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

合集下载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标签:麻黄附子细辛汤;尿频;窿闭;验案1病例介绍1.1尿频1.1.1患者,男,70岁,农民,四川省剑阁县元山镇人。

主诉:尿频。

首诊,2011年1月13日。

患者行走二十余步路,脐下至大腿上就开始发热,随即急迫小便,小便量少,点滴而已,甚感全无,休息片刻,上述情况缓解。

且双腿双下肢发冷、麻木,腿冷至膝,腰骶疼痛,阴天加重。

脚心(涌泉穴处)发烧。

嗜睡、精神差、心慌。

大便干燥,舌质红、苔水滑,脉细、脉代。

听诊闻及早搏。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过缓,心率47 次/min,伴心律不齐、房早。

(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诊断:尿频。

病机:阳虚湿滞。

治疗:湿阳化滞。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麻黄10 g,黑附片(先煮)10 g,细辛6 g,大黄10 g,两付,水煎口服。

1.1.2二诊二诊于2011年1月18日。

自述:第1次服药当晚,饭前喝了约300 ml面条汤,饭后因某种原因多服药约900 ml。

可是,服药当晚只2次夜尿,以前夜尿不小于8次,且晚餐不敢吃稀饭。

现行走五十余步时,才局部发热,急迫小便症状显著减轻,只是小便有烧灼感,自感很有精神了。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率67次/min;(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处方:1月13日处方加滑石30 g,二剂,水煎口服。

1.1.3三诊三诊于2011年1月22日。

患者今日赶集,恐不能按时返家,故将2次药量一次服完。

14点左右来诊。

自述:行走百余步,方有局部发热,小便感、量不多。

口干不欲饮,大便不成形,肛周湿润,肛门烧灼,手足发冷,但脚心已不烧。

嗜睡、脉浮有力、舌质红、苔薄滑。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黑附片(先煮)10 g,人参15 g,甘草6 g,白术20 g,干姜4 g,黄连10 g,苦参20 g,生地榆20 g,丹皮10 g,猪苓20 g,两付,水煎口服。

1.2癃闭患者,男,45岁,医生,本院职工。

主诉:小便闭塞、欲便不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尹××,女,二十五岁。

产后六日,因右侧乳房患“急性乳腺炎”赴某医院就诊,经用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不减,又改延中医外科诊治,认为系热毒所致,当即投以清热解毒之剂,外敷清热消肿软膏。

连用五剂,诊治十余日,寒热不退,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反而日渐增剧,遂延余诊视。

证见:患者发热而恶寒,清晨体温37.4℃,午后则升高至39℃左右。

头疼,全身酸痛,右侧乳房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

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

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

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

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

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附片30克麻黄9克细辛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王不留行9克炙香附9克生姜15克甘草6 克次日复诊。

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漐漐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乳房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呻吟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

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

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细辛3克炙香附9克苡仁15克附片45克生姜15克连服二剂,右侧乳房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

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

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各家论述《注解伤寒论》: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医方集解》: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古方选注》: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汗证无论外感及内伤疾病都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内伤病中往往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是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局部汗、黄汙等,其中自汗:即无时无故澉然汗出者。

盗汗:睡而汗出,醒来乃止者。

局部汗: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

黄汗:汗出黄色,染衣。

可见于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临床当分虚实,辨其寒热,多分型为:肺胃失调型、阴虚火旺型、阳气虚微型、湿热蕴蒸型、正邪交争型等。

根据《新中医》1991,(8):17,姜兆友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阳虚之五更汗1例。

处方:麻黄9克(蜜炙),甘草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后人),葛根15克。

6剂痊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首先分享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三则有效医案,
案一,2018年12月以来,北京的冬天一直未下雪,天气寒冷,患者女50多岁,咳嗽,咽干无疼痛,血象无异常,舌淡右脉沉细,麻附细加苓术、苏子、前胡等,后咳嗽消失。

案二,老年患者因为腰痛给予针灸治疗时,自述尿频多年,尤其是晚上起夜7-8次,痛苦不堪,诊脉右三部脉沉细,麻附细汤加菟丝子、韭菜子固肾调理半月,后起夜3次左右。

案三,2019年2月份我回到山西老家,本家一婶婶,自述最近白带突然增多半月余,伴腰酸,面白,舌胖大水滑,右尺脉沉细,选方麻附细加甘草干姜苓术汤加减,6付有效后,后续服12付,症状十去八九。

我对麻附细汤的使用,主要源于跟诊徐书老师的医案学习及老师的讲座。

老师对麻附细汤的认识更加深邃、使用更加广泛,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展开全文附一;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典型医案一例;扬某,女30岁,患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咽痛,经治三日,注射青霉素800万单位,服银翘散2剂,病势有增无减,邀余诊视。

