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

合集下载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不仅受到工作内容本身的因素影响,还受到工作环境中的个人成就感、责任感和成长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赫兹伯格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赫兹伯格在研究中观察到,在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中,有一些因素是与工作本身相关的,称为“满足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则是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称为“动机因素”。

他认为,满足因素是人们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旦这些要求满足了,人们就会感到满意,而动机因素则是人们对工作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们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和追求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赫兹伯格将满足因素归类为“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组织政策等。

满足因素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当这些基本要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感到满意,但如果这些基本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不满意甚至产生工作不满足感。

而动机因素被归类为“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成就感、责任感、成长机会、自我实现等。

赫兹伯格认为,这些因素是人们对工作有持续热情的重要动力,当个体获得了这些因素的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工作成就和满意度。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管理者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满足因素,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基本的工作要求得到满足。

其次,对于动机因素,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潜力。

此外,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工作满意度的主观评价和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满足因素和动机因素的重要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组织和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激励和奖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着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着、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素”具备了,才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还发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但是,双因素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
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又名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从他所作的1,844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造成职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的性质、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职业安全、薪金、个人生活、地位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善所致,赫茨伯格将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其含义是只能防止疾病,不能医治疾病。

他从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另外一些因素的改善可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人的生产效率,处理不好,可引起职工不满,但影响不及上类因素大。

赫茨伯格将这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认为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论后,受到许多非议。

有些人对其可信度提出怀疑;有些人对双因素论的普遍性表示怀疑。

但自60年代中期以来,双因素论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西方国家中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力图将双因素论应用于实践,采用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等方式,使工人在工作计划及管理中负有更大的责任,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隐藏], 1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 2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3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 4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 5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 6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7 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 8 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9 相关条目, 10 参与文献[编辑]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也称为詹金斯-马丁劳动动机理论),是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 J. Hackman)与罗伯特·W·马丁(Robert W. Marton)提出的作业心理学模型。

它的理论依据是: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管理人员所施加的工作激励和技术,即关系因素;二是工作本身所能提供的挑战性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即状况因素。

双因素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劳动动机。

这是通过两个因素实现的:即状况因素和关系因素。

状况因素和关系因素是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

状况因素着重于工作本身,涉及工作各方面: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工作分配、工资待遇等。

关系因素则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如与主管的交流、与同事的沟通以及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双因素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当时管理者正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劳动动机,以改善工作效率。

理查德·詹金斯和罗伯特·马丁提出双因素理论,从而引入员工、管理者和其他角色,将他们融入一个体系中。

从管理角度来讲,双因素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劳动动机,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效率和绩效。

双因素理论认为,企业应基于状况因素和关系因素来提升员工的动力与动机。

状况因素中的工作特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某一项工作的做法。

状况因素主要指工作的设计与特性,包括工作的内容、声明、结构、范围、要求与个人归属等,都会影响着工作兴趣与动机。

企业应该分析清楚不同岗位进行怎样的激励措施,以保持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升劳动动机。

关系因素是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它主要关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倡特定工作的文化。

关系因素的四个组成部分:激励、公平、协作和帮助。

具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关注员工的支持系统、与主管的交流情况、认可以及奖励、团队合作情况以及个人的发展性活动。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PPT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PPT
动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双因素理论实践案例分析
企业实践案例一:华为的员工激励体系
总结词
华为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成功 地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激发了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VS
详细描述
华为注重员工的薪酬福利,提供具有竞争 力的薪资待遇和丰厚的奖金,同时为员工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如 培训、晋升和海外派遣等。这些措施有效 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 华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详细描述
在管理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 相互关联的。良好的保健因素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稳 定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降 低员工的不满和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激励因素可 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 。因此,管理者需要同时关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 满足,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
详细描述
保健因素通常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方式、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这些因素与员工的生 理和心理需求相关,是员工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员工不会感 到特别满意,但如果得不到满足,员工会感到不满,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缺勤率
上升等问题。
激励因素
总结词
激励因素是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因素,提供充足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
目录
• 双因素理论概述 • 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因素 • 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双因素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双因素理论实践案例分析
01 双因素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双因素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该理 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所决定的。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双因素理论指的是一种组合理论,它将个人变量和环境变量相结合,以求解复
杂的行为问题。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James Prochaska博士提出,其观点是个体是被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只受一种原因的影响。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变量,二是环境变量。

