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类方
承气汤类方
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对应条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津液),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摯摯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40条;病人煩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发热者,属阳明病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51条:得病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煩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仍霍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承气汤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承气汤7方
1《普济方》卷九十六。
组成: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 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 两半。 炮制: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 功能主治: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 用法: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 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
5《圣惠》卷三十九。
组成: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 去芦头),青竹茹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 服此。 用法: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 分,去滓温服,1日3次。
注意事项:三二日内宜食粥。
6《圣惠》卷十五。
组成: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实半两(麸 炒微黄),川朴消1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 姜汁炙令香熟)。
2《千金》卷九。
组成: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 两。 功能主治: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 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 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 尽服之。
3《摄生众妙方》卷四。
组成: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 用法: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肠胃中有结燥,胸中壅 闷,或时谵语。 用法:每服4钱,用水1中盏,煎取6分,去滓温 服,不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候。以利为度。
7《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组成: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 芒消1钱。 功能主治: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 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 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 挛急,大便闭结不通。
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
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阳明腑实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腑气壅滞、积聚不散,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
而承气类方作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其药物配伍及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承气类方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同时结合药性归经药味,阐述承气类方方剂的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
承气类方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是指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君药通常具有主要的疗效,能够直接起到治疗作用;臣药则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加强疗效;佐药则有助于调节药物的性味,增强功效;使药则起到协调药物配伍的作用,使各种药物能够相互配合,发挥最佳的疗效。
在承气类方方剂中,君药通常选用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作用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湿热积聚,促进腑气运行,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臣药通常选用具有助君药疗效的药物,如枳实、厚朴等。
