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品质和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努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通过品味课文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探讨课文中梁启超如何通过个人经历阐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应对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支撑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
4.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让学生从梁启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梁启超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人生最苦之事,莫过于身负重任而未能完成任务;人生最乐之事,莫过于完成任务,不负所托”,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强调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1、注音:契 (qì )约揽 ( lǎn ) 大抵( d ǐ)悲天悯 ( mǐn )人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①不得志。
失意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无入而不自得三、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
(自由诵读)读完后告诉老师: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活动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
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4.整体感知
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第二课时
三、交流探究活动二
(一)品读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
明确: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2、注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3、、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树立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语句。
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1.契.约(qì)循.环(xú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赔.礼(péi)如释.重负(shì)2.“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议论文基本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全文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躲责任”。
二、深入探究——论点和论题1.本文题目为“最苦与最乐”,那么“最苦与最乐”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吗?请简要分析。
明确:学习议论文要分清论题和论点。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它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所以“最苦与最乐”是本文的论题,论点应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勾画出文中表述苦乐与责任的关系的语句。
明确:(1)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3)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4)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监督循环mǐn xi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B.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本文主要用的修辞: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讨论交流。
把握本文朴实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以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new)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2.介绍作者三、整体感知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四、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教学重点】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2.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梁启超的资料,搜集与责任有关的名言,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相同。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智慧和旷达的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二、出示学习目标1. 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 理解本文严谨的思路和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能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心得。
4. 培养责任感,学会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
15 * 最苦与最乐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朗读发、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师:布置预习任务,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朗读音频。
生:借助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完成预习任务,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恩惠.(huì)契.(qì)约卸.却(xiè)如释.重负(shì)监督.(dū)揽.(lǎn)赔.礼(péi)悲天悯.人(mǐn)(2)理解词义①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②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③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④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⑤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⑥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⑦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⑧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⑨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学生可能难以将“最苦与最乐”的体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觉得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苦乐的奥秘。
3.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多元化,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4.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最苦与最乐》的文本内容,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4.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毅力,面对成功要保持谦逊和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这个环节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责任______。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拓展探究:
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亲戚师长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爱心行动
我们要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不能逃避
七、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负责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快乐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2)对比论证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契(qì)约揽(lǎn)大抵(dǐ)悲天悯(mǐn)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完后告诉老师: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负责任是人生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最大的痛苦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
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讨论第二部分: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表面上看他们一辈子在感受苦痛,其实……)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
寻找论据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1、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
尽了责任
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2、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快乐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2)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不能逃避
五、实话实说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作为学生:
作为子女:
作为公民:
六、拓展升华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第二课时
四、师生探究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