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纲要第六章练习题

纲要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抗战时期,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A.忻口战役B.台儿庄战役C.平型关大捷D.凇沪战役2.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A.洛川会议B.瓦窑堡会议C.八七会议D.十二月会议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凇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4.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是在()A.《新民主主义论》B.《论持久战》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5.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是()A.一二九运动B.五卅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一运动6.1942年,延安整风最主要的任务是()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7.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A.洛川会议B.瓦窑堡会议C.八七会议D.十二月会议8.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党的会议()A.中共一大B.中共七大C.中共二大 D中共八大9.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10.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A.七大B. 六届六中全会C.六届七中全会D.四大11.1939年2月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大后方的工作,南方局书记是()A.林伯渠B.刘少奇C.周恩来D.董必武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理论是()A.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B.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C.新民主主义理论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13.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A. 9月2日B. 9月3日C. 8 月15日D. 10月25 日14.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A.七大B. 六届七中全会C.六届六中全会D.四大15.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时间是在()A.1945年10月25日B.1945年 9月3日C.1945年 9月2日D.1945年 8月15日二、多项选择题1.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战役()A.凇沪战役B.忻口战役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2.下列哪些事件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西安事变B.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C.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D.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中国近代史纲要-36_真题-无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36_真题-无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36(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决议。

这些决议及其他协议A. 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依据B.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决议C. 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D. 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决议2. 毛泽东指出,我们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是A. 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B.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C.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D.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3. 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指A. 解放战争胜利B.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C. 土地制度改革D. 抗日战争胜利4.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是A. 《中国土地法大纲》B. 《井岗山土地法》C. 《兴国土地法》D.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5.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其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A. 开明绅士、地产实力派B.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C.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D. 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6.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和平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A.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B. 工人阶级C. 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D. 工人和农民的联盟8.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

评价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主张

评价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主张

评价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主张、地位和作用中间势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

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国共两党的尖锐对峙促使他们由分散到整合,进而形成一股政治力量。

他们中有企业界人士,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在野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是活跃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重要政治势力。

他们并未组成统一的政治集团。

他们的思想、主张代表着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社会中间人群的利益。

中间势力的发展空间,随国共两极力量的对比而改变,两极间矛盾越尖锐,其发展空间越大。

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国家民族前途问题为中间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抗战初期,日军大举入侵,北平、天津迅速失陷,局面紧急。

蒋介石作了关于“最后关头”的讲话。

要想“抗战到底”,必须最大程度网罗社会力量,因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在国防最高会议之下设立“国防参议会”,力图把各党派有力分子集中起来,“共策国是”。

第一次入选参议会的参议员大致将当时较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容纳了进来,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陶希圣、张君励、黄炎培等人。

国防参议会在军事、外交、经济、机构调整、加强抗战力量等方面均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象征着全国团结,缓和了国民党与民间的矛盾,为后来设立国民参政会作了前期试验。

但参议会咨议机关的性质限制着它的作用。

这种组织形式不可能成为表达全国各界抗日救国意志的通畅渠道。

1938年成立的国民参政会使得中间势力第一次获得了合法地位,得到了参政议政的法律依据。

中间势力很自然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身上。

1939年11月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时,强调“国家至上”。

当时不仅社会一般舆论认为决心抗战的蒋介石“代表全军全民,代表一切党派”,并隐喻着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由抗日的指责,就连“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都提出“完全信赖政府”的主张。

他们一切希望所在,就是其组织名称的“统一建国”四个字。

1939年秋,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在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上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共 抗 日的道 路 。
不 言而喻 的,但是中间势力在其形成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不容忽视的。 抗 战 时期 的 中 间势力 。 是 指介 于 南 京 国 民
政 府代 表 的大 地 主 大 资产 阶 级 与 以共 产 党为 代 表 的 被 压 迫 的 工农 阶级 这 两 大 政治 势 力 之 间 的社会 政治 力 量 ,其 主 体 是 民族 资 产 阶 级 、 上层 小 资 产 阶级 及其 中 间党 派 。 以 及 开 明

