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名著导读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读书心得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d0dc70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47.png)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读书心得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土地和人关系的书,与《瓦尔登湖》相媲美,被誉为自然文学的典范,美国环保界的《圣经》。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沙乡年鉴,地质特征,乡野的秘密和土地伦理。
其中,沙乡年鉴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在远离大都市的世外桃园里的所见所闻和周末事务。
作者一家在一个被遗弃的贫瘠的沙乡农村里,尝试使它恢复生机,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却又是上帝赐予的最重要的东西。
地质特征讲述了生活给作者的各种智慧,一些痛苦和难过的经历,失去朋友的插曲。
作者花费四十年时间,走遍美洲大陆,记录事件的清晰样本。
乡野的秘密主要讲述作者对乡野及野生动物的看法,讨论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观点。
土地伦理以推理的方式阐述作者对土地的观点,并提出科学理论,属于总结。
《沙乡年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深陷在危险中。
食物来自饭店,热能来自暖器和空调。
我们沉迷在工业带来的舒适生活中,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
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可以说是世界从近代逐步走向现代的时期。
在这300年里,人类的文明飞速地发展,时代在进步,地球正在一点点地为我们所改变。
同时,在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其中有的是因为失去了栖身之地,有的是因为人们的大肆捕杀。
真心希望人们能发现错误并能改正它!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https://img.taocdn.com/s3/m/63d6c94c941ea76e58fa04e6.png)
土地伦理
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到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一 方面涌现出许多新技术用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特别是在 矿藏方面;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又需要消耗能源,并且 加速扩大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 物质的获取,存在于自然界的资源一定要为我所用,不然 就是浪费。但如果换个角度,从土地伦理的方面出发,人 们与脚下的土地同属一个社区,损害任何一方都对集体不 利。
“我们现在的又大又好的社会活像一个忧郁症患者, 整日惴惴于自身的经济健康,却失去了保持其自身健康 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想拥有更多的浴盆,结 果却失去了建造浴盆乃至关掉龙头所必需的控制力。”
–Aldo Leopold
“从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仅能带来危险......野 蛮是这个世界的救赎。”
关于生态问题的处理,就我个人粗浅的看法,需要合作意 识的提高、土地道德观的深入和集约生产的观念。生态问 题需要人类将自己看做一个物种去思考,需要整体观和系 统观,那么人类需要首先解决自己内部因博弈而产生的囚 徒困境。私人生产者的道德感是很重要的,靠一只强有力 的政府的手,这远不如靠每个人的良心和觉醒;最后,用 集约化的方式去获得人类想要的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况 下,可能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 的了”。
第三部分,“结论”,也是最有代表 性的部分,分别从美学、逻辑学、文 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 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和一些不同 意见者的观点,同时寻求其中提及的 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告诉同行们如 何回到过去以实现认识上的统一,是 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 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 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整体观 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伦理观,是 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 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 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 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dcee85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49.png)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土地和人关系的书,与《瓦尔登湖》相媲美,被誉为自然文学的典范,美国环保界的《圣经》。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沙乡年鉴,地质特征,乡野的秘密和土地伦理。
《沙乡年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深陷在危险中。
食物来自饭店,热能来自暖器和空调。
我们沉迷在工业带来的舒适生活中,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动植物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
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可以说是世界从近代逐步走向现代的时期。
在这300年里,人类的文明飞速地发展,时代在进步,地球正在一点点地为我们所改变。
同时,在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种美丽的动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其中有的是因为失去了栖身之地,有的是因为人们的大肆捕杀。
真心希望人们能发现错误并能改正它!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
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
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书评
![《沙乡年鉴》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63311212915f804d2a16c12b.png)
书评之《沙乡年鉴》内容简介:《沙乡年鉴》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沙乡年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述,一个沙乡的年鉴,冬天,坐着个鸟儿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
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曾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辛、衣阿华、新墨西哥等,几乎游历了整个北美大陆,有观察历险,也有痛苦和教训。
威斯康辛的生灵们,黎明的风在这个巨大的沼泽上空轻轻的吹拂着,暮霭像一条冰河的白色幻影,他向前推移着,漂浮在密密的落叶松林之上,带着细小的水珠低低的划过了沼泽,后来沼泽地上种上了玉米和小麦,再后来沼泽被排水的渠道划分成了格子块。
作者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用尽所有的力气在活着,他们也渴望爱与被爱。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热爱和尊敬。
