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课时练习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观点,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观点及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微观粒子与物质的量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PPT 课件;2. 准备实验器械: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滴管、试管、胶头滴管;3. 准备教学材料:氯化钠、水、蔗糖等常见物质;4. 准备学生材料: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数量及有关计算。

2.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区别?(二)新课教学1. 物质的量基本观点教学(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以摩尔为单位时,一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 强调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不是个数。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钻研中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教学(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体积的比值。

(2) 导出摩尔质量观点并总结有关摩尔质量的规律。

(3) 学生实验:用托盘天平称量颗粒状固体物质及用量筒测密度。

通过实验稳固有关化学计量方面的计算能力。

3.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1) 在一定条件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叫气体摩尔体积。

指出气体摩尔体积必须强调在标准状况下,即$25^{\circ}C、101kPa$时。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观点可推出有关气体体积的几个规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1) 阿伏加德罗常数观点产生的条件及符号。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干系。

(3)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教学。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老师:复习C + O2== CO2表示什么意义?学生一:表示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学生二:表示12g碳和32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老师:在实验室中能否取出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学生:不能。

老师:怎样才能使这个反应发生?学生:称量12g碳和32g氧气即可。

老师:非常好,其实物质之间的反应是按照一定个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进行的,但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我们并不能取出一个分子或原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而是按照可称量的物质来反应,由此可知,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如何把微观的粒子与宏观的物质联系起来呢?我们需要在其中搭一座桥,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老师:那么什么是物质的量呢,其实物质的量同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说起基本的物理量,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以下是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的7个基本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便在其中,而且除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之外,其余的六个同学们都并不陌生,如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那么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什么呢?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板书:一、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为n;,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单位:摩尔符号为mol;,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注意(1)、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2)、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物质的量-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精选全文完整版

《物质的量-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物质的量(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单元1.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及应用。

2.能运用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我们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有固体、液体也有气体。

在化学研究中如何计量气体的量呢?我们经常用到体积与质量这两个物理量,那么气体的体积与我们前面学习的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否知道一定体积的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要回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三】比较两种气体的体积——认识“气体摩尔体积”【任务三】比较两种气体的体积——认识“气体摩尔体积”1.比较产生气体体积的大小并思考其原因【活动设计】人们发现,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情况下,1mol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9g·L-1,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27g·L-1。

比较的结果: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1)称取6.5 g锌粒与10.6 g Na2CO3,固体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气囊中。

(2)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等体积、等浓度)。

(3)将气囊口固定在锥形瓶口上,防止漏气。

(4)将气囊中的物质缓缓倒入锥形瓶中使它们充分反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二者产生的气体质量不同,但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相同。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有关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他们能够踊跃地思考、交流和参加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2.你知道物质的体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吗【活动设计】此活动为上一个活动的继续。

学生的积极性在上一个活动中被调动起来之后,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会具有相同的体积(等温、等压条件下)教师此时提出该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通过该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待物质,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善于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品质。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学习。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的性质和特点。

4.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物质的量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熟练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能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物质的量的相关定律和原理。

3. 物质的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原理》等。

2. 教辅资料:教案、PPT、练习题。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案例分析。

1物质的量习题课教学设计

1物质的量习题课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解释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单位的必要性和意义;理解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能熟练运用有关物质的量、物质中所含微粒数之间关系进行换算练习;
过程与方法:在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完成归纳迁移等逻辑推理;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认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体会到运用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转换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授课中已经理解了物质的量概念、单位及其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需要通过习题演练来完成对重难点的巩固和加深记忆。

在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集中处理相关的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摩尔、伏伽德罗常数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等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5. 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的换算、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5. 练习: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关系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应用:进一步探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介绍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3. 物质的量与其他量的关系:探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的关系。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物质的量是衡量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摩尔与微观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学会使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 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单位及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抽象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3. 运用练习题和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一桶水”、“一桌菜”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意义及其单位——摩尔。

并通过示例演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的守恒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型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将物质的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 教学案例或实验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3.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摩尔。

化学12《物质的量练习课》教案(苏教版必修1)

