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句读,详辨志
三字经解释: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三字经解释: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fánxùnméng凡训蒙xūjiǎngjiū须讲究xiángxùngǔ详训诂míngjùdòu明句读【注释】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晰,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准确,辞意要清晰,要学会准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假如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因为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
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赏析】“训蒙”,这里的“训”是教导。
“训诂”,这里的“训”是解释。
“讲究”,意思是对某一事体、某一问题去研究研究,而求其合宜完美。
“诂”也是解释的意思。
“凡训蒙、须讲究。
”是说凡是关于教导儿童、少年的事情,都要很好的去研究,力求去做好,达到合适完善。
“详训诂,明句读。
”古代的书籍,都是字与字相连接的,到哪儿停顿也是不用句读标明的。
而且文言文艰涩难懂。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目标1、明确断句的技巧,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重点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过程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文言文断句复习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
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
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
理解为“”欣然签字。
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又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断句的方法: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 君 子 務 本 , 本 立 而 道 生 : ◎ 十門關 六下於 歲,曾 。事子 親: 至名 孝參 ,, 比授 孔業 子於 小孔 四子 孫 子 , 授 業 於 曾 子 門 下 。 ◎ * * 關 庸 中 於 : : 孔 伋 : 字 子 思 , 是 孔 子 的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 本想 條一 件想 是, 需國 要語 具要 備學 的好 ?, 哪 些 基
◎ : 古 人 讀 的 書 主 要 有 分 四 種 類 型
* 四 書 :
* 小 學 :
* * 句 蒙 讀 : ( ) : * 詁 ( ) :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 你 聽 說 過 古 籍 十 三 經 嗎 ? ◎ 學門孟 說人子 代之名 表徒( 人, 物與) 。孔, 子為 同孔 為子 (之 孫 子 )思 ◎ 公關 孫於 丑孟 等子 紀: 錄由 孟孟 子子 言的 行學 的生 書萬 。章 、 ◎ 和弟關 孔子於 子共論 弟同語 子編: 的輯由 善,孔 言其子 善中的 行紀學 。錄生 了及 孔再 子傳 * 善 言 : * 弟 子 :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教导刚入学读书的小孩,必须注意方法,尽量做到面面俱到;每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仔细清楚地讲解明白。
文章中哪一句话该停顿,哪一句话的意思完整了,都要讲确切,才能正确标注标点符号,让段落分明,以方便了解文意。
【故事延伸】
王僧孺读书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僧孺,他在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
王僧孺开始读《孝经》时,非常刻苦,能倒背如流。
可是当有人问他关于孝道的道理时,他却答不上来。
通过这件事,王僧孺明白,读书不仅要记忆还得必须懂得书中的道理。
渐渐地,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而且还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
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王僧孺就把书上理解的道理说给客人听,得到了客人的称赞。
王僧孺就这样学用结合,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后者断句, “国”和下文“直”、“贼”押韵。 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 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 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 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 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 “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 出与之。”
“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 送礼物。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 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 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 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 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了踉跄。
往:赠送
通:量词,篇;
相与:给你
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 是:
句读
句读(总部)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dòu,也称为句逗。
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中文名句读拼音jù dòu解释依字行气、声调压韵进入文言文体系出处《师说》、《淮南子叙》、《三字经》释义: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
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
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