见患者面壁蜷卧,盖两床棉被仍寒战不已。

面色青灰,白睛尽赤,扁桃体微肿,色鲜红,体温39.5,查其双膝冰冷,腰痛不能转侧。

饮些许桔子汁,便觉胃寒嘈杂。

时时思睡,又难以入寐。

苔白润而不渴,脉沉细微。

从症状看,有太阳伤寒表实证,从脉象沉细,欲寐蜷卧看,又为少阴之本证;而目赤,咽痛,高则又似温邪。

当时正值流感流行,门诊病人十之八九,属银翘汤证。

而前医用银翘汤2剂,病反加重,颇滋疑惑。

乃详询病史,如得悉素有食少便溏,五更泄泻之恙。

较常人畏风冷,腰困痛,时欲躺卧等情,此证素体阳虚无疑。

肾元虚惫之人,感邪多从寒化。

《伤寒论》辩内外之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可见此目赤,咽痛,高热俱属假象。

咽部之鲜红色,等同“面赤如妆”(曹炳章云;舌红并非火)也是寒象。

乃断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交虚,妄用寒凉,重伤肾阳,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

伤寒少阴篇有“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基本合拍,但仍偏于攻邪。

患者虚多邪少,亟需顾护下焦元气。

乃疏一方;麻黄10克,附子18克,细辛10克,肾四味120克,当归30克,仙茅巴戟各15克乃麻附辛合二仙汤去知柏,加肾四味,以鼓舞肾气。

服后得汗,安睡一夜,次日痊愈,目赤咽痛也退。

因脾肾久虚,嘱原方去麻附辛,加党参30克,灵脂15克,生芪30克,炮姜10克,5剂,以健固脾肾。

4年后偶遇街头,见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据云;其多年缠绵不愈之五更泻竟也获愈,体质增强。

往昔每月患感冒三五欠,病愈之后4年来只感冒一二次。

肾者本也,本固则枝荣。

古人谓;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洵非虚语。

论;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脉沉反发热者,脏病连经,咽痛者,少阴脏寒,亡阳之象也,此在少阴篇已经说明;又在太阳篇说明,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在太阳总纲二,申明寒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对于脏病连经的,辩证与病理方药,也给出了提纲,剩下就是要多读病例多临床,积累经验,融汇贯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六经皆有发热,杂病亦多常见。

本证乃寒邪外侵,肾阳不足,寒客脉络,阴阳相争所引起的发热。

此方证之发热临床中常兼见:低热无汗,恶寒倦卧,面色白,精神萎糜,口淡不渴,苔白多津,四肢欠温,脉沉细或浮而无力等症。

我们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阳虚发热,尤对年老体弱,感受寒邪,用之多能取效。

实践体会、病邪在表、内挟阳虚,麻桂柴胡之方不宜解其外;入里而不深,外兼表邪,真武四逆之法不能温其内,所以此方发表温经最为合适。

附子麻黄需用9至15克为宜,临床运用甚多,从没有出现过麻黄发汗亡阳之反应,服药仅为微汗出。

现举临床治验:李××,女,49岁,1978年6月15日诊治。

患者素体虚弱,近半年来右半身似有虫行皮中感,10日前突然晕倒,舌蹇语拙,右半身偏瘫,初见喉中痰鸣,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症状改善,但余留低热不退,继处小柴胡,银翘散,藿香正气散等中药和西药治疗,发热仍未好转。

证见:低热无汗,形体消瘦,面色的白,精神萎糜,右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吐字不清,恶寒无汗,四肢欠温,口淡不渴,苔白多津,舌体右斜,脉迟细无力,血压:14.7/8.0KPa,体温:37.8℃。

此为肾阳虚衰,寒客脉络。

盖全身气血的运行靠阳气的推动,由于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导致气血凝滞,痰湿内生,用化痰祛湿之剂其湿痰稍减,但阳虚仍不能鼓气血之行,寒湿之邪留滞经络,郁发低热,用清热和解,解热等药不效的原因也就在于外不能祛其寒;内不能壮其阳。

观其脉证,思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投此方试服。

方用:黄芪30克,炮附子12克,细辛4.5克,麻黄6克,当归15克,嘱其频服。

上方服2剂,身微汗出,体温正常,出人意料的语言清楚,能自述病情,继以上方加活血益气药物调治服30余剂,能弃杖行走,生活自理,参加劳动,2年后追访一如常人。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医案举例】1.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

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

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

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2.失音医案李某,女,48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失音2天,伴咽喉微痛,吞咽不利,恶寒,无汗,口不渴,咽部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风寒入于少阴。

治当温经解表。

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细辛4.5g,附子12g,桔梗12g,北杏仁10g,甘草6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而愈。

(许文东《国医论坛》1998;6:15)原按:《杂病广要·瘖》说:“暴哑声不出,咽喉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之。

”足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故用附子温肾,麻黄、细辛发表散寒,而细辛入少阴经又为引经药,桔梗、北杏仁宜肺利咽喉。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捷效。

3.心悸(心动过缓)医案盛某某,男,65岁。

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

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火神派痹证医案6

火神派痹证医案6

火神派痹证医案6膝关节肿痛1.李某,女,57岁,农民。

2006年10月11日就诊。

患者右膝关节肿痛数年余,曾多种方法治疗时好时坏,近来又有加剧趋势。

现症见:右膝关节肿痛、发凉,白天行走困难,活动后肿胀加重,畏寒肢冷,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肾阳亏损,阴寒凝滞,关节经脉闭阻。

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通络。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30g,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熟地100g 水煎服,日一剂。

3剂。

同时用白芷100g,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1——2/a。

复诊:水煎服药,加上外敷白芷粉,全身微微汗出,右膝关节疼痛大减,肿消,原方再进3剂,以强化治疗效果。

按语:膝关节肿痛中老人非常多见,一般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年高体弱,肾阳亏损,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

