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
择期PCI
1.阿司匹林:术前已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 疗的患者应在PCI前服用阿司匹林 100~300 mg。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 者应在PCI术前至少2h,最好24 h前给予 阿司匹林300 mg口服。
择期PCI
2.氯吡格雷:PCI术前应给予负荷剂量氯吡 格雷,术前6h或更早服用者,通常给予氯 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如果术前6h未 服用氯吡格雷,可给予氯吡格雷600 mg负 荷剂量,此后给予75 mg/d维持。冠状动 脉造影阴性或病变不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可 停用氯吡格雷。
NSTE-ACS的PCI
1.阿司匹林: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应在PCI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300 mg 口服,已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给予阿 司匹林100~300 mg口服。
2.氯吡格雷:未服用过氯吡格雷者术前可 给予600 mg负荷剂量,其后75 mg/d继 续维持。有研究表明,术后氯吡格雷150 mg/d,维持7d,以后改为75mg/d维持, 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而不明显增加出血。 已服用过氯吡格雷的NSTE-ACS患者,可 考虑术前再给予氯吡格雷300~600 mg负 荷剂量。
STEMI的直接PCI
1.阿司匹林: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术 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300 mg,已服用阿 司匹林的患者给予100-300 mg口服。 2.氯吡格雷:未服用过氯吡格雷者可给予 600 mg负荷剂量,其后75 mg/d继续维 持。
3.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PCI术前使用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预治疗是否有利目前仍有 争议。关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PCI术中的 应用,无论患者术前是否应用过氯吡格雷,术中 均可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证据等级分别 为ⅡaC和ⅡaA。根据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应用的 经验,对于富含血栓病变的患者行PCI时,可以 考虑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推荐剂量 500~750 ug/次,每次间隔3~5 min,总量 1500~2250 ug。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板药的临床应⽤抗⾎⼩板药的临床应⽤⼀、动脉⾎栓形成的危害性动脉⾎栓形成主要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管⾎栓形成在临床上可导致⼼绞痛、⼼肌梗死、缺⾎性脑卒中和周围⾎管闭塞症等常见多发病。
⼼脑⾎管栓塞是常见的病死原因,在我国⼈⼝的死因中约占半数。
⼆、⾎⼩板激活和动脉⾎栓形成⾎⼩板是由巨核细胞⽣成的⾎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
⾎⼩板在初期⽌⾎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管内⽪细胞有抗⾎栓形成作⽤,⾎管受损破裂后⾎⼩板可黏附聚集于⾎管裂⼝处,形成⽌⾎栓⼦⽽达到初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激活⾎⼩板,⾎⼩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附⽩细胞形成⽩⾊⾎栓。
因此,⽩⾊⾎栓和⽌⾎栓⼦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栓发⽣于内⽪受损但⾎管未破裂,⽽⽌⾎栓⼦是形成于⾎管裂⼝处。
⾎⼩板黏附是通过其膜糖蛋⽩Ⅰb与⾎管性⾎友病因⼦(vWF)结合,进⽽与内⽪下组织结合⽽发⽣的。
激活的⾎⼩板膜糖蛋⽩IIb和IIIa形成复合体,通过纤维蛋⽩原与另⼀⾎⼩板的膜糖蛋⽩IIb/IIIa 复合体结合⽽出现⾎⼩板聚集体。
激活的⾎⼩板还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ADP,TXA2,PF3等,可促进聚集体进⼀步发展,增⼤并且为凝⾎过程提供反应平台。
粥样硬化斑块和⽩⾊⾎栓使⾎管腔狭窄并影响⾎流,从⽽在局部可使⽣成的凝⾎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并⽹络红细胞等形成红⾊⾎栓。
因此,动脉⾎栓的结构特点是⽩⾊⾎栓的头部和红⾊⾎栓的尾部。
从动脉⾎栓的形成过程可见,⾎⼩板的激活是动脉⾎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控制⾎⼩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或延缓动脉⾎栓的形成。
三、抗⾎⼩板药的作⽤机制60年代初发现⼆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板聚集,因此建⽴了⽐浊法测定⾎⼩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
当时,发现了不少可以促进⾎⼩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凝⾎酶、⾎清素(5羟⾊胺)和胶原等。
随后,由于分⼦⽣物学、分⼦免疫学的发展,对⾎⼩板黏附聚集机制有了深⼊的了解。
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合理应用在老年人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健康问题。
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然而,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多重疾病的共存,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需要更加慎重,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首先,对于老年人的抗血小板治疗,我们需要注意药物选择的合理性。
在老年人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往往存在更多的合并症和多重药物治疗,这可能增加了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个体情况和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老年人中,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剂量也需要特别谨慎。
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通常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消除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的清除时间较长。
因此,在给老年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适当降低剂量,避免过度抗血小板作用引起出血风险。
此外,常见的老年人合并疾病,如肾功能减退、肝功能减低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加大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剂量调整是确保老年人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另外,老年人中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也需要审慎考虑。
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老年人往往存在更多的潜在的出血风险因素,如胃肠道溃疡、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给老年人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根据个体风险判断,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风险。
此外,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老年人常常存在对药物的吸收、溶解和吸附能力下降的情况,同时老年人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服药时间和剂量的规律性较弱。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老年人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的全部内容。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抗凝药是指能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的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药物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蚓激酶等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一、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1、肝素类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机制: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与凝血酶原—III结合,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2香豆素类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类似机制:竞争性拮抗VitK的作用,使维生素依赖的凝血因子作用产生障碍,致II、VII、IX、X失活,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对已经合成的凝血因子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
