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循环内皮细胞的研究新进展
伤部位 的 内皮 细胞通 过局部 的迁徙 和增殖来进行
1 E C C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c C是 指外 周血 中测得 的血 管 内皮 细 胞 E ( C, Ⅵ、 ) 其数量的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的程
等肿瘤细胞分泌物和系统调节因子能够刺激内皮 细胞产生 或表达 与循环肿 瘤细胞 相互作用 的表面
粘附分子 。被损 坏 的内皮 细胞将 释放使基 底膜退 化 的蛋 白酶 , 从而 使循环 肿瘤细 胞更容 易播 散 , 最 终释放 出更多变 成循环 内皮 细胞 的内皮 细胞进入
血液 。
循环 内皮细 胞起 源的另 一观点起 于 19 97年 , A aaa shr 等描述 了循环 内皮 前 体 细胞 [] 这些 细 1, 5
度 , 目前唯一 可作为 活体组 织 中反 映 V C损 伤 是 E 的直接而特异 的标 志物 L J 目前较 公 认 的循 环 2 。 内皮 细胞 的定 义 , 是 在 外 周 血 中表 达 C 4膜 就 Dl 6
修复的。在肿瘤中 , 血管 内皮细胞提供 了原发肿 瘤块生长所需 的补 给营养素。在转移癌病人体 内 , 环肿瘤 细胞在 进 入 ( 入 ) 循 渗 和离 开 ( 出 ) 渗 循 环系统时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当毛细血管血流 量降低时 , 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在毛细血管发生 , 此时循环 肿 瘤 细 胞 与 内皮 细胞 相 毗邻 [-J 1 。诸 34
如细胞 因 子 , 肿瘤 坏 死 因子 一, 血 酶 和 内毒 素 a凝
糖蛋 白, 在正常人血中数量极少 , 而在炎症 、 免疫 应答 、 感染 、 肿瘤 形成 和心血管 疾病 等情况数 量可
肿瘤相关抗原及抗体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_管星
诊断与预后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巨大的潜力开发为肿瘤常规诊断方法。
【关键词】 肿瘤相关抗原; 自身抗体; 早期诊断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7484( x) . 2013. 04. 075
文章编号: 1004 - 7484( 2013) - 04 - 1691 - 02
肿瘤标志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癌胚性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及相应自身 抗体、激素、受体、酶及同工酶、血清或组织蛋白、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等其 他生物分子。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为肿瘤相关抗原( Tumour - associated antigens,TAAs) 及肿瘤相关抗体( Tumour - associated antibodies,TAbs) 。 3 肿瘤相关抗原及自身抗体
use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traumatic wound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steps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 Injury, 2011,42( S1) : S1 - 12. [11] 韩焱福,徐光,周京志,刘静,吕岳. 负压创面治疗结合植皮术修复糖 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 10) : 88 - 90. [12] 张诚,杨金存,冯永强,王海涛,李霞,陈宁杰. 联合 bFGF 的负压创面 治疗技术在难治性 压 力性 溃疡治 疗中的 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 40) : 2862 - 2864.
