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一、中国卫生的建设成效和改革挑战
卫生工作方针的调整 卫生改革的几个阶段 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卫生改革面临的挑战
卫生工作方针
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 团结中西医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
相结合
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80%的市场份额 杭州四院 百名“白医天使”因医院改制出现上访市政府“风
波” 湖南湘雅 内部改革受省委领导高度重视
第四阶段:卫生改革“基本不成功”(2005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 评价与建议》 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20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 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医疗 卫生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 医改方向应选择:以政府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坚持 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3.17
4.03
3.69
5.13
5.62
14.51 65.37 177.93 361.88 509.50
20年医疗资源与服务增长
卫生机构 医疗床位 卫生人员 诊疗人次(亿 入院人数(万
(所)
(万张)
(万人)
次)
人)
1980 180553
218.4
353.5
25.53
2247
2003 291323
314.4
为人民健康服务,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论卫生”
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邓小平: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位。 江泽民: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胡锦涛: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展望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展望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卫生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质量参差不齐,医疗费用过高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全面推进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医疗质量,为人民谋取健康福利。
对此,本文从政策发展、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三方面进行评价和探讨。
一、政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自2003年开始实行的基本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大大减轻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同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还涉及到医药价格、医生待遇、医院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实践应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效果也逐渐显现。
例如,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上,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鼓励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网络。
在医疗服务质量上,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品的应用,也极大地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
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政府加强了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医疗流程,消除了病人在看病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从而减少病人实际的就医花费。
三、未来展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医疗资源和医生的总量还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医疗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需要提高。
第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需要继续提升。
有些医疗机构不注重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第三,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智慧医疗发展,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让更多的医疗服务得以智能化,以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医疗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政策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加倍努力。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卫生体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的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薄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医疗费用过高、医患矛盾频发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因此,为了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体制,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石,它关乎到广大群众的健康。
政府应该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院的建设力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外,鼓励并支持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机构发展,提供全科医生的服务,为群众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线城市的医疗资源丰富,而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相对匮乏。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到农村地区工作。
同时,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和调整,避免过度集中在一线城市。
三、建立健全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为了解决医患矛盾频发、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院的收费行为,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实现医疗卫生体制的关键,它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并推动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过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医保覆盖面和报销水平,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同时,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降低医疗费用,防止医疗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的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公众之间形成合力。
以下是我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些建议:1.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水平和工作条件,使其能够承担更多的基本医疗服务,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2.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投入和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其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此外,建立科学、公正、激励性的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
3.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重点加强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更新,改善医院的诊疗条件。
此外,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力度,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加均衡地分布。
4.推广健康保险制度:加强对健康保险制度的和推广,提高健康保险的覆盖率和支付水平,降低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建立起长期照顾保险制度,为老年和慢性病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5.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医疗质量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加强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和调解工作,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6.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7.积极推动药品管理:加大对药品管理的力度,建立起完整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体系。
此外,加强药品价格的调控,降低居民的药品费用负担。
8.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和发展。
以上是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广大医务人员、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和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服务的不均衡、医患矛盾等等。
因此,本文将就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进行探讨。
一、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城市医疗资源过剩,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
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加强对医疗资源的投入,补齐医疗资源短缺的地区和领域。
其次,应加强行业监管、适时调整医疗资源的配置,鼓励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开辟和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
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还处于以医生为中心的过渡期,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相对较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通过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方式,扩大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面,逐步建立预防为主、临床治疗为辅的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三、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种种问题与目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医护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有关。
应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提升其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要通过提高卫生院医护工作人员待遇、招募和培训新的从医人才、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医疗体系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当前我国医疗体系管理分散、职能重复、信息互通不畅等问题突出,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
应加强医疗体系的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完善预算模式、制定明确的医保政策等方式,优化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分配,加强对医疗服务活动的监管,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总之,医疗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医疗体制,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提升,不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探讨与建议李羡内容提要:医疗卫生事业直接涉及到全民的健康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随之而产生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疗体制;措施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自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算起已经启动了25年。
其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也是频繁出台:虽然医疗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之凸显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慢慢成为医疗领域的两大顽疾。
