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脾不调
《王文友老中医》肝脾同调方
《王文友老中医》肝脾同调方肝为“将军之官”,主一身之筋,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脾胃为人体的中州之土,看似底蕴深厚,但脾的健康仍时刻受到威胁。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而让肝脾的健康倍受影响,因肝脾不和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往往让人崩溃,怎么办呢?3个方剂简单又好用!调和肝脾剂适应证:肝脾不和之证。
主症:肝气郁结,横犯脾土之胸胁胀痛不适或腹痛,食欲欠佳,情绪不稳定,排便不规律,脉弦等。
常用药:柴胡、白术、白芍、甘草等。
代表方: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四逆散(《伤寒论》)四逆手足欠温,柴芍枳草进军,升清降浊解郁,疏肝理脾为本。
【方剂组成】柴胡6克,芍药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用于肝郁厥逆之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者;肝脾不和之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者。
【简便歌诀】四逆上柴芍,实草手足热。
【方义陈述】本方中,柴胡升发阳气,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药。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为佐药。
炙甘草缓急止痛,又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有升有降,又调又和,以转厥为温、转逆为顺,实现平安之治。
原方用米汤(白饮)和服,有通过和中期促阴阳之气顺接的含义。
本方立足于肝脾功能调理,气血并调,升降同用,被后世所看重,并拓展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如张景岳由此衍化出的柴胡疏肝散,就成为普通医生都能经常使用的名方。
简便歌诀中的“上柴芍”,是中原方言“上厕所”的谐音;“实草”,是“食草”的谐音。
这是学生们自己创造的简便记忆法,是笔者听到后记下来的。
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胃溃疡、神经症、抑郁症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肝脾不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既可以是本脏本腑的独立疾病,又可能是出现在其他病患中的兼夹症状。
这是因为“肝为将军之官”,有好战的一面,其侵袭对象主要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脾。
于是乎,就有了肝气犯脾、肝气乘脾等一系列病证,直接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肝脾之论,《难经》《金匮要略》已有论述,后世于此多有发挥。
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临证医案·卷二》曰:“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知医必辨·论肝气》有:“肝一病即延及他脏”等。
可见,肝脾同治论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中医《金匮要略》及后世之说,提出多数脾胃病需健脾和胃与调肝同治,方能提高疗效。
临证多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汤加减,在辨证基础上随证多加用橘叶、砂仁、佛手、香橼、八月札、铁树叶等肝脾同理之品。
对于肝病及胃证,中医遵叶天士“苦辛泄降,少佐酸味”的治法,喜用黄连、干姜、枳壳、白芍。
对于肝胃热盛者,喜加黄连、连翘,戴原礼谓“诸寒药皆凝涩,唯有黄连不凝涩”。
同时,治胃则宜以通降为主,药用枳壳、厚朴。
然治肝则分柔肝、凉肝、清肝、疏肝。
柔肝用当归、白芍、枣仁、蛤粉炒阿胶珠、枸杞子;凉肝用蒲公英;清肝用浙贝、炒栀子、丹皮;疏肝用柴胡、川芎、白蒺藜、橘叶、炒川楝子、香附。
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同属肝脾同理之剂,观其方药多以当归、白芍养肝疏肝合柴胡疏肝、升肝气为主,参以柴胡疏肝散方义。
柴胡疏肝气、升肝气之论,中医认为如:升肝之用,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
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出处】《金匮要略》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二十九分。
茵陈四苓散(《医学传灯》)加减。
药物:茵陈60g、茯苓15g、赤芍20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12g、厚朴9g 、陈皮6g、虎杖20g、滑石30g、甘草6g。
阳黄
热重于湿
症状:身黄倶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闷,胁痛,口干而苦,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二十九分。
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倶黄,颜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腕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
胀,大便溏垢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证,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二十九分。
胆腑郁热证
症状: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身热不退,寒热往来,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大便
