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校教研人员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培育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在编在职工作的、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XX,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备较好的合作研究基础与经历,在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核心人员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含2项,其中一项必须在研)或获得厅市级三等以上奖励(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含2项)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5.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符合和我省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前沿研究等,研究课题具有可预期的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团队。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保障科技创新团队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实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搭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团队建设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健全团队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七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对团队成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加强团队内部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整体凝聚力和执行力。
第九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定期召开团队会议,总结工作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团队学习机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实力。
第三章工作规范第十一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得违法违纪,不得损害团队的形象和利益。
第十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按时完成任务,确保工作进度和成果。
第十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盗用他人的科研成果。
第十四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重视团队成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团队成员的身体健康。
第十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团队成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团队工作的正常运转。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1. 引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中,建立一个高效、协作和创新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组织决定制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以促进团队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介绍该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
2. 团队组成与成员要求2.1 团队组成科技创新团队由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涵盖技术开发、市场推广、项目管理等方面。
团队成员应具备与团队目标相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2 成员要求为确保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要求:2.2.1 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背景;2.2.2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与不同领域的成员有效合作;2.2.3 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2.4 具备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3. 团队角色与职责为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明确团队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和职责非常重要。
3.1 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体的团队管理和决策,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并与高层管理层进行沟通和汇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3.2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执行和监控。
他/她需要与各个团队成员合作,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负责项目成果的整合和汇报。
3.3 技术专家技术专家负责团队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并参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4 市场推广专员市场推广专员负责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推广,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并与销售团队紧密合作,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团队工作流程4.1 项目立项任何一个新项目在启动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立项程序。
这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源预算及风险评估等工作。
只有通过立项程序的项目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4.2 项目管理每个项目都应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来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项目经理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制定项目计划、分配任务、跟踪进度,并定期召开项目会议,及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
4.3 团队协作团队成员应积极沟通和协作,及时分享信息和经验,推动团队的创新和进步。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
第三条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四条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两种类型。
第五条A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
具体条件如下:1.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人左右为宜;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3.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万元以上(含10万);4.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第六条B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1.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制度
一、总则为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系主任、科研秘书、教师代表等担任成员。
2.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下设办公室,负责团队日常管理工作。
三、工作职责1. 制定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实验竞赛等。
3. 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和条件。
4.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
5.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6. 定期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改进。
四、成员职责1. 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案。
2. 团队成员应关注国内外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
3. 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4. 团队成员应做好团队协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五、激励机制1. 学校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支持。
3.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拓宽视野。
4.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六、考核与评价1. 学校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团队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
2. 团队成员的考核与评价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科研业绩、团队协作精神等。
3. 考核结果作为团队和个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办公室。
3. 本制度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相关政策冲突,以国家、地方及学校相关政策为准。
论高职院校科技团队管理
论高职院校科技团队管理[摘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着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从分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缺位入手,论述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科技团队管理的六个机制创新:内培外引,激活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元组合,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过程管理,引入PDCA循环管理机制;绩效考核,健全科技团队的评价机制;激发能量,拓展科技团队的竞争机制;搭建平台,创新科技团队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机制管理特点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有利于学院优势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团队领军人物的成长;有利于增强院校应用性科研的实力,研究出更多成果,提高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院校的社会知名度。
①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配套相关运行机制来保驾护航。
因此,如何提高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即成为高职院校科技团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三个缺位1.管理目标的缺位。
高职科技创新团队是以技术研发、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工作内容,由专业内及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组成的群体。
②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已经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可以参照普通高校的科技团队管理模式。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给团队管理带来了偏差。
一是在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管理上,缺乏内部沟通和团队文化建设的意识,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少,尤其是技术难度较大的技术应用开发项目难以突破。
二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市场相脱离。
缺少企业调研的主动性,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出现了理论研究多、投入市场少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是科技创新团队缺少严密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团队成员目标不明确,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
2.管理评价的缺位。
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上,还存在原来的习惯思维。
