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母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家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浅谈家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经五千多年历史沉淀,不断传承并发展壮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物质极度匮乏,我们开始过多致力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导致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精神生活上却严重滞后,出现了信仰苍白、文化迷失、道德失范、心灵空虚等亚文化现象。
虽然我们国家有文凭的人越来越多,拿的文凭越来越高,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的文明在提高。
一个人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也不代表有文明。
现在的人可能不缺知识,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家长也高度重视,就连我们的大学都在年年扩招。
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我们的文明在进步,也不足以说明我们的文明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有文凭的人的增多而提高。
当今社会上有些人的文明程度仍然不高,不分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随手乱涂乱画,等公交车不排队,公交车或地铁上看见老弱病残不让座,行人乱闯红灯等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青少年时未曾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未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作用,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出现了断层。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承担着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
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或长辈的言传身教,搭建了文化传承的渠道,深刻、长远地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发挥好家庭教育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通过父母或长辈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给孩子灌输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爱老敬幼、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塑造孩子真善美的人格。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在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特别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找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尤为重要。
一、找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1、发扬整体主义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贤能与选,讲信修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
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而却是共同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
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2、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创新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艺术、音乐、戏剧、风俗、习惯、信仰、价值和思维的综合体。
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生命的根,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传统文化是民族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精华。
它是民族长期经验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和延续,是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到来以及信息化的加速,传统文化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活民族文化的发展动力,推动和促进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而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家庭传承传统文化是从父母、祖父母、长辈教育中传承下来的,因此,家庭传承应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家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等。
(二)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历史课程、文学课程、艺术课程等多个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同时,应该增加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社会活动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传统文化应该作为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地方文化节日、文化论坛、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亮点。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及其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的创新。
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使得传统文化能够焕发出更加生命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的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时代变革中进行的,因此不同的时代与环境需要适应不同的形式。
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忠国孝亲道德情感儒家文化论文摘要: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忠、孝道德规范的起源、发展我国古代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长)朋友”五大类,即所谓“五伦”。
在五伦之中,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即“孝”。
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对君主要绝对的服从,即“忠”。
在封建社会里,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到了西周时期,便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浩》)的记载意思是说,农事完毕之后,人们便赶着牛车外出做些买卖,是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善父母为孝”(《尔雅·释训)。
意思也是敬爱、奉养父母。
这与现代“孝”的观念在含义上就比较接近了。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
”意思是说,在家庭或家族的关系中维持其稳定和睦,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姑辞妇听,国家才能安宁。
孔子特别看重孝,把它做为其仁学的根本,孔子的学生还进一步说明了倡导孝梯之道的社会政治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尊
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重
要,影响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职场伦理。
2.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尊重
他人,注重集体利益,凝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社会
的社交互动、商业合作和公共秩序。
3.古代哲学思想:诸如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仍然在
现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的仁爱和和谐观念、道家的自
然与平和观念、佛家的慈悲与修行观念等,对人们的心灵
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4.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
学传统,对现代艺术、文学和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诗歌等形式在现代艺术创作
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5.中医药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体系和养生观
