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十首之七步诗翻译【魏】曹植
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
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所以曹植便做了一首七步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供大家阅读!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曹植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解释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曹植七步诗后人缩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故事才高八斗为兄所忌东汉以洛阳为都城。
丞相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东汉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八斗之才”。
曹植自幼聪慧,10多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
与此同时,他的同母哥哥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立为世子。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吊。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曹丕的挟嫌猜忌下,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被打击的对象。
七步成诗逃过一劫一次,曹植被人告发经常喝酒骂人,他还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
但他并没有犯什么大罪,也没有招兵买马,要以阴谋反叛的罪名处罚他不能服众,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治他的罪。
曹丕把曹植从封地召到洛阳,指着大殿上一幅“两牛相斗于墙下,一牛坠井而死”的水墨画,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但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如作不成就要从重处罚他。
曹植答应后,未走完七步就作成一首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
三国曹植七步诗翻译
三国曹植七步诗翻译导语: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三国曹植七步诗翻译,欢迎借鉴!七步诗【作者】曹植【朝代】三国·魏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作者介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
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七步诗古文翻译
七步诗古文翻译《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翻译: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赏析: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
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七步诗》原文及注释
《七步诗》原文及注释《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步诗》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七步诗》原文及注释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泣:小声哭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何:何必。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七步诗曹植翻译
七步诗曹植翻译七步诗曹植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常⾥,说到古诗,⼤家肯定都不陌⽣吧,古诗有四⾔、五⾔、七⾔、杂⾔等多种形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家都称赞的呢?下⾯是⼩编精⼼整理的七步诗曹植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来。
羹(gēng):⽤⾁或菜做成的糊状⾷物。
漉(lù):过滤。
⿎(gǔ):⾖。
这句的意思是把⾖⼦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汁作羹。
萁:⾖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声哭泣。
何:何必。
作品译⽂ 版本⼀ 煮⾖来做⾖羹,过滤的⾖⼦做成汁。
⾖杆在锅下燃烧,⾖⼦在锅⾥哭泣。
⾖杆和⾖⼦本是从同⼀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么狠呢? 版本⼆ 锅⾥煮着⾖⼦,⾖秸在锅底下燃烧,⾖⼦在锅⾥⾯哭泣。
⾖⼦和⾖秸本来是同⼀条根上⽣长出来的,⾖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呢! 创作背景 传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直⼼怀忌恨,有⼀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如做不到就将⾏以⼤法(处死),⽽曹植不等其话⾳落下,便应声⽽说出六句诗来。
曹丕好不羞愧,只得饶过曹植。
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称之为《七步诗》。
作品鉴赏 此诗纯以⽐兴的⼿法出之,语⾔浅显,寓意明畅,⽆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明。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这⼀⽇常⽣活现象,曹植以“⾖”⾃喻,⼀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茎,晒⼲后⽤来作为柴⽕烧,萁燃烧⽽煮熟的正是与⾃⼰同根⽽⽣的⾖⼦,⽐喻兄弟逼迫太紧,⾃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取譬之妙,⽤语之巧,⽽且在刹那间脱⼝⽽出,实在令⼈叹为观⽌。
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
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
【诗歌鉴赏】曹植《七步诗》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曹植《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曹植《七步诗》原文七步诗版本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版本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注释、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豉(菽):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7、本:原本,本来。
8、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曹植《七步诗》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曹植《七步诗》赏析《七步诗》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七步诗全文的意思解释
七步诗全文的意思解释《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啦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啦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七步诗全文的`意思解释,请参考。
七步诗全文的意思解释版本一七步诗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1]版本二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词句注释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
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啦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原文及翻译
《七步诗》原文及翻译《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豉(淑)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七步诗》注释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七步诗》赏析文学鉴赏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