这些药物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佐药通常选用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药物,如生姜、甘草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君臣药的性味,使其相互配合,发挥最佳的疗效。
使药通常选用具有协调作用的药物,如大枣、桂枝等。
这些药物能够协调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使方剂更加完善。
承气类方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调理腑气,舒畅气机。
其中,君药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湿热积聚,通便利水;臣药能够辅助君药的作用,加强疗效;佐药能够调和君臣药的性味,增强功效;使药能够协调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使方剂更加完善。
这些药物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调理腑气,舒畅气机,从而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承气类方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其主治病症包括腹胀、便秘、口苦等症状。
阳明腑实证主要表现为腑气壅滞、积聚不散,导致腹胀、便秘等症状。
承气类方方剂能够通过调理腑气,舒畅气机,缓解这些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八纲辩证方面,承气类方方剂属于实证,其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腑气积聚。
承气类方化裁应用
承气类方化裁应用《伤寒论》之“五加减承气汤”“加减五承气汤”来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分别为: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其中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之证;增液承气汤适用于热结腑实、肠燥津亏之证;新加黄龙汤适用于腑有热实、气液两伤之证;导赤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之证;牛黄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热闭心包之证。
五种承气汤均有其所独具的适应证,可以看作是温病学派中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加减法。
而承气汤最早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在书中亦作了五首承气汤,分别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子仁丸。
但与温病中的“五加减承气汤”相比较,仲景的五个承气汤更偏向于证状的轻重而非证状的类别,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原为仿《伤寒论》之条辨形式,不可不推其“五加减承气汤”是否亦仿仲景之意。
今将仲景之“五承气汤”赘述于下:大承气汤证: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阳明腑实证、以及少阴病“三急下”证中,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症状有:手足濈然汗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谵语等。
主要病机为邪热先在里逼迫津液外出,当津液伤至一定程度时,在里腐熟结束后剩下的残渣缺乏津液而难以排除继而形成燥屎,邪热遂与燥矢相结,热盛于内则迫津外出,周身皆如此,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燥矢相结与肠腑,而热气循阳明经上冲,影响脑主神识之机能,故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故影响目系功能而直视或目中不了了;脑为元神之府,邪热上冲脑部,亦可影响人之神志言语之能,故有谵语,治法当以大承气汤以急下,行气、泻热之药并用,以大黄“将军”之性为首急推燥矢下行,继以枳实、厚朴行气除满,开其通下之路,芒硝咸寒佐大黄共奏泻热之功。
大承气汤证当属《伤寒论》中“加减五承气汤证”之最,五方之首。
小承气汤证: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中,其证状主要以谵语、腹满为主,伤寒原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承气汤类方研究
热结而液不干者 , 旁流是也 , 则用调 胃承气 ( 按: 软坚 泻热 ) ; 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 则用增液( 按: 增液润
在于“ 大便 闭 , 小便 涩 ” , “ 舌苔老黄 , 甚 则黑 有 芒 刺 ” ,
者后必 厥 , 厥深 者热 亦深 , 厥微 者热 亦 微 。厥应 下 之 ,
而反 发 汗 者 , 必 口伤烂 赤 。 ” _ 2 I 三三七条又云 : “ 凡 厥
者, 阴 阳气 不相 顺接 , 便 为厥 。 厥者 , 手 足逆 冷是也 。”
或随战汗而脱 , 或不蒸汗徒战而脱 。三者 , 下后虽能
作 战汗 , 转 成 上 嗽下 泄 , 夜 热 早 凉之 怯 证 , 补 阳不 可 ,
救 阴不可 , 有延至数月而死者 , 有延至岁余而死者 , 其
死均 也 。” 为此 , 鞠 通 特立增 液 润下 一法 , 其谓“ 热结 、 液 干之 大 实证 , 则用 大 承气 ( 笔 者按 : 急 下存 阴 ) ; 偏 于
_ 一五条 谓 : “ 伤寒 一 二 日至 四五 日, 厥者必发热 , 前 热
在《 伤寒论》 中, 仲景使用 大承气汤是十分谨 慎
表 1《 温病条辨》 中大 小承 气 汤 的 剂量 比较
的 。若 其 人腑 实 未 至 于大 实 、 大 满 和 大热 兼 具 , 或 未 至 于非 急下 而正 不能 安 , 大承气 汤 是不轻 用 的 。较之 大承 气 汤 ,小 承气 汤 主要 之别 在 于去芒 硝 ,减枳 、 朴 ( 见表 1 ) 。 去芒硝 , 则 泻 热之力 减 ; 减枳 、 朴, 而泻 实之