一、医疗卫生体制急需改革1.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曾经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
直到20世纪80年代,每逢国际组织对各国进行排名,按人均GDP中国总是一百名之外,但按健康水平,中国的排名则要靠前得多。
但与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反差,近年来比例逐渐下降的政府卫生投入,使得中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尤以2003年初突发的SARS事件,更看出了我国公共卫生体制的脆弱。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评估排序,中国曾经的荣誉已经不再,排名落至144位,比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家还要低,而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显示,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没有中国高。
2004年,卫生部发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过去5年,老百姓年平均收入水平增长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医药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消费,因为经济原因,48.9%的老百姓看不起病,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医疗保障状况更差,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依然存在和加大。
1994年开始的医疗体制改革至今已有十年历史,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近半数的老百姓却看不起病了。
同时,医疗机构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渐成沉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陷入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的怪圈。
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医疗体制改革,这个话题就像是一锅热汤,热气腾腾的,里面的配料可多了:从医院的效率到医生的待遇,从药品的价格到病人的体验,真是包罗万象。
可偏偏这一锅汤,有时候却像是放了太多调料,味道怎么也调不合适。
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聊聊这个问题,看看有什么妙招可以让这锅汤变得更可口。
1. 医疗体制的现状说到现在的医疗体制,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有些地方的医院就像是人山人海的集市,病人排队就像赶集,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简直是“好戏连台”。
小病大治,医生也忙得像陀螺,根本没时间细细问诊。
这样一来,病人心里就难免会有些不爽:“这医生到底关不关心我啊?” 而且,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就像是“捡漏”的小商铺,连基础设备都不齐全,病人看病就像是“登山”,困难重重。
1.1 看病难、看病贵再说看病贵,简直让人心里一阵发堵。
药品价格高得离谱,有些患者为了几块钱的药,愁得直挠头。
更不用提那些昂贵的检查,很多家庭甚至要攒几个月的钱才能承担得起,真是心疼得像是被刀割了一样。
有人说,看病就像买彩票,运气好能碰上便宜的,运气不好就得为那些高价买单,实在让人无奈。
1.2 医生压力大、流失现象严重再来看医生这边,压力也是山一样大。
大家都知道,医生工作时间长,责任重,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要挤出空来。
可怜的医生们,有的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之后还得复习专业知识,真是“连轴转”。
这样下去,医生的流失现象就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去追求更轻松的工作。
这个时候,咱们不禁要问,医疗体制到底该怎么改啊?2. 改革的方向说到改革,我觉得得从根子上入手,才能让这锅汤更好喝。
首先,医疗资源的分配要公平,像是把食材均匀分到每个碗里,让每个地区的病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
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偏远地区的病人也能看得上病,心里踏实。
2.1 提高医生待遇其次,医生的待遇得提升。
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尊敬的政府领导: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就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但在一些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例如修建新的医院和诊所,扩大病床数量,改善医疗设备等。
此举既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能缓解日益紧张的医疗卫生资源短缺问题。
二、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
一个强大的医疗卫生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我们建议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医疗教育的质量,并设立奖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三、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行医疗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新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确保医疗卫生信息的安全与隐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
四、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一些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限制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我们建议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综合考核机制,根据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同时,还应加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五、加大医疗卫生宣传力度。
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建议加大医疗卫生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进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人们对医疗卫生改革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总之,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浅谈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
浅谈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第一篇:浅谈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浅谈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此次医改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确立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此次医疗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并且确定了从2009年到2011年我国需要进行的五项重点改革。
它们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相比于其他四项,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程度还远有差距。
一、我国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现状1、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还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我国在发布基本药物目录时就明确提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指导合理用药,指导药品生产经营,指导药品报销目录的制定。
所谓的“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基本药物目录”则是对所有上市的药品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而成的。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评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同时,我将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
首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政府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人员水平。
此外,政府还大幅度提高了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外,国家对严重疾病的医疗救治、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等方面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平公正的医疗卫生体制。
然而,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设备和人员配备有限,导致很多患者转诊到大医院就诊,使大医院过度拥挤。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其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在城市地区,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和医疗费用的上升。
而在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和医生资源紧缺,使得农村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难度增加。
第三,医疗资源过度利用和滥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医院的利润需要靠高额的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来实现,导致医院倾向于过度治疗和过度检查,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另一方面,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价格监管不力,使得部分医院倾向于推销高价药品和设备,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医生到基层工作。
其次,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生到农村地区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对策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对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是我国开放以来实施的一项重要,旨在提高全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1.医疗资源不均衡。
大城市医疗资源过剩,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医保制度不完善,导致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2.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服务态度不好,医疗纠纷频发,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3.系统管理不科学。
医疗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医生收入过低,医疗机构运营效益不高,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二、对策建议1.完善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城乡之间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医疗资源结构,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同时,加大对农村医保制度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医患信任机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医疗服务态度。
同时,加强医疗纠纷处理机构的建设,加大对医疗纠纷的调解力度,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和谐。
3.医疗机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差异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评估和监管,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同时,适当提高医生的收入水平,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增加医疗机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医疗信息安全的保护,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5.增加医疗投入。
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增加医疗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课题组【全文】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
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
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
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二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
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逐步建立了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控制、国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在内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202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对的对策和建议