华法林没有溶栓(化栓)的作用药动学论1、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作用发挥慢2、半衰期36—42小时3、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清除,主要通过肾脏排泄4、剂量反应关系变异很大,因此需要严密监测INR5、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剂量华法林引起较高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6、药为酸性,遇碱性药物则失去抗凝性能小结-不宜合用的药物1、解热镇痛药2、广谱抗生素3、镇静剂4、同化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5、口服降糖药6、抗结核药7、制酸药、轻泻药监测1、用药的第一周每3天监测1次INR。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医学界发展了许多方法和药物。
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在防止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特定细胞表面受体或酶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二、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一个酶——环氧化酶,从而干扰血小板合成一种化学物质,阻碍血小板的凝聚。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和其他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上一种叫做ADP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凝集信号传导,达到抗血小板的目的。
3.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从而阻碍ADP的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
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的血栓风险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剂量。
2. 合理用药时间: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但应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3. 注意副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规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2. 血栓阻塞的急救: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的血栓性疾病的急救处理,以快速恢复血流和防止血栓扩大。
3. 术后抗凝:在一些大型手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一)
 ̄ei Maent o ptlB i g1 0 0 , ia i tri H s i (ej 7 0Ch ) j n y a i 0 n n
综
述
卫
o
《
Abs r tCad a a d c r b o a c 1rd s r e st i a s ie s tac : r i n e e r v s u a io d ri he man c u e ofa d s aewhih at r s lr ss h — c rhe o ce o i-t r
a c r i g t he r q s on o vi nc — a e e ii , cud n n c to usg ,osg ,nn unc m — c o d n o t e uii i t fe de e b s d m d cnei l i g i d a n, a ed a ea o n i i e e t,la c e c to e , . n sal n e m d a i n,t i i 1 a
o
≤
it d c e rsna v dc e o dc e p o u t r ma rap cd i urn l ia nr u e4 rpe t ieme i n s f me i s rd c we j p l e c r tcncl o e t i 5 i n e o i n e i
o sp t l g o d to ha he a t ai n ol c i n o aee ly c r fe tS n i ltlt m i aho o y f un a i n t tt ci ton a d c l to fpltl tp a o e e c .o a tp aee v e c r on uc o r d c he ham f ve u fc r a a ee r v c lrd s r e . e a tce f U u e c d e t e u e t r ule n o ad nd c r b o a ua o d rTh ril oC Son i s i
ESC专家共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全文)
ESC专家共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全文)《ESC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系由欧洲心脏协会(ESC)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制剂专题工作组制定,发表于ACCP-7之前,其目的有三:①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以了解为何有的抗血小板药有效而有的无效;②依据临床证据界定抗血小板治疗获益大于出血合并症的患者群;③提出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建议及争议点。
“共识”因此包括相应的三部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各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建议。
以下将各部分作详细阐述。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此部分内容包括:血小板病理生理,持续性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吡啶与氯比格雷),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可逆性环氧化酶-1抑制剂,口服GPⅡb/Ⅲa阻滞剂,血栓素受体拮抗剂,其他P2Y12拮抗剂)。
“共识”提醒临床医生在论及抗血小板治疗时应了解血小板的病理生理特点:①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人类血小板寿命约10天,每天约1011个血小板产生进入血循环,需要时产量可增加10倍。
②血小板是无核细胞,其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包括酶和受体),其携带的各种因子(包括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在激活时可被释放入血。
③血小板激活时,来自膜的花生四烯酸在磷酸酯酶、环氧化酶-1(COX-1)和血栓素A2(TXA2)合成酶的快速协同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H2(PGH2),进而生成TXA2。
COX-1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关键酶。
新生的血小板也含有少量COX-2和PGE合成酶,当新生加速时其含量明显增加,COX-2亦可以使花生四烯酸生成PGH2,经前列环素Ⅰ(PGI)合成酶和前列腺素E(PGE)合成酶的作用进一步生成PGI2与PGE2。
④人类的血小板和血管粘膜内皮细胞都能经PGH2途径进一步产生TXA2、PGI2和PGE2,前者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引起血管扩张,PGE2在胃肠粘膜中有细胞保护作用。
PPIs临床应用规范(试用)
3、静脉给药,溶媒建议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3、胃食管反流病
口服
奥美拉唑
40mg,1次/日
至少8周
兰索拉唑
30mg,1次/日
泮托拉唑
40mg,1次/日
雷贝拉唑
20mg,1次/日
埃索美拉唑
40mg,1次/日
静滴/静注
(不能口服)
奥美拉唑
40mg,1次/日
至能经
口服
泮托拉唑
40mg,1次/日
埃索美拉唑
20~40mg,1次/日
4、幽门螺杆菌感染(Hp)
疗程/
停药时机
1、胃溃疡
口服
奥美拉唑
20mg,1~2次/日
6~8周
兰索拉唑
30mg,1次/日
泮托拉唑
一般:40mg,1次/日;
老年患者:每日剂量不应超过40mg;
严重肝功能受损衰竭:减少至隔日40mg;
雷贝拉唑
20mg,1次/日
埃索美拉唑
20mg,1次/日;
症状消除后,即需时口服,20mg/日;
2、十二指肠溃疡
停止机械通气或转出ICU,耐受肠内营养
埃索美拉唑
(进口)
40mg,将片剂溶于不含碳酸盐的水中,通过胃管给药。
3、用于麻醉预防误吸
静滴
奥美拉唑
40mg,手术前夜给1次;
40mg,手术前2~6h再给予1次
泮托拉唑
4、围手术期患者
[有高危因素预防应激性溃疡(SU)]
口服
(手术前)
奥美拉唑
40mg,1次/日
口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T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 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nι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 ~150mg∕d (常用剂量为IOO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 5 0 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⅛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呻喋布芬:可逆性地抑制COX-I,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Omg ,每日两次,坂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OnI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昔(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此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咄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O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口比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叱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此格雷抵抗), 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此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叱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优秀课件
