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当代大学生如何体现爱国热情
当代大学生如何体现爱国热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休止的吹刮着我们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之后,中国将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呈现给世界。
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往日意义上的那个中国。
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的心态理当更加开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热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
爱国热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的保障,试想一个国家被他国蹂躏,丧失尊严,甚至丧失主权,而这个国家的民众还无动于衷,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爱国热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爱国。
狭隘的爱国主义由于其特征及表现,在现实当中是有危害的,这已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一种如古时中国,把自己尊为天朝大国,而视其他国家为区区小国,其他民族为“蛮族”,都应向天朝大国纳贡称臣,向天朝大国学习,养成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
结果使自己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由于缺乏“营养”,逐步走向衰败,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一种如当年的日本、德国,以大和民族优越论和日耳曼种族优越论为精神寄托,对其它民族进行疯狂屠杀和蹂躏,给人类带来空前绝后的灾难。
又由于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我们在体现爱国热情上面就应该有种正确的认识及方法,所以我们要从以下三点做出我们大学生的风采:一、抓住契机,深入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二、把爱国情感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公民的爱国行为三、激发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功能,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素质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
我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
我们有知识、有文化,但在爱国方面,更应该有理智、理性,从而使我们的爱国更有深度。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前言中日同处东亚,由同文同种到一衣带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联系,有着上千年的恩怨情仇。
古代日本给中国当了一千多年的徒弟,进入近代日本又给中国当了几十年的老师。
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内曾三次入侵中国,两次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次次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惨不忍睹的教训。
中日之间绝非一笑眠恩仇。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讲求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谐相处。
但和谐相处,不可能一厢情愿。
我们保护生态,总不能让狼把人都吃掉。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是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可是以日本为首的大小无赖国家,追随美国围墙中国,遏制中国,妄图再次阻止中国现代化进程。
“大狗小狗在叫,大鬼小鬼都在跳”。
不断挑起领土、领海之争。
我们如何捍卫国家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尊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越大。
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纵观中外历史,人们只尊重强者,你越强,别人越尊重你;你越弱,别人就越看不起你。
尤其是日本人,你不把他打趴下,他是不会认输的。
中国汉朝和亲的故事史不绝书。
但汉朝又留下了“犯强者虽远必诛”的雄心霸气。
二战后日本天天叫嚣要收回北方四岛。
但俄罗斯副总理公开称:“占领北方四岛是对日本发动二战的惩罚。
”日本政客们听了都默不作声了。
美国自1945年以来占领日本,一直骑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只能点头哈腰,充当美国人的太监。
强字源于弓,对于得了战争狂犬病的日本人,我们只能用霹雳手段,才能抑制日本人的战争狂犬病,才能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才能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才能洗刷中国一个世纪的耻辱。
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日本人总埋怨上帝给了他们大国的人口和充当大国的民族意识,但没有赋予它大国的领土和资源。
日本人口126486000人,世界排遣名第十一位;日本国土面积377833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十一位。
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_史桂芳
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史桂芳内容提要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有许多侵略理论。
这些侵略理论配合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从理论上说明日本侵略的0合法0性,并煽动日本国民支持侵略战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盟论、东亚协同体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
这些理论在实现日本独霸东亚、称雄世界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其手段有所不同。
东亚联盟论主张以王道主义为指导,以0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0为条件,建立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论则主张以协同主义为指导,用协同主义代替中国的民族主义;大东亚共荣圈则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名,扩大侵略,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其中,东亚联盟不仅限于对理论的阐述,而且成立了东亚联盟协会,形成东亚联盟运动。
汪精卫集团也大肆鼓吹东亚联盟是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发展,在其统治地区组织了东亚联盟组织。
东亚协同体论者组织的昭和研究会在日本新体制运动开展后,参加了大政翼赞会。
大东亚共荣圈被日本政府直接表述为基本国策。
关键词侵略理论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不仅以武力进攻中国,而且竭力在理论上寻找对外侵略的根据,蛊惑民众支持战争。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出现了诸多支持政府对外扩张的侵略理论。
这些侵略理论与日本的战争政策、侵华罪行一样,是研究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日本侵略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拟对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东亚联盟论、东亚协同体论、大东亚共荣圈论作一概要分析,旨在#114#加深对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理论与侵略政策的认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的主要侵略理论(一)东亚联盟论/东亚联盟0一词始见于1933年3月伪满洲协和会制订的5满洲国协和会会务纲要6中。