方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重用熟地以平调肾中之阴阳,加之重用麻黄宣通凝滞,结合外用热敷,内外合治,加强了局部的温通作用,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㈣.长期腰痛1.李某,女,36岁,农民。

2006年10月6日就诊。

患者有慢性腰痛病史10年余,经常习惯性腰扭伤,腰部发凉,经过B超、CT等多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经常是弯腰后不能立起,慢慢活动后才能伸展,曾应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均无显著效果,每次电热疗后一时好转,停后又病如初。

现症见;腰背酸痛,不能过度活动腰部,弯腰后不能立即伸展,腰背部发凉,畏寒肢冷,天冷或冬季腰痛加剧,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证属少阴阳虚,治宜温肾壮阳,强腰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炙甘草10g 杜仲10g,牛膝10g,肾四味各30g(仙灵脾、枸杞、菟丝子、补骨脂)水煎服,日一剂。

3剂。

复诊:服药后,自感腰背部有类似理疗后的温热感,腰痛减轻大半,全身轻松,要求再服,又进3剂,腰背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又加服2剂,隔日服1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全身痹证(浑身疼痛)医案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全身痹证(浑身疼痛)医案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全身痹证(浑身疼痛)医案案例1.海某,女,36岁。

2012年1月15日初诊:夜间周身疼痛三四天。

每于夜半约1点时周身酸痛,然后汗出则减。

下肢酸麻,口唇起疱,咽部不适,音哑。

舌淡赤胖润,脉左沉滑,右滑软寸弱。

思人身阳气从子时发动,逐渐充盛。

今阳气不足,为阴所羁,无以温养,故而身痛,此乃阴盛阳衰所致;再据其痛能“汗出则减”,当系外邪由汗而散出故而痛减,由是断为阳虚夹有外邪,因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稍兼开表:麻黄10 g,附子30 g,细辛10 g,干姜15 g,吴茱萸10 g,茯神30 g,肉桂10 g,砂仁10 g,炙甘草30 g,生姜10 g,大枣10枚。

7剂。

药后诸症均愈。

2.于某,女,33岁。

2012年1月4日初诊:肩背、双膝、腰酸痛,夜间加重,引发头痛,身凉,膝关节尤甚,严重时影响睡眠,病已3年。

无汗,乏力。

舌暗赤胖苔薄黄,脉沉滑寸弱左尺旺。

身痛夜间加重,此与上案病情相似,亦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处之:麻黄10 g,细辛10 g,附子30 g,桂枝25 g,松节30 g,怀牛膝20 g,茯神30 g,肉桂10 g,苍术30 g。

7剂。

复诊:腰痛、乏力好转,未汗,上方增麻黄为15 g,附子45 g,再服7剂,有汗,各症均改善,停药。

3.姜某,男,51岁。

2009年1月22日初诊:浑身串痛,刀剜样痛,刺痛,以上肢、颈部、肋下明显。

原先亦曾发作,此次发作已4天。

另见眩晕,甚则呕恶,便溏,烘热汗出,身沉,不冷,无汗。

疼痛发作时,皮下有隐疹。

舌淡胖润有痕,脉沉滑,左关右寸浮。

辨为风寒在表,络脉有滞,湿气偏重,治当散寒祛湿,温扶阳气,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10 g,细辛10 g,附子30 g,苍术20 g,干姜20 g,茯苓30 g,赤芍30 g,桂枝30 g,炙甘草30 g,吴茱萸15 g,磁石30 g。

7剂,水煎服。

4月22日复诊:服药后疼痛已止。

仍见眩晕,改用温氏奔豚汤收功。

4.习某,男,47岁。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扶阳解表之功。

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案1 牙痛缪某某,女,39岁。

2010年5月23日初诊。

右侧牙龈肿痛连及面颊2月,每因刷牙、洗脸,局部受凉而牙痛复发。

西医诊断为牙龈炎、智齿冠周炎。

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稍效,继转中医治疗,服清热泻火之剂10余天无效,症状时轻时重。

刻诊:精神差,面色少华,右上侧牙龈肿而暗红,轻压痛,纳差,倦怠乏力,形寒肢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综观脉证,结合病史,辨为过用苦寒而伐阳气致阳明经脉空虚,寒邪凝滞而痛,当以扶阳温经,散寒止痛为法。

处方:麻黄10g,附片15g,细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白芷10g。

2剂,水煎温服。

药后牙痛明显缓解,继进2剂牙痛消失。

3月后随访牙痛未再发作。

按:本病西医认为是因炎症所致,常用抗菌消炎之品,有些中医亦为炎症所惑而用清热之剂乏效。

寒凉之品多伐阳气,以致形寒肢冷,牙痛遇冷或受凉而复发,故温阳散寒而获捷效。

案2 郁证(癔病)袁某某,女,35岁。

2009年6月3日入院。

1天前因与家人争吵后突发昏厥,牙关紧闭,入院后经针刺人中、涌泉、合谷,其神志渐清,但昏昏欲睡,惊惕易恐,倦怠乏力,喜向隅而卧,时感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虚气郁,邪中寒凝,故药用麻黄、细辛、菖蒲各10g,附片、郁金各15g,益智仁12g。

