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陕北说书浅谈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fa674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0.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念诵和表演故事,以传统说唱的方式展现出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
陕北说书的故事往往描绘了当地人民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他们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体现在对于自然灾害的描绘上。
陕北地区多山丘陵,土地贫瘠,常年缺水,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陕北说书中的故事经常描绘农民因为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受到的苦难。
比如一些故事中会讲述农民因为缺水而无法种植庄稼,导致生活无法维持,甚至饿死的情节。
这种对于自然灾害的描绘,体现了陕北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无力和苦难感受。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还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公的揭示上。
陕北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
在陕北说书中,一些故事会描绘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如贪官污吏的压迫、豪强欺压弱小等等。
这些故事通过描绘人们的苦难经历,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并且呼吁正义的到来,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困境。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苦难的思考和反思上。
陕北地区历史悠久,曾经经历过很多苦难,如战争、饥荒等。
陕北说书中的一些故事会回顾历史上的苦难经历,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万众一心,以及长征过程中的艰辛等等。
通过对历史苦难的描述,陕北说书让人们思考历史的教训,提醒人们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
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从自然灾害的描绘、对社会不公的揭示以及对历史苦难的思考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体现。
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人们在欣赏陕北说书的也在思考陕北地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从而加深了对于陕北地区苦难的理解和关注。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fa74b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a.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西省陕北地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它源于明朝,发展于清朝,由陕北话书演变而来。
讲述者用陕北方言讲述故事,以口才、肢体、表情等手段表达情感,传递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意识形态。
陕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多苦难,如战乱、自然灾害、贫困等。
这些苦难在陕北民间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陕北说书”中经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首先,在陕北说书中,反映出了陕北民间对于战争的刻骨铭心的印象。
多次战争给陕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人们不仅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这些战争的怨声载道被不断传颂下来,成为了陕北的历史记忆。
在讲述战争题材的故事时,演说者往往抒发出对于战争的强烈反感和痛心疾首的情感,为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陕北说书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自然灾害。
陕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多山而少水,农业生产十分困难。
如果再加上不时发生的干旱、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导致陕北的生产困难重重。
这种生存状态也成为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雏形。
在陕北说书中,讲述者往往通过描绘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生活以及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了对于陕北人民的同情和深深的悲悯之情。
最后,在陕北说书中,与苦难意识息息相关的一个主题是贫困。
贫困是陕北终年存在的问题,许多农民长期生活在极度的困难中。
在陕北说书中,经常涉及到贫困农民的故事,讲述者用他们深情的语言,描绘贫困农民生活的艰辛,向聆听故事的人们展示陕北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陕北说书成为了突显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讲述陕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等内容,陕北说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客观的陕北,传递了陕北地区人们的乐观、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https://img.taocdn.com/s3/m/178c7f08581b6bd97f19ea6d.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韩起祥、张俊功、解明生、曹伯炎等
主要乐器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
艺术特色
陕北方音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
百科名片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本文从主要简介,历史溯源,艺术特色,民间传说等几方面来介绍一下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ad5d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2.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
陕北是中国的重要民间文化传承区域之一,有着独特的说书艺术,被誉为“中国说书之乡”。
然而,陕北这片土地上曾经经历过多次的战争与苦难,造就了陕北人民的坚毅和执着,也孕育了他们特有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以“陕北说书”中的苦难题材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探究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陕北说书是指陕西省北部一带流传的民间讲史艺术,它以说唱形式展现历史事实,受到陕北农民的普遍欢迎。
陕北说书的特点是抒情、哀怨、风趣幽默,其主题普遍涉及生产生活、历史传说、政治军事等方面。
陕北说书在艺术形式上,以口头表演为主,结合大鼓、扬琴、二胡等民间乐器伴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表演风格。