谓之热结旁流 , 调 胃承气汤主之 。” 吴 氏认为 , 在 阳明
腑实 中 出现 纯利 稀 水 而无 粪 的情 况 ,是 由于结 热 太
《伤寒论》大承气汤及类方刍议
《伤寒论》大承气汤及类方刍议《伤寒论》中的方剂,实用价值很高,且疗效卓著,故后世医家把《伤寒论》方称为“经方”,被誉为“群方”之祖。
大承气汤就是《伤寒论》112方之一,为临床所常用,是近些年来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肠道疾病术后不排气、不排便,以及某些热性病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有阳明腑实证者的常用代表方。
笔者根据临床应用本方体会,重温《伤寒论》有关原文,大承气汤及其类方做初步探讨。
1.大承气汤的组成及方义大承气汤由大黄12g(酒洗四两),厚朴15g(去皮半斤),枳实15g(炙五枚),芒硝9g(三合)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佐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助大黄、芒硝加速积滞排泄,合为“破气散结,泻下清热”之方。
据近年药理研究,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血管收缩,使大肠内容易于排出,从而达到泻下通便作用。
芒硝含水硫酸钠(Na2S04-10H20)、氯化钠,本品所含之硫酸钠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内溶解于水后形成高渗的盐溶液,因而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扩张肠道,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
此外,厚朴;枳实能增加胃肠道节律性蠕动,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的排除。
据实验研究,整个大承气汤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迭能促使还纳,解除梗阻;还有增加肠袢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
这些都证明本方药“破气散结,泻下清热”的作用是通过增强肠蠕动排出肠内气体及粪便来完成的,从而印证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的治疗原则。
2.大承气汤的证治大承气汤的适应症是什么呢?试从《伤寒论》下面的几条原文可以说明:(原文225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据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中医类方之承气汤类方(三)
中医类方之承气汤类方(三)在未学《伤寒杂病论》以前,我以为我入了中医的门。
在我深入学习《伤寒论》之后,发现我是多么的愚蠢;在我深入学习《伤寒杂病论》后,我常常因为可以解决临床大部分问题而有自许之貌。
当我从《伤寒杂病论》扩展开一些视野后,再次发现我不仅蠢,而且愚蠢至极。
由此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今天我认为对的理论,明天也许就被推翻了,真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啊。
本篇将从第10-18首承气汤类方介绍。
如果掌握承气汤的治疗机理,即使再多的类方也不过是重复它机理的练习题。
本篇介绍后人在承气汤基础上的加减变方。
你会发现,后人已然没有张仲景那样的严谨,加减某一味药也只是方向性的加减,并不是精确地运用。
看到此差别,才知张仲景有多伟大。
第10首凉膈连翘汤【组成】连翘、大黄、黄连各二两,薄荷、栀子、甘草、黄芩、朴硝各一两。
【功用】攻逐邪热,清肝泻火。
【主治】治五脏壅热,肝膈毒风上冲,眼目忽然肿痛难忍者。
出自唐·孙思邈《银海精微》。
方用调胃承气汤逐热下行,芩、连、栀子、连翘清肝泻热,解毒消薄荷叶疏解肝经风热。
之前说过,调胃承气汤是在“腹满”和“大便硬”之间过渡阶段的用方,可以推断此方证无大便硬症状,这里有脏腑实热的情况存在。
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栀子为“心中有热”、“小便赤”、“(心)烦”等,膈上之热亦属于此范围,故用栀子。
连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眼目肿痛之热;黄连、黄芩各清上、中焦之热。
同时用薄荷清肝之热。
至于说连翘清肝热,应是连翘清眼目之热,肝开窍于目,清目热即引申为清肝热,连翘根本是清目热,薄荷才是清肝热。
第11首凉膈散【组成】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栀子仁、溥荷叶、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
【用法】注意,这是散剂,所以用了二十两、十两的。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十公泽,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
得利下,住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研经言》对承气汤类诸方的总结
《研经言》对承气汤类诸方的总结胃肠壅滞则功能失调,承气汤类的应用在于调整胃肠的这种病理状态,所以调胃承气汤就用“调胃”二字命名。
大黄可下一切积滞,芒硝可软一切坚积,参考《本草》中的论述,都属荡涤肠胃的药物,所以仲景用这两药配伍来治胃肠壅滞一类的病证,并且所有这类疾病都以此做基础,其中用甘草,也不过中和硝、黄两药的苦寒药性而已,不必拘泥于甘草可和中益气,就以为这是此汤用“调胃”二字命名的依据。
这是个基础方,应用的时候随症加减,往往是按这个治疗思路变化成不同方子而有不同方名。
所以症状见腹满的加厚朴、枳实,去掉甘草,名为大承气汤;见腹满不结者,则加厚朴、枳实,去芒硝、甘草,为小承气汤;有瘀血则加桃仁、桂枝,为桃核承气汤;见水结,则加甘遂,去甘草,为大陷胸汤;见吐食,则去芒硝,为大黄甘草汤。
一方变化为五方,有条不紊。
如果从大承气汤来看,去掉芒硝为厚朴三物汤;三物汤合桂枝汤、去掉芍药,则为厚朴七物汤,都是以厚朴为主药。
如从小承气汤来看,变化各药剂量,为厚朴大黄汤;变化剂量再加芍药、麻子仁、杏仁,为麻仁丸。
都以大黄为主药。
如从桃核承气来看,则大黄蟅虫丸、桂枝茯苓丸、抵当汤及丸,都是其变化方,以桃仁为主药。
