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doc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化学2.课程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3.课程类別:限选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5.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食品化学》为食品科学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
食品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
它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食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研究食品组分在储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研究食品储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利新的食品资源等,构成了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食品化学少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预防医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其小有很多学科是食品化学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1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内容:1.1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2食品化学在储藏加工中的重要性1.3食品化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含最新研究进展)(重点)1.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1.5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1.6食品分析方法及其发展方向(含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二、教学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屮的作用;2.掌握食品化学屮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3.熟悉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2•第2章水(4学时)一、教学内容:2.1概述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水在食品中的作用2.3水的结构少性质2.3冰的结构少性质2.4食品屮水的的存在2.5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2.6等温线2.7水活性与食站的稳定性2.8冰X寸食品稳定性的影响2.9食品中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的测定二、教学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及性质、含水食品的水分转移规律、分子流动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是食品科学,属于应用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一门学科,是食品科学和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和一般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食品六大营养成分的结构、性质、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打好专业基础。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1、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及研究方法;
2、掌握六大营养成分(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矿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3、了解酶的性质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了解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食品化学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1. 了解食品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2.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3.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4. 熟悉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与使用原则;5. 了解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将分为多个单元进行讲授与讨论。
1. 食品的化学成分与性质1.1 食物中的主要有机化合物1.1.1 糖类1.1.2 蛋白质1.1.3 脂类1.2 食物中的主要无机盐1.2.1 钙、铁、锌等微量元素1.2.2 硒、碘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1.3 食品中的其他成分1.3.1 维生素1.3.2 酶1.3.3 酸碱物质等1.4 食品成分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2.1 食品中的酶促反应2.2 食品加热与蛋白质的变性2.3 食品的酸碱反应2.4 食品的氧化与抗氧化反应3. 食品化学分析方法3.1 常用的食品成分分析方法3.1.1 糖类的测定方法3.1.2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3.1.3 脂类的测定方法3.2 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3.3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4.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使用原则4.1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与种类4.2 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制4.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5.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5.1 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管5.2 食品中的潜在风险与危害物质5.3 食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操作、讨论与案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讨论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
学习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评价、实验报告、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等。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组成、性质、制备和变化的学科,它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旨在为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的化学性质和各种化学过程。
二、课程目标1. 了解食物的基本化学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2. 掌握食品的化学特性,包括酸碱度、氧化还原反应和酶促反应等;3. 理解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如褐变、发酵、氧化和分解等;4. 学习分析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和添加剂的方法,如pH测定、氧化反应和色谱分析等;5. 培养分析和解决食品质量问题的能力,如检测食品安全和控制食品质量等。
三、课程内容1. 食品的基本成分1.1 碳水化合物1.1.1 单糖、双糖和多糖1.1.2 食物中的淀粉和纤维素1.2 脂类1.2.1 食物中的脂肪酸和甘油1.2.2 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1.3 蛋白质1.3.1 氨基酸的结构和功能1.3.2 氨基酸在食品中的作用和组成1.4 维生素和矿物质1.4.1 主要维生素的种类和作用1.4.2 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含量和功能2. 食品的化学特性2.1 pH值和酸碱度2.1.1 食品酸碱度的测定和意义2.1.2 食物中的酸碱度调节2.2 氧化还原反应2.2.1 食品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2.2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食品加工 2.3 酶促反应2.3.1 食品中的酶及其作用2.3.2 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应用3. 食品的加工和变化3.1 食品的热处理3.1.1 热处理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3.1.2 热处理对食品质量的影响3.2 食品的褐变和发酵3.2.1 褐变及其机理3.2.2 食品发酵的化学过程和产物3.3 食品的氧化和分解3.3.1 氧化对食品品质的影响3.3.2 食品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及其控制4. 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4.1 食品中常见成分的分析4.1.1 pH值的测定方法4.1.2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分析技术4.2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与使用4.2.1 常用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4.2.2 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合理应用与质量控制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食品化学的框架;2. 实验教学: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地考察:参观食品加工企业和实验室,加深学生对食品化学实践的了解。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Chemistry of Food Products)食品化学是研究人及其食物体系的化学。