参考文献 [1] TseJK,CarltonRM,周常青译. MillerMS 美国负压创面治疗技术[M]. 北
肿瘤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肿瘤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血管新生是肿瘤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肿瘤内皮细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细胞类型之一。
本文将介绍肿瘤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以及其机制。
一、肿瘤内皮细胞的特点及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肿瘤内皮细胞是一种具有内皮细胞特征的细胞类型,由内皮前体细胞转化而来。
它们表达了内皮细胞标志物,如CD31、CD144等,但很少表达内皮细胞的功能分子,如抗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等。
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肿瘤内皮细胞是肿瘤血管形成的起始细胞。
肿瘤内皮细胞源自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它们能够表达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生长因子,如VEGF、bFGF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是作用于周围细胞来促进肿瘤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同时,肿瘤内皮细胞还可以分泌胶原酶等降解基质的酶类,促进肿瘤内皮细胞侵入周围组织,形成新的血管。
其次,肿瘤内皮细胞参与了肿瘤新血管的稳定。
肿瘤内皮细胞和周围的基质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肿瘤血管。
同时,肿瘤内皮细胞还能合成和分泌基质蛋白,如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支持血管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使其具有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肿瘤内皮细胞还能与周围肿瘤组织细胞交流,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转移等病理过程。
二、肿瘤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肿瘤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首先,肿瘤内皮细胞通过VEGF信号通路参与肿瘤血管新生。
VEGF是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肿瘤新血管的形成。
肿瘤内皮细胞可以通过表达VEGF信号通路中的受体,如Flt-1和KDR,来响应VEGF的信号,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其次,肿瘤内皮细胞可以通过HIF-1α信号通路参与肿瘤血管新生。
HIF-1α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能够调节氧气供应、血管生成和代谢等生物学过程。
EMT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分类新依据
EMT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分类新依据来源:柯莱逊吽吽哒编译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因自发或诊疗操作从实体肿瘤病灶(原发灶、转移灶)脱落,大部分CTC在进入外周血后发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数能够逃逸并锚着发展成为转移灶,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
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循环肿瘤细胞中间质标志物的表达能更准确的预测癌症的预后。
上皮间质转化是增加上皮细胞转移和迁移能力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伴有上皮样特征的消失和间质特征的获得。
对于癌症来说,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肿瘤转移相关。
由于以上皮标记为基础的方法通常用于从血液样品中分离和检测CTCs,在循环肿瘤细胞(CTCs)中表征EMT表型具有挑战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优化后的canpatrol CTC富集技术根据不同类型癌症中EMT标志物来对CTCs进行分类。
该技术第一步就是通过过滤方法分离CTCs。
然后采用基于DNA信号扩增技术的RNA原位杂交(RNA-ISH)方法,根据EMT标志物对CTCs进行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的肿瘤细胞回收率至少80%。
与未优化的方法相比,新方法更灵敏,且5mL血样中可检测到更多的CTCs。
为了进一步验证新方法,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肝癌、鼻咽癌、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164份血液样品用于CTC分离和鉴定。
结果发现,在10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CTCs,并且3个CTC亚型是采用EMT标志物得到鉴定的,包括上皮CTCs、生物学表型上皮/间充质CTCs和间充质CTCs。
与癌症的早期阶段相比,在不同类型癌症的转移阶段通常会检测到间充质CTCs。
循环肿瘤微栓子(CTM)与间质表型也在肿瘤的转移阶段被检测到。
通过EMT标志物对CTCs分类有助于识别更多浸润性的CTC亚型,为临床探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证据。
该方法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不同类型的癌症。
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胞类型被纳入其中。
内皮细胞是肿瘤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种细胞类型,它在肿瘤血管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工作机理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一、内皮细胞的概述内皮细胞是一种衬于血管内壁的细胞,主要作用是构成血管的内层。
内皮细胞形态多样,有扁平、类似平滑肌细胞或表面被伪足笼罩、有丰富突起等。
内皮细胞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GF等多种细胞因子对血管壁进行重建和修复。
此外,内皮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降钙素家族的生长因子,可以出现在肺泡的鳞状上皮和肺泡树丛顶端形成的血管中。
内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不仅仅只是中心舒张作用,而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二、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肿瘤血管形成又称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为了延续肿瘤的生长,肿瘤需要依赖新生血管向其组织和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内皮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内皮细胞可以受到肿瘤细胞、炎症细胞等诸多因素的诱导,产生大量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从而启动新生血管的形成。
另一方面,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蛋白质酶降解周围基质,为新生血管提供顺利生长的生理环境。
此外,内皮细胞还可以与成纤维细胞等肿瘤周围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三、内皮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由于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希望可以针对这一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内皮细胞自身特性的表达,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诱导,从而降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另一些药物可以直接靶向调控内皮细胞代谢和增殖,从而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
这些研究为探索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之,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d p r e d ic t o
—
o
f tre
.