协和会是日本侵占东北后建立的思想控制团体,其宗旨是反对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实行/王道政治0,建设/王道乐土0。
协和会成立后,积极配合关东军的/讨伐0战,对东北人民实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控制。
日本大和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
日本大和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日本大和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其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亚洲一直以老大自居。
中国老辈就一直受其侵略、欺凌。
近几年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特别是JDP超过日本的现实,他实在无法接受,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在他们面前。
一种强烈的民族嫉妒感油然而生,钓鱼岛事件的发生为日本民族发泄其内心不满情绪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其次一部分对中国持敌视态度的右翼势力,还仍然认为中国是个弱小民族,他们认为中国一直是他们的手下败将,现在没有资格在高尚的大和民族面前摆出强硬的姿态。
必须把中国的气焰压下去!其二是,大和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日本今天的狂妄是其民族祖传的劣根性所决定的。
为什么?(1)军人掌权富有侵略性,这是日本民族的第一个特点日本从1192年开始实行幕府制度,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在长达近700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由军人(将军)把持国家政权。
军人掌权,故日本民族自古形成了崇尚勇武,对外侵略的特点,他们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2)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的第二个特点在幕府制度下,上从中央的将军,下到地方上的大名、领主等盛行蓄养武士之风。
武士是职业军人,他们对内保护领主、大名,并把领主、大名视为自己的主子,并宣誓为主子效忠,彼此之间形成森严的道德规范。
对外崇尚“勇武”,以杀伐为荣,崇拜日本刀,刀不见血不算武士,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国内斗争和对外侵略战争。
这就逐渐形成了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以森严的等级制度来维持内部帮会式的纪律。
武士道精神是一种极度的野性和奴性相结合的道德规范,日本武士一身具有狼和羊的双重性格。
所以日本民族从12世纪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以勇武、杀伐、侵略、斗狠为特征的民族精神。
1592和1597年他们两次侵略朝鲜,明末又串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抢劫,被中国称为倭寇。
(3)单一的民族性和对外扩张性是日本民族的第三个特点日本国内只有一个民族——大和民族。
岛国,国内资源欠缺。
所以对内比较团结,对外侵略以扩大领土面积是其历代政府的基本国策。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
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
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
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
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
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
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
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
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
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
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
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
当代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历程
作者简介: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87期,2001.2ACADEMICS IN CHINANo.2Mar.2001当代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历程○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摘要〕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识对于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邻族至关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进一步发扬自我认识的传统,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以往,提出了“杂种文化论”、“照叶树林文化”、“纵式社会”等许多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日本人对自身的认识。
当代日本人的自我认识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自我反省,有利于克服国民性中的不足,弘扬国民性中的优点,起到促进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有助于让世界了解日本民族。
同时,随着经济的成功,也出现了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忽视与亚洲邻族的比较等倾向。
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值得借鉴,其中的缺陷有待于日本民族今后加以解决。
〔关键词〕日本人;日本文化;自我认识;国民性〔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98(2001)02-0052-12 中国和日本是既近又远的国家。
虽然两国都是东方国家,人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两国的距离之近,但是中日文化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在世界众多民族中有七种文明类型,日本文明是其中之一,显示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
日本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日本人的国民性是什么?这是令学术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连日本人自己也在不断地探讨。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日本人自我认识的分析评述,加深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国民性的了解。
当代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历程一 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积极热心地不断审视自身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走进日本的书店,总会发现有不少与此相关的出版物。
近代以来,有关值得一提的著作达到数千本之多。
可以想像,日本人自我认识的热潮是何等高涨。
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探讨。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在世界中就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与大和文化对视
本在内的其他人。~个禅师说过的
一
句话 : 把你的眼睛变成一面镜子
来看我,我了解你是为了丰富我 自 己。中国是一个最应该了解 日本的
’
毛丹青 : 其实 ,日本多元化的 民族 ,了 解 的 目的 是 丰富 我 们 自己
加 藤 嘉 一 :我 承 认 , 日本 人 而 止 ,讲 “ 不 多就 行 了” 该 放 视与排挤, 差 、“ 我愿意用手 亡 背来说明: 耳 是 比较 适 合 研 究 细小 的 东 西 。但 从 手时就放手” 讲中庸之道 , , 讲和谐。 没有。有一次,我去 日本一所大学做
我的角度观察, 日本人也好 ,中国 而 日本 人 做 事 ,喜 欢 把 细节 抠 到 极 讲座 ,认 识一个 中国女 留学生 ,她临
两个 国家,谁 了解谁多一些?