一方面仍以教师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的数量和等级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科技创新团队应在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单一,重视有形成果的考核,忽视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考核,其结果是不少科技创新团队以个人的研究成果代替团队的成果,表面上看团队成员有不少,但真正参与研究的成员不多,科技创新团队形同虚设。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为了加强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方案,以帮助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并培养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 优化团队组织结构为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应遵循相互协作、分工明确、高效沟通的原则,合理划分各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其所长。
2. 激励机制与培训计划制定激励机制,以激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鼓励他们在项目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制定定期的培训计划,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3. 多元化团队建设在科技创新团队中注重多元化的人才搭配,既包括技术专家,也包括市场人员、管理者等各类角色。
通过多元的人才结构,促进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并提高团队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和响应能力。
三、人才培养工作方案1. 建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制定科技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
其次,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科技人才的培养。
最后,定期评估培养效果,不断改进培养计划。
2. 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在大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高校推动科技创新教育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资源。
3. 搭建科技交流平台通过组织科技交流会议、论坛等活动,促进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拓宽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
四、实施与评估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细化为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合理安排资源,并及时跟进和调整。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标题: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方案包括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支持与保障机制、激励与评估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1.1 目标:(1)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通过团队建设,推动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理念:(1)以问题为导向:团队的科研方向和项目选择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建设应注重学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科技人才。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2.1 团队类型:(1)学科导向团队:依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科特长,组建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团队,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
(2)兴趣导向团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2 人员配置:(1)团队负责人:由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团队的整体建设和科研项目的选择、组织和管理。
(2)研究骨干:由团队负责人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
(3)团队成员:包括学生和其他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分为研究生和本科生。
三、支持与保障机制3.1 资金支持:(1)学校:学校应加大对团队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并设立科研项目奖励基金,用于激励团队成员取得突出科研成果。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本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
二、团队建设方案1. 成立科技创新团队根据所需领域和科技创新方向,成立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应包括具有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并确保团队的多样性和协同互补性。
成员应通过选拔、考核等方式确定,并建立持续优化的人员激励与流动机制。
2. 定期组织创新研讨会团队应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研讨会可以包括技术报告、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旨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提升技术水平,并加强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交流。
3. 实施项目导向的工作模式团队工作应以项目为导向,将科技创新任务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明确项目目标、计划和资源需求,实施科学的项目管理。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将任务责任明确到位,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完成质量。
4.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知识共享平台,鼓励团队成员将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平台可包括内部刊物、在线论坛、科研数据库等形式,为团队成员提供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机会,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和合作机会。
5. 鼓励创新草根和探索精神对于具有创新想法和探索精神的团队成员,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可以设立创新奖项和激励机制,提供专项研究经费和技术支持,帮助团队成员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6. 加强团队培训与学习组织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训可以包括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理论与方法、团队协作与沟通等内容,旨在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7.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团队的创新成果和贡献进行评价和激励。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创新项目等方面,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激励团队成员展现更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方法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方法引言科技创新在学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组织和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且没有法律纠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以帮助学校高效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组织架构1. 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一个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并监督和评估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
2. 科研中心:建立科研中心,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科研中心可以根据不同研究领域设立不同的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由一位负责人和若干位研究人员组成。
3. 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可以设立一些科技创新团队,由对某一特定领域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组成。
这些团队可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科研中心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管理方法1. 项目管理:学校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科技创新项目。
每个项目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并由专门的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和协调项目进展。
2. 资金管理:学校需要建立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管理机制。
对于每个项目,应该制定详细的预算,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合理性。
3. 人才培养: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4. 成果评估:学校需要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评估机制,对每个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改进科技创新工作,并为下一阶段的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结论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科技创新工作,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这种简单且没有法律纠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校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XX科技职业学院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XX科技职业学院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强化团结协作,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学科方向及个人学术方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从体制和机制上引导科研人员逐渐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需要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尽快提升我校的学术创新水平,多出高层次、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机制创新,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练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以期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
第三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重点学科的成员和研究方向为基础,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团队建设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多出成果为目标。
第四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分A、B两类进行建设和管理。
A类团队为学校重点支持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又称科技创新团队),应依托本校省、校级重点学科及其科研领域,瞄准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或技术创新领域,或是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B类团队为学校倡导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需要而组建的团队(又称学术团队),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紧密结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第五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工作基础。
第二章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条件第六条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
第七条团队的人员组成。
A类团队学术带头人可以是校内人员,也可以聘任校外人员担任,其他核心成员一般为2-4人;B类团队学术带头人一般应是校内人员,其他核心成员一般为2-4人。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在科技行业中,创新是推动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而一个高效管理的创新团队,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
因此,科技行业的企业不能忽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应该是一个组织体系,能够统筹管理人才资源,激发创新动力,提高研发效率。
二、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培养1.选拔合适的成员: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招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