3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转佳,食欲复常,继用上方冲服逍遥丸调理1周出院。

按:本例患者有明显受凉史,平素少动,阳气少生,喜向隅而卧,而知阴气较盛,参合脉证“脉微细,但欲寐”,乃为少阴病寒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

案3 痹证苟某某,男,44岁。

2008年8月4日初诊。

胸脘痞闷,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

入院时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身重倦怠,少气懒言,口苦,大便溏薄。

舌淡红,苔薄黄中根部厚而黏腻,脉沉细无力。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火神派痹证医案5

火神派痹证医案5

火神派痹证医案5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24g,附子18g,细辛9g先煮麻黄,去上沫,入余药,再煎,去渣,温服,3/a。

本方助阳解表。

主治太少两感证。

方解:郑钦安解释说:“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

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

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经而外交于太阳。

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

阴阳相交,邪自立解。

若执发汗以论此方,浅识此方也。

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散太阳之寒”(《医理真传.卷二》)。

注:在治腰痛应用中,郑钦安又说:“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作。

少阴与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

今得附子壮太阳之阳,阳旺则寒邪立消。

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

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医理真传.卷二》)。

在《医法圆通.卷四》中,郑钦安圆通应用有3个方面:1.治喷嚏不已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2.治腰痛难于转侧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3.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二愈。

本方去细心加炙甘草,张仲景又名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样可以治太少两感,而症状轻微者,可考虑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辨证要点:舌质淡,苔白水滑,脉略浮重按沉细无力;舌淡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火神派应用举例:㈠.腰椎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唐某,女,70岁,农民。

2007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有老腰痛病史数十年,近1周突然加剧,双下肢疼痛剧烈,以左侧为甚,不能行走,腰椎CT报告:“椎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

【临床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治疗膝关节痛案】

【临床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治疗膝关节痛案】

【临床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治疗膝关节痛案】
吴某,男,54岁,本市居民。

2019年6月8日首诊
患者主因双膝关节痛一年余来诊,曾在多处治疗中西医无效,查x 片示:膝关节腔上韧带钙化。

舌苔薄质红,脉弦滑。

证属血瘀关节,治则活血化瘀,驱风止痛。

方药:桃仁9克,红花9克,生地12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独活15克,桑枝3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川牛膝10克,细辛3克,白芷10克,桂枝10克。

5剂水煎服。

2019年6月14日二诊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又诉腰部不适,前方加甘草6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

5剂,水煎服。

2019年6月23日3诊
双膝关节痛未见明显好转,腰酸困,以入夜为痛甚,舌质红舌苔薄,脉沉细。

考虑患者白昼症轻,夜晚痛重,再追问,阴天及遇冷加重,证应属肾阳虚,阴寒胜,凝于骨关节。

治以扶阳驱寒止痛。

方药:麻黄12克,制附片30克(先煎2小时),细辛5克,熟地18克,川断20克,炒杜仲20克,川牛膝10克,炙甘草15克,5剂水煎服。

2019年6月28日4诊
双膝关节痛,仍以入夜为甚,腰酸困不适减轻,前方加木瓜15克,续服5剂。

2019年7月5日星期一 5诊
患者自觉全身较前松快,腰酸困不适基本缓解,膝关节痛亦略缓解,舌苔薄,质红,脉沉。

前方易熟地为生地30克,去木瓜,5剂,水煎服。

愈。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

⽕神派⿇黄附⼦细⾟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1)王某,⼥,成年。

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

咽痛,⽔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疱⽽溃烂。

⾆苔⽩滑,不渴饮,脉沉细⽽兼紧象。

吴⽒认为,此系寒⼊少阴,误⽤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上逼,虚⽕上浮⽽成是状。

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黄附⼦细⾟汤治之:附⽚40 g,北细⾟6 g,⿇黄5 g,⼲姜26 g,上⾁桂6 g(研末,泡⽔兑⼊),⽢草6 g。

1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

3剂尽,诸症霍然⽽愈。

(吴佩衡治案)原按:少阴受寒,误⽤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异于雪上加霜。

《内经》云:“⾜少阴之脉……循喉咙,挟⾆本。

”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上浮冲于咽喉⽽肿痛者,宜⽤⿇黄细⾟附⼦汤治之。

点评:⿇黄附⼦细⾟汤为吴⽒常⽤⽅剂之⼀,使⽤频度仅次于四逆汤,吴⽒运⽤本⽅的经验是,凡“⾝体不好,素禀不⾜,⼀旦感冒,易从少阴寒化(体强者在太阳),脉沉细、沉弱,欲寐⽆神,怕冷,⼿⾜发凉,或有头痛如劈,宜⽤⿇⾟附⼦汤或桂⽢姜枣⿇⾟附⼦汤。

附⼦⼤⼈⽤60 g,体过虚者⽤90 g…切勿加杭芍…本⽅是开门⽅,⽆闭门留寇之患,若开门不⽤⿇、⾟、桂,则附⼦⽆外驱风寒之⼒,故开门宜加之”。

(2)慢性咽炎:李某,男,36岁。

1971年5⽉起,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症。

某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外⽤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

后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现恶寒⾝痛,胸憋⽓短,胃腹胀痛,完⾕不化等症,⾃疑“癌”变,思想负担沉重。