曹操死后,曹操大儿子,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
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
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
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
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
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次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译文
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译文《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译文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1]文帝:指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
东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
[2]大法:指死刑。
[3]“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
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2、《诗谳》原文及翻译译文《诗谳》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昊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又将爰书④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范力争之,怒日: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惧,莫知所以至则问日:“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案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数日秀至,怒日:“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日: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日:“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日:“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日:“既知汝诗,当即汝友谁书者?’’秀日:“迹似沂州王佐”乃遣役关拘王佐佐至,呵问如秀状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去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盗在此矣”执成至,一讯遂伏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逾垣入,逼妇妇因独居,常攀刃自卫既觉,提成衣,操刀而起成惧,夺其刀妇力挽,令不得脱,且号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然终莫解其故后邑绅乘间请之,笑日:“此最易知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丕垒之塑!凯查坚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闻者叹服[注]①谳(yan):审判定罪②素封:指无官位的富裕之家③分守是道:周元亮在清康熙年间曾任山东青州海防道④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法律文书⑤箑(shd):扇子译文:青州有个居民叫范小山,以贩笔为职业,在外地经商没有回家这年四月,他的妻子贺氏一个人在家生活,一天夜里被凶犯杀死这天夜里下了小雨,泥里遗留下一把题诗的扇子,是王晟赠送给吴蜚卿的王晟,不知道是什么人;吴蜚卿,则是益都的大财主,和范小山是同乡,日常行为很不检点,所以乡邻们都相信是他杀了人郡县府将他拘捕审问,他坚决不认罪,惨遭酷刑,被屈打成招定了案经地方和上级机关反复审理,历经十几个官员之手,都没有不同意见周元亮先生补为山东青州海防道,复审在押囚犯到了吴蜚卿时,像是有些想法于是问道:“判吴某杀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吗?’’范小山拿诗扇来回答周先生仔细看了看扇子上的字迹,便问道:“王晟是什么人?”大家都说不知道他再把记录供词的案卷拿来细读一遍,立刻命令脱掉吴蜚卿死牢的枷,由关押死刑犯的内牢移到关押一般犯人的外监范小山强力争辩,周先生生气地说:“你是想随便杀掉一个人就了结了呢,还是想找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大家都怀疑周先生偏袒吴蜚卿,可都不敢说出口周先生写好朱签,立即拘拿城南某店铺的主人那主人很害怕,不知道为什么抓他到了衙门,周先生就问他说;“你店铺的墙上有东莞李秀的题诗,那是什么时候题写的?”店主回答说:去年提学使来这里主持科考,有来自曰照的两三个秀才,喝醉酒留下了题诗,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于是派遣差役到日照县去,拘捕李秀质对几天后李秀被带到,周先生发怒说:‘‘你既然做了秀才,怎么还去谋划杀人呢?”李秀连忙叩头,十分吃惊,说:没有这回事!周先生把扇子扔给他,让他自己看,说:“明明是你作的诗,为什么要假托王晟呢?李秀仔细看过,说道:“这上面的诗确实是我作的,字则确实不是我写的”周先生说:既然知道你的诗,这人一定是你的朋友是谁写的呢?”李秀说:“从字迹上看像是沂州人王佐写的于是就派遣差役发公函拘捕王佐王佐到后,像审问李秀时一样审问他王佐供称:这是益都做铁货生意的张成求我写的,他说王晟是他的表哥”周先生说:“凶犯在这里了”把张成抓来,一经审问他就认了罪在这之前,张成看到贺氏很漂亮,就想去挑逗她,又担心事情不顺利,就想着如果假冒吴蜚卿,大家一定都相信所以他就假作了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它去贺氏家,打算如果事情顺利自己就承认下来,若是不川页利就嫁祸给吴蜚卿,但确实没有想到会到杀人的地步那夜他翻墙而过,逼迫贺氏贺氏因为独居,一直准备着一把刀来自卫她发觉之后,抓住张成的衣服,拿着刀站起来张成很害怕,夺下了她的刀贺氏用力抓着他,不让他脱身,并且大声呼叫张成这时更加窘迫,就把贺氏杀了,丢下扇子离去沉积三年的冤案,一下子得以昭雪,人们没有不称赞周先生断案神明的,但终究这其中的缘故后来本地士绅趁空向周先生请教,周先生笑着说:“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细读了供词案卷,贺氏被杀在四月上旬,当夜又是阴雨天,天气还比较冷,这时扇子不是急用的东西,哪里有在忙迫的时候,还要携带着扇子来增加拖累的道理呢,想用它嫁祸于人是显而易见的我曾经在城南避过雨,看到那酒店题壁之诗和这扇子上的诗,口气相似,所以姑且猜测是李生所为,果然通过这一点而捕获了真凶”听到的人都很叹服周先生的才智《诗谳》3、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译文曹植作《七步诗》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中小学作文素材:《七步诗》原文及注释译文
《七步诗》原文及注释译文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
七步诗这首诗的意思
七步诗这首诗的意思七步诗这首诗的意思《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七步诗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参考!七步诗作者: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
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七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语言浅显易懂,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种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悲愤。
七步诗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
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但是他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古诗《七步诗》的意思
古诗《七步诗》的意思《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于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七步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着。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了豆子呢!!(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鉴赏
