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
生态文学史上的十大经典名着
生态文学史上的十大经典名著(一)高歌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世界,有10部堪称绿色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10部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对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弗兰肯斯坦》(1818)《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的小说,小说描写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在科学探索的狂热和获取声誉的渴望的推动之下,用死人骸骨创造了一个巨人般的怪物,那个怪物很快就成为一种异化力量,它以残杀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好友、妻子和其他无辜者的方式胁迫科学家满足它的要求。
《弗兰肯斯坦》堪称人类第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思和批判科技的杰出作品。
它预言了人类企图以科技发明主宰自然却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怪物所主宰的悲剧,预言了与自然为敌的科技发展必然导致生存危机。
小说在英美等国频频再版,长盛不衰,拥有广泛的读者,并被改编成戏剧。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数十部电影,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瓦尔登湖》(1854)《瓦尔登湖》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
这部散文作品记录了梭罗在美国东北部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
梭罗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并相互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真实的生命。
面对崇拜时尚和物质享受至上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梭罗发出了“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大声疾呼。
这呼喊声饱含了他对未来的生态危机的担忧和对过往简单生活观的思考,传遍了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
很多作家和读者都效仿梭罗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梭罗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高。
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名列第一,此后好几次类似的评选它仍然位居榜首。
梭罗已经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绿色圣徒”。
《沙乡年鉴》(1949)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部自然随笔使人类的生态思想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大雁归来》读书笔记
秋季 “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 直达大湖”
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 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春季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它 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 行着
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向每个刚刚融 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作用
多次对比写出狩猎给 大雁造成的影响,暗 表人类的愧 疚,彰显文章主题
到目的地 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 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 的表现 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 塘滑翔下来
作者对大雁怀着深挚的感情,将其视作“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 等成员。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
诗歌。”
这句话把3月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喻成一首诗歌,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感受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
报春使者
欣喜
春雁:低语 辩论
大雁习性
孤雁:忧郁 伤心
喜爱
群雁:喧闹 谈论
大雁联合
全球一体
赞美
保护动物 热爱自然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作为一位环保 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 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 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精读细研
《沙乡年鉴》书评
书评之《沙乡年鉴》内容简介:《沙乡年鉴》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沙乡年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述,一个沙乡的年鉴,冬天,坐着个鸟儿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
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曾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辛、衣阿华、新墨西哥等,几乎游历了整个北美大陆,有观察历险,也有痛苦和教训。
威斯康辛的生灵们,黎明的风在这个巨大的沼泽上空轻轻的吹拂着,暮霭像一条冰河的白色幻影,他向前推移着,漂浮在密密的落叶松林之上,带着细小的水珠低低的划过了沼泽,后来沼泽地上种上了玉米和小麦,再后来沼泽被排水的渠道划分成了格子块。
作者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用尽所有的力气在活着,他们也渴望爱与被爱。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热爱和尊敬。
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伦理的角度杉树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认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该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他们永续存在的权利。
作者对土地有着深刻的爱,土地不仅仅是长着庄稼的那片地,更是自然与生活中的一部分。
感受: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据说地球人都该看一看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地球公民》,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触动,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至少有一个星期不愿意吃肉,甚至不敢看、想到一切有关肉的东西,因为那会让我想到大面积的动物的哀嚎、烧焦的皮肤、腐烂的尸体以及,噌、噌……的“刑具”声。
因为这部影片我才有机会读到这本被誉为自然文学典范、生态文学圣经的——《沙乡年鉴》。