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领悟词句,离经辨志——谈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谈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思路徐先国《礼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所谓“离经〞,也就是给文言文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近几年,有几省市高考命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或单独选文要求考生断句,如近~近年北京卷、近年福建卷、近年浙江卷;或在考查文言文其他内容的文段中抽出一段要求考生断句,如近年和近年辽宁卷、近~近年广东卷.无论如何选文,文言文断句其实都是考测学生在读懂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对文言句子形式的把握。
例如近年辽宁卷:13. 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这段文字中“嘻〞是叹词,必须单独成句,属上或属下都是错误的。
有的考生不知道“嘻〞是叹词,后断前不断,就把它理解成了语气词,当然就断错了。
再如近年广东卷:9.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有些考生不知道抓住其中的两个“也〞字来识别判断句,也不明白其中的“变〞和“势〞一属上一属下不是一个词,因而导致断句错误而失分。
总之,考生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文段,搞不清词义,所以不知如何下手,以致该断的没断,不该断的断了;不会借助发语词等句首词和语气词等句尾词准确断句;对文言句式尤其是对一些固定结构掌握得不好。
那么,怎样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其答题思路如何?下面结合高考的实际和同学们谈一谈。
一、借助特殊的文言词语1. 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书的标点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 法。 古書標點工作也因此有了更大發展, 如今,二十四史都已經有了標點本。 但相對我國浩如煙海的古書,已標點的仍是 少數,且難免有標點錯誤的地方。了解怎 樣標點古書,對於閱讀古文有很大幫助。
三、古文句讀的要求 1、字句必須能講得通。 劉禹錫《送魯周儒赴舉詩引》: 晝居外次,晨門曰:“有九疑生持一刺來謁, 立西階以須。”生危冠方袂,淺拱舒拜, 且前致詞稱。贄其文,頗涉獵前言。 晝居外次,晨門曰:“有九疑生持一刺來謁, 立西階以須。”生危冠方袂,淺拱舒拜, 且前致詞稱贄,其文頗涉獵前言。 “稱贄”指賓客初次見主人時送禮物。此指 送自己的文章。
四、標點古文的方法 1、識字辨義是標點古文的前提。 《三國志· 華佗傳》: (華佗)複與兩錢散,成得藥去。五六歲, 親中人有病如成者。 (華佗)複與兩錢散,成得藥,去五六歲, 親中人有病如成者。
曹植《與楊修書》: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 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 思。未易輕棄也。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 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 思,未易輕棄也。
3、要掌握足夠的古代文化知識。 《苕溪漁隱叢話》: 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 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史記· 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
《史記· 秦始皇本紀》: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用數位記日,大概起自東漢,但史書和其他 正式檔中,一般仍用干支記日。
《資治通鑒》標點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 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 仲舒之言也。* 孝廉分科古不曾有,“各一人”說各郡或國 分別推薦一人。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文言者,古人之言也,其文简奥,其意深远。
欲解其意,必先明其法。
兹有口诀一则,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一、审文体,识句式。
文言文文体,有经史子集,辨其文体,方知句式。
二、明词义,辨古今。
文言词汇,古义今义异,详考词义,勿以今释古。
三、析字词,探语法。
文言字词,用法多变,析其字词,探其语法。
四、观语境,求真意。
文言文意,往往隐晦,观其语境,求其真意。
五、比今语,译准确。
文言文译,贵在准确,比其今语,译其真意。
六、调语气,合文风。
文言文译,调其语气,合其文风,方为上乘。
七、校原文,验正误。
翻译文言,校其原文,验其正误,精益求精。
八、积经验,增学识。
翻译文言,需积经验,增学识,方能游刃有余。
九、守规则,避误区。
翻译文言,守其规则,避其误区,勿以己意乱其真。
十、多练习,熟于心。
翻译文言,多练习,熟于心,方能得心应手。
具体运用,可按以下步骤:1. 首审文体,辨句式。
2. 次明词义,考古今。
3. 再析字词,探语法。
4. 观语境,求真意。
5. 比今语,译准确。
6. 调语气,合文风。
7. 校原文,验正误。
8. 积经验,增学识。
9. 守规则,避误区。
10. 多练习,熟于心。
举例如下: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不足就改正。
”口诀助你,翻译文言,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
勤加练习,渐入佳境,文言文翻译,指日可待。
cn三字经测试题
三字经测试题姓名:班级:一、我会填。
(每空2分,共52分)1、人之初,()。
性相近,()。
2、玉不琢,()。
人不学,()。
为人子,()。
亲师友,()。
3、首孝弟,()。
知某数,()。
4、人不学,()。
幼儿学,()。
5、曰春夏,()。
此四时,()。
曰南北,()。
此四方,()。
曰水火,()。
此五行,()。
6、勤有功,()。
戒之哉,()。
7、匏土革,()。
丝与竹,()。
8、高曾祖,()。
身而子,()。
(),至玄曾。
乃九族,()。
9、史记一,()。
后汉三,()。
二、我会选。
(每题3分,共21分)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个故事发生在()身上。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2、“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中的“菽”指的是()。
A、小米B、高粱C、大豆D、玉米3、“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中的“豕”指的是()A、猪B、鸭C、鸽子D、狗4、“香九龄,能温席”告诉我们()A、要孝敬父母B、要尊敬兄长C、要认真学习5、“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A、要认真学习B、要帮助别人C、要学会谦让6、建立夏朝的是()。
A、尧B、舜C、禹D、汤7、“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这句话是说()A、要坚持锻炼身体。
B、做人要遵守礼节,讲求信用。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三、连线题。