如从大陷胸来看,则大陷胸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都以甘遂为主药。
而己椒苈黄丸,又从大陷胸丸变化而来,因为同以葶苈为主。
其余的大黄硝石汤、备急丸、大黄附子汤,都是承气汤的随症加减法。
而小陷胸汤、白散,则又因所治疗的部位略高,而仿照承气汤的用法而进行变化。
小陷胸汤主心下结痛,与心下痞相近,所以又生出泻心一派类方来。
小陷胸主胸有黄涎,与胸痹的顽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蒌薤白汤一派来。
辨别点在于,白散的下是用巴豆,小陷胸汤的下是用栝蒌。
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加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都从小陷胸汤变化而来。
原文:胃实则不调,承气意在调胃,故或以“调胃”二字冠之。
大黄下一切积,芒硝软一切坚,考之本草,皆属荡涤肠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实,而一切病胃实者准此,其用甘草,不过和硝、黄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气,谓为∶“调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笼统之方,用之者随症加减,往往师其意而易其名。
浅论《温病条辨》中承气类方
主治: 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兼有腑实 组成: 生石膏15g,生大黄9g,杏仁粉
6g,栝楼皮4.5g
用于阳明温病运用下法之后 ,大便仍不通 ,且见呼吸喘 促 ,坐卧不宁 ,痰涎壅盛 ,右寸脉实大者。其病机为肺 气不降而致大肠腑气不通 ,腑实热结上迫于肺 ,更加重其 肺气不降之证。
桃仁承气汤
原文: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 ,夜热昼凉,大便闭,脉 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主治: 蓄血症等 组成:大黄15g ,芒硝6g ,桃仁9g ,当归9g ,芍药9g ,
丹皮9g
方用大黄、 芒硝、 桃仁活血祛淤,攻淤积而荡涤热 邪. 当归、 芍药 、 丹皮在荡涤淤热之时, 协助大黄、 芒 硝 、桃仁以增强其活血, 凉血之功效, 意在使瘀、 热、 结者随大便一通而解。
三个基础方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温病条辨》与《伤寒论》在三承气汤上的比较
联系
药物组成相同。
比 较
区别
药物比例存有差异 。
药物比例差异
《伤寒论》中厚朴,枳实用量最大,以大黄与厚朴为君, 芒硝与枳实为臣。而《温病条辨》中把厚朴和枳实之量 减少,重用大黄为君,芒硝厚朴枳实为臣,使整个方的 结构出现改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牛黄承气汤
原文: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 解渴,牛黄承气汤主之 。
主治: 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有腑实 组成: 安宫牛黄丸
( 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 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 2丸,大黄末9g
牛黄承气汤是安宫牛黄丸和生大黄粉的合方,用于下后不 通又见神昏舌 烂 ,饮不解渴 ,邪闭心包 ,又兼腑实之象 。 此时徒攻阳无益 ,必须同时开其窍闭, 方用牛黄承气汤。 可同时开手少阴之闭和泄阳明之急,泄阳明之急又可救足 少阴之消。
倪海厦讲阳明实证承气汤类
倪海厦讲阳明实证承气汤类1、大黄甘草汤:应为阳明第一方,朝食暮吐,阳明胃家实证,代表食物不消化。
虚证的朝食暮吐是吴茱萸汤证。
舌苔黄。
2、调胃承气汤:堵在十二指肠,堵在中膈,下脘穴有压痛,舌苔黄,干,持续痛是结实,脉强硬。
3、小承气汤:堵在小肠,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脉实苔黄。
关元穴(小肠暮穴)有压痛点。
4、大承气汤:堵在大肠,六七日不大便,无排气,排出大便像鞭子(细、硬)一样。
或便秘型下利,小便深黄,肚子硬,拒按,天枢穴(大肠慕穴)有压痛点。
5、大黄牡丹皮汤:堵在阑尾,急性盲肠炎,右下腹痛,西医验血白血球不高,右脚弓起来会缓和腹痛,足三里下一寸的阑尾穴有压痛点。
常用脓未成者。
6、当归赤小豆汤:如果急性阑尾炎失治,导致肠穿孔破裂(有连续的痛变成突然不痛),但右下腹发热发烫,转为腹膜炎。
胆结石导致的胆囊破裂,导致的腹膜炎,也可以用当归赤豆散,赤小豆一定要发芽使用。
7、己椒苈黄丸:受到惊吓,有人发奔豚,有人大便堵在大肠通往肝脏的血管,症状为(肠子中间右水气,便秘,肚子有水声。
8、大柴胡汤:大便堵在大肠,兼有恶心为大柴胡证,阳明证无恶心。
无排气用大柴胡加芒硝。
9、麻子仁丸:和小承气汤互为表里,大便堵在小肠,小肠没有津液为小承气汤。
另一种为脾约,大便如羊粪,为麻子仁丸证。
10、薏苡附子败酱散:堵在盲肠,大肠头,右下腹有压痛,隐痛,左手生命线上有开心果大小的灰紫色斑点。
脓已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无脓用大黄牡丹汤,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着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参考)肠痈,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温病条辨》七个承气汤】
【《温病条辨》七个承气汤】一、大承气汤苦辛通降法大黄六钱、芒硝三钱、浓朴三钱、枳实三钱。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二、小承气汤苦辛通法大黄五钱、浓朴二钱、枳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下利谵语,脉实或滑疾者。
1、牛黄承气汤开窍通下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治疗阳明温病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证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取牛黄丸开手少阴之窍,大黄泻阳明火热,即以咸寒保肾水而安心神,苦寒通腑实而泻心火。
