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品质。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关爱他人和勇敢面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故事中的巨人孩子为例,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故事《巨人和孩子》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道具:巨人、孩子的人物模型。

3. 教学资源:相关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巨人和孩子》,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体会角色情感。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巨人孩子的行为,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6.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和勇敢面对困难。

9.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复述故事《巨人和孩子》,并简要阐述故事寓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实例。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反转,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巨人,体验关爱孩子的感受。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关爱孩子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经验。

3. 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关爱他人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理解故事寓意。

巨人与孩子教案

巨人与孩子教案

巨人与孩子教案第一篇:巨人与孩子教案《巨人与孩子》教案杨菱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把握文章故事,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

(二)品析本文对人物形象的造型及景物描写特色(三)体会爱的力量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巨人与孩子》,请翻开课文,接着老师的话来说话: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花园”这里发生了什么?(二)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述“花园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1、巨人不在→还在玩耍→春驻花园巨人与孩子2、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3、巨人醒悟→与孩同玩→春回花园(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把目光放在欣赏上。

讨论几个小话题:1、巨人对孩子态度变化(语言、动作)2、文中景物特写欣赏3、丰富的幻想使文章故事充满美丽和神奇。

(1、“你们再这儿干什么?”他粗气粗气的吼叫起来,孩子们都吓跑”“我的花园就是我们的花园“巨人说”,谁都清楚,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于是,他沿着花园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还挂出一块告示牌:闲人莫入,违者重罚。

充分展现巨人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巨人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走到花园里”表现出巨人对孩子充满了爱。

“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表现巨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这是的巨人心中充满了爱。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说,接着他提起一把大斧头,把围墙统统给砍倒了。

“一起关爱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我有好多美丽的鲜花,”他说,”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我真的天自私了!”他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

我要把那可怜的孩子抱上树,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到,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得游戏场所。

” 巨人幡然醒悟,决定要把花园当成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看见巨人不再那么凶恶,都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

小男孩的一吻,使自私的巨人充满爱心。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小说《巨人和孩子》为基础的语文教学设计,适用于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已经学过《石头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

通过阅读小说《巨人和孩子》,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读《巨人和孩子》,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友情和牺牲精神的价值。

2.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背景知识,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然后通过简单的阅读片段,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 认知围绕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巨人和一个孩子不同的命运和人生。

你认为这两个人物代表着什么?-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有哪些是小说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要引导他们理性、批判性的分析和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扩展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取一个主题,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对小说中出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体悟;- 对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感悟;- 对小说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口头报告。

5. 总结从故事中的主题出发,回顾整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一下所学到的东西,并表达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教学后,教师应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情感态度评价:是否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阅读活动中体现出来。

- 认知能力评价:是否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人物特点和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案一:巨人和孩子之巅峰对决课型:阅读课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文本,了解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2.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

教学准备:1.巨人和孩子的文本;2.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入巨人和孩子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巨人和孩子的认识和印象。

Step 2 阅读巨人和孩子(15分钟)教师出示巨人和孩子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可自己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Step 3 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巨人和孩子有什么不同?”“巨人为什么会生气?”等。

Step 4 分析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并分析冲突和对决的原因和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类似的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本中的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冲突对决,拓宽思维和视野。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水平,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给予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文本和课件,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教学。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故事《巨人和孩子》的阅读与理解。

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讨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故事《巨人和孩子》的情节理解和主要内容掌握。

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实践。

2.2 教学难点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学生如何将故事中的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3.2 教学手段教材:使用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科书。

多媒体:利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故事情节和相关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4.1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故事:学生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故事。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并思考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2 活动设计阅读故事:学生独立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德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道德观念的理解程度。

5.2 反馈与改进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相关故事推荐:推荐类似主题的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供学生自主阅读。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分析方法。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童话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理解故事中的善良、勇敢等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故事中的巨人形象。

2.2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学习其用法。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2教师分析巨人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6.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1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巨人形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提升了写作能力。

3.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巨人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语文版《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明白成功不是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和俗语的理解与运用。

(2)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巨人和孩子》。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故事结构:(1)学生总结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5.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故事中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情感教育:以故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心理变化。