1972年2⽉求治: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痛,咳痰,四肢清冷。

⾆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

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衰微,复因旅途劳累,受风寒侵袭。

本少阴喉痹,⼜兼太阳外邪,以⿇黄附⼦⽢草汤加细⾟、⽣姜,扶阳解表,通达内外:⿇黄10 g,制附⽚60 g(久煎),⽢草20 g,细⾟3 g,⽣姜30 g。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1)李某,男,3岁。

患咳嗽已经月余,经医院检查诊断为百日咳,服药无效。

一咳就连续一二十声,头倾胸屈,有时涕泪俱出,吐泡沫涎痰,出冷汗,喘促气紧,晚上尤甚,面色青白,唇乌黯。

舌质淡红,苔白带微黄。

此乃阳虚而寒重,以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麻黄3 g,制附片18 g,细辛2 g,桂枝3 g,生姜、甘草各15 g。

服药后,喘咳有所减轻,但里寒重,必须扶阳以散寒止咳,四逆加麻黄汤治之:制附片24 g,干姜18 g,炙甘草18 g,麻黄6 g。

尽剂后咳喘更减,冷汗已敛。

舌苔微黄去,略现红润,涕泪俱无,四逆汤加味治之:制附片24 g,干姜、炙甘草各18 g,茯苓、白术各15 g。

连服2剂,喘平咳止。

嘱禁食生冷瓜果,巩固疗效。

(唐步祺治案)点评: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唐氏所拟效方,组成:麻黄,制附片,细辛,桂枝,干姜,甘草。

本方乃针对表里同病而拟。

麻黄、桂枝,太阳证用药也;附片、干姜,少阴证用药也。

恶寒发热,无汗而脉沉,是表里同病,故用麻黄以发汗解表,附子以温经扶阳,麻附配伍,可使体力增强而表邪易解,汗出表解而无损于心阳;益以细辛配麻黄,祛痰利水而治咳逆上气,配附子能温经散寒而除一切疼痛。

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干姜辛烈温散,能祛寒邪。

甘草之甘平,调和诸药,兼以润滑喉头气管。

加入桂、姜、草三味,温通散寒之力更强,且有和中而顺接阴阳二气之效,且三味俱有治咳之功。

故凡一切阳虚感寒之咳嗽、哮喘,皆能治之,并为治各种伤寒虚弱咳嗽、哮喘,以及因伤寒而引起之寒痛要方。

(2)刘某,女,58岁,农民。

素有咳喘病,每次发病严重,晚上不能平卧。

此次发病,饮食减少,心累心跳,咳嗽气紧,吐白泡沫清痰,整夜不能安眠,全身强痛,背上及两脚冰冷,面容微红而现水肿,嘴唇乌白。

舌苔黄腻,脉浮紧而细。

此乃肺阳虚弱,复受寒邪侵袭。

宜表里兼顾,温肺散寒以利咳喘,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重用姜、桂温补肺气:麻黄9 g,制附片31 g,细辛3 g,桂枝、干姜各31 g,生姜62 g,甘草31 g。

火神派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虚损医案案例

火神派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虚损医案案例

火神派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虚损医案案例李某,女,48岁。

患头痛、眩晕约10年。

1971年3月逐渐加重,经常昏倒,头晕如天旋地转,头项及四肢僵直,俯仰伸屈不利,身觉麻木,一年中有半载卧床不起。

某军医院诊为“脑血管硬化”及“梅尼埃综合征”。

1974年11月就诊: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头剧痛频繁,自觉似铁箍紧束,昏眩甚则如天地旋游。

头项强硬,手足厥冷,全身水肿,不欲食,只略进少许流质。

两手麻木,感觉迟钝,小便短少,大便先秘后溏。

经期紊乱,每月3~4次,色黯黑,血块甚多。

面色苍白,眼胞双颧水肿,眼圈乌黑,舌质暗淡,苔白滑浊腻,脉微细。

此证属太少二阴脾肾阳虚日甚,已成虚劳。

法宜调阴阳,利气化,逐水饮,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桂枝10 g,生姜60 g,甘草、大枣各30 g,麻黄10 g,细辛6 g,炙附子60 g(久煎),3剂。

二诊:神志渐清,头剧痛减,可半卧于床,原方再服8剂。

三诊:身肿、手麻稍有好转,神志已清;仍头痛眩晕,肢体尚觉沉重,稍动则气喘心累。

苔腻稍减,病有转机,唯阳气虚弱,阴寒凝滞已深。

方药虽对证,力嫌不足,原方附子加重至120 g;另加干姜、炮姜各60 g,以增强温经散寒、祛脏腑痼冷之效。

连10剂,头痛、眩晕著减,可起床稍事活动。

原方附子减至60 g,去干姜、生姜,再服10剂。

四诊:头痛止,轻度眩晕。

活动稍久,略有心悸气喘。

水肿已不明显,头项及四肢强直感消失,四肢渐温,食纳增加,诸症显著好转。

但痼疾日久,脾肾阳虚已甚,须进而温中健脾,扶阳补肾,兼顾阴阳,拟理中汤加味缓服:党参、干姜各30 g,炒白术、炙甘草各20 g,炙附子60 g(久煎),茯苓20 g,菟丝子30 g,枸杞子20 g,鹿角胶(烊)、龟甲胶各30 g(烊),肉桂12 g(研末,冲服)。

