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

合集下载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教学
4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
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
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需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
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
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堂互动
3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 与度。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深入
问题探究
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作者如何描绘西地平线上的景色?”“这种描绘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比阅读
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西部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小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情感升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西地平线上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 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 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西地平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的概念和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的定义:西地平线是指地球上观测者所在位置正西方的无限远处。

2. 西地平线的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参考线之一,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密切相关。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让学生感受到西地平线的重要性。

2. 通过地球仪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西地平线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出西地平线的位置。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西地平线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探索西地平线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沙漠、草原、山脉等。

2. 自然景观的特点:地貌、气候、生物等。

3. 自然景观的保护意义: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

3.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自然景观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作业:1. 绘制一幅西地平线附近自然景观的示意图,标注出各种景观的特点。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西地平线附近的自然景观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第三章:探索西地平线的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古代文明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

2. 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等。

3.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西地平线附近的文化遗产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地平线上》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教材,通过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规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实验,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 教学步骤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实验,验证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太阳的运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 教学方法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通过实验,探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3 教学步骤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进行实验,验证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运动的意义。

第四章:月亮的运动4.1 教学内容月亮的相位变化;月亮的运动规律。

4.2 教学方法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通过实验,探究月亮的运动规律。

4.3 教学步骤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进行实验,验证月亮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月亮运动的意义。

第五章:地球、太阳、月亮的关系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日食、月食的成因。

5.2 教学方法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通过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5.3 教学步骤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进行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季节的变化6.1 教学内容季节变化的原因不同季节的地理特征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2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图像展示季节变化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来探究季节变化的影响6.3 教学步骤展示季节变化的图表和图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分组讨论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各组的发现和结论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带7.1 教学内容热带、温带、寒带的特点气候带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气候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7.2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展示气候带的分布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小组研究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7.3 教学步骤展示地球仪和地图,指出气候带的分布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分组研究并报告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综合讨论气候带的生态和人文意义第八章:时间的测量8.1 教学内容日、月、年周期的测量历法的起源和发展现代时间测量工具和系统8.2 教学方法观察和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不同文化和历史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8.3 教学步骤观察并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不同文化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了解现代时间系统讨论时间测量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第九章:星空的探索9.1 教学内容天文观测技术和工具天体和星座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9.2 教学方法望远镜观察星空星图和星座的学习视频资料展示人类宇宙探索的成就9.3 教学步骤使用望远镜进行星空观察,记录所见天体学习星图和星座,识别主要星座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人类宇宙探索的历史和成就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10.2 教学方法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介绍可持续发展角色扮演和讨论10.3 教学步骤分析环境问题案例,讨论其成因和影响介绍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探索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倾斜角度造成的,这影响了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修辞手法。

2. 相关知识:(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3.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上》。

2. 相关知识资料: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哲学思考、人文关怀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作业本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阐述作者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赏析与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对于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讨论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西地平线的地理探索1.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技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的定义和地理位置西地平线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地图阅读技巧的介绍和实践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互动法:小组讨论西地平线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实践法:地图阅读技巧的实际操作和练习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地图阅读练习评估第二章:西地平线的文化交流2.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历史和现状掌握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对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文化交流的概念和作用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交流案例小组讨论法: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文化交流案例分析评估第三章:西地平线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培养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3.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经济发展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经济发展案例分析评估第四章:西地平线的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培养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行动能力4.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行动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环境保护状况和问题互动法:小组讨论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实践法:环境保护问题的实际操作和实践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环境保护问题实践评估第五章:西地平线的未来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策略培养对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5.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未来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创新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未来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未来发展案例分析评估第六章:西地平线的社会结构6.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社会结构特点和组成掌握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对社会结构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和组成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和组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结构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社会结构案例分析评估第七章:西地平线的宗教信仰7.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性和特点掌握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对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7.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特点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特点互动法:小组讨论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讨论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宗教信仰对社会和文化影响案例分析评估第八章:西地平线的艺术表达8.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艺术表达形式和特点掌握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艺术表达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8.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形式和特点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和创新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形式和特点实践法:艺术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法:讨论西地平线地区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和创新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艺术表达实践评估第九章:西地平线的传统习俗9.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传统习俗和特点掌握传统习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9.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传统习俗的特点和意义传统习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传统习俗的特点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习俗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传统习俗案例分析评估第十章:西地平线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了解西地平线地区的未来展望和挑战掌握未来展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培养对未来展望的思考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展望的机会和挑战未来展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未来展望的思考和创新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西地平线地区未来展望的机会和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未来展望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对未来展望的解决方案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未来展望案例分析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内容”部分,涉及到西地平线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等基础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对该地区全面认识的基础。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通过分析作品,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美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运用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审美情趣;(2)通过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西地平线上》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2. 作品特点分析:(1)画面构图简洁,线条流畅;(2)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富有层次感;(3)画面中的物体形象抽象,具有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西地平线上》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2.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及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作品。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及相关资料,提高教学效果;3. 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西地平线上》的认识和欣赏能力;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技巧;3. 学生对艺术的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地平线上》作品及相关资料、PPT、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2. 学生准备:了解现代主义美术基本概念,搜集相关作品图片,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地平线上》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教材,通过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理解日、月、年的形成原因。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月亮的盈亏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意义。

