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史
小学生校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代表全体同学,为大家讲述我们学校的辉煌校史。
我们的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承载着无数师生的青春记忆和奋斗历程。
接下来,请允许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共同回顾我们学校的百年征程。
一、学校初创,传承文化追溯我们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
当时,我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民族危难之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有识之士,为了培养国家栋梁,传播先进文化,毅然决定创办学校。
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的学校终于在1912年正式成立,取名“XX小学”。
学校初创时期,师资力量薄弱,校舍简陋。
但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我们的先辈们秉持着“教育救国”的信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成为了传承文化的摇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砥砺前行,春华秋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以下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校舍得到了改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
2. 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重点小学,成为全国教育战线的佼佼者。
3. 1980年,学校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 1990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庆典,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 2012年,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学校百年的辉煌历程。
三、传承创新,再创佳绩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学校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以“博学、笃行、创新、进取”为校训,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1.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教师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深化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
百川小学校史
百川小学校史
前言
百川小学,创建于1931年“九. 一八”事变前夕,是著名爱国老人陈百川先生出资兴办的。
为创办百川小学,当时年过60的陈百川先生,捐出自置的三百亩土地作为学田,学校所需的全部房屋都由他家解决,学校所属的教学用具和活动器械也都由他一手设置于操办。
小学成立初,有初小一至四年级两班复式,到1932年下半年,又添设一班高小。
初创时两口教室安排在陈宅前院,一口办公室安排在西前院的客房里,教室内的位桌、板凳,都是木料新置的,门窗上玻璃整齐,室内青砖铺地,操场上有篮球架一对,供师生课余活动之用。
陈百川先生亲任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虽不授课,但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到办公室查看作业批改情况,并不时向学生了解老师教学情况,以作为对教员续聘或辞退的主要依据;百川先生对教员的选聘很慎重,对被聘的教员十分关心爱护,用之以诚,待之以礼。
他家还供教员膳食,中午四菜一汤,早晚都有可口热菜;他在家时定陪教员用餐,给各人敬菜;家中招待宾客,也必邀全体教员作陪。
因此当年在陈楼一带形成了浓浓的尊师重教风。
抗日战争爆发后百川小学被迫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人民政府一度改百川小学为陈楼小学,继续为地方培育英才。
由于教育改革,村校合并,百川小学与钱庄小学合并,原百川小学土地、房屋被地方干部卖给村民耕种管理。
2012年地方党委、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恢复百川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品牌,在新建的钱庄小学,加挂百川小学校牌,设立百川小学校史室,弘扬陈百川先生的浓浓爱国爱乡情与捐资兴学风。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百年校史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完善机制 齐步并进
数学教学试验 发展“三实”风格 突出“四个因素” 探索教学新路 建构大语文教学框架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探索求是 成绩卓著
倡导“尚智尚仁尚勇”的三尚市 实验指导振兴一方 名副其实的实验小学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运用电教新手段 创造活页备课法 学制改革试点 寓教于劳
上篇:往日之足迹 ——根深叶繁 春风又绿
下篇:今日之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 在徐天中校长的领导下,秉承优良 传统,大胆开拓创新,以促进学生 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小学校 大教育”的视野和方略,在课程改 革、管理机制和办学体制上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探索,谱写着现代学校 的新篇章。
下篇:今日之探索 ——课程改革 大胆创新
1934年8月~ 1937年8 月
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校
1938年8月~ 1941年12
海安县实验小学校史
示有计划地进行学制试验和教学改革。
•
•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实验小学”的校牌被砸。
1968年下半年,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把学校更名为“换新天小学”。1969年又改为“东风小学”。 1978年学校恢复“海安县实验小学”的称号。
格化的管理,赋予交往教育实现共生理想的具体途径,创造共生理想具体化的交往教育形式。这样一种学校
教育方式,是由海安实小的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体现了独特追求和丰厚内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解和教 育追求,即基于共生理想的共生教育、共生发展、共生精神和共生文化。
美丽校园
校史简介
高初两等小学堂
1904 1905 1923
海安模范小学
1951至今
1936
凤山小学
蒙小学堂
海安县实验小学
百年实小
