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案

合集下载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实力目标:视察实力、对学问的迁移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

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

本文将会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实战应用教案,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大家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运用超重和失重的技术。

一、理论知识1.超重和失重的含义超重和失重都是空间中的特殊状态。

超重指的是受到超过重力的约束,体验到的加速度大于 1G,而失重则是当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零时,即重力和惯性力抵消时,会有一种轻飘的感觉。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这种特殊状态进行一些特殊的表演和活动。

2.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娱乐和体育方面,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游乐园的模拟环境中,模拟太空探险、NASA宇航员训练等活动。

超重和失重也可以应用于影视拍摄中,例如《星球大战》和《逃出绝命镇》等影片,都使用了失重效果。

在航空航天领域,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帮助宇航员训练,在卫星制造中,超重和失重也可以用来测试卫星的稳定性。

二、实践技能1.超重和失重的训练进行超重和失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适应这种特殊状态,提高身体的耐受性和控制能力。

超重和失重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物训练法:利用引力和重力,通过负重器械,进行负重训练,以增加自身负载,提高身体的负荷承受能力。

(2)模拟失重训练法:通过深入了解失重环境和特点,使用模拟装置进行体验式能力提升和失重时间的增加。

(3)仿真训练法:在重力环境内,模拟失重的情况,通过全面的三维模拟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失重的效果。

2.超重和失重的实践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超重和失重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及舞台表演:利用特殊效果和技术手段,模拟出超重和失重的效果,为影视表演和舞台表演增添生动的色彩和意境。

(2)太空科技开发:超重和失重可以被用于测试卫星稳定性等领域中,通过模拟出太空环境进行实验,发展更先进的空间技术。

(3)体育竞技:超重和失重是最具特殊性的竞技形式之一,例如游泳、跳水等,通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加出色的表现。

(4)宇航员训练:宇航员需要在失重环境中完成各种活动,失重和超重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提高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和调节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展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视频资料准备教案和教学PPT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章:重力的概念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探讨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展示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2.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章:超重的现象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的现象,掌握超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超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超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3.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超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四章:失重的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失重的现象,掌握失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失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失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失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失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4.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五章:超重和失重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1)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你认为人经历了几个过程或状态?(2)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二)静止体重计上的超重和失重1.人向下加速下蹲过程:(1)人加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2.人向下减速下蹲过程:(1)人减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思考与讨论: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站起动作,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下蹲”和“站起”两个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观察与实验】思考与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

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三)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情景一: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二: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三: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减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四: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加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观察与实验】小结:类型v方向a方向现象加速上升向上向上超重减速上升向上向下失重加速下降向下向下失重减速下降向下向上超重(1)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2)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教案标题:超重和失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

2. 掌握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如何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a.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b.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主要原因,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等。

2. 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a. 解释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问题等。

b. 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3. 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a.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均衡饮食、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等。

b.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代谢率。

c. 讨论如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4. 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a.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b.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健康目标,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c. 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讲座、体检等,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介绍: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并分析主要原因。

3. 探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总结:总结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 预防:引导学生探讨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方法,并制定个人的健康计划。

6. 拓展:组织相关活动,如体育比赛、健康讲座等,加深学生对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7.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短文。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原因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a.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b.能够进行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计算;c.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b.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受力分析及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三章《超重和失重》2.教学内容:a.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区别;b.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d.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受力分析;2.讨论法: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运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三年级上册);2.参考书:《物理学词典》、《物理教学论》;3.多媒体资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视频、实验动画;4.实验设备:弹簧秤、滑轮组、小车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超重和失重章节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包含超重和失重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常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有趣实例,如蹦极、跳伞等
5.实验与探究
-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重力变化
-分析电梯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探究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如蹦极、跳伞等
板书设计:
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与条件
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判断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和判断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运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加速上升和下降时的重力变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教材内容,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为学生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理原理以及实际应用。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针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教案示例
吴昌水
(铜梁中学物理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

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思考与讨论:
师: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加速上升的产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产生的。

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1:坐电梯
生2: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超重与失重。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突
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
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

引导学生分析钩码在各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及加速度方向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列出方程:
由此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同时说明拉力(压力)的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四种情况:
讨论与思考:
(1)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设飞船以加速度8.6m/s2竖直加速上升,这时他对座椅的压力多大?
(2)杨利伟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8个G,这表示什么意思?
(3)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请你判断一下杨利伟应该有什么样感觉?
让学生思考5分钟后回答。

师:在生活中也存在超重与失重现象:
讨论与思考:
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下楼,刚开始电梯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

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取g=10m/s2)
若电梯的加速度为10m/s2,结果又如何?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当电梯的加速度为10m/s2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零。

此时引入完全失重的概念:
当物体以大小为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它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好像没有了重力一样,称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实验验证:
当装有水的水杯壁上有一个孔时,在水压作用下,水会从孔中流出来。

如果让这个杯子自由下落又是什么情况呢?
经过实验发现水柱消失,原因是什么?
师:当瓶子自由下落时,瓶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小孔以上部分的水对小孔处的水的没有压力,小孔没有水流出。

师:太空中飞船中的人和物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播放太空空间站航天员的生活片段视频。

课外活动:
家里有体重计的同学可以回家做一做,先站体重计上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然后先蹲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起立,读出开始起立时台秤的示数变化?
也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四种情况:
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超重与失重的现象,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映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