服上方月余病愈。

(范中林治案) 原按:此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酿致沉疴,而出现多种衰弱证候,故病属虚劳。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咽炎咽痛医案案例
1.沙某,女,26岁。

咽痛3天,吞咽食物则痛,查扁桃体2度肿大,不红。

便秘已2年,干如羊矢,常服泻药。

畏冷,舌淡赤胖润,脉左弦右滑,寸弱。

按咽痛3天当属新发之病,兼以畏冷,此太少两感之证;其便秘亦非实滞,当系脾阳虚困失于推运之过。

拟温阳解表,表里双解,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g,附子25g,细辛10g,生半夏20g,桔梗10g,白术60g,肉苁蓉30g,牛膝15g,当归30g,甘草10g。

7剂。

服药后即自行排便,咽痛消失,畏冷亦减。

守方去麻黄、细辛、生半夏,另加升麻15g,附子加至30g,再服7剂,扁桃体肿大消失。

2.吕某,女,64岁。

2008年4月28日初诊:慢性咽炎、鼻炎10年,流鼻水,打喷嚏,咽痒,痰多白黏,畏冷,便溏。

舌淡赤胖润,脉沉滑寸弱。

内见阳虚,外夹寒邪,当表里兼顾,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10g,附子15g,细辛5g,干姜15g,砂仁15g,黄柏10g,炙甘草25g,牛膝15g,木蝴蝶10g,肉桂10g,茯苓30g,白芷10g,苍耳子10g,半夏20g,桔梗10g。

7剂,日1剂,分3次,饭后呷服。

服药后诸症若失。

原方7剂以巩固。

按:凡治头面五官、心肺诸病,以饭后服药为宜,取其药力上行。

咽喉之疾尤宜呷服,如同喝茶,徐徐呷咽,意其逗留病所时间长些,充分发挥药效,常须识此,此后不再标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阳痿医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阳痿医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阳痿医案1.孙某,男,24岁,农民。

1992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结婚已半年,因阳事不举,不能交合,夫妻反目,心烦易怒,纳呆目眩,腰酸乏力,曾服补肾壮阳药及甲睾酮等药无效而来诊。

察患者身形瘦弱,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询知患者常外出打工,饮食起居不舒,饱受风寒侵袭辨证为寒邪阻于少阴,肾精亏损所致。

治疗应从温经散寒入手,先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5克,细辛5克,红参6克,附子、牛膝各12克。

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按早中晚3次分服,并嘱其避寒凉,戒烟酒。

守上方服药2周,诸症均减,阳事能兴,但举而不坚,遂于前方内加淫羊藿30克,肉苁蓉15克再服药2周,诸症消失,性功能正常,病愈。

按:本案乃风寒外袭,寒阻少阴,宗筋失养所致。

方中麻黄散寒邪,通气血;附子性大热,温通十二经;细辛香窜开窍,温中下气;红参益气;牛膝通血脉,引药下行,使寒凝散、经脉通;再加温补肾阳的淫羊藿、肉苁蓉益精强筋,从而病愈。

前曾服壮阳药而未效者,乃寒凝未除故也。

2.孙某,男,32岁。

1997年5月10日初诊。

3个月前渐觉龟头凉,睾丸时有隐痛、上缩,阴茎勃起缓慢,硬度下降,时间短,同房时未及射精即痿,渐致不能勃起。

近来对性刺激无反应,不能同房且腰臀发凉,下肢困酸怕冷,尿频、量少色浅,大便溏软,时有腹痛。

各项检查正常。

某医院泌尿科诊断为心理性阳痿,予心理疗法和负压器治疗未效。

中医以肾虚论治,予补肾壮阳药半月,唯大便好转,余症未见转机。

现症面色白,手足厥冷,舌淡红,苔白厚滑,脉沉紧涩。

辨证为寒邪浸淫,滞留阴部,痹阻任脉胞络,肾阳被遏,以致宗筋不应。

诊断为阴痹。

治宜祛寒宣痹,温经通络。

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药用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乌药20克,肉桂6克(后下),牛膝5克,蛇床子10克,蜈蚣2条(研冲)。

水煎2次内服。

5剂后,阴部寒凉感消失,大便成形。

10剂时,凌晨阴茎渐可勃起,连续服用5剂(其间附子渐减,酌增雄蚕蛾,他药依病情增损)诸症悉除,性功能完全恢复。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医案冯某,女,19个月。

2013年1月9日初诊:该女从9个月大起,即因咳嗽感冒几次服余中药,不愿意上医院输液。

母亲电话求诊:昨晚与爸爸玩耍受惊吓,夜半忽惊叫哭闹,呕吐几次,发热38.6℃。

服美林2次,又服小青龙汤几次,发热不退。

现发热38.1℃,无神,一天都在趴着。

无汗,小便清。

因曾几次为其看病,熟识她体质,虽未见人亦可处治。

揣摩太少两感,无神提示阳气不足;无汗提示表邪未清,治当温阳开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开方:麻黄10g,附子20g(先煎半小时),细辛1g,姜半夏20g,炙甘草15g,生姜10片,大枣10枚,葱白1个。

