与任何一个共同 控制他的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或与后者有控制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发生的营业 额。
第七条 在一项经营者集中包括收购一个或多个经营者的一部分时: (一)对于卖方而言,只计算集中涉及部分的营业额; (二)相同经营者之间在两年内多次实施的未达到《规定》第三条规定
50% or above shares or assets with voting rights
Subsidiary Company
Subsidiary Company
Subsidiary Company
申报的实体要求
《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是对《国务院关于经营 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细化 ** 营业额: 营业额包括相关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内销售产品和 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金及其附加。
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五)

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五)经营者集中1.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经营者集中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近似的概念有企业合并或者收购、经济力集中、企业并购或者兼并等。
它的核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或手段所形成的企业间的资产、营业和人员的整合。
我国反垄断法使用了“经营者集中”这一概念,但却未正面给出其定义,而是在第20条以列举方式对其予以限定。
该条指出:“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有序竞争具有积极促进与消极妨碍双重作用。
因此,进行法律调控时,一方面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承认规模经济的合理性,允许经济力集中和企业适度合并,同时又要预防经营者以不法手段实施集中,或者使经营者集中失控,导致一定市场或者行业内竞争的丧失。
所以,综观各国反垄断法,都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密切关注经营者集中,并对可能发生的具有反竞争性质的合并等进行规制。
2.经营者集中的申请和审查。
要求某些经营者集中事先提出申报并对其进行审查是反垄断法设立的重要制度。
现分别予以说明和分析:第一,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
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主要包括申报的时间、申报的标准、申报的例外以及申报的文件与资料等内容。
(1)关于申报时间。
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建立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制度,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2)申报的标准。
从考量经营者集中对竞争消极影响的角度出发,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集中,反垄断法才要求申报,并予以监督。
我国反垄断法未涉及经营者集中申报的具体标准,而只在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申报。
这表明,我国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由国务院制定,它应于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前出台。
反垄断法 经营者集中

众所周知,反垄断法的宗旨是反对垄断,反对限制竞争,其中经营者集中为反垄断法规制度的三大行为之一,因此反垄断法的经营者集中制度也是核心内容之一。
一般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竞争政策主要指,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企业的规模、企业行为、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调整,以促进资源在产业内自由、合理配置。
因此,在现代西方经济政策意义上,竞争政策被视为自由竞争政策的同义语。
由于反垄断法以限制和禁止的方式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其必然涉及竞争行业与非竞争行业的划分,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
经营者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市场竞争,但经营者集中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大规模的经营者集中会使得某一经营者的市场支配力大大加强,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该经营者就可能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侵害其他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限制市场中健康的竞争行为,进而破坏竞争秩序。
如何适度把握经营者集中,使得合法合规的集中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及时规制不良集中行为的发生,避免其滥用市场支配,这就需要对经营者集中行为制定一套明确的规范制度,因此《反垄断法》作为规范市场竞争的核心法律,将经营者集中制度纳入其中并作为核心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规定和制度设置法律的实施是从应然状态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实然状态的有效运作的关键步骤。
从理解和适用反垄断法的角度出发,来解析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将有助于法律的执行。
反垄断法第四章第20条至第31条是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规定,其中第20条用列举方式概括说明了什么是经营者集中;21条至24条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事先申报;第25条、第26条是对经营者集中行为审查的程序性规定;27条至30条规定了经营者集中控制的审查标准和豁免规则;31条简略涉及到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问题和审查机制(但没做进一步的说明,对于什么才是涉及国家安全也没有标准界定,可以说是一个立法的疏漏,但本文对此暂不讨论)。
经济法经营者集中