• 1913年,凤山高等小学堂改称泰县第四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堂改称海安镇第三国民初等小学校。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24日,为响应"五四"爱国运动,海安镇各学校学生以第四高等小学校的学生为主, 在进步教师袁康候的带领下,上街示威游行,高呼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推动了海安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1923年,第四高等小学校与第三初小合并,改称凤山小学。高级部仍设在凤山文昌楼,初级部设在永兴
共生校园
十五年来,海安实验小学坚持和坚守"交往教育"的研究,连续不断地纵深挖掘和横向拓展,形成了对"交 往教育"理性认识和实践境界的不断提升。建构了为实现共生理想的学校教育方式。这样一种学校教育方式,
厦门市人民小学校史
厦门市人民小学校史厦门市人民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明文化运动,虽然这里的小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早期,厦门市才有了第一批实实在在的小学校。
1936年,位于环岛路上的厦门小学开始营业,是厦门市最早营业的小学之一,当时仅提供初级教育。
之后,厦门市又新建了若干小学,如永昌小学、青年小学和融汇小学等,极大地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厦门市小学教育开始出现急剧发展,其中,厦门市永昌小学的开设标志着厦门市小学建制的全面建设的开始。
同时,该校还开设技术班与早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0世纪60年代,厦门市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当时融汇小学开始介绍美式教育,把多样化教育从大学推向小学,大大提高了小学教育的水平。
同时,厦门市小学也开始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如社会实践、运动会等,使学生全面发展。
1973年,厦门市为更好的发展小学教育,创办了厦门市普通小学学校建设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通过实施多种政策措施,指导小学建设和改革,促进了厦门市小学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厦门市小学教育进一步改革,如引进外教教育,使学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也为厦门市小学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厦门大同小学的改革,厦门大同学校向小学私立化发展,形成了厦门市的小学私立教育系统。
目前,厦门市有各类小学学校三百多所,拥有近十万名学生。
厦门市人民小学发展历程曲折,但仍旧保持着发展势头。
厦门市人民小学不仅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提升学校教育水平,还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构建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发展空间。
新华小学校史
新华小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新华小学创办于1954年,是瓮安县银盏镇镇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村级完小,学校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117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个(含学前教育),学生159人,教职工11人,学校配有图书室、实验室。
学校在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下,以学生为本,从爱与责任出发,严格、精细化管理学生,同时又伴随着“爱”式教育,真正的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在教学上,教师从课堂入手,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二、办学历史学校创办于1954年,当时地址在今新华村红灯堡村民组,教室使用的是村民民房,时任校长杨大戟,1970年搬迁至石家寨村,设有一年级至初中九个班,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时任校长倪忠福。
1974年搬迁至石家寨村小山坡组,1994年更名为新华学校,共有19个班级,当时有教师43人,学生1100人。
2003更名为新华小学,设有一至六年级及学前班共13个班级,教师28人,学生600余人,根据瓮安县行政区划的调整,新华小学划归瓮安县银盏学校,现名为“瓮安县银盏镇新华小学”。
现有学生159人,一至六年级7个教学班,幼儿班1个。
教师11人,其中男教师6人,本科学历1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
自建校以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关心帮助下,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付出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还获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奖励。
三、未来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及的爱心帮扶下,全体师生将不辱使命,努力打造一间优秀的村级完小,让上级主管部门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我校师生时刻不忘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学生,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决定,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校史(简史)
江城名校——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简史)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简史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是吉林市创办较早的学校之一,始建于一九一七年三月,到现在已有九十五年的历史。
这所学校先后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华民国,日伪统治的满洲国,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
在近九十年里,她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她,伴随着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今天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的具有较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一定规模的重点小学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学校简史1. 始建于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七年,吉林市称之“永吉县城”。