a
tm
e n
t
f f ic
a c
y
I n t h is
r e v ie w
,
w e
c u s s
the
c la s s
—
t io
m a rke rs
a n
d fu
A
n n
t io
f tu
m o r re
la t e d C E C s g
e n e s
( Cir c u la t in
g
e n
临床之 亟 需
1
。
do the lia l
c e
lls
,
CE Cs )
,
包括源 于现有
ito
成熟
CE Os
标 志物
呈 CD4 5
、
血 管 壁 的 成 熟 内 皮 细 胞 和 源 于 骨 髓 的 内皮 祖 细 胞
成熟
CD l l 7 CD34
FR
一
CE Cs
CD 3
2009
年第 3 6 卷第 6 期
中国 肿 瘤临 床
。
353
综
述
肿 瘤 相 关 循 环 内皮 细 胞 的 分 类 标 志 物 及 其 功 能研 究进 展 术
摘要
皮 细 胞 (c
ir c
u
经 典肿瘤新 生血
la tin g
e n
管 的 形 成 主 要 包括 血 管 生 成 ( a
c e
n
g io g e
s s
R
e c e n c u
CellSearch系统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
1. 1
CellSearch 系统简介
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的研究
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的研究肿瘤是一种细胞异质性很高的疾病,其微观结构中的一些关键非血管成分,如肿瘤细胞、间质细胞、炎性细胞和免疫细胞,被称为肿瘤微环境。
良性和恶性组织的血管形态和功能都会受到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并对其生长和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肿瘤来源的异常血管生成是一种常见现象,在私人和公共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肿瘤依赖于血管(在通常情况下)来提供其生存所需的氧、营养和内分泌通信,因此,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形态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肿瘤血管形成的早期阶段,动脉-静脉畸形形成,这种形态常常是不稳定和流量不足的,可以通过可能带来更具侵略性的结构调整。
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决定了血管系统的生物学特性。
在肿瘤微环境中,内皮细胞代表一种重要的谋略,支撑肿瘤生长的供血功能和管壁稳定性。
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被认为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过程,因为内皮细胞和外周血管是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及机械直接影响了血管生成,这实际上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数量来实现。
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散发活力是通过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
正如细胞迁移和增殖是肿瘤组织生成和扩散的动态过程一样,肿瘤血管生成也不断变化,从未真正被完全修改或中断。
通过研究癌症领域的动态治疗和新药开发,神经瘤关键词,如生长因子,炎性因子,低氧和体液动力学的作用正在增强。
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心血管病方面的研究已经发现,内皮细胞的活性对于维护血管稳定至关重要。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释放的各种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内皮细胞的数量和活力,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
例如,Vegf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可以直接促进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增生。
因此,内皮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正在为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和灵感。
总之,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S100蛋白家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S100蛋白家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摘要】S100蛋白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s100基因家族中,共有22种异构体聚集在染色体1q21上且常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
S100蛋白参与许多细胞内外功能,比如调节细胞内环境Ca2+稳态、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侵袭、蛋白磷酸化、细胞支架构成、自身免疫和炎症等。
许多研究表明s100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S100蛋白将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和靶向治疗目标。
本文将重点阐述s100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
【关键词】s100;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698-01S100蛋白在细胞内外各种生物学过程中的复杂功能对肿瘤的发生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s100蛋白促进肿瘤恶化和转移中的生物性行为,未来研究需要更深的揭露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标志物。
1 S100的生物性S100基因家族是EF-hand类型Ca2+结合蛋白中最大的亚族。
迄今为止,S100基因至少有25种不同的异构体,其中有22种位于异变染色体1q21上。
S100蛋白以同源二聚体或二聚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1]。
大多数S100蛋白经过构象的改变都可与Ca2+结合,这种与不同靶蛋白结合的能力使其表现出广泛的细胞内外活性。
S100蛋白细胞内功能包括调节内环境Ca2+稳态、细胞周期循环、细胞生长与迁移、细胞支架构成、转录分子调控等。
与此相反,细胞外S100蛋白以细胞因子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的方式,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RAGE)和Toll样受体(TLRs)发挥功效[2]。
s100密切参与肿瘤发生和进展的生物学行为,使其备受瞩目。
许多研究支持S100蛋白与肿瘤的密切关系,首先大多数S100基因聚集在1q21染色体上,后者极易发生染色体的重组,促肿瘤发生;其次,在许多恶性肿瘤中S100蛋白表达增加,推测其异常表达与肿瘤发展相关;最后,某些S100蛋白可与肿瘤相关蛋白作用并调节NF-kB、p53和β连锁蛋白等肿瘤因子,加速肿瘤发展。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淋巴道转移是肿瘤发展的标志,而肿瘤淋巴管新生可以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
肿瘤细胞和其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在肿瘤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关于肿瘤淋巴管的研究已成为阻断肿瘤细胞转移的新方向。
本文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及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调节因子做如下总结。
1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1.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LYVE -1)LYVE-1 是透明质酸(HA)进入淋巴系统的淋巴特异性受体,存在于淋巴管腔内表面和外表面,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
