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探究
货币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辩析
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辩析——兼议货币所有权与物权的联系与区别在当前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货币现金及信用货币等的权属问题引起的纷争时有发生,但实务中对该问题的处理却莫衷一是,没有定论。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相关的民事法律对此没有相应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于我国民法基础理论对货币财产权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对货币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进行厘清和界定在理论和实务上均有重大意义。
本文试从货币的法律性质入手,对货币所有权法律性质进行辩析,并比较货币所有权与物权的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一步廓清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以期抛砖引玉。
一、货币的法律属性---作为民法上的特殊之物要弄清货币所有权的概念,必须先了解它的客体即货币的概念。
货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初,货币表现为实物货币,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实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国家统一制作并强制推行的铸币和纸币;现今,银行系统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达,电子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纸币的地位。
本文所指的货币是指由国家法定机构发行充的、作为法定支付手段的、具有强制通用力的铸币和纸币。
(对于国家法定机构认可作为法定支付手段的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其表现形式和流转形式与纸币、票据等又有所不同,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因其有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功能,而被认为是流动性资产的代表。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兑换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通用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由于货币本身就是法定的、公认的交换媒介,所以是最具流动性或者说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
正是货币的这一特性,使得货币在法律上具有了特殊的属性。
依我国目前民法学界通说,货币具有如下法律属性:首先,货币为法律意义上的物之一种。
抽象的货币虽为交易之媒介和价值之尺度,但具体的货币,则是独立、有体、能为人力所支配而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需要的得为权利客体的物,完全符合法律上的“物”之构成要件。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是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 , 它是随着信用货币制度的逐步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 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存款准备金等基本概念 , 以及存款派生机制、金融中介等理论。
关于这部分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教科书 , 专门性的著述基本上都保持和教科书论述一致 , 国内在进行关于存贷款差额等现实金融问题的讨论时都会涉及并引用这些理论。
漫长的实物货币时代的影响和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直觉经验使人们对货币的创造和银行的运行形成了错误观念 , 在这些观念的渗透下 , 货币银行理论中的基础———关于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 , 即认为存在着中立的“资金”概念 , 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 , 银行体系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循环过程来创造货币。
货币银行理论中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基本原理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 也难以解释金融运行的实践。
本文从最基本的银行贷款的会计分录入手 , 提出和阐明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
货币创造就是银行的贷款行为本身 , 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 , 银行得到了贷款债权 , 客户得到了存款债权 , 客户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债权———信用货币。
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 , 银行需要持有基础货币 , 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创造的行为就构成了银行运行的核心。
一、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基本概念、货币创造与银行运行理论的分析(一)“存款”、“贷款”概念在货币银行理论中, 吸收存款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 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贷款又称放款,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 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黄达, 1998)。
存款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Fra-deric S Mishkin , 1995),商业银行从储户吸收存款, 并用于放贷和投资(黎诣远, 1999)。
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问题论文
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问题论文摘要:回到新教伦理,清教徒似乎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
”关键词:信用货币;社会契约;马太效应;新教伦理一、社会契约、交易成本与信用货币的地位上世纪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世俗化的世纪,一方面宗教改革使腐朽的基督教重新焕发了活力,另一方面各种高举人的理性的人本哲学把基督教的教义进行改造,用另一种方式来重塑人们的世界观。
作为古典契约论的代表,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把《圣经》中“约”的观念世俗化,用社会契约论重新解释国家的起源。
一般而言,他们先假设了人的“自然状态”,然后认同社会契约是结束“自然状态”的最好方式。
这里关键的一个区分是:用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的起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人人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组成政府。
而基督教所谈的“约”是上帝亲自与人立约,而人与人在此基础上又彼此立约(这也是清教徒在五月花号上所做的)。
人人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政府,这就导致了“异化”或者所谓“二元性”的问题,韦森借用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认为货币是一种契约性的构造制度存在。
这样,人们被自己的构造封闭起来,政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公众与政府的信用博弈展开。
一般认为,如果公众与政府的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政府的机会主义不可避免。
而多次的博弈会产生道德信用,政府与公众的诚信合作会建立起来。