三月,在东商埠马路(即现重庆路妇女儿童商店旧址),成立了永吉县城区第十三小学校,这就是我校的前身。
当时,仅有十几间平房,六个班级(其中高小二个班),七名教师,三百多名学生,校长郭增旗。
2. 日伪统治的大马路国民优级学校一九三六年,日伪统治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强化奴化教育。
将我校与当时在维昌街,文庙街,提法司等地的三所小学合并,改名大马路国民优级学校,并任命了杨文健为校长。
接着,于一九三九年由日本人设计。
在吉林车站的西南侧(即现校址)盖起一座两层日本式的红楼,有十九个教室,一个教员室,新校舍落成后,即被确定为重点校。
由日本人松本宗胜接任校长,开始十二个班,后来发展到十八个班,有十几名教员,五百多名学生。
日寇之所以把魔爪伸向这所小学,其用心是要为其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树立一个样板。
据老师所诉,当时的教员,必须掌握日语,否则要被革职。
而学生从上一年级开始。
就把日语作为主课。
强行向学生灌输。
3. 光复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一九四五年“八?一五”,东北光复。
学校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改名为吉林市朝阳区中心国民学校。
有二十四个班,二十七名教员,一千多名学生,校长徐伦。
但是由于国名党反动派一心打内战,无心搞教育。
因此,学校各方面都缺乏正常的秩序,教师没有社会地位,收入极低,物价飞涨。
生活难以糊口,学生也很少能够安心学习,只是应付上课而已。
西师附小的校史校长简史
西师附小的校史校长简史西师附小的校史校长简史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简称西师附小,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
自创建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其中,每位校长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西师附小的校史和校长简史。
一、学校历史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35年。
当时,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著名教育家杨绳武创办了“华夏初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华夏初级师范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华夏小学”,1952年更名为“西安市第一小学”,1960年起改为现名。
在建校初期,由于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的困难,华夏初级师范学堂曾经多次迁址。
直到1940年,在杨绳武的努力下,学校才在西安市南门外的大学堂街上建起了新校舍。
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所拥有完善教育设施和优秀师资力量的名校。
二、杨绳武杨绳武是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校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校长之一。
他生于1896年,早年曾在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1928年,他来到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担任教务主任,并于1935年创建了华夏初级师范学堂。
在担任华夏初级师范学堂和西安市第一小学校长期间,杨绳武深入实践教育改革思想,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也有独到见解,致力于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三、任校长名单自杨绳武创办华夏初级师范学堂以来,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共有过13位校长。
他们分别是:1. 杨绳武(1935年-1949年):西安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校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校长之一。
2. 刘恒(1949年-1952年):在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小学校史
博白镇第三小学简史一、博白镇第三小学办校历史。
博白镇第三小学创建于1988年6月(原校址博白师范内),1993年搬迁到现校址,至今已有27年的光辉历史。
1996年被定为县龙头小学之一。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组织的“两基”评估验收。
二十七春秋易序,二十七年筚路创业,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办学业绩显著辉煌,为县、内外各初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加特长的学生。
一直来,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花园式”校园,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在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成果丰硕。
学校服务两个居民委,服务区人口50000多人。
整个校园占地面积18003平方米,有教学楼3 幢,建筑面积9929平方米。
现有55个教学班,学生4671人,教职工18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78人,教师合格率100%;领导18人。
二十多年来,学校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深化改革,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学校逐渐成为县内外闻名的一所小学。
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和校园建设的蓝图已定,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博白镇第三小学一定能够跻身广西乃至全国名牌小学的行列。
二、教学宗旨学校办学宗旨是: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孝德、科技为两翼,建设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特色育人学校(简称为“一体两翼五一流”)。
三、所获荣誉学校先后获评为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雏鹰大队和尝试教学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以及区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区文明庭院、区“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和市支教先进单位;并多次获县教育教学成果突出奖。
经五路小学校史