日、月、年的形成原因。

2.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数学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月亮的盈亏现象及成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日、月、年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月亮盈亏的成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教学模型:使用地球仪等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日、月、年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讨论:分组讨论月亮盈亏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学习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3、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想象与联想等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学习联想在文中的运用,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教学过程】1、导入:提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会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辽远的西部有着久远的丝绸之路,还有伟大辉煌的敦煌壁画,西部以它雄伟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想。

今天我们随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去体验一下世间的大美。

2、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

他是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师: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弊端。

3、字音诳语()垭口()安谧()攫取()倚托()颤抖()雾霭()泥淖()船棹()湖泊()混沌()瘴气()瞅着()揪()住啁啾()眼眶()惊骇()言简意赅()灰蒙蒙()阴霾()土坯()胚胎()4、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对落日整体感受的句子(开头作用:内容+作用)5、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设计

《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设计《西地平线上》优秀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篇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丽而又淡雅宁静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向西部,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将是一幅怎样壮丽的油画。

二、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

《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诳语垭口勉强湖泊雾霭混沌瘴气酝酿喷薄安谧泥淖攫取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文学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2)认识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启示;(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西地平线上》是一部描绘我国西部地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小说。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西部地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西部大开发的壮丽画卷,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部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部风光;(2)简介《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2)重点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阐述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进行一次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的意义和引起的思考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1.4 教学步骤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教师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人物和情节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学生提出关于人物和情节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的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文本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3.2 教学内容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3.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4.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4.3 教学方法采用创意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4.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写作,展示并进行分享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5.2 教学内容思考和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5.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象征意义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提供适当的指导6.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实际案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中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分析结果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供适当的指导7.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讨论,分享小组的共识和成果第八章:艺术创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造力8.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造力8.3 教学方法采用艺术创作法,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8.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艺术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9.3 教学方法采用自我评价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提供适当的指导9.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标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10.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课程导入: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西地平线上》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教案及教学反思《《西地平线上》教案及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西地平线上》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体会几次落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谈。

很多古诗的歌颂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说,西部是充满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

【板书题目】二、整体感知1、文中记录了几次落日?明确:除开头结尾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

他到底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样的特征?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

师生明确,多媒体展示以下句子:①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

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

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

……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激发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塑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西地平线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细节。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塑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西地平线上》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塑造对作品主题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探讨人物塑造对作品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人物的想法和感受。

第四章:象征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西地平线上》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对作品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和寓意。