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和伦理的角度杉树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认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该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他们永续存在的权利。
作者对土地有着深刻的爱,土地不仅仅是长着庄稼的那片地,更是自然与生活中的一部分。
感受: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据说地球人都该看一看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地球公民》,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触动,可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至少有一个星期不愿意吃肉,甚至不敢看、想到一切有关肉的东西,因为那会让我想到大面积的动物的哀嚎、烧焦的皮肤、腐烂的尸体以及,噌、噌……的“刑具”声。
因为这部影片我才有机会读到这本被誉为自然文学典范、生态文学圣经的——《沙乡年鉴》。
这本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部各州的自然风光:春天洪水淹没道路时,鲤鱼狂喜地拍打它们的鳍;五月黄昏公鹬在林地上空旁若无人地进行独舞;月夜狼群嘶吼出只有群山才能知晓的秘密;火红的悬钩子下,松鸡不耐烦地振翅,猎人与他的狗儿相视微笑......发生在野地里的故事,奇异而美丽。
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
![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https://img.taocdn.com/s3/m/40297e84a5e9856a561260bc.png)
生志七弄們土地伦理的生动宣言一读(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最初看到《沙乡年鉴》这本书时,还以为这只是一本供有关人员随时查阅的工具书。
没想到打开后认真阅读下去,才发现这竟然是一本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的自然文学典范,是一本能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提并论的生态经典。
书中所倡导的“土地伦理”观念,当年不仅改变了美国,至今仍在泽及世界。
《沙乡年鉴》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年)。
他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柏灵顿市一个德裔移民家庭,获得过林业硕士学位,曾当过林业官员。
早年他曾是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
这个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对资源要进行“聪明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以限制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滥用与掠夺,使其在良好的管理下为全民所用。
它的根本冃的在于发展经济。
因此,根据人的需要,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分成有用和无用、有利和无利的两大类别。
这一运动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并得到了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
但是随着运动的不断推进和自己的现实观察,利奥波德的思想与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长期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终于认识到生命与死亡、发展与停滞上的种种深不可测的因素,并形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态度,由此深切感受到了改变人们对于土地概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把自己的理念变成现实,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利奥波德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买下了一个被人废弃的农场。
上个世纪美国的土地很多,而且非常肥沃。
于是人们疯狂地种植玉米和棉花,结果把土地给破坏了。
土地被破坏后,人们并没有及时予以修复,而是再去买一块新地接着种植,而原来的土地就被废弃了。
看到这种现象,利奥波德觉得实在难以接受,于是他把人家废弃的土地买了下来,开始了自己的耕种。
由于他在城里工作,所以都是利用平时的休息曰或节假曰带着家人来到农场。
几年时间里,他们一家种了几千棵树,还种了许多的草,慢慢地把这片◎汪震国被遗弃的荒凉的土地,又修复成了一个接近它原来自然面貌的生机勃勃的农庄。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7a7f6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d.png)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甘肃省武威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43分)1.(4分)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潭清泉美不胜收2.(4分)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1)(2分)(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挑拨()mán hènɡ ()(2)(2分)(2)以上文段中有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成语、3.(3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B.思慕(mù)怅惘(wǎng)锵然(qiāng)幽悄(qiāo)C.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D.神龛(kān)春宵(xiāo)吩咐(fēn)点缀(zhuì)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室里一片喧哗与嘈杂,但是就在老师出现的下一秒,声音戛然而止。
B.我们对向导在山上突然销声匿迹这件事实在感到百思不解。
C.他就像一只骄做的孔雀,总是目空一切,不屑于和别人交往,但他这种做法有点鼠目寸光,因为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D.世上的事情能洞察了解,人情世故能熟悉通晓,这就是学问。
5.(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名著导读《沙乡年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名著导读《沙乡年鉴》](https://img.taocdn.com/s3/m/63906399c850ad02df804101.png)
名著导读课【学习内容】《沙乡年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2.学习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科普作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倾其一生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这是一本对土地和人类关系进行重新思考的著作,被称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也很优美,书中不仅展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自然天地”。
二、查阅资料,走进《沙乡年鉴》1.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
1906 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当了一名林务官。
后从事野生动物考察工作,并与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2.作品简介《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经历。
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有的爱与尊重。
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类为自身利益破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阅读方法指导1.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兴趣选择;(2)问题选择;(3)目的选择;(4)方法选择。