——经五路小学校史简介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1946年由商界集资创办。到今天,已经有68年的历史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了。
1959年,我们学校就被定为济南市唯一的山东省重点小学,1960年被定 为涉外单位。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1989年被评为“名士学校”,1991年入编“中国名校”。 至2006年,92 名学生评为 “济南市小名士”,5名学生评为“齐鲁小名士” 。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今天我们的学校,非常有名校的气势
济南市经五路残联主席著名作家张海迪, 她身残志坚的精神,一直鼓励 着几代人。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省政协秘书长王鲁一, 在2006年来参加咱们学 校的60周年校庆 。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 史戈,他是我国著 名的数学家。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中共济南政协副 秘书长任建新 。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南京军区副总参 谋长杨建华。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 院党委书记陈晓明 。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策 划人时间,《东方之子》、 《实话实说》等栏目的创设者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我们经五路小学,历史悠久,治 学严谨,校友优秀,我为我是经五路 小学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我们现在 有敬业的老师,有严谨的校风,有良 好的学习环境,我将以自己的努力, 为经五路小学增光添彩
中心小学校史(全1)
牛家镇中心学校校志概述牛家镇中心学校的前身是满洲国松江省、双城县爱良村办的国民优级小学,对学生进行的是奴化教育。
公元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光复以后,国民优级小学改称牛家中心小学,归属于松江省拉林县。
文革时期改称政新小学,粉碎“四人帮”以后又称牛家中心小学,公元二零零五年一月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办和中心小学合并,统称为牛家中心学校。
光复以来,中心学校已历经六十几度春秋,二十一任校长。
这段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建校以来到文革期间(1947.3——196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6——1976.10),粉碎“四人帮”以后整顿改革发展时期(1976.10——2004.12)。
机构改革后(2005年1月——现在)。
各时期简况如下:公元一九四五以来,中心学校就是一所有六个班级的完全小学。
在文革前一段时期内,由于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稳步发展,到公元一九六五年止,主校已达十七个教学班,设南分校两个教学班。
这时期学校由于执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使用统编教材,有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也不断地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同其它学校一样,中心小学也:“停课闹革命”,使许多教师遭受迫害,规章制度和学校财产均遭迫坏;学生不安心上课,“只升级,不学课”,造成了有文凭而没水平的现象。
这期间,学校增设了初中班,全校达二十四个教学班,教职工四十名,学生达九百余名。
政新村于公元一九七一年拨给学校七十五学农基地,支持学校开门办学。
学校又相继开办了砖厂修理部、电焊条厂,养了车马,开了豆腐房,但又都半途而废,相继破产。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教育有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有了新的教学计划和统编教材、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到一九八六年,全校增至二十六个教学班,教职工四十一名,学生九百三十二名。
同年,学校又修建了一千零五十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使学校建设有了相当规模。
这期间,学校教育秩序很快恢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项设施也相继添置齐全。
阳原县实验小学百年校史
阳原县实验小学百年校史(1913~2013)第一章初期概况(1913~1949)第二章第一章初期概况(1913~1949)民国二年(1913年),阳原县城设立“城关小学校”,校舍占用县城东街文庙。
这便是阳原县实验小学的前身。
城关小学校由王效创办。
王效为第一任校长。
始设初级班。
学制四年。
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校田(文庙庙田),此外还有煤炭市场的炭秤收入。
建校初期,实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教育方针。
课程设置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校令》“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的规定,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七门。
民国13年(1924年),进行课程改革。
将国文改为国语,并增加常识课。
民国16年(1927年),实施党化教育方针,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突出党义、公民训练、三民主义等教育。
民国19年(1930年),增设高级班。
学校改称“城关高级小学校”。
学制六年。
高级班开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
学校发展为6个教学班,近200名学生,10多名教职工。
教师实行聘任制。
民国21年(1932年),撤消高级班。
1937年,日军侵占阳原县。
全县教育瘫痪,学校停办。
1938年,日伪政权——阳原县公署建立后,学校复学。
复设高小班。
校名改为“城关镇两级小学校”。
公署内设日本教育指导官,名称项良作治。
公署民政科下设教育股,遵从日本教育指导官指令从事。
学校宣传“中日亲善”、“东亚共荣”,强迫学生唱日本歌曲,祈祷日本天皇。
高小班开设汉语、日语、算术、修身、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初小班开设汉语、日语、算术、修身、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实行四、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办学经费由县公署划拨。
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奴化教育,宁愿送孩子进私塾,也不送孩子进学校。
实验小学的校史1
大家猜猜,我们实验小学的创办人是谁?答 对了!就是 王婉青女士于1905年发起创办的, 在之后的岁月里,我们的学校历经了改革、 校舍变迁等等,最后坐落在这里,正式起名 为——嘉兴市实验小学.