陕北说书一般是由一个人进行讲述,他通过讲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活经历,来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陕北民间苦难意识是指陕北的民间文化所反映的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意识,其特点是十分坚韧和不屈。
陕北人民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的战争和灾难,这些苦难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陕北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的影响,同时也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有关。
陕北说书作为陕北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通常会在表演中融入苦难元素,这也正体现了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特点。
二、陕北说书中的苦难题材陕北说书通常是通过讲述人物的言行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变迁。
在表演中,说书人会加入生动的细节,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起伏和苦难经历来印证历史事实。
因此,许多陕北说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苦难色彩。
1. 战争与灾难陕北地区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这些苦难的经历在陕北说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铡美案》中反映了清朝时期北方百姓的负重压力和苦难经历,《祖母的人头》中则呈现出了抗日战争中民间不屈和磨难的生活境遇。
2. 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陕北地区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也是陕北说书中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https://img.taocdn.com/s3/m/5ba413a3284ac850ad024260.png)
在陕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存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源远流长,浑犷悲放的琵琶声、三弦声,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弹拨到了今天;双目失明的书匠,走遍了陕北的大川小道;忧愤、深沉的说书韵调,慰籍过每一个陕北老乡的心灵,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陕北说书之潮水,更是以压倒一切艺术形式之优势,漫溢在陕北的城镇乡村。
目前我们又明显感到,陕北说书出现了新趋向,并且将可能产生一种质变。
纵览历史,分析现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陕北说书的总体流程与价值嬗变,实质上是由陕北经济结构的杠杆所左右,而社会形态的变换和审美意趣的变异最终将制约其发展方向。
陕北说书的总体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价值也随着阶段的不同进行着自然的嬗变。
一、起源阶段据《周礼•春官•序官》等史料记载,远在周代,乐官多以瞽者为之,因此,称之为瞽官,“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且又与“掌阴阳天时礼法的史官相互联体,被称作瞽史。
”“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以及“庶人传语,瞽史教诲”等记载,都说明瞽史位置的重要性;“凡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又进一步说明了瞽史地位的崇高与显赫“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六十人”,则表明瞽史人数的众多与势力强大。
陕北,周代为雍州地。
那时,陕北的盲人为了生存,自然也要效仿宫庭的瞽史,力习五音,通晓阴阳八卦。
今日看来,陕北说书的开场诗与瞽史的诵诗大致相似,正本故事又与“道正事”大体相同,且陕北说书艺人又大都精通易经八卦之术,说书之余,便操掐盘算命之伎,这又与周代瞽史掌管阴阳天时礼法是相吻合的。
至此,我们可窥见,今日的陕北说书,是由周代的瞽史逐渐衍变而来,是盲艺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结果。
由此,我们还可大致仨计出那时陕北盲艺人及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在主观上,是为了生存;而在客观上,却宣扬了奴隶制伦理道德,维护了周室的统治。
二、成形阶段陕北说书何时成形呢?从殷周的瞽史开始,一直到琵琶的出现,是其漫长的成形过程。
陕北说书书词赏析(一)
![陕北说书书词赏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e8b776194431b90d6c85c7b3.png)
渴 了香 茶 润 喉 咙 。
爪子把鼯 鼠来踏定 , 口咬 在 脖 巷 颈 。
有 天 大的冤枉 。 阎君 抬头一 看 , ” 前 面 只 有 鼯 鼠 一 个 。 阎 君 一 声 喊
道 : “ 有 胆 大 的 蹶 毛 畜 生 ,你 好 有 什 么 冤 枉 ,快 快 讲 出 口 来 ,本
艺 形 式 使 用 的 题 材 有 相 当 程 度 的交 义 ,如 《 公 案》 系 列 、 包
《 公 案 》 系 列 、 《 唐 演 义 》、 施 隋 “ 小 五 义 ”、 《 家 将 》 等 。 大 杨
四个爪儿赛龙爪 , 凤凰 见我飞得 高。
饿 了吃 猪 头 肉 ,
御猫把 贫猫说 一声 ,
咱们省下看 下个啥。
贫猫说
御猫 回在武朝 门,
( ) 唱
富猫 回 在 员外 府 事 中。 西的西来 东的东 ,
各 家回在各 家中。 不说 它们 回家中 , 再 说 贫 猫把 老 鼠 用 。
听 我 慢 慢 讲 来 。 ”
贫猫 不 好 真 不好 ,
书 文 连表 一 时 声 。 书 中不表 别 朝 多 , 单表 宋朝事一 宗。
宋王登基 坐东京 ,
风调 雨顺保 太平。
种 以讲 故 事 为 目的的 艺 术 门类 ,
因 此 说 书 的 内 容 是 否 引 人 入 胜 是 说 书 表 演 是 否 成 功 的 关 键 因 素 。 传 统 的 陕 北 说 书 书 目 , 与 我 国 其 他 地 区 流 行 的 戏 曲 、 曲
集 中 在榆 林 地 区 的 绥 德 、米脂 、 子 洲 、清 涧 、横 山 各 县 , 由于 陕 北 说 书 艺 人 流 动 性 很 强 , 活 动 范 围 广 , 因 此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也 逐 渐 流 传 至陕 北 的 其 他 地 区 。 延 安 文 艺 运 动 时 期 , 陕 北 说 书
陕北说书大全
![陕北说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a773c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3.png)
陕北说书大全一、简介陕北说书是陕西北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
说书演员用方言讲述各种历史故事、传说和经典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表演特点以及经典作品。
二、发展历程陕北说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
经过千年的发展,陕北说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陕西北部农村地区,群众晚上常常聚集在一起,聆听说书演员讲述各种故事。
说书不仅起到了娱乐的作用,还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中,陕北说书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三、表演特点陕北说书在表演方式上独具特色,以下是其主要特点:1.方言韵味:陕北说书使用陕西方言进行演唱,富有地方特色,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2.说唱结合:说书演员既讲述故事,又会边说边唱,借助简单的击节乐器伴奏,形成独特的节奏感。
