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重塑学生心态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双减政策在教育领域的推行,我国的学生们面临着更多的学业压力和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了一定的缩减,因此,学生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明白只有合理分配时间,采取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竞争的本质。

双减政策的实施确实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但是竞争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竞争的规律和意义,培养他们正确的竞争观,避免过度焦虑和对竞争的过分追求,同时也要学会团队合作和分享成功的喜悦。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

双减政策的推行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到压力山大,心理上产生困惑和挫败感。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挫折和压力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理解竞争的本质,还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双减”政策,旨在减少学业负担和家庭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愈发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双减”政策紧密结合。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的能力。

学校可以增加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学习态度。

同时,家庭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只有在个性化的教育下,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帮助,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积极的心态。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对学习和未来产生一些担忧和焦虑。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在于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那么,“双减”政策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呢?首先,“双减”政策大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过去,沉重的作业压力和频繁的课外培训让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和放松。

他们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课余时间被各种课程填满,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睡眠不足、缺乏运动、心理压力过大。

而“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这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娱乐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充足的睡眠让他们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适当的娱乐活动则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次,“双减”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时间,让他们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过去,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双减”之后,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体育项目中,如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

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同时,运动过程中分泌的多巴胺还能让学生们产生愉悦感,有助于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再者,“双减”政策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天赋,然而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下,这些兴趣和天赋往往被繁重的课业所压抑。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编程等。

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此外,“双减”政策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的重塑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的重塑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的重塑作者:陈向军王晓温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4期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教育观念转变等因素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此同时,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暴露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足之处。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长期以来,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更多指向学校情境对个体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到逐步偏差的育人目标、持续高温的校外培训、不断内卷的教育焦虑等社会性诱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常生态的压抑。

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应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该政策意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当下解决基础教育积累问题的一剂猛药,也是重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的营养剂。

一、生态视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实践路径、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如朱小同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系统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层面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区等;中间系统包括家校、家社的良好合作等;外层系统包括如父母的职业、亲戚、朋友等;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

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及有关学者的划分标准,本文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四个部分,其中,微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中系统主要是指家校共育;外系统主要包括父母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支持等;宏系统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等。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优化策略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优化策略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优化策略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和抑郁的检出率都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卫健委等多个部门相继下发了多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而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文件精神,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于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简称为心理课)。

为此,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心理课的具体策略,从而预防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关键词:“双减”;心理健康;优化策略引言中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是接触世界,感知生活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这便需要教师用爱来浇灌,钻研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是教育教学的一大核心。

想要实现这一点单纯地靠讲授远远不够,这要求班主任教师能够开拓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途径,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加以指正,以此全面深化学生素质教育,增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心理教育概念解析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教育方针演变的,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即要以学生学情状况与成长状况为背景,针对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做出的一种调整。

这正是心理发展教育的新契机,尤其是21世纪教育的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塑造具有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同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一大核心。

而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步入小学后家长的关注率降低,导致学生的心理成长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

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以情感入手,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紧密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解析。

双减政策教育心理学

双减政策教育心理学

双减政策教育心理学双减政策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旨在减轻学生压力,减少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施双减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将从激励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对双减政策的指导意义。

激励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被激励去行动,以及如何保持这种行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激励学生来推动他们参与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提高其校园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提供反馈、鼓励通道和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激励学生。

例如,学生完成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后,可以给予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理论探讨的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和信任,它指导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实施双减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自信和自尊心。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调整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其成就感和自我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乐于学习的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被尊重。

情绪调节理论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让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有效应对。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轻负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面临压力和挫折,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应对情绪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情感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从激励、自我效能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出发,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施双减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双减”)

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双减”)

“双减”给师生心理健康提出新课题——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及竞争压力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性问题。

尤其疫情之后,对于处在成长发展中的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呈现出多发、低龄化的趋势,国家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海淀模式。

作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示范区,海淀区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多年来,创建了行政业务双驱联动,区域学校双向协同的心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课程、活动、评估及师资建设方面积淀了丰富经验。

2020年底,我区又颁布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着力聚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干预、支持三大体系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方向。

”为十四五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积蓄了强大革新动力。

心理周活动是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1届,今年又升级为心理月,引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念支持与技术保障,孵化了学校特色心育经验,全力促进了师生心理素养的提升。