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 王婉青女士吧!东越辛 亥革命先烈姚定生之女 甥王婉青女士三岁时父 亲亡故,十三岁。 王琬青鉴于 自身幼时失学之苦,乃 蓄意兴女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月,改名“嘉兴县 立第三小学”,始男女生合校。 民国二十一 年(1932年),陈志雄去杭州当中学教师, 就由王裳(女)任校长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 . 抗战胜利, 并改名为“嘉兴县湖光镇中心国 民学校”。 抗战期间,学校教师忠于职守, 保持民族的气节,抵制奴化教育。抗战胜利 后,学校由县政府指定为全县示范中心学校 。
我们嘉兴实验小学拥有百
年的历史,也出了许多名 人呢! 许田,美国耶鲁大学遗传 学系副系主任、终身教授。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 究员。 陶诗言,浙江嘉兴人。 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 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秋季,学校整体 搬迁至位于嘉兴经济开 发区的实验小学,建筑 设计以“自由、人文、 生态、科技”为核心理 念,整体格局开放而大 气。校区现代化教学设 施完备,信息科技和体 育场馆设施建设尤为突 出。学校现有教学班75 个,学生3704名,教职 工183名。
农村小学校史范文八篇
农村小学校史范文八篇百年校史百年辉煌石鼓区角山乡三星小学(前身三官町小学),自1949年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角山乡三星小学曾是一个庵子。
历经百年风霜,在前人与后人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1949年解放后,国民党水洋交通队队长蔡耀江任三官町小学校长。
蔡校长在任职八年当中,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按上级指示精神办学,学制五年,学校一派生机。
1957年,蔡校长被划为“右派”、“历史反革命”,病丧牢中。
从而,1957年9月至1959年1月,学校没有校长。
1959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三官町片校”,刘富和同志担任校长,任期五年。
刘校长在职期间,学校兴旺发达,分管七所小学(杨泗、三星、角山、莲花、利民、和平、五星)。
学校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健全学校各项制度,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64年9月至1970年1月,范树生同志担任三官町小学校长。
1969年角山乡马头山和三字墙内,学校别名“何书房”。
1970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三星小学”,何良斌任校长。
何校长在任职两年当中,狠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得到了规范。
1972年8月至1980年7月,李举仁、伍枚连、何英丽分别接任三星小学校长。
他们在任职期间狠抓校风、学风、班风,端正了办学思想,教学质量好。
1980年9月至1994年1月,何良斌、何良涤、李顺一、汤凯辉同志分别担任三星小学校长,一共走过了十四年春秋,他们在任职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订了《教师出勤管理制度》、《小学教学质量奖罚制度》,教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走向了新历程。
1996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中心校”,分管三星、杨泗、角山、莲花、云山、五星、前进、杨岭、旭东九所村小。
黄道阳校长在任职四年当中,全面贯彻党的义务教育方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学校充满了活力,教学走向成功。
广化小学校史
广化小学校史
广化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校址在广化桥畔。
1952年,迁校到吊桥路。
历经了5次扩建、改造。
从1997年起,学校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老师们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努力给学生一个温暖、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紧扣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调动有效的辅导手段,达到心理辅导渗透学科的目的,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教师的辅导功能。
该课题获市""九五""课题研究二等奖,先后有5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市一、二等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校本化研究凸现着教师研究水平的不断发展。
2001年,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滚动生成的课题《优化学生学习心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经过三年的研究在市区获奖。
2004年学校有立项了省级课题,通过校本研究的课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监控与调整》正在申报市中期评估,争取市级立项。
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史
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史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前身为清朝八旗镶蓝旗官学,其起源可追溯到雍正五年(1727年)。
在这一年,清政府正式确立八旗官学制度,镶蓝旗借此契机,将原来的义塾改建为官学,在每旗所属领地分别建官学一所,其中,镶蓝旗官学设立在西单北东斜街。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光绪九年(1883 年),镶蓝旗官学自西单北东斜街迁出,移建于西斜街。
当时学校有房31 间,不仅招收各类学生就读,还逐渐形成规整的办学体系。
八旗官学生的课程是:满文书、汉文书,步射和骑射,蒙古旗人学生兼习蒙古语文。
满文书即满语文,同时满学生也要学习由汉文翻译成满文的《四书》《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汉文书即《四书》《五经》及诗词歌赋等。