秘,脉弦数滑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备注】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
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 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摘录】《伤寒论》
茵陈五苓散
【药物组成】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茵陈30g,猪苓 12g,泽泻 20g,白术12g, 茯苓12g,桂枝10g。 【方剂特点】: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
脾胃病从肝论治六则
用柴胡疏肝散和四君子汤加减 。 2 清肝 健脾 可 用 于 肝郁 化火 兼 脾 胃湿 热 之 人 。 病 人 可 见心 烦 口苦 , 情 性 急 噪 , 红 苔 黄 , 玄 等 。 治 疗 以 清 肝 泻 火 为 主 , 脾 和 胃为 主 , 舌 脉 健
状若失 。
3 镇 肝健脾 用于 阴虚 阳亢伴脾 胃阴亏之人 , 人可 有头晕 目眩或者头痛 , 病 面红 【 收稿 日期】 2 0 - -3 08 1 0 0
8 8
中外医疗 C IA F R IN ME IA R A ME T HN O EG DC L T E T N
怕凉 , 者腹 痛 泄 泻 , 便 稀 或 有泡 沫 , 细 或 者 细 玄 。治 疗 以 暖 或 大 脉 肝 散 寒 , 脾 祛 湿 为 主 , 有 用 暖 肝 煎 和 四 君 子 汤 , 中 汤加 减 。 健 方 理 5 补肝 健脾 用 于 肝血 虚 伴 见脾 胃虚 的病 人 , 病人 除 有 脾 胃虚 的 症状 外 , 还 有头 晕 眼花 , 膝酸软 , 者月 经不调 , 苔 白 , 等 。治疗 以部 腰 或 舌淡 脉细 肝健 脾为 主 , 用四 物汤 和 四君子 汤加 减 。 方 6 化 肝健脾 ・
方用丹栀逍遥丸或龙胆泻肝丸加减 。
处 方 : 胡 lg 川 芎 1g, 、白芍 各 1g 香附 1g 黄 芩 lg, 柴 o, 0 赤 0, 0, o 蒲黄 1g 乌贼骨 1g 太子 参 1g 丹参 1g 白术 tg 丹 皮 1g 元胡 1g 0, 0, 5, 5, 0, 0, 0,后 诸证 减轻 , E 剂症 继] 7
说 。从 另一个方 面来 说 , 肝 脾肺 肾在生 理上相 互为 用 , 心 在病 理上也
郭维琴从肝脾论治心悸经验
郭维琴从肝脾论治心悸经验郭维琴从肝脾论治心悸经验心悸是指人们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强烈或不规则。
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焦虑、紧张、心脏疾病、贫血等。
在中医中,心悸被归类为肝脾失调的一种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相互关系密切。
积极调理肝脾是治疗心悸的关键。
而在这个领域里,郭维琴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而闻名。
郭维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心脉学专家,凭借其卓越的临床经验和医德医术,深受广大患者的爱戴。
她在心悸这一领域内的治疗经验卓越,成就非凡。
首先,郭教授非常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她在诊断时,通过望诊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或发青常常提示心血虚弱;通过闻诊可以听到心脏的声音和心律是否异常;通过询问患者可以了解到心悸的详细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通过切诊可以感觉到患者的脉搏,并判断肝脾的状况。
这四诊相结合使郭教授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依据。
其次,郭教授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悸。
在治疗心悸时,她综合运用了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知识与技术。
与西医药相结合,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取适当的西药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同时,她还会根据中医理论选取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肝脾失调是心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她通常会选用一些具有调理肝脾作用的中药,如柴胡、白术、茯苓等。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悸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减少了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此外,郭教授还注重辨证施治。
她深知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同样的病症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针对肝气郁结引起的心悸,她会选用柴胡疏肝解郁;对于脾虚湿困引起的心悸,她则会选用党参补脾健胃。
郭教授娴熟的辨证施治技巧使她能够针对患者的主要病因进行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郭教授还非常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她会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机作⽤,包括促进精⾎津液的运⾏输布、脾胃之⽓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机,因⽽能使⼈⼼情舒畅,既⽆亢奋,也⽆抑郁。