例如,需要有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市场专家等不同角色的人才。
通过对潜在成员的综合评估,选拔出最适合团队需求的人才。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科技行业创新团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因此,团队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通过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激发创新动力1.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新需要一个积极且舒适的工作环境。
科技行业的企业应该为创新团队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包括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设备和工具等。
2.鼓励创新思维: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充满创造力的思维。
团队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的创新思维培训、组织内部的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团队成员提供新的创新想法。
四、促进协作和沟通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使成员可以及时分享信息和反馈意见。
可以通过团队例会、日常交流、在线工具等方式来促进团队内部的沟通。
2.加强跨部门合作:为了促进科技行业的创新,创新团队需要与其他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团队管理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主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
五、激励和奖励机制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科技行业创新团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
团队管理者应该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并根据实际绩效进行评估。
2.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应该与团队绩效相匹配。
可以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机会、专利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和奖励团队成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
扬州市职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学校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强化学校科技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技人才,逐步培育一批以项目为载体,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标志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三条建设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遴选、动态管理、目标考核。
第四条建设目标: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遴选4-6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群)方向和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创新成果。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应是本校正式在职人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 周岁,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风端正,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
同时还需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三条。
1.近五年内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与团队研究方向(领域)一致的核心期刊(CSCD或北图核心,下同)、SCI收录、EI来源期刊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2.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3.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1部(10万字以上)或主编教材2本;4.近五年作为主持人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1项或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5.近五年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或服务企业、行业项目1项以上,且到账经费总额15万元以上;6.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2项以上(第一完成人)。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武汉工程眼业技术学院学抿Wubad EtigLiiecriag la$EiE«Ee Vol.JSNo.l March202B第33卷第I堰2021年3月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游涛(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80)摘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定位不明、缺少平台、没有重大选题、没有足够的项目支撑、没有稳定的团队和领头人、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可以有效地弥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短板。
文章分析了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和特性;阐述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为科研创新团队如何确定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完善管理办法、凝练研究方向、细化工作计划、发挥首席师的核心作用、加大政策倾斜等促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科研管理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524(2021)01-0047-05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连续四年立项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这一形势推动下,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使得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和要求,高职院校自身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鲜见发布。
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关于“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文章有1447篇,而关于“高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文章仅124篇。
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1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较短,且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中等职业学校或成人高等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较弱;而在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中,科研工作的发展也远远滞后于专业建设的发展,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贯彻《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XX,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按学科类别建设,围绕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专业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模式创新,组建不同类别的复合型科研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研究。
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
第五条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相辅相成,相互支
撑。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具体条件如下:
1.科技创新团队要有明确的学科专业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团队以学科(专业)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
2.团队带头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任教师;每个团队规模原则上由5~10位成员组成。
一人只能担任一个团队的带头人,且团队带头人不允许做另一个团队的成员。
3.团队成员组成中,副教授(或博士)不少于2名,40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
4.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每年达10万元以上(含10万)。
第三章申报与审批程序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每三年组织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为12月初,由各系部按照条件组织申报。
第七条申报时必须填报申报书(附件1)和建设规划书(附件2)并上报科教处,科教处根据条件进行资格初审后,报院学术委员会复审,复审通过的团队将参加科教处组织的答辩会,由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报院长办公会批准,由学院下达正式文件。
第四章团队管理与考核
第八条团队负责人由学院聘任,并签订聘任协议。
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建设具体情况自主聘用,实行动态管理。
第九条团队负责人可在学院范围内公开招聘团队成员。
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质按量完成科研任务的成员,团队负责人有权解除与其的聘用关系;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协议职责,学院有权提前解除与其的聘任协议。
第十条团队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每年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第十一条科技创新团队3年为一个考核期,学院将从成果、专利、论文、专著、专业后备人才培训成果等方面定期组织评估和检查,对团队进行整体考核。
考核指标如下:团队负责人负责本团队成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团队中4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总次数不少于5人次;每个团队以学院为第一排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论文2篇,并完成下列四项任务中的两项:
1.完成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性专利2项;
2.获纵向科研经费和完成横向技术服务项目产值(学院配套经费除外)30万元;
3.主持完成本专业方向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2项;
4.至少有一项研究成果在相关行业企业或同类院校推
广应用。
第十二条每年年终科研团队将书面工作总结交科教处,科教处每年对成立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按任务计划书进行阶段性检查、考核,团队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资格。
三年建设期结束,团队要对照考核标准和具体建设情况全面总结,科教处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各团队负责人,对每个团队工作进行量化评价与考核。
团队负责人应重点策划团队建设目标,组织申报项目和领衔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负责团队分工协调,指导和组织科研项目攻关,建设期满,团队考核合格,则团队负责人科研考核视为合格;同时该团队成为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并由学院下文进行命名,团队成员在职称评定和科研项目申报中具有优先权,学院将对院级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第十三条批准成立的团队应制定计划任务书,明确具体研究发展任务,并报科教处审核备案。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由学院任命,以学院发文为准,无行政级别。
第十五条科技创新团队不具法人资格,可独立开展学术交流、争取纵向科研项目或进行横向项目洽谈活动,但无权对外直接签订负有法律责任的项目合同及进行销售活动。
第十六条批准成立的团队与科教处签订计划任务书,明确具体研究与发展任务。
第十七条学院对每个团队在建设期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科研研讨、外出学术交流、聘请校外专家对团队培训、指导等,不得用于版面费、劳务费等支出。
经费实行预算制,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和预算,科教处审核,报学院研究后由团队按规定使用,专款专用。
团队负责人应对经费的收支情况向全体团队成员公布,并按财务制度办理相关财务手续。
第十八条本规定未尽事宜,由科教处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交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学院研究决定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科教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