这种看法似乎不太适合于信用货币的博弈,政府在博弈中处于绝对的有利地位,纵使长时间通胀也不一定会受到惩罚,信用货币市场上将长时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府信用受损。
按照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定义——“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
这种构造的契约存在边界问题,由契约边界问题引起的内生性成本与外生性成本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谦卑于哈耶克的“演进理性”的思考,则公众通过信用博弈而达到均衡组建政府这一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为这种构造性的契约使得人们之间的“公共知识”为零。
无论如何博弈也达不到组建政府,整个社会有可能长期处于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下。
金融学答案(1)
金融学答案(1)单项选择题:1.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量指标中的货币增长率指标反映了(B. 货币增量)的状况。
2.在货币层次中,货币具有(B. 流动性越强,现实购买力越强)的性质。
3.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A. 现金)。
4.货币在(A. 商品买卖)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5.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D.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信用货币制度不具有的性质是( C. 金属铸币在流通中使用)。
7.关于人民币发行管理方面的正确规定是(D. 发行库保存发行基金)。
8.牙买加体系的的特点是( C.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9.美元与黄金内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10.货币流通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货币制度是(A. 金币本位制)。
11.中间汇率是指( D.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12.以金本位制为背景分析汇率变动因素的理论是(A. 国际借贷说)。
13.汇率自动稳定机制存在于( A.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
14.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A.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5.铸币平价是( D.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16.中间汇率是指( D.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
17.以金本位制为背景分析汇率变动因素的理论是(A. 国际借贷说)。
18.汇率自动稳定机制存在于( A.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
19.目前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A.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铸币平价是( D. 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21.信用是 (C. 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
2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D.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 。
23.现代经济活动中,在整个社会的融资总规模中,债权信用的规模远远( D. 大于)股权信用的规模。
24.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
以下对商业信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 商业信用融资期限一般较短)25.经济泡沫最初的表现是(B. 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存款货币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权归属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明确,不仅关系到金融机构与存款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也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分析其法律性质及现实影响,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二、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主要涉及民法、物权法和金融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从法律角度来看,存款人将货币存入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存款人作为债权人,享有货币的债权;而金融机构作为债务人,负有保管和支付货币的义务。
因此,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债权性质。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其享有对存款货币的保管和支付义务,但并不意味着其拥有货币的所有权。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破产,此时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便显得尤为复杂。
其次,从存款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期望的是通过将货币存入金融机构来获取利息收益,并保障资金的安全。
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存款人的权益有时会受到侵害。
四、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理论分析针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应归属于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在保管和支付过程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和责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应归属于存款人,因为存款人拥有对货币的支配权和收益权。
实际上,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法律、金融、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五、解决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建议为解决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为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关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
引 言
题做 出决定,如 1 9 9 6年 8月 ,国务院下发了 《 国务 院关于 权 。农村 信用社 是独立 的企业法人 ,以其 全部 资产 对农村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的核心是农村信用社逐步 信用社 的债 务承担 责任 ,依法享有 民事权 利 ,承担 民事责 改为由农 民 自 入股 ,社 员 民主管 理 ,主 要为入股社 员服 任 ;其财 产、合 法权益和 依法 开展 的业 务活动 受国家法律 愿 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19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 《 98 1 中 保护 ,任何单位 和个人不 得侵犯 和干涉 。农村信 用社 的社 国人 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 用社改革规范管理工作的 员以其 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和 民事责任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 意 见》 ,要 求对农 村信 用社进 行清产 核 资, 按合作 制进行 产权 制度 的界定,我们 可知道农村信用社在法律 上属于集体 改造 。2 0 年 6月,国务 院又出台了 《 化农 村信 用社 改 所有 ,即为全体社 员共 同所有 。但 是对 照农村信 用社 的实 03 深