情志活动,指⼈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液,⽽⾎的⽣成和运⾏,⼜要依赖于⽓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和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肝⽓郁结,可见⼼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郁⽽化⽕,或⼤怒伤肝,“怒则⽓上”,肝⽓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津液运⾏:⾎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机的调畅。
⽓能运⾎,⽓⾏则⾎⾏,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液的运⾏;使之畅达⽽⽆瘀滞。
若⽓机郁结,则⾎⾏障碍,⾎运不畅,⾎液瘀滞停积⽽为瘀⾎,或为癥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或为肿块,在⼥⼦可出现经⾏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上逆,迫⾎上涌,⼜可使⾎不循经,出现呕⾎、咯⾎等出⾎,或⼥⼦⽉经过多、崩漏不⽌等症。
⽓能⾏津,⽓⾏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聚湿成⽔⽣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疏泄,调畅⽓机,有助于脾胃之⽓的升降,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饮⾷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脾同调”是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理念。
它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要理解肝脾同调,首先得分别认识肝和脾在中医里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负责指挥气血的运行,让全身的气机通畅。
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等问题。
同时,肝还藏血,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
脾呢,则是后天之本,主运化。
它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后勤部长,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那为什么要肝脾同调呢?这是因为肝和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能够促进脾的运化。
只有肝气条达,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也能滋养肝脏,使肝有所藏。
在病理上,肝脾也常常相互影响。
比如说,当一个人情绪不好,长期肝气郁结,就会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这在中医里叫做“木郁乘土”。
反过来,如果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病症都与肝脾失调有关。
比如,很多女性容易出现的月经不调,往往就和肝脾有关。
如果长期情绪不佳,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等问题。
同时,脾的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也无法为月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再比如,消化不良也是常见的肝脾失调的表现。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肝气郁结。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就会出现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肝脾同调的呢?这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
比如逍遥丸,就是一个经典的肝脾同调的方剂。
它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胃和中。
姚乃礼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的经验
姚乃礼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的经验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
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在病理方面,《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可见,气血盛衰或涩利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
故治疗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另外,肝除主一身气机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
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临证无论是否有明显血瘀征象,均宜酌情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
2 治验2.1 脾胃病脾胃病的发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与肝胆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