( 一) 政 治上 转 向抗 日诉 求 。胡 绳说 : “ 1 9 2 7年 大革 命 为 什 么一 下 失 败 了? 就是 因为 中 间势 力 大 多 数偏 向 国 民党 。 后 来 抗 日起 来 了 , 才 发 生根 本 变 化 ” … P 5 。 国难 当头 , 民族 资 产 阶级 、 上 层 小 资产 阶级及 其 知 识分 子迅 速 崛起 , 他 们组 织 救 亡 团体 , 揭露 日本 军 国主 义 的侵 华 罪 行 , 谴 责 国 民党 政 府 的 不 抵抗 政 策 。九一 八 事变 后几 天 内 , 高崇民、 阎宝 航 、 杜重 远
等汇聚北平 。 发起 组 织 了“ 东 北 民众 抗 日救 国会 ” , 积 极特 点
在 中 国现 代 革命 史 上 ,中 问势 力 作 为第 三 种 政 治 力量 登 上政 治 舞 台可追 溯 到 土地 革命 初 期 。1 9 2 7 年 国 民党 反共
期受帝 国主义 、封建军 阀或当权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的排挤
和 压迫 , 能 够 在 一定 的时期 或 程度 上 参 加到 革命 中 。 中间 势
带, 是 共 产 党 的 同盟 军 , 它在 抗 日战 争 中发 挥 了十 分 重要 的作 用 , 对 这 一 方 面的研 究也 应 引起 足 够 的 重视 和应 有 的评 价 。

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

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

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间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抗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间势力是指不属于左翼和右翼阶级阵营的政治势力。

中间势力相对于左翼和右翼来说更能够理性平衡,以更客观的视角观察问题,更容易发挥调和作用。

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间势力能够适度调和左右翼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

左翼和右翼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结构中,又一旦卷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中,就成为了更加剧烈和复杂的竞争。

而中间势力,包括一些抗日知识分子、民主派政治家和爱国人士等,能够在协调左右翼军事力量的同时,为抗日事业提出了更多的建议和主张,缓和了左右翼的矛盾并减少了战争中的资源浪费。

普遍的平民百姓对于抗战的参与也让中间力量更加重要。

其次,中间势力是团结各个阶层和群体、凝聚全国抗战力量的桥梁。

在整个抗日战争历程中,民众绝大多数热爱祖国、反对侵略,但是由于阶级、地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较难统一在一个战线上迎击日本侵略者。

而中间势力则能够为各种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呼声做出回应,调解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的矛盾,使全体国民得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抗击日本侵略。

也因为中间势力的存在以及全民皆兵,使得中国能够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凝聚抗日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中间势力在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中间力量中的许多人都是文化名家、教育专家、艺术家、作家等,他们具备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及创新能力,以“文化战争”为突破口,呼吁民族自尊、自信。

通过文艺出版物、音乐演出等形式,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觉悟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且中间势力中还有许多爱国爱民的人士积极参与政治工作,为中国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独特的角色赋予了他们协调左右翼之间的矛盾、凝聚全民抗战的战略任务,而且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中历史作用辨析

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中历史作用辨析

T e Hit rc l l ft eM i d eFo c si h t —J p n s a h so ia e o d l r e n t e An i — a a e eW r Ro h
L Bo.W ANG i h n I Ha —s e g
( o eeo axs J iU i 1i ,C a gh n10 1 ,C ia C l g f ri l M m, in nv  ̄t l e y h n c u 30 hn ) 2
[ 摘
要]在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中间势力是一 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中间势力政 治影 响力大,作用独
特。抗战时期 ,中间势力克服种种 困难,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救亡斗争,推动 国共合作。 中间势力在
抗 日战 争 中支持 拥 护 共产 党 主 张 ,广 泛 宣传 抗 日;积 极 协 调 国共 关 系,推 动 国共 合 作 ; 坚 决 制 止 破 坏 活 动 ,
t e mid e f re sb g e n h oe i r q e n t e p f v fwa ,t e mi d e fr e v ra h i iu t s n c ie a ti h d l oc s i ig ra d t e r l su i u .I h e ( o r h d l  ̄c s o e c me t e df c l e ,a d a tv d p r n i i d i f i
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政治上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 后,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 问的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在抗 日民族统 一 阶层、各党派和团体,紧要关头迅速表明自己的政治态 战线巾,中间势力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是维护图共合 度。在民族危亡形势下, 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正义要 作的纽带, 是共产党的同盟军。中间势力以特殊的地位为 求,发表了一系列通电和宣言, 抗议日 本帝国主义对中国 争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中间势力存在一些