化学12《物质的量练习课》教案(苏教版必修1)
例题5、以下各组物质中,组成物质粒子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0.4 mol O2B.4℃时5.4mL水(水的密度为lg·cm-3)
C.10g氖气D.6.02×1023个硫酸分子
四〕课堂总结
学习需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五〕课后练习
练习题1-28
〔六〕板书设计
4.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单位:数值上约为:基准:0.012千克碳-12所含有的碳原子的总数。
年级高一科目____化学___主备教师____备课组长审核
课题内容
1-1-2关于物质的量的习题课〔物质的量第三课时〕
时间
教学
资源
分析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
课标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根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省指 1认识物质的量,并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物质质量及微粒数的简单计算。
⑦NA个微粒是1mol物质中的原子总数〔〕⑧9.8gH2SO4的量为0.1mol〔〕
⑨摩尔质量总是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⑩1molNO3-的质量为62g·mol-1〔〕⑾H2O的摩尔质量为18〔〕
⑿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
例题2、以下那种物质所含有的原子数与0.2molH3PO4所含有的原子相等的是〔〕
1.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单位:数值上约为:基准:0.012千克碳-12所含有的碳原子的总数。
2.物质的量:
定义:符号:单位:几点本卷须知:公式:N=n·NA
同时得出:微粒的个数比等于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
3.摩尔质量:
定义:符号:单位:公式: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课教学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2、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n=N/N A的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n=N/N A的相关计算。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一件衣服,一台电脑,一双鞋,一盒粉笔等等。

是不是可以发现较大的物体是以个体来计量的,较小的物体是以集合体来计量,通常人们为了方便,由多个个体组成一个集合体,再给它一个新的量词。

比如:12个为一打,50支粉笔为一盒。

老师:这个世界呢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呢是由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粒所构成的,比如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呢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一瓶矿泉水究竟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现在老师给出一个数据。

投影:展示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叙述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一滴水中含有这么多个水分子,那么一瓶矿泉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家中饮水机上一桶水中又有多少水分子呢?那么水分子数是不是更多?引导:那么如果用个来表示方便不方便,可能不可能啊?学生:不可能。

教师:那么我们如何表示会方便一些呢?引导:刚刚我们提到的,12个为一打,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类似地将一定数目的水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再给它一个新的量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3.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实验数据表格等;•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PPT,通过提问或讲解,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2.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用来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反应有关。

2.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等于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包括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计算等。

4. 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测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表格中。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容量瓶、移液管、称量器等;2.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加入容量瓶中,并用适量的溶剂溶解;3.配制溶液的体积至容量瓶刻度线处;4.将溶液均匀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5.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经过称量器称量溶液的质量;6.根据所测得的质量和溶液的密度,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5. 实验数据处理(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2. 掌握化学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转换;3. 熟悉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及电化学计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化学计量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化学计量基本原理的理解;2. 电化学计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授课法;2. 阅读教材,完成书本习题;3. 展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研究问题。

五、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化学物质的量是一种描述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量,是指物质所含的基本粒子数量的多少。

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1 mol物质包含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数量为Avogadro常数NA=6.02×1023。

2. 化学计量基本原理化学计量基本原理涉及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反应热和反应速率等方面的知识。

化学计量中的质量计算、容积计算和电量计算,都是建立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的。

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1)化学反应中,不同的基本粒子数量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所列的化学计量比例进行反应的;(2)化学计量比例可以根据反应方程式来确定;(3)利用化学计量比例可以计算出物质之间的质量、体积和电量等数值关系;(4)按照计量比例计算的质量、体积和电量等都是理论值,实际情况下,通常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3. 电化学计量电化学计量主要是针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进行测量,可以通过直接测定电容、电流、电位等电学量来推导出反应物质的组成以及反应速率等信息。

电化学计量有以下几种方法:(1)法拉第定律;(2)电极反应的选择;(3)纯度的控制;(4)溶液的标定。

六、教学实验实验名称:电沉积法测定单质铜的化学计量实验目的:通过电化学反应,了解电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电沉积法是指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定量测定物质中某种化合物或某种元素的含量。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篇一: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六、板书设计二、基本公式七、教学反思篇二:《物质的量》教学设计1、题目:请在总结教育实习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教学实践,设计 2、要求:①教学目标阐述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②教学过程体现探究式教学,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③在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学科知识处理方面有所④教案格式规范,教学思路清晰,文字表达准确、清楚。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学背景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的量课堂教案:化学平衡的物质量计算