202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对的对策和建议202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对的对策和建议在当前全球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2023年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朝着深化和完善的方向迈进。
首要的对策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的医疗资源较为集中,而一些偏远地区则面临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区域协调,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
还要加强对医疗资源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另一个重要的对策是推进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
当前,一些患者对医院就医体验不佳,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医院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可以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建立评价体系,对医院的服务进行评估和排名,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医院进行奖惩;另还可以加强对医生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还需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科学发展。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医药卫生体制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医药卫生体制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还需要加大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安全、有效和质量可靠。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
还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
作为对策和建议的回顾性总结,202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科学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个人觉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利益最大化,需要在推动医疗服务改革的同时注重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十
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十随着医疗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医疗卫生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的医疗卫生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题和瓶颈。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提出十项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想改善医疗卫生体制,关键在于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协调医疗资源的分配,提高医养结合的比例,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等。
二、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是以大病保险为中心,但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往往比较有限。
因此,在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逐步将保障范围扩大。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化。
要完善服务体系,首先必须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此外,还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
要实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必须通过加强对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激励等工作,提高医疗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医疗信息化已成为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求各个医疗机构积极采用先进的医疗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推进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六、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健康权益,因此,有益的建议都应在法规上提出来。
要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完善。
要把握当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通过完善相关法规,从而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
七、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体制建设医疗卫生监管体制建设是保障和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及改革建议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是民生大事,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
现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昂的医疗费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生荒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一、医疗费用问题当前我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很多人就医时最大的负担,甚至会导致不少人因为缺乏经济能力而失去治疗的机会。
对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医疗费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医保制度来降低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覆盖率已经超过95%,但是很多人依然无法享受到医保的好处。
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医保覆盖范围和力度,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社会医疗保险的财务风险,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其次,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医疗价格政策,规范医疗市场行为,防止不合理、高价的医疗服务存在。
此外,还可以推广仿制药,鼓励药企创新研发新药,并采取一些减税优惠政策,降低药品价格。
最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发挥社区医疗中心、乡村医疗机构的作用,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降低医疗费用。
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当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过剩,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则相对匮乏。
这也是加剧医疗费用问题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加强医疗资源的统筹和规划,按照“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其次,加强医疗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吸引优秀医学人才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医改政策的评价与建议
中国医改政策的评价与建议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实现了从“自费医疗”向“全民医保”的转变,但在不断改进医疗制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医改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建议。
一、医改政策的评价1.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国的医疗资源仍然分布不均,特别是在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较差,人口基数大,而优质医疗资源却分配不足,医疗服务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不少患者冒着高昂的旅费和就医费用,前往大城市和知名医院就医,长期的人口流动给医疗制度和医疗资源的平衡带来了挑战。
2. 医保基金紧缺医保基金是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石。
但随着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的转变,医保基金面临着紧缺的问题。
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商业化趋势,一些医院存在非法行为,不合理收费,自费药物的使用等等,也加剧了医保基金的短缺。
3. 医疗体系机制创新不足当前,中国医改的重点在于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院改革,推广互联网医疗等,这些措施都是不断被提出和探索的机制创新。
但是,推动机制创新的力度不够,新制度的落地效果不够好,需要持续推动,加强监管和评估。
4. 医生流失和医德问题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但当前医生流失问题突出,一些医生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医疗服务条件不佳等原因,离职和转岗的情况屡见不鲜。
同时,一些医生存在医德不端,工作态度不认真等问题,损害了医护形象。
二、对中国医改政策的建议1.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例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卫生室等小型医疗服务设施,整合医保基金,拓宽医生和患者的就医渠道等措施,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
2. 健全医保基金管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向医生和医院合理分配收入,通过建立医生责任制和居民医保制度,遏制医疗服务的商业化趋势,严格监管疑似非法收费和医疗保险欺诈等行为,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效能。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1. 引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评价2.1 成就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使得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得以实施,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全面、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推动了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的下沉,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在家门口就医。
2.2 挑战尽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以下挑战:2.2.1 医疗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大量患者涌入大城市就医,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也加大了大城市医疗资源的消耗。
2.2.2 医疗费用问题医疗费用高昂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很多患者不敢就医或是被迫倾家荡产。
此外,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仍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医疗保障模式。
2.2.3 基层医疗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尽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推动了医疗资源下沉,但基层医疗机构在服务品质上仍有待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少优质医务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3. 建议3.1 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针对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设施和人员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减少大城市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3.2 改革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为解决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应改革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可以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得不同经济能力的患者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医疗保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应加大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控制药品价格的上涨。
3.3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品质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品质,可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考和建议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考和建议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各项改革政策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1]。