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

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

国内刊号C N61-1499/C2020年03月(下)绽茜(中共新疆委员会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浅析中间势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摘 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建立起来的,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共两党之外尚有第三方,即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而又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中间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重要政治砝码。

关键词:抗战;中间势力;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的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的一部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

”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术界研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问题,大部分却仅仅局限于对国共合作的研究,一般都未能摆脱国共合作的形成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模式化的观点,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形成问题上,必然要重视国共合作,但是忽略了中间势力的作用,必然导致了看问题的不全面,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积极参与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也是在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中不可忽视的要点。

一、“中间势力”的含义那么,中间势力具体指什么呢?《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于1937年8月25日通过,是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的重要决定,决定中指出:“还保存着抗战积极性的中间势力是:国民党的多数党员,中央军中的多数军官,多数的杂牌军,中等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上层小资产阶级,各抗日小党派。

”这里就对中间势力的范围作出了明确划分,可以理解为,在抗战中,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以抗战为主要目的凝聚在一起,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力的政治集体。

可以说在第一次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中间势力初步形成,并且在第二次统一战线中进一步发展,发挥了自身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战线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纵观整个革命历程,在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任务、内容都各不相同,同样有着四个不同阶段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标签:新民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手段;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战线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纵观整个革命历程,在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任务、内容都各不相同,同样有着四个不同阶段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斗争经验不断丰富的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它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拉开了序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着重致力于工人运动的开展,并呈现出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惨遭镇压。

工人运动的失败和挫折,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单单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中共“二大”时,党就初步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样中共“三大”便开始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建立了著名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不但使国民党获得活力,更为共产党公开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共产党进入了全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一度走向低潮的工人运动又得以复兴,1925年爆发的著名的“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标志着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空前高涨。

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初探

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初探

作者: 赵海方[1];郭欣根[2]
作者机构: [1]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2]陕西师范大学政经院,陕西西安710062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9-11页
主题词: 抗战时期;中共;中间势力政策
摘要:众所周知,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彻底转向中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是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时期。

目前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抗战时期中共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

本文从中共与中间势力初期的对立、中共对中间势力的转变、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的作用及意义等几方面来全面论述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

中共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

中共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
信任
促进团结:统一 战线促进了国共 合作和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最终战胜日本 侵略者奠定了坚
实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动发展:在统 一战线旗帜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进行了广泛 的革命和建设活 动,为新中国的 成立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以国共合作 为基础,联合全 国各族人民共同 抗击日本侵略
1931年九一八事 变后,中日民族矛 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提出 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主张
1935年华北事变 后,中日民族矛 盾进一步激化
1937年七七事变 后,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正式形成
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凝聚力量:将 不同阶层、不 同党派、不同 民族团结起来, 共同抗击日本
侵略者
扩大影响:通过 统一战线,中国 共产党的影响力 逐渐扩大,赢得 了广泛的民心和
民 的 中 单 击 此
族 统 共 处 添 加
团 一 抗 副 标 题
结内 容


线 时汇 报 人
与 期:
目录
CONTENTS

添加目录标题

中共抗战时期 的统一战线

中共抗战时期 的民族团结

统一战线与民 族团结的内在 联系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的中 统共 一抗 战战 线时

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
抗日根据地建设: 在敌后建立抗日 根据地,开展游 击战争,打击日 军
人民武装力量: 组织和发展人民 武装力量,如八 路军、新四军等, 进行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工作: 开展统一战线工 作,团结各界人 士共同抗日,如 建立民主政权、 开展群众运动等
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分析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主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方针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始终坚定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分析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始终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击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即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所在。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因素(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深刻分析进行革命的外部大环境。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动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时局,也影响着自身政策和策略的制定。

就外部环境而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对外军事扩张的重要一步就在于向外推行其对华政策,并试图将其“大陆政策”细化和发展。

1929年由美国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了重创,引发了严重的国内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局面,20世纪30年代,日本联合德、意组成法西斯集团,逐渐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其中,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对亚洲侵略扩张,尤其加紧了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方针。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英美两国害怕日本配合德、意对他们实行攻击,便推行“绥靖怂恿”政策,企图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代价,导致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专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