姚师强调“见脾之病,知肝克脾”,正如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临床多从调理肝脾入手调理脾胃病。
如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中,肝郁常是致病的重要条件。
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
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具体应用时应“忌刚用柔”,理气慎用峻猛之剂。
常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
对吐酸的治疗,姚师遵“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肝在味为酸”,多从清肝平肝和胃立法,常用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化肝煎、启膈散等化裁;再如对慢性泄泻的治疗,常根据“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溲便为之变”的病机,遵“风淫所胜……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从调和肝脾着手,常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胃苓汤合四逆散、吴萸理中汤等。
肝脾亏虚治疗方案
一、概述肝脾亏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血不足、脾气虚弱。
肝脾亏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治疗肝脾亏虚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养生、情志调节等。
二、病因病机1. 病因(1)情志不畅:长期忧思、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进而引起肝脾亏虚。
(2)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进而引起肝脾亏虚。
(3)劳累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等导致肝血不足、脾气虚弱。
2. 病机(1)肝血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若肝血不足,则不能滋养肝络,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2)脾气虚弱: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引起肝脾亏虚。
三、诊断标准1. 主症(1)面色苍白或萎黄,肢体乏力,精神不振。
(2)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
(3)胸闷、胁痛,易怒。
2. 次症(1)头晕、眼花、视力模糊。
(2)月经不调,痛经。
(3)腰膝酸软,四肢不温。
(4)舌淡苔白,脉细弱。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础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甘草、党参、白术、茯苓。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加减:若肝气郁结明显,可加郁金、川芎;若脾气虚弱明显,可加黄芪、山药。
(2)辨证加减①肝气郁结:加郁金、川芎、香附;②脾气虚弱:加黄芪、山药、白扁豆;③气血两虚:加当归、熟地黄、枸杞子;④肝肾阴虚:加枸杞子、菊花、当归。
2. 饮食调理(1)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2)食物选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3)禁忌:避免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3. 运动养生(1)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调节情志。
(2)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情志调节(1)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论小儿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述 己见 。
云 : “肝乃少 阳之气 ,所 以养 生者也 ,肝无 病 固不 可
1 生 理 说 及 对 小 儿 养 护 的 指 导 意 义 一~顺 其 生 理 特 点 以 泻 ,以伐生气 ,亦不 可补 ,以助长也 。”对 临床的指导
养 护
意义 ,主要有形神养 护两方面 :
1.1生理特点 之 “肝 常有余 ”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Being Liable to Excess and Asthen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Spleen in Children
SUN Juan,GE Hui,YAN Rongqi
(Department ofPediatrics,Ji’nan Hospital ofTraditiona1 Chinese M edicine,Ji nan 250012,China)
第 l5卷第 8期 ·总第 256期 2 0 17年 4 月 ·下 半 月 刊
论,bJLST常有余 脾 常不足 ※
孙 娟 葛 慧 闫珞 琦
(山东 省济 南 市 中医 医院儿科 ,济 南 2500l 2)
摘 要 :本 文从 “肝 常 有余 、脾 常不足 ”的 生理 含 义入 手 ,论 述其 生理 说及 对 小 儿养护 的指 导 意 义 ,阐述肝 脾 养 护及 调和
常 虚” 的观点 ,这是关 于d,JL生 理病 理特 点理论 的重 1.1.2养 护 肝常 有余 ,正常 情 况下 ,肝 行 少 阳之 职 ,
大 突破 ,对 后世探讨 &JL生理病 理及养 护 治疗产 生 了 有生发 之功 ,具 萌动之 性 ,表 现 出勃勃生 机 ,其 养护
论肝主疏泄
陈 志安 吴 芳
( 湖 北省 红安 县 中 医 院 ,湖 北 红安 ,4 3 8 4 0 0 )