文章编号:1 0— 4 2 0 )0 — 0 7 0 0 8 7 0( 0 6 2 0 4 — 2 5
出:农村 信用 社是人 民银 行批 准设 立 、 由社 员入股组 成 、 实行 民主管理、主要为社 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 农村信用社 问题不是一个单纯 的金融 问题,而是事关农 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大问 题。1 9 年以 96 构 。基层 杜在 成立 之初 ,每 户农 民认 缴数 额不等 的股 金 , 来 ,国务院 曾多次下发文件 ,就农村 信用社 的规范改造 问 这构成 了信用社最 初的资 本金 ,也 是摄初 的 、最核 心 的产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研究及其改革对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研究及其改革对策摘要: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解释和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改革对策,力求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产权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所有权说到农村信用社,大家应该不陌生,顾名思义就是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员出钱组成资本金,社员用钱可以贷款。
名义上是如此,但是这个信用合作社,从来都不是农民自愿组成的,而是官方一手操办的。
最初的信用社,大部分出资来自国家,农民的出资只占很少部分。
虽然农村合作社的体制一直在改革,但是还是逃脱不了官办的命运,早在2004年的时候,央行和地方政府曾拿出大量资金给信用社的弥补亏空。
所以说信用社的产权大概可以确定就是政府。
农村信用社体系上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县级、乡镇级,该体系的采用自下而上的所有权控股方式。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信用社股东和政府之间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配问题,在前几年的改革中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造成了各省都毫无例外的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这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金融提供了机遇,制约了不同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权力。
其次是,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自身受到信用社的控制和操纵。
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理事会受到上级的控制,监事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管,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
而且,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在放贷时不能准确有效的向农户传达信贷信息,同时存在机构冗余、人员庞杂的现象,行政成本高而经营效率低下。
,信用社与监管部门关系不畅,没有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
当前信用社还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很多业务还不规范,因此对监管机构存有戒心。
而监管者也没有主动建立与各级信用社的有效沟通机制。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体制,农村信用社完全被严格的控制住,能做的就只是,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率和信贷规模都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还要承担保值储蓄等再加上自身内部缺乏良好的约束激励机制,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很差,经营亏损日益严重,使农村信用社自身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户和乡镇中小企业的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必须大力改革。
朱晓喆:存款货币的权利归属与返还请求权 ——反思民法上货币“占有即所有”法则的司法运用《法学研究》
朱晓喆:存款货币的权利归属与返还请求权——反思民法上货币“占有即所有”法则的司法运用《法学研究》...作者朱晓喆,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6—135页。
货币是商品交易的一般等价物,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和财富储存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理论上将货币区分为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前者是由贵金属等有价值的商品构成,如金币、银币;后者是由国家政府或银行信用担保的纸币、硬币、银行券等支付工具。
尽管人类社会历史上,商品货币曾兼具实物价值与支付结算功能的双重属性,但依乔治·西美尔的观点,货币在现代社会中已演变为纯粹的交换功能载体,只是一种价值符号的表征。
再者,根据20世纪初以来的货币“国家理论”(staatliche Theorie),制定和发行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行为(货币主权),货币是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清偿和记账手段的信用货币。
可见,信用货币与其实物价值更加脱离。
至于随着当代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基础的电子货币和比特币,根本超越了传统货币的概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信用货币通常以纸币和硬币作为表现形式,其流通性和购买力最强,称为现金。
如果现金以活期存款方式存入银行账户,通过支票或转账方式也发挥交易媒介和支付结算的功能,因而活期存款也被视为广义上的货币。
经济学上称为“存款货币”。
由于通过支票或转账用存款进行支付,最终是通过在付款人或受款人的银行账户内进行扣款、贷记等结算方式进行,因此又称为“记账货币”。
本文遵从经济学的通常用语,采“存款货币”称谓。
现代社会中货币涉及多维度的法律问题,例如宪法和国家理论上的货币主权、货币发行权、刑法上的侵犯金钱财产犯罪、私法上的货币动产物权和货币债务关系以及金融法上的支付、汇率、外汇管制以及电子货币等问题。
本文只讨论货币的私法问题。
由于存款货币作为无现金的支付手段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等优点,在现代经济交往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由此发生的民商事纠纷也愈发多样而复杂。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近年来,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信用体系逐渐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许多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组成,它们相互关联,整合了不同的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由多层次的机构和部门构成。
其中,中央银行是货币信用体系的核心,负责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等重要职能。
此外,还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它们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承担了信贷、融资、投资等重要职能。
除此之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等也是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缺点1. 优点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拥有广泛的参与者,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
这种参与者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有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对于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货币传导机制的建立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点。
