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 •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①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②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 ③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
• • •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①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 ②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 面发展 • ③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 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 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
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 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 ①主要属于职业志向; ②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 ③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④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 合起来。
• • • • • •
• 2.儿童志向的培养 • ①从小加强志向培养; • ②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③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睡眠 食物 生理平衡 性 分泌
•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 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 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 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 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 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形成的。 • 一定水平: • ①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 ②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 • ③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 ④意识:自我意识完整
• (二)个性的特性 •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 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1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 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 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独有 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 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 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 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 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 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 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2.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狼孩的例子
6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因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 力系统 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需要必须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动机,并能人们作 出某种行为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诱因 外部诱因形成拉力
正诱因:(美味的食物) 负诱因:(变味的食物)
36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 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内容; 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强度。 (2)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方面,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反应;另一方面,具有相同行为反应的人则可能有 不同的动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有可能有多种;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好心 办坏事”。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怪病”。
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变化
思考:他们各自的主导性需要是什么?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进步性 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且是递进式发展的 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忽略了社会价值 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需要层次划分比较模糊,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心理课件-个性及其倾向性
➢ 如果學生因學習而得到強化(如取得好成績,教師家 長給予獎勵等),他們就會形成較強的行為動機;如 果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得到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可 能較弱。
2、需求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認為, 個體追求需要的滿足 是驅動行為的動力。
自我實現:理想、抱負 尊重需要:名譽、權利、成就
歸屬和愛的需要:社交、愛、被愛
• 出於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作用而學習,和出於學習的興趣和其中 的快樂而學習的個體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低的焦慮;學習堅 持性更強,並且能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 略),取得的學習成績更好。
• 內在動機和認同動機對學習成績有積極的影響,外部動機對學習 成績有消極的影響。
• 實驗研究表明,由外在因素所驅動的學生更傾向於面對只 需要表面認知策略的學習任務( Ames 1992;Dweck & Leggett 1988;Pintrinch & De Groot 1990 )。
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 ➢ 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後出現的強化,
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關係之後產生的對 下一步強化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成敗經驗 ➢替代性成敗經驗 ➢言語說服 ➢情緒喚起
5、歸因理論
– 歸因:人們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行為)進 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任何人都有 探索自己行為成敗原因的傾向。
超
自
我
我
本我
意識 前意識
潛意識
人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格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無意識部分
結 構
超我:遵循理想原則 ——意識部分,控制系統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第一节 个性概述 ▪ 第二节 需要 ▪ 第三节 动机 ▪ 第四节 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第4页,共56页。
第一节 个性概述
▪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
总和。
▪ 人格与个性
请列举你熟悉的某
个人的典型特 征……
▪ 人格与性格
▪ “你……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 “我这样做对不起我自己的人格。”
不可控制归因
4个因素: (1)努力
(2)能力 (3)运气
(4)任务难度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 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 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第27页,共56页。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第28页,共56页。
学习动机的激发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 “嘘,那个人人格不健全啊……”
个性是什么?
▪
……这些“人格”的含义一样吗?
第5页,共56页。
个性的基 本特点
个性的各个成分或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协 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以一个整体而运作。 当一个人的人格各个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 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 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改,禀性难移
“人心不 同,各如 其面”。
第6页,共56页。
第7页,共56页。
第8页,共56页。
第二节 需 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自身及自身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
并力求恢复平衡的一种内心状态。
要点: 1. 具有不平衡的存在 2. 主体感到不平衡的存在 3. 主体具有恢复平衡的愿望
八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
4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 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22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会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妻子或者 孩子.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爱 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社会流动带来的人的归属需要的缺乏,人们关 系的市场化带来的人的深情关系的缺乏。
缺乏归属与爱的人会将注意力高度指向与别人 的深度交流。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
25
马斯洛所描绘的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
26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
23
4、被尊重的需要:
个人对自立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 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 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种需要的满 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有地位和必不少.如果不满足,个体 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
.