“双减”给师生心理健康提出新课题。

但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与学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家长对孩子心理的有效支持、学生自身心理素养及社会环境影响等因素息息相关。

此次会议既是心理月活动经验总结,又是2021年师生心理测评启动会,学校要从活动创新、评估干预等多个视角来深入思考学校心育工作,形成链条,完善闭环,多重筑牢学生心理防线。

特别是在这次“双减”工作背景下,师生的心理也发生变化。

学生、教师在校时间都延长了。

相处时间的增加,也导致师生产生矛盾的风险也会越来越高。

另外初中生如果在校上完晚自习后再回家,就减少了和家庭核心成员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研究——《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为例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研究——《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为例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研究——《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为例一、双减背景分析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和课后压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由此引发的教学思考也在不断地增多。

中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的反应分为两个方面: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

学习压力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疾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的出现。

基于此,教育者和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水平,让他们轻松前行,快乐学习。

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来制定大方向,以培养学生全面平衡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系统分段制定人才成长标准,目的是科学对待青少年成长;科学设计升学考试招生制度,目的是能有效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需求;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进行合适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将以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初中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分析,探索“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科学高效教学的策略。

二、举例分析本课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电与磁》章第1课《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二课时。

位于课程标准的物质科学领域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课程内容:知道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活动建议:用铁屑和小磁针演示磁铁的磁感线。

认知结构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八年级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知识经验上,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磁铁和磁极的概念,并在本课第一课时中,学生深入学习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磁化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但对于磁场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正是做好磁感线建模实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把抽象的磁场形象化。

展现及教学过程如下:环节一:认识磁场3min1、出示:翼形磁针。

双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双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双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双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案例一:倾听的力量
在某高校开展的双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倾听的力量”为主题,组织了一次互动讲座。

该讲座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并安排了学生代表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交流。

在讲座中,心理咨询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倾听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倾听技巧。

随后,学生代表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倾听实践,学生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压力,并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倾听和解答。

通过这种互动形式,学生们得以释放心中的压力,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并收获了倾听他人的经验。

案例二:情绪管理工作坊
某中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情绪管理工作坊”的双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工作坊中,通过针对不同情绪的认知与分析,使学生们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工作坊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困惑,并借助老师的引导,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在交流中,学生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还学会了情绪调节技巧,如自我冷静、积极思考和寻求支持等。

通过参与工作坊,学生们意识到情绪管理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以上案例展示了双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校和中学中的实践经验,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和知识传授,帮助学生们了解心理健
康知识和技巧,并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

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多样以及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等方面的因素。

初中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初中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政策实施背景
初中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是减轻 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得 到了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得到了提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实施前,初中学生的课业负 担较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和全面发展。
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 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和挑战
了解初中双减政策对学生心 理健康的影响
探讨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双减政策提供 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0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现状
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抑郁问题:由于学习压力、 人际关系等导致的抑郁症状
焦虑问题:由于学业压力和 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焦虑症 状
04
应对策略和建议
家庭层面的应对策略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学校层面的应对策略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开展多样化的课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
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培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自我评价 和自我管理能力
增加学生课余时间的影响
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增加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培养自主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双减政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双减政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双减政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识能力,学会基本的情绪调节技巧。

2. 增强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4. 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绪认知与表达: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压力管理:介绍压力的来源,教授时间管理和放松训练等减压技巧。

3. 人际交往: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游戏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 同理心培养: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分享个人感受和经验。

2. 情境体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和体验。

3. 小组合作:通过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反思总结: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或视频短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知传授: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3. 活动实践:学生参与各种互动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 情感分享:学生分享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教师给予积极反馈。

5. 小结提炼:教师总结课程要点,强化学习效果。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3.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4. 结果评价:通过小测验或心得体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摘要:双减政策,即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是教育部门为了改善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对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之后提出了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开设心理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这四条策略,并进行了详细论证,希望能为学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双减”;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优化策略引言: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课程内外的多元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然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优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

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一)积极的影响双减政策可以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高自信心和创造力。

这样,中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应试教育,而是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增加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感。

双减政策也可以减轻中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改善他们的情绪和睡眠质量,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受益于双减政策,中学生不用再承受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时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享受自己的青春时光。

双减政策还可以增强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进他们的社会技能和情感交流[1]。

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学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老师探讨自己的学习困惑和进步,与同学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和合作。

