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与人性

合集下载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①王正平摘要:当下中国与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彰显了人性的道德大美与伟大力量。

人性中有道德的善与美,讲道德必须讲人性。

道德生活实践召唤我们不能再对活生生的人性避而不见,而应当积极汲取人类的全部伦理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求人性与道德关系的真理。

中国传统伦理肯定人有“好利”“好声色”“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重视“理寓于欲中”,又强调“导欲于理”。

西方伦理思想不论是感性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认为人性有“自爱自保”“趋乐避苦”“利己心”的一面,又有“同情心”“仁爱心”的一面,人性是一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基础。

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揭示了由人本性所规定的饮食男女的心理欲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产生的客观心理基础,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心理需求,是人深刻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

人性具有自然本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性通过“需要”和“利益”这两个关键因素对道德具有根本性的决定、影响和驱动作用。

道德则通过心理引导和利益调节的方式改善人性。

人性决定和制约道德,道德又调节和完善人性。

在当前个人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道德价值观念纷争,人际关系撕裂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建合乎人性的道德理念,大力倡导“善良人性”这个可以成为全社会和全人类唯一达成“叠加共识”的伦理道德,重建良好的道德的秩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人性;道德;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现代心理学;历史唯物论;善良人性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45-(16)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5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性的巨大道德力量。

这一场全人类百年一遇的大灾难,促使我们从现实生活教训中进行伦理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人性与道德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当怎样倡导合乎人性的道德?本文拟从深切感受这场抗疫战斗中广大民众自觉迸发的善良人性的伟大道德力量入手,较为深入系统地从中外伦理思想史、现代心理科学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道德与人性的本真关系,拨开种种思想迷雾,认识善良人性的重要伦理道德价值,以便我们能够重建与现代人类生活相契合、以科学人性观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促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人性、人伦之美的和谐——评电视连续剧《我们俩的婚姻》

人性、人伦之美的和谐——评电视连续剧《我们俩的婚姻》

作者: 王志峰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电视连续剧;婚姻生活;人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结婚十年》;和谐;人伦;精神家园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心灵、精神家园的建构和呵护得到极大关注,精神生活领域的婚恋问题在受众最广泛的电视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从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牵手》开始,《让爱做主》、“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结婚十年》、《金婚》、《双面胶》、《新结婚时代》等陆续登台,可谓佳作迭出。

由李白人编导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俩的婚姻》反映了都市知识阶层的婚姻生活,在张扬人性、。

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探析

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探析

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探析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经典中关于人性观和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大学》和《中庸》三部经典着手,论述儒家经典中对于人性观和人伦关系的认知与看法。

一、《论语》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人性观被认为是人的本性,即天赋而固有的,而人伦关系则是基于人性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主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习学可以使人之间的差异逐渐远离。

他认为人人都具备了某种内在的良知,只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导致了道德行为的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在人伦关系方面,《论语》还强调了君子之道以及不同身份与地位间的应有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并以此来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

他教导人们应该恪守各自的角色与责任,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协调与合作的作用。

二、《大学》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大学》是儒家经典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论述。

在《大学》中,人性观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指导原则,而人伦关系则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这意味着通过观察外物、追求知识、保持诚实和正直、修养个人道德,从而管理好家庭、领导国家,达到和谐共治的境地。

同时,《大学》还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

只有个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才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增添正能量,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富强与进步。

三、《中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对于道德行为和人伦关系的详细探讨。

在《中庸》中,人性观被视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则,而人伦关系则被强调为和谐共处的关键。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伦理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伦理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伦理思考人性与伦理是作品中常被探讨的主题,它们展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观念。

文学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和描述他们的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伦理问题的存在。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伦理思考。

一、人性的多样性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

有些作品描绘了人性的美好一面,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聪明机智、正直善良;还有《红与黑》中的朱尔,他勇敢坚毅、聪明过人。

这些人物形象给人以启发和鼓舞,引导读者追求正义、向往美好。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比如《罪与罚》中的罗迪昂,他的罪恶行径凸显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冷酷。

还有《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些反派角色,他们的邪恶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腐败和邪念。

这些角色的存在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并警醒我们远离邪恶。

二、伦理问题的探讨文学作品中经常探讨伦理问题,引发读者对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比如《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他们的亲缘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伦理困境。