何 力 : 个 人认 为 ,双 方对 对 我
方的了解程度都不够。这 中间 ,两
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历史,是重要
与大和文化对视
主 持l 本刊记者 王颖 嘉 宾 I 日作家 毛丹青 旅 I 传媒人 何力
的原因。 知名学者余世存曾经讲过 , 中国人的宗教是 中国人的历史观 ,
得第一 次去 日本 ,那是一个 周末的 生地震 后,大家不要谈高兴 的事 , 个 事 情? 午夜,我在多条地铁 、城铁交汇的 这时候最好一块儿悲伤 。另外 ,不
加 藤 嘉 一 :中 国 的 崛 起 对 日 新宿 车站 , 站里 挤 满 了换乘 的 人 。 给 别人 添 麻 烦是 日本 一 种典 型 的 文 本来说绝对是好事 ,这可以增强 日 车 突 然 间 ,我 感到 很 吃 惊 , 因为 车 站 化,是 “ 潜规则” ,如果不这样做, 本 的 危机 感 ,而不 是还 认 为 自己很 里 除了唰唰的脚步声 ,什么也听不 你在 社 会上 就活 不下 去 。 到 。而且 所 有的 脚步 都很 快 。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画脚 ,完全是一幅美国的小弟弟的模样 。当时 ,在亚洲 ,日本却始终认为自 己是亚洲的老大 ,他们总是担心这样的秩序被打破 。这也是当今日本恐惧 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
三 、日本人的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 这是日本人性格中多种矛盾组合中的一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自卑 感与优越感并存是一事物的两种面孔 。因为自卑感会经常地造成一种紧 张状态 ,人不可能长期忍受这种状态 。因此 ,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 ,人们会 从相反的方面 ,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节 。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 ,日本人的自卑感源于日本的耻感文化 和日本文化的“自卑感 ”。自卑感使日本人疏言自我 ,甚至可以达到“无我 ” 的地步 。但是 ,日本人又有着极强的优越感 ,从某个角度而言 ,正是因为有 自卑感的存在 ,才使得日本人在另外一面寻求优越感的存在 。 早在日本向隋唐称臣的同时 ,就建立起了自己对朝鲜半岛的大国地 位 ,模仿中华帝国的册封体系 ,令朝鲜半岛各国向其称臣纳贡 ;这种优越意 识在日本神道教中表现更为明显 ,所以神道教高于佛教与儒教 ,具有无可 比拟的优越性 ;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 ,日本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 ,经过奋发 图强 ,大量移植西方文明 ,很快跻身世界五强之列 。从此 ,日本人更是认为 自己是天下人类中的“优等民族 ”,日本是“神土国家 ”,极力宣扬所谓的日 本精髓“大和魂 ”。在战争中 ,日本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 显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 ,他们缺乏资源 ,日本人对此极度焦虑 ,并且急于 向外扩张 。当他们和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时 ,他们骨子里是很自卑的 ,因 此他们依靠强大的国力作依托 ,对中国发动了战争 。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 目的就是掠夺资源 。而一旦当他们发现很容易地进入貌似强大的中国并 且迅速占领一部分中国领土时 ,他们的优越感便表露无遗 。这时 ,他们发 现他们“大和民族 ”是那样的强大 ,而中国人是如此容易便被击溃 ,他们越 发以为中国人是不如他们“大和民族 ”的 。以往中国的辉煌 、日本对中国的 俯首称臣必须以中国人的消失为代价 。 就当前世界局势来看 ,日本的外交总是仰美国鼻息 ,但是对于亚洲国 家 ,日本总是趾高气扬 。因为在美国面前 ,日本是自卑的 ; 而在亚洲 ,日本 有着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 。因此 ,也就有极大的心理优势 。 四 、日本人的精神至上信念和对天皇的崇拜 日本人信奉精神至上的原则 ,他们追求精神的超越 ,他们对精神的追 求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 。在战争中 ,日本人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极为突出 。 在二战中 ,日本叫嚷着日本必胜 ,宣扬精神必将战胜物质 。日本人认为 ,同 美国人的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 ,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 两种观念的较量 。日本人认为 ,精神就是一切 ,精神是永恒的 。物质当然 也必不可少的 ,但那却是次要的 ,短暂易逝的 。在三十年代 ,前陆军大臣 、 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告日本国民书 》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 :日 本的“天定使命 ”就是要在“全世界宣扬武士道精神 ,力量不足不是问题 ,我 们日本人难道还怕那些纯物质的东西吗 ?”日本人认为 :军舰 、大炮等物质 的东西只不过是永恒的“日本精神 ”的表面象征 ,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 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 。 说到精神 ,就不得不说日本天皇 。因为天皇 (下转第 89页 )
浅论日本民族性格:自大为表,自卑为里
浅论日本民族性格:自大为表,自卑为里陈建清摘要:日本以自身独特的角度看待中日关系,并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成为了美国亚太战略的急先锋、马前卒,在2012年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未来一段时间,最有可能同中国爆发军事冲突,又能称得上是中国的对手就是日本了。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日本为何都不能与邻国和平友善共处,这与其独特的岛国环境和自卑心理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自卑,它要侵略邻国;正因为自卑,为了避免日本被西方视为与邻国同样的“野蛮”之地,他们要“脱亚入欧”。