另外,骑射也是官学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清朝廷规定十三岁以上者学习步箭(平地上射箭),十六岁以上者学习马箭(马背上射箭)。
1903 年,镶蓝旗官学改名为“宗室觉罗八旗第六高等小学堂”。
学堂有9个学级数,18位教员,学生335人,每年经费数为580 两。
1914年改为"xxx小学",此后又数次更名,至1958年更名为“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至今。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北京教育事业发展。
1985年,国家领导人陈云为西城区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题写“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名,宏庙师生备受鼓舞,继续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风物长宜放眼量。
百年小学历经起伏,从条件艰苦的小学堂一步步成长为环境幽雅、温润的优秀先进校,依靠的是过硬的教学实力和永远不变的“以人为本”理念。
教师们立足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起点,眺望学生人生发展的长路,力求将各方面素质培养到位,为孩子们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固基础。
走进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本部教学楼,一楼大厅内的“三心育人”四个大字醒目且遒劲。
“三心育人”是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坚守“百年宏庙、学生优先”的育人传统,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建立全面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将所见、所学融会贯通。
龙源小学校档案资料
龙源小学校史档案资料一、学校简介1、建校时间剑阁县龙源小学是一所具有100多年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她位于川北剑南路上。
龙源小学校创建于1902年,始名“龙源寺永宁书院”,下辖7所村保学堂。
1912年—1925年改名为“龙源寺高级小学校”,下辖10所初级小学校。
1926年—1949年命名为“龙源寺中心国民学校”,下辖12所保国民村小学校。
1950年—1960年命名为“龙源寺小学校”,下辖14所村小学校。
1961—1976年改名为“龙源公社小学校”,下辖16所村小耕读学校;1977年—1989年命名为“龙源乡小学校”,下辖18所村小学校。
1990年—2002年,国家提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命名为“龙源镇第一中心小学校”,下辖23所村小学校、江石乡第二中心小学校、永红村第三中心希望小学校。
2002年—2009年,缩小学校布局,收回所有村小学,改名为“剑阁县龙源小学校”,同时被列为剑阁县B类小学。
2010年—现在,龙源小学校被列为剑阁县A类小学。
2、学校规模剑阁县龙源小学校占地3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898平方米。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5个幼儿班,800名学生。
龙源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历来为社会所认可。
学生毕业率历年保持100%。
目前,学校作为一所公办寄宿制学校,办起“留守儿童之家”,常年住宿生600余人。
3、教学设施1996年以来,学校乘普九政策,以校园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改善环境。
老校舍全部推翻,陆续修建了3幢教学楼和两幢师生住宿楼;2011年新建一幢生活楼。
校园内师生书画作品、板报设计、双语布置等尽展现时代风貌。
健全的设施更是令学子向往:校内操场、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程控电话、校园网络、图书阅览、多媒体教室、以及饮水、饮食设施、防盗设施、应有尽有。
为学生舒展身心、发展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走进校园,让人感受到小巧玲珑,典雅气派的文化韵味。
4、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56名,在职教师43名。
五爱小学校史
五爱小学校史
五爱小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优质学校。
五爱小学的故事可以追溯至1920年,当时由一位慷慨的乡村教师林瑞清先生创办。
在林瑞清先生的坚持下,五爱小学逐渐发展,于1923年正式挂牌招生。
林瑞清先生本着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把爱国奉献应作为核心,对学生重视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也重视仁爱、友爱、和睦、礼让、诚信等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
五爱小学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1927年,学校给学生添加了英语、社会学和历史课程,并安排学生访问国外活动,以扩宽学生视野。
1950年,学校进一步扩充资源,加强了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1968年,五爱小学跟随国家大变革,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学校建立了大量实验室,并开设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0世纪80年代,学校进一步开办了体育、健身、外国文学等课程,同时倡导环保精神,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五爱小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当地社会的大力支持,其学生更是曾创下了许多优异成绩,有不少毕业生甚至成为国家级科学家,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
五爱小学发展至今,在林瑞清先生本着爱国爱民的教育理念的把握下,学校积极融入21世纪的教育理念,将现代化课程教学技术和
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运用互联网和科技进行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文体比赛,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奋进进取、自信迈向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热情,乐于学习,勇于追求梦想,踏上事业的快乐之路。
