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_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_谢作栩
最新岗前培训作业---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马丁?特罗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马丁?特罗,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他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等系列长篇论文。
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1)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2)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对欧荚发达国家特别是对荚国20世纪40~70年代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总结而形成的。
他的理论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外,西欧、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不符合这种理论预测。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更为复杂,因而,不能照搬马丁·特罗理论来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标签]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局限性对此我们应持慎重和科学的态度。
一、特罗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1973年“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系统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三段论。
同时,他从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等11个维度,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其思想可概括为表1。
如表1所示,在表征高等教育发展的11个维度中,高等教育规模即毛入学率的提高就是特罗教授所指的量变,另外10个维度则是指由量变而导致的质变。
根据唯物辩证法质变量变规律,我们认为,第一,特罗教授所讲的11个维度都是高等教育这一事物质的不同方面,都有着一个量的变化的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或毛入学率在度的范围的变化是量变,其它10个维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也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如学分制的普及等。
第二,表中的11个维度在突破原有度的范围时,即达到或超过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时,都要发生质变。
高等教育规模或毛入学率突破原有度的范围时,也要发生质变,而不是量变。
可见,特罗理论的问题在于对量变和质量概念进行了简单化的理解。
二、特罗理论在西欧及日本的境遇1973年,特罗教授在提出其发展阶段论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这一指标。
因此,他预测欧洲高等教育要走美国的发展模式,即在进人大众化后仍然持续增长。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一预测是错误的,欧洲国家大众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十分不均衡。
马丁_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_谢作栩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α谢作栩摘 要:本文介绍了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此后特罗教授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并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13-06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 ar 2tin T row ,1926-)博士,在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引起了欧美学者,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迄今,他的论著已有日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希伯莱文、法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中文、丹麦文和瑞典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1]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
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就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核心——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及其影响做一简要评介,以供读者参考、指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论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60年代末,在学大学生数超过18~21岁青年人口的一半。
60年代,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也在成倍增长。
[2]规模的扩张引发了高等教育观念、职能、管理、入学与选拔等方面的一系列质变。
值此之际,特罗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
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实践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例如,清华大 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浙江大学则通过开展创新创业 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实践育人理念的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的发展,实践育人理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贯彻和拓展:
1、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实习、实验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 创新形式,如创客空间、工作坊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问:您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思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 质量,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这种趋势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体现。例如,在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众化理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这些国家还通过多样性和创新性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实践证明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和意 义。
问:您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趋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教育、社会、 经济等多个领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教 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自己。只有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我们才能逐步解决这个 问题,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谢谢观看
5、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 合,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实践教 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以及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 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初探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初探[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就业工作策略模式[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难有各方面的原因,应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模式,建立全员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向OECD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被世人承认,。
他根据一个国家高等学校能够容纳大学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至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就业市场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改革,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使得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处于低谷状态,使得这些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困难。
加上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系统只是初步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够通畅,有的地方和高校对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政策措施不到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够,使得某些单位想要的人要不了,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去不成。
(二)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
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因素。
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看,高校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过于僵化,缺乏应变性。
这种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政策导向和实践追求。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实际上被过度解读了。
不论这种过度解读出于何种原因,是现实的需要还是理论的盲从,我们都需要做出理性的剖析和反思,这对于教育研究的持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
一、对马丁·特罗的理论,过度突出其中大众高等教育说的地位,大有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取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趋势196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在《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这一概念。
70年代,特罗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连续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系列长篇论文。
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少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为成长率,即在校学生数的增长;第二为教育制度及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第三为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比率。
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大众”、“普遍”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时,称精英教育阶段,此时高等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塑造统治阶层的能力和人格,使学生为在国家和学术性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高等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少数学术精英,作为特权,受出身、天赋等条件的制约。
当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5%-50%时,称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此时教育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高等教育机会逐渐成为那些具备某种正式资格者的权利。
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时,就进入普遍高等教育阶段,此时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义务。
特罗认为,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高等院校类型与规模、入学与选拔、课程组织、学术标准与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文化观念、功能、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制度变革、教育结构、领导与决策方式、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将具有不同的规定性。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岗前培训作业--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马丁•特罗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马丁•特罗,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他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等系列长篇论文。
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1)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2)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
考成绩作为高校入学的最主要依据 , 显出了很
大 的限制 性 。因 此 , 能用 精 英 教 育 阶段 对 人 不 才 和质量 的要求 与标 准去 衡量 与评估 大众 化教
育 阶段 高校选 拔 的人才 , 应改 变单 一 的 、 以现行
的高等专 科 院校 、 电视 大学 等 。
3 培养 目标 多样 化 .