专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

专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太和一中高三备课组谢飞专题综述:统一战线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复习中,就要注意把握近代史上的中间势力主张、活动以及在不同时期中共与中间势力的关系。

一、什么是中间势力中间势力是国共两党以外的有着共同政治倾向的政党、政团及民主人士的总称。

中间势力的党派、社团在大革命失败后出现,并在反蒋抗日和救亡御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已表现颇为活跃,不仅已经开始出现了具有政党性质的中间势力组织,而且随着中间势力中不同政治要求和政治倾向的团体和个人逐步凝结,使民主党派的发展逐渐具备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从历史进程来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间势力出现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并活跃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受到压制,与国民党公开决裂,从此走上与中共并肩作战的道路。

二、中间势力的发展历程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凝聚成中间势力的政党、政团、地方实力派及民主人士基本面貌大致可以概括为:九个政党、七个政团、四个地方实力派和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无党派人士。

(以高中教材为例)①第三党。

成立于1928年3月,主要发起人和前期领导者是邓演达、谭平山。

该党坚持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以及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该党在实际斗争中,始终把斗争目标指向国民党政府。

由于“第三党”不妥协的斗争态度,该党遭到蒋介石政权的压制。

1931年10月邓演达被国民党杀害后,“第三党”受到沉重打击。

②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该党早期由军阀政客把持党务,其政党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1931年10月,致公党“二大”在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务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切实介入国内政治斗争。

该党以反蒋抗日的政治面目出现,“主张民族联合抗日,主张各党派联合,主张停止一切内战,主张停止剿共内战”,认为“非抗日无以救亡,非联合无以抗日”,只有共同御侮,方是“复兴民族之大道”。

试析局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地位和作用

试析局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地位和作用

试析局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地位和作用中文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内忧外患重重叠加,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领土,面对着民族危机,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势力勇敢的站出来,率先呼吁、倡导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御外侮。

本文旨在对局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证明中间势力首倡、推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推动抗日局势向前发展,直接参与抗战活动,增强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局部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地位;作用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Ⅱ)引言 (1)正文 (1)一、首倡、推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一)首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二)推动建立统一战线 (5)(三)维护统一战线 (6)二、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推动抗日局势向前发展 (8)(一)建立抗日救亡团体,推进抗日运动的展开 (8)(二)利用舆论阵地,进行抗日宣传 (9)三、直接参与抗战活动,增强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力量 (11)(一)地方实力派直接举起抗日旗帜,参加抗日活动 (11)(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多种形式参加抗日活动 (11)结论 (13)注释 (13)参考文献 (16)引言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进入到局部抗战时期。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的政治主题开始转变到抗日的轨道上来,抵抗日本的侵略已迫在眉睫。

在这个危难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阵营里,除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农及小资产阶级的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在内的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中间势力。

中间势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围绕着对日抗战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导教师:***2011050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作者:徐冬冬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魏方中间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历史角色[期刊论文]-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2.罗大正,袁素莲中间势力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述评[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3.魏方中间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历史角色[期刊论文]-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4.陈洪金,肖红抗战时期中间力量发挥的作用及启示[期刊论文]-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5.刘文祥武汉抗战时期汉口生活书店历史地位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10(01)1.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学位论文]20112.刘苍劲重庆两江新区中国打造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期刊论文]-重庆与世界2010(7)3.申冬梅.张国镛.SHEN Dong-mei.ZHANG Guo-yong论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期刊论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5)4.王万江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后现代性视域[学位论文]20115.杨维.刘苍劲.YANG Wei.LIU Cang-jing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创新[期刊论文]-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3)6.亢犁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4(5)7.刘苍劲论人才的激励性管理[期刊论文]-中国人才2001(7)8.刘苍劲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6)9.刘苍劲重庆两江新区中国打造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期刊论文]-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7)10.亢犁.米小蓉市场经济体制下重庆城市社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集团经济研究2007(25)1.南秉剑评述恩格斯与蒲鲁东论战的特点与价值[学位论文]硕士 2013引用本文格式:徐冬冬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黄铸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受侵略、欺凌、压迫到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