在中央银行的主导下,货币传导机制的设计可以实现货币的流通和调节,有效促进了经济运行。
2. 缺点由于参与者的多样性,某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可能出现问题。
在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等级制度和利益冲突等问题。
例如,银行创造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理财和投资服务的渠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违规操纵汇率、欺诈性行为、虚假广告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信心受损,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风险。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和盈利导向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缺点。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通常会在风险控制、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偏差,进而对经济产生潜在影响。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领域中,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存款货币的所有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分析其法律性质和实际运作,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是指存款人在银行存入货币后,所享有的对存款货币的支配权和收益权。
根据民法和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银行只是作为受托人代为保管和运用这些货币。
因此,存款人对存款货币享有支配权和收益权,包括取回存款、利息分配等权利。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争议尽管在法律上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争议仍然存在。
其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1.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存款过程中,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即受托关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在资金运用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地位,有时会出现银行滥用权利、侵犯存款人利益的情况。
2. 存款货币的独立性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存款货币是否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争议点。
例如,在某些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由于涉及多个金融机构和多种金融产品,因此难以确定存款货币的独立性和所有权归属。
3. 跨国境存款的所有权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境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因此跨国境存款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争议点。
四、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解决路径为了解决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争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机构滥用权利、侵犯存款人利益的行为。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存款货币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然而,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关系到银行、客户、法律等多个层面。
因此,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法律关系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法律分析1. 法律规定的解读根据我国《物权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主要涉及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从法律上讲,客户将货币存入银行后,货币的所有权即转移至银行,银行成为货币的所有权人,负责保管和运营。
然而,客户对存款享有债权,即要求银行按照约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权利。
2. 法律关系的解析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涉及银行、客户和法律制度三个方面的关系。
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客户将货币存入银行即形成债权;而银行则需承担保管和运营货币的义务。
此外,银行与法律制度之间是遵守与执行的关系,银行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经营活动。
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挑战1. 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尽管法律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银行在保管和运营货币时可能存在风险,如资金挪用、非法集资等。
此外,客户在行使债权时也可能遇到困难,如银行破产、资金无法及时提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银行和客户的利益,也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 面临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例如,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可能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和挑战,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体系中,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不仅仅涉及到金融法学的范畴,也关系到存款人的权益保护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因此,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特点存款货币,顾名思义,是指以存款形式存在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
这种货币与现金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流动性、便捷性和法律地位的复杂性。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一)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和电子现金,也包括电子形式的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等。
(二)所有权关系复杂:虽然存放在银行中,但所有权仍然归属于原始存款人。
(三)具有法律效力:依据法律和合同约定,享有相关的权益。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法律依据从法律角度看,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主要受到各国法律制度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在合法的金融机构进行的存款活动,其所有权归属于原始的存款人。
然而,具体的法律规定因国家而异,需要结合各国的法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内法依据:各国在民法、商法等法律体系中均有关于存款货币所有权的规定。
例如,在民法中,通常规定存款人享有对银行账户的支配权和收益权等。
(二)国际法依据:在国际层面上,国际金融法和国际私法等也对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进行了规定。