为了适应人体的特点和需要,对食品资源开发、加工和保藏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食品化学的基础上,所以从事食品科学的人员必须具有食品化学的理论作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食品化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在贮运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食品资源的开发、食品采后作为基础、食品加工方法的研究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性质,并训练学生应用食品化学原理解释和解决食品贮运加工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了解本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食品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体系中的主要化学变化过程;食品化学原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食品化学原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网上和课堂的讨论和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第1章: 绪论(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史(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3)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掌握掌握4第2章: 水分(1)水分的结构和性质及在食品中的作用(2)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及吸湿等温线(3)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4)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5)食品中的水分移动及其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理解掌握掌握掌握了解4第3章: 碳水化合物(1)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结构(2)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性质(3)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4)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掌握掌握掌握8第4章:脂质(1)脂质定义、作用及分类(2)脂质的物理性质(3)脂质在贮藏中的变化(4)油脂的质量评价(5)油脂的加工化学理解掌握掌握掌握了解8第5章:氨基酸、肽和蛋白质8(1)化学结构及分类(2)理化性质(3)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5)食品中常见蛋白质理解理解掌握掌握了解第6章:维生素和矿物质(1)维生素的结构(2)维生素的性质(3)食品中必须矿物质的种类、存在方式及基本作用(4)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理解理解理解掌握4第7章:酶(1)酶的结构、分类、命名(2)酶催化反应动力学(3)酶的固定化(4)酶促褐变(5)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了解了解了解掌握理解4第8章:色素(1)色素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四吡咯色素(3)类胡萝卜素(4)多酚类色素(5)食品着色剂理解掌握掌握理解了解4第9章:呈味物质(1)食品味感的生理基础(2)食品的基本味感(3)基本味感的呈味物质了解掌握理解4第10章:呈香物质(1)嗅觉基础理论及生理学(2)嗅感物质(3)嗅感物质的形成与控制了解掌握理解4复习考试 2 合计学时54《食品化学》复习题纲第2章水分201.结合水的定义、种类202.自由水的定义、种类203.自由水在食品中的实例#204.结合水在食品中的实例#205.结合水和自由水在性质上和表现上的异同206.水分活度的定义、实质207.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食品中的含水量愈高,水分活度也愈大,但不成线性关系,其关系曲线为吸湿等温线)。
《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英文课程名称:Food Chemistry Experiment课程代码:a13130043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属性:独立设课学时:24学分:1.5开课学期:4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开课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一、实验课程简介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
通过食品化学实验,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食品化学相关内容,使学生从直观上对食品化学的有关理论进一步理解。
本课程设计了7个实验,主要涉及食品水分活度、淀粉、蛋白质、茶多酚等基本营养组分和活性组分的分析。
此外,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食品加工副产物为材料,对其中的功能组分进行分离提取和功能性质分析。
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单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充实和提高,有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使学生掌握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方法、实验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食品中各成分含量和性质的测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实验前进行预习,了解实验基本原理、内容、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必须以严谨态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客观分析,真实记录。
严谨随意修改、抄袭实验数据,争取每次实验都能有新的收获。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本理论:本实验课程基于基本理论有:食品中粗脂肪、总蛋白质、淀粉、维生素C等营养组分的主要理化性质、典型分析方法以及原材料的预处理、待测组分的分离提取等基本操作技术。
了解食品中常见功能大分子,如淀粉、蛋白质和果胶等的组织形成性和凝胶性能,了解常见凝胶类食品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其品质评价方法。
实验技术知识:按国家、部标准和技术规范,正确地运用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工具制备样品,按照相关方法要求及分析程序对所得样品进行分析测定,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做出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3.学时/学分:34/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为学生在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开发新产品时提供了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它也为学生在了解食品加工和保藏方面的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时提供一个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2. 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学科地位及应用价值、发展现状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1.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2.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概述3.食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功能概述4.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食品成分的功能。
2.难点:食品成分的理化性质。
(四)思考题1.食品成分一般具有哪些理化性质?第二章水分(4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掌握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2.理解水与冰的结构及在食品中的性质;3.理解水与离子、离子基团、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和非极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1.水和冰的物理常数2.水和冰的结构3.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4.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5.水分活度及吸附等温曲线6.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食品中水的性质、水分活度、食品水分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总学分值:总学分:2学分,其中理论2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后续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开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理论教学32学时。
