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及货币政策选择
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之间密切相关,对经济发展和通胀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货币供应的概念和类型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金融机构和政府向经济体中注入的可用于交换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主要分为M0、M1、M2和M3四个层次:1. M0表示现金、即流通中的货币和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金;2. M1是M0与活期存款之和,也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包括流通中的货币和可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3. M2是M1再加上较长期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理财产品等,也称为广义货币供应;4. M3则是M2外加其他较长期存款和资金。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目标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就业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三、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的关系1. 货币供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决定了经济体的货币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紧缩措施来抑制通胀;货币供应过少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此时货币政策需要采取宽松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控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2.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对货币供应进行调控。
例如,当货币政策采取紧缩措施时,央行会提高利率,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等,以降低货币供应量;相反,当货币政策采取宽松措施时,央行会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通过这些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能够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3. 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货币供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而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选择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选择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印钞票、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从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维持金融稳定等目的。
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债务负担等。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选择最佳策略。
货币政策选择的因素货币政策宣布的时机和方式,是货币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精准地把握市场情况,尽可能地避免对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货币政策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首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速度、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等因素。
2.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通货膨胀会破坏物价稳定,使经济陷入混乱。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遏制通货膨胀。
3. 汇率:汇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持续升值或贬值时,会影响其进出口贸易、投资和资本流动。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汇率的稳定。
货币政策实施的方法货币政策制定者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实施货币政策。
主要方法包括:1. 利率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工具之一。
当中央银行抬高利率时,向市场传递了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这会使借贷成本增加,抑制投资和消费等经济增长的活动。
2. 印钞票:如果市场存在非常规的形式的资金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印钞票来满足需求。
不过,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需要在必要的情况下谨慎使用。
3. 货币供应量的限制或扩张: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手段。
当经济增长下滑,通货膨胀率低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
但如果通货膨胀风险增加,中央银行将缩减货币供给来遏制通货膨胀。
物价波动与货币政策调节
物价波动与货币政策调节引言:现代社会中,物价波动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于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物价波动的原因、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如何调节物价波动,以期加深对这一重要话题的理解。
物价波动的原因:物价波动是市场供需关系的结果,其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供给方面的原因往往与生产要素的投入、自然灾害等因素相关。
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或者遭遇自然灾害时,生产成本增加,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涨。
其次,需求方面的原因涉及居民收入变化、人口增长、消费习惯等因素。
当居民收入增加,人口增长或者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时,需求上升,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物价波动的影响:物价波动对居民生活和国家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物价上涨会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和财务状况。
高物价使得居民购买力不足,不仅增加了生活成本,还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生活困难。
其次,物价波动还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
高物价使得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市场竞争力下降。
此外,物价波动还会对国家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如通货膨胀率上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调节物价波动:货币政策是国家用来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物价波动。
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市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
其中,央行是执行货币政策的主体,其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水平等。
首先,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入或卖出国债等金融资产来调整流动性的手段。
当央行看到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加时,可以通过减少公开市场操作,即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央行还可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需按照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从而降低货币供应量,控制物价波动。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物价波动。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对经济起到宏观调整的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方法来进行,能够有效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其长远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物价影响;效果;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对于物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做好两者之间的配合,就能够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并预防通货膨胀风险。