详情参考教材第72页。
2.做好阅读批注(1)圈点勾画出优美语句或自己喜爱的语句。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d818ab43323968011c92cc.png)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附答案《沙乡年鉴》:自然文学典范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948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他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美国的先知”,代表作有《沙乡年鉴》《土地伦理》等。
他一生持续思索人类与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持有的爱与尊重。
他的旧居至今仍然保留在威斯康星河边的沙地里,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作品概述《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在西方,《沙乡年鉴》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大雁归来》一文就是选自这本著作。
1935年4月,美国人利奥波德在沙乡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荒弃了的农场,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探索。
他一方面在这里尝试重新恢复生态平衡,一方面把在沙乡的观察和思考结晶写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1949年,在他去世后一年,《沙乡年鉴》出版了。
在美国,《沙乡年鉴》因销量惊人被称为“绿色圣经”;同时,该书是第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所以又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沙乡年鉴》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沙乡威斯康星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在美国其它地方的某些经历,进一步就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作出陈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就人与环境关系、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思考等文章结束全书。
《沙乡年鉴》这本著作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书中关于“食物链”“生物群落”,乃至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
2017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8cd60b3186bceb18e8bb22.png)
2017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D试题答案:4.(6 分)(1)(2 分)C(2)(4 分)读懂内容:示例 1:我选(2),巴尔沃(博)亚违抗了王室命令,为得到宽恕,踏上寻找“黄金国”的探险之旅。
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或:为躲避债务,巴尔沃亚把出逃也当成一次探险,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示例2:我选(3),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冒着风险乘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之后发动了十月革命。
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读出感悟:示例 1:我选(5),有时一瞬间能决定历史走向。
格鲁希一瞬间的误判(固守成命),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改变了他自己、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
或:贻误紧要关头的那一刹那(错过机缘),就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为格鲁希一分钟的错误决定扼腕叹息。
∕在重要事情上不能犯错,这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格鲁希未及时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其后虽工作出色,总让人觉得遗憾。
∕命运始终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格鲁希固守成命,失去机会没能成就辉煌,而布吕歇尔却及时醒悟,增援惠灵顿,夺得战争胜利。
示例2:我选(6),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
苏特尔(祖特尔)后半生时间均花费在打官司上,有点可惜。
或:苏特尔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触犯太多人的财产利益,即使得到法律支持,也不会有好结果。
∕苏特尔是个悲剧英雄。
虽然他没能要回属于他的工厂等财产,但我觉得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令人敬佩。
【2017浙江省金华市试题】3.名著阅读。
(6分)(1)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我和伊凡的友谊不断地增长,外祖母从早到晚都在忙家务事,我几乎整天跟“小茨冈”打转儿,当外祖父大我的时候,他仍然用自己的手挡着鞭子,第二天,他把打肿的手伸给我看,埋怨说:“这一点儿用也没有!你并没有挨得轻一些,可是我呢,你瞧这打的!我再也不干了,不管你了!”可是,下一次他又受了一次不必要的疼痛。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e593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1.png)
在“人与自然”部分,作者讨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类是自然的 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也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利 用。他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与 自然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对自然 的责任的认识。
在“土地伦理”部分,作者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不应该只是 利用土地,而是应该尊重和保护土地。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即把土地 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土地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表 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
内容摘要
通过挖掘沙乡的历史,作者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自然、人类和历史的三重奏。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 生态思想和科学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反思人类的行为,寻求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这本书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目录体现了全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即以自然主义 者的眼光记录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利用。 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自然、生态环境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保护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奖励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三部曲: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