个体变量指的是影响行为的个体变量,如性格、态度、恐惧、动力、目标和内部环境。

而环境变量则有外部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行为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变量,还要考虑环境变量。


度和性格是个体变量,它由一个人的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

环境变量则指外界对一个人的支持或干扰,对一个人的激励或抑制,还有对一个人要完成某个任务的组织和支持等等。

双因素理论观点的实践结果表明,行为是由两部分因素共同决定的,没有一种
因素独自作用即可解释行为。

这就意味着,改变行为可以通过改变个体因素或环境因素,或者两者都进行改变,都可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因此,双因素理论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为为何会发生,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有效的行为调节方案,充分发挥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的作用,有效改善行为的复杂性。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 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 到的。 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 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 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 运用这种方法。
海尔的市场营销策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营销的目的是要使销售成为多余”。一个成功企业, 它销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受欢迎的、有形实体产品,还包括尽善尽美的服务态度、成功的品牌观 念等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 青岛海尔集团自1984年开始创业,至今已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型集体企业,发展为一个集科 研、生产、贸易、金融于一体,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 比1984年的348万元增长11600多倍;海尔产品已由单一型号的冰箱拓展到目前的空调、洗衣机、 手机等包括白色、黑色、 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2000年实现出口创 汇2.8亿元,自1998年以来, 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2001年8月出版的《福布 斯》杂志刊登资料表明, 海尔已在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中雄居第六位;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33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 评估的7.8倍,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16年来,海尔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保持年均80%的持续快速增长,关键是得益于其创新的 理念与实践。 最初的海尔与许多企业一样,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以具体产品为营销客体,把营销对象主 要定位于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身上。 但是随着海尔人经营观念变化,把营销客体变成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和名牌企业的战略得到实施和 深入发展。从90年代开始,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改善之后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国内各教科书翻译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不满意,等于是说没保健因素时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时也没有什么不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满意,等于是说有激励因素时会感到满意,没有激励因素时也感不到满意。

逻辑混乱,且与赫茨伯格原意不符,显然是原翻译错误,而教科书又长期错误运用,所以特加以修改并加以说明。

欢迎有原文者提供原文资料并给予批评)。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1959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1~2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 tor-Hygie‎n 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 ck Herzb‎e 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改善之后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国内各教科‎书翻译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不满意,等于是说没‎保健因素时‎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时也没有什‎么不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满‎意,等于是说有‎激励因素时‎会感到满意‎,没有激励因‎素时也感不‎到满意。

逻辑混乱,且与赫茨伯‎格原意不符‎,显然是原翻‎译错误,而教科书又‎长期错误运‎用,所以特加以‎修改并加以‎说明。

欢迎有原文‎者提供原文‎资料并给予‎批评)。

双因素理论‎的产生过程‎赫茨伯格(Fredr‎i ck Herzb‎e 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什么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双因素理论亦称“激励一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

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2、我们一般认为“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是两个极端,但和赫茨伯格提出“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在“满意”和“不满意”之间有了增加了两个过渡的状态。

赫茨伯格用这四个状态区分出了工作场所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是与工作外部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只能带来让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或“没有不满意”,并不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而只有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即工作本身才是让员工“满意”或“没有满意”的因素。

3、双因素理论的价值在于区分哪些因素具有激励效应,使管理者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另外也提醒管理者,尽量不
要把激励因素变成保健因素,那样不但没有激励效果,反而有带来不满的可能。

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时,经常把有激励效应的资金固定下来,一旦奖金变成保健因素,那就不能再降了,否则就会引起不满。

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又可以将这种理论叫做激励—保健理论。

Frederick Herzberg将企业中有关因素总体分为两个类型,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前者指的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即激励因素。

后者指的是容易引起人们消极行为或者消极心理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指的是工资、监督、管理、同事关系等,这些因素都属于工作之外的因素,如果组织能够满足这些因素,那么就可以帮助员工消除不满情绪,从而对原有的工作效率进行维持,不过并不能发挥出更为积极的行为作用。

激励因素主要指的是与工作本身存在直接关系的因素,例如有赞赏、成就、责任感、发展、晋升等,如果组织能够帮助员工满足这些因素,那么就能够对其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促进其工作动力的提升,而如果组织难以帮助员工满足这些因素,那么也不会像保健因素一样产生不满情绪。

对该理论进行分析,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并非所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完全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可以促进人们积极性地提升。

其次,如果不具备保健因素,那么很容易引起员工强烈的不满情绪,但具备保健因素,并非一定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工作是激励因素的核心,其作用发挥的载体是员工开展工作。