关键词:日本;民族性格;自卑;军事立国;政治立国中国对日本这个邻国的情感极其复杂,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是瞧不起日本的,但是随着的国力对比发生变化,《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人对日本是又羡慕又恨,日本既是中国学习又是中国仇恨的对象。
最终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日益扩大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成为了中国仇恨的主要对象。
仇恨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还是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重要的邻国。
一、日本民族的自卑心理地理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岛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日本与生俱来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列岛陆地面积仅为37.78万平方公里,日本国土约75%属山地丘陵地带,且全国均属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水灾多发地区。
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是日本国土的致命弱点。
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说:“我们日本人为生存所困扰,我们脚下的地差不多每天都要震动……除了水,我们的岛上几乎什么原料也没有,适宜居住和耕种的土地不到1/4。
”[1]古代日本与一个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隔海相望,日本人自从认识中国开始,就意识到日本同中国存在的差距,森岛通夫说:“与中国的中华思想(中国是文化如花盛开的世界中心之国)相比,日本人则常怀自卑感,常感强大的世界帝国的压迫。
”[2]“先天不足”的地理环境,加上日本一直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最终形成了了日本民族的自卑心理。
岛国的独特地理环境加上由此而形成的自卑心理,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日本人
摘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
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
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
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关键词: 日本人以小为美民族文化意识在世界各民族中,日本人精微、注重细节的性格,以及产品的精雕细琢被世人所称道。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将其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似乎很偏爱“小”,并以之为美。
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以小为美”的文化审美意识根源于他们的文化特性,日本的国土狭小,他们偏爱小的理由,既有自然资源有限,凡是必须“精耕细作”的生存压力和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强大压力,又有日本人自古崇尚精微小巧的性格特点。
一、日本人的缩小意识韩国学者李御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发现了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缩”的特性。
能量奇大的巨人被浓缩成小小的一寸法师;桃太郎以针为刀,以碗为船;广阔的宇宙与变化的四季被压缩在短短的俳句里表现;盆景、插花乃至现代的半导体、电脑,无一不是“缩”的例证。
丰富多样的膳食被收缩在一定的狭小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便当文化”。
“文库本”袖珍图书也正是“缩”的表现。
这些现象都说明日本有缩小意识,有缩小趋向文化。
缩小意识不仅仅体现在那些缩小的物体上,在现实社会中,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和日本人做事的谦虚谨慎也是缩小意识的一种体现。
日本民族的缩小性格与日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同时来自自然环境和全球的科技竞争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此外,日本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也为其缩小的民族性格带来较大的影响。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谦恭自卑,亦激发了他们奋发图强的扩大欲望,但现实的局限又迫使他们的扩大欲望必须通过缩小来实现,正如另外一个韩国学者朴俊熙所说的,日本人的“缩”与“小”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其本质,便现出“志在扩大”的原形。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
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依据。
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但由神直接生出的,只有我日本国”,“我国是天照大神的本国”,“其他诸国则皆……卑贱之邦。
”据此,日本被说成是“代代天皇适从皇祖之神敕,天壤无穷统治帝国,万事一系而不渝,国民皆忠顺奉戴皇室为宗家,形成一大家族”。
(注:荒川几男、生松敬三:《近代日本思想史》,有斐阁1973年版,第264—265页。
)他们认为,欧美的国体是民主主义的合议制,而“日本的国体以万事一系的皇统作为基础”,后者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日本国民对天皇的无限景仰和忠诚,也就是以“忠”、“孝”为基础的天皇崇拜。
与“大和民族优越”论相伴而生的就是对其他民族的贬低。
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福泽谕吉(1835—1901),在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中说:中国固陋之至,“不知改进之道”,一味“眷恋古风旧习”;学校教育的宗旨只讲“仁义礼智”,“不知真理原则”;等等。
并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人种来历的特殊”。