3.直接面向观众:说书演员通常直接面向观众,与他们保持互动,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4.故事丰富多样:陕北说书的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传说、寓言以及名著改编等。
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四、经典作品陕北说书有许多经典作品,下面是其中几个代表作:1.《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唱腔,将这个经典故事传递给观众,引人入胜。
2.《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108位好汉的英雄事迹。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精彩的演绎,将这些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不凡的观赏体验。
3.《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嫦娥因偷食仙草而成为仙子,并最终驾着玉兔奔月的故事。
陕北说书演员通过细腻的演唱和表演,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让人沉浸其中。
五、结语陕北说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享受。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5670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0.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它融合了说唱、讲故事和相声等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在苦难岁月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产物。
在陕北说书中,往往能够看到对苦难的反思和呐喊,因此探究陕北说书中的民间苦难意识对于了解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苦难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北说书的苦难故事陕北是中国革命老区,历经战乱,人民饱受苦难。
陕北说书中的故事,往往以苦难为题材,讲述了当地人民在战乱年代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困境。
这些故事包括了饥饿、贫困、战争、流离失所等多种苦难情节,反映了陕北人民在长期的苦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
比如《王老虎抢亲》、《双水峪》等说书节目,都直面人民生活中的苦难现实,通过幽默的讲述和夸张的表演手法,表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毅力。
二、苦难意识的反映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苦难的表面,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结局展示出人们对苦难的认知和态度。
陕北说书以夸张夸大、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把苦难转化为喜剧,而这种转化正是陕北人民在苦难中的一种生存态度。
在陕北说书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顽强乐观精神的主人公,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不仅能够勇敢面对,还常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战胜困难,这反映了陕北人民在苦难中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陕北说书不仅是对苦难的描绘和反思,更是一种对苦难的抒发和宣泄。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表演者常常通过夸张的表演、搞笑的台词来表达自己对苦难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陕北说书通过讲述一些鲜活、生动的苦难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鸣与追忆的途径,使得苦难的记忆得以传承和弘扬,进而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四、对苦难的思考陕北说书中对苦难的表现和抒发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对苦难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种艺术表演,陕北人民对苦难的认知和态度得以体现,也使得人们得以思考和反思苦难在社会历史中的根源和意义。
陕北说书还激励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坚韧不拔,要乐观向上,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激励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0bdb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5.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陕北说书不仅在传统民间表演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得到了新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地区的苦难意识也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对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陕北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历史经验,也有助于挖掘和传承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部分将通过对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众生存状态的分析,探讨陕北说书中苦难意识的形成和表达方式,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陕北说书中所体现的民间苦难意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表达方式以及其与陕北说书的关系。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陕北地区历史上的苦难经历,探讨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如何表达人们的苦难情感和抗争精神。
通过探究陕北说书对苦难意识的启示,可以对当代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文化研究、历史研究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1.3 研究意义陕北说书作为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形式,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苦难的深刻认知和反思。
通过对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分析与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陕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人们对苦难的感受和思考。