(每题3分,共18分)头悬梁朱买臣锥刺股车胤如囊萤李密如映雪苏秦如负薪孙康如挂角孙敬四、简答题:(每题3分,共9分)1、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上说: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这些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你能写出历史上几个孝子的名字吗?(至少三个)2、“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三国时期的董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写出三个)3、《三字经》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多么的重要?班级:姓名:得分:一、我会填。
(64分)1、人之初,________ 。
详析句读,有效备考
详析句读,有效备考作者:冯荆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11期《礼记·学记》中提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其中的“离经”就是断句,“辨志”明辩书中的所表达的志向。
是说通过读书断句,明白书中的义理,有自己的价取向,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古人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断句,只有把文章的句读断好,才不会对文本产生误解。
古人读书如是,现代人读古文就更不能忽视句读了,否则就可能闹出笑话了。
由此可知,把断句作为考查是否读懂古文的一项内容就很有必要,也由是断句成为了高考卷的座上客。
为了突破断句,正确理解文意,在高考中取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近几年高考断句变化与发展方向,并揣摩出一定的规律进行有效备考。
一、总观全局,辨明方向总观2014年全国各省的17份高考卷中有9个省份是进行了断句的考查。
安徽卷、福建卷、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全国大纲卷、山东卷、天津卷,这8份高考卷中是没有对断句进行考查的题目。
也就是说,断句依然是考查学生文言知识运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在9份进行断句考查的高考卷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形式只有两种:其一,是客观题,给定4个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文意的断句;其二,是主观题,用“/”在答卷中给小文段进行断句。
考查的断处是5-12个,而断处又跟分值相匹配,一般2-3个断处1分,总分值是3-5分。
根据2014年这9份卷来看,断句的考查分值集中在3分,断处为5-8个。
由此,我们可知各卷命题人对断句命题的共识:断句的断处越多,出错的机率的越大,所以断处在6个左右,分值为3分是比较合理的。
这样命题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
明确了2014年全国各省对于断句的考查,我们可以推测2015年广东乃至全国其他部分省份依然是会保留对断句的考查。
同时,随着高考改革,语文的分值也有所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也会慢慢加强,加大对文言考查的力度是自然而然的,而断句这种体现文言综合能力的题型相信也会成为各省的必考题。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训诂学练习
一、选择题1.在汉代,我国就有了以________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后来所说的________。
2.“训诂”这两个字连始于汉代的________。
3.黄侃先生对“训”二字的解释是:“诂”就是“故”,意思是________;“训”就是“顺”意思是________。
4.从孔颖达到黄侃,训诂学的研究范围已比较固定,方向也日益明确,它偏重在________的研究,研究的语言单位更偏重于________。
5.早在两汉时代,训诂这门学问就已很发达,但最初的训诂严格的说还没成为一个学科,它只是一种附性于________的专门工作。
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________,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6.________是在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训诂的方式。
这种训诂方式,影响最大的是汉武帝时就广为流传的________和许慎所作的________。
7.我国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学学的学问被称为________,到清朝时,这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9.《尔雅》共19篇,前三篇是________二、选择题1.被称为“训诂学鼻祖”的是: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2.我国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是: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3.我国第一部几乎全书都用声训来解释的训诂专著是: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4.清代研究训诂的两大派别是:A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和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B朴学和理学 C音义之学与形义之学D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说文》之学和以王念孙为代表的《文雅》之学5.“义疏”是:A既解释原典又解释传注的注释类型 B偏重于为字词注音并兼释义注释类型C对于词义的疏证 D解释词义的方法6.《说文解字》分为多少部?A540 B206 C19 D93537.朱熹的训诂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和:A《诗诂训传》B《诗集专》C《通雅》D《广韵》8.《楚辞章句》的作者是:A汉高诱B唐王逸C汉郭璞D汉王逸三、名词解释1.训诂2.训诂学33.《尔雅》四、简答1.唐代的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诂者,古也。
经典诵读——《三字经》讲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异的 教学方式,私塾学堂里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使用的教材 都不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孔子讲授 “仁”,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仁字在 《论语》中出现了66次之多。一个仁字果真有如此多的岐义 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个学生天性、 秉赋的特点帮助他理解“仁”字的含义,否则他听不懂。对 孝字的解释也是如此,《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孝, 孔子的回答每个人都不同,例如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 “色难”。给父母脸色看,是子女经常干的事,如果能够做 到不给父母吊脸色,就是孝。 “色难”有两重意思,一是脸 色难看,二是不使脸色很难。这是针对子夏说的,可能子夏 经常犯“色难”的毛病。其他学生,不“色难”,孔子就要 换个说法了。因此,人文学科的许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佛家常说“法无定法”,要因人设教,这是在教学方式上的 讲究。