这些规定通常涉及到跨国银行、跨国交易等复杂情况下的所有权问题。
四、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实践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权益冲突:如银行因内部管理问题或外部欺诈导致存款人权益受损的情况。
(二)跨境交易中的所有权问题:涉及跨国银行、跨国交易时,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可能产生冲突。
(三)金融创新的挑战: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如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传统的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存款货币作为重要的金融资产,其所有权归属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以期为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为金融机构及存款人的权益保障提供指导建议。
二、存款货币的定义及特性存款货币是指个人或企业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经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程序转化为存款账户上的货币余额。
存款货币具有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点,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金融资产。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理论分析(一)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即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归存款人所有。
(二)所有权归属的争议然而,在实务中,关于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否拥有对存款货币的支配权;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机构是否拥有对存款货币的支配权;三是存款人死亡后,其遗产继承人是否拥有对存款货币的所有权等。
(三)理论分析从法律角度来看,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这是无可争议的。
然而,在金融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障资金安全和提供金融服务,需要拥有一定的支配权。
这种支配权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经由监管部门批准并受到严格监管的。
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在提供保险服务时,也需要保障其资金安全和运营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拥有对存款货币的所有权。
对于遗产继承问题,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继承权的认定和转移。
四、实证分析(一)案例分析以某银行一起涉及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纠纷为例,通过分析该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在具体案例中的实际应用。
(二)统计数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银行存款余额、存款保险覆盖率等数据,了解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现状和趋势。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货币形式的多样化,存款货币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和交易工具,其所有权归属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分析其法律关系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存款货币所有权的法律定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存款货币所有权是指存款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入资金后,依法享有的对其存款的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但其在银行或金融机构中的表现形式为债权关系。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法律关系分析1. 存款人与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存款人与银行间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成为银行的债权人,享有对银行的债权;银行则对存款人负有保管、支付等义务。
2. 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在金融市场中,各银行间可能存在债权转让、质押等业务往来,这些业务往来可能影响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
但总体而言,存款货币的所有权仍归属于原存款人。
四、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实际操作问题1.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在实际操作中,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后,虽然仍享有所有权,但使用权却交由银行管理。
这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银行滥用使用权、侵犯存款人权益等。
2. 债权转让与所有权归属:在金融市场中,债权转让是一种常见的业务。
当债权转让发生时,可能涉及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例如,在银行间债权转让过程中,如未明确通知存款人或未经其同意,可能导致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
3. 电子化背景下的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账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逐渐普及。
这些新型支付方式使得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更加复杂。
例如,在电子账户中,如何界定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如何保障电子账户的安全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货币问题的一些探讨(朱建鹏)
关于货币问题的一些探讨摘要:人类的交换孕育了货币的萌芽,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是信用创造者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它是信用创造者与信用主体相互协商、相互作用、相互共识的产物,一出生便具有信用货币的特质。
多元化、多中心的欧洲社会孕育了自由货币制度,促使了民间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达;一元化的中国社会孕育了统制货币制度,较早的找到了权威的货币创造者。
两种模式的融合便形成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代理政府承担信用创造者主体的角色,是现行的信用制度具有更强大的信用创造能力,于是依赖实物(包括贵金属)来弥补信用创造能力不足的历史便结束了,纯信用货币------纸币便应运而生。
这是人类对自己的智慧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人类组织能力上的一次新的突破。
信用货币在狭义上是人类的财富和资产,是国家队公民的负债。
在广义上包括所有的具有流通性与兑换性的信用工具。
这是货币成为一个复杂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复杂性不在于信用货币本身,而在于他代表的信用关系------信用创造者与信用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博弈与合作。
同时信用工具的无限量创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
通货膨胀的顽症使信用货币在复杂性的基础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雾纱。