念对当代健康领域有影响。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健康保健
方法和食物疗法等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还丰富
了艺术和文化产业,并为健康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特色及其时代价值作者:陈姝瑾陈延斌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2期摘要:中国传统家训(家教)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展开,教化理念的积极内蕴体现为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卑幼屈从尊长、男尊女卑、从一而终、鄙视劳动等封建主义纲常礼教及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唯心主义的糟粕。
传统家训教化呈现出感化与规约的统一、“型家”与“范世”的统一、晓喻与示范的统一、内容一元与教化方式多元的统一、训诲抽象与操作具体的统一、以身立范与以言勖勉的统一、教化宗旨一贯性与阶段性渐进的统一等鲜明特色。
本着承故拓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取优汰劣,扬弃传统家训教化的思想理念,能为今天齐家教子和家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借鉴传统家训教化特色中行之有效的载体与路径方法可以为提升家教质量和培塑优良家风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传统家训;教化理念;教化特色;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2-0096-10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上看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化、通俗化,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抽象说教意味而更加贴近生活,包容了斑斓多姿的教化理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鲜明教化特色。
研究这些教化理念和教化特色,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家德家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
一、传统家训教化理念的积极内蕴中国传统家训(家教)的内容极为丰富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①,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展开的。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修身观、齐家观、教子观、励志观、勉学观、处世观、为政观等。
1.修身观传统家训的修身思想涉及内容非常宽泛,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第一,修德检迹,以身立范。
在修身方面,不少家训作者都告诫子弟家人要从“修德”做起,从小事做起。
东汉蔡邕,在写给女儿的家训《女训》中,以“对镜梳妆”作喻,强调了内在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循循善诱地教育女儿要“修心”,告诫女儿“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母教文化:天下太平之源
母教文化:天下太平之源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19期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向来重视母亲对儿女的伦理道德教育。
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
”贤良的母亲重视家庭教育,为的是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由此,产生了重视家庭教育的母教文化。
母教的产生与时代息息相关。
由于古代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一般强调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亲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她们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子女未成年时,多从模仿家长的言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
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中最典型的行为之一是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而这一点反映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据《国语·鲁语下》,文伯是春秋晚期鲁国的公族大夫,一天他退朝回家,见母亲还在不停地纺织,文伯就责怪母亲,母亲叹道“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便对弟子们说鲁敬姜并不沉溺于生活享受,你们应该将她的事迹铭记于心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较低,但许多女性却是身具传统美德的女性楷模,她们不惜一切努力教育儿子,在孩子身上体现她们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母亲在为儿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不仅要教育孩子具有积极的上进心,还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养他们具有健康、坚强、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养。
为了让子女成才,母亲应该有的放矢地将困难、挫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经受艰苦的磨炼,培养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独处能力。
不要忽略他们的情感需要,自觉尊重他们的人格,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
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注重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善良、勤劳的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操。
女德母教 文档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的“女德母教”——王彦菊,金川集团职工管理培训部教师本文来自:女子德慧大学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酝酿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女德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今天,它对我们做女人、做妻子、做母亲有什么启发呢?一、女德母教女德教育追溯到《礼记》的《曲礼》以及《内则》。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祖师大德,历代古圣先贤也都对女子的德行教育非常推崇。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
《女范捷录》有云:“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
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
”在远古的周朝,三太的德行照耀古今,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所效法。
孟母三迁,培养出了儒家的“亚圣”孟子。
孔子、岳飞、寇准、柳宗元、欧阳修以及元太祖忽必烈等等著名的英雄大德都是在年少时就主要受到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女性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忽视的。
近代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
”“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
有贤妻贤母。
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
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
”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
”可见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天职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儿女。
当代的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在家庭中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她们时刻用贤淑端庄的气质为子女做榜样,用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是孩子心目中女子的典范。
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优秀模板8篇)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优秀模板8篇)《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第1篇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关于母亲的传统文化
关于母亲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关于母亲的传统文化:
1.母亲节:这是一个向母亲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节日,起源于