抗日战争坚持8年之久,形成了正面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战争相结合的蔚为壮观的全民抗战,终于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取得完全的胜利,洗雪了百年国耻。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经过浴血奋战,不断积蓄和壮大力量,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日本投降后,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妄称三个月消灭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解放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为最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使其不能向苏联和印度、澳洲、中东发动进攻,实现德日法西斯在苏联或中东的会师,对保证美、英、苏实施“先欧后亚”的方针,避免两面作战,聚歼德国法西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军在整个战争中死伤195万余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伤133万人,占其伤亡总数的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巨头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正是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按1937年美元计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统战策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统战策略

作者: 姚润田
作者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马列德育部,河南商丘476000
出版物刊名: 学术论坛
页码: 144-147页
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间势力;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中间势力'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开展了团结中间势力的一系列工作.历史证明,争取'中间势力'策略的制订有力地促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方针和原则

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方针和原则

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的方针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指的是亲美派国民党和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

扩展资料
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

2、内部原因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摘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除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势力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它是促成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纽带,是共产党的同盟军,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间势力抗日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间势力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介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工农阶级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社会政治力量,其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中间党派,以及开明绅士和地主实力派。

尽管中间势力存在一些不足,但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中间势力的内涵与特点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中间势力作为第三种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可追溯到土地革命初期。

1927年国民党反共清党后,一些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追随者与部分从中国共产党脱离出来的人员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也被称作“第三党”。

他们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既反对蒋介石的新军阀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幻想走第三条道路。

因此,第三党的成立,标志着中间阶级和阶层开始初步形成一支新的政治力量。

其特点鲜明。

一方面,中间势力的主体是剥削者,他们同劳动人民有矛盾,害怕工农革命,当他们感到革命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容易同豪绅买办阶级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妥协,站在革命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中间势力又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或当权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排挤和压迫,能够在一定的时期或程度上参加到革命中。

中间势力的这种两重性特征使他们成为革命和反革命激烈争夺的对象,而旧中国阶级构成“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因此,争取中间势力的进步和转变至关重要。

二、中间势力是抗日救国运动的参与者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广大中间势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直依附于执掌南京政权的蒋介石集团,就其政治和组织力量而言,十分薄弱和分散,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政治团体。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对中间势力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他们进一步觉醒,改变了附和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走上了反蒋联共抗日的道路。

(一)政治上转向抗日诉求。

胡绳说:“1927年大革命为什么一下失败了?就是因为中间势力大多数偏向国民党,后来抗日起来了,才发生根本变化”[1]p5。

国难当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迅速崛起,他们组织救亡团体,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几天内,高崇民、阎宝航、杜重远等汇聚北平,发起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积极声援东北义勇军抗日,组织救国请愿团赴京沪,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收复东北失地。

地方实力派也重整旗鼓,参加到抗日救国行列中。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天,冯玉祥发出通电,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春,冯玉祥同共产党人吉鸿昌等共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打击日本侵略军。

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第十九路军官兵,在上海浴血奋战,挫败了日军的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

1933年11月,他们联合李济深和第三党发动“福建事变”,组建福建人民政府,讨蒋抗日,并同红军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

1935年,阎锡山也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期间,要求国民政府“检拔十万劲旅,死守锦州,以救危亡”。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事实“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2]p253。

(二)组织上壮大抗日力量。

中间势力在全国抗日救亡洪流中崛起,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加剧、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间势力进一步发展,由比较分散的抗日救亡行动发展到较有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由力促国民政府出兵抗日到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促使各实力派联合抗日。

1935年,第三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并把联共抗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为中心任务。

1936年2月,第三党发表了《组织反日阵线提议宣言》,“再三垂泪而道”:“我们认为国内任何矛盾,都大不过日本帝国主义者与中国的矛盾;各党派间的任何分歧,都不能否认集中力量反日的必要”。

并“正式地向全国各党派、社团提议: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全国的‘反日阵线’”,使其成为一个“超党的组织”,集结全国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3]p213-214。

新的中间党派团体组建,是中间势力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

1935年7、8月间,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在香港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发布了《政治纲领》,中心是抗日、团结、反蒋,号召“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民族革命”。