因此,我们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物价的影响与关系。
一、财政政策及调控手段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对财政工作进行的指导,能够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对整体需求进行调整。
从财政支出上来看,增加政府支出能够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增加国民总体收入;反之,如果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压抑,会使得国民收入降低。
从税收上来看,增加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抑制,使得国民收入降低;反之,降低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国家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和平衡状态,对收支结构进行安排和调整,使其能够与财政政策目标相符合。
第二,是通过税收的方法,对税种和税率进行确定,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从而使国家的财力能够满足政治经济职能的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第三,是通过财政投资的方法,由国家来进行预算拨款,对预算外资金的流向进行引导,从而能够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行壮大,从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四,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政策需求进行了解,使用财政转移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对一部分群众进行财政补贴,从而能够安抚民心,起到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的经济政策中用货币手段来调节国内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的政策。
而物价变动是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和物价变动是密切相关的,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来实现的。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购买力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反之,货币供给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减少,购买力减弱,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此外,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还与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关。
货币政策的经典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贴现率指的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利率,它可以直接影响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需向其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可以间接影响银行信贷。
二、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预防通货膨胀和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
预防通货膨胀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应该规定货币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的适当调整,以实现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通货膨胀。
此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等手段,抑制物价上涨。
对反周期性产业实施货币政策是指根据季节性、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的特定周期性产业的需求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
例如,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抑制房价上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放松贷款等手段,刺激相应产业的发展。
三、货币政策对物价变动的限制尽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等手段对物价变动发挥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其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及货币政策选择
整 关 系 ,且 不 同意 义 上 的货 币供 应 量 与 物 价 波 动 变 量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协 整 关 系 。应 采 取 适 时 变 动存 款 准 备金 率 、灵 活 推 行 公 开 市 场 业 务 、加 强 窗 口指 导 和 信 贷 政 策 指 导等 措 施 来 实现 物 价 稳 定和 国民 经 济 平 稳 运 行 的 宏 观 经 济调 控 目标 。
我 国物 价 与货 币供 应 量 关 系及 货 币政 策 选 择
陈 柏 福 唐 力 翔
(. 1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 08 ; 10 1 2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00 ) . 125
【 摘 要 】针 对我 国当前 物价波 动与货 币供应 量 变化 情 况,利 用 19 9 6年 1月- 2 1 _ 0O年 6月 的月度数据 ,
第2 7卷 第 10期 3
2 1 年 4月 01
湖 南财 政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un lfH n nFn ne n cn m c U i r t o ra u a ia c a d Eo o i nv sy o s e i
l 2 Ⅳ0 1 0 f 7 . .3
Ap 。 011 r2
3 、相 关变 量之 间的 协 整检 验
反映物价波动。上述数据均来 自相关年 份的 《 中国
单位根检验表 明,各变量 的对数序 列数据都 是
一
金融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和 中国人 民银行等 官 、《
方网站 。
阶单整的 ,它们之 间存 在一个长期稳 定 的均衡 关 。 、 一
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这三个方面探讨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过剩,人们持有的货币增多,导致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涨。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不足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不足,人们持有的货币减少,需求下降,物价水平下跌。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物价水平的走势。
利率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资金的需求和投资行为。
当利率较低时,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借贷更多资金进行投资和消费,需求上升会推动物价水平上涨。
相反,当利率较高时,企业和个人会减少借贷和消费,需求下降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可以间接地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化。
汇率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国际贸易来说。
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和价格。
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出口商品价格变得更具竞争力,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
相反,当本国货币升值时,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变得更具吸引力,从而推动物价水平下跌。
因此,货币政策通过调整汇率可以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也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物价上涨,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物价下跌。
然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整,过度的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例如,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通货膨胀,势必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进而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