24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个性及其倾向性课件
(二)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学习动机的 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 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 结果、归宿。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回答的 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而学习目的是 回答“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比如,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学习动机。“为 争取全班总分第一名而得到父母的奖赏” 则是学习目的。
• 生物性需要是与维持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和种族延续有关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是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所特 有的高级需要。 • 2、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 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braham.H.Maslow , 1908—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 人之一。
需要的层次理论
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达到自我实现的个性特征(马斯洛 )
1、有积极肯定自我的观念,有接纳一切人和全 世界的能力; 2、能和其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3、能够有效的感知并客观的对待现实,保持与 现实和谐的关系; 4、对现实永保新鲜感,不断地从生活中寻找乐 趣;
达到自我实现的个性特征(马斯洛 )
二、动机的种类
• 1、根据动机引起的原因: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
• 2、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理性动机来自社会性动机 ; • 3、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主导动机 与非主导动机 ; • 4、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三、 学习动机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 H· 马
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 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 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说明: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3、个性得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得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得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得,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得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得行为活动就是社会性得,个性就是在人得实践 中形成得,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 人们对职业得选择;它就是在生活环境得影 响下形成得。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就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就是指人们具有得某种支配与影响 她人以及周围环境得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与社会化权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得因素包括:一就是个 体成败经验;二就是替代性经验;三就是言语 说服;四就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就是影响行为得环境因素之一,它就是 个体要努力达到得、具体得成绩标准与结果。
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得能力有不同 得瞧法。这种能力得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得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 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根据动机得意识水平
有意识得动机: 无意识得动机:
根据动机得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得要求与外力得作用下 所产生得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体得内在需要引起得动 机。
2、生理性动机
饥饿
与胃壁收缩有关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与下视丘得神经中枢有关
渴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得化学变化有关。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安大 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侯老伯 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得鸟似得,在家里待 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让她买菜,她 故意到十多里路得菜市场买菜,来回消磨了大半天 得时间。她还无代价得给别人种菜、除草,给旧火 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得老伴与子女们都抱怨,并 带她到医院瞧病,结果侯老伯无病。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课件
(二)动机的动力作用
1. 激活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表现在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 指向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 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
3. 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 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动机的分类
1. 根据动机的引 发原因分类
3. 根据动机 的起源分类
2. 根据动机在活动 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4.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 标远近的关系分类
资料链接
神经性厌食症:节食不当的严重后果
神经性厌食症是由节食不当所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如没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仅仅 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厌食症情况严 重时,个体可因为拒绝进食而使正常体重下降50% 以上,进而导致生命的危险。厌食症的 主要症状除体重急剧下降外,患者对食物极度厌恶,先是忍着饥饿不吃食物,后来变成在食 物面前也不觉得饥饿,甚至在听别人的劝告而进食之后,患者还会以自行引导的方式将吃下 的食物吐出来。到这一地步,患者已由厌恶食物变为恐惧食物。
资料链接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 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人在感到热时,会 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人在感到饥饿时,会去寻找食物;人在感到口渴时, 会去寻找水源。这些时候,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 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特别拓展
克服学习动机不足的方法 (1)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培养求知欲。 (2)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好奇心。 (3)通过尝试而激发兴趣,首先,动手操作能够启迪我们积极思考。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培养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往往能使人发现别人未能发现 的东西,掌握别人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5)要感兴趣地去学好每一门课。你对某一门课不感兴趣,那就请你 坐下来,充满兴趣地想象这门课是非常有趣的,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学习这门 课,并设想在这门课中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
第八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本章要点:1、个性的概念以及组成2、需要的概念以及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概念及其动机的功能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5、动机与活动效率6、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学习个性理论,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因材实施,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个性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人格。
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
所谓面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或化妆的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就如我国京剧有大花脸、小花脸等各种脸谱一样,用来表现各种性格和角色。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个性。
其中包括了两个意思:一是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个性所具有的“外壳”,它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个性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心理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个性的内在特征。
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作为“人”的概念而抽象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情趣和行为风格的活生生的人具体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他在后天环境中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就会在他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
这些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个性。
个性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1
2
《我要上学》
苏玉仙小时候只会缠着妈妈说: “我肚饿,要吃馍,我肚饿,要吃馍。” 吃饱后就象别的孩子玩去了。可现在的 苏玉仙已经9岁了,越长越象个小大人, 她不再缠着妈妈要吃的了,却经常呆呆 地站在门中望着来回上下学的小伙伴们, 她多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啊。可是她 明白,家里穷,供不起她读书,她得在 家里帮助体弱多病的妈妈做饭、洗衣服、 打猪草。
43
• 26 喜欢设计房间,并善于布置得别具 一格。 • 27 喜欢设计一种新的发型或服装。 • 28 喜欢使用科学精密仪器和电子仪器 的工作。 • 29 喜欢饲养并精心照料小动物。 • 30 喜欢搜集植物或生物标本。
44
• • • •
31 喜欢外出旅游。 32 喜欢向别人传授知识和经验。 33 喜欢与人讨论各种问题。 34 喜欢阅读介绍科学家的文章和书籍。 35 喜欢阅读科技杂志(诸如《我们爱科 学》《科学小时》《科学动态》。
3
•
又一个春天过去了,当她看到比她小的孩 子也背着书包神气地走来走去时,她忍不住了。 跑到妈妈面前哭着说:“妈妈,我要上学,我 要读书,我要象别的孩子一样去学校。妈妈, 我可以早早起来做饭、洗衣服、放学回来就去 打猪草。妈妈,你就让我去上学吧。”…… • 后来,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上,玉仙终于上学了, 她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因为她立志长大能拥 有一所学校,当一名好老师,专门招收那些没 钱上学的孩子来免费上学。
•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 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 3、利用反馈 反馈应及时、具体、明确
28
教师对差生低期望的表达 (Brophy&Good, 1987)
①当差生失败时,教师经常批评; ②当差生成功时,教师很少表扬; ③教师对差生的回答,常常不提供反馈意 见; ④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注意到差生; ⑤教师把差生的座位安排在远离自己的地 方,或集中安排在一起。
心理学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个性:persona----面具----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在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是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征:㈠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并不是天赋的,主要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复杂的现实生活、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变同样会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变化。
㈡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正常人能正确评价认识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的矛盾成分,使其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二、个性的特征:㈢个性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
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既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个体的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
㈣个性的个别性(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然而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共同性,即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特征。
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群体在个性特征方面都具有共同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三、个性的结构: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一、小学儿童的需要: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种类㈠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需要:与维持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有关的需要。