探讨象征意义对作品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

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象征意义的想法和感受。

西地平线上说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说课教案

西地平线上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课程背景1. 地球自转与公转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地平线的概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2. 使学生掌握地球形状与结构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地平线的认识三、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定义及特点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地平线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介绍地平线的概念及形成原理5. 课程总结第二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自转1. 自转的定义2. 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自转产生的现象二、公转1. 公转的定义2. 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公转产生的现象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互作用2. 地球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模型演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点2. 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与特点3. 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5. 课程总结第三章:地球的形状与结构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2. 地球的扁率3.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二、地球的结构1. 地壳2. 地幔3. 地核三、地球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2. 板块的运动与地震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2. 介绍地球的结构组成3. 阐述地球板块构造学说5. 课程总结第四章:地平线的概念与形成原理一、地平线的定义1. 地平线的概念2. 地平线的特点二、地平线的形成原理1. 地球曲率的影响2. 大气折射的作用三、地平线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1. 平静水面上的地平线2. 地形起伏对地平线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平线的定义与特点2. 介绍地平线的形成原理3. 分析地平线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五章:实践活动一、实践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认识2. 培养学生对地平线的观察能力二、实践活动内容1. 观察日出、日落的地平线2. 测量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3. 制作地球模型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2. 实验法3. 互动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地平线2. 指导学生测量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3. 引导学生制作地球模型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六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时间观念的建立1. 日、月、年的概念2. 时区与夏令时二、地理环境的影响1. 气候带的划分2. 昼夜长短的变化三、生活作息的调整1.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2. 人类活动的时间安排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时间观念的影响2. 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探讨地球自转与公转对生活作息的调整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七章: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对导航的影响一、导航技术的发展1. 古代的导航方法2. 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二、地球形状与结构的作用1. 地球曲率对导航的影响2. 大气层对导航的影响三、卫星导航系统1. GPS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2.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介绍古代和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2. 分析地球形状与结构对导航的影响3. 讲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八章:地平线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一、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1. 西方绘画中的地平线2. 东方绘画中的地平线二、地平线在摄影中的作用1. 地平线在摄影构图中的重要性2. 拍摄地平线的技巧三、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1. 文学作品中的地平线描写2. 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作品分析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2. 介绍地平线在摄影中的作用3. 分析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九章:实践活动一、实践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解2. 提高学生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认识3. 增强学生对地平线在文化艺术中作用的体会二、实践活动内容1. 绘制以地平线为主题的画作2. 拍摄地平线照片3. 创作以地平线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三、教学方法1. 创作法2. 互动讨论法3. 作品展示法四、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绘制以地平线为主题的画作2. 指导学生拍摄地平线照片3. 引导学生创作以地平线为背景的文学作品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十章:课程总结与评价一、课程收获1. 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解2. 学生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认识3. 学生对地平线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中的作用二、课程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2. 同伴评价3. 教师评价三、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3. 学生的参与度四、教学改进方向1. 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度2. 增加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体验3. 引入更多实例以加深学生理解五、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收获的分享2. 开展课程评价3.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补充和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多彩,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然、关注人生;(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思想;(2)作品的艺术特色;(3)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5.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1)介绍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文本鉴赏。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读后感。

1. 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深入解读文本。

3. 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2)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分享对家乡、自然的感悟。

(2)激发学生对《西地平线上》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西地平线的象征意义。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结尾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自然环境,谈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鼓励学生创作以家乡、自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西地平线上》,总结作者的写作特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推荐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地域情怀。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探讨作者表达地域情怀和审美观念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

(2)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 互动探讨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进行讲解,加深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地域情怀。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西地平线上》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教案
李秋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信息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明确文章三次落日所体现出的“世间有大美”
2、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三次联想的原因及深刻内涵
【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文本研习
【教学用具、媒体】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讲到西部,大家会想到什么?(经济上的、地理上的、文学上的)西部文学也是中国文学这张广袤地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的西部,是充满原始、野性、神奇、奇风异俗之地。

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驼铃;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
2、作者介绍: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西地平线上体验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把握
1、明确文章结构——总分总
第一段,“世间有大美”,究竟什么是“大美”,我们最后再来解决。

作者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这里雄伟的风景指的就是三次落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次落日体现了什么样的大美,又是如何让作者体会到这大美的?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我们先来完成这样一个表格(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
三、文本研习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平原
1、文章是怎样写出落日之大、之红的?
勒勒车、红纸的比喻(配合ppt展示)
2、老师:日落的过程在第几段中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落日的什么特征?(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落日定要落下,却不愿就此离去,还要一跳一抖一跃,竭力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属于落日的那份活力,表现了落日对这一切的依恋、贪恋,也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1、地点:罗布淖尔荒原(对罗布泊平原我们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体会那里的环境:凶险,无人区,死亡之海,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荒凉如同月球表面,大地天空混沌一片。