这本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部各州的自然风光:春天洪水淹没道路时,鲤鱼狂喜地拍打它们的鳍;五月黄昏公鹬在林地上空旁若无人地进行独舞;月夜狼群嘶吼出只有群山才能知晓的秘密;火红的悬钩子下,松鸡不耐烦地振翅,猎人与他的狗儿相视微笑......发生在野地里的故事,奇异而美丽。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
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
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
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
”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
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
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
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只是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
《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
这颗星早就有了。
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利奥波得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
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得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
《沙乡年鉴》序言.doc
《沙乡年鉴》序言1.序(苏珊·福莱德①)注释:①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美国密苏里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对鹿、狼及森林的生态观的演变》《大湖地区的森林》《密苏里的遗产》《利奥波德的沙乡》等。
这篇序是苏珊受利奥波德子女之托而作。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也卓有建树。
他一生(1887—1948年)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沙乡年鉴》中那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们对专业科学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崇尚自然和欣赏优美文学的普通公民们,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
《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像山那样思考》赏析
《像山那样思考》赏析
像山那样思考(摘选自《沙乡年鉴》)
【赏析】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
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
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
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
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的诗性阐释——评生态散文《沙乡年鉴》
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的诗性阐释——评生态散文《沙乡年鉴》郭茂全【摘要】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是一部表现人与土地生态关联的生态散文.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散文话语,描述了沙乡荒野中的各种生命样态,记叙了作家在沙乡农场的生活体验,表现了独特的土地伦理思想和土地美学观念.《沙乡年鉴》是作家土地伦理思想与土地美学观念的诗性阐释,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散文;《沙乡年鉴》;土地伦理;土地美学【作者】郭茂全【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难题,培养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建构和谐家园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必然选择。
一些作品因其描绘美好生态、体悟万物生命、焦虑生态恶化、追求生态和谐而成为了绿色经典。
这些作品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就是一部著名的绿色经典。
一、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及其研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和作家,生于爱荷华州伯灵顿市,1906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林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一名联邦林业局职员,曾担任新墨西哥北部卡森国家森林监察官、威斯康星麦迪逊市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
1928年,利奥波德离开林业局,投身于野生动物研究,曾在美国中北部的数个州考察野生动物,1933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教授并形成了完整的大地伦理观。
利奥波德被称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奔跑》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奔跑》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奔跑张炜①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林子里疯跑一阵,衣服常被撕破。
没有办法,脚痒,主要是心痒。
看看吧,到处绿蓬蓬的,小鸟儿在树叶间瞅我,小头一摆一摆多么得意。
这样看上一会儿我身上就要发热,好像有什么顶在胸口那儿,让人非要蹿跳、撒欢狂奔一会儿才行。
那是一种很怪的念头,藏在体内很深的什么地方,顶得我难受,最后简直无法抵挡。
②我飞奔向前,一仰头,蓝蓝的天空像是要伸手将人抱起来似的。
两旁的树叶也像闪动的眼睛,一齐盯住我说:“瞧这孩子跑得多快!比小鹿和兔子还快!”白杨树低头咕哝:“谁家的孩子?噢,茅屋里的孩子。
好快的两条腿啊!”紫穗槐在热乎乎的风中洋洋地唱歌,它们大概刚刚睡了一会儿,这时揉揉眼睛说:“又是他在跑!真能跑!”一只黄雀从野椿树上探了一下头,用小到无法听清的声音说:“他这两条腿啊,比四条腿都厉害!”③汗水从额头滴下,流到眼睛里。
我一边擦眼一边跑,险些撞到梧桐树上。
这棵树上有两只斑鸠,它们是一对儿,这时正挨在一起看我。
看到我被汗水洇透的衣服,它们发出“咕咕”声,议论道:“咱们要有个孩子,像他这么强壮就好了!咱的孩子一准忒强壮吧!”④我听见沙地上的小蚂蜥发出抱怨:“瞧他慌成了什么!难道就不能停下来和咱们聊聊?”我在心里回答:“当然不能,我要急着赶路,我正跑着哩!”“有什么急事吗?咱们一起玩玩吧!”“嗤,我是一日千里的人,我要快些追赶哩!”小蚂蜥不依不饶地问:“你追赶什么?前边什么都没有啊!”我对它实在解释不清,只是跑,直到跑了很远很远,才想起应该怎么回答小蚂蜥,不过它已经听不到了。
我回答道:⑤“我在追赶自己的心事!”⑦一只雀鹰从身后追来,可能要陪我一会儿,速度渐渐放缓下来。
它飞得又慢又低,灰绿色的后背让我看得清清楚楚。
我紧追上去,一直盯着它的后背和翅膀。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雀鹰的周身上下全部裹紧了细小的羽毛,整个身体就像小狗那么结实;双翅是长长的翎子,这些翎子一会儿翘起一会儿伏下,整个身躯也就随着升高或降低。
《像山那样思考》
1935 年 4 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 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 从此开始了在沙乡 13 年的恢复生态平 衡的探索。利奥波德把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 鉴》一书。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 笔。
夯实基础检查字音字义
一、认读字音
(一)、单字音 o) 嗥叫( há
文章解析
阅读第一段(1-3节)回答以下问题
思考: 这一声狼嗥有 什么样的特点?