在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成立一周年之际,又提出了“扩大民族反日阵线”的8条行动纲领。

三、中间势力是提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者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国内政治活动中的首要任务,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仍旧坚持狭隘的阶级利己主义立场,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因而难承担起充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起者的重任。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是王明坚持的“左”倾关门主义却使其变成一个不完整的统一战线,其侧重点只是“下层统一战线”,统战对象只限于下层官兵。

而对在民族危亡面前国民党内部可能发生变化的形势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不到有和国民党联合抗日的可能性,甚至就连对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派别都没有考虑联合他们抗日的可能性。

相反,却对其持怀疑态度,认为中间派别比国民党还坏,是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他们是“反革命的党派”。

在福建事变发生期间,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领导人顽固地坚持关门主义思想,认为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与中共的合作只是为了求得一时的缓和、等待援兵的狡计,是“十九路军中若干领袖和政客蓄意开始一个大的武断宣传的阴谋”[4]p133。

因而把同第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谈判仅仅看做是一种宣传性的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通过谈判来争取更多的下层官兵,从而进一步揭露第十九路军将领的“欺骗性”,并削弱第十九路军的力量。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左”倾领导人又认为这是“一部分地主资本家军阀为挽救自己阶级的统治,为着要争取卖国的领导,为着要用新的方法来欺骗群众”[4]p133,没有去争取十九路军共同抗日。

可见,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还没有及时、完整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立全民族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张,系统地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是在瓦窑堡会议之后。

与此同时,中间势力倡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国共联合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的民主人士马相伯发表了《为日祸敬告国人书》,呼吁“今后国民,各抱决心,痛改前非,自赎自救,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并指出“我民国主权在民,所望真正民意彻底充分表现,立息内争,共御外侮”。

1931年9月20日,北京大学师生通电指出:“为今之计,唯有速息内战,一致抗日。

”9月26日,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著名民主人士朱庆澜呼吁团结御侮的通电,痛斥当局“忘覆巢之危殆仍萁豆之频煎”。

“呼请各方当冷静思维:时至今日有何恩怨不可冰释!有何政见不可牺牲?”并呼吁在“危亡在即,完卵难期”之时,应该“举国团结,一体奋兴,同舟风雨,共济艰危”。

在此期间,上海800多个团体20万人和北平250多个团体20多万人也纷纷召开抗日救国大会,再次提出“国内各方停止内争,一致对外”[5]p908的要求。

以上说明,中间势力已经看到在当时中国的舞台上国共两党的力量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国民党不能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不能实现同共产党的携手合作,那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民族抗战。

因此,他们一方面吁请国民党内部派系停止纷争和内斗;另一方面也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战争,与共产党休战,合作抗日。

四、中间势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者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是影响和决定抗战进程的重要因素。

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和保证。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当时全国人民和各个政治派别极为关心的一件大事。

(一)向国民党施加影响,要求抗日。

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亡加剧,国共两党出现了共同抗日的可能性。

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中间势力奔走于两党之间,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极力斡旋。

1935年l0月19日和30日,蒋介石两次密电邀请冯玉祥去南京共商“党国要计”。

冯玉祥以蒋介石准备抗日为条件,11月1日到南京参加会议。

冯玉祥动员国民党民主派,坚持主张抗日,并亲向蒋进言,对国民党五大采取对日强硬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1月,属于国民党民主派的宋庆龄派曾经是中共党员的董健吾赴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蒋介石要求与中共谈判的信息。

同年5月,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等人共同参与组建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掀起了新一轮的抗日救亡运动。

10月,“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领导人陈铭枢致电蒋介石,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同时他还主动表示愿为“国共合作救亡负斡旋之责”。

(二)响应共产党号召,为国共合作铺路搭桥。

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开会,系统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中间势力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学良、杨虎城都是受蒋介石排挤的地方实力派,他们忧国忧民,反对内战,主张抗日救国。

在正当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6]p1037同时,民主党派所发起的停止内战等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对促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再次呼吁全国同胞和国民党政府及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中间势力极力响应共产党的呼吁,认为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刻不容缓地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中间人士身体力行,积极加入其中。

中间势力的这种态度和行动,在客观上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

(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势力对国民党内汪精卫集团的亡国论和妥协投降活动进行了多次揭露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