2. 角色理解:探讨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象征意义:揭示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巨人代表权威和固执,孩子代表纯真和善良等。

巨人和孩子的教案

巨人和孩子的教案

巨人和孩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于认错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2. 学会关爱他人,勇于认错。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巨人角色的转变,认识关爱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认错、改正错误的勇气。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2. 故事文本《巨人和孩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关爱他人的故事。

b. 提问:你们认为关爱他人重要吗?为什么?c. 引入本课《巨人和孩子》。

2. 讲述故事a. 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

b. 逐段讲解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巨人角色的转变。

c. 讨论:故事中的巨人为什么要道歉?3. 分析讨论a. 提问:孩子们为什么能原谅巨人?b.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答案,总结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讨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4. 角色扮演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巨人、孩子等)。

b. 各组表演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观看、评价。

5. 总结反思a. 提问:通过本课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b.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学会关爱他人,勇于认错。

c. 作业布置:以“我学会了关爱他人”为主题,写一篇日记。

6. 课后反思a.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b.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c.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关爱他人。

2. 举例说明关爱他人的具体做法,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

3. 邀请家长或社区代表来校分享关爱他人的经验和感悟。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爱他人的活动方案。

2. 各组汇报活动方案,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

3. 选取优秀的活动方案,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施。

八、评价机制1. 设立“关爱小天使”奖项,表彰在关爱他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巨人和孩子》,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情,懂得分享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分享。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巨人的变化过程,体会分享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分享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准备合作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朋友分享过快乐或悲伤的事情?分享后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2. 讲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巨人和孩子》,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巨人变化过程,体会分享的重要性。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道理,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合作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活动,要求学生主动与他人分享,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友情、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6.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道理,主动与他人分享,并将感受写下来。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活动,观察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道理的领悟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3. 通过作业收集学生对所学道理的应用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道理。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

3. 考虑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新演绎故事《巨人和孩子》,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故事情节的插图,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3. 开展“分享日”活动,鼓励学生在这一天分享自己的物品、时间或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

七年级《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七年级《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1.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2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故事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和重点句型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2对巨人和孩子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音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1.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3.课堂讲解3.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3.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合作学习4.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2分享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情感变化等。

4.3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完善分享内容。

5.课堂讨论a.巨人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b.巨人为什么改变了态度?c.你觉得巨人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6.课堂小结6.1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巩固记忆。

7.2布置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讲解、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案例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巨人和孩子》教案6_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6_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6课标要求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想内容,感悟课文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3、欣赏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课文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妙处。

4、领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学法点悟]学习本文,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勤于练笔的习惯。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在世界各国传诵了百余年的著名童话。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爱心,歌颂了爱的力量,今天读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这些是我们学习文章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质疑: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惑:这篇童话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质疑: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解惑:全文有22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来玩,花园里只剩下了冬天。

第三部分(11~22):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三部分里,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质疑: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解惑: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冷。

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

而当孩子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出笑脸。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3)学生能够运用词汇描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全面感知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友谊、善良、宽容等价值观。

(2)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3)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这是一个关于巨人和孩子之间的故事。

故事中,巨人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他却孤独寂寞。

有一天,一群孩子来到了巨人的世界里,他们和巨人一起玩耍、分享快乐。

在孩子们的陪伴下,巨人感受到了友谊和温暖,他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冷漠,成为了一个善良、宽容的巨人。

2.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3)学生能够运用词汇描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感。

3. 教师讲解故事: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故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

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

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

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能够描述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复印故事《巨人和孩子》给每位学生;2.准备PPT展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重要人物;3.准备讨论题目和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观看一个与故事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巨人和孩子有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兴趣。

Step 2:阅读故事 (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巨人和孩子》,着重理解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Step 3:讨论和分析 (20分钟)展示PPT,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故事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发表意见,并互动交流。

问题:1.故事中的巨人和孩子代表了什么?2.你觉得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你最喜欢或者最讨厌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故事中有哪些场景或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tep 4:小组讨论 (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讨论使得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Step 5:写作任务 (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或者印象记叙文。

要求学生在文中通过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Step 6:分享和展示(10分钟)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写作作业,并展示他们写作的过程和收获。