相反,如果货币政策过于收紧,可能会导致经济放缓,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物价水平下跌。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决定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是否过剩或不足,而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则通过影响需求和成本来间接地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或下跌。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是两个息息相关的概念。
物价水平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而货币价值则是指货币的购买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一、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即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另一方面,货币价值的下降也会促使物价的上涨。
当货币贬值时,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二、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对经济的影响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变动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生活成本增加。
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消费减少,进而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投资者不确定性增加,因为物价上涨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率。
最后,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和经济不稳定。
2. 通缩对经济的影响与通货膨胀相反,通缩是指物价整体下降的情况。
通缩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缩可能会导致需求萎缩,因为人们可能会延迟购买商品,以期待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其次,通缩会增加实际债务负担,对借款人和企业的还款能力造成压力。
最后,通缩还可能引发通缩预期,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
三、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调控为了维护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1. 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价值。
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而通过扩张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央行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和物价水平。
2. 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
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和供应,从而对物价水平起到调节作用。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调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调控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周期的目的。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的调控手段以及货币政策的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对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物价水平。
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时,央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限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以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时,央行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刺激需求,防止通缩的发生。
其次,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当利率上升时,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倾向减弱,可以抑制通胀压力,降低经济过热的风险;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借贷成本降低,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对经济进行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水平,以达到促进出口、降低进口的效果,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刺激经济增长。
二、货币供给的调控手段货币供给的调控主要通过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
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
准备金率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存放资金的要求,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提高准备金率会减少商业银行可使用的存款,限制银行信贷的扩张,降低货币供给量;而降低准备金率则反之。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等证券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的手段。
当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给时,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证券,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当央行希望收紧货币政策时,可以通过出售国债等证券,吸收市场上的资金,降低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再贷款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借款的一种工具,通过再贷款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
央行通过加大再贷款的规模和降低再贷款利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规模,扩大货币供给。
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之间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之间关系实证分析熊伟(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该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演进。
同时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发行量;M2;CPI;GDP关键词:货币发行量与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者必然的联系。
从理论方面有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费雪)、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都已经充分的论证了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同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对它们之间相关性做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就我国而言西方的理论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呢?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数据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与统计年鉴)来说明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1.我国货币发行量与CPI和GDP的关系的实证分析1.1货币供给与GDP的关系。
1979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对金融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货币总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又绝非存在着等比关系。