研究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促进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认识,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陕北说书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传承和发展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陕北说书的历史渊源陕北说书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起源于陕北地区。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说唱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陕北说书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的陕北地区处于战乱频繁、贫困落后的环境下,人们生活困苦,情感富有矛盾与抵抗。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4d56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d.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1. 引言1.1 介绍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指陕西北部地区民间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是一种以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陕北说书通常以说书人自己的语言和方言为基础,展示着当地人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说书过程中,说书人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传承着地方的文化传统。
陕北说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陕北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说书人通常扮演着旁观者、评论者和讲述者的角色,通过说书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说书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传统和表达情感的平台。
1.2 述说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重要性在陕北地区,民间说书是一种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经常涉及到民众的苦难经历和意识。
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这一地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民众心态。
陕北地区长期受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民众经历了诸多苦难与磨炼,这种苦难意识不仅影响着个体内心世界的构建,更体现了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通过陕北说书中对苦难的反思和呈现,可以引起观众对人性、生存、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从而激发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思考。
苦难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揭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意义与归宿。
研究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形成及其在说书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陕北说书背景介绍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说书艺人在民间集会或庙会等活动中表演,以口述为主,配以简单的小道具和动作表演。
陕北说书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农民生活、英雄传奇等方面,是人们传颂历史、宣扬正气的重要途径。
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农耕区之一,人民生活条件艰苦,遭受过许多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折磨。
在这样的环境下,陕北民间苦难意识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浅谈陕北说书
![浅谈陕北说书](https://img.taocdn.com/s3/m/943d95227cd184254b353552.png)
浅谈陕北说书作者:赵华英陆晓茸来源:《曲艺》2018年第03期陕北说书是陕北当地口头文学与乡土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也是陕北黄土高原从艺人数最多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一、陕北说书的发展过程及影响1.陕北说书的发展过程。
陕北说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民间艺人们传说:“它是三皇治世时流传下来的。
”据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记载说:“康熙九年,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证明陕北说书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很盛行了。
陕北说书能真正讲清楚的历史是从中国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韩起祥老先生开始的,从韩老出生的1915年算起,已过一百年。
20世纪80年代起,张俊功老先生又把陕北说书推向一个高潮。
2.陕北说书的影响。
目前,陕北说书的发展也算是最鼎盛的时期了,从艺的艺人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完全靠陕北说书维持生活的在三四百人左右。
陕北说书在陕北地区的普及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有超过五百万人接受并热爱它。
安塞的解明生、陆晓茸表演的《一盘腊肉》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姚敏学创作的《半碗饸饹》荣获第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安塞的赵华英根据陕北说书音乐改编并演奏的三弦曲《农家欢歌》荣获“2013亚洲国际音乐舞蹈艺术大赛”金奖。
由安塞陆晓茸、赵华英、曹兆富、张安平、李小安五位演员表演的传统曲目《大脚娘》,横山熊竹英表演的《刮大风》,均于2016年6月,荣获法国巴黎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卢浮”铜奖。
据不完全统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有百人之多。
3.陕北说书的传承情况。
陕北说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安市内现有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代表性传承人6名。
另外,榆林市有省、市两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共计18名。
现在,陕北说书艺人多、观众多,市场也比较活跃,主要是各种民生民俗活动的演出。
另外,还有各级地方党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部分艺人,编排节目进行宣传或参与重大文艺活动的演出等。
二、陕北说书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看起来红火热闹的陕北说书,其实,它的传承问题着实令人担忧,并且越来越走向颓势。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cffed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7.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是陕西省志丹县以及周边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陕北说书中,民间苦难意识是一种重要的主题,反映了陕北地区在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以及人们对于苦难的思考和理解。
陕北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受到自然环境限制和战争蹂躏的地区,这使得陕北人民经历了诸多的苦难。
在陕北说书中,民间艺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将这些苦难描述得淋漓尽致。