物质的量课堂教案:化学平衡的物质量计算

物质的量课堂教案:化学平衡的物质量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物质量计算原理。

3.掌握化学平衡中物质量计算的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2.掌握物质量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3.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平衡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速率指化学反应中变化量在时间中所占的比例。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紧密相关,两者互相影响。

2.化学反应中的物质量计算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化学式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

这个比例称为化学计量比。

化学计量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确定。

当反应进行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比例不再发生变化,这个比例称为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的大小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

3.化学平衡中物质量计算的方法化学平衡的物质量计算是以化学计量比和平衡常数为基础的。

为了方便计算,可以使用摩尔浓度表示物质量,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中物质的量。

在计算平衡常数时,需要确定每种物质在一个封闭的系统的摩尔数。

在计算化学平衡的物质量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的量。

4.实例解析假设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H2(g) + O2(g) →H2O(l)。

化学计量比为2:1,平衡常数为Kc = 1.3×10^-4 mol/L。

问题1:在封闭系统中,氧气的初始摩尔浓度为1.2mol/L,氢气的初始摩尔浓度为2.4mol/L,相应生成的水的摩尔浓度为多少?解答:从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比可以看出,1mol的氧气和2mol的氢气能够生成1mol的水。

因为氢气的初始摩尔浓度为2.4mol/L,所以生成的水的摩尔浓度也应是2.4mol/L。

而氧气的初始摩尔浓度为1.2mol/L,所以反应后剩余的氧气的摩尔浓度应为1.2-0.6=0.6mol/L。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量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物质数量的区别2. 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化学实验、药品使用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阐述物质的量与物质数量的区别。

介绍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化学反应的计量、药品的配制等,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即兴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以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能否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正规的物理教材,提供准确和权威的知识点。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化学试剂,以便在讲解物质的量时进行直观展示。

3. 多媒体教具:利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教具,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物质的量的应用。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应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计量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等,引出本节课的计量单位——物质的量。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介绍摩尔的定义及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量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的计量、物质的组成等。

4.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如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5. 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否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课时一内容: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式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实验器材、板书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1.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概念解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1. 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用苹果的个数来表示,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等。

那么,如果有一些水怎么表示呢?是否也可以用个数来表示?2. 由此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解释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三、物质的量及相关术语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给出相对式质量的定义。

2. 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有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的个数。

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概念,解答疑惑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五、练习与应用1. 练习:完成课本上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练习题。

2. 应用: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视频引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术语。

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疑惑,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基础巩固1. [2017·大庆一中月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0.012 kg 12C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碳原子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指明粒子的种类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B.0.012 kg 12C中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人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的集合体计量为1 molD.1 mol Mg2+带有6.02×1023个单位正电荷3. [2017·思南中学半期考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1 mol物质的质量B.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C.1 mol H2中含有6.02个氢分子D.CO2的摩尔质量是44 g·mol-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的摩尔质量是32 g·mol-1B.CO2-3的摩尔质量是60 g·mol-1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gD.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5. [2017·宜昌一中月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的摩尔质量为12 gB.1 mol NaCl的质量是58.5 g/molC.58.5 g NaCl所含Na+和Cl-共1 molD.1 mol NaCl约含6.02×1023个Cl-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 H2中含有6.02×1023个HB.1 mol 氧含有6.02×1023个O2C.1 mol SO2-4带有2×6.02×1023个负电荷D.1 mol H+中有6.02×1023个电子7. [2017·重庆十八中月考] 某金属氯化物MCl2 40.5 g,含有0.6 mol Cl-,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A.135 g·mol-1B.99.5 g·mol-1C.67.5 g·mol-1D.64 g·mol-18. (1)2 mol CO2中含有________mol C和________mol O,含有________个CO2分子。

(2)1 mol H2SO4中含有________mol H,________mol S,________mol O,共含有________mol 原子。

(3)1 mol Ca2+中含有质子________mol,电子____mol,带电荷________mol。

(4)相同物质的量的SO2与CO中,m(SO2)∶m(CO)=________,n(S)∶n(C)=________,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