经济法经营者集中引言经济法是管理和调整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经营者根据某种形式达成一致,共同处置资产、共享盈利或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行为。
经济法对于经营者集中设有一定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
本文将探讨经济法中经营者集中的定义、种类、法律规定以及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定义和种类经济法中的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经营者为了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合作行为。
根据行为的性质和目的,经营者集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合并:合并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独立存在的经营者通过资产或者股权的交换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公司实体。
合并可以是水平合并、垂直合并或者跨界合并。
2.收购:收购是指一个经营者购买另一个经营者的股权或者资产,使得收购方成为被收购方的控制者。
3.联盟:联盟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经营者通过订立协议,共同合作开展经营活动,但仍然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
相关法律规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者集中往往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因此经济法设有一系列法律规定,以管理和监管经营者集中行为。
1.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旨在防止经营者通过垄断、限制竞争或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设有审查和监管制度,以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消费者的利益。
2.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法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在经营者集中过程中,涉及到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公平交易法要求经营者必须履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3.公司法:经营者集中往往涉及到公司实体的变动,公司法对于合并、收购等行为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包括股东权益保护、财务报告披露等方面。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的影响经营者集中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经营者集中可以通过合并资源、共享成本和优化运营效率等方式提高市场效率。
另一方面,经营者集中也可能导致市场垄断、限制竞争,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经营者集中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市场运转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经济法之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经济法之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责任1.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
对于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责令停止实施,是阻止、避免违法行为产生不良后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这种措施是用于经营者已经开始实施集中但尚未完成的情况。
2.责令限期处置。
责令限期处置是指,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违法的经营者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
针对已经完成的违法经营者集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到经营者集中前的状态,防止因经营者集中而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而不能仅仅处罚了事。
具体手段可以有: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包括在必要时强制对经营者进行拆分。
对于通过合同、技术控制、干部兼任等方式实施的经营者集中,应当责令其解除合同、撤回干部或者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3.罚款。
在采取有效措施使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恢复到集中前状态的同时,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还可以根据情况,对违法实施集中的经营者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以彰显法律的威严,对违法者的惩罚及对可能效尤者的警示。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1.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西部平衡发展。
( )A.正确B.错误2.在任何情形下,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 )A.正确B.错误3.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驾之所以易发生事故是因为抑制了( )功能。
A.神经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4.老李晚上出门散步,在酒吧门口看见一男子酩酊大醉在地上,遂对围观群众谎称自己是该男子的亲戚,将男子扶到偏僻之处后拿走其钱包,内有人民币万余元,老李的行为构成了( )。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抢夺罪5.许国石坊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是全国典型( )代汉族建筑,属于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
A.宋B.元C.明D.清6.实施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绩为先的用人标准。
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doc

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202X年司法考试即将开始,我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的及时更新哦。
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1.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经营者集中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近似的概念有企业合并或者收购、经济力集中、企业并购或者兼并等。
它的核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或手段所形成的企业间的资产、营业和人员的整合。
我国反垄断法使用了“经营者集中”这一概念,但却未正面给出其定义,而是在第20条以列举方式对其予以限定。
该条指出:“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有序竞争具有积极促进与消极妨碍双重作用。
因此,进行法律调控时,一方面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承认规模经济的合理性,允许经济力集中和企业适度合并,同时又要预防经营者以不法手段实施集中,或者使经营者集中失控,导致一定市场或者行业内竞争的丧失。
所以,综观各国反垄断法,都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密切关注经营者集中,并对可能发生的具有反竞争性质的合并等进行规制。
2.经营者集中的申请和审查。
要求某些经营者集中事先提出申报并对其进行审查是反垄断法设立的重要制度。
现分别予以说明和分析:第一,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
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主要包括申报的时间、申报的标准、申报的例外以及申报的文件与资料等内容。
(1)关于申报时间。
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建立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制度,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2)申报的标准。
从考量经营者集中对竞争消极影响的角度出发,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集中,反垄断法才要求申报,并予以监督。
《经济法》知识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制度概述

《经济法》知识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制度概述
知识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制度概述
(一)经营者集中的概念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之间通过合并、取得股份或者资产、委托经营或联营以及人事兼任等方式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状态。
经营者集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1)合并。
经营者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结合为一个经营者的法律行为。
(2)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分类
(三)经营者集中的经济效果
1.在积极效果方面
(1)经营者集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
(2)经营者集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3)经营者集中有利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2.在消极效果方面
(1)横向集中必然减少相关市场中的竞争者数量,并且极易造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而加大经营者达成横向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风险。
(2)纵向集中有可能产生阻碍市场进入的限制性效果。
(四)《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模式
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强制的事前申报、强制的事后申报和自愿申报。
我国采取的是强制的事前申报,是指法律要求当事人在实施集中前必须事先向反垄断法执法机构
申报,待执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才可实施集中的制度。
(五)我国关于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的主要立法。
第八章相关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三)——经营者集中

2015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经济法(中级)第八章 相关法律制度知识点:反垄断法律制度(三)——经营者集中● 详细描述:1.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1)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2)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2.豁免条件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2)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解释】由于这些企业在集中之前本来就已经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集中不会产生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
3.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制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例题:1.根据《反垄断法》规定,下列属于经营者集中的情形是( )。
A.经营者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资产B.经营者之间签订合作开发合同C.经营者合并D.经营者联合抵制其他经营者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经营者集中的概念。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收购、委托经营、联营或其他方式,集合经营者经济力,提高市场地位的行为,包括经营者合并和经营者控制。
2.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商务部申报的是()。
A.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5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B.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2亿元人民币C.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2亿元人民币D.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正确答案:D解析:选项A、B,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选项C、,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经济法学总论课件:第五讲 经营者集中的法律控制