它在鉴别组织淋巴管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以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分析中,用形态学方法可以清楚的区分血管和淋巴管。
LYVE-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在血管内皮中不表达[1]。
LYVE-1的表达增高与宫颈癌、大肠癌、胃癌、肝细胞癌、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卵巢上皮肿瘤、甲状腺癌等的发展和转移有关,对于肿瘤相关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和鉴定有重要价值。
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VEGFR-3)VEGFR称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它可以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对淋巴管发育及早期血管发育发挥重要作用[2]。
VEGFR-3在淋巴管生成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VEGFR-3缺失可以引起淋巴管生成障碍,可以引起肢体水肿和腹水。
VEGRF-3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的受体[3]。
肿瘤细胞可以自分泌或旁分泌VEGF-C和VEGF-D,通过配体VEGF-C、VEGF-D与受体VEGFR-3结合后激活MAPK和Akt信号转导通路,使VEGFR-3磷酸化,导致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趋化因子,进而使肿瘤细胞向淋巴管迁移,可以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新生,促进淋巴管新生和肿瘤细胞淋巴管转移。
内皮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内皮细胞是构成血管内壁的细胞,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对各种生理和病理刺激的反应,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态并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病发展。
近年来,内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内皮细胞是由上皮性前体细胞演化而来的。
内皮细胞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使得它成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内皮细胞表面有许多细长而粘稠的细胞突起,形成了列状排列的特殊结构,而且内皮细胞富含酵素和受体,能够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平衡。
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血压、控制血液的凝聚和抗炎作用等。
二、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研究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是内皮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使用单细胞转录组学、Chip-seq、大型基因筛查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内皮细胞的分化及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
例如,生长因子 BMPR2、TGF-β和内皮细胞相关蛋白 ERG等,在内皮细胞分化和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此外,针对一些内皮细胞特有的功能进行研究,如高通量筛查发掘了一些新的内皮细胞抗炎分子,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三、内皮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内皮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结果是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会导致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血压和血液灌注程度,以及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等。
因此,研究内皮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四、内皮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因此,研究内皮细胞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检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确定了许多内皮细胞生物标志物(如eNOS、VEGF、ET-1等)用来监测内皮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肿瘤中浸润,是构成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调控肿瘤的多种复杂免疫反应,其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1],所以靶向作用TAM很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1 TAM的来源与募集TAM有两个主要来源,大部分TAM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这些细胞作为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前体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在血液中循环,并迁移到不同的组织中分化[2];还有很少一部分TAM来源于卵黄囊,并在特定组织定植的巨噬细胞(TRM),不同来源的TAM在功能和作用上的差别尚未明确[3]。
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可将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细胞周围。
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当其被招募迁移至肿瘤间充质中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表型,来适应它们所处的微环境。
现已明确起募集作用的主要因子有CC・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1-3、CC14CC1-5、CC1・7、Ce1-8、CC1-9、CC13、CC1-14、CC1-1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1-4)、I1/O、I1-13、脂多糖、干扰素Y(IFN-γ)、转录生长因子B(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
Hamnton[4]的研究说明,起募集作用的M-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1(CSF-1),是将巨噬细胞募集并极化成TAM的主要因子。
李颜君等[5]认为,M-CSF 与其受体(M-CSFR)结合,继而启动RAS、MAPK.PI3K、SATA、JAK等信号通路,发挥募集巨噬细胞的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在多种肿瘤模型中使用针对M-CSF的阻断剂单克隆抗体(MAb)阻断M-CSF/M-CSFR向TAM的信号传递时,TAM 数量显著减少[6]。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肿瘤细胞循环指的是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体内其他部位的过程,从而形成远处转移灶。
血管生成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周围形成的过程,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通道。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非常复杂,下面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介绍。
1.血管生成与VEGF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是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家族基因。