(二)消极的影响双减政策可能会让一些中学生感到迷茫和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计划,缺乏自律和主动性。

这样,中学生就可能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在无意义或有害的事情上,比如玩游戏、看视频、刷社交媒体等,而忽略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责任。

双减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思考

双减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思考

双减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思考1. 引言:双减政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双减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

双减政策即减少学业负担和减轻考试压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的减轻,也需要重新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辅导,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情商和心理抗压能力。

在双减后的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更加突出。

心理健康是维护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很多人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学会有效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心理健康好的学生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在学习和创造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基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措施针对双减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和措施。

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或课程,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学生辅导等,形成全员参与、充分协作的模式,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差异化的教育措施。

“双减”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新模式”下,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再以分数为重,减少学生的学业任务,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全面发展的道路上。

面对这一变化,教师以“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心赋能;适应‘双减’政策实施的变化,向阳而生”为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双减”政策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有效路径及实施策略,让学生顺应“双减”政策带来的调整和变化,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真正做到减负不减志,健康乐成长。

一、“双减”政策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一)家长焦虑情绪外溢而导致的学生心理焦虑从外部因素看,由于家长对“双减”政策下“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他们的焦虑感增加,以致于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学生。

例如,一些家长看到学生的作业量少了,不能去课外辅导班,首先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

他们认识不到“双减”政策的立意更高、眼光更长远,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考虑问题。

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家长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去影响教育学生;学生自然在心理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帮助、鼓励和肯定。

有时家长的负面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不但起不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把这种焦虑感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长教育方式落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双减”政策下家长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时间也就相应地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

家长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容易接受;如果家长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容易发生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事实上,相比于教师,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保守。

在学生作业量少又不能去课外培训班的情况下,家长免不了直接面对孩子。

如此,如何适应“双减”背景下亲子关系新格局,是构建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和良好关系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如何影响高中教育

“双减”政策如何影响高中教育

“双减”政策如何影响高中教育1. 引言2021 年 7 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旨在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提高教育质量。

"双减"政策对高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其影响及高中教育如何应对。

2. "双减"政策对高中教育的影响2.1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双减"政策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全面减少课业负担,尤其是在作业量和考试压力方面。

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课外活动,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

2.2 规范校外培训"双减"政策对高中阶段的校外培训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培训机构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进行培训。

这一政策将有效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频率,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遏制不良竞争现象。

3. 高中教育应对策略3.1 优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双减"政策,高中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2 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3.3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心态,应对学业压力。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3.4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高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社会要为高中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双减"政策的实施对高中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2-07-07T07:54:33.676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22年2月总第202期作者:饶芳[导读] 旨在能不断搭建并完善教育生态环境,以促使我国青少年能综合发展、身心健康。

教育部则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促进其身心和谐的活动。

广东省梅州兴宁市笫十小学514500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结合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其优良性格及品质的养成。

小学生心理结构处调整阶段,面对各种问题时若未处理得当,就可能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文章基于实际从双减背景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切入分析,指出相关教育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双减心理健康问题对策一、双减及心理健康教育定义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出现,拉开教育改革帷幕,对教育领域造成轰动影响。

“双减”政策实施核心,旨在能不断搭建并完善教育生态环境,以促使我国青少年能综合发展、身心健康。

教育部则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促进其身心和谐的活动。

二、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一,重视度不足。

“应试教育”导致部分教师、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因而常有课程被其他学科占用的情况。

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班主任分内之事,而与学科教育无关,未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不懂得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上进行分析。

其二,教育师资专业化不强。

部分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是交由科任教师、班主任负责,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探究成因,而是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品行问题而惩罚和批评,不但无法合理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及情绪,还可能加重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

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有失偏颇,也会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作者:***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2年第10期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见还提出,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以问题为导向,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下,应如何有效地缓解因学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不良焦虑情绪?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原为农村小学,后改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现有中小学教学班66个,中小学生3300余人,其中八成以上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根据学校2019-2020年学生心理状况统计情况,心理情况欠佳(有心理问题倾向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不在少数,且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人数占比从2019年的84.24%下降到2020年的82.56%,心理状况欠佳(有心理问题倾向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人数占比从15.76%上升至17.44%,具体见表1。