在没有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强势权威的创造者出现之前,世界货币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也会因此而步屐艰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信用货币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纽带,人类将会不遗余力用自己的智慧推动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用货币信用工具信用创造信用创造者信用创造者主体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形态货币是在人类交换在频度、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延伸下孕育的。
人类的第一次交换行为并没有产生货币,也不可能产生货币,它仅仅是一次偶然性的实物交换。
作为人类历史必然进化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应该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氏族群居时代,交换最早应该是在氏族与氏族之间或不同氏族的成员之间进行的。
在氏族内部是不存在交换的,所有的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并且按照特定的方式分配和享受这些财富,这种特定的分配方式将可能增强氏族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推动氏族部落的成长与壮大。
所有权性质与商业信用融资探讨
所有权性质与商业信用融资探讨【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国内上市公司2004—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从获取和提供商业信用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所有权性质对企业商业信用使用情况的影响。
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验证了上市公司面临的“金融歧视”现象。
此外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角度来看,非国有企业也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关键词】所有权商业信用融资一、引言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间接融资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取资金的行为,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融资方式。
研究表明,当企业不能通过银行信贷进行融资时,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资金来源,往往被企业所使用。
商业信用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商品交换,还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Allen等人认为,在中国存在一个建立在关系和名誉基础之上的、非常有效率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着经济增长,尤其是非国有部门的增长。
非正规融资渠道中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商业信用。
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对于商业信用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大量的研究文献围绕着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动机、影响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因素以及商业信用与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展开。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商业信用进行的理论性分析,主要集中于分析在我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采取的商业信用政策及其实际效果。
二是对商业信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决定因素等。
总体而言,国内现有的研究十分零散,相关方面的问题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并且忽视了企业所有权结构、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认为深入研究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下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利用商业信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设计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4—2010年在沪、深交易所交易的上市公司。
相关财务类指标(1)和公司治理指标来源于CCER数据库。
农信社库存现金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农信社库存现金管理问题调研报告库存现金是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交易极其重要内容,做好库存现金监督管理,切实加强是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控管,是管控风险,案件防范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效益富社工程的重要保证。
然而,目前农信社的库存现金管理却存在着运营管理此彼问题,不尽完善,有待进一步规范。
如何在既保证业务经营中备足现金正常支付,又确保现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现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现金使用运行效率,压缩及非生息资产占比,降低现金库管风险和业务经营风险,是现阶段农信社库存现金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硬币和残币堆积。
农信社地域覆盖广,地理位置偏远,营业厅多分布在农村地区,经济、交通、市场、文化、观念、素质等因素导致硬币和残币资本市场流通债券市场难,呈现出堆积现象。
一是硬币投入难度大,市场使用率低,投放少,回收多。
由于硬币携带不便,真假难辨,容易丢失,在农村使用渠道常规,群众老百姓对硬币有较大的排斥异常现象,硬币回笼数量远远大于规模投放数,致使现金库存量增加,囤积现象凸显。
以我社(四川省邻水县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全辖共48个营业网点,其中地处农村网点高达37个,目前我社硬币的数量已达10万余元之多,存放时间长达1年以上。
二是残币数量多,损坏程度大。
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海洋性气候、市场体系、居民素质、现金交易频繁等因素,致使残币屡现不止,屡缴不尽。
按照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残币项目管理规定,金融机构所兑换的残币需成捆后才能上缴,但由于币种的多样化,加之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够的未成捆残币就只能积压在库房内,日积月累,导致农信社现金库款量不断增加,既增加了安全隐患,也减少了收益。
(二)库存量限额无法控制。
一是农村信用社面向“三农”,服务面广、对象多,代理业务品种繁、金额大,现金供给时间不固定,需求不稳定,无形中给管理部门对各社库存限额核定增加了难度。
二是大笔资金结算渠道欠完善。
《2024年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范文
《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存款货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然而,关于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一直是金融法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分析其法律关系和实际运作,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务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存款货币的定义及性质存款货币是指个人或企业将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以此获得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债权凭证。
其具有债权性和货币性双重性质,一方面体现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债权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可流通、可支付的货币形式。