(注:《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第239—240页。
)福泽谕吉又认为“方今东洋列国之中,作为文明的中心并堪任盟主以阻挡西洋诸国者,舍日本国民又其谁也!”因此,福泽谕吉认为在文明进军中走在前列的日本,有责任对邻国“以武保护之,以文诱导之,速使其仿效日本进入文明之域,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武力胁迫其进步”。
军事论文
学了这学期的《新中国军事与外交》,正如课题所说,我对新中国在成立后至今的军事与外交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同时也尤其让我改观的是我对于日本以及日本大和民族的看法。
起初,由于小时候在课堂,老师以及长辈口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大和民族,相信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跟我一样,有着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成见与隔阂。
我无法亲眼见证究竟当时的日本欺压中国到何种程度,唯一可以感知这一切的途径就是课本中对于日军的描述,长辈口中日寇令人发指的行径,也包括今时今日,电视荧屏上乐此不疲地播放着的抗日电视剧。
虽然现在中国与日本因为钓鱼岛的争端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对于民众的思想灌输并不是只有电视剧一种途径,我并不觉得在电视剧中喊两声“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就能真的将日本人赶出钓鱼岛了。
而且,这样的剧集,很容易引起单纯的反日情绪,这就又会回到那个不分青红皂白,看到日本车就砸,看到日本人就骂两声的社会了。
站在一个爱国青年的立场上,我不可否认的会对日本曾经对中国侵略的行为感到愤懑,感到不满,可是当我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大和民族其实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大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形式脱胎于中华民族母体,尽管日本似乎缺乏雅量来承认这一事实。
如果不考虑这些,就只是放眼今时今日,脱胎于中华民族的大和民族文化延绵不断,传承至今,在今日仍然时时处处体现在了生活之中,不说别的,鞠躬这一礼节在今日的日本再平常不过。
反观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仿佛始终是一个亭台楼阁,由谁传承,怎么传承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却迟迟不见行动。
我们总是会说,日本人学中国,却学的不伦不类,然而,中国学别国,也不见得尽善尽美。
一味地学习别人,倒不如讲自己遗失的再找回来加以利用和发展。
总是表达对他人的不满,不如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才是正道。
爱国并不等同于对日本的愤恨,我爱国,但我也承认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这两者并不矛盾。
军国主义背后的日本战略文化
军国主义背后的日本战略文化作者: 徐晓日本正处在走向何方的十字路口。
中国希望与日本世代友好,但必须作最坏的准备。
在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本仍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沉迷在“皇国论”的梦魇中。
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日美安保指针、发表主张“先发制人”的防卫白皮书、通过国旗国歌法案、觊觎我钓鱼岛,这一系列动作所透露出的危险信息,不能不引起亚太各国人民的警惕。
对日本的所作所为,如果只从动机看动机,从现实看现实,固然可以直观地说明一些问题,但毕竟缺乏历史的透视力。
有学者指出:“任何从事战略研究的人都必须重视战略思想的文化背景。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都反映该国高层次的战略文化。
因此从战略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复活进行一下剖析,挖掘其深层次的传统思想文化背景,并且揭示其对现实战略的影响,也许可以为研究国际战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纵观日本的战略文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源于“岛国根性”的外向性战略目光日本是一个岛国,却“不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屡屡成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地理和民族传统的角度考察,最原始、最直接的根源在于日本的“岛国根性”。
“岛国根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是由当时的日本留美学者久米邦武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日本人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岛国根性”或者说“岛民根性”,“蜷缩在蜗牛大小的天地里”,“如井蛙不知海阔”,“精神不振,易于满足,独善,缺乏智慧,有排外思想”等,因此主张把目光投向大陆乃至世界,真正做“东洋的英国”。
其真正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鼓动日本民族向外扩张。
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日本统治阶级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自卑畸变为狂傲自大,由小气变为偏狭固执,不再安于地理狭小、资源贫乏的岛国现状,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征。
日本之所以屡屡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就是这种“岛国根性”特点的体现。
人生如戏:日本人双重性格中的柔顺与残暴(图)
人生如戏:日本人双重性格中的柔顺与残暴(图)日本武士浮世绘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夫人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写道:“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异和独特的民族,他们既是顺和温良、彬彬有礼的,又是崇尚武力、坚忍不拔和具有爆发力的民族;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总是神情紧张地耸立在地球之颠。