古希腊,现代的母亲节则起源于美国。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子女会向母亲赠送礼物、卡片等,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中国,母亲节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里纷纷表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孟母三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
亲为了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责任感,成为了后世母亲教育子女的典范。
3.岳母刺字:在中国历史上,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
国”四个字,以此激励他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和责任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小议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
小议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摘要:在家庭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又担当着重要角色,是成就人生的最具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极其紧迫的形势下研究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课题背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益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使传统文化之国粹正面临被销蚀和摒弃之危机。
利用贵州省“和谐德育”课题开展实施平台,我校开展实施了《突出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家庭健康文化活动与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等活动,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倡导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都是推崇备至,“家和唯孝友,养性在读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读私塾。
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
其集交流、沟通、开放于一体的课程特点,因人而异的灵活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因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世界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亲子教育论文(5篇)
亲子教育论文(5篇)亲子教育论文(5篇)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就像我们小时候做广播体操一样,亲子健身操也需要有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方法,也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宝宝才能在熬炼中健康成长,父母自己也会在不经意间熬炼出苗条的身材。
一、做亲子操的10个健身法则1、增进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亲子健身操的作用不仅仅是让珍宝的动作技能得到熬炼,而且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
在做操的同时,和宝宝聊谈天,和颜悦色地问问他:“宝宝舒适吗?”“宝宝真乖。
”即使给几个月的小宝宝做体操时,也和他说说笑笑,虽然看起来宝宝还不理解父母的话,但是他会看到父母的表情,懂得父母传递给他的心情,这种心情也会感染他,他就会有回应,笑着享受着。
2、熬炼必需持之以恒有的父母,春暖花开的时候把宝宝抱出去晒晒太阳,冬天就不再去熬炼了;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和宝宝做做操,有烦心事时就不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做不但起不到一点效果,而且会把原来熬炼的收获也丢掉的。
宝宝对某些动作的条件反射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假如不坚持常常熬炼,不反复练习,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所以只有持之以恒才不会前功尽弃。
3、做亲子健身操需要循序渐进做亲子健身操需要依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来做,这样才不会对宝宝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随着宝宝不断地长大,每项活动的量可以渐渐加大,但不能操之过急,由于宝宝的肌肉柔嫩,耐力差,心脏负荷小,所以带宝宝做操时,强度不宜太大。
只要看到宝宝有些微汗,面部微红,不气喘,就说明活动量较为合适。
否则活动量过度了,对宝宝的身体有害无益。
4、做亲子操肯定要保持正确的动作姿态在做操过程当中,学习各种动作肯定要姿态正确,每个动作达到肯定部位。
父母可以根据图示和文字的要求,一板一眼地做。
如两臂侧平举时就要胳臂伸直举平;双脚跳时就要用力蹬地跳起,落地时要轻。
每个动作做得正确、有力,才能起到熬炼身体的作用。
此外,父母还应留意给宝宝养成好的动作习惯。
如坐立要端正,不左右歪斜,不曲腰不驼背。
家风传统的弘扬与当代家庭的重塑
家风传统的弘扬与当代家庭的重塑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家庭价值的特性,也因此形成了悠久的家教传统和优良的家风,传承有序的家教、家风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社会观念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重视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筑牢德育本色、重塑健康家庭等方式弘扬悠久的家教传统,探索出一种既关照文化传统,又富于现代精神,解决中国当代家庭问题、丰富中国当代家庭价值的家教理论至关重要;塑造与个人、社会、国家良性互动的当代家庭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家风传统 家庭价值 当代家庭 家庭建设 家庭重塑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家教传统,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家风,传承有序的家教、家风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社会观念和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人生成长、人心维系具有重大作用。
如何弘扬悠久的家风传统,塑造与个人、社会、国家良性互动的当代家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传统的家庭与家风(一)家庭对中国社会的意义重视家庭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
《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1]作为个体的男女必须以家庭为单位结合起来,而由家庭关收稿日期:2021-01-10作者简介: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主要研究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中国古代女性史。
传统文化与儿童教养2021.02中华家教总第356期系体现出来的夫妇、父子关系会进一步成为社会的基础。
《大学》在讲人生修养时,也建立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2],把治理家庭当作一切社会治理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家庭不仅承担生产生活功能,也承担教育功能、伦理功能、社交功能、情感功能,是整个社会构建的基础。
清代母教文化意义初探
清代母教文化意义初探石旻【摘要】母教在清代盛极一时,陈书等人即是其中代表,从她们的事例以及时人对此的评价中,可以发现清代母教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因素.母亲将知识与家族文化传授给后代,并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清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文化传承中担负了重要责任.【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清代;母教;文化意义【作者】石旻【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陈书借母教之功,得到帝王与时贤如此称许,可谓荣耀备于一身。
虽然去世于乾隆元年的陈书未能亲自感受到这些烜赫声名,却已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她也成为母教代表。
既已获得如此荣光,对于钱氏族人而言,《夜纺授经图》以及陈书的母教之行,自然成为他们理当谨记和榜样的模范,钱陈群的曾孙钱泰吉就反复提到这件对他们家族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例如在为蒋母马太夫人作《篝灯教读图记》时,他忆及“泰吉小时,先大夫方勤于政,不暇问家事。
先母沈宜人教督甚严,读小怠,言动或失当,必述先世家法以相督责。
且令诵文端公题陈太夫人《夜纺授经图》诗,母击节和之,时或声泪俱下。
”[7](卷十五)在家族之外,陈书课子之事及《夜纺授经图》也影响深远,并被视作当时众多课子事迹与课子类图画的代表之一。
清末,俞樾作《喻志韶编修〈寒灯课读图〉记》,正是将喻长霖母亲王氏与陈书并称,以为“异时,《寒机课读图》必与嘉兴钱氏《夜纺授经图》同传千古”[8](六编一)。
不仅如此,俞樾还以此事作比,称赞其门人傅晓渊邀人作《梅岭课子图》并请时人题咏的行为,以为“国朝有钱氏《夜纺授经图》,世称母教;今《梅岭课子图》,父教也。
”(《傅君江峰传》)[8](六编三)都可见陈书在清代母教文化中的典范意义以及母教在清代所特有的文化意蕴。