作品中小说家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和人物关系的展示,引起了读者对家庭、爱情等伦理问题的思考。

另一个例子是《1984》,它探讨了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作品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描述了统治者对公民进行洗脑、监控和控制的荒谬情节。

通过构建这个虚构世界,作品引发了读者对权力与自由、个人尊严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伦理冲突的思考。

三、人性与伦理的互动人性和伦理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变化和伦理观念的转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从纨绔子弟转变为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敢少年,这个变化背后反映了他对伦理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文学作品还通过人物的遭遇和行为,考察了人性和伦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在战争中经历了生死考验,从而对人生价值和伦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作品启发读者思考人性与伦理的关系,并为其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思考的框架。

【二年级作文】人伦 天道_50字

【二年级作文】人伦 天道_50字

【二年级作文】人伦天道_50字
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建立在亲情、友情、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等基础上的。

在人伦关系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和谐的人伦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发展。

天道是指宇宙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天道是公正、公平的。

人们要按照天道来行事,
就是要遵守社会规则,不做坏事,不侵犯他人利益。

人伦和天道是紧密联系的。

人伦需要建立在天道基础上,只有遵守天道,才能建立良
好的人伦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教育,就是符合天道的表现。

在社会中,为
人民服务、帮助他人是符合天道的表现。

在我看来,人伦和天道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我们在遵守天道的前提下,才能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的和谐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伦和天道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只有在人伦关系和天道的指引下,人
类社会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实现更好的未来。

荀子的人伦观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

荀子的人伦观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

荀子的人伦观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人伦观的研究对于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的人伦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人性的看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等方面。

首先,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是其人伦观的基础。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婪的,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之一。

但是,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提出了“性恶论善”的观点,即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本性,实现善的境界。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矛盾。

荀子的观点提醒我们,人性的恶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教育和修养,我们可以培养出善的品质,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荀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

在这些关系中,荀子强调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忠诚和孝顺的基础上的,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而臣子则应该忠诚于君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荀子的这种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在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互助和合作的精神。

荀子的观点提醒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荀子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构建需要依靠礼制和教化。

荀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礼制的规范,可以使人们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荀子的这种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的思考在现代社会关系的思考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性与人伦的见解作文

人性与人伦的见解作文

人性与人伦的见解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作文,主题是“人性与人伦”。

我挠挠头,觉得有点难。

人性是什么?人伦又是什么?
我一想到爸爸,他总是会像一座山一样,稳稳地守护着我们。

他爱打篮球,还喜欢戴着一顶灰色的棒球帽,那帽子是他最好的朋友。

爸爸工作总是很累,但他回家后总是会陪我玩,教我打棒球,也会讲童话给我听。

我想,爸爸的人性应该是坚强、自信和爱吧。

奶奶最爱给我做红烧肉,有时候她烧菜,我都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

她总是笑嘻嘻的,说话轻声细语,像一朵朵绽放的向日葵。

奶奶总是说,要善良,要真诚地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友爱。

奶奶的人性应该是慈祥、善良和爱吧。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发生了争执,我很生气,和同学吵了起来。

老师注意到了,就耐心地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彼此理解和包容。

老师的人性应该是温柔、理智和平等吧。

老师、爸爸、奶奶,他们的人性都如此美好,他们让我感受到温暖和爱。

我明白,人伦就是那些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让许多人的生活透着希望和快乐。

我忽然觉得,人性与人伦,根本不像课本里写的那样深奥,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

它就像一朵花,需要雨露甘霖才能绽放,而人性与人伦,也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让它在我们心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众所周知,古代文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伦理观念和人性分析被广泛探讨和揭示。

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使我们对古人的伦理观念和人性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常常以道德悲剧的形式展现。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无法得到圆满的结果,不仅是因为社会伦理的约束,更是由于双方对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态度的认识和把握不清。

贾宝玉的感情倾向多变,无法坚守初心,而林黛玉则放不下自己的自尊和矜持。

他们的性格和情感的矛盾不仅对他们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整个贾府带来了诸多不幸与痛苦。

通过这一悲剧性的展示,古代文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们在伦理观念面前的无奈。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常常关注道德规范的冲突与矛盾。

在《水浒传》中,曾天生和武松是两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人物。

然而,他们分别面临了道德伦理教化和个人情感冲动的挑战。

曾天生在得知自己的生身父亲是那个害死母亲的负责人后,陷入了道德困境中。

他既想为了母亲报仇,又不忍去伤害自己亲人,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放弃了对仇敌的复仇。