作为食品专业教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食品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营养功能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讲授食品中呈色、呈香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讲授食品添加剂性质、制备、添加和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分离提取和功能评价等。
先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是学好食品化学的基础,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食品在保藏、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发生的食品化学成分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便于加深对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熟悉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食品化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自学、查阅资料和考试。
课堂上应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必要的讲解,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
要求学生关注重要术语的英文标注。
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加深课堂讲授内容理解的目的。
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前言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
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实验技术,食品化学不仅是食品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也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直接解决许多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在讲授食品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时采用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食品化学课程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8学时,5.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食品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3、食品中主要化学变化概述。
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水【目的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冷冻对食品保藏性的双重影响。
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的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4. 学会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营养成分、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等。
2. 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水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加热、冷却、干燥等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作用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4. 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食品污染的类型及其来源食品中毒物的迁移和转化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5. 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食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及其作用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化学实验,观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2. 课件: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等图片和视频。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4. 网络资源:相关食品化学研究的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观察结果、分析讨论等。
3. 期末考试: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报告: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分析。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目录课时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食品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食品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食品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食物的组成- 主要营养素的分类及其特性- 食物中的非营养成分三、食物中的化学反应- 食物的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物的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四、食品中的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五、食品的保存和稳定性- 食品的腐败过程及其化学变化- 食品的保存方法和控制因素六、食品的口感和感官评估- 食品的口味和味道的化学基础- 食品的外观、气味和质地的感官评估七、食品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食品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食品中化学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八、食品加工中的化学问题- 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化学问题- 食品加工中的安全和质量控制九、食品中的储存和运输- 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食品中的添加剂在储存和运输中的变化十、食品的安全性评估-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毒素- 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十一、食品化学的发展和应用- 食品化学的研究进展- 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十二、实验设计和实验技巧- 食品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巧的培养十三、食品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食品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食品化学在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作用该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在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素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食物的化学组成、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评估、食品的保存和稳定性、食品的口感和感官评估、食品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还将学习到食品加工中可能出现的化学问题、食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化学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方法和标准等内容。
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将培养实验技巧和安全意识。