![自然三部曲: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https://img.taocdn.com/s3/m/72bf38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4.png)
我们来看《沙乡年鉴》的目录。这部作品是由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主要描 述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观察和思考。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月:雪 融”、“二月:沼泽地之春”、“三月:大雁归来”、“四月:下沉的太阳”、 “五月:从阿根廷归来”、“六月:沼泽的诞生”、“七月:灵芝盛开”、 “八月:沙乡的忧郁”、“九月:大雁的秩序”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利奥波德以一个 生态学家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了沙乡的生态变化。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实 验,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 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三部曲: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在 于它所描绘的美丽大自然,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环保理念和人文关怀。这部作品 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它也鼓励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彩摘录
《自然三部曲: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这本书的精彩摘录
在现今的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能像《自然三部曲:瓦尔登湖、寂静 的春天、沙乡年鉴》这样,集结了自然、环保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作品却并不 多见。这部由亨利·戴维·梭罗、蕾切尔·卡森和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的经 典合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敬畏与热爱的自然世界。
内容摘要
在这本书中,卡森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及这些 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她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地球生 态环境。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经典之作,它是一本描述利奥波德在沙乡观察和思考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利奥波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自然三部曲》是一本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呼吁环境保护的经典之作。这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和方式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同时也提供了实用的环保建议。它们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环境,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沙乡年鉴 名著导读
![沙乡年鉴 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4a7636bcd126fff7050bdc.png)
《沙乡年鉴》名著导读【导读前言】《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沙乡年鉴》这本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
当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的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
利奥波德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森林专业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读书笔记-沙乡年鉴
![读书笔记-沙乡年鉴](https://img.taocdn.com/s3/m/9a8e0acfa1c7aa00b52acbf7.png)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一、文本出版信息书名:《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97-12二、写作背景人类进入20世纪不久,就先后经历了两次人为的战争大灾难,即第一次吐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
面战后的美国,则靠战利、天时及人和而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
无论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物质生产能力。
均远在世界各国之上。
然面这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
显然,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
这一点,作为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利奥波德巳经很清醒的看到了,从而促使他开始自觉的观寮与思考。
他于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星成了利奥波德与妻子和五个孩子可暂时逃避那“过分”现代化的城市的“净土”。
三、内容《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
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1、利奥波德本人在这块净土上,长年累月地种树、现察、读书和撰写与大自然倾心对活的“木屋”随笔。
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进行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冬天,我们给鸟戴环志和给它们喂食,砍取柴禾;春天,我们种松树,并看着大雁飞过;夏天,我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我们猎取披肩鸡和野鸭(有些年里);在所有季节里,我们都做生物气候的记录。
沙乡年鉴摘录
![沙乡年鉴摘录](https://img.taocdn.com/s3/m/0b242e493b3567ec102d8a81.png)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惠译1、美国的先验论哲学家梭罗(Thoreau)主张保护荒野,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20世纪初的美国保护主义者们主张保护资源,则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保护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而利奥波德的尊重土地、热爱土地的理论,是从总体上提出的,客观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学的哲学结论。
它是向人类发出建立新的伦理意识的呼唤。
利奥波德的呼唤在当时并未能引起应有的反响。
这也是难怪。
《沙乡年鉴》问世于1949年,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时代。
从战争中获得经济复苏的美国,在战后西欧各国实力衰落的情况下,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整个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裕,科学技术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新水平。
人们不仅对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信心十足,而且对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途也是充分乐观的。