而武松在得知嫂子杀害哥哥后,选择了杀嫂为兄报仇。

这两个角色都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即伦理与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和挑战。

此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分析还常常涉及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他的性格既具有非常大的正义与善良,又有着顽皮和叛逆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巧妙的描绘。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表现出了勤勉、智慧和无私的精神,但同时也展现了贪婪、狂傲和修行不够深厚的一面。

这样的人性固然有缺点,但也增加了他的可亲和性和可信度。

正是由于这种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观念与人性的多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伦之理与人性弱点
教师要懂得“人伦之理” “人伦之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 系时所应当遵循的道理。即我们所说的伦理。 古人言:“伦者,识人事之序也”,可见、 “伦”乃是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界定。 “理”即道理和准则。

父子 有


具体体现
父慈子孝
君臣
夫妇




君仁臣忠
夫能妻贤
长幼
朋友




兄友弟恭
汝诚吾信
教师要得“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源于“人伦之理”







“人伦之理”就是“为人之道”, 二者的统一讲就是“做人的道理”,将 之内化,就是“为师之德”。
师德:
不做“违心之事”
“做人”是做自己的人,不是去做别 人,所以,“做人”不能“违心”。违心 之事会让你丧失自我,既然你说的不是你 自己的话,做的也不是你自己的事,那么 “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力做“应然之事”。
如果说“相宜之事”是份内之事,那么, “应然之事”就不完全是份内的事情了,在 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应然之事”是份外之责。 比如:应当助人为乐,应当舍己利人。这些 事情你可做,也可不做,它仅仅是在如何 “做人”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方向性的倡导, “应然”归“应然”,“做”与“不做”完 全取决于个人的自觉自愿。但是,一个人若 真正地想要“学会做人”,他自然就应该知 道“应然之事”值不值得去做。
不做“亏心之事”
不做亏心事就是做事不整人、不损人、 不害人,不做坏事当坏人。“不亏心”是 “不亏吾心”,所以,做事要对得起自己, 只有不做亏心事,“做人”才坦然。
做好“相宜之事”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并具有相应的 社会身份,做“相宜之事”就是要做与你自身 的角色和身份相“吻合”之事。对于我们每一 个有着特殊角色和身份的社会个体而言,“相宜 之事”就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可推卸,不 可逃避,无法选择。
兽性
兽性
Hale Waihona Puke 兽 性兽 性教师就是一种权利,我们面临着 “人性的斗争”,我们若不能战胜自身 人性的弱点,那么做一名合格教师难! 错误: 正确: 权力就是地位;权力就是责任; 权力就是荣誉;权力就是服务; 权力就是主宰;权力就是信任; 权力就是支配;权力就是考验; 权力就是利益。权力就是舞台。
教师是一种责任。
不做“违心之事”是要将人“做”得真 实; 不做“亏心之事”是要将人“做”得清 白; 应做“相宜之事”是要将人“做”得称 职; 力做“应然之事”是要将人“做”得高 尚。
人性的弱点是什么?
人性的弱点就在于人性
中天然的包含了兽性
兽性
----- 禽兽 ----- 小人
----- 俗夫 ----- 君子 ----- 圣人
“克己为仁”。
“内省思仁”。
“力行近仁”。
“磨炼成仁”。
孟子将道德修养的方法称为“成仁之道”: “存心保善”。 “寡欲养心”。
“反求诸己”。
“尽心知性”。 “动心忍性”。 “以义求仁”。
麦子与人生价值
作饲料 —— 给牲畜吃 作面粉 —— 给人吃 做成种子 —— 生根发芽 生生世世 薪火相传
燃烧与人生 人才:完全燃烧,可以将火箭推上天。 人手:燃烧只煮一锅汤,只够儿女吃。 人渣:根本没有用处燃烧。
教师是一种服务。 教师是一种职权。 责任是对教师工作目的性的规定; 服务是对教师工作过程性的规定;
职权是对教师工作手段性的规定。
教师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体现人格气质; 理论文化修养---体现文化内涵; 专业技能修养---体现能力水平。
孔子将道德修养的方法称为“为仁之方”:
“欲仁得仁”。
“善学知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