可见,随着年段的增加,学生心理问题有加重的趋势。

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开展测评。

在初中部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418份。

根据得分将被试学生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高。

其中,高分组人数占比13.23%,中分组人数占比73.29%,低分组人数占比13.48%。

从分布情况看,大部分被试学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表明仍有部分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有待提高。

为进一步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初中部73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研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进行调查。

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具体见表2。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学科作业设计策略发布时间:2023-05-11T03:18:43.94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5期作者:刘荣宝[导读] 面对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初中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应当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福建省惠安科山中学362100摘要:在设计初中生的心理作业时,应当采取新理念、新形式,采取多样化的心理作业形式,比如课后拓展、情景式、实践式、调查式作业,多措并举丰富初中生心理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心理作业更加具有层次感、梯度感和趣味性,全面推动初中生的心理发育和品德提升。

优化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使初中生对于心理学科产生兴趣,促进其收获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本文针对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状态,阐述了心理作业的必要性;结合心理作业现状,探究了心理作业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心理作业作业设计策略一、初中生心理作业的现状面对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初中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应当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升学考试必考科目,这就导致了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各方面所忽视。

应试教育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重,大多数初中生在课后都要完成必考科目的作业,而不重视完成心理作业。

很多心理教师自身对于心理作业的认识程度不足,以中考不考心理为由减少或者不布置心理作业,初中生只需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即可,甚至一些学校一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布置过一次心理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作业的设计开始向“量少质优”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更加给了心理教师创造了不布置作业的理由。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严重违背“减负增效”政策的,因此,心理教师要在“双减”背景下合理地设计心理作业,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的必要性首先,减负增效应当对作业的质量进行优化,使各学科的作业平衡,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保证作业质量,而非不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减是我们国家近期出台的非常重要的政策,这个政策对每一个孩子和家庭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面对双减政策,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该如何来应对呢?1“双减”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双减”之前,学生唯一的学习任务是取得好成绩,众多家长和孩子被卷裹到分数之中,在内卷、“鸡娃”中迷失了目标和方向。

不仅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迷失掉自己,家长也表现出了迷茫和过度的焦虑等状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冲突都集中在学习问题上。

而学习之外的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其他更为重要的议题,比如健全人格的发展、身心健康等问题,都被完全忽视了。

亲子关系也变得单一化、功利化,就是为了分数,由此使分数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家长。

家长错把教育目标窄化为分数,忽视孩子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无法培养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家长遭遇的这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和困境,又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危机。

过去几年中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生中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年级越高,抑郁焦虑的问题就越突出。

同时,过度的压力下,孩子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视力、肥胖等身体问题非常突出。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全面发展。

2“双减”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当下,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共识——在知识学习方面,学校和学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而言,在思想品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

“双减”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这是“双减”对于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双减”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要落实“双减”政策,最主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就是要实现全面评价。

学校要着力提升课程设计和安排,使学生享受到完整全面的教育。

家长要做好孩子在体育、美育、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督导工作。

社会层面要做好“双减”的辅助工作,积极推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评价改革。

但“双减”也可能会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首先,威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后,学校必须强化过去忽视的教育内容,比如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质量。

这无形中会成为一种“负担”。

其次,学校还未制定基于“双减”政策下的评价初制,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它会传导给学生、家长、学校,也会传导到社会面。

因此,不管是学校.家长、学生,都要着眼未来,做好自我平衡。

学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慢慢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评价体系的改革进程,努力调整应对策路,积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形势下,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所有人都要调整认知,接受疫情带来的改变。

对家长而言,要努力调整以往的生活方式和陪伴孩子的模式,积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

对教师而言,在做好自我调适的同时更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沟通疏导工作。

对学生而言,要充分理解教师与家长的努力和改变,同时要多给教师、家长和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3“双减”政策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双减”政策助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方面,它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遵循着教育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回归到让孩子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去,学业任务的减少、学业压力的降低,把孩子从考试、分数和大量低效重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不为分数所羁绊,不将分数变成生活中唯一的重心,由此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视野和人生的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减”政策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同时又能锻炼孩子强健的体魄,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探索自己爱好发展的潜能,为未来做好坚实的准备。

4“双减”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应对4.1“双减”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双减”政策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发生巨大的转变,家长、教师对“双减”政策需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顺应“双减”政策开展有效的调整和变化。

具体而言,“双减”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对“双减”新政下的教育目标可能把握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也就是说,“双减”到底减什么?为什么要减?怎么减?“双减”后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以上问题均需要有非常恰当、正确的认识。