在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的幅度相当大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例如:1986年和1990年和2003年,虽然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分别为23.3%、28.1%、20%,但经济增长率不高,至于对货币供给加以控制而经济增长仍然旺盛的情况也不罕见,例如2004年,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要贯彻适度紧缩意向的短暂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1.2货币供给与物价变动的关系1.2.1信贷扩张是产生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当货币增加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量,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和回笼货币的有效手段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情况下,多余的货币经过一段时滞后,就会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因此,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信贷过于扩张,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
我国物价与货币供给关系实——基于2003年-2008年月度数据证分析
进行 自然对数化处 理 . 得到 L P 、 NM1 L NC IL 、 NM2 1 3 物价与货币供给量 的波动成 分分析 . 在时 问序列 数据 的 回 归分 析 中 , 先应 当检 验各 时 间 首
应是定基 指数 , 国家 统计 局 只 公布 了 样本 期 内 的月度 同 而 比数 据和少量 环 比数 据 。本 文 仍 采 用 月 度 C I 比数 据 P 同 ( 数据来源 : 中国国家统计 网) 而是 对货 币 供应 量余额 数据 ,
进 行 调整 。
一
步 对 序 列 进 行 处 理 , 反 映 各 自波 动 成 分 。 以
度 M2 数 据 来 源 : 国 人 民 银 行 统 计 网 ) 为 了 和 C I的 计 ( 中 , P 算 方 法一 致 ,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1 对 2阶 步 长 的 差 分 , 分 之 后 差
E互亟 亘三互匦三
E玉 巫匠 三互 匠三互四
图 1 L C I 波 图 N P 滤
M 增加 , 按 比例上升 , P也 即价 格水 平 的变动 源 于币数 量 的 对序列P滤 波 , 据 Rana d 依 v n
变 动 。这 也 是 本 文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的 理 论 基 础 。
12 变 量 选 取 与 数 据 说 明 .
的 时 间序 列做 出季 节 调 整 后 , 用 HP 滤 波 方 法 去掉 各 个 时 间 序 列 的趋 势 项 后 , 究 波 动 项 之 间联 系 , 此 基 础 上 做 VA 在 研 在 R 模 型 , 析 物 价 和 货 币供 给 关 系联 系 , 而 分 析 我 国近 几 年 来 物 价 与货 币供 给 量 的 关 系。 分 从
一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中央银行通常为了一些既定的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性的经济政策,最终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基本内容,这些目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不同最终目标之间在实施政策的时候可能存在冲突,目前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单一目标。
国际上,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将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
但无论最终目标采用多元制还是单一制,中央银行都不能直接实现经济增长等最终目标,仅能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影响和调控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可能观测和调控的中间性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据既定规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这一时期,货币主义还没有兴起,主流政策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中介目标本身的概念并没有获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受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思潮的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想得到了深入地发展,中介目标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中介目标具有广义中介目标和狭义中介目标之分。
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狭义的中介目标是我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等。
区分广义的中介目标与狭义的中介目标的标准是广义的中介目标包含从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之间的所有传导变量,而狭义的中介目标只是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几个变量,如信贷量、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变量。
二、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以后,学者们开始对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主张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原因大多是根据国际实践,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逐步废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转向使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谈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谈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一、提论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区域内发行的货币总量。
作为经济专家,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是反映货币体系发展程度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货币市场现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而货币供应量的不足,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下滑等经济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货币供应量政策制定的原则货币供应量政策是处理货币供应量问题的基础,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优先考虑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保持通货膨胀率低而稳定;鼓励银行业在符合市场准入原则前提下,增进银行业竞争;着力开展货币供应量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科学的方式调控货币供应量。
四、货币供应量监测与分析货币供应量监测是货币政策实行的基础和支撑,它需要长期的、有系统、有持续性的监测工作。
货币供应量的调节需要系统地分析各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等问题都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分析要具备全面性、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经验性,并与其他经济指标相互协调。
五、货币供应量调节的政策手段货币供应量调节的主要政策手段是改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调节政策,并坚持科学的态度,结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调整。
六、经典案例分析1. 欧盟货币政策协调问题欧盟货币政策协调是三代欧元组成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关键问题。
通过多个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如欧洲中央银行、欧元组织理事会等机构协调货币政策,以实现欧盟货币各项指标的稳定不变。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
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
食品价格和房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
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
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1.调整产业结构,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通道。
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汇率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汇率关系实证分析[提要] 货币供给会影响价格水平,国内价格水平又会影响到汇率变化。
本文分析我国货币供给量M1、价格水平CPI和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分析发现,我国货币供给量M1与价格水平CPI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造成CPI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价格水平之间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不能由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解释。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汇率;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检验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4月3日近几年,我国的整体价格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较为明显。