VEGF主要包括VEGF-A、B、C、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赖氨酸酶(VEGF-E)。
VEGF-A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这些VEGF通过结合细胞上的受体,如VEGFR-1、2和3来介导血管生成过程。
2.血管生成与炎症因子:炎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炎症因子也能够调控血管生成。
例如,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的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炎症因子如炎症相关因子-α(LI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也被发现参与血管生成。
3.血管生成与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溶酶系统也是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由纤维蛋白溶酶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等多个组分组成。
当肿瘤组织需要血管生成时,纤维蛋白溶酶原会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进而降解基底膜,为新血管的形成提供通路。
4. 血管生成与肿瘤相关因子:在肿瘤组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肿瘤相关因子也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控。
例如,肿瘤壮观霉素(Angiopoietin)家族成员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调控血管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是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这些蛋白质被认为是VEGF和Angiopoietin成员的功能对抗物,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李慧;崔洪霞【摘要】Lung cancer is the malignant disease with the highest rate in term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monitoring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5-year survival rate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as a "liquid biopsy specimens" for the primary tumor,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to perform real-time, non-invasive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The detection of CTCs contributes to early diagnosis, surveillance of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prognosis. Furthermore, CTCs-dependent detection emerges as a new approach for molecularl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drug resistance, and resolution for tumor heterogeneity.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CTCs in lung cancer research field.%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监测复发与转移,对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尤为重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作为一种代表原发肿瘤的“液态活检标本”,有助于实时、无创性地进行组织学鉴定.CTCs检测有助于肺癌早期诊断、监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定疗效和预后,而且可能成为检测临床分子、分析耐药分子机制及解决肿瘤异质性的一种手段.本文就近年来CTCs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2(015)011【总页数】5页(P667-671)【关键词】肺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作者】李慧;崔洪霞【作者单位】130012长春,吉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130012长春,吉林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手术、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使肺癌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5年总生存率仍徘徊在10%-15%。
CTC循环肿瘤细胞详解及应用_20231031
CTC(循环肿瘤细胞)详解及应用9肿瘤异质性——肿瘤耐药的罪魁祸首之一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疗程1疗程2疗程3液体活检- 动态监控- 实时调整用药方案- 及时进行疗效评估10液体活检技术——肿瘤精准治疗的指南针循环肿瘤细胞 (CTC)外泌体临床需求Ø癌症预警早诊Ø肿瘤预后复发监控Ø肿瘤耐药位点筛查Ø药敏筛查Ø药物疗效持续评估液体活检循环肿瘤细胞u 在肿瘤组织的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在极早期,就开始有完整的肿瘤细胞进入人体外周血,这些细胞成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简称CTC)。
CTC以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又称循环肿瘤微栓子,CTC-microemboli,CTC-cluster,简称CTM)的形式存在于循环系统中。
u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液体活检技术,相比于组织活检,具有无创,可重复采样,可实时长期跟踪,可克服肿瘤异质性,结果准确等优势,目前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场景,成为辅助指导癌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的一大“利器”,被麻省理工评为2015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
u 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型、间质型和上皮-间质混合型。
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u 研究表明,检测出CTM的患者平均PFS时间比仅有单个CTC的患者短。
同样,与只有单个CTC的患者相比,在多个时间点上检测出CTM的患者平均OS更短,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Clotilde Costa, et.al., Analysis of a Real-World Cohort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 Shows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lusters (CTC-clusters) asPredictors of Patient Outcomes. Cancers (Basel). 2020 Apr 29;12(5).间质型CTC上皮型CTC混合型CTC上皮型CTM混合型CTM间质型CTMCTC检测优势显著12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314广泛的临床适用人群无药可用人群高危人群难取样人群复发人群用药方案筛选药敏筛选及疗效评估免疫抑制剂用药评估癌前筛查肝硬化、肺部结节、乳腺结节等辅助诊断鉴定原发灶;个性化用药指导复发监控靶向用药;耐药评估;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引入含有CTC 的cM0(i+)分期。