五爱小学学术的积淀,优质的教育,让这里成为江南最受欢迎的学校,每一个五爱小学人,都要用幸福的心情缅怀历史,用心灵的感恩回报青史,在未来的日子里,让五爱小学更加传奇!。
恩施市实验小学的校史
恩施市实验小学的校史
恩师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是1939年在利川岩洞朱家祠堂创建的“湖北省联中乡村师范附小”,而后随湖北省联中乡示范由利川迁到恩施舞阳坝,校名由“湖北省联中示范附小”演变为“湖北省立七师附小”、“恩施地区示范附小”、“恩施市舞阳小学”,1989年被恩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市实验小学”并被省教委评为“湖北省合格实验小学”。
199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8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2001年被省教育学会确认为“小学教育管理实验基地学校”。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2人,在岗职工168人,其中,大专以上在岗职工121人,湖北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90人。
五爱小学校史
五爱小学校史五爱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当时是一所由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创办的新初中,由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企业家吴志元先生创立,以“清洁、勤勉、孝顺、诚实、慈爱”为准则,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吴志元先生还倡导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他提倡“学生写字保持完整性,饮食服务要温静齐整,身体保持清洁”等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初中,建立了“五爱”新初中,这也是五爱小学最早的名字。
1902年,吴志元先生又创办了“五爱小学”,其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每天上课,学校会分享许多故事,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素养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表现自己的思想,获取更多的知识。
1906年,五爱小学搬进了一所新的建筑,这是一座大型木结构学校,可容纳全校约500名学生。
到了1911年,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00多人,学校又重新迁建了一座新的大楼。
今天,学校的历史建筑仍旧保存完好,它们依然是学校的象征。
五爱小学在过去的很多年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以及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发展健康社会关系。
该校不仅组织多种文体活动,还利用许多科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使每位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五爱小学还建立了许多有益乡村社区环境的活动,比如校园环保,以及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校园生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五爱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全国先进的小学,也成为一座文化名城。
在这里,教育理念仍以“清洁、勤勉、孝顺、诚实、慈爱”的原则来培养孩子,让他们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五爱小学已经成为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和理解教育渊源的地方,它也是五爱新初中和世界各地志愿者共同创建的桥梁。
在学校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五爱小学一直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精神品质,教育孩子要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拥有健康的乡村环境,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份 教师数 (人) 教师情况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张兴忠、李鸿、李华、 伍光怛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张兴忠、李鸿、李华、 谢文艳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李俊、李鸿、李华、金 登权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李俊、李鸿、李华、金 登权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彭艳、李贵祥、李俊、 李鸿 田锦坤、陈学国、刘胜昌 、彭艳、李贵祥、李俊、 李鸿 田锦坤、吴萍、陈学国、 刘胜昌、彭艳、、李俊、 李鸿、陈学明 田锦坤、吴萍、陈学国、 刘胜昌、李贵祥、李俊、 王常俊、陈学明 沈亚、田锦坤、吴萍、郭 珍贵、陈学国、刘胜昌、 张华、李贵祥、杨天荣 沈亚、田锦坤、吴萍、郭 珍贵、陈学国、刘胜昌、 张华、李贵祥、郭发琼、 肖春艳 张兴忠、张国碧、田锦坤 、吴萍、郭珍贵、陈学国 、刘胜昌、张华、李贵祥 、杨天荣、沈亚 备注 代课 学生人数
2010-9-1
在校8
请假2人 请假2人、下半学期 刘胜昌退休1人
4人
183人
2011-9-1
9
2人
166人
2012-3-1
9
张兴忠、张国碧、田锦坤 中心小学借用沈亚、 、吴萍、郭珍贵、陈学国 两人代课李贵祥、赵 、、杨天荣、沈亚 顺友
2人
160人
2001-9-1 2002-9-1
7 7
2人 2人
256人 243人
2003-9-1
7
张兴忠转白桥
2人
218人
2004-9-1
7
2人
224人
2005-9-1
7
2人
236人
2006-9-1
7
2人
235人
2007-9-1
8
李鸿转白桥
2人
216人
2008-9-1
8
3人
204人
2009-9-1
9
李俊转那芮
1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