育 发 展 阶 段论 , 一理 论 在 世 界 范 围 内产 生 了 这
的 多 样 性 三 个 方 面 阐述 了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特点 。 可 以发 现 , 学 者 对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形 成 各
广 泛 的影 响 , 各 国衡 量 其 高 等教 育发 展 水 平 为 提 供 了理论 依 据 。依此 理论 , 国于 20 我 02年 已 经 进 人 大众 化 高等 教 育 阶 段 , 等 教育 毛人 学 高 率 为 1% ;07年 , 国 的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5 20 我
2
纺织 教育
20 0 9矩
性 、 能 型高职 院校 , 养生 产 、 技 培 管理 、 务第 一 服
线 的从 事 实 际 工 作 的技 术 人 员 J 。高 校 当 前 在办 学形式 上 , 了全 日制普 通 高等学 校外 , 除 还 有 成人 高等学 校 、 军事 院校 , 还有 社会 力量举 办
结 构 的多样 化 、 层 次 化 , 育 水 平 、 量 标 准 多 教 质
作者简介 :黄
基 础 的不 同层 次 的工 程 师 、 经济 师 、 床 医 师 、 临 律师 、 教师 和各 级 干部 ; 三类 是更 大量 的职业 第
敏 (9 5一 ) 女 , 18 , 福建福清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高等教育学。Emalh ag n 84 @13 cr . i:unmi 35 6 .o 0 n
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
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
王思民;金成浦;蔡新卫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8)1
【摘要】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类型与规模、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功能、课程以及教学形式、学生、教师、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形式、领导决策、入学与选拔、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量与质的十一个规定性将呈现出不同的特性,通过介绍这十一个因素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比较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关系起到借鉴作用.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王思民;金成浦;蔡新卫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瑞昌,332200;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瑞昌,3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大众化背景下在职教师学历教育培养模式探索——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之应用 [J], 徐雄伟
2.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 [J], 谢作栩
3.重审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J], 高葵芬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J], 郭孝文;蔡连玉
5.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述评 [J], 章志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前提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前提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探析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入手,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建设、校企合作和成才培养跟踪以及自主创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就业指导就业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是一个动态的集成型的复合式概念,涉及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博士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结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70年,美国高校18—24岁适龄人口入学率为32.1%。
20世纪90年代,适龄青年入学率法国为26%,英国为22%。
而早在1965年,日本的这一数据就达17.8%。
中国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21世纪以来,以毛入学率为指标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继续提升。
当这一指标高于50%时,高等教育即进入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普及教育阶段。
2005年韩国率先超过89%,东欧国家上升到52%,高收入发达国家达到66%以上,美国达到80%并开始向“所有18岁以上青年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必然朝着普及化迈进。
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长,办学规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逐渐调整和更新,我们深切感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提速的贡献举足轻重,然而更普遍的哲学原理“矛盾与对立统一”在全球背景下的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风潮中依然适用。
在人才培养越来越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渐凸显,由此引发的失业,以及由失业带来的各类不和谐问题开始出现并亟待解决。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及其影响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息息相关。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评析
第30卷第3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0 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Jun. 2008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评析王贺元(宁波大学党委办公室,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动摇了传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大厦,从量和质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同时,该理论思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片面性,阶段划分的数字依据还缺乏深层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8)03-0052-05马丁·特罗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其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风靡全世界。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教育史上的重要思想,它深深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研究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马丁·特罗教授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其主要思想体现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模式论、以及有关质量和就业等观点。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论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和规模有什么样的联系,却很少有人论及。
克拉克·科尔虽然提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是他没有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
他提出的“巨型大学”的概念只是探讨规模扩大之后,一个院校如何发展,而不是整个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首先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其适龄青年相比,如果不超过15%,视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超过15%,处于15%和50%之间,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50%以上则被视为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区别十分明显。
依据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
依据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
根据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被视为一种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高水平的教育。
因此,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高质量、高标准和严格的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和标准有所降低,管理也变得相对宽松。
当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时,它就进入了普及化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继续增加,并且已经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质量下降、标准降低和管理松散。
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为我们理解高等教育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并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发展高等教育。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特点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特点作者:乌珍吉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2期摘要:高校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而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大学生首当其冲,其思想特点日趋多样复杂,呈现出多样性、不确定性、矛盾性特征等新特点,且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走向给予直接影响。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新特点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论述,我国在2008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29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距中央政府提出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整整提前了4年时间。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教学规模到生源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自然成长属于“速成型”,快速的吸收国外教育办学的优点,充实壮大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且日益凸显。
在这种大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而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其思想特点日趋多样性,多元化,而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走向给予直接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学说流派象潮水一样涌向学生,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
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已不像过去年代那样封闭、简单,而变得日益复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
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并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用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审视社会,对时代的认识、对金钱的追求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转战大众化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也是主导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试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形态--兼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度”
试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形态--兼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
扩张的“度”
谢作栩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本文从探讨美、英、日、韩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波动振幅等形态特征入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办学条件,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态,进而提出了今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度".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谢作栩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兼论《六个"为什么"》的重大现实意义 [J], 曹泳鑫
2.试析老龄化社会与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兼论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 [J], 李黎明;张永春;日比野省三