中图分类号:R 3 2 2 . 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6 . 0 0 5 6 . 0 1
【 摘
要 】 笔 者 根 据 中 医典 籍 对肝 主疏 泄 的记 载 ,论 述 了肝 主 疏 泄 的理 论 起 源、 功 能 表 现 、 病 因等 。
肝病 也。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保持全身气机的通畅。气机调 畅,人的情志也舒 畅。脏腑升、降、出、入正常,脾能升清则
健 运 , 胃能 降浊 则和 调 ,胆 的 分泌 与排 泄 亦 畅 。反 之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不 足 ,称 为 肝 失 疏 泄 ,则会 造 成 气 机 不 畅 。气 郁 则 脏 腑 升、 、 出 、入 紊 乱 ,脾 不 升 清 则 失健 运 , 胃不 降 浊 则 失 和 调 , 胆 的分 泌 排 泄 亦 可 能 障碍 。但 是 , 既有 疏 泄 不 足 ,会 不 会 有 疏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
肝脾不调证病例分析10级中药本2班杨静玉10110906010 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
2006年9月2日诊。
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
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一、分析病例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犯脾,或劳倦伤脾侮肝所引起。
临床的主要表现是胸胁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泄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根据李某的表现(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导致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可以判断李某患肝脾不调证。
李某患病的主要病因是内伤病因的七情内伤。
由于她经常忧思恼怒,伤及内脏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暗耗心血,损伤脾气,郁怒不解则伤肝,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郁滞或上逆,可见胁肋胀痛善太息。
肝脾不调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疏泄气机并分泌胆汁,有助于脾之运化;脾之健运,气血化源充足。
肝体得以滋养而有助于肝之疏泄。
若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易导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太息、两胁胀痛、纳少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之候,称为肝脾不调。
而脾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为胃继续受纳腐熟提供了条件和能源,没有脾的运化,胃就不能继续受纳。
脾虚运化失常、胃失和降均可导致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
所以可以推论此病人的主要病症就是肝脾不调,兼有脾胃失和。
辩证:肝脾不调证,脾胃不和。
治则:运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使肝之疏泄,脾之健运。
治法:运用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可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辩证治疗
42
《甘肃中医》2002年第 l 5卷第 l期
浅议肝 脾失调 与肝 胃不和 的辨证 治疗
蒲朝晖 ,杨 国栋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741 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肝脾不调;肝 胃不和:辨证施治
中圈分 类号:R241.6
文献标 识码:c
文章编 号:l 004—6852(2002)01—0042—03
脾居 中土 ,主司运化 其气 主升 。脾 气司运化 消磨 ,脾 阳主温 化腐 熟 ,运 水谷循 常 道 ,化水 谷 为 精 微 ,升气血 以奉 养周身 。古 人云 :“脾 者 ,俾 也 , 俾 助 胃气 ,主 化 水谷 ”。 胃者 ,太 仓之 腑 ,水 谷 之 海 ,脏 腑 之 大 源 ,主受 纳腐 熟 水谷 。 《内经 》云 : “五脏 、六腑 皆禀气 于 胃”
脾 胃和 肝胆 在 生理 病 理方 面 有着 密 切 的 关 系 。根据 五 行配 合 ,脾 胃属土 ,肝 胆属 术 ,木 能 克 土 a术 克 土 在生理 上 表现 为疏 泄 脾 胃的功 能 ,脏 气 以上升为常,腑气 以下降为顺,肝气一k升,脾气 得肝 气之 助 ,则 能把 气血 精 微上输 心 肺 。胆气 下 降 ,胃气 得胆 气 之功 ,方能 胃气 和 降 ,消 化食 物 , 传送糟粕 。此即肝木 疏土的 正常生 理功篚 。在病 理 方 面 ,肝 胆疏 泄 升降功 能失 调 出现 肝气 横逆 , 就 会 影 响 脾 胃运 化 升 降 之 功 能 ,ifii}lj现 胸 胁 痞
所 以,肝 和脾 胃在生 理上相 互 资生 ,在病理上 相 互影 响 ,相 互传 变 ,其 临症 治疗 ,必 须抓 住 病机 与证 型 的异 同,注重证 型特 征 ,突 出辨 证施 治 。 2 辨 证论治
关于调肝理脾治验4则
关于调肝理脾治验4则【关键词】脏腑辨证;卵巢囊肿;神经性呕吐;慢性胃炎;膈肌痉挛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学的独特思维模式。
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疗原则,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五体、五官、五志、五声及五动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用以推断患者体内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