3剂。

每剂煎1次,煎约200mL,每次服60mL,2h后如未见汗,再服1次,直至出汗热退。

注:余治小儿病一般均用成人剂量,如法煎制,但每次口服药量以50mL左右来体现小儿剂量,这样做省却换算麻烦。

次日特意电话告称,服药3次,第二天早晨热退身凉,玩耍如常。

其父抓药,走了三四个药房,俱嫌附子、细辛量大有毒而不敢抓。

有一家还嫌药费太贱,3剂药才30多元钱,后来多给了钱,总算给抓了。

按:如此小儿发热,能用麻黄、附子、细辛等温药治疗的儿科医家恐怕不多。

一般而论,俗医一见感冒开方就是板蓝根、大青叶等凉药,说能抗病毒;遇发烧就是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苦寒之类,谓能清热泻火;要不就是静脉滴注抗生素,说是消炎,总之见热退热。

如果真是实热,这么治没问题。

关键是很多情况下,小儿发热并非实热,而是由阴寒引发出来的假热、假火,规范点儿说,是阴火。

寒是真寒,热是假热,假热而用治实热的方法治疗,那就是方向性错误,说白了就是治反了,坦率地说,这种情况太多见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其源盖出于不识阴阳寒热的分辨,郑钦安制定了阴阳辨诀,余有“明于阴阳,如醉之醒”专文论述,可助分别寒热,读者可参悟。

本案小儿虽然发热,但精神萎靡,“一天都在趴着”,小便清。

仅凭这两点,虽未看见病人,就可以断定患者阳气已虚,小便清也提示并无里热,可以说,没有一个内有实热者小便会是色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1、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聋医案案例(1)王某,女,36岁。

1周前洗衣过程中突然停电,洗衣机不能用而改用手洗。

时值隆冬,在冷水中浸泡将近3小时。

下午开始恶寒,发热,出现耳鸣。

耳鸣停止后,听力减退。

次晨两耳一点声音都听不见。

治疗1周,没有效果,求治于卢氏:身体比较瘦弱,精神较差,目光黯淡,面色青灰,听力基本没有,唯一症状是微微感到恶寒,身痛,但是都不明显。

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

根据临床表现,认为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二阴,法宜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75 g。

1剂后汗出,出汗过程中突然觉得耳朵一声硬响,不到3秒钟,一下完全听得到声音。

2剂后,恶寒,身痛完全消失。

精神还觉不足,乏力,认为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上越,用附子理中汤3剂,得以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例暴聋与卢氏前面所治暴哑案,病机相似,用药类同,疗效亦佳。

(2)朱某,女,27岁,会计。

患者在20多天前行剖腹产,此后一直多汗潮热,2天前因天气酷热难当,不听家人劝阻,洗冷水浴1次,当晚即身痛项强,晨起双耳听力模糊,耳心阵发掣痛,自服重感灵、感冒通不效。

现症见:面白,夹鼻青灰,脘闷厌油,恶寒汗不出,两手指掌发紧发胀,舌淡,苔白厚,六脉沉细而紧。

证属寒湿袭虚,外郁肌腠,内闭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羌活、苍术各15 g,生姜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服2剂,汗出,身、耳痛愈,听力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原按:本例患者,大寒袭虚,肺气闭郁不宣,肾命气化不行,气闭津壅,窍隧不利,而成暴聋之证。

治用温化肾气,开宣肺气。

肾气化则气津升降有序,流行无碍,肺气宣则寒凝解散,窍隧顿开,耳聋自愈。

2、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中耳炎医案案例(1)张某,男,59岁。

两天前左耳中耳炎发作,耳道肿胀,流黄水,闷痛,适逢淋雨,致以头痛昏沉、低热、汗少、嗜睡、咽痛、不渴。

舌淡胖润,苔白,脉弦。

此证属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乃的对之方:处方:麻黄10 g,附子15 g,细辛5 g。

(张存悌治案)1剂后汗出溱溱,低热解除,头痛、耳道肿痛显减,再剂痊愈。

(2)童某,男,5岁。

左耳流脓,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旧,延余诊治: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委顿,有“但欲寐”之势。

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

肾开窍于耳,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

治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片30 g,麻黄6 g,细辛3 g。

服1剂后,发热即退,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

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

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 g,栀子3 g,黄芩、车前子、柴胡各6 g,生地15 g,泽泻6 g。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治案)点评:凡遇寒邪外遏,宜先予温经散寒,待表邪已祛,转入温扶。

但若阴证转阳,则应施以清凉。

本例因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1剂温扶而立见转阳。

若系成人、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

临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及服药反应。

尤须注意阴证转阳之际,切勿泥执温扶,所谓药随证变,见风转舵是也。

3、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哑医案案例(1)王某,男,53岁,饲养员。

3年前,因采割饲料时遇雨湿衣,当晚即发烧,咳嗽,声音嘶哑,经中西医药治疗后咳止,烧退,但音声愈闭,后经多次治疗无效。

现症见:闻其声嘶近绝,面色苍白,舌黯,苔灰滑腐厚,六脉沉细无力。

证属寒闭太阴,湿阻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20 g,制附片50 g(先煎100分钟),细辛8 g,桂枝15 g,苍术20 g,草果15 g,茯苓30 g。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苔退,音声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点评:本例暴哑,寒邪下闭肾气,上闭太阴肺气。