现常用于急性传染病,如流脑、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肝炎等,以及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出现邪闭心包,阳明腑实证时,宜在辨证的基础上早用或重用开窍通下法。
2、宣白承气汤宣化通下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本方主要治疗阳明温病肺热腑实证,症见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苔黃燥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方中杏仁味苦降泄,肃降而宣发肺气,石膏、瓜蒌皮性寒,清热化痰、行气宽胸;大黄逐胃肠积滞,融白虎、承气于一方,泻脏通腑,脏腑合治。
现本方多用于治疗肺系常见病、多发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肺性脑病等,见有肺经痰热兼有阳明腑实证时,均可用此方加减宣化通下。
3、导赤承气汤导赤通下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有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
心火移于小肠,致小肠腑气不通,同时又有阳明热结,取导赤散,去木通、竹叶之淡渗,加苦寒之黄连、黄柏清热泄火,赤芍凉血逐瘀,大黄、芒硝通腑,此大小肠同治。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一、【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黑燥裂,甚则起芒刺,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二、【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三、【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硝9克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四、【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五、【桃核承气汤】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12克(炙)、芒硝6克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大承气汤——“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
小承气汤——“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调胃承气汤——“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增液承气汤——滋养阴津、增水行舟——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
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
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承气汤简介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古代医家所创。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承气汤是由三种主要中药组成,分别是红参、黄芪和白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红参承气汤红参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红参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红参承气汤的功能主治:•缓解疲劳:红参具有补气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机能,缓解疲劳症状。
•提高免疫力:红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改善心情:红参具有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调节血液循环:红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改善手脚冰凉或血液不畅等症状。
黄芪承气汤黄芪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黄芪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黄芪承气汤的功能主治:•补气扶正:黄芪具有很强的补气作用,能够增强人体阳气,扶正气血。
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疾病。
•提高免疫力:黄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
•抗疲劳作用:黄芪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适用于虚弱病人或体力劳动者。
•改善食欲:黄芪具有增加胃液分泌的作用,能够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白术承气汤白术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白术为主要成分。
下面是白术承气汤的功能主治:•利湿除痰:白术具有利湿除痰的作用,适用于痰湿阻滞引起的脾胃失调症状。
•健脾安胃:白术具有健脾胃的作用,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止泻止痢:白术具有收敛作用,能够止泻止痢,改善腹泻等症状。
•调节肝脾功能:白术能够调节肝脾功能,缓解肝脾失调导致的恶心、嗳气等不适感。
以上是三种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介绍。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非常重要,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试论《温病条辨》中的“承气类方”
4 4 1.