同时,该教学大纲还强调了食品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第一章:食品化学概述1.1 食品化学的定义1.2 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3 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第二章:食品组成与结构2.1 食品中的基本组成成分2.2 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2.3 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3.1 食品的热稳定性3.2 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影响因素3.3 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第四章:食品的储存与保鲜4.1 食品储存的基本原理4.2 食品保鲜方法与技术4.3 食品储存中的质量变化与安全问题第五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5.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5.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5.3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作用5.4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定义与分类5.5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第六章:食品中的有害物质6.1 食品污染的类型与来源6.2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6.3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6.4 食品中的毒素与微生物污染第七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7.1 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7.2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7.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4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第八章:食品化学分析方法8.1 食品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8.2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8.3 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分析8.4 现代食品化学分析技术第九章:食品营养学9.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9.2 膳食结构与营养均衡9.3 特殊人群的饮食与营养9.4 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干预第十章: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1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2 食品包装与防腐技术10.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0.4 食品化学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10.5 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食品化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
二、食品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掌握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三、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难点解析:了解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难点:牛乳、肉及植物可食部分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二)实验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
四、学时分配
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理 实 习 讨 其 小 备注
论验题论它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水
8
2
8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8
2
8
第四章 脂类
8
2
8
第五章 蛋白质
8
4
8
第六章 维生素与矿物质
4
2
4
第七章 食品风味化学
1.味觉; 2.植物来源的食品风味; 3.肉类风味; 4.鱼和海产品的风味; 5.风味化合物生成途径; 6.食品加工与风味控制。 教学重点: 食品的滋味、气味的产生机理及代表性物质、加工与风味控制的关系。 教学难点:无 第八章 食品中嫌忌成分 教学要求: 掌握食品中嫌忌成分的来源方式,并了解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危害及如何消除 有害物质。 教学内容: 1.食品原料中的固有毒物; 2.不当加工和滥用添加剂产生的毒物; 3.微生物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产生的食品毒物。 教学重点:食品中嫌忌成分的来源方式,并了解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消除食品中有害物质。 第九章 色素与着色剂 教学要求:
掌握色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了解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色素的使用 安全性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2.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 3.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 教学重点: 四吡咯色素、类胡萝卜色素、花青苷色素和黄酮类色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食用合成色素及食用色素的安全性。 第十章 食品的褐变 教学要求: 1.了解食品褐变的类型; 2.理解酶促褐变的条件,了解其机理,掌握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 3.理解美拉德反应的含义及其对食品的影响,了解其机理,理解影响美拉德 反应的因素; 4.理解焦糖化作用的概念、焦糖化作用的过程特征、产物特征; 5.了解抗坏血酸氧化褐变的机理、影响因素、对食品的影响。 教学内容: 1.酶促褐变 2.非酶褐变 (1)美拉德反应; (2)焦糖化作用; (3)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教学重点:酶促褐变产生的条件和控制方法;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教学难点:各反应的机理。 第十一章 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及其在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教学要求: 掌握牛乳、肉及植物可食部分的化学组成,并掌握这些化学成分在加工贮藏 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内容: 1.肉的化学组成和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2.牛乳的化学组成及其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 3.植物可食部分的化学组成及其在储藏与加工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牛乳、肉及植物可食部分的化学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一,《食品化学》教学目的 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目前约有30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与工程类专业。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及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展。
如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的应用,促进了脂类的自动氧化及自由基方面的研究;ICP-MS 及EXAFS 等新技术的应用,提示了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营养性或有害性的机理,形成了食品金属组学;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水平上研究成果,形成了营养基因组学及功能成分组学;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应用基础化学研究,形成了食品微波化学等。
总而言之,近年来食品化学研究已引起了各国化学、食品及医学届的广泛关注,已有较多研究进展,为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传统食品工程化、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及科学支撑;与此同时食品中一些安全隐患因子也不断被发现,引起了消费者广泛关注。
这就赋予《食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 1),从食品学科角度,介绍大宗食料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并将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变化机理与水产品中表征性成分进行比较,让学生既有较宽的食品化学基础,又能从食品的三个基本属性:安全性、营养性和享受性的协调方面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成分与三者的统一;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某些产品的化学进行必要的介绍。
2),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简要介绍新资源食品、传统食品、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一些安全隐患因子的化学特性及危害性,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加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等知识与食品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品化学是涉及食品学科的应用化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多代人应用了基础学科的科学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在食品学科中,解决了食品学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食品化学》。
因此在《食品化学》教学中,不能就《食品化学》的教材照本宣科,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尤其是近年来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活性功能的机理、多种营养成分相互之间在在加工及贮藏条件下的变化、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营养基因组学、各类热加工化学等研究成果内容应结合相应的章节教学进行介绍。