三、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理论争议关于存款货币所有权的归属,理论界存在多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人,因为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后,仍然保留着资金的所有权,银行只是为存款人保管资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于银行,因为银行在接收存款后,对资金进行运用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四、法律关系分析从法律关系来看,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涉及到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XX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后,银行应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并保障资金安全。
因此,在法律上,存款人拥有对银行存款的债权,但并不等同于拥有对银行资产的所有权。
而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对存款进行运用和管理,享有对资金的控制权和处置权。
因此,从法律关系来看,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应归属于银行和存款人共同享有。
五、实际运作中的所有权归属在实际运作中,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方面,银行在接受存款后,会对资金进行投资、贷款等运用和管理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资金的使用权和处置权;另一方面,存款人也保留着对资金的请求支付权和债权等权益。
因此,在实际运作中,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归属应当理解为一种共有关系或共有权形态的分配方式。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通过对存款货币所有权归属的理论分析、法律关系分析和实际运作分析,本文认为:存款货币的所有权应当归属于银行和存款人共同享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探究□熊发礼【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认为信用制度下货币购买力将会在长期内持续下降,长期持有货币将会给持有者带来巨大损失。
并由此衍生出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资产的所有权问题争议来告诫读者加强家庭理财的重要性。
本文给出的理财方法是尽可能地将货币资产转换成使用价值以固化和守住自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关键词】信用货币制度;现金资产所有权;通货膨胀;固化财富【作者单位】熊发礼,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一、信用货币制度的演进及特点(一)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信用货币的产生。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劳动产品,人们便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如果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的直接动力,那么也可以说剩余产品的交换需求是货币产生的原始动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货币的产生大体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当由黄金和白银固定充当一般价值形式时,就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直至1973年布雷德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贵金属充当货币职能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后1978年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黄金非货币化,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以政治权利保证纸币流通的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时代。
充当交换媒介的等价物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记账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方便了人们的交换需要,但货币的交割及保管、运输等依然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虽然早在公元1023年中国北宋王朝时期曾经发行过纸币“交子”,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换需要,也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终归由于人类认识的不足而没能将纸币延续。
由于人们对交换便利的需要,纸币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得到广泛运用,这为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的便利性和优越性越来越突出,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趋势将随着“网名变成网商”过程的发展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的分析,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取决于人们对于“便利”的选择。
由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便利”属性,趋势将是不可逆的。
(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由上文得知信用货币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货币成为历史。
那就有必要认识和总结一下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这里总结以下几点:第一,本身毫无价值,如果不考虑收藏价值,几乎毫无增值可能;第二,其流通属性由国家政治权力保证;第三,其购买力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第四,货币供给,尤其是基础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第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独立性程度直接影响货币的供给,进而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
二、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的提出本文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界定现金资产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所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货币型基金及其它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等。
下面以储户的银行存款为例来探讨现金资产的所有权问题。
如果细想这个问题,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确。
从储户的角度来说,相应数量的货币是他们自愿存进银行账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出来,而且取出来之后可以自由支配。
所以这些钱是储户的,这一点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怀疑。
从商业银行银行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一旦储户有了工资收入或者其他收入,首先是放在自己名下的银行账户里(现金发放薪水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账户余额一般会越来越多。
即使是偶尔提取出去,但那些钱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回到银行系统,甚至下次存进来的钱比上次还要多。
所以,银行可能认为,储户暂时把钱取出来,就像是从银行借钱出来一样,是要还的,多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利息。