”日本是一个民族构成比较单一的国家。
全国人口大约1.2亿,居世界第七位,除了约2万阿伊努族人外,其余99%以上都是大和民族。
如此单一的民族构成,确实是非常罕见。
民族构成的单一性,在客观上加强了日本文化的同质性和作为一个单一大家庭的日本集体主义意识。
日本不仅没有天然资源的恩赐,而且没有灿烂的文化根底。
但是,近代日本人依靠其强悍的民族意识,在自卑与自大的情愫中徘徊、挣扎,奋力前行。
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频繁的灾害铸就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
每一个日本人从小就牢牢树立了民族、国家的观念。
在日本人看来自己似乎不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作为日本人、作为大和民族的一分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留学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一位日本青年,仅仅因为没有获得优胜奖,就遥对富士山,纵身于太平洋的波涛汹涌之中。
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情绪,同时也孕育了日本人的向外意识和掠夺性,以走出本土、扩张掠夺别国领土以弥补本国领土的狭小和资源的不足。
1. 等级与服从在日本人心里,人从来是不平等的。
日本人在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中都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地位的性质和程度。
任何两个陌生人碰面,首先要迅速确定彼此间相对的地位高下,用日语来说,就是“目上”还是“目下”(即应往上看还是往下看),然后决定用什么方式说话。
每当一个日本人向另一个日本人讲“吃”或“坐”时,都必须按对方与自己亲疏程度、地位尊卑使用不同的词汇。
“你”这个词就有几个不同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必须用不同的“你”;动词也有不同的词根。
概而言之,日本语像许多其他太平洋上的语言一样有“敬语”和“谦语”,这是每一个学习日本语的人必须掌握的语言艺术──因为这种语言的艺术在无形中强化着日本人对等级观念的认同感。
从日本传统文化看日本狭隘民族使命观的形成
从日本传统文化看日本狭隘民族使命观的形成牟成文民族使命观是指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使命及其实现途径、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如果一个民族把自己的使命基点放在掠夺异族或别国之上,或在实现其使命的途径和方式上崇尚武力,津津乐道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无视别国、异族的存在,或在民族视野上显示出极端的偏狭性,那么,这种使命观就是狭隘的民族使命观。
日本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意识的国家。
近、现代以来一系列事实表明,日本的民族使命观是不正常的和不合理的,因为日本以“日本民族优越论”为其使命的逻辑理念,以崇尚武力和掠夺异域、异族为其实现民族使命的手段,在观察世界的视域上显示出极端的偏狭性。
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同时也大量地吸收了异域的文化和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时期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后对西欧文化的借鉴和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学习,构成了日本摄取外来文化的三次高潮。
日本人虽然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文化,但并没有让这些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改变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
日裔美籍学者中村元认为,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在自己发展的各个具体历史阶段从异族、异域文化中汲取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例如,佛教于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后,就完全变成了日本当时所需要的那种形式简朴的宗教。
①应该肯定,日本的传统文化有灿烂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晦暗的一面。
日本传统文化的晦暗面对日本狭隘民族使命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等级观念是“日本民族优越论”的思想、文化渊源;武士道文化是日本民族崇尚武力、追求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精神之根;“岛国根性”使日本民族性格中含有狭隘、偏执与自私的成分。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等级观念与“日本民族优越论”等级观念在日本民族中是根深蒂固的,它渗透到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日本民族在审视国际、国内问题时都是用等级观念作为“分辨仪”去加以衡量的。
本尼迪克特说:“日本对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所抱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依赖之上的。
2012历史综合训练(2)