Frederick Herzberg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因此如何认定与分析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因材施政”才是关键。

比如就销售人员的工资薪金设计来说,按照双因素理论,应该划分为基础工资与销售提成两部分,基础工资应属于保健因素,销售提成则属激励因素,对销售人员而言,通常做法是低工资高提成,这样才能促使销售人员尽可能地多做业务。

所以,将Frederick Herzberg双因素理论运用于管理,首先在于对存在的各因素进行质的分析与划分,明确或创造出保健与激励因素两部分;其次,再进行量的分析与划分,既保障保健因素的基本满足程度,又尽量地加大激励因素的成分,从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最近李强在和同事们的聊天中了解到他所在的部门新聘用 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序分析员,但工资仅比他少50元。 尽管李强平时是个不太计较的人,但对此还是感到迷惑不 解,甚至很生气,他觉得这里可能有什么问题。
在这之后的一天下午,李强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宫主任,问 他此事是不是真的?宫主任说:“李强,我们现在非常需 要增加一名程序分析员,而程序分析员在人才市场上很紧 俏,为使公司能吸引合格人才,我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起 薪。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请你理解。”李强问能否相应 提高他的工资。宫主任回答:“你的工作表现很好,领导 很赏识你,我相信到时会给你提薪的。”李强向宫主任说 了声“知道了!”便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开始为自己在公司 的前途感到忧虑。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
上的责任感。
影响因素
激励因素 成就 承认 工作本身 责任 晋升 成长
保健因素
监督
公司政策
与监督着的关系
工作条件
工资
同事关系
个人生活
地位
保障
与下属的关系
重要意义: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 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 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而不是满意。
3)激励因素,包括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 成长、责任感等因素,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 它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但企业必须提供某些条件以满 足保健因素的需要,才可以保持人们一定的工作积极性。该公司 只注重了激励因素,而忽略了保健因素。
2、要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该公司主管人员必 须做到:
问题: 1、用双因素理论解释李强的忧虑、困惑。 2、谈一谈企业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激励员 工。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课件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课件
文化差异影响
双因素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不同文 化对激励的认知和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双因素 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和差异性,以完善理论的普适性。
激励机制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激励机制也需要 不断创新,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 需求,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工作环境与条件
工作设施
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设备,如办公桌椅、电脑、 网络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工作氛围
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感到轻松愉 悦、有归属感。
工作时间与休息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员工过度劳 累和压力过大。
03 保健因素
公司政策与管理
政策一致性
参与决策
公司政策应保持一致,避免员工感到 困惑和不安。
绩效评估与反馈
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及时、公正的评估和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 点和不足,从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工资与福利

薪酬激励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 福利,可以吸引和留住优 秀的员工。
奖金与奖励
设立奖金和奖励制度,对 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 和精神上的奖励。
福利待遇
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如 医疗保险、退休金、带薪 休假等,可以提高员工的 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激励因素
通过提供激励因素,如工作挑战、成 就感等,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动力和 学习热情,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与成 长。
05 双因素理论面临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挑战与问题
理论适用范围限制
双因素理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不适用,例如在高度规范化、机械化 的组织中,保健因素可能不足以激励员工。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征询,赫兹伯格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

据此,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弗德里克· 赫茨伯格 著作:《工作的激励因素》
小组成员:刘向向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 在匹斯堡地区的11个工商业机构中,通过对2000 多位工程师和会计师等白领工作者进行调查访问 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激励因素理论”, 是属于行为管理理论学派。 赫兹伯格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使 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使职工感 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职 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
双因素理论的一般特征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双因 素理论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非直接对立的。满 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 不满意。因此,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工 作环境和条件是基础与前提,而使工作本身具有 挑战性,使员工从中得到成长,并产生胜任感和 成就感则是激励的关键所在。保健因素是基础性 和前提性的,不具备这些因素就会丧失起码的资 格和机会,而拥有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就能够出 类拔萃,激励因素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缺乏这 些因素只会使其陷入平庸,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 以使其鹤立鸡群。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赫兹伯格发现造成职工不满意的因素有:公司管理、行 政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 生活条件.这些因素的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与 对抗,但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工 作积极性,促使生产增长,赫兹伯格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 健因素。 赫兹伯格还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有:工作富有成 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 较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等等。这类因素的改善, 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这类因素 处理不好,会引起职工不满,赫兹伯格把这类因素称 为激励因素。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2、定义: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①激励因素: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成就感、得到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责任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②保健因素: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工作之外的因素--公司的政策、监督、人事关系、工作条件、薪金等。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②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