由于不同种疾病(甚至是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在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某种相同的证候,因此,中医学存在“异病同治”。
笔者以下所举4个案例,从西医学角度来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分属于不同系统的疾病,但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些患者都存在“肝脾不调”的机能失衡状态。
故而,临床治疗从调肝理脾大法入手,结合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随证治之,效果显著。
1 卵巢囊肿案例1:患者,女,44岁。
主因月经之前出现周期性少腹疼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2月,于2006年8月就诊。
患者于半年前出现经前期右侧少腹持续性疼痛,疼痛剧烈,伴月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胸胁乳房胀痛,月经后疼痛缓解。
来诊前经某医院行B超检查,确诊为“右侧卵巢囊肿(直径2.1 cm×2.2 cm)”。
就诊时已过经期。
证见右侧少腹隐隐作痛,面色晦黯,恶心欲吐,纳差少食,胸闷气短,叹气得舒,手足厥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左脉弦滑有力、右脉弦细无力。
患者自诉家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
中医诊断:痛经,辨证为木郁克土,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卵巢囊肿。
治法:调肝理脾、化瘀止痛。
药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处方:柴胡6 g,青皮10 g,陈皮10 g,香附10 g,紫苏梗10 g,清半夏12 g,炒枳壳30 g,焦三仙各10 g,生黄芪30 g,党参30 g,生白芍30 g,生蒲黄(包煎)10 g,炒五灵脂10 g,桃仁10 g,红花10 g。
7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
患者服药次日,腹痛、恶心、胸闷、气短等症状即明显减轻。
前后共服用上方30余剂,全身症状均显著改善。
2007年1月,行B超复查,卵巢囊肿消失。
张声生从肝脾论治便秘经验
张声生从肝脾论治便秘经验
李佳珂;丁宁;张俊;朱泠霏;张声生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3(39)3
【摘要】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便秘多对症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且复发率高,而中医药治疗便秘具有一定的优势。
张声生教授认为,便秘的关键病机为脾虚气滞,病位多在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
张声生教授从肝脾论治,在治疗上注重调肝理脾,以益气健脾、理气通腑、养血润肠为法,自拟健脾理气润肠方,临证治疗便秘时,病证结合,效果显著。
【总页数】5页(P268-272)
【作者】李佳珂;丁宁;张俊;朱泠霏;张声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张声生教授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常用对药经验
2.顾庆华教授从肝脾不调论治便秘经验探微
3.张声生运用调肝理脾法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
4.李灿东教授从肝脾论治功能性便秘经验探析
5.张声生教授从肺肝脾气机失常论治功能性便秘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肝脾不调证
K y W r s T e d c r f t e s l e n h 1 v r B n i T e t e t I r s o s e o d : h i o d o h p e i a d t e ie ; i j : r a m n i e p n e s 1 1
能 减 退 和 升 发 太 过 。 《 问 ・ 气 通 天 论 篇 》云 : 故 素 生
“ 伤 肝 也 , 而 饱 食 , 脉 横 解 , 游 为痔 , 而 邪 因 筋 肠 因 大 饮 , 气 逆 ”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减 退 , 气 的 升 发 则 。 则
a ppli Cati ar a1 St ed i l t ess y. he s on e 1 at he r a T yndr mes of t di c d o he or of t 1i er an s he v d
t e p1 r h S ee l ar du t t e e e 0 h fo t ot hat h li er ai t C ) at an t e p1 er ai t t e v f tS 0 OO1 er e d h S e l f ts 0 tr l ort he 1i arSp .T ver dis as c e e ou1 1 ad t t e s ee l d e o h p1 r di e e; e Spl r as Th s ee l dis e c eas oul d l d o he ea t t li er v al o. s
维普资讯
( 肃 中 医 2 0 ( 甘 0 2年 第 1 第 4期 5卷
3
试 论 肝 脾 不 调 证
王 旭 东 ( 甘肃省秦 安县中医医院