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 必须要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 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 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 的造诣就会受限制。但是怎样讲究? 讲究什么?这就需要为师者在教学 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进度等诸多 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千人千面,世间没有同样的两 个人,这就是俗话说的“龙生九 子,九子不一”。每个孩子都有 个人的特点,从性格、能力、接 受程度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所以 要因材施教,注意在教学方法诂,明句读”。训诂 与句读是读古书的基本功,训 者解也,诂者古也,所谓训诂 就是用通行的白话解释古文的 词义和字义,后世发展成一门 专科学问,叫训诂学。
句读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 古文都是一文到底,不 用标点符号,注意不是没有,而是不用,没有和不用是两 回事。为什么不用?因为文章一经圈点,文气就断了,正 如人的三焦之气本是畅通的,如被截断气机就滞塞不通一 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 文章就死了。一部《论语》一辈子都读不厌,每年读有每 年的理解,每次读有每次的体会,句读一变,整个文意就 大变,真是奇妙得很,所以不能断死。宋儒将《论语》活 生生的二十篇文章断死,变成现在的253条僵化的语录, 除了断章取义方便以外,孔子的思想被严重扭曲。因此对 古文训诂可以,不能翻成白话文;明句读可以,不能做句 读。
究竟是谁在“深追先帝遗诏”
语言文化究竟是谁在“深追先帝遗诏”□梅军摘要:《出师表》是义务教育九年级必读课目,从2001年至今,文中有一处标点经历了两次变化。
这样的标点变动,使“深追先帝遗诏”的主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陛下”刘禅在追思先帝遗诏,还是“臣”诸葛亮在追思先帝遗诏?笔者从语境分析和公文写作两个方面得出结论:应当是诸葛亮在深追先帝遗诏。
关键词:《出师表》;公文;标点;句读;主语笔者从2001年执教至今,见证了语文课本的几次改版。
其中有课文的删减,也有课文内容的变化。
《出师表》一文一直保留在九年级上册。
其中一处微不足道的标点,经历了两次变化,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愚以为虽“微”,但“足道”。
一、初中语文课本中《出师表》的两次标点符号变化《出师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标点符号变化,可总结为下表:教材版本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十三课《出师表》200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出师表》2018年人教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出师表》课文内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标点变化“察纳雅言”后标“逗号”;“深追先帝遗诏”后标“句号”。
“察纳雅言”后标“句号”;“深追先帝遗诏”后标“逗号”。
“察纳雅言”后标“逗号”;“深追先帝遗诏”后标“句号”。
上述两个标点的变动,使“深追先帝遗诏”的主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1版和2018版的主语应该是“陛下”;2002版的主语则应该是“臣”,即诸葛亮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2002年版本的改动有必要吗?改动的根据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了一些思考。
据笔者所能查到的资料,《出师表》中“深追先帝遗诏”一语前后,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法。
其一,前为逗号,后为句号,即认为“深追”的主语是陛下。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三字经》注释及翻译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三字经》注释及翻译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吧。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详训诂 明句读的意思
详训诂明句读的意思
“详训诂明句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把文字、音频和影像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详训诂明句读”要求学习者仔细阅读文字,以便能够准确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者需要通过看、听、说来深入理解文字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学习知识。
此外,学习者还需要通过思考和讨论,把文字中的概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加深对文字信息的理解。
其次,“详训诂明句读”要求学习者重点记住文字中的重要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以便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它们。
如果学习者不能把文字中的重要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记住,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把文字中的概念和道理联系起来,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最后,“详训诂明句读”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良好的发音,以便能够准确地读出文字中的音频信息。
学习者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把文字中的音频信息准确地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字信息的理解。
总之,“详训诂明句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阅读文字,熟记其中的重要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并且要准确地读出文字中的音
频信息,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只有掌握了“详训诂明句读”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 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故为之说Βιβλιοθήκη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梳理归纳