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鉴赏《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该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及注释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鉴赏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七步诗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七步诗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步诗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步诗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泣:小声哭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何:何必。
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赏析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
古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解释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原文及翻译
《七步诗》原文及翻译《七步诗》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豉(淑)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七步诗》注释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七步诗》赏析文学鉴赏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
曹操死后,曹操大儿子,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
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
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
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
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
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次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语文《七步诗》原文译文
语文《七步诗》原文译文语文《七步诗》原文译文《七步诗》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排挤斗争的一个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七步诗》原文译文,欢迎大家阅读!七步诗作者: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其生平、思想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可分为前后两期。
其诗歌创作也同样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有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
由于生活境遇和思想的变化,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在艺术上曹植的诗歌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自然而绮丽,善用比喻,注重作品的对偶、炼字、色调和音韵,讲究谋篇布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曹植的七步诗翻译
曹植的七步诗翻译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七步诗曹植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面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例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着。
豆子和豆秸原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生命,豆秸怎可以就这么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中煮着豆子,是想将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生命,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⑻泣:小声哭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鉴赏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
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据我朝重臣之意,闻今日事件起谋者你也。
是与其于你所作为?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谋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担当?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你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吾与你的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字。
曹植七步诗翻译
曹植七步诗翻译《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曹植七步诗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作者这首诗的真实性至今争论不休。
从当时至今,曹植的诗文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这是一本“志人小说“,成书时间又是在曹丕称帝(220年)后两百多年的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了,自然不一定可靠了。
不过曹植后人又接受《七步诗》的真实性。
北齐皇建二年,曹植的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朝廷,在鱼山(山东东阿)为曹植建庙,以供子孙祭祀,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立碑,此即《曹植庙碑》。
从历史的背景看,曹操最属意的自然是那位善于称象的曹冲,可惜13岁便夭折了。
后来曹操似乎有意在继室卞氏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中寻找接班人,还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曹丕会有怎样的心思,也就不难明白了;他掌权后,曹彰在黄初四年来京述职期间,不明不白地“暴薨”;和曹植颇有交往的丁儀、丁廙被杀甚至绝了后。
因而人们宁可相信这《七步诗》。
但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和它的艺术性却是从来没有争论的。
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骨肉相残、人人自危是很常见的现象,往往一方跋扈嚣张、另一方或几方沉郁愤激也就很自然了。
这首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把这样的现实表现得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恐怕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比喻了,因而流传甚广,人人能诵。
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来在《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中,这首诗又改为了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于是必然有说长道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 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熬你 根他 在豆 食留 出是 锅 我又 上说 锅茎 物下 去想 里 呢怎 生: 里在 。豆 ,把 煮 ?能 出我 哭锅 子 豆 着 这 来们 泣下 汁 子 豆 样 的本 。燃 来 的 子 急 ,来 烧 做 残 , 迫 是 , 成 渣 地 同 豆 糊 过 煎 条 子 状 滤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 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 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3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 ):过滤。 菽(shū):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