他们讲述了陕北人民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他们因为贫困和生存困境而感到的痛苦,以及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的辛酸。
通过这些故事,陕北人民表达了对于苦难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痛苦的真实反映。
陕北说书也通过讲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来表达苦难意识。
陕北地区因为山高路险、气候恶劣,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一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陕北说书中,人们讲述了种种与自然环境的搏斗,描绘了陕北人民生活所面临的艰难和困境。
这也体现了陕北人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感知和对于苦难的深刻理解。
除了描述苦难,陕北说书还用一种乐观和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苦难的思考。
在陕北说书中,人们不仅表达了对于苦难的痛苦和痛惜,同时也透露了对于苦难的坚韧和乐观。
他们描绘了人们在苦难中找到支持和力量的一方面,讲述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种表达方式既反映了陕北人民对于苦难的拒绝和抗争,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于悲观主义态度的抵抗。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f796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6.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指陕西北部地区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当地人民通过说唱形式来传承和表达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生活。
在陕北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说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民间故事、历史传承和社会意识的载体。
在陕北说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陕北人民对苦难的深切体验和独特意识,他们用说书的形式表达了对苦难的记忆和思考,也传递了对生活的思索和反思。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与探究。
一、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1、对历史苦难的铭记陕北地区历史上饱受战乱、自然灾害和贫困的困扰,这些苦难历史深深地刻在陕北人民的记忆中。
在陕北说书中,经常可以听到有关历史战争、饥荒灾害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对历史苦难的铭记和警示。
通过说书的方式,陕北人民将自己的历史苦难经历传承和表达,使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2、对生活困境的反思陕北地区的经济条件长期较差,农业收成不稳定,人民生活贫困。
在说书中,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有关生活困境、艰辛劳作的故事。
这些故事展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反思。
他们通过说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生活的艰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对命运的抗争和探索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和探索常常成为说书的主题。
在说书中,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有关人生奋斗、幸福追求的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陕北人民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的意义和价值1、传承和弘扬民间智慧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是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在说书中,人们通过讲述故事、谈论历史,传承和弘扬了陕北地区的民间智慧和文化传统。
特别是在表现苦难意识方面,陕北说书传递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2、凝聚和升华共同情感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的一种集体娱乐形式,人们常常在一起聆听说书,分享故事,共同体验和思考苦难。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ece90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f.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流传历史悠久,内容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现实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陕北地区民间苦难的反映。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起源背景陕北是中国高原上一个山地区,地势崎岖,自然条件恶劣,饱受天灾人祸的折磨。
在大清末年、民国初期,连年旱、水灾、虫灾、战争等苦难纷至沓来,农民生活愈发困苦,陕北地区的社会形势也愈发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陕北说书”应运而生,它以讽刺、讲故事、吟唱、唱词等多种形式,让当时的农村百姓通过听说书的形式,了解到社会百态和生活面貌。
二、陕北说书的艺术特点为了让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说书人不仅要有文学和艺术修养,还要能够了解陕北的民间文化,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在许多方面,陕北说书的艺术特点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首先,陕北说书强调口语化和表现化。
说书人讲故事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使百姓听得懂、能够接受,同时需要注重表现化。
说书人的语言要动态、形象化,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说书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陕北说书重视情境化和现场感。
说书人在讲故事前,一般会先通过现场语言互动、情境描述等手段,让听众一起进入故事情境中,提高听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感。
这样不仅可以使说书人的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能提高听众的接受程度。
最后,陕北说书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
说书人讲故事的内容一般都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讲故事的特点使得陕北说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它把现实和想象融合在一起,强化了陕北民间苦难意识的表达和反映。
陕北说书以寓情于景、说情于事的手法,反映了当时陕北地区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苦难经历。
说书人通过各种手法,将社会现实、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将旧社会的阴暗面真实地展现在百姓面前。
首先,陕北说书反映了匪患、战乱等社会苦难。
西北瑰宝——横山陕北说书