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巩晓瑞;马锐【摘要】肿瘤标志物(TM)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的相关基因表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产生反应而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类物质.TM对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及判断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TM检测及应用已进入分子及基因水平阶段.本文旨在对临床常见的及其新型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和介绍,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8(039)024【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肿瘤标志物;分类;增殖;预后【作者】巩晓瑞;马锐【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辽宁沈阳11004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辽宁沈阳1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同时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其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
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临床早期确诊并进行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现就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做出反应或者由肿瘤细胞直接合成、分泌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正常细胞中含量很低或不存在的特异性物质[2]。
肿瘤标志物大致分为五类:(1)胚胎类抗原类: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2)糖类糖蛋白抗原类:糖链抗原19-9(CA19-9)、CA125、CA153、CA724、CA50、CA242、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等。
(3)酶及蛋白类:TP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端粒酶、本周氏蛋白、铁蛋白(Fer)、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血清间皮瘤相关蛋白(SMRP)等。
(4)激素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及其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C C与肿瘤血管发生密切相关 , E 可在 临床用于疗效监测 、 优化用药剂量 、 断预后 、 判 评估药物血管毒性 等。
【 关键词 】 循环 内皮细胞 ; 内皮祖 细胞 ; 血管发生 ; 流式细胞术
[ 中图分类号 ] R 3.3 70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192 1)5 53 4 08 9 (00 0- 4 - 8 0 0
r s l o a c l ri s ls Th r l e a in,m ir to n d so fCECsply a mp ra tr l n t e fr to e u t fv s u a n u t. epoi rt f o ga in a d a he in o a n i o tn oe i h o main
( R s r ntu l i l a oaoyMein , aj g U i r t Sh o o dc e/N ni ee l P e ac Istt o Ci c brtr dc e N n n n e i col Me in e h i ef na L i i v sy f i aj g G nr n a 10 2 J n s , hn ) o t aj gMitr o m n P pao f n i , n l g2 0 0 , i gu C ia a
医学研究 生学报 21 年 5 第 2 00 月 鲞 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6卷第6期中国肿瘤临床・353・・综述。
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l:摘要经典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eulogenesis)、均依赖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的增殖、迁移、黏附而形成管腔。
CECs不仅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播散有关,还可能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和反映疗效的标志物。
循环内皮细胞膜上可表达多种表面分子,在从幼稚到成熟及活化过程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有所不同。
各表面分子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监测可靠的分子标志物量化CECs尤其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alcells。
aCECs),来判定肿瘤新生血管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且已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
本文就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生成血管发生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doi:10.3969/j.issn.1000-8179.2009.06.014RecentProgressin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XUWenjing,LIKaiCorrespondingauthor:LIKai,E-mail:likai5@medmail.com.cnDepartmentofThoracicOncology,CancerInstituteandHospitalof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60,ChinaGrantsupport:WUJieping’sFoundationSpecialforClinicalResearch(No.04101002)AbstractTwomajorprocessesbywhichtumorbloodvesselsaredevelopedandremodeledarebasedontheproliferation,migration,andadhesionofcirculatingendothelialcalls(CECs).CECsthereforecontributetotumorneovasculogenesisandpossiblytotheprogressionandmetastasisoftumors.CECsarepossibletar-getsforantiangiogenictherapyandpredictorsoftreatmentefficacy.Inthisreview。
wediscussthe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CECs.Keywords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Endothelialprogenitorcalls(EPCs)外周血巾的血管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包括源于现有血管壁的成熟内皮细胞和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或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
成熟CECs由正常组织血管的内皮细胞经肿瘤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凶子激活后进入循环中形成,转变为“活化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Mcells,aCECs),脱落到皿中并迁移到肿瘤部位,参与形成新生血管。
另一部分CECs从EPCs分化而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活化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标志。