如饮食需要、运动需要、休息需要、睡眠需要、排泄需要、配偶需要等社会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ppt
三、个性特征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相对稳定,具有可塑性) ❖4、社会性(针对生物性而言)
独特性
同一时代、地域的人们具有一些共同 的个性特点。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 环境、后天经验都不完全相同,因此 世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二个人。
整体性
问 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8世纪末叶欧洲探险家史金克在一个荒岛上独居了 4年,在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 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却无法忍受孤独的 感觉。为此,史金克学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 滨逊,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为伴, 每天和这些动物们进行长谈。但是,他仍然常常要 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不能自拔。 4年后,他虽然 重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但却无法完全恢复以前与 人交往的能力。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极探 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 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
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
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 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 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 返回人间社会。
个性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个性的结构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但 个性并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 这些成分之间错综复杂地交与可塑性
个性特点是或多或少固定而经常地表现 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而在某个 特定情景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则不是。 同时,个性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虽 然过程较缓慢,但外在环境和内部因 素的改变可以造成个性的改变。
2. 在同一时期内,一个人的需要不只一个, 而是多个,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必定有一 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某行为活动 的优势动力。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第八章个性倾向性一、个性倾向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它们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心理面貌、社会特性千差万别。
因而,个性倾向性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需要的基本概念(一)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类别1.从需要产生或起源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睡觉、呼吸、运动等)(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3)性的需要(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人在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对文化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认对事物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如食物、自卫、性等)和高级的(如豪宅、名车等)精神需要即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自尊等方面的需求(三)需要的层次人的各种需要不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明确是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的需要:(由低到高)A.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B.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C.归属与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感情D.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E.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嫉妒发挥)三、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中学生的需要也不同儿童时期的需要,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性的需要。
其主要特点有:肯定和尊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四、需要的发展与培养(一)生活实践促进个体需要的发展(二)中学生需要的培养: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四、动机的基本概念(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心理学教程练习册)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一、选择1、个性是( B )形成的。
A、天生的 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 C、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 A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 D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B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
A、可变性 B、发展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6、个性是( C )的统一。
A、稳定性和社会性 B、整体性和社会性 C、普遍性和个别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7、( B )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
A、需要 B、志向 C、兴趣 D、世界观8、( B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A、活动需要 B、认识需要 C、交往需要 D、成就需要9、( D )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A、需要 B、志向 C、兴趣 D、世界观10、( C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
A、活动需要 B、认识需要 C、交往需要 D、成就需要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 C )。
A、个人价值观 B、群体价值观 C、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 D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个别性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D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 B )直接相联的。
A、需要 B、认识能力 C、情感 D、活动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
A、核心 B、本质 C、关键 D、主体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 B )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自尊需要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 C )。
个性及其倾向性2
三 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因生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状态。 (原发性、生物性需要)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基本性 的特点。 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条件缺乏而引起的内部 紧张状态。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对衣、食、住、行的相关事物的需要 精神需要:对交往、认识、美、道德、创造等的需要。
二 个性的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
个性的整体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性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 面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 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其内部构成来看,个性是一个多层 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高
工 作 效 率
低
低
动机水平
高
五、动机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内驱力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 能的混合物。 生的本能(力比多) 死的本能(萨拉托斯) 人类的行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组织相互作 用的产物。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人类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无意识本能,但本能不 能消除,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永久的。
四、 需要的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 需要是个性的中心概念。需要是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 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反应,使原来的紧张情境解 除紧张,具有定向目的性。 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 人的全部需要是一个系统,它们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内 部保持一种平衡。 每个人的需要都是有层次的,各种需要的重要性是不同 的。在需要满足过程中,总是重要性排前面的具有优先 权。
(完整word版)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3、个性的社会性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
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不是天生的 个性也不是在后天立即形成的 个性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
关于“一定水平”
认识要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有完整的 自我意识。 情感要发展到能够正确地自我体验 意志要发展到能够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 1、稳定性 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形成的,心理的 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从发展的角度 讲,个性又具有可变性。但主导特性而言,个 性是稳定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
2、整体性 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 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性的第一层含义:个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 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第二层含义: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要影响 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人不仅能察觉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 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 点。(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周 围环境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见第 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儿童的需要 需要: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 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 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一)需要的种类 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分成了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性 个性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 生物的。
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个性的 普遍性。但个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表现出一 个人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个别性 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 的特性。 个性个别性突出体现为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的差异。 个性的个别性和个性的普遍性,是个性的两个 侧面。人的个性就是个性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 统一。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包含三个系统。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 个性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 需要、兴趣、志向(见后) 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需要与动机
动机:当某种需要被人意识到并变成推动人进 行活动的内部原因之后,便形成了动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 表现形式。 动机的分类: 正确的动机 :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动机 错误的动机:有损于社会和他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