![西北瑰宝——横山陕北说书](https://img.taocdn.com/s3/m/a114514a48d7c1c708a14598.png)
西北瑰宝——横山陕北说书作者:张小兰来源:《曲艺》2015年第11期提起陕北说书,大家自然就会想起延安、榆林这两个地方。
横山,是他们共生的土壤,是陕北说书的根。
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韩起祥、陕北民间说书大师张俊功都是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生于横山、长于横山,又在延安发展奠定了他们传奇辉煌的一生。
一、陕北说书的起源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
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
横山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在说唱相间叙述故事。
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秦汉时朝廷有了管理说书的裨官,这是专门为皇帝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风情民俗的官吏,目的是让皇帝“观风俗,知厚薄”,以达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元稹长集《连昌宫调》有:“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就描写了平民都喜欢听书,书听到夜半还不能尽兴的场面,足以说明唐朝时说书的昌盛。
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里记载说:“康熙九年,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
这大概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一条关于陕北说书的记载,证明康熙年间在榆林就有了这种说唱艺术形式了。
二、陕北说书的性质(一)救命的艺术琵琶艺术风行天下,陕北说书却唯陕北独有。
旧时陕北土地苦焦,盲眼人更加苦焦。
在明眼人尚难生存的土地上,盲人的光景就更是“琵琶泪流”。
不知道哪一位盲人偶然间接触到了琵琶,视为救命稻草,怀抱琵琶,说唱故事,演绎生活或说些吉庆的话语,乞讨为生。
使这件乐器与陕北盲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中国的曲艺艺术又增加了一朵奇葩。
时近晚清,在陕北的山道上,除了“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赶牲灵的风景外,还可以看到靠一根竹竿连起的说书艺人班子。
他们肩背着琵琶、手拄着拐棍行走在村与村之间的小路上,白天行走,晚上卖艺。
露天野地,琵琶声声入耳,说书句句听真。
土生土长,成了那个时代最简便最活跃最受民众欢迎的民间艺术。
(二)民俗的艺术建国前,说书艺人十有八九是盲眼人,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
幼儿园陕北说书教育意义
![幼儿园陕北说书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468d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7.png)
幼儿园陕北说书教育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陕北说书的教育意义1.传承民间文化2.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3.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4.促进儿童的情感教育三、如何运用陕北说书进行幼儿园教育1.融入幼儿园课程2.教师培训3.家长配合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并尝试将陕北说书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陕北说书教育的意义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二、陕北说书的教育意义1.传承民间文化陕北说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传承下来。
在幼儿园开展陕北说书教育,有助于让孩子们了解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2.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陕北说书具有鲜明的口头表达特点,孩子们在聆听和学习说书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此外,说书中的韵律和节奏也有助于孩子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节奏感和音韵感。
3.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陕北说书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孩子们在欣赏说书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说书中的疑难问题也能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儿童的情感教育陕北说书中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等,对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通过聆听和学习说书,孩子们可以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
三、如何运用陕北说书进行幼儿园教育1.融入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可以将陕北说书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说书课程,使孩子们在常态化的学习中接触、欣赏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2.教师培训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开展陕北说书教育,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说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家长配合家长应积极参与和支持幼儿园的陕北说书教育活动,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c59c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7.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是陕西省北部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中饱含了陕北地区人民的苦难经历和对生活的探索。
通过对陕北说书中的苦难意识进行分析与探究,可以进一步理解陕北文化的深层次特征。
陕北地区历史上饱经战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历史上曾经陷入多次政治和军事的动荡时期。
这些历史事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非常深刻,而陕北说书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既是一个反映当时历史的渠道,也是对当地人民苦难经历的一种认可。
陕北说书中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大灾大难,比如朝天、洪水等灾难。
通过对这些灾难的深入探究,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人民不断进化和改进,不断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方法也不断提高。
通过这样的灾难经历,陕北人民形成了一种承受苦难的意识,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更加坚强而毅力十足。
另外,陕北说书还涉及到了生产生活问题。
在这里,也有贫穷和饥饿不足的话题。
陕北说书的父辈们大多是农村的劳动力。
对这些人来说,生活的艰辛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关于生活的舞台,包括种田、过年、婚嫁等话题都被放进陕北说书。
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陕北人民的生活态度,即勤劳、朴素、情感丰富和团结。