3.文言文中的判断句、_反__问__句__、__被__动__句__、__固__定__句__式__等都可 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对话词,如:“云”“曰”等,其后一般断开。
圈名词,先断易;抓虚词,知停顿; 察句式,明句读;看修辞,助断句。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考 题 印 证
纳
考题印证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 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 人 或 曰 夫 /鲁 小 国 而 有 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 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 谢吴起
考题印证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 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 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 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 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 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 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考题印证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 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 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 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 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 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 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 政之分与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纳
梳理归纳
1.文言文中的__名__词__或__代__词____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 时 可 先 找 出 _名__词___ , 如 人 名 、 地 名 、 __官__名__、__国__名__、__朝__代__名__、__器__物__名__等;也可先找出__代__词___, 如 吾 、 予 、 _余__、__尔__、__汝__、__公__、__卿__、__君__、__若__、__其__、__彼__、__此___ 等。这些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 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明句读,详辨志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 留 我 不 留 ?
下 雨 天 , 留 客 天 , 留 我 不 ?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 天 留 ,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句 读
!
寻 找 规 律
寻找规律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 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 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 南太守,迁尚书郎。
解题技巧
四个选项 分两组
两级排除 定答案
将两组对比分析,排除有明显 错误的一组
剩余两项依据此前所讲的判断 标志,确定正确选项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考 题 印 证
纳
解
题
学
技
以
巧
致
用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 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寻找规律
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 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 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 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 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 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 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前一般需断开。 虽、纵、向使、苟、故、然则、或、况、且、若 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其前一般需断开。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特别提醒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寻
找
梳
规
理
律
归
纳
考 题 印 证
解 题 技 巧
解题技巧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 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质说法
梳理归纳
2.__虚__词_____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 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类别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句首发语词 句首时间词 句末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 复句关联词 复音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嗟夫、唯、斯、今、凡、 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也、矣、焉、耳、而已;耶、与(欤)、邪(耶)、 乎;哉、夫。这些语气词的后面一般需断开。
判断句 “…者…也”“…也”等 反问句 “不亦…乎”“安…哉”“何…为”等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等
梳理归纳
4.古人写文章讲究辞采,经常使用 __对__举__、__排__比__、__顶__真_______等修辞手法,可根据这些特点断 句。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