许多表现母教的画作及题咏因为曾经付印而较易见到,例如描摹程葆母汪嫈教子的《秋灯课子图》。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家庭传承的传统方式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家风方面。
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教育孩子尊重长辈、注重礼仪等方式体现出来。
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体现在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中。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表现在家庭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传统文化也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引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价值、传承、应用、弘扬、互补性、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道德准则。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继承了古代圣贤和先贤的思想智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其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上。
家庭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植根于中国家庭教育之中。
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重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格言警句也为家庭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他们在教育子女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1.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的地方,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走向。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和人格的重要场所。
中国传统的母教与父教
收稿日期:2011-12-28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05LX212)作者简介:王伟萍(1972-),女,广西宾阳人,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
中国传统的母教与父教王伟萍(广西财经学院文传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摘要:古代的父亲是不亲自教育子女的,父教的施行更多的是假母氏或母族之手,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二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有关。
母教与父教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母重身教,父重言教,母教偏慈,父教偏严,但无论母教还是父教始终不离义方二字。
关键词:母教;母氏管教;父教;不自教子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008(2012)01-0027-06一、母氏管教“母德在教”是先民一个非常重要的母教观念,从史籍所载及以教子为题材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看到,在历代家庭教子现场忙碌着的几乎都是母亲的身影。
(一)母氏自教1.胎教中国人为人讲究“慎始”而“敬终”,而君子之慎,不始于其生之后,当始于其未生之时。
中国人又讲“气”,儿女之气,多禀受自其母。
故古代母亲的教子之道往往自胎儿时始,其目的是:“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未生以前,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
”[1](《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民(二十五年)》)人人都希望生子身体强壮,性情贤良,故胎教不能不讲。
周文王之母大任是中国第一个重视子女胎教的母亲。
《列女传》卷一《母仪》篇说大任怀周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虽怒而不詈”,文王出生之后天资聪慧,性情贤明、端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后为周室之宗。
亚圣孟轲母亲仉氏说她怀孟轲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孟母如此做法为的是“胎教之”。
2.身教人生自孩提以至胜衣,大都瞻依母氏,朝夕相处,寸步不离,母亲的言行举止子女都会看在眼里,成为他们待人接物处世的模范,人之有言:“家有贤母,其子若女,必多造就。
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探讨
作者: 王伟萍
作者机构: 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177-18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当代母教;文化;现状;方向;道路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西方女性解放、女权主义观念的输入,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母教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生养分离、母教缺失的问题。
中国当代母教要寻求新的发展,应回归优秀母教文化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估价,给予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以应有的权重;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母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李群出处:论文网更新时间:2011-5-31[摘要]母教文化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
“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
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
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
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
‘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
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
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
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
“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
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
“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
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
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
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
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
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
《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
若堕业者,是为骄逸。
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
”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
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
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
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
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
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
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
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
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
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
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
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
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
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
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1]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