4),开设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10多届学生的《食品化学实验》开设情况,本次《食品化学实验》内容,除单项内容按老师准备好的材料及药品,按其菜单式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交出报告外,还将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或自主开设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内容将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页中另附)。
中国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总而言之,《食品化学》的教学目的及任务主要是:在拓宽学生的食品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化学》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食品材料(原料与产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及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的加工性能、食品的享受性、营养性及安全性的影响等。
了解食品化学目前研究的热点。
考核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方式:1),课堂提问、课程小论文交流及网络讨论,这部分内容占30%;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食品化学》基本教材: 1),汪东风主编,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第二版 2),徐玮 汪东风主编,食品化学实验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食品化学》主要参考教材: 1),王璋 等编,《食品化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Damodaran S et al ed. F ennema’s Food Chemistry,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2007 3), H .-D.Belitz ed. Food Chemistry, Derman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4 4),谢笔钧 等编,《食品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Wang Dongfeng et al. Edited 《Food Chemistry 》, New York, Nova Publishers, 2011 6) 管斌、林洪、王广策编著,食品蛋白质化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汪东风主编,食品中有害成分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三,《食品化学》理论讲授大纲 第1章 绪论 1.1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1.2 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1.3 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H .-D.Belitz ed. Food Chemistry, Derman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42,Damodaran S et al ed. F ennema’s Food Chemistry,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20073,相关国内外文献中国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本章要求及难点本章主要要求了解食品化学的定义,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作用和地位,食品化学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及责任,并对食品化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同时对主要刊载食品化学的国外刊物要有所了解。
第2章 水 2.1 水和冰的物理特性. 2.2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2.3 水分活度 2.4 水分的吸着等温线 2.5 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 2.6 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 2.7 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佳程 等 主编. 食品物理化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Belitz H.D. et al. Food Chemistry.Berlin: Springer-Verlag Heidelberg, 2004. 3, Blanshard J.M. et al. The Glassy State in Foods. 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Hartel R.W. Crystallization in Foods. Gaitherburg: Aspen, 2001 5, Kiani H. et al. Water crystalliz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to freezing of foods: A review.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22(8):407–426 6, Srinivasan Damodaran et al 4th ed. Fennema,O.R. ed. Food Chemistry. New York, Basel, Hong Kong: Marcel Dekker, Inc.,2008 本章要求及难点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中水分存在状态,食品水分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及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水分活度的定义以及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分子流动性以及它与食品稳定性;玻璃态及其与食品的稳定性。
本章难点是水分活度的影响因子;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的关系。
第3章 碳水化合物3.1 概述3.2 碳水化合物的理化性质3.3、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功能性中国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3.4、非酶褐变反应3.5 食品中的重要低聚糖和多糖简介3.6 膳食纤维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 景浩. 食品加工中的美拉德反应,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2011,437-441 2, 欧仕益等. 淀粉老化,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2011,428-430 3, 王延平等. 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1:70-73 4, 赵谋明等. 淀粉结构与食品品质,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2011,425-426 5, Narchi I. et al. Effect of protein –polysaccharide mixtures on the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of foamed food products. Food Hydrocolloids, 2009, 1:188-201, 6, Persin Z. et al. Novel cellulose based materials for safe and efficient wound treatment.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 84:22-32 7, Srinivasan Damodaran et al ed. Fennema’s Food Chemistry (4th ed). New York: CRC Press, 2007 8, Zaidel D.N.A. et al. Biocatalytic cross-linking of pectic polysaccharides for designed food functionality: Structures, mechanisms, and reactions. Biocatalysis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12, 3:207-2196 9, 李雷 等,茶叶多糖食品功能性研究,茶叶科学,2006,26(2):102-107 10,汪东风等,非酶褐变反应的研究进展,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10:9-19 本章要求及难点: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基本要领及对食品质量和营养的影响;糖苷的理化性质及水解对食品的作用,几种常见的有毒糖苷;非酶褐变、糖在非酶褐变中作用及控制方法;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多糖的概念及理化性质;淀粉的糊化、老化及其影响因子;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开发利用的意义。
本章的难点是非酶褐变的机理及影响因子;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多糖生理功能及淀粉糊化老化的化学基础。
第4章 脂类4.1 引言4.2 脂类的物理性质4.3 脂类的化学性质本章主要参考文献:中国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1,赵保路 编著,氧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剂,科学出版社,1999; 2,钟立人 主编,《食品科学与工艺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