7 10 ) 4 证 的 病 理机 制 , 本 临床 表 现 , 治 方 药 , 证 临床 应 用 进 行 了阐述 。肝 脾 不调 证 即 肝 失疏 泄 , 失 健 运 所 表 现 的证 候 , 病 可 及 脾 , 病 亦可 及 肝 。 脾 肝 脾 关键 词 : 脾 不调 ; 因病 机 ; 治 方 药 肝 病 证 中 图 分 类 号 : 2 3 1l R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4 6 2 2 0 0— 0 3 0 A l0 — 8 ( 0 2) 4 0 0— 3 5 I DI CU S1 N HE S S 0 0N HE I DI O I OF HE SC R) I LI R VE AN I E PL EN D H S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
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雍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关键词】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
肝脾不调在临床极为常见。
盖肝脾二脏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脾为阴土,主运化,其性阴凝板滞;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疏泄条达。
故肝只有对脾加以正常之疏泄,脾才不雍不滞,健运如常,称之“肝木疏脾土”。
反之,肝之疏泄条达又有赖于脾运化水谷之精以滋养,方能刚柔相济,体阴而用阳。
称之“脾土营肝木”。
为此,肝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形成肝脾不调。
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从之别,其证治则有殊之处。
下面就肝脾不调常见四证简述于后。
1肝旺乘脾
乃肝气亢奋,疏泄过度,横逆而克伐脾土。
肝旺则每见情绪急躁易怒,胸胁胀痛。
乘脾则致脘腹胀满,腹痛,腹泻等。
其因当责之于肝。
治以抑肝为主,扶土为辅。
即“泻肝实脾”之法。
用药多选酸敛潜降之品,以敛抑过亢之肝气。
如白芍、乌梅酸敛之,牡砺镇抑之,折亢势,缓横逆,抑有余。
例1:李某某,女,42岁,2002-12-09诊。
患者每因恼怒后即腹痛、腹泻年余。
此次因与其夫争吵而致腹泻发作已3d。
症见:日泻4~5次,泻前肠鸣漉漉且痛,痛则欲泄,矢气多,便稀溏挟泡沫,舌苔薄白,脉弦。
此乃因怒致泄。
治以抑木实土,缓急止泄。
方用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白芍25 g,陈皮、防风、薄荷各20 g,白术、乌梅各15 g,牡蛎30 g。
4剂。
药后泄止。
续以五味异功散加味调理善后。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20 g,陈皮、薄荷各15 g,甘草10 g。
4剂。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怒则气逆,肝气亢奋,疏泄过度,若脾气不健而肝气横逆,故每因怒后致泄。
治宗泻肝实脾之痛泻要方,加薄荷醒脾升清,牡蛎、乌梅敛肝止泄。
2肝郁脾滞
乃肝气抑郁,疏泄不足,致脾运化不及。
症见情绪抑郁,闷闷不乐,胸胁苦满,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嗳气,太息等。
亦主要责之于肝,即“木不疏土”。
其治以悦肝理脾为法,应选用疏通畅达肝气之柴胡、香附、薄荷、苏叶、麦芽等。
取其辛香发散升发肝脾,悦肝助脾。
并可适当配用入血分之当归、川芎使血行气畅。
例2:张某某,女,37岁,2004-10-12诊。
因丧夫而终日闷闷不乐,少言寡语,情绪悲观,茶饭不思,脘腹胀闷,舌苔薄白,脉弦缓。
此为郁证,情志刺激而伤肝,肝气郁结,疏土不及。
治以疏肝理脾,开郁行滞。
方以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处方:当归、白芍、柴胡、香附各25 g,茯苓、白术、陈皮、薄
荷、生姜、苏叶各20 g,麦芽15 g,大枣10枚,甘草10 g。
6剂。
并结合思想开导而愈。
随访1年未发。
按:情郁伤肝,肝气郁结,疏土不及,致肝脾郁结。
故治以疏肝理脾,开郁行滞之逍遥散与甘麦大枣汤合用。
方中薄荷、苏叶、麦芽辛香发散,悦肝助脾,升发肝脾,开其气分之郁结;当归、白芍、大枣养血调营,散其血分之郁滞。
3脾虚肝贼
乃脾土不足,致肝木乘。
症见:纳呆,倦怠乏力,便溏,胸胁胀闷,脉弦缓而弱等。
其因主责之于脾,即“土虚木乘”。
治以补脾为要,调肝为助。
即“扶土抑木之法。
方如柴芍六君子汤。
例3:李某某,女,52岁,2005-08-10诊。
患者平素脾胃虚弱。
患腹泻已数年,时发时止,时轻时重。
半月前因饮食不慎而腹泻发作,症见日泄3~4次,大便溏不成形,挟有未消化之食物残渣,时腹胀痛,两胁胀闷不舒,纳差,脘闷,口淡无味,倦怠乏力,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脉弦缓而弱。
此乃脾虚肝乘之泄泻。
治以扶土抑木健脾止泄。
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25 g,陈皮、木香、砂仁、柴胡各15 g,山楂20 g,甘草10 g,6剂。
服上方后,泻止,大便已成形。
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扁豆、淮山药各30 g,苡仁20 g,陈皮砂仁、桔梗、木香各15 g,薄荷、甘草各10 g,6剂。
随访半年未复发。
4脾壅肝郁
乃脾土雍滞反悔肝木,致肝气郁结。
症见脘闷腹胀,胁肋胀满,或黄疸等。
其主因责之于脾,即“土雍木郁”。
治以启脾为主,疏肝为辅,即“土雍发之”,“木郁达之”之法,方如柴平汤。
例4:赵某某,女,36岁,2004-06-09诊。
患者脘腹胀闷已月余,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
服西药疗效不显。
症见脘腹胀满,胁肋胀闷,纳呆,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而腻,脉弦缓。
此乃土壅木郁。
消以运脾除湿,佐以疏肝。
方用柴平汤加减。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藿香、砂仁、郁金、豆蔻各25 g,柴胡15 g,生谷芽、板蓝根、鱼腥草各20 g,薄荷、甘草各10 g。
经上方化裁连服月余,症状消除,肝功恢复正常而告愈。
按:脾土壅滞,反侮肝木,致土壅木郁。
治本“土壅发之”、“木郁达之”之法。
故用启脾开壅之平胃散加草豆蔻、砂仁、藿香发壅滞,柴胡、薄荷、郁金达木郁,谷芽配板蓝根清解毒邪而不伤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