总之,陕北说书中所体现的苦难意识是深入到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质。
通过对这种意识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并体验历史的悲欢离合。
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
![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3a0cc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5.png)
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形成陕北说书起源于古代的陕北民间曲艺,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变文和宋朝的鼓子词等民间文学形式,经过元明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二、传承与演变陕北说书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元素,如民歌、小调、评书等,逐渐形成了以说、唱、演、弹为主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陕北说书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如从传统的单人说书发展成为多人合作的说书表演,从单纯的曲艺表演拓展到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三、曲目与曲调陕北说书的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等。
在说书的音乐方面,陕北说书以陕北民歌为基础,通过吸收其他曲艺形式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调和唱腔。
这些曲调和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力,为说书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四、艺人群体与传承方式陕北说书的艺人群体主要来自当地的民间艺人,他们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在说书的传承过程中,艺人群体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还注重文化内涵和历史精神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陕北说书的传承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如通过学校教育、文化机构和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传播和推广。
五、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陕北说书作为陕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首先,陕北说书是当地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说书表演传递了历史故事、道德伦理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陕北说书具有娱乐功能,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陕北说书还具有社会教化功能,通过说书表演传递积极向上、爱国主义等思想观念,起到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六、保护与传承现状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陕北说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推进。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a81cedd4d8d15abf234e1d.png)
“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分析与探究作者:杨茜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6期【摘要】我国陕北说书地域性十分鲜明,主要流传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多个地区,陕北说书内的各种苦难意识值得人们研究。
基于此,本文从陕北说书内的各种苦难意识出发,对存在于陕北民间的苦难意识成因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苦难意识;陕北民间;陕北说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陕北,陕北说书是一种有名的民间艺术,其代表是延安、榆林等地区,由于创作群体、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陕北说书中的各种苦痛意识沉痛而悲凉、深厚却难以磨灭。
因此,研究“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陕北说书内的各种苦难意识(一)人物塑造苦难意识在陕北说书人物塑造方面有所体现。
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这些人物原型大多具有悲剧性色彩,因此,创作完成后的内容能够表现出对于饱受苦难群体的怜悯与同情。
有时陕北说书会将塑造的历史人物放大,将其悲剧情节凸显出来,有时作品还是一部大规模的说书。
俗话说,才子争名、英雄遭困。
在陕北民间,饱受艰辛、历经磨难之后才会流传千古并且扬名于世,再加上陕北人民平时生活十分艰辛,因此,陕北说书可以借助悲剧人物的宣扬给予陕北人民心灵上的寄托。
与此同时,陕北说书中的故事反映出很多现实生活问题,陕北人民用自己的血泪来控诉,描述充满苦难的内心,以此将心中的怨痛与愤恨发泄出来,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内容值得人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价值。
(二)内容创作苦难意识在陕北说书内容创作方面也有所体现。
陜北民间流行陕北说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陕北说书各种故事带有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对丰富,当陕北人民不幸进入困境时,陕北说书能够帮助他们燃起一丝摆脱厄运、自我解放的信心;二是陕北说书取材大部分为苦难而悲剧的类型,这充分反映陕北地区人们劳苦的特点,陕北人民能够从陕北说书描述的各种故事中感受、找寻自我,并引发其心灵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说书浅谈
陕北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名字叫陕北说书,顾名思义,它就是流传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为群众所喜欢,所模仿,所传承。
陕北说书的曲艺形式主要是乐器的三弦和琵琶,且以琵琶伴奏为主,所以有名琵琶书。
用三弦伴奏的叫三弦说书,说书除了用三弦和琵琶伴奏外,还有小腿上绑上甩板,手上绑上蚂蚱板,一个人坐唱,在唱的过程中,自弹自唱,自打自奏,自如灵活,方便轻松。
以前陕北说书是属于盲人或者残疾人养家糊口,为了生计而谋生的一种职业,身体健全的人很少有人来干这个行业,陕北说书在过去是三教九流中下等人的职业,更没有女子参加的。
陕北说书最初的表演形式远远没有现代的那么讲究,最初的表演就是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一个说书,其他人听书,极为惬意的,如果只要有人听书,说书人就是即兴的表演,没有很多约束。
说书的流传过去一直靠师傅言传身教。
后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陕北说书才开始进行整理和收集,编制。
陕北说书的地位也渐渐的提高了,可以登上大舞台了。
通过整理,陕北说书过去的三个调,平调、苦调、武调,通过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九腔十八调,现在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秦腔、碗碗腔等都是从说书发展而来的,伴奏也从当初单纯的两种乐器发展到今天的板胡、二胡、笛子、扬琴等的伴奏。
说书也从从前的单个人完成变成今天的多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