[] 佟 咸利, 2 刘屹立 , 文川 , 腺 性膀 胱炎 . 泌尿 外科 杂志,002 : 郭 等. 中华 20 ,1
2 5 2 6 8—8 .2 例 病人均采 用上述 治疗 , 8 治愈 1 , 4.%;3 症状 明显改善 , 2例 占 26 1 例
男科及 不 孕不 育 的研究 。 长 中西 医结合 治疗前 列腺疾 病、 擅 性功能 障碍 、 不
易漏 诊 。腺 性膀 胱炎 目前治疗方 法很 多 , 大体有 手术 治疗 、 药物 灌注治 疗 、 孕不育症 、 性传 播疾病 等泌尿 男科杂症 。
试论《 温病条辨》 中的“ 承气类方”
徐 海英 刘 宝 恒
汉代 医家张 仲景 , 其所著 《 在 伤寒 论》 阳明篇 中, 曾制 方三 承气汤 ( 胃 调 原文 :阳明温 病 , ” 下之 不通 , 其证 有 五 : ……左 尺牢 坚 , 小便 赤痛 , 渴 时烦
承 气汤 、 小承气 汤 、 承气 汤)太 阳蓄 血证 中之桃 核 承气 汤 。 即系 《 寒 大 , 此 伤 论》 中之 四承气 汤。” 承气者 , 承胃之气也 ” 内经》 : 人 胃满则 肠虚 , 。《 云 ” 平 肠 满 则 胃虚 , 虚更 实 , 更 故气得 上下” 。若 胃家实 热之邪 , 人里 化热 , 胃肠燥 热 亢 盛 , 现 阳明腑证 , 机上 下不得 相 承 , 而 气 治宜 苦寒 泄热 攻下 之剂 . 以泄 阳 明, 使邪 热得泄 , 胃调腑通 , 上下得 以相承 。后世 医家凡论述 承气者 。 多系 亦 用 以 胃肠 气机之 调理 。仲景所 创立 的这一 理论体 系 , 千百年 来一 直有效 的 甚, 导赤承气 汤主 之。 ( 由赤芍 、 ”方 生地 、 大黄 、 芒硝 、 黄连 、 黄柏组 成) 阳明 。 温病 , 下之 不通 , 使心 火下 移小肠 , 现尺 脉牢 坚 , 致 而 小便 色赤 , 尿痛 。 时感 烦热 口渴 。心与小肠 互为表 里 , 火下移小 肠 , 心 热邪下壅 , 小肠 腑气不通 , 而 阳明热 结更甚 故 用导赤 散去木 通 , 竹叶之 淡渗 、 连、 以苦泄 小肠 , 、 加 柏 硝 黄 以通 大肠 。小肠 之热 得泄 , 阳明之结得 通 , 以吴 氏称之谓 :二肠合 治法 所 ”
第八节 承气汤类方
①趺阳脉:足背动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脾
胃之气。
【提要】脾约证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趺阳脉 浮 ——胃气强(胃中有热)
小便数,
涩
大肠燥, ——脾阴虚(胃热灼津)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大便则硬。
大便硬 ——胃强脾弱,脾之功能被胃热所约束,
小便数 ——脾约不能使水津四布,但下输于膀胱。 病机: 胃中有热,脾之阴亏,脾之功能被 胃热 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热实结胸
结胸证
大陷胸丸证
小结胸 ——小陷胸汤证
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证
8、大陷胸丸 【原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
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
胸者,项亦强,如柔痉①状,下之 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词解】 ①柔痉: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
阳明腑实证,也就是三承气汤证,是由全身热
毒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组成 的. 当全身热毒内盛的证候明显,而腹部的实证 表现较轻时,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调胃承气 汤重在泻热. 调胃承气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的临床应用 ,都体现了泻热为主的作用.
