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探究

□熊发礼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认为信用制度下货币购买力将会在长期内持续下降,长期持有货币将会给持有者带来巨大损失。并由此衍生出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资产的所有权问题争议来告诫读

者加强家庭理财的重要性。本文给出的理财方法是尽可能地将货币资产转换成使用价值以固化和守住自己辛勤

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关键词】信用货币制度;现金资产所有权;通货膨胀;固化财富

【作者单位】熊发礼,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一、信用货币制度的演进及特点

(一)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信用货币的产生。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劳动产品,人们便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如果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的直接动力,那么也可以说剩余产品的交换需求是货币产生的原始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货币的产生大体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当由黄金和白银固定充当一般价值形式时,就标志着货币的产生。直至1973年布雷德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贵金属充当货币职能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后1978年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黄金非货币化,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以政治权利保证纸币流通的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时代。

充当交换媒介的等价物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记账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方便了人们的交换需要,但货币的交割及保管、运输等依然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早在公元1023年中国北宋王朝时期曾经发行过纸币“交子”,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交换需要,也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终归由于人类认识的不足而没能将纸币延续。由于人们对交换便利的需要,纸币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得到广泛运用,这为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的便利性和优越性越来越突出,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一趋势将随着“网名变成网商”过程的发展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的分析,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取决于人们对于“便利”的选择。由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便利”属性,趋势将是不可逆的。

(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由上文得知信用货币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货币成为历史。那就有必要认识和总结一下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这里总结以下几点:第一,本身毫无价值,如果不考虑收藏价值,几乎毫无增值可能;第二,其流通属性由国家政治权力保证;第三,其购买力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第四,货币供给,尤其是基础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第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独立性程度直接影响货币的供给,进而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

二、现金资产所有权问题的提出

本文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界定现金资产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所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货币型基金及其它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等。下面以储户的银行存款为例来探讨现金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如果细想这个问题,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确。

从储户的角度来说,相应数量的货币是他们自愿存进银行账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出来,而且取出来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所以这些钱是储户的,这一点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怀疑。

从商业银行银行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一旦储户有了工资收入或者其他收入,首先是放在自己名下的银行账户里(现金发放薪水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账户余额一般会越来越多。即使是偶尔提取出去,但那些钱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新回到银行系统,甚至下次存进来的钱比上次还要多。所以,银行可能认为,储户暂时把钱取出来,就像是从银行借钱出来一样,是要还的,多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利息。当然,也有一部分取出来后不还了,比如领取养老金的客户,但他们取出去的最终还是会流进银行系统,只是不会定期增加而已;还有那些把资产转移到国外的储户,银行把他们视为信用不佳的客户,甚至可以对他们“借钱不还”的行为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查看商业银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会发现,储户的存款是银行资产最为主要的来源。如果说银行存款的所有权是银行的,谁又能说这样的解释没有理由呢?

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似乎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下面这个例子,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某人1981年将总额为人民币2,000元现金存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30年后(假如是2010年),这两千元依然是两千元,只是由于时间的不

·

24

·

同,同样是2,000元,其购买力相差巨大。如果以居民平均收入和人均储蓄额来计算,1981年的1元相当于2010年的255元。根据计算结果,此人这种“存钱”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是50.8万元(以2010年的人均储蓄计算,并且不考虑货币的收藏价值),损失率达到99.61%。这里要问的是:这个储户所损失的50.8万到哪去了?由于只是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并不是银行,所以不会是被银行提取了。分析之后的结论只能是:是政府通过铸币税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形式提取了。虽然用人均储蓄来比较1981年和2010年货币购买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准确,但并不能否认这个结论:政府是现金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三、问题的未来趋势及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储户的钱既是储户自己的,同时也是银行的,但更是财政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排斥关系。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似乎也是必然,这是由信用货币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投资者或者从家庭理财的角度而言,需要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是未来的通货膨胀会犹如之前的30年一样继续吗?如何才能让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变得只属于自己?

(一)“通货膨胀”本来涵义及未来趋势。一般的金融和经济类教科书这么描写到:“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通持续上涨……”。人们之所以认同这个定义,是因为这个定义很直观,好理解。但实际上,人们的想法可能过于复杂了。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了。“通货”指的是货币,“膨胀”则指的是在某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体积变大了,而在这里,则指的是货币变多了。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不过是通货膨胀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所谓通货膨胀指的就是市场上所流通的货币变多了,即货币供给变大了,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与否并不是其必要条件。但有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必然会表现出来吗?是否存在没有表现的通货膨胀?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通货膨胀的表现需要时间,如果暂时没有表现出来,那是时间未到。

所以,关心未来的通胀是否会和30年前一样这个问题,就转化为关心我国的货币供给问题了。国际上货币供给通常由各国的货币当局用M2来衡量。下面以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表12012年上半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与GDP对比

M

2(万亿美元)GDP(万亿美元)M

2

/GDP

中国14.563.574.08

美国9.9931.060.3211

注:美国经济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元/人民币比价为2012年6月29日中间价,即100美元=635.64元人民币。

由上表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美联储只能望其项背。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美元是世界硬通货,美联储发行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被海外经济主体持有,而海外美元对美国国内物价造成的冲击要小得多。即使在这种状态下,美元的贬值同样不可抑止,这一点可以从黄金的历史价格来说明。即使假设美元购买力不变,相对于美元的购买力,人民币购买力的长期下降趋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过去的十年,我国的房地产引领了物价的上涨,我们不知道的是未来会是什么资产引领物价的上涨,上涨的速度有多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又有多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我国物价水平将在长期内持续提高,很有可能会如过去的30年一样。

(二)应对建议。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未来人民币购买力的逐渐下降将是长期趋势。作为普通老百姓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以保持自己的财富得到保值或增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要从信用货币的特点入手。

自从货币产生之后,它似乎就有了神秘面纱,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接受着众多生灵的膜拜。当金属货币褪去,信用货币登上历史舞台,这种神秘作用依然没有发挥着巨大的魅力。但实际上,信用货币和贵金属货币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贵金属货币是财富的代表,而信用货币完全不是财富,充其量只能是财富的象征。因为信用货币本身毫无价值,其购买力凭借的不过是政治权力而已。并且其购买力大小,还要受到一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大小所影响,独立性程度越小,中央银行在是否继续印发货币时越处于被动,印发所受的约束越小,购买力的下降程度也就越快。

所以,这里对老百姓和投资者给出的建议是,将劳动果实尽可能地固化。只持有少量保证日常生活开支和应急存款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货币型基金等资产,更多地持有财富。那如何才能固化财富?“你的银行存折上的数额很大并不代表很富有,你花了的钱才代表那些钱真正属于你,你花的越多,你就越富有”。财富是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是:财富以使用价值为代表。也就是,固化财富的方式是将货币转换成使用价值或者以使用价值为支撑的权益类资产。

四、结语

钱是流动的,其本身并不代表财富,尤其是如今信用货币时代,在无形与无影之中财富就可能被通货膨胀所掠夺。柏拉图的一句话“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福祉是心灵的宁静感”。但如今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人们在保有财富时的那种宁静感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持有货币的那种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懂得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如何固化自己的财富,守住自己的辛勤劳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时寒冰.降息·通胀·保增长[Z].凤凰博客,2012

3.盖锐,孙晓娟.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胡海鸥,贾德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Zvi Bodie等.INWESTMENT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

3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