罗布泊平原的补充介绍:一个世纪前还是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干涸的盐泽,黄沙漫漫,环境极为恶劣,罗布泊平原也因此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中外学者都对此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这里留下过探索的足印,他发现这里以前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楼兰古城的所在地。

上海的彭加木(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却在对此的探索中因帮大家找水源被黄沙吞噬,他曾说希望他的尸骨能为西部的土地多增加点有机质,余纯顺(探险家余纯顺:魂丧罗布泊的行走者)也是在探索中魂归大漠了。

2、作者在罗布泊是否一开始就看到血红的落日了?——比较前后时段落日的不同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3、第二次作者想写出落日什么样的美?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次落日的,他是不是仅仅在写景?
——联想:《泰坦尼克号》萨克斯音乐、约翰·克里斯朵夫
4、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通过PPT及音乐营造氛围,辅助理解)电影背景介绍,当年泰坦尼克号沉
没时,随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是上千条人命。

破碎的甲板、冻僵的尸体漂浮在大西洋的死寂的海面上,低沉婉转的萨克斯声久久回荡不肯离去,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电影的死亡气息与这死亡之罗布泊相互照应,表现出苍凉死寂的气氛,更显悲凉。

(萨克斯风特点:低沉缠绵、婉转悠扬,能调动人情绪)
第二次:结合剧情,杰克用自己的死换来所爱之人的生,这其实是一种为爱自我牺牲的神圣庄严的精神。

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看到这种落日时再配这样的音乐更增添了落日悲壮的色彩。

他思考着生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这句话的理解,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5、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的理解。

(简要介绍《约翰·克里斯朵夫》情节)
是因为东地平线上的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作者是因为西地平线上的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

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

(结合问题“约翰与太阳的共同点是什么?”)
约翰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因此他必然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是个真诚勇敢的人。

”同时约翰又是个悲剧式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

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日日轮回。

因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而日落对应的又是下一次日出,从落日想到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很是顺理成章。

第二次日落体现的是生命庄严顽强之美。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惊骇
1、第三次重点写的是“火烧云”,作者是怎样写这次日落的?
写法上一反前面的沉重,变得热烈高昂。

“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是落日载运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写“火烧云”,其实仍在写得是落日的力量。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修饰连用,显出了一种气势。

而“魔杖”的比喻,更写出了落日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让作者联想到了古代这块大地上的英雄,联想到了成吉思汗,进而发出了感慨“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2、作者为何会发出“我多么卑微啊”的感慨?
(1)同学们知不知道匈奴有何特点,成吉思汗又有何特点?(学生发言、教师介绍、结合ppt)所以这块被地理学家成为小亚细亚的地方,才会被历史学家称为欧
亚大平原。

(2)教师总结第三次日落,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

想到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想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大陆,直至多瑙河,如入无人之境,二者给人都是一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表现。

(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甚至可以把军队开到欧洲、非洲,他们靠的是什么?激情和雄心,力量和决心,不屈、执着的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

这正好和灿烂热烈,激情万丈,光芒四射的火烧云有着相似点,因此作者由火烧云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环境恶劣的土地上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作者顿觉得自己是很卑微平庸的。

人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创造出辉煌,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
老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本文只是单纯的描写三次落日的景象,而去除这些联想内容会怎样?
——只是单纯的描写景物,文章就会显得比较单调,作者的情感抒发就缺少了基础,文章就不会有这样的“震撼”的力量了。

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

老师: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借大师之口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进行了说明,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怎么理解世间有大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壮烈奔放、崇高庄严、历史沧桑的壮美。

真正美的东西,一方面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精神,体现思想。

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

作者在文中三次落日的描写中穿插自己的联想,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板书:
地点反应联想特点
定西高原惊呆了左公柳壮烈奔放
罗布淖尔荒原掉下泪水罗曼罗兰崇高庄严
阿勒泰草原惊骇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历史沧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