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能在如此劣势下,逼的魏军不敢出门, 已经相当不易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丢失荆州时就已 经破灭了,诸葛亮也知道再灭魏国已经没有 太大希望了,之所以出兵是以攻代守。如果 不进攻,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随着中原生产 力 人口的恢复,双方实力会越拉越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宾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 同“欤”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 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从 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 论。
背诵默写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4.子曰:“其身正,——;——,——。” 5.子曰:“非礼勿视,——,——,—。”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 7.孔子曰:“天下有道,——;——,— 。… 8.子曰:“野哉,由也!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__,__; __,__,__。__,__。__,__?” 10.曰:“莫春者,——,——,——,— —,——,——。”
使…洁
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疑难探究
•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 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 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 “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 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
张 岱 《 四 书 遇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圣 人 也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不 为 , 贤 人 也 ;
不 知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愚 人 也 ;
——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 烈自信,是道德勇气, 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 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急行,快步走 和 同“避” 语气词,表感叹 危险
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
省略句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 刘 宝 楠 《 论 语 正 义 》 中 引 孔 安 国 的 话
故 曰 衰 。
非 孔 子 周 行 求 合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 主谓倒装 一会儿 宾前 主谓倒装 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
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宾前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深则厉,浅则揭 深,水深;厉,穿着衣服涉水;揭,提起衣裳。 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 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无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完,结束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 苦楚。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政 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实现,但老天 是理解他的。
2、“吾已矣夫!”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 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武精神实际上是儒教的 一个核心精神。后世的儒林弟子也认为,“战”就是英雄, “和”与“退”不可 。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 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 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 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 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 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 做无谓的牺牲。
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状后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那 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 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为何要出兵讨之?
体现了孔子的愤怒。
•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的本分,应依 礼行事,他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 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 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 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同“耘” 老人的尊称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使…留下
使…吃
句末语气词,不译 使…见 同“反” 省略句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子
路)至,(丈人)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 相见,有何用意? •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 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 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 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 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 来得及挽回。 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成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评析】孔子离开鲁国的十三年间可构成为一幕 场面迭荡起伏、情节可歌可泣的流亡生活的戏 剧。这幕剧中前后出场的人物众多、不胜枚举, 先后被安排出场的诸如 “郑人”、“有荷蒉而 过门者”、“长沮”、“桀溺”、“荷蓧丈 人”、“楚狂接舆”等几个极其代表性的有趣 人物。他们总是并不直接与孔子本人面对面地 对话;但他们的话,他们的鄙夷、世故、麻木、 冷漠、奚落、嘲讽或讥笑的话,不时地总能通 过“第三方”最终传达到孔子的耳中,进而不 时地引起他的反响、共鸣,引起他的长吁短叹、 唏嘘不已。
易也。”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 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 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 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 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 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 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 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yú 1、弑 2、接舆 jié nì 3、长沮 jū 4、桀溺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o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 ng 9、黍 shǔ 而食 sì 10、击磬qì kuì 12、硁 kēng 11、荷蒉 hè
shì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指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仁政、礼治
凤 鸟 待 圣 君 乃 见 。
比 孔 子 于 凤 鸟 ,
18.5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 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 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 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 【评析】 • 《凤歌》是有“楚国狂人”之称的接 舆讽劝孔子的一支歌。接舆认为,孔子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孔子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 的,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 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意在讽 劝孔子不要从政做官,以免得祸。已经 过去的能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 再过问政治。
魏蜀实力对比 人口 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 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蜀: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辖区(东汉共14州,一个西域督护府)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 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蜀:益州 荆州西南部 兵力 魏:70万-80万 吴:23万 蜀:10万
--杜子美《蜀相》
• 归纳整合 • 分析思路:孔子在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 性格特点,怎么样表现的?其整体当为写人记叙文。
性格归纳
性格呈现
标题:追求真理,执着坚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章句1:处境恶劣—坚持追 求 章句2-4:隐士众多—反衬 矛 执着 章句5-6:时人评价,突出 孔子追求真理执着坚韧 章句7:哀叹理想不能实现 盾
句末语气词,不译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 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同“欤”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 路情况。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形容动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 与谁,宾语前置 同“尔” 同“尔”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 停下来 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省略句 省略句 子路行以(之)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之) 省略句 宾前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之)
因为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 曰∶‘告夫三子’者!” 省略句 同意 到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孔子曰∶“以 吾从大夫子后,不敢不告也!”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 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 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 何的心情。
张 岱 《 四 书 遇 》 中 引 袁 了 凡 的 话
犹 可 默 夺 强 臣 之 魄 。
而 君 臣 之 大 防 ,
纵 无 益 于 齐 ,
欲 明 大 义 于 三 家 也 。
而 必 以 告 者 ,
亦 非 不 知 三 子 之 不 欲 讨 ,
孔 子 非 不 知 哀 公 不 能 讨 ,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 【评析】
音乐与政治二者间的关系总是统一在一 起的。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种,而且每一种 音乐又分别相应指对着一种政治生活或国计民 生状态。其中,“安以乐”者,乃是“治世之 音”,其所昭示和显明的乃是“政通人和”。 “怨以怒”者,乃是“乱世之音”, 其所相 应昭示和明摆着的是一种乖谬、错败的政治生 活状态。“哀以思”者,乃是“亡国之音”, 它所昭示和显明的是平民百姓的衣食无着,生 活困顿。既如此,又岂能仅就其“硁硁乎”、 仅凭其又响又急而可断定?孔子最后一句话的 意思是说,荷蒉者的话说得够武断的,这种人 啊,真不知如何去说服他。由此亦可见,这位 荷蒉者的闻磬与言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看 起来他似乎很懂;但究其实,却什么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