正如刚才所说,“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把握住这个基本原则,家长就能吃透“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人”的发展。

第二,“双减”政策导致家长自身焦虑感增加,想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把劲儿却感觉到缺乏足够的抓手。

“双减”政策后,一些家长可能容易产生各种误解,作业量少了,课外班没有了,那么孩子的成绩怎么办?如何能上成一个好学校?想到这里,家长自身就会产生很大的焦虑,由此可能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支持和帮助,以及鼓励和肯定。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把这种焦虑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孩子,由此使孩子在减掉一些压力后又增加了新的压力。

第三,“双减”之下亲子相处的时间增多,亲子冲突容易发生,亲子关系容易紧张。

由于孩子上各种各样课外培训班的时间少了,作业量少了,亲子之间共处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增加了,由此可能带来如何在新环境新背景下构建全新的亲子关系新格局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何去构建一个好的亲子沟通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为家长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家长对此需要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积极地调整和改变自己与孩子间的互动和教养方式,这一点也因此成为“双减”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

第四,“双减”对孩子而言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业余时间的充裕带来自我管理和自律等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孩子可能暂时会感到迷茫和丢失目标。

“双减”之前的目标是好成绩和升学,“双减”之后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自己一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因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时间的增多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自律性差,每天晕晕乎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因此,对孩子出现的“双减”后的适应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然后提前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以防患于未然。

并且,当孩子真的出现了以上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作用,帮助孩子度过“双减”之后的适应期,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增强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和动力。

以上这些都是尤其宝贵和重要的。

4.2“双减”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家长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建立孩子发展的正确目标和方向,通过家庭的努力并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为孩子建立起服务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目标,为了有效地应对学生将来要面临的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未来世界以及各种未知的风险和困境,学生需学习培养各种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包括学习能力、变革能力、承担责任、创造新价值等。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为关键。

其中,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知知识、程序知识等;技能包括认知技能与元认识技能、社会技能与情感技能、身体技能与实践技能等;态度与价值观涉及个人、地方、社会、人类四个层面。

态度和价值观会影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使用,如动机、信任、尊重等。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种面向未来的能力素养、价值观培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高分和上成好学校。

可见,这两种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视野、能力、品格等诸多方面有着天壤之别的,对未来的意义完全不同,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家长也需要了解到孩子充分的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发展,以及他个人感知到的幸福感高。

很多调查研究均说明了这样的事实。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了一个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选择了4170名的中国中小学生,2017名美国中小学生,2272名日本中小学生,以及1936名韩国中小学生开展研究。

结果发现,在四国学生中,中国的学生和父母交流的频率是最低的,即使有交流,首要的话题也是学习。

平时经常和父母交流的学生比例不到60%,而另外三国均达到了80%的左右。

另外,中国的学生和父母发生的冲突是最多的,冲突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家长只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的话,那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的发展,束缚了孩子的视野和眼界,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塑造和幸福感的提升。

哈佛大学曾经开展过一项持续70多年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决定人的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

幸福感是反映孩子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家长需要认清孩子发展的全面目标,并按照这个目标的指引去培养孩子。

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能认为孩子的教育就只是学校的责任,似乎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

首先家长要主动地调整自己,包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认识和情绪的调整。

用学习来促进个人的成长,并通过亲子共同成长,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到陪伴他、鼓励他、欣赏他、肯定他的作用,做一个主动学习的家长。

另外,家长要采用多元评价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

不是说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指标,要从多个评价的指标,如人格、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这些方面都是培养孩子过程中比分数要重要得多的其他因素,应将它们充分纳入到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中。

促进家庭教育新格局的建立,培养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是“双减”政策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我们刚才已经谈到,对家长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和关键。

家长要学习一些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有效方法,要主动地学习,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养方式,比如说家长可以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

另外,家长要建立自己跟孩子之间的边界,既要跟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又要给孩子留有空间,尊重和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

另外,家长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多个方面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比如说在学习方面,如果家长爱看书,孩子一定爱看书;如果家长爱锻炼,孩子也一定爱锻炼;如果家长爱劳动,能够跟他人很好的交往,那么孩子也一定具有爱劳动的态度意识和行动力;还包括网络使用上,如果家长自己有节制地使用手机,那么孩子也会有节制地使用手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