③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4、运用:(一)、双因素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运用:1、运用保健因素——消除辅导员的不满意感:(1)完善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增强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高效通过推行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 明确角色分工,加强过程控制,可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完善物质激励机制,优化分配制度,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

——满足辅导员“合理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辅导员薪酬的相对公平,消除辅导员的不满意感,通过这些物质因素吸引人才,真正地留住辅导员的人心,增强辅导员的归宿感,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人人向往的工作环境。

2、运用激励因素——增强辅导员的满意度:(1)完善培训晋升激励机制,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激励机制更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培训及其他学习机会,它有效地促进了辅导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辅导员的成就感。

——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是满足辅导员的成就需要,可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1](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dis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dissatisfaction is no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产生过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1959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1~2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

赫茨伯格调查图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11家工商企业机构中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中他设计了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原因是什么?”等等,请受访者一一回答。

目的是验证下列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需要,即作为动物要求避开和免除痛苦的需要和作为人类要求在精神上不断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调查结果可用图示表示如下:在图中,纵坐标上列出的是影响职工满意程度的因素。

每种因素对应着一个长方形线框,其长度表示该因素在面谈中出现的频数,宽度表示满意或不满意情绪持续的时间。

横坐标的左半段表示因某项因素不具备或强度低而导致不满意,右半段表示因某项因素具备或强度高而导致满意,数字表示因素出现频数百分比。

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从1844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

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激励因素赫茨伯格从另外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

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

研究表明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它虽无关大局,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

因此,赫茨伯格把这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在两种因素中,如果把某些激励因素,如表扬和某些物质的奖励等变成保健因素,或任意扩大保健因素,都会降低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内在满足,引起内部动机的萎缩,从而导致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应用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一)直接满足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

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

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

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

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

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

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双因素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但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

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

当前,我国正使用奖金作为一种激励因素,但是必须指出,在使用这种激励因素时,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或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挂起钩来。

如果奖金不与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相联系,一味的“平均分配”,久而久之,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再多也起不了激励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既然在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没有单纯地追求物质刺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更不应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希望只寄托于物质鼓励方面;既然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将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那么在管理中,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充分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

误解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现在普遍单纯认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内容,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内容。

有人甚至因此将这些内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对比,认为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联系激励因素则相当于社交、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实际上,就赫茨伯格调查结果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项目因素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其既有激励因素的一面,也有保健因素的一面,只是有些项目因素在更多时间与频率上更倾向于激励或保健因素而已。

更何况,赫茨伯格的调查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固定地认为社会各阶层和各时代都是如此心理倾向是不客观现实的。

谬误1双因素理论双因素以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员工是否具有积极主动性的标准具有主观性。

实际上,员工满意既可表现为以岗为家而导致的认真负责,也可表现为志得意满而导致的不求进取,前者是员工忠诚职守的表现,而后者是员工具有颓废心理的显示;而不满意亦可表现为忠言与建议,也可表现为冷漠与敌视,前者亦是员工工作主动可靠的显示,后者则又是员工消极被动的表现。

所以说,双因素理论是就各项因素的满意与不满意程度进行的调查研究,既没将满意程度与被调查人的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判断,也没有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联系起来,只是主观地以“员工对某项因素满意就有相应的积极主动性”为判断的唯一前提,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法纪法规、权威榜样等内心与外界压力因素对人们积极主动性的正面影响,且具有主观臆测的成分。

2双因素理论调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同时,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云硕士2004年通过对国内5 家企业,以随机抽取一些绩效高的员工和绩效差的员工为调查对象,发放收回了115份有效问卷,由此在其所作的《保健和激励因素对员工激励作用的调查分析》中得出了:“激励因素具备时,员工可能会出现高绩效,也有可能会出现低绩效;保健因素具备时,员工也是可出现高绩效,可能出现低绩效;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励因素未必具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也未必没有激励作用”的结论。

因此对于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3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

赫茨伯格的调查研究只是针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的,而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就国内的农民工、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管理阶层相比,不可能一致都将工资薪金作为保健因素,而都将成就感作为激励因素,恰恰相反的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工资薪金相对于成就感则往往是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因此说赫茨伯格的调查是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的,因此导致了研究的结果不是所有场合都是实用的,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