(三)我国控制经营者集中的制度体系 1.法律:《反垄断法》第四章 2.国务院行政规章:《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 3.商务部规章: ①《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2009) ②《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2009) ③《关于实施经营者集中资产或业务剥离的暂行规定》 (2014) ④《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2011) ⑤《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暂行办法》(2011) 4、五部委规章:《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
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但最长 不得超过六十日:
①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
②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 ③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三)进行实质审查的前提
• 经营者集中具有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
1. 考察集中是否产生或加强了某一经营者单独排 除、限制竞争的能力、动机及可能性
(四)未经申报违法合并的后果 1.责令停止实施集中 2.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 3.限期转让营业 4.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 5.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经营者集中的审查
(一)初步审查的程序
1. 商务部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之 日起三十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 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 面通知经营者
案例
1、三菱丽阳收购璐彩特
• “双方合并后的市场份额达到64%,远远高于 位于第二的吉林石化和第三的黑龙江新公司。 凭借在MMA市场取得的支配地位,合并后三菱 丽阳公司有能力在中国MMA市场排除和限制竞 争对手。”
2、辉瑞收购惠氏
• 合并后辉瑞在猪支原体肺炎疫苗市场的份额高 达49.4%,排名第二的英特威公司的市场份额仅 为18.35%,将导致相关市场的竞争结构产生重 大变化,合并后的企业有能力控制产品价格
经济法法

1.经营者集中的情形(1)经营者合并;(公司合并)(2)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方式取得控制权;(股权控制)(3)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控制权或施加决定性影响。
(债权控制)2.不适用反垄断法的情形及其原因(1)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原因:合法垄断)(2)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的联合。
(原因:弱势群体)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容: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 《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的免责情形(1)未投入流通的;(2)投入流通时致害缺陷尚不存在的;(3)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
3.《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容: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1.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创造金融工具的职能(5)金融服务职能。
2. 商业银行破产清偿的顺序(1)清算费用;(2)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3)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4)税款;(5)普通债权。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收入(1)国债利息收入(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2.《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加计扣除情形:(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2)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3.《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四章经营者集中