鼓励同学之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和探讨。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和写作任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还能够分析和解读人物形象和主题。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以及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挖掘故事的寓意。

3.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巨人和孩子》,并默读。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三、集体讨论(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故事所传递的寓意。

四、读后感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文,并进行互评。

六、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复习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拓展延伸: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撰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

2.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故事的结局或编写续篇,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巨人会和孩子成为好朋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巨人和孩子》的后续发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学习本文精美的修辞和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4、要对社会对他人充满爱心,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

”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

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揭示了童话的主人公:巨人和孩子。

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巨人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的,即巨人由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玩到欢迎孩子们到他的花园玩,孩子们的行为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王尔德:(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作品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喜剧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散文《说谎的堕落》《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诗集《里丁监狱之歌》。

《巨人和孩子》一文选自
《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集》。

3、学习生字:
绿茸茸.(rïng)栖.息(qī)聆.听(líng)城堡.(bǎo)吼.
叫(hǒu)
高耸.(sǒng)徘徊
..(pái huái)硕.果(shuî)笼.罩(lǒng)肆.
意(sì)
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
多么重要。

关于结构切分——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 ):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
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

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
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1):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
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

……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
孩子们的游戏场所。

”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
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

富有戏剧情节的是
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
人”。

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
唱”。

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
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
切感人。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美好、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常怀私心,犹如严冬,冰封人间;奉献爱心,迎来春天,鲜花遍地。

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名言警句: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好象是一座坟墓。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明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2、巨人的自私是从哪些言行里表现出来的?巨人这样做给花园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粗声粗气地吼叫,“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筑围墙,挂示牌。


巨人的花园里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

小鸟无心唱歌,树儿忘了开花;春天再也没有出现,夏天也不见踪影,也没有秋天(第8、10自然段)。

3、使巨人深受感动,立即悔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悔悟之后的“巨人”做
了些什么?
明确:巨人目睹了花园的春景,特别是他看到那棵被霜雪裹得严严实实,北风也对它肆意咆哮的树尽可能垂下枝条,并反复深情呼唤:快爬上来呀,小孩子!这种情景深深感化了他。

悔悟之后的巨人轻轻下楼,悄悄打开门,把小男孩轻轻托起放在树枝上。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提起斧头砍倒围墙,欢迎孩子们来玩。

4、巨人用斧子砍围墙的举动有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他不要拒绝孩子,不再自私的决心之大。

5、“中午十二点,人们去赶集的时候。

欣喜地看见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

”(这句话写赶集的人们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侧面烘托写出巨人的巨大变化。

6、孩子们离去和到来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小鸟: 无心唱歌小鸟: 欢唱翩翩起舞
树儿: 忘了开花树儿: 欣喜若狂用鲜花打扮
花儿: 缩回头睡觉花儿: 伸出头露出笑脸
只有北风冰雹雪霜有孩子们的欢笑
终年寒冬春意盎然
7、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 孩子、花鸟 ,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 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 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三、品味语言:
1、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则结下累累果实。

——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青草是“绿茸茸的”;花朵是“粉扑扑的”;果实是“累累”的;用叠音词写得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了一种欢乐喜爱之情。

2、“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了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

3、“我有好多美丽的鲜花,”他说,“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这是巨人转变之后,发自内心的声音。

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语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问题探究:
1、第9段中有“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少不了的,而巨人的花园却没有春天,作者设置这个故事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花园从此就只剩下严寒的冬天的故事。

说明自私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痛苦。

2、作者写巨人前后不同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当巨人表现自私时,春天的美丽的景致不再光顾他的花园,孩子们也远离他;当他富有爱心时,园子里是一片春色,孩子们是那样的爱他。

巨人由自私到富有爱心的变化意在说明,自私会使人生活得孤独凄凉,献出爱心才会让生活变得幸福。

五、教师小结:
巨人说“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因为是孩子们给巨人带来了春天,孩子们纯洁、天真烂漫的笑脸如同花朵一样美丽鲜艳,他要像热爱春天一样去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巨人的遭遇也告诉我们要有爱心,自私的行为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1、巨人和孩子
言行自私赶走孩子花园寒冬肆虐
巨人——变
充满爱心欢迎孩子花园美景回归
————爱心使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