2012历史综合训练(7)2012.04.0824.“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勉以分人”25.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26.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据此你认为柏拉图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②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A ①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7. 对图7解读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28.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度B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C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29.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B 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C 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D 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30.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二战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
二战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也是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愈演愈烈的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动力,推动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与此同时,种族偏见也在战争的背景下得以加剧和扩大。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民族主义在二战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族主义是指对自己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其他民族的敌意和排斥。
在二战中,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以德意志民族为核心,宣扬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并试图通过德国的扩张来实现民族复兴。
同时,日本的民族主义也在二战中表现出色。
日本以大和民族为核心,试图通过侵略行动来扩大日本的领土和影响力。
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二战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冲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然而,民族主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种族偏见的存在。
种族偏见是指对其他种族的歧视和偏见,以及对自己种族的优越感。
在二战中,纳粹德国的种族偏见表现得尤为明显。
纳粹德国实行了一系列残酷的种族政策,包括迫害犹太人、同性恋者、残疾人等。
纳粹德国将犹太人视为“不纯种”的种族,认为他们是德国民族的敌人,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
这种种族偏见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无数家庭的破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战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潮。
在那个时期,种族主义思想普遍存在,成为了一种普遍接受的观念。
人们往往根据种族来划分人类,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更加优越,而其他种族则是劣等的。
这种思潮的存在使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和血腥,也加剧了战争的破坏力。
然而,二战也成为了人们认识到民族主义与种族偏见危害的重要时期。
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的本质。
战后,世界各国纷纷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其中包括了禁止种族歧视的条款。
这一条款成为了国际社会对抗种族偏见的共同努力的基础,并推动了后来的种族平等运动。
不可救药的误读——读《留东外史》
不可救药的误读——读《留东外史》不可救药的误读——读《留东外史》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生文学”的开山之作,《留东外史》的问世,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是一个极大的尴尬。
这部洋洋一百余万言的“巨著”,在对日本的不可救药的误读中,凸现了中国人精神的负面与深刻的道德危机,还有恶劣的中日关系下两种文化令人遗憾的“互动”。
这部以东京为舞台、以中国留学生和海外亡命客为暴露对象的异域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嫖”与“侠”;共同的寓意不外乎:“大中华”摆平“小日本”。
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所遭受的种种耻辱,由不肖生的如椽之笔,得到了想象性的洗刷。
论文联盟编辑。
整部《留东外史》不遗余力演绎的,是“日本是个卖淫国”这个神话,翻来覆去捣鼓的,就是“嫖界指南”的那些劳什子。
号称“南周北黄”的嫖界领军人物周撰与黄文汉,一个仗着“顾盼多姿”的容貌,随心所欲地玩弄日本女子,自吹“除了皇宫里没有去嫖过,其余都领略过了”;另一个嫖侠结合,将痞子精神引入风流情事,发明了“吹要警拉强”五字嫖经,仗着一身蛮力和“日本通”的优势,在东瀛嫖场上生龙活虎,如鱼得水。
在中国浪子的眼里,日本女子的“淫”,总是与“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那种在郁达夫、陶晶孙笔下常出现的“淫”而“高贵”的东瀛丽人,在《留东外史》里一个也找不到,即使是偶尔写到一两件“清雅”的艳事,也显得十分勉强,压不住底子的恶俗。
这个差异,显示了西风东渐历史潮流下留日学子不可避免的分化,在思想先进的“创造社”作家的眼里,日本女人已被赋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类似西方的“女神”而不能亵渎,而在思想陈腐、受道学毒害的中国浪子的眼里,日本女人终究不过是泄欲的工具。
第九章,粗鲁无文、品位低劣的郑绍畋这样贬低日本女子:“日本不是世界公认的卖淫国吗,日本女子除卖淫而外,有什么教育 ,你到日本这多年,你见日本女子除了卖淫、当下女、充艺妓、做苦工几种,有几个能谋高尚的生活的,”——事实上,中国浪子的“嫖经”,大半与日本女人的“贱”有关,周撰声称:“日本女子有种特性,只怕不能时常看见,凡是时常看见的,只要自己不十分丑陋,就没有弄不到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不少外国媒体在对日本人遭受强震后体现的【镇定】【井然有序】的现象进行解读时,不慎掉入了战后日本和平人士深引为忧的【大和民族优越论】。
