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地平线上教案

李秋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信息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明确文章三次落日所体现出的“世间有大美”

2、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三次联想的原因及深刻内涵

【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文本研习

【教学用具、媒体】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讲到西部,大家会想到什么?(经济上的、地理上的、文学上的)西部文学也是中国文学这张广袤地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的西部,是充满原始、野性、神奇、奇风异俗之地。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驼铃;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

2、作者介绍: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西地平线上体验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把握

1、明确文章结构——总分总

第一段,“世间有大美”,究竟什么是“大美”,我们最后再来解决。作者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这里雄伟的风景指的就是三次落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次落日体现了什么样的大美,又是如何让作者体会到这大美的?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我们先来完成这样一个表格(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

三、文本研习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平原

1、文章是怎样写出落日之大、之红的?

勒勒车、红纸的比喻(配合ppt展示)

2、老师:日落的过程在第几段中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落日的什么特征?(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落日定要落下,却不愿就此离去,还要一跳一抖一跃,竭力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属于落日的那份活力,表现了落日对这一切的依恋、贪恋,也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1、地点:罗布淖尔荒原(对罗布泊平原我们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体会那里的环境:凶险,无人区,死亡之海,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荒凉如同月球表面,大地天空混沌一片。罗布泊平原的补充介绍:一个世纪前还是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干涸的盐泽,黄沙漫漫,环境极为恶劣,罗布泊平原也因此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中外学者都对此充满了探究的兴趣。)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这里留下过探索的足印,他发现这里以前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楼兰古城的所在地。上海的彭加木(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却在对此的探索中因帮大家找水源被黄沙吞噬,他曾说希望他的尸骨能为西部的土地多增加点有机质,余纯顺(探险家余纯顺:魂丧罗布泊的行走者)也是在探索中魂归大漠了。

2、作者在罗布泊是否一开始就看到血红的落日了?——比较前后时段落日的不同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3、第二次作者想写出落日什么样的美?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次落日的,他是不是仅仅在写景?

——联想:《泰坦尼克号》萨克斯音乐、约翰·克里斯朵夫

4、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分别有何作用?

第一次:(通过PPT及音乐营造氛围,辅助理解)电影背景介绍,当年泰坦尼克号沉

没时,随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是上千条人命。破碎的甲板、冻僵的尸体漂浮在大西洋的死寂的海面上,低沉婉转的萨克斯声久久回荡不肯离去,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电影的死亡气息与这死亡之罗布泊相互照应,表现出苍凉死寂的气氛,更显悲凉。(萨克斯风特点:低沉缠绵、婉转悠扬,能调动人情绪)

第二次:结合剧情,杰克用自己的死换来所爱之人的生,这其实是一种为爱自我牺牲的神圣庄严的精神。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看到这种落日时再配这样的音乐更增添了落日悲壮的色彩。他思考着生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5、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的理解。(简要介绍《约翰·克里斯朵夫》情节)

是因为东地平线上的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西地平线上的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

(结合问题“约翰与太阳的共同点是什么?”)

约翰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因此他必然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是个真诚勇敢的人。”同时约翰又是个悲剧式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日日轮回。因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而日落对应的又是下一次日出,从落日想到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很是顺理成章。第二次日落体现的是生命庄严顽强之美。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惊骇

1、第三次重点写的是“火烧云”,作者是怎样写这次日落的?

写法上一反前面的沉重,变得热烈高昂。“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是落日载运的背后挥舞着魔杖。”写“火烧云”,其实仍在写得是落日的力量。“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修饰连用,显出了一种气势。而“魔杖”的比喻,更写出了落日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作者联想到了古代这块大地上的英雄,联想到了成吉思汗,进而发出了感慨“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2、作者为何会发出“我多么卑微啊”的感慨?

(1)同学们知不知道匈奴有何特点,成吉思汗又有何特点?(学生发言、教师介绍、结合ppt)所以这块被地理学家成为小亚细亚的地方,才会被历史学家称为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