二、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
(五)审查内容 2.附加限制 29# 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 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 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 行为条件、结构条件
三、集中豁免28#
1.该集中对竞争利大于弊 2.该集中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新世纪贝尔一家重聚首!
波 音 麦 道 合 并 案
新世纪贝尔一家重聚首!
21年后的今天,西南贝尔和美国电话电 报公司竟然上演了一出“儿子收购父亲”的 悲喜剧。 2005年1月31日,西南贝尔董事长兼首席 执行官爱德华· 惠特克春风得意地宣布,该公 司已同意以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话电 报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将组成全美最大的 电信营运商,同时也是仅次于日本电信电话 株式会社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运营商。
新世纪贝尔一家重聚首!
2006-10-11 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批准了 AT&T和南方贝尔的670亿美元的合并交易, 新的合并交易使它们成为美国最大的电话公 司。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监管部门在发布的一份 声明中无条件的批准了二公司的合并。司法 部反垄断监管部门的官员Thomas Barnett在 声明中说:“我们彻底对AT&T收购南方贝尔公 司的提议进行了调查,我们认为合并交易不 可能减少行业的充分竞争。合并导致的降低 服务成本和其他经济效益最终将使消费者受 益。”
重要内容的解释
在正式申报前,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可 以就集中申报的相关问题向商务部申请商 谈。商谈申请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
二、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
(一)申报标准 3.经营者集中未达到本规定第三条 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 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 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 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202X年司法考试即将开始,我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的及时更新哦。
202X年司法考试经济法章节考点:经营者集中1.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经营者集中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近似的概念有企业合并或者收购、经济力集中、企业并购或者兼并等。
它的核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或手段所形成的企业间的资产、营业和人员的整合。
我国反垄断法使用了“经营者集中”这一概念,但却未正面给出其定义,而是在第20条以列举方式对其予以限定。
该条指出:“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经营者集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有序竞争具有积极促进与消极妨碍双重作用。
因此,进行法律调控时,一方面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承认规模经济的合理性,允许经济力集中和企业适度合并,同时又要预防经营者以不法手段实施集中,或者使经营者集中失控,导致一定市场或者行业内竞争的丧失。
所以,综观各国反垄断法,都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密切关注经营者集中,并对可能发生的具有反竞争性质的合并等进行规制。
2.经营者集中的申请和审查。
要求某些经营者集中事先提出申报并对其进行审查是反垄断法设立的重要制度。
现分别予以说明和分析:第一,经营者集中的申报制度。
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主要包括申报的时间、申报的标准、申报的例外以及申报的文件与资料等内容。
(1)关于申报时间。
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建立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制度,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2)申报的标准。
从考量经营者集中对竞争消极影响的角度出发,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集中,反垄断法才要求申报,并予以监督。
我国反垄断法未涉及经营者集中申报的具体标准,而只在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申报。
这表明,我国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由国务院制定,它应于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前出台。
(3)申报的例外。
按照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经营者的除外规定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形成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集中;二是受同一经营者控制的经营者集中。
借鉴这一经验,我国反垄断法第22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一)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二)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
”(4)应提交的申报文件和资料。
为了审查企业的市场影响能力和企业集中可能给竞争造成的后果,法律要求申报者提供特定的文件与材料。
根据各国法律规定,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真实反映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事实资料;二是对拟进行的经营者集中所作的说明和评价。
我国反垄断法第23条要求申报集中的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①申报书;②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③集中协议;④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报告;⑤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同时还规定,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应当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逾期未补交的,视为未申报。
第二,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制度。
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审查的内容;二是审查的程序。
(1)关于审查内容。
根据反垄断法第27条之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审查经营者集中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如果已经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具有较大的市场控制力,在他们之间进行的集中,极易形成垄断,阻碍竞争。
②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可通过市场份额的分布情况来判断。
一般而言,市场竞争越充分,参与竞争者就越多,市场份额就越分散,市场集中度就越低;反之,市场集中度就高。
在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或者领域,经营者实施集中,就更容易形成垄断。
③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即经营者集中,是否会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推广应用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技术进步。
④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对前者的影响,主要是指拟实施的集中是有利于消费者更加方便,并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以获得质量更好的产品及更优的服务还是相反。
对后者的影响,主要是指拟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是有利于其他经营者开展经营活动还是相反。
⑤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判断拟实施的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有利影响还是阻碍等不良作用。
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若对上述因素的评价是正面的,集中便有可能获得批准,否则就会被禁止。
(2)关于审查程序。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程序由“初步审查”和“进一步审查”组成。
但是每个个案并非必须经过这两个程序,只有在审查中出现反垄断法规定的情况时,才需要“进一步审查”,即启动第二个审查程序。
①初步审查。
初步审查是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拟实施的集中依法所进行的第一次审查。
根据反垄断法第25条的规定,初步审查的期限为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收到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30日内。
如果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则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初步期限自经营者补交文件、资料之日起计算。
初步审查的决定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审查,可以实施集中;二是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
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通过审查,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但是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以前,法定期限又未到的,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此外,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不论是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还是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通知经营者。
②进一步审查。
进一步审查是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没有通过初步审查的经营者集中案进行的第二次审查。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26条的规定,进一步审查的期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般期限,即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之后,对经营者集中申报实施进一步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期限。
该期限为90日,自作出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二是延长期限,即当法定情形出现时,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在一般审查期限之外,延长进一步审查的期限。
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且应书面通知经营者。
所谓法定情形,是指反垄断法第26条第2款列举的情形:一是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二是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三是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延长期限内,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完成经营者集中申报的进一步审查工作后,应依法作出决定。
决定分为两种:一种是禁止集中。
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
另一种是不予禁止。
不论是哪种决定,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通知经营者。
同样,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逾期未作出决定”,其法律效果等同于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即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此外,对涉及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必须经过特别的审查程序——国家安全审查。
外资并购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经营者集中方式,不仅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同时还要受到国家有关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的约束。
我国反垄断法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第31条对经营者集中审查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审查作了衔接性的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另外,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不仅在第3条明确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还专章规定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反垄断审查”问题。
这些规定,比较好地解决了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
3.应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及其除外规定。
(1)禁止“实质性减少竞争”的集中。
在各国的反垄断法中,对经营者集中的控制有“支配地位”标准与“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之分。
“支配地位”标准是指以获取或维持市场支配地位作为反垄断法禁止经营者集中的标准;“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是指以竞争效果明显降低作为反垄断法控制经营者集中的标准。
由于“支配地位标准”仅仅关注静态的市场结构,如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等,对动态的企业行为重视不够,难以实现反垄断法的目标。
因此,我国反垄断法采用了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其第28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
”(2)禁止经营者集中的除外规定。
由于经营者集中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即使被认定为对竞争有损害的经营者集中,只要其对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也有可能获得批准。
这些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与转型、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就业等整体经济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等。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经济”、“公共利益”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成为许多国家在企业合并判例中对合并不予禁止的主要理由。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反垄断法第28条对禁止经营者集中的例外也作了明确规定,即“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
为了有效预防这类集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反垄断法第29条还规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
”显示出立法者对经营者集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给予了反垄断执法机构相对宽松的执法裁量空间,以便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寻求到合理的平衡点,更好地发挥反垄断法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特点。
4.法律责任。
(1)经营者集中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违法行为。
①未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而实施集中的行为。
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②违法实施集中的行为。
这些行为有:第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初步审查的决定作出前,经营者实施的集中;第二,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一步审查期间实施集中的行为;第三,不按照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集中附加的限制性条件实施集中的行为;第四,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禁止实施集中的决定后仍实施集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