3.试析高等教育扩张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兼论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政策选择[J], 曾玉玲;高功敏
4.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 [J],
张嘉军
5.试析老龄化社会与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兼论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 [J], 李黎明;张永春;日比野省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试析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摘要: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二战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本文对研究马丁?特罗博士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做了简单解读。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2007)博士,在二战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不但掀起了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而且引起了欧美学者、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研究马丁?特罗博士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主要表现为:一、马丁?特罗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马丁?特罗构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其思想框架的主要观点为:1.在观念上,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极少时,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时,逐渐被人们看作是一种义务。
2.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充当精英角色做准备。
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
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3.课程和教学形式精英高等教育课程是由教授们关于有教养的人或称职专家所应具有的素质的观点来决定,严密和专门化。
个别指导,师徒关系,与塑造个性及培养精英的核心功能相协调。
大众教育阶段,课程模块化,更灵活,易接受,学分可互换。
学生在高校间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是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普及教育阶段,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学习和生活间的界限模糊。
师生之间个人关系附属于学生广泛面向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前景,这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其它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4.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且连续学习(假期除外)直到获得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α谢作栩摘 要:本文介绍了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此后特罗教授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并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13-06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 ar 2tin T row ,1926-)博士,在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引起了欧美学者,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迄今,他的论著已有日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希伯莱文、法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中文、丹麦文和瑞典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1]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
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就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核心——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及其影响做一简要评介,以供读者参考、指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论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60年代末,在学大学生数超过18~21岁青年人口的一半。
60年代,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也在成倍增长。
[2]规模的扩张引发了高等教育观念、职能、管理、入学与选拔等方面的一系列质变。
值此之际,特罗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
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
首先,他论述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3]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辩证发展观出发,进一步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312001年第3期 现代大学教育 α收稿日期:2001-08-25 作者简介:谢作栩,(1950-)福建仙游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领域:比较高等教育。
厦门,361005。
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
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是由教授们关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或一位称职的专家所应具有的素质的观点来决定的,高度严密和专门化。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或习明纳(Sem inar),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这与塑造个性及培养精英的核心功能相协调。
大众教育阶段,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普及教育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附属于学生更广泛地面向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前景,这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其它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
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
伴随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
如果学生规模超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
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
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联系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六,领导与决策。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是由相对少数的精英群体——行政机构的领导、政府官员、大学校长掌握领导权并进行有效的决策。
他们相互了解,并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往往是通过非正式的直接接触做出决策。
大众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继续受这些精英集团的影响,但更多的受“民主”政治程序的制约,并受学生、历届毕业的校友,以及各政治党派的影响。
在普及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公众介入了高等教育的领导与决策。
第七,学术标准。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设有共同的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评价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评价标准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非学术评价形式一样,“价值增值”成了评价依据。
这个评价标准使不少学校愿意招收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而不是较高的学生,因为要提高那些低起点学生的水平比高起点学生的水平更加容易。
这个观点促成了开放招生的原则。
第八,入学和选拔。
最初的精英高等教育的入学标准是以出身和地位为依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以特定的考试成绩和中等学校的“英才成就”为依据。
到大众阶段,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英才标准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被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冲淡了,人们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丧失了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中社会阶层、种族和民族的分布合理,实现群体成就的平等而不是个体机会的平等。
第九,学术管理形式。
典型的精英型大学是由学术人员兼任行政职务,他们实质上是非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
到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也逐渐多样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大;这时的行政领导基本上成了大学的专业管理者。
普及阶段,巨大的成本需要更大的财政责任和更复杂的管理形式。
大学聘请越来越多的全日制专家。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
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
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在普及阶段,高等教育也出现41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了社会政治机构中常见的利益和观念的冲突,于是民主参与形式被引入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
[4]综上所述,特罗教授是从历史大跨度的视角出发,通过归纳欧美等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规模变化以及观念、功能、入学标准、学校管理和课程等方面相应出现质变的特征,而构建他的“三段论”思想框架。
该思想的一整套用于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指标,可为向大众、普及教育进军的国家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此理论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但由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美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阶段向普及阶段过渡,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仅处于从精英向大众阶段过渡时期。
所以,特罗教授于7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思想框架,因归纳得早,样本不足,难免以偏概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论马丁・特罗教授在探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的同时,也力图寻觅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以及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因素。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阶段向普及阶段跨越时,西欧诸国高等教育刚刚从精英向大众转变,其大众化发展模式还不甚清晰。
在此背景下,特罗教授在考察欧美一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时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广泛多样的。
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有:中等教育的普及,青年要求上大学的迫切需要;教育民主化的压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等等。
而这些影响因素又通过高校学术人员,包括校长、教授们对高等教育发展所持的价值取向与态度的折射,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于是,他将多种发展模式与高校学术人员的不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进行分类。
在考察高校学术人员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分布中,他将欧美等国学术人员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态度,或曰发展模式的选择,用矩阵分为“传统的精英主义者”、“传统的扩张主义者”、“精英主义改革者”和“扩张主义改革者”四类,分别代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不同发展模式,并进行逐一介绍、评判,见表1[5]。
在此,笔者将特罗教授从事这一项研究工作所阐述的思想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论”。
第一种,传统的精英主义者。
是欧洲学者的一种办学的主导方向。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是教育少数很有才能的并已在精英中学受过严格训练的学生,为从事那需要大学学位的传统职业做准备。
另一方面是为少数人的学术生活和科学研究做准备。
它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A2 cadem y)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导向及与之相应的古典、人文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