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产权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医疗体系市场的改革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逐步放松,公立医院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
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补贴减少;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全部由政府包办,医疗价格在许多情况下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
公立医疗机构的这种半公立、半市场地位使其不能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又不能很好的得到政府充分的财政支持,严重束缚着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疗卫生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2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是以参保者的身份为依据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这虽然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基本覆盖全体国民的目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参保者身份的限制导致各项制度处在分立的状态。
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尤其是以城乡作为不同制度的分界线,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上来看是不完善的。
1.3 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疗管理服务问题更加突出。
在城市,一方面工人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工人的福利待遇有法律的保障,因此在个人与企业共同筹资的基础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较高。
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疗卫生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存在的问题1. 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城市大医院资源丰富,设备先进,医生素质高,但患者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相对匮乏,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这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导致患者过度集中于城市大医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
2. 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尽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广,部分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仍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其次,医疗保障水平不高,部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最后,医疗保障制度碎片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待遇存在较大差异。
3. 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
一方面,药品加成政策导致医院过度依赖药品收入,加剧了患者就医负担;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价格与实际成本脱钩,导致医院运营困难,进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此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医疗技术进步。
4.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改革的关键。
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合格医生;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医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三是人才流动不畅,优质医疗资源难以向基层和农村地区倾斜。
二、医疗卫生改革对策建议1.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推进医疗资源下沉,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帮扶关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此外,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
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当前我国医疗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医改。
新医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倡导基本公平、全民参与、城乡一体、可持续的全面医疗保障制度,是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新医改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我认为新医改应坚持公平原则,实现全民公平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资源的分配应该更加公正合理,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价格应该更加公开透明。
同时,应加强财政投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使基本医疗保障能够真正覆盖每一个人。
其次,新医改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评价体系,鼓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此外,新医改还应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再次,新医改应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
应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投入,提高医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
此外,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疗人才。
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提高医疗人员的收入、加强职业保障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等方式实现。
最后,新医改应注重预防和管理,推动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变。
在人民关注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
此外,要加强对慢性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新医改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原则,以公平、高效、可持续为目标推进医改。
新医改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人员和公众都要有共识和共同的行动,才能够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课题组【全文】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
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
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
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二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
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逐步建立了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控制、国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在内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
此外,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结果是:各种烈性传染病被完全消灭或基本消灭,法定报告的发病率迅速下降;多种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
政府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规范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使医患双方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合理选择,不仅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更加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三是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
一方面是医疗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按照当时的有关制度设计,多数职工家属在发生疾病时,也能够报销部分费用。
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鼎盛时期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
通过以上三项保障制度,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
另一方面,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也具备很强的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功能。
由于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设备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和各经济集体,药品价格也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具有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的功能。
即使未参加任何形式医疗保障的居民,看病时就已经获得了政府公共投入的补贴。
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这种转移支付功能,是各种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由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转移支付功能带来的费用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体能够看起病,从而大大提高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存在问题。
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
但总的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国际上是得到公认的。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干预重点选择方面以及在费用保障机制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
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
从而保证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当时的选择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
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
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
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
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
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
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
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
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
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另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医疗保障体制本身都不具有强制性。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坚持自愿原则。
城镇医疗保障(保险)制度虽然名义上具有强制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过分追求小范围的收支平衡,也只有确保缴费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
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主要成效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
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
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
在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已经增至 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
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
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
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
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
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SARS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之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
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
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自发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