外国传媒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对日本人临危不乱及其忘我精神的称赞,到了日本国内,却被部分保守人士视为推广战前【教育敕语】以便培育【日本人的美质】的借口和良机。
【地震、雷电、火灾和父亲,这是日本人的四最怕】
笔者40余年前初抵东京时,就从日语班的课文中牢记了这句话。
雷电和火灾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地震和发怒的父亲在日本人眼中为什么那么可怕,老实说,我们几位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都不太理解,只是把它当作有趣的日文来背诵。
但很快,大家都对地震有所体会,特别是里氏二三级或更微弱的小地震,可以说是常有的事。
由于这些微小的地震频繁发生,不少住在老朽的日式木屋的同学经常开玩笑地将来访脚步粗重者和小地震相提并论,表示两者难以区分。
日本人淡定无关国民性
正因为日本是一个火山多、地震频繁发生的国家,到日本久的人都多少知道地震来时的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迅速躲到一个牢固而空间不大的地方,保持镇定,不要慌张,迅速听广播或者看电视以便获取最新最准确的【地震速报】信息,以及千万不要轻信任何【风闻】与谣言,等等。
至于学校、机关单位和各社区等,更定期举办防震、防灾的演习,特别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导致灾区居民惨遭生命财产损失之后,防震、防灾意识在民间更获得深入的展开。
百货店堆满各种防震、防灾必备的配套背包,各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的防震、防灾的避难演习也更为频繁。
与此同时,不少单位和社区都有内部紧急联络网,以便在【万一】的时刻可以相互照应和听取指挥。
可以这么说,对于与地震共生,或者说地震是生活一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他们早已做好地震随时到来的心理准备,阪神大地震的突如其来和惨痛的经验教训,更加强了他们这种有备无患的意识。
在地震面前,必须镇定和听指挥,俨然不是非地震多发国国民所能想像的。
日本人之所以临危不乱和井井有条,显然是上述对地震所持敬畏与无奈之对策,及长期以来不断的防震避难训练的结果。
了解了日本人这种有备无患的危机感心理及其自幼就反复接受的各种避难训练,人们对日本
人在这回地震的第一时间保持冷静、镇定态度及其井然有序的现象,固然可以给予高度评价,但却不宜将之解读为或提升至【高素质】的【国民性】或【民族性】的层次。
【民族优越论】一度是忌讳
地震问题之所以忌讳与日本的【民族优越性】相提并论,是有历史原因的。
1923年,紧随着关东大地震发生的,就是【朝鲜人要趁乱放火、抢劫及朝井水投毒】等恶毒谣言的大量流布。
接着便是军警和各地的【自卫团】有组织地【猎捕朝鲜人】,结果造成6000多名无辜的朝鲜人被屠杀,另有700多名华工遇害。
【地震】、【谣言】与排外的【种族歧视】,遂成为日本近现代史上每当谈起其中任何一项话题时都常会相互联想起的关键语。
笔者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日本学习新闻学的,当时就发现,有不少老师和同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系出身者)都在热心探讨和研究【地震与流言蜚语】的课题。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对【关东大地震与屠杀朝鲜人】事件进行反思,并致力于反对【大和民族优越论】、【日本人特殊论】的提倡。
对于这些现象,笔者当初是感到百思莫解,但在了解上述历史背景及与旅日朝鲜人交往、交流之后,笔者终于明白了【地震】、【谣言】与【种族歧视】三者的相互关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一些市民团体和大学生之所以对当局主导的东京奥运会(1964年)、明治百年纪念运动(1968年)和大阪世界博览会(1970年)持批判或消极的态度,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大国意识】的鼓吹会重燃或助长战前【大和民族优越论】的气焰。
也许是因为关东大地震与流言蜚语曾给有良知的日本人和旅日朝鲜人带来心灵的深痛,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一些有识之士除了批评当局低效率的救灾手法之外,也为1923年的排外悲剧并未重演而感到欣慰。
保守派大肆渲染外界赞扬
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混乱现象相比较,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日本社会,不论是灾区或非灾区,确实是有巨大的改进。
不少人在总结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时,之所以刻意强调【国际化城市】神户不同民族灾民互助精神之可贵,及对来自各地志愿者给予热烈的掌声,无非是要借此机会, 向日本民众灌输和推广多元社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思想和精神。
在探讨有关大地震与国际化社会的问题时,也有一些日本热心人士力促当局以各种文字和语言印刷和广播有关防震、防灾、避震、避险的手册及其相关信息。
在这回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少地区都有面向外国人的不同语言的广播,显然和这些开明人士长期以来的努力分不开。
对于这些国际视野宽阔的日本人士的努力,我们是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不少外国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日本人平时有备无患的训练,以及接受惨痛经验教训后逐步体现的【镇定】【井然有序】与【国际化】的现象进行解读时,并不十分了解或已然忘记了前述的基本事实和史实,而不慎掉入了战后日本和平人士深引为忧的【大和民族优越论】、【日本人特殊论】的陷阱。
针对最初海外潮涌而至的日本赞颂论,一向与【国益】捆绑在一起的日本主流媒体无不大肆渲染。
其中,也许最令日本保守人士惊喜的就是将地震后日本人的【守礼】与【知耻】的言行简单地归结于【武士道精神】。
对此,一名一向鼓吹战前思想的日本国粹主义者便借题发挥,提倡战前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强调在国难面前,推行敕语中【一旦有缓急义勇奉公】核心思想的重要性。
【教育敕语】由于被视为系战前军国教育的精神支柱,而被战后的和平宪法摒弃于校门之外。
外国传媒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对日本人临危不乱及其忘我精神的称赞,到了日本国内,却被部分保守人士视为推广战前【教育敕语】以便培育【日本人的美质】的借口和良机。
这也许是不少在无意识中对【淡定】的日本人叹为观止的外国人士始料不及的吧!
來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