2、小承气汤 【原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 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 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 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类方讲伤寒》——承气汤类方六
《类方讲伤寒》——承气汤类方六今天我们讲麻子仁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和抵挡丸。
先来看麻子仁丸。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炙枳实半斤,去皮大黄一斤,炙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麻子仁丸治疗脾约大便干燥秘结,小便溲频而腹无所苦。
背过方歌的都知道,第一句话就是“麻子仁丸治脾约”,那什么是脾约?这个概念众说纷纭,我们在伤寒论中看到的脾约乃太阳阳明是也,而且是一个传变,没有了太阳表证,是纯粹的阳明。
脾约多是由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包括失治、或发汗过多而伤津液导致胃中干,津液不能输布到肠胃而走膀胱导致大便干燥小便溲频。
来看一下条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在足背,但是于寸口也可诊其相应症状。
关脉浮,代表阳明胃热,这里表述的是胃气强,说的意思是胃热而胃中干。
涩,津液不足则脉涩。
水不化气,不化津液,输布不利,到不了胃肠而往膀胱跑。
他这里说了脉浮涩,没说脉数,说明有阳明热但不是那么盛。
这个津液不足的阳明燥热,要与正阳阳明的大热进行区分。
津液不足的阳明内热,没有太多不舒服的症状,好多天不大便也没什么感觉。
正阳阳明的大热潮热,是需要急下存阴的,而太阳阳明的脾约是要润下,不能急的。
它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流失津液,急下会脱阳的。
剩下的症状,微热,汗出,口不渴,或烦,尿多,大便干硬,脉浮涩。
看一下配伍。
这个方子的底子是小承气汤,解决了里实大便干,另加芍药杏仁和麻子仁,我们来看一下药证。
芍药凉酸苦《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取其去血痹积滞,解缠缚之意。
杏仁温微辛苦《神农》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下气活血,也有润肠理气的作用。
麻子仁辛平《神农》:主五劳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
经方演绎之四承气辈
经方演绎之四承气辈经方始于张仲景,因其疗效卓越,用之得当,常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故学者无计其数,自仲景而下,经方代有发展,此搜集历代名医化裁之部分经方,以供医者参阅,并可使医者在临证时举一反三,并可收“左右逢源”之效。
一、承气汤类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如下:1、大承气汤。
2、小承气汤。
3、调胃承气汤。
4、麻子仁丸。
5、厚朴三物汤。
6、桃核承气汤。
7、厚朴七物汤。
以上经方,亦举大端,其意义详见《伤寒论》、《金匮要略》,此不赘述。
演绎之方1、黄龙汤处方:大黄、芒消各3克、枳实、厚朴、人参、当归各2.4克、甘草2克。
功能主治:清热泻下,益气养血。
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
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消。
备注: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2、新加黄龙汤处方: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汁90毫升)生大黄9克芒消3克元参15克麦冬(连心)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30毫升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泻热通便。
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液两亏,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3、增液承气汤处方:元参30克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消4.5克功能主治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服增液汤不下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6升,煮取600毫升,先服200毫升,不知再服。
备注:本方即增液汤加消、黄而成。
取增液汤之玄参、麦冬、生地以滋养阴液,润肠通便,更加大黄、芒消以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酒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功效:舒展气机,软坚润燥,推陈出新。
主治:伤寒、热病之阳明腑证,胃肠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具,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有力者,但亦有沉迟者有力者。
2.小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大黄、姜厚朴、枳实
功效:行气导滞,泻热除满。
主治:伤寒、热病之阳明腑证,谵语,便硬,潮热而喘,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3.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酒大黄、芒硝(冲)、炙甘草。