从2005年至今,物价上涨接近40%。
在造成通货膨胀的诸多原因中,货币发行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而2003年末M2余额22.1万亿元,10年增长超过4倍。
中国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接近2∶1(2013年中国GDP总值56.88万亿元)。
可以看出,近几年货币发行速度的确增长较快。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把货币发行作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我国的通货膨胀,国内购买能力的下降,我国的货币购买力相对于美元等国际货币,却不断升值,即存在“内贬外升”现象。
这与经济常识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符合。
根据货币供给和汇率决定理论,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到价格水平;国内价格水平影响到汇率的变动。
能否确定我国货币发行是否是造成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和如何正确理解我国货币对内贬值却对外升值现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结合相关经济理论,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价格水平CPI和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正确理解我国货币供给、价格水平、汇率变化之间关系,解释有关经济现象,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一、相关理论和研究(一)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之所以影响价格水平,在于货币供给是否与货币需求一致。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孙凤华、张筱、李楠摘要: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对1984—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我国货币供给存在“托宾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均主要由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决定;此外,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1[。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不仅需行使发行货币和管理信贷的职能,而且还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然而,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
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促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转为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加入WTO后,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调控手段及各种机制、体制都得到了明显的创新与完善。
从货币供应量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一
西 方通行 的 中央 银 行— —商 业 银 行 体 系 中 , 币 数 货 量 与 其 说 是 中央 银 行 通 过 公 开 市 场 操 作 而 实 现 的 政 策 变量 , 如说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自然 结 果 。 当工 商 企 不 业 和消 费者需 要 贷 款 时 , 事 先 与 他们 的往 来 银 行 都 协 商信 用 限额 , 限额 内 , 业 和 消费者 只需 签 张支 在 企 票就 可 获得 贷款 , 论 银 行 是 否 有超 额 储 备 来 支 持 不 贷 款 。在这 时 , 果 个别 商业 银行 储备不 足 , 们 会 如1 N . o. 4. o 1
从 货 币供 应 量 看 我 国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的选 择
朱睿博
( 西南财经大学 . 四川 成都 60 7 ) 104
摘 要 : 9 6年 , 国 正 式 将 货 币供 应 量 作 为 货 币政 策 框 架 的 中介 目标 。 随 着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深 入 , 于 l9 我 由
币供 应 量 为 辅 的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体 系过 渡 。
关 键 宇 : 币供 应 量 ; 货 中介 目标 ; 币 的 内生 性 ; 融 创 新 货 金 中 图 分 类 号 :8 10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9 7 20 ) 1 00—0 B 10 —5 4 (06 O —0 3 3 19 9 6年 , 国 正 式 将 货 币 供 应 量 作 为 货 币 政 策 我 框 架 的 中介 目标 。 随 着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深 入 , 于 新 由 兴市 场 经济 国家在 测 度货 币流通 速 度方 面存在 的巨 大 困 难 , 得 我 国 现 行 货 币供 应 量 指 标 在 可 控 性 、 使 可 测 性 和 相 关 性 方 面 出 现 了 一 些 问 题 。本 文 将 从 货 币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货币供应量下降意味着流通货币减少,供小于求,货币增值,能买更多的商品,也就是说能用很少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货币贬值,物价下跌。
一: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supplyof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
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
二: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
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
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
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
三: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
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四: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六: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检验形式中的三个参数分别表示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 滞后期,其中,C 表示包含截距项,T 表示包含时期趋势,第三 项表示 滞 后 期, 是 由 AIC (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 和 SC ( Schwarz Criterion) 共同 决定的,即为 AIC 和 SC 取最小时的期 数。“* ” 表示在 1%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认为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是平稳的。
89
_SA 剔除了季节波动因素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
3、相关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
反映物价波动。上述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 《中国
单位根检验表明,各变量的对数序列数据都是
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官 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
方网站。
系,也满 足 进 行 协 整 检 验 的 条 件。 利 用 Engle—
变量 LnM0_ SA DLnM0_SA
检验形式
ADF 统计值
1% 临界值
5% 临界值
P值
结论
( C,T,2) - 3. 7036 - 4. 0126 - 3. 4363 0. 0247 非平稳
( C,0,3) - 11. 1259* - 3. 4692 - 2. 8785 0. 0000 平稳
Granger 两步法分别检验变量 LnM0 _SA、LnM1 _ SA、 LnM2 _SA 与 LnCPI_SA 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第一步是 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LnCPI_SA = β0 + β1 LnM_SA + εt , 并利用 OLS 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第二步是根据 εt = β0 + β1 LnM_SA - LnCPI_SA,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 性检验。利用我国 1996 年 1 月到 2010 年 6 月期间的 样本数据,对协整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分别得到如 表 2 所示的协整回归检验结果,其结果表明物价波 动 ( CPI_SA) 与狭义货币供应量 ( LnM0 _SA) 之间 存在某种相关关系,其弹性系数为 0. 03525,说明狭 义货币供应量每增加 1% ,物价水平会相应地增加 0. 03525% 。检验结果同样也表明物价波动 ( CPI_ SA) 与货币供应量 LnM1 _SA、LnM2 _SA 之间存在某种 关联性,货币供应量 ( LnM1 _SA) 每增加 1% ,物价 水平 ( CPI_SA) 会相应地增加 0. 0143% ; 货币供应 量 ( LnM2 _ SA) 每 增 加 1% ,物 价 水 平 ( CPI _ SA) 会相应地增加 0. 02748% 。