“深沉的”、“骄傲的”、 “不驯服的”、“对抗性 的”、“悲鸣”、“蔑视”
体会画横线处的含义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 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分析: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界以它的悲 鸣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 缔造”的灾难。
思考: “我”对这狼嗥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 个变化过程? 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
第 7、 8、 9 节中自然界失去了狼后果会怎样?狼的消失对自然、 对人类的生存现状及未来分别意味着什么?
后 草原得 不到 恢复 生物链 遭到 破坏 生态平 衡被 打破
果 自然
意味内容
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 了告别的号角
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
体会画横线处的含义
1、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 ,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 座山自己才知道。 分析:“明显而迫近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 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 道“隐藏着”的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 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 自己的灾难。
失去了狼 → →
沙尘暴 →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第二部分(4-9)
写狼被猎杀的后果。
《沙乡年鉴》(节选)
为 了 必 需 的社 会 生 活 。 可 是 奇 怪 的 是 ,这 种 改 变 却 对 两 种 最 为 古 老 的 野 外 活 动 — — 狩 猎 和 钓
鱼—— 刚刚产 生 影响 。 当 然 ,我 们 也 许 可 以 在 一 定
少 有 些 世 俗 ,但 对 狩 猎 的 热 爱 却
近 乎 是 本 能 。 一 个 人 不 喜 欢 高 尔 夫 球 , 这 并 不 重 要 :但 一 个 人 不 喜 欢 观 赏 、捕 猎 鸟 类 和 动 物 , 那 么 很 难 被 视 为 一 个 正 常 人 。这 样
某 种 与 生 俱 来 的 东 西 。也 许 ,一 些人 在 没有狩 猎 的机 会时 依 然可 以 过 得 安 闲 自在 ,如 同 有 些 人 没 有 工 作 、爱 情 、游 戏 、事 业 以 及 充 满 激 情 的野 外 活 动 时 , 也 可 以 过 得 很 舒 适 。但 在 当 今 社 会 ,他
然 而 对 与那 些 听 到 绿 头 鸭 的
呜 叫 便 热 血 沸 腾 且 心 驰 神 往 的 人
而 言 , 野 生 动 植 物 别 有 一 番 意
着 。 当 所 有 的 地 都 被 房 屋 覆 盖 时 ,我 们 拆 掉 房 屋 修 建 娱 乐 场 ;
然 而 当最 后 一 只 羚 羊 消 失 后 ,无 论 是 谁 ,采 取 何 种 行 动 , 都 无 法
部 《 伊 利 亚 特 》, 或 者 画 另 外 幅 《 三 钟 经 》, 但 谁 能 知 道 一
我 恰 好 有 一 张 昂 贵 的 交 响 乐 演 唱 会 门 票 ,而 且 这 个 价 格 是 物 有 所
值 。然而 ,为了 亲眼 目睹一 只雄
一
只 大 雁 ? 也 许 只 有 上 帝 能 做 到
沙乡年鉴每章概括
沙乡年鉴每章概括篇一:《简介-《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利奥波德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
《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野生生物就像和风和日出日落一样,自生自灭,直到他们在我们面前慢慢地消失。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高质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费钱财。
我们人类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够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鹅群的机会比在电视上看更重要,有机会发现一只白头翁就像我们有权利说话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chaconne--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月11日出生于爱荷华州伯灵顿。
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制造商;祖父是德国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园林技艺师。
他从小在一个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华府邸里长大。
因为房子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因此从山崖上下来,穿过铁轨就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这里是大陆上1/4的野鸭和野鹅一年一度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河漫滩就是成长中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奥尔多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说:“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奥尔多就很少说话,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动物们以什么东西为生,有什么样的天敌,他对户外生物如此热衷,好像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深秋的早晨,小奥尔多和父亲一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上高高的长筒靴,一路下山来到火车站,吃一些猪肉煎豆和烤苹果作为早餐。
然后就坐火车穿过密西西比河到达一处沼泽地,在那里的一个麝鼠皮房子里等待野鸭的鸣声。
《像山那样思考》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 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 自然》杂志第387 387期 1997) 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 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 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 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 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 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 18万亿美元 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 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 33.3万亿美元 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 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 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 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 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 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 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 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 献.
�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奥尔多 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
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本书一开始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 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 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 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 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 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 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 接下来, 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 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 方的某些经历; 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 与环境的关系, 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 文章结束全书. 文章结束全书. 文章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他力图在 文章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阐释土地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去强化 人们对土地的了解, 人们对土地的了解,从而激发人们对 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 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
《大雁归来》体现作者喜爱大雁的句子
说明文里的抒情笔法——《大雁归来》解读《大雁归来》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作品,选自《沙乡年鉴》。
在《沙乡年鉴》中,作者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细致描摹了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大雁归来》是其中一篇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
作者对大雁的迁徒飞翔充满钦佩。
文章开篇就这样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我们常常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可在作者的眼里,大雁飞回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冲破”这一动词,有力量,有速度,有激情。
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暗含着大雁在迁徒飞翔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艰辛万苦,那是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
只有勇敢的大雁,才配得上春的使者这一荣誉称号。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作者就更详细的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一段的结构非常精美,“如果……如果……而……既有对比烘托,又有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雁一旦开始迁徙便不可回头,只能一往无前,只能迎难而上。
“赌注”一词用在这里别有一番味道,中国俗语里有句话“愿赌服输”,可大雁一旦下定“迁徙”的决心,便是以自己的生命来做赌注,并永不服输。
作者为大雁担惊受怕。
在作者的眼里,大雁是充满灵性的动物,它居然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即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冬季则允许。
所以,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的大雁,它会目空一切、一声不响、坚定不移的飞往目的地,只有到了目的地,它们才会稍作休整,但仍然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变换他们的落脚地点。
而在第四自段中描写的大雁,他们会顺着河流拐来拐去,他们会飞得极低,他们会大声的叫嚷,溅起水花。
第19课《大雁归来》课件
问题研讨
说说下列句 子所表达的作者 情感。
1、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 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 雁。
• 停留的大雁数量多,作者感到春天是 富足的,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 视。
预习检测
xǐ
ǎi
kuī
jiān
shòu
jì
内容感知
自由阅读课 文 ,想想课文对 大雁作了哪些描 写?
内容感知
作者在描绘 大雁时,提到大雁 会遇到哪些危险? 对这些危险,作者 持怎样的态度?
内容感知
作者在大雁身 上找到了哪些“失去 的东西”?
内容感知
通过对大雁的 描写,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对大雁的热爱之情。
问题研讨
作者描绘的 大雁,让读者感 到具体、形象 化,请简要分 析。
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 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如春雁归来时热情低语,向 水洼和池塘问好;觅食里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 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 会,有激烈的辩论,有深沉的总结,有稀疏的谈 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是丧失 了亲人的幸存者。
•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 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 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3、每个3月,它们都要作自己的生命来为 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 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表现了 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饮佩和崇敬之情。
拓展延伸
大雁归来
奥尔多·利奥波德
作者简介
《沙乡年鉴》
《大雁归来》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 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 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 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 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 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 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 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全文主旨:
保护野生动物, 珍爱野生动物。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 泽时的种种动作。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 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 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 的价值。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 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 的种种声响。
; 宠物DR https:///a/360133199_120472838 宠物DR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 定信念。”
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 如此准确。 而且它们一旦迁徙,是有进无退的。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 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 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 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 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作者对大雁作了那些描 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 情?