功效:泻热润燥,和中理胃。
主治:伤寒、热病之阳明腑证,谵语潮热而喘,口渴便秘,腹满。
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冲)。
功效:活血止血,下其瘀热。
主治:小腹胀满,少腹急结,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谵语,蓄血发热如狂,血瘀胃痛、腹痛、胁痛或下瘀血块。
任老用此方治疗过敏性紫癜病,症见腹痛、便血、溺血、吐血者,疗效满意。
5.参归承气汤《医门八法》
药物组成:枳实、厚朴、大黄、党参、当归身、神曲、焦山楂。
功效:健脾益气,理气调中,消食导滞。
主治:脾虚胃弱,饮食停滞,胸胁胀满,坚硬拒按,大便不通,嗳气矢气不除者。
6.三一承气汤《宣明论方》
药物组成:大黄、芒硝(冲)、厚朴、枳实、甘草、生姜。
功效:行气和中,通腑泻热。
主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等。
7.吴氏桃仁承气汤《瘟疫论》
药物组成:大黄、芒硝(冲)、桃仁、当归尾,丹皮,赤芍。
功效:活血凉血,泻热通便。
主治:温病蓄血证,白日热减,至夜独热或热时间缩短。
8.紫草承气汤《整治准绳·幼科》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紫草。
功效:泻实开滞,通脉透毒。
主治:身热、脉数,便秘腹胀,或痘疮半出半未出,喘息腹胀,大便不通,烦躁作渴,谵语者。
9.当归承气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药物组成:酒大黄、芒硝(冲)、炙甘草、当归、生姜、大枣。
功效:润燥调营,通腑泄热。
主治:里热火郁。
如阳狂奔走骂,不避亲疏,或皮肤枯燥,或咽燥鼻干,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10.养营承气汤《瘟疫论》
药物组成:鲜生地、生白芍、小枳实、川厚朴、当归、京知母、生大黄。
功效:养阴清营、润燥通结。
主治:疫本热病,里证多下,日久失下,致火燥血虚液亏,热渴未除,无大热,掌心微热,或夜热便秘,腹胀,舌红少津,苔黄干,脉多数而无力。
11.陷胸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瓜蒌仁、枳实、生大黄、半夏、川黄连、风化硝。
功效:宣肺通闭,辛开苦降。
主治:肺伏痰火,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
12.犀连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犀角汁、川黄连、枳实、鲜生地汁、生大黄、金汁。
功效:润肠解毒,清心通肠。
主治:肺伏痰火,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
13.白虎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生石膏、生大黄、生甘草、知母、玄明粉、陈仓小米。
功效:清热生津,润燥通结。
主治:昏不识人,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涩。
14.解毒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金银花,生栀子,川黄连,黄柏,青连翘,青子芩、枳实、生大黄、西瓜霜、白头蚯蚓、金汁。
功效:清热解毒,咸苦通闭。
主治:疫必有毒,毒性传染,弥漫三焦。
症见:身热烦躁,神昏谵语,偱衣摸床,甚则昏而不语,腹满便燥,舌赤苔黄厚,燥烈生芒刺。
15.护胃承气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生大黄、玄参、细生地、丹皮、知母、麦冬。
功效:苦甘清热,生津和胃。
主治:温病下后,残邪留连于胃,余热不清,症见数日热补退,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色黄如金,脉沉有力。
16.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生大黄、生石膏、杏仁粉、瓜蒌皮。
功效: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主治: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脉实大。
17.牛黄承气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安宫牛黄丸、生大黄粉。
功效:辛凉开窍,通腑泄热。
主治:身热神昏,舌强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饮水不解渴。
18.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赤芍药、生地、黄连、黄柏、芒硝(冲)、生大黄粉。
功效:泻小肠火,滋阴通便。
主治: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腹满,便秘,左尺脉牢坚之象。
19.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生地、芒硝(冲)、生大黄粉。
功效:甘寒养阴,生津增液,通腑清热。
主治:阳明大热,伤津损液,水液枯涸脏燥,结粪不下,或便解复秘不通,脉沉无力。
20.解毒承气汤《寒温条辨》
药物组成:白僵蚕、蝉蜕、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枳实、厚朴、酒大黄、芒硝。
功效:泻实清热,通腑解毒。
主治: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偱衣摸床,舌卷囊缩,厥逆,脉沉。
此方症见虚极者加人参,或加熟地,当归身,生山药投之。
21.槟榔承气汤《大黄药理和临床应用》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槟榔。
功效:理气通下,杀虫驱虫。
主治: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