入选期
筛查期
1998-2001年
纳入
随机化
平均随访 8.2年
主要终点: 首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脉事件或卒中或血运重建
次要终点: ①所有血管事件:首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脉事件或卒中或血运重 建的复合终点,心绞痛,间歇性跛行或TIA; ②全因死亡
34
19
19
26
≥ 200mg 3.7%
12
32
< 200mg 2.8%
3
13
< 100mg 1.9%
65
23 (P<.0001)
0
0.5
抗血小板更好
1.0
1.5
2.0
抗血小板更差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BMJ. 2002;324:71-86.
Belch J. et al. BMJ,2008;337:a1840 doi:10.1136/bmj.a1840
ATC最新Meta分析结果:阿司匹林无论用于一级或二级预防, 降低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增加颅外大出血的发生风险
Lancet 2009; 373: 1849–60
阿司匹林的净获益?出血仍需关注!
*术前无需停用ASA,术后24 h开始长期服用ASA † 与氯吡格雷合用
增加ASA剂量不能进一步减少 CVD事件发生率反而增加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剂量 500-1500 mg 160-325 mg 75-150 mg <75 mg Any aspirin
研究数 OR*(%) Odds Ratio 出血发生率
氯吡格雷/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需要吗?理由?
心肌梗死药物及使用说明
心肌梗死药物及使用说明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
药物治疗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药物及其使用说明。
一、急性期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 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一般建议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即刻口服300毫克的阿司匹林,并维持75-150毫克/天的剂量。
-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可以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常用于延长血小板聚集抑制的效果。
常规剂量为75毫克/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降解,从而增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通常剂量为90毫克/天。
2. 溶栓药物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心肌梗死区域的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是一种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广泛。
剂量为化隆30-50毫克/次静脉滴注,持续至血栓溶解。
- 重组链激活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与tPA类似,rPA可以快速溶解血栓,通常剂量为10单元/千克体重,静脉滴注。
二、稳定期药物治疗1. 抗凝药物在心肌梗死的稳定期,抗凝药物可以预防再次形成血栓,维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 单抗凝酶Ⅱ:单抗凝酶Ⅱ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规剂量为25-50微克/小时的静脉滴注。
- 肝素:肝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酶的活性,常规剂量为5000单位静脉注射,每隔6小时重复一次。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氧情况。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血脂调节药物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血脂调节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024抗凝药物的规范使用
2024抗凝药物的规范使用抗凝药物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抗凝药物有几种类型?抗凝药物应用时需注意哪些事项呢?今天本文便一一解答,教大家如何规范使用抗凝药物。
一、抗凝药物五大类肝素类抗凝药物常见的肝素类抗凝药物包括肝素钠、低分子量肝素钠。
肝素钠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注射类的药物,在手术的过程当中采用本种药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当中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导致血栓问题出现。
低分子量肝素钠药物主要是将肝素钠提纯得到类似肝素钠的药物,通过正确的使用,同样能够达到很好的抗凝效果。
香豆素类抗凝药物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也是临床当中会用到的,华法林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
口服药物使用之后能够经过消化道迅速被身体所吸收,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率,其能够有效地阻止维生素k的吸收帮助从而帮助减少和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达到抗凝作用,可以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血小板凝固类药物常见的抗血小板凝固类药物包括双口密达莫、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口比格雷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服用之后都能够有效的抑制人体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溶栓酶类抗凝药物溶栓酶类药物是以人工合成的酶类为主,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人体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从而达到降解血栓,促进血液流动,改善闭塞血管再通的作用。
在这种药物当中通常应用较多的有尿肌酶、阿替普酶以及链激酶等等。
新型抗凝药新型抗凝药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药物,这其中主要包含有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主要包括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
通过用药能够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起到抗凝作用,如果身体情况适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常见抗凝药物的规范使用以及注意事项华法林一些食物和营养品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降低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菠菜、白菜、胡萝卜、西红柿、西兰花、豆类、海藻类、牛油果、动物肝脏类、绿叶蔬菜(包心菜,生菜等)、肥肉、绿茶等。
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有:柚子、鱼肝油、丹参、银杏、人参和甘草。
抗血小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血小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进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症1. 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可减少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2. 预防脑血栓形成:对于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能够减少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栓塞: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减少手术后和长期卧床患者出现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 预防带原者心绞痛:某些患者在运动或其他诱发因素下出现心绞痛,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减轻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
5. 防治外周动脉疾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缺血和静脉炎症的发生。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说明1. 用药方法:抗血小板药物通常以口服形式使用,可根据医嘱每日一次或两次。