患者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气化不利,水湿阻滞经脉而障碍发声,发为本病。

治以外散寒邪,内化水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宣肺气,温暖肾气,表里同治,确为治寒湿暴哑之的对良方。

(2)某男,教师,56岁。

两个月前突降大雪,穿衣很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

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

迭治3周乏效,求治于卢氏:身体壮实,刻下感觉疲倦,人有倦容,因为失音,以笔述症状: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

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紧。

分析: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由于突受其寒,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过服发汗药物,阳气更损,肺窍更加闭塞,而致声音暴哑。

病机核心就是少阴经脉凝闭而导致暴哑。

从舌脉、症状来看,认为是寒中太少二阴所致暴哑,治疗宜宣肺、温肾、暖脾,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75 g(先煎2小时去其麻,煎熟,煎透),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60 g。

1剂后,汗大出,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声音能够发出一点。

2剂后,头痛、项强、身痛、恶寒完全消失,声音恢复正常。

微微感到乏力,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 g,淫羊藿20 g,砂仁15 g。

2剂后体力完全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案因突然受寒而致暴哑,太阳表实,脉象沉紧,判为寒中太少二阴引发,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温阳、宣肺、暖脾,药精量重,疗效明确。

4、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盲医案案例(1)周某,男,43岁。

25天前因为救一落水儿童,全身湿尽。

回家后拥被而卧,一直没有温暖过来,导致彻夜不寐。

第二天醒来,双眼昏黑,失明,仅存光感。

伴有头痛,一身疼痛,恶寒。

眼科检查,双眼及眼底均没有问题,颅内检查也无异常。

治疗1周后,没有改善,拖到20多天,求治于卢氏:精神较差,面色欠红润,青白相间,气不足的一种面色。

全身有不灵活感觉,恶寒不明显。

两眼仅仅有光感,连手指都看不见。

舌淡而润,苔白腻,脉沉细,略紧。

认为虽然没有明显的寒证,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致暴盲。

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95 g。

1剂后,感觉身上汗出,微微有一点点汗,全身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身痛亦消失,两眼光感增强。

2剂后,能够数指,辨清1 m 以内的人形。

原方5剂后,视力恢复正常。

(卢崇汉治案)点评: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开窍于耳,其经脉穿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关系。

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阳气,重寒、大寒袭人往往长驱直入,直中三阴。

一旦伤及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及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伤及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是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细辛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还能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

所以此方具有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2)宋某,男,52岁,中医师。

患者自冬以来两眼视力骤降数日就诊,自述日前以冷水洗脚后当夜遗精,次日目盲不能睹物,曾自治方用驻景丸、丹栀逍遥散加味等中药治之,无效。

现症见:脘闷增剧,温温欲吐,面色苍黯,双手冰凉,测其视力,仅能数指,舌淡,苔灰滑,六脉皆弱。

证属脾肾阳虚,寒中太少二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5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干姜10 g,茯苓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尿畅,胃和目明而愈。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5、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急惊风医案案例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

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

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

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竟沉迷不乳,体若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辘辘,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

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

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 g,炮姜、半夏各6 g,北辛2 g,生麻茸2 g,茯苓10 g,甘草3 g。

频频喂服,1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

再剂病退七八。

去麻、辛,又服2剂后,诸症悉除。

(吴佩衡治案).6、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下肢痹证医案案例(1)刘某,男,36岁。

环跳穴处疼痛2个月不愈,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且艰于行动,脉沉细而紧,舌淡苔白腻。

此为风寒之邪袭入少阴,以祛风散寒温肾之品治之:制川乌、制草乌各30 g,附片90 g(以上3味,开水先煎透),麻黄9 g,细辛6 g,生姜9 g,独活15 g,甘草6 g。

上方仅服1剂,疼痛即减,知药已对症,守上方令其再服2剂,隔日1剂,先后共服3剂,疼痛全愈,唯觉腰膝酸软,脉细弦,为病后体虚,肝肾不足之象,拟下方令其常服:枸杞子、巴戟天各24 g,补骨脂15 g,益智仁12 g。

(李继昌治案)点评:此症环跳穴处疼痛,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李氏判为风寒袭入少阴,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乌、草乌、独活、甘草,药精量重,1剂痛减,3剂痊愈,手段不凡。

(2)李某,女,57岁,农民。

右膝关节肿痛数年,多方治疗时好时坏,近来有加剧之势。

现症见:右膝关节肿痛,发凉,白天行走困难,活动后肿胀加重,畏寒肢冷,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肾阳亏损,阴寒凝滞,关节经脉闭阻。

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熟地:生麻黄30 g,制附片60 g(先煎2小时),细辛10 g,熟地黄100 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同时用白芷细末100 g,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每天1~2次。

复诊:服药加外敷白芷粉,全身微微汗出,右膝关节疼痛大减,肿消,原方药再进3剂,以巩固效果。

(傅文录治案)原按:膝关节肿痛老人多见,一般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高年体弱,肾阳亏损,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

方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用熟地黄以调肾中阴阳,重用麻黄宣通凝滞,结合外用热敷,内外合治,加强了局部的温通作用,故而疗效显著。

点评:本案以白芷细末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可供借鉴。

(3)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

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