12、1962年,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sson)发表了她的著名作品:《寂静的春天》。
她运用生物链的原理揭示了滴滴涕中毒素的聚集过程,从而说明,它不仅能杀死害虫,也能杀死那些食取染上滴滴涕毒素的害虫的鸟类,并危害到食用染上滴滴涕的作物制成的食品的人类及其子孙后代。
卡逊的书是生态学的警钟,在美国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23、1971年,另一本书《封闭的循环》[作者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进一步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副作用。
接着,1973年,中东石油禁运,出现了能源危机。
环境和生态成为越来越来多的人所关心的话题。
3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2[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附录二,侯文惠,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236页。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https://img.taocdn.com/s3/m/0c93253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名著《沙乡年鉴》精导精练《沙乡年鉴》:⾃然⽂学典范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年~1948年)美国著名⽣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他是⼀个热⼼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学巨匠,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态伦理之⽗”“美国的先知”,代表作有《沙乡年鉴》《⼟地伦理》等。
他⼀⽣持续思索⼈类与⼤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们对⾃然应持有的爱与尊重。
他的旧居⾄今仍然保留在威斯康星河边的沙地⾥,它代表了⼀种精神,⼀种简朴的⽣活⽅式。
作品概述《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态伦理之⽗”奥尔多·利奥波德⼀⽣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在西⽅,《沙乡年鉴》影响⼒堪与梭罗的《⽡尔登湖》⽐肩,并誉为⾃然⽂学典范。
⼈教版语⽂⼋年级下册教材《⼤雁归来》⼀⽂就是选⾃这本著作。
1935年4⽉,美国⼈利奥波德在沙乡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个被⼈类榨取殆尽⽽荒弃了的农场,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探索。
他⼀⽅⾯在这⾥尝试重新恢复⽣态平衡,⼀⽅⾯把在沙乡的观察和思考结晶写成了《沙乡年鉴》⼀书。
1949年,在他去世后⼀年,《沙乡年鉴》出版了。
在美国,《沙乡年鉴》因销量惊⼈被称为“绿⾊圣经”;同时,该书是第⼀本描述⼟地和⼈类关系的⾃然随笔和哲学论⽂集,所以⼜被誉为“⼟地伦理学开⼭之作”。
《沙乡年鉴》的内容⼤致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是对沙乡威斯康星⼀年12个⽉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第⼆部分是作者在美国其它地⽅的某些经历,进⼀步就资源保护⽅⾯的问题作出陈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就⼈与环境关系、美学和伦理学关系的思考等⽂章结束全书。
《沙乡年鉴》这本著作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
书中关于“⾷物链”“⽣物群落”,乃⾄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与⾃然和谐相处的“⼟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环境保护思想,推动⽣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c6e0f7b4daa58da1114ab8.png)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篇为“一个沙乡的年鉴”,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篇为“随笔——这儿和那儿”,列举了作者生活中给作者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的,有时是很痛苦的的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第三篇是“结论”,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观点。
说实话,对书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没有太感冒,甚至觉得有些无聊,最多也只是觉得他对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视角独特,笔法优美,远没有我看的一些网络玄幻武侠小说来的动人,这大抵是因为我只是见识浅薄的二流大学生而已,亦或是文学修养不够,只能自嘲曰:“粗鄙之人不懂阳春白雪之美。
”虽说对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对于第三部分那些带有批判性质的文字还是有些兴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
利奥波德说:“土地伦理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和经济体系是背离,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识的。
很多中间人和无数的物质新发明,把你的真正现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开来了。
他与土地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对他来说,土地不过是在城市之间长着庄稼的那片空间。
”这话在我看来,可能不止这句话,整个第三篇内容,最真正的内里在于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传统农业远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数人们看来工业化靠的是机械,传统农业靠的是土地,从而延伸开来的种种讨论。
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
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
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读后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读后](https://img.taocdn.com/s3/m/d32576a22b160b4e777fcf6f.png)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读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读后“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这是利奥波德在其环境伦理学名著《沙乡年鉴》中一篇名为《像山那样思考》的文章开头的一段话,它反映了一种新的伦理,新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已经发达到可以制造中子弹、复制器官甚至克隆人的时刻,人类似乎有理由相信自己已成为地球的主人。
不是吗?我们可以决定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亡,甚至包括人类自身。
这样一种巨大的权力,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权力的背后是责任。
如果我们不能审慎地使用人类所掌握的权力,必将为此付出悲惨的代价。
我们已经习惯了人无所不能的神话,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在众多方面受制于自然和那不可知的命运。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而且,即使在那些人类宣称已经认识的客观规律,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中,仍然隐藏着不少谬误,并且其危害尚未充分显现。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当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他也许只将它作为一个科学的进展;但当原子弹被制造出来后,他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火光,不仅照亮了广岛的夜空,也照亮了人类思想领域中一直被忽视的部的标本里看到它们的形状,但它们已经是没有生命的了,它们再也不能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了。