有些药物需特殊剂型如咀嚼片或肠溶片,须根据药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2. 用量选择: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和合并症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常用的阿司匹林剂量为75-300毫克/日。
3. 注意禁忌症:抗血小板药物存在一些禁忌症,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或出血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等,患者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4. 注意副作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头痛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自身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5. 贯彻医嘱: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用药剂量或停药。
如有要求更改用药方案,应及时咨询医生并遵循专业建议。
6. 药物相互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等。
抗血小板药物健康教育
抗血小板药物健康教育
《抗血小板药物:如何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然而,由于这类药物的特殊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首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
不可随意增减用药剂量或中止用药,以免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其次,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自身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另外,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不得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此外,因为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胃肠道出血和消化道溃疡的风险,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过硬、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保持胃肠道的健康。
最后,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术计划。
总的来说,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期间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密切关注用药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200例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术后随访患者是否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108例)。
对照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观察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7.41%,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重建率为2.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术后非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相比,可以有效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降低靶血管重建率,患者预后好,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预后【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on prognosi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received 1-year follow-up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y were divided by postoperative 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behavior into control group (92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 (108 cases).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as not normativ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ormatively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primary outcome event as 7.41%,which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17.39%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rate as 2.78% than 9.78%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non-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norm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drug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occurrence of primary outcome event and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rat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along with good prognosis. This method i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Dual anti-platelet drugs;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Prognosis冠心病是一类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脏疾病,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威胁患者生命[1]。
2020年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简明手册3.抗血小板篇
第三节脑卒中的抗血小板一、缺血性卒中如何抗血小板治疗?1)急性期: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I,B),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特殊情况(如合并疾病),在评估获益大于风险后可以考虑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4h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III,C)。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I,A);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Ⅲ,C)。
血管内机械取栓后24h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的疗效与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可结合患者情况个体化评估后决策(是否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等)(III,C)。
临床研究未证实替格瑞洛治疗轻型卒中优于阿司匹林,不推荐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卒中的急性期治疗。
替格瑞洛的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似,可考虑作为有使用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替代药物(III,B)2)恢复期及二级预防:一般2周左右,患者进入恢复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新指南推荐了4种药物:阿司匹林(50-300mg/d,最佳剂量75-150 mg/d)、氯吡格雷(75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阿司匹林(25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mg)bid或西洛他唑(100mg)bid,均可以作为替代方案(Ⅱ,B)。
说明:①对于高危患者(ESSEN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史、症状性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②氯吡格雷,需首剂负荷剂量300mg,可在3小时内起效,75mg需要3-5天起效;阿司匹林首剂负荷剂量300mg。
③氯吡格雷75mg和50mg比较,出血风险相似,效果前者优于后者。
氯吡格雷胃肠道刺激轻于阿司匹林。
二、哪些情况下双抗?指南推荐:1)发病24小时内,高危TIA(ABCD2评分≥4)或者轻型卒中(NIHSS≤3),用法:氯吡格雷(300mg负荷+次日后75mg/d)联合阿司匹林(150-300mg负荷+次日后75~100mg/d)21天,之后单用氯吡格雷9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