aCECs是形成新生血管的主要成分,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故了解其特异标志,以监测血管内皮细胞水平可能有助于反映新生血管生成状态及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已成为临床之亟需。
1成熟CECs标志物‘成熟CECs呈CD45、CD3、CD4、CDl4、CDllh、CDll7、CDl33等阴性表达和CDl46、CDl05、CD31、CD34、CDl44、CD54、CDl06、vWF、CD62E、VEG--FR一2等阳性表达¨-s]。
其中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aCECs)呈CD45一、CDl46+、CD54+、CD62E+、CDl05+或CDl06+等表达¨’4】。
1.1共有标志1.1.1CDl46又名P1H12、S—Endo一1,是粘附分子,表达于所有【ffL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脐血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f5J】。
尽管其无特异性,但可与CD31等阳性表达及泛白细胞标志物、造血干细胞标志物等阴性・本文课题受吴阶平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基金资助(编号:04101002)通讯作者:李凯likai5@medmail.corn.cn・354・中国肿瘤临床2009年第36卷第6期表达一起用于识别CECsf7】,即:CDl46+CDl05+CD3l+CD34+CDl44+CD54+CDl06+vWF+CD62E+VEGFR一2+CD45一CD3一CD4一CDl4一CDllb—CDll7一CDl33一。
1.1.2CDl44内皮特异性黏附分子VE一钙黏素(VE—cadhe6n/cadhefin一5/CDJ44),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细胞问作用、维持单细胞层的完整。
Martin等【8】报告,乳腺癌组织中的CDl44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1.1.3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I/CD31),主要表达于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在骨髓干细胞、EPCs及巨核细胞系亦有表达,参与介导肿瘤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肿瘤内CD31标记的微m管密度与肿瘤生长及转移有相关性,但其与巨噬细胞有交叉反应,故不作为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1.1.4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是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但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也有表达,故缺乏特异性。
1.2活化标志1.2.1CDl05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的血管腔面一侧,在增殖活跃的肿瘤内皮细胞I|1也呈强表达。
在正常基质细胞、活化单核细胞、胎儿B细胞等表面弱表达。
CDl05能特异结合其配体转化生长因子一B(TGF—B)、改变信号转导、对抗TGF—p1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还町使肿瘤细胞逃避TGF—B1的抑制、促进侵袭转移【91。
CDl05表达于内皮细胞膜卜且与增殖标志(如cyclinA和Ki一67)相关,与泛内皮标志物(CD31、CD34、vWF等)相比,CDl05能更准确地反映内皮细胞增殖h0。
微血管密度与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证实,其在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巾的染色密度大于对照组织,提示町作为大多数肿瘤新牛血管标志。
在原发或转移乳腺癌中,血浆SCDl05水平显著升高并在化疗后降低,故可作预测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性¨1‘。
1.2.2CD62E内皮细胞选择素(Endothelium—se—lectin或CD62E),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
CD62E可诱导白细胞向活化血管内皮表面滚动、与内皮细胞黏附、促进炎症反应。
另外,CD62E可激活MAPK(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级联效应、导致c—fos等多种促炎基冈表达上调。
CD62E在肿瘤转移中可能介导肿瘤细胞黏附于血管壁。
可溶性CD62E(sCD62E)在结直肠癌周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明硅相关。
Takahashi等¨21发现,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血清标本中,sCD62E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综合指标均超过CEA和CAl99。
文献报告,肿瘤患者总CECs和aCECs数量与ELISA法检测的血清sCD62E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aCECs特异性标志物。
1引。
1.2.3CD54。
细胞问黏附分子一1(ICAM一1/CD54),表达于内皮细胞。
与其配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l(LFA一1)结合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炎症发生与发展。
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可能为:1)促进血管内游离的癌细胞与靶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2)影响肿瘤细胞从血管内向血管外游fH。
亦有研究认为其协助肿瘤细胞逃避T细胞的免疫监视,进而逃避免疫攻击。
Kaihara等【141报告,在胃癌患者血清中CD54含量比正常人高且其升高与肿瘤发展程度相关。
亦有研究显示¨5‘,肺癌血清中可溶性ICAM一1(sI—CAM一1)水平明显升高,与临床分期和肿瘤进展有关。
1.2.4CDl0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一1(VCAM一1/CDl06),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膜、特别是aCECs表面,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结合、在跨膜迁移中起关键作用。
CDl06在肿瘤转移中可能介导了肿瘤细胞黏附于血管壁的过程。
研究显示【l引,TNF—Ot作用6h后HUVEC细胞的CDl06表达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KB信号传导有关。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其血浆浓度可升高。
有报道认为,sVCAM一1可作为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的预后指标。
1.2.5CD248主要表达于结肠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较大的肿瘤血管、正常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上不表达或弱表达。
可能介导细胞间作用、参与信号转导、调节活化成纤维母细胞等增殖及迁移、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引。
Welt等研究发现,113I标记的抗CD248单克隆抗体(抗CD248mAb)浓聚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灶中。
综上所述,成熟CECs具有两类标志物:共有标志可表达于所有成熟CECs,活化标志仅表达于具有增殖、迁移、黏附、管样结构生成等活化功能的aCECs表面。
2内皮祖细胞2.1生物学特征人胚胎期的第15天左右,卵黄囊胚外中胚层内会出现许多血岛,血岛外周是扁平状的成血管细胞即早期EPCs。
它们可分化成原始血管内皮细胞,血岛中央的球形细胞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2009年第36卷第6期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355・stemcells,HSCs),分化成原始血细胞。
此时的EPCs与HSCs具有相同的细胞表面抗原如Flk一1、Tie一1、Tie_2¨副(angiopointin受体)、CD34和CDI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