南飞的大雁
冬季的大雁
大雁归来的情景
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
孤雁
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 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 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
文章要坚决抵制。 (2)立意: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就一定不能成功; 勤奋+思考=成功
浙江省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教师版》课文分析及赏析
第一部分:
• 1.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 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 ,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 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 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 明确: 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
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 的力量!• 明确: 事与愿违,狼被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
行为直接的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 的生态教育课。
第三部分:
大自然有着固有的和谐
• 1.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
• 明确:
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 ——站在长远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
探究2: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 深沉的、骄傲的”?
• 明确: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 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以平等的 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
• 探究3: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 界的启示在荒野”?
• 明确:
“荒野”无人涉足,万物之间都是平等 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
•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
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
启示。
• 探究4:山是如何思考的?
• 明确:
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 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 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 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
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 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伦理
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到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一 方面涌现出许多新技术用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特别是在 矿藏方面;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又需要消耗能源,并且 加速扩大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 物质的获取,存在于自然界的资源一定要为我所用,不然 就是浪费。但如果换个角度,从土地伦理的方面出发,人 们与脚下的土地同属一个社区,损害任何一方都对集体不 利。
“我们现在的又大又好的社会活像一个忧郁症患者, 整日惴惴于自身的经济健康,却失去了保持其自身健康 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想拥有更多的浴盆,结 果却失去了建造浴盆乃至关掉龙头所必需的控制力。”
–Aldo Leopold
“从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仅能带来危险......野 蛮是这个世界的救赎。”
关于生态问题的处理,就我个人粗浅的看法,需要合作意 识的提高、土地道德观的深入和集约生产的观念。生态问 题需要人类将自己看做一个物种去思考,需要整体观和系 统观,那么人类需要首先解决自己内部因博弈而产生的囚 徒困境。私人生产者的道德感是很重要的,靠一只强有力 的政府的手,这远不如靠每个人的良心和觉醒;最后,用 集约化的方式去获得人类想要的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况 下,可能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 的了”。
第三部分,“结论”,也是最有代表 性的部分,分别从美学、逻辑学、文 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 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和一些不同 意见者的观点,同时寻求其中提及的 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告诉同行们如 何回到过去以实现认识上的统一,是 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 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 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整体观 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伦理观,是 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 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 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 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Aldo Leopold
“埃斯库拉迪山仍然悬挂在地平线上,但当你看见它 时,不会再见到大灰熊,如今它仅仅是一座山而已。”
–Aldo Leopold
谢谢观赏~
–Chan Yantong 2015201004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第二部分是“素写—这儿和那儿”,所 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 地方,威斯康星、爱荷华、新墨西 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 险,也有痛苦和教训。讲述了一些给作 者思想以启迪的生命中的小插曲,通常 表现为他与往昔同行们的意见龃龉。 这一类插曲如今已遍布于北美大陆之 上,为标着集体主义标签(亦即自然资 源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样板。
内容介绍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是“一个沙乡的年鉴”,是利奥波 德对木屋经历的追述,以一年四季 十二个月的时间流逝为顺序,描写 了自己在沙地农场上的观察与体 会,用优美的笔触和细腻的视角为 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绚丽多彩而被 我们忽视的事物,这是一个“用铲 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 在失去的那些东西”的过程。
《沙乡年鉴》是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保护政策的 基石,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生 态文学的圣经,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生态文学最重要的经典作 品。
并且,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 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 溢着宁静与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极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这种快 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 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 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 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沙乡年鉴》
By :Aldo Leopold
基本信息
作 者:(美) 利奥波德 著,舒新 译 出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 版 时 间:2015-1-1 I S B N:9787564097189
作者简介
《沙乡年鉴》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84)被称为美国“生态伦理之 父”,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务官和环境保护 主义者,在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与荒野保育 运动中都有着相当的影响。 他的自然写作以朴素直接而闻名,其中《沙 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 经”,是其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 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