当然,也有一部分取出来后不还了,比如领取养老金的客户,但他们取出去的最终还是会流进银行系统,只是不会定期增加而已;还有那些把资产转移到国外的储户,银行把他们视为信用不佳的客户,甚至可以对他们“借钱不还”的行为计提坏账准备。
如果查看商业银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会发现,储户的存款是银行资产最为主要的来源。
如果说银行存款的所有权是银行的,谁又能说这样的解释没有理由呢?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似乎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下面这个例子,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某人1981年将总额为人民币2,000元现金存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30年后(假如是2010年),这两千元依然是两千元,只是由于时间的不·24·同,同样是2,000元,其购买力相差巨大。
如果以居民平均收入和人均储蓄额来计算,1981年的1元相当于2010年的255元。
根据计算结果,此人这种“存钱”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是50.8万元(以2010年的人均储蓄计算,并且不考虑货币的收藏价值),损失率达到99.61%。
这里要问的是:这个储户所损失的50.8万到哪去了?由于只是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并不是银行,所以不会是被银行提取了。
分析之后的结论只能是:是政府通过铸币税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形式提取了。
虽然用人均储蓄来比较1981年和2010年货币购买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准确,但并不能否认这个结论:政府是现金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三、问题的未来趋势及对策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储户的钱既是储户自己的,同时也是银行的,但更是财政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排斥关系。
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似乎也是必然,这是由信用货币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
对于投资者或者从家庭理财的角度而言,需要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是未来的通货膨胀会犹如之前的30年一样继续吗?如何才能让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变得只属于自己?(一)“通货膨胀”本来涵义及未来趋势。
一般的金融和经济类教科书这么描写到:“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通持续上涨……”。
人们之所以认同这个定义,是因为这个定义很直观,好理解。
但实际上,人们的想法可能过于复杂了。
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了。
“通货”指的是货币,“膨胀”则指的是在某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体积变大了,而在这里,则指的是货币变多了。
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不过是通货膨胀的表现而已。
也就是说,所谓通货膨胀指的就是市场上所流通的货币变多了,即货币供给变大了,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与否并不是其必要条件。
但有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必然会表现出来吗?是否存在没有表现的通货膨胀?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通货膨胀的表现需要时间,如果暂时没有表现出来,那是时间未到。
所以,关心未来的通胀是否会和30年前一样这个问题,就转化为关心我国的货币供给问题了。
国际上货币供给通常由各国的货币当局用M2来衡量。
下面以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表12012年上半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与GDP对比M2(万亿美元)GDP(万亿美元)M2/GDP中国14.563.574.08美国9.9931.060.3211注:美国经济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元/人民币比价为2012年6月29日中间价,即100美元=635.64元人民币。
由上表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美联储只能望其项背。
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美元是世界硬通货,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被海外经济主体持有,而海外美元对美国国内物价造成的冲击要小得多。
即使在这种状态下,美元的贬值同样不可抑止,这一点可以从黄金的历史价格来说明。
即使假设美元购买力不变,相对于美元的购买力,人民币购买力的长期下降趋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过去的十年,我国的房地产引领了物价的上涨,我们不知道的是未来会是什么资产引领物价的上涨,上涨的速度有多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又有多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我国物价水平将在长期内持续提高,很有可能会如过去的30年一样。
(二)应对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未来人民币购买力的逐渐下降将是长期趋势。
作为普通老百姓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以保持自己的财富得到保值或增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要从信用货币的特点入手。
自从货币产生之后,它似乎就有了神秘面纱,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接受着众多生灵的膜拜。
当金属货币褪去,信用货币登上历史舞台,这种神秘作用依然没有发挥着巨大的魅力。
但实际上,信用货币和贵金属货币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贵金属货币是财富的代表,而信用货币完全不是财富,充其量只能是财富的象征。
因为信用货币本身毫无价值,其购买力凭借的不过是政治权力而已。
并且其购买力大小,还要受到一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大小所影响,独立性程度越小,中央银行在是否继续印发货币时越处于被动,印发所受的约束越小,购买力的下降程度也就越快。
所以,这里对老百姓和投资者给出的建议是,将劳动果实尽可能地固化。
只持有少量保证日常生活开支和应急存款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货币型基金等资产,更多地持有财富。
那如何才能固化财富?“你的银行存折上的数额很大并不代表很富有,你花了的钱才代表那些钱真正属于你,你花的越多,你就越富有”。
财富是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财富以使用价值为代表。
也就是,固化财富的方式是将货币转换成使用价值或者以使用价值为支撑的权益类资产。
四、结语钱是流动的,其本身并不代表财富,尤其是如今信用货币时代,在无形与无影之中财富就可能被通货膨胀所掠夺。
柏拉图的一句话“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福祉是心灵的宁静感”。
但如今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人们在保有财富时的那种宁静感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持有货币的那种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懂得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如何固化自己的财富,守住自己的辛勤劳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1.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时寒冰.降息·通胀·保增长[Z].凤凰博客,20123.盖锐,孙晓娟.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胡海鸥,贾德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Zvi Bodie等.INWESTMENT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