9. 2 mol Cl2和2 mol CO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一定正确的是()A.分子数相等B.原子数相等C.质子数相等D.质量相等10. 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B.含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C.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5D.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111. [2017·冀州中学月考]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 mol-1表示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2. 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13. [2017·山西师大附中期中] 已知S、SO2、SO3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4∶5,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0∶5∶4 B.5∶4∶2 C.2∶4∶5 D.1∶1∶114. 下列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C.1 mol H2O含有水分子数目为N AD.0.5N A个Cl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15. 设N 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 mol Ne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N AB.0.2N 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C.28 g氮气所含的分子数为N AD.1.8 g NH+4中含有的质子数为N A16. (1)8.4 g N2与9.6 g某单质R x所含原子数相同,且分子数之比为3∶2,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x值是________。

(2)4.5 g H2O与________g H2SO4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所含氧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氢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

(3)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物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填写下列空白(填写序号)。

①8 g CH4②6.02×1023个HCl分子③2 mol O2摩尔质量:______________。

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

分子数目:______________。

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

质量:______________。

17. (1)3.01×1022个OH-的质量为__________,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2)在KCl与CaCl2的混合物中,K+与Ca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混合物中含有KCl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CaCl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含有1 mol Cl-的该混合物的质量为(3)质量为3.9 g的Na2X中含有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则Na2X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10 mL X2气体与30 mL Y2气体化合生成20 mL C气体,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19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 mol Cl-,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

综合拓展18. 如图1­2-1是100 mg CaC2O4·H2O受热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试利用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图1-2-1(1)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固体产物的化学式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由CaC2O4·H2O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由图计算产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19. 现有0.270 kg 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

计算:(1)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

(2)若该溶液密度为1.08 g/mL,取该溶液100 mL,加入铁片(过量),充分反应后对铁片洗涤、烘干、称重,铁片质量增加多少?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参考答案1.A[解析] 物质不一定由原子构成,还可能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A项错误;根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可知,0.012 kg 12C 中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碳原子,B项正确;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要防止指代不明,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C项正确;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D项正确。

2.B[解析]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还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A错误;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具体数值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B正确,C错误;1 mol Mg2+带有2 mol正电荷,即2×6.02×1023个,D错误。

3.D[解析]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A项错误;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B项错误;1 mol H2中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C 项错误;CO 2的摩尔质量是44 g·mol -1,D 项正确。

4.B [解析] 氧未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确定其摩尔质量,A 项错误;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C 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1,D 项错误。

5.D [解析]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不是g ,A 项错误;质量的单位为g ,不是g/mol ,B 项错误;58.5 g NaCl 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的Na +和Cl -共2 mol ,而不是1 mol ,C项错误;1 mol NaCl 约含有6.02×1023个Cl -,D 项正确。

6.C [解析] 1 mol H 2中应含有1.204×1024个H ,A 项错误; 1 mol 氧指代不明,B 项错误;1个SO 2-4带2个负电荷,则1 mol SO 2-4带负电荷总数为2×6.02×1023个,C 项正确; H +核外无电子,因此1 mol H +电子数为0,D 项错误。

7.D [解析] 某金属氯化物MCl 2 40.5 g ,含有0.6 mol Cl -,由化学式可知MCl 2为0.3 mol ,则M (MCl 2)=40.5 g0.3 mol=135 g/mol ,金属M 的摩尔质量为135 g/mol -2×35.5 g/mol =64g/mol ,D 项正确。

8.(1)2 4 2N A (2)2 1 4 7 (3)20 18 2 (4)16∶7 1∶1 2∶19.A [解析] 由N =nN A 可知,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的分子数相等,A 项正确;2 mol Cl 2含4N A 个氯原子,2 mol CO 2含6N A 个原子,B 项错误;2 mol Cl 2、2 mol CO 2的质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8 mol 、44 mol ,因此它们的质子数也不相等,C 项错误;Cl 2和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故相同物质的量Cl 2和CO 2质量不同,D 项错误。

10.B [解析] 设SO 2和SO 3的质量均为1 g ,则SO 2和SO 3物质的量分别为164 mol 和180 mol ,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所含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64∶380= 5∶6,A 错误;含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2×164∶⎝⎛⎭⎫32×180=5∶4,B 正确;含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6×164∶⎝⎛⎭⎫3×16×180= 5∶6,C 错误;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64∶180= 5∶4,D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