从功利的角度讲,它们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为人类服务了。
事实上,我们已经剥夺了后代的某些权利,使他们再也不能获得和我们同等的发展机会。
这公平吗?是采取行动纠正我们所犯错误的时候了。
我们再也不能贪得无厌地向自然索取了!我们再也不能自私自利地只顾当代人类生活的改善而不为后代留下发展的机会了!我们再也不能无情地毁灭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了!当我们打算这样做并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已不知不觉完成了对生命的超越,对人类本性中丑陋一面的超越,对人类全部历史错误的超越!──1998年秋作于沙尘暴肆虐之北京,2003年春修改于SARS横行之广州。
沙乡年鉴名著阅读答案
![沙乡年鉴名著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121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2.png)
沙乡年鉴名著阅读答案沙乡年鉴名著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沙乡年鉴名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有些人可以在没有野生生物的情况下过活,而有些人则不行。
我写下这些文字,便是对后者所饱含的偏爱之情与两难境遇的阐释。
⑵在人类社会发展将野生生物彻底扼杀以前,人们一直以为,野生生物和刮风日落一样,都是大自然习以为常的存在,于是也就把野生生物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
如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为了追求一种所谓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是否必须要以牺牲那些自然的、野生的且又不受约束的东西为代价。
对于我们中的少数人而言,目睹天鹅的机会远远要比看电视重要,看到白头翁花绽放是我们的权利,就和言论自由是我们的权利一样。
⑶我承认,在机械化为我们的早餐供应提供有效保证之前,在科学为我们揭示野生生物起源和生存方式的戏剧化情节之前,这些野生生物几乎是很少有机会和人类价值扯上关系的。
于是,所有争论的焦点最后便归结为度的问题。
我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发现了发展过程中的边际报酬递减定律,而我们的反对派却依然对此无动于衷。
⑷人们必须依据事物当前的存在状况来制定应对之策,我的拙作便是我的应对之策,它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
⑸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我和我的家人,在远离现代化喧嚣的世外桃源—小木屋,欢度周末时光时的见闻和趣事。
在威斯康星的这片沙地农场,起初人们榨干了土壤的全部价值,然后它被我们这个又大又好的社会所抛弃,我们试图拿起铁铲和斧子重建这个农场,【找回我们在别处正在失去的东西。
】恰恰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并且进一步发掘着上帝赐予我们的东西。
⑹这些关于小木屋的素写,按季节编排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部“沙乡年鉴”。
⑺第二部分,“素写—这儿和那儿”,讲述了一些给我思想以启迪的生命中的小插曲,这种小插曲通常表现为我与往昔同行们的一些意见龃龉,时而甚至非常痛苦。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6f95263195f312b3069a59e.png)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沙乡年鉴读书笔记“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
”这是利奥波德的笔下所宣泄出的,内心美丽的独白。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利奥波德居住在威斯康辛的农场(一个被社会榨干了价值,然后又被无情抛弃的农场)中度过的一年所发生的趣事,是大自然的史诗。
从冰雪刚消融的一月到十二月的冬季再临;从农场旁记录了几百年历史的“好橡树”到经历了五次暴风雪的鸟儿65290号;不管是威斯康辛奏响哀歌的沼泽还是新墨西哥连绵不绝的山脉;都按照大自然的剧本演绎着自己的戏剧,告诉人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道理。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简短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像山一样思考,山又没有生命,又怎么会思考呢?我接着往下读,随后,我释然了。
这简短的一章,不过寥寥几百字,却讲述了一个哀伤的故事。
美国任何一个有狼的地区,狼都被视为魔鬼,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地位去猎杀狼,农场主为了自己的农场也去猎杀狼。
在经过西部大跃进后仅剩不多的狼,在人们的围剿下逐渐销声匿迹,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踪迹,夜晚再也听不到狼的悲鸣。
于是乎,鹿儿大量繁殖。
在经过几年后,树林中低于马镫高度的叶子全部被吃掉,饿极了的鹿儿只能啃咬树皮。
最后,山失去了绿色。
人们刻意的猎杀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妄图用火药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与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
而利奥波德想要用文章来唤醒人们,希望人们可以像山一样思考,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只看到肤浅的东西:自己猎杀一切对自己有害的物种时所能得到的甜头。
这点不仅仅是在保护环境上,而是适用于一切事物,中国古代就是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传说他的母亲为了他搬了三次家。
长大后,孟子不负母亲重托,成为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这是目光长远的典型。
因为孟母的长远目光,孟子从小就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宋朝曾被文学大家称赞过的方仲永,他拥有比拟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赋才能,最终却只能泯然众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前言】
《沙乡年鉴》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与《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类关系的著作,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全书涵盖众多学科知识,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作者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是值得读者反复品味的传世经典,更是让孩子走向野外、培养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入门读物,曾被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沙乡年鉴》这本书从1941年起就开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
当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的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书中利奥波德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让人们改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
利奥波德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森林专业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
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而《沙乡年鉴》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
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