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文言句式
夫亦愈知治矣。
答案:(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 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宾语前置句)
2008浙江卷:
语段1: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 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 居大不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答案:(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 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判断句)
语段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 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翻译划线句子)
答案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 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省略句)
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中心词+ 定语+者 中心词+之 +定语+者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 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①……者,……也 ②……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我为赵将。 梁父即楚将项燕。 相如素贱人。 3.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刘备天下枭雄。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③……者,……。 ④……,……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方 1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2甚矣, xx 之不惠!( xx 之不惠!甚矣!)3xx 室!(室 xx!)4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5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6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7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种类的句子重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xx、曷、 xx、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
这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如:“利欲熏心”、“俯首贴耳”等。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 xxxx,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何辨别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慨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
〞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慧了。
〞例2“如鸣佩环〞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含: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
否认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2:《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汇报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文言文倒装句”例解
“文言文倒装句”例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一:①大王来何操?——操何②沛公安在?——在安③客何为者? ——为何(者:语气词,解释为呢)总结共同点:一是都是疑问句,二是疑问代词“何”、“安”、“何”做“操”、“在”、“为”的宾语,由此得出结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例二:①忌不自信。
——不信自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之:这样的事情)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总结共同点:一是都是否定句,都有否定词:不、未、不;二是都是由代词自、之、余冲当宾语,由此得出结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例三: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断句、文句),不解惑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③唯命是从——唯从命④唯利是图——唯图利结论: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四:①何以战?——以何(用什么)②项王项伯东向坐。
——向东结论: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小结宾语前置的4种情况。
3.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4.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放在所修饰或者限定的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之后,出现定语后置现象。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中有趣的倒装句哟!你知道啥是宾语前置不?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该是“有何陋”,这里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该是“吾与谁归”,“谁”这个宾语跑到前面去咯。
再来说说定语后置。
像“马之千里者”,正常得说“千里之马”,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啦。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其实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状语后置也很有意思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于蓝”这个状语被放到后面啦。
“具告以事”,原本该是“以事具告”。
主谓倒装也有呢!“甚矣,汝之不惠”,正常是“汝之不惠甚矣”。
怎么样,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很有趣呀?多去琢磨琢磨,会发现更多好玩的地方哦!稿子二亲!咱们一起来瞅瞅文言文中那些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倒装句哈!先说说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
还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得是“莫肯顾我”才对,“我”跑到前面去啦。
定语后置也来瞧一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这两个定语放到后面去咯。
“石之铿然有声者”,实际是“铿然有声之石”。
状语后置也别错过。
“战于长勺”,正常得说“于长勺战”。
“生乎吾前”,得是“乎吾前生”。
主谓倒装也很特别哟!“美哉,我少年中国”,其实是“我少年中国美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像个小迷宫呀?多走走,多探索,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秘密啦!你要是碰到不懂的,随时来找我聊聊,咱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18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19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1宋何罪之有公输22唯利是图成语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4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6其余例句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4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5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6倒装句方面的失误这类失误以不能识别“定语后置”现象者最多;对用提宾标志表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无条件的“动介宾倒装”句式,不能识别或译错的也不少;其他各种倒装句式,在选择判别题中,时有不同程度的误断;这主要是没有从规律上去把握这方面的知识所造成的。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包括四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詞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整理版]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四、介宾结构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篇二:文言文倒装句类型】一、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二、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沛公安在?(应为“在安”)(《史记.项羽本记》)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