如果分别对方程 ( 1) 、 ( 2) 、 ( 3) 的残差进行 单位根检验,那么可得到表 3 所示的结果。检验结 果显示,协整回归方程 ( 1) 、 ( 2) 、 ( 3) 的残差序 列都在 1% 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都不存 在单位根,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 E1 、E2 、E3 均 为平稳序列,物价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协整 关系,而且不同意义上的货币供应量范畴与物价波 动之间的协整关系并不相同,从狭义货币供应量到 广义货币供应量来讲,物价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 的协 整 关 系 向 量 依 次 为 ( 1,0. 03525 ) 、 ( 1,
———
0. 0143 ( 0. 8931)
———
0. 9551*** ( 55. 5198)
0. 9483
方程 ( 3) 4. 2729*** ( 18. 1702)
———
———
0. 02748 ( 1. 4839) 0. 9576*** ( 58. 9061)
0. 9489
注: “( ) ” 内是 T 统计量,符号 “***”、“**”、“* ” 分 别表示该变量已通过 1% 、5% 、10% 的显著性检验。
C LnM0 _ SA LnM1 _ SA LnM2 _ SA AR ( 1) Adj - R2
方程 ( 1) 4. 2645*** ( 35. 6991) 0. 03525*** ( 2. 9945)
———
———
0. 9565*** ( 63. 8102)
0. 9507
方程 ( 2) 4. 4533*** ( 24. 0160)
第 27 卷第 130 期 2011 年 4 月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27 No. 130 Apr. 2011
我国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及货币政策选择
陈柏福1 唐力翔2
( 1.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由于 M0 、M1 、M2 和 CPI 数据都存在较强的季 节性,为了消除季节性影响,笔者运用 Census X12 季节调整法[9]对 M0 、M1 、M2 和 CPI 数 据 进 行 了 季 节调整。为了消 除 异 方 差 性 和 熨 平 数 据 的 波 动 性, 笔者还对经过季节性调整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分 别用 LnM0 _ SA、LnM1 _ SA、LnM2 _ SA、LnCPI _ SA 表 示。值得说明的是,下面所有的检验过程都是利用 Eviews6. 0 完成的。
·收稿日期: 2011 - 03 - 07 课题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近期我国物价波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 批准号: 09BJY085) 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柏福 ( 1979 - ) ,男,湖南衡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湖南文化资源开发 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与组织、文化产业管理
不显著,持 该 种 观 点 的 相 关 研 究 主 要 包 括 罗 煜 ( 2006) [3]、王千 ( 2007) [4]等人; 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货币供 应 量 与 物 价 之 间 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相 关 性, 其代表人 物 主 要 包 括 方 勇、吴 剑 飞 ( 2009 ) 、 [5] 牛 筱颖 ( 2005) 、 [6] 魏晓琴和李蔚蔚 ( 2007) [7]、任立 民 ( 2009) [8] 等。笔者基于当前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的 形 势以及国内外关于物价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研 究,在厘清货币 供 应 量 与 物 价 相 互 关 系 的 基 础 上, 结合宏观经济现实情况提出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货 币政策。
2、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我们先对这些变量的平 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所分析的序列之间存 在真正的长期稳定关系。利用 ADF ( Augment Dickey - Fuller ) 检 验 方 法, 得 出 如 下 表 1 所 示 的 检 验 结果。
表 1 各相关序列的平稳性 ( ADF) 检验结果
注: 变量 E1 、E2 、E3 分别表示回归方程 ( 1) 、 ( 2) 、 ( 3) 的残差项; 检验形式中的三个参数分别表示截距项、时间趋势项 和滞后期,其中,C 表示包含截距项,T 表示包含时期趋势,第 三项表示滞后期, “* ” 表示在 1%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 根的原假设,即认为在相应显著性水平上变量是平稳的。
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关 键 词】 物价波动;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2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 - 1361 ( 2011) 02 - 0089 - 04
一、引言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陷入 “无就业复 苏”,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也由次 贷危机衍生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受外围经济的影 响,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在所难免。国内外学术 理论界对于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的作用存在较大分 歧,但基本上都认同货币供求与物价波动之间存在 确定性关系。国外学者利用先进的计量工具和方法 进行研究,得出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 关关系的结论。如 Bachmeier 和 Swanson ( 2005) 利 用美国的经验数据实证得出,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 胀之间 存 在 格 兰 杰 因 果 关 系[1]。Berger 和 sterholm ( 2011) 采用贝叶斯向量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欧 盟相关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货币供应量 和通货膨胀 之 间 也 存 在 格 兰 杰 因 果 关 系[2]。 国 内 也 存在不少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的实证研 究,他们大多是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来进行实证检 验的。总的说来,这些相关研究得出了两种研究结 论,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与 CPI 之间的关系并
LnCPI_SA ( 1) 。
0. 0143) 、( 1,0. 02748) 。
90
表 3 回归方程 ( 1) 、( 2) 、( 3) 残差项的 ADF 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ADF 统计值 1% 临界值 5% 临界值 P 值 结论 E1 ( C,0,0) - 20. 7728 - 3. 4683 - 2. 8781 0. 0000 平稳 E2 ( C,0,12) - 5. 2528* - 3. 4712 - 2. 8794 0. 0000 平稳 E3 ( C,T,0) - 20. 6480* - 4. 0119 - 3. 4360 0. 0000 平稳
4、相关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物价波动变量 ( LnCPI _SA) 与货币供应量 ( LnM1 _SA、LnM2 _SA) 之间存 在协整关系,即无论是狭义货币供应量还是广义货 币供应量都与 物 价 波 动 变 量 存 在 协 整 关 系。 其 中, 当 LnM0 _SA 发生 1% 的增量时,相应的 LnCPI_SA 会 发生 0. 03525% 的增量; 当 LnM1 _SA 发生 1% 的增量 时,相应的 LnCPI % 的增量时,相应的 LnCPI_SA 会发 生 0. 02748% 的增量。在物价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存在 协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 系。表 4 的检验结果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 ( LnM0 _SA) 不 是 物 价 波 动 变 量 ( LnCPI _ SA) 的 Granger 原因,物价波动变量 ( LnCPI_SA) 也不是狭义货币 供应量 ( LnM0 _SA) 的 Granger 原因,即狭义货币供 应量 ( LnM0 _SA) 与物价波动变量 ( LnCPI_SA) 之 间并不存在双向影响的 Granger 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