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色谱分离理论-塔板理论

合集下载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GC第二节 色谱理论基础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theory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两种色谱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一、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1.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半经验理论;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 (类似于蒸馏塔塔板上的平衡过程);塔板理论的假设:(1)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2)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3)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4)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n = L / H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222116545)()(./bR R W t Y t n ==•组分在t M 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

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3.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 n 越大(塔板高度 H 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2)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

(3)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 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塔板理论介绍课件

塔板理论介绍课件
02 塔板理论与动力学的结合:研究塔板过程中 的动力学性质和规律
03 塔板理论与化学工程的结合:研究塔板过程 中的化学反应和工程问题
04 塔板理论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利用计算机技 术模拟塔板过程,提高塔板效率和优化设计
塔板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塔板理论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塔板理论在生物技术领域的
用于优化反应器设计和提高 应用:用于优化生物反应器
塔板效率:衡量塔板数与分 离效果之间的关系
02
分离效果:塔板理论的主要 目标,衡量分离效果的好坏
01
塔板数:塔板理论的核心概 念,表了理想状态下的 传质过程,但实际传质过程可 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 度、压力、浓度等。
02
塔板理论仅考虑了传质过程, 而实际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影 响因素,如化学反应、热传递 等。
1
优化塔板高度:通 4
过优化塔板高度,
可以提高塔板效率,
降低操作难度
塔板效率:衡量塔
板分离效果的重要
2
指标,与塔板高度
密切相关
3
塔板高度与塔板效率
的关系:塔板高度越
高,塔板效率越高,
但过高的塔板高度可
能导致操作困难
塔板数与分离效果
03
04
塔板数与分离效果的关系: 塔板数越多,分离效果越好, 但塔板效率不一定越高
塔板理论的应用范围
化工领域:用于研究化学 反应和分离过程
环境工程领域:用于研究 污染物去除和净化过程
材料科学领域:用于研究 材料合成和性能优化过程
生物技术领域:用于研究 生物反应和生物分离过程
能源领域:用于研究能源 转化和储存过程
塔板高度与塔板效率
塔板高度:塔板理
论的核心概念,决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课件.ppt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课件.ppt
知识点: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情境六: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 任务四: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课程:仪器分析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Martin and Synge 1941) 1941年,Martin(马丁)、synge (辛格)等人建立 “塔板理论”模型,1952年提出的塔板理论将一根色谱 柱当作一个由许多塔板组成的精馏塔 。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的意义: 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性理论。它用热力学的观点定
量说明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移动的速率,解释了流出曲线的 形状,并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高低的参数。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塔板数(n)的计算公式为: H=L/n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有效塔板数(neff)的计算公式为:
H43;k k
2
• neff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通常用有效塔板数(neff)来评价柱的效能比
n 较符合实际。 eff 越大或Heff越小,则色谱柱的柱
效越高。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有关塔板理论的说明: (1)说明柱效时,必须注明该柱效是针对何种物质、 固定液种类及其含量、流动相种类及流速、操作条件等; (2)应定期对柱效进行评价,以防柱效下降、延长 柱寿命。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3)塔板理论描述了组分在柱内的分配平衡和分离 过程、导出流出曲线的数学模型、解释了流出曲线形状和 位置、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气相色谱仪塔板理论
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 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入理论塔板数作 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即色谱柱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相等 的水平塔板组成。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用H表示,称为塔板 高度,简称板高。

仪器分析小ppt塔板理论

仪器分析小ppt塔板理论

组分(K=1)的流出曲线图(柱子n=5)
当塔板数很大, 即分派平衡的次 数足够多时,流 出曲线就可用数 字的正态分布方 程描述
三、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式和柱效
塔板数n、保留时间、峰宽W和半峰宽的关系式
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 n=L/H 或 H=L/n
当色谱柱长L固定时,n 值越大,或H值越小,柱效 率越高,分离能力越强(峰变宽的程度小,并非 峰间距)。n 和H可以等效地用来描述柱效率
3.组分随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后,就在两相间进行 分配。并假定在每一小段内组分可以很快地在两 相中达到分配平衡,这样一个小段称作一个理论 塔板(theoretical plate)。
4.一个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theoretical plate height)H。
5.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分配系数K小的组分,先离 开蒸馏塔,分配系数K大的组分后离开蒸馏塔。
谢谢观赏
色谱流出曲线 (3)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式和
柱效 (4)塔板理论的局限性
一、塔板理论的分馏塔模型
1.1952年,马丁(Martin)和欣革(Synge) 最早提出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2.将色谱柱比作蒸馏塔,把一根连续的色谱柱 设想成由许多小段组成。在每一小段内,一部 分空间为固定相占据,另一部分空间充满流动 相(板体积)。
上式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 配。
则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四、塔板理论的局限性
1.在气相色谱中,忽略分子轴向扩散。 2.流动相的运动是跳跃式的、不连续的假设显然
违背了实际色谱过程。 3.实际色谱过程难于达到真正的平衡状态。 4.分配系数与浓度无关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成立。

GC-塔板理论 3

GC-塔板理论 3
溶质在气液两相的分配方式符合于数学上的 “二项式分配”。从二项式分配可以导出流出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
13
(四)流出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2 1 V) n(1V e 2
R
C
w n VR 2VR
式中
峰极大点出现时通入色谱柱中载气的体积; V —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保留体 积。
14
C — 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样品的浓度; n — 理论塔板数 ; W — 溶质的质量; VR — 溶剂的保留体积,即从进样到色谱
1 Sample
2
0
解:
5 (tm)
' R
45 49
mm
t 2 45 5 2 neff 1 16( ) 16 ( ) 1024 w1 5 ' tR 2 49 5 2 neff 2 16( ) 16 ( ) 1239 w2 5
22
分离度 (Resolution) (R)
假设k k k ',w1 w2 w
' 1 ' 2
tR 2 由式n 16( ) 导出 w
1 n 1 w 4 tR
25
(2)分离度、柱效和容量因子(分配比)间的关 系
R
(tR2 tR1 ) W
' ' t R 2 t R1 ( ) ' ' ' ' n (k 2 k1 ) n tM tM n (t R 2 t R1 ) R ' ' tR 4 (1 k ) 4 4 (t R t M ) tM ' ' ' n (t R 2 t R1 ) tR2 R ' ' 4 tR2 (t R t M )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内部 有许多假想的塔板,每一小段相当于 一层塔板,塔板内空间一部分被固定 相占据,另一部分被流动相占据。待 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 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 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 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二、塔板理论的假设和流出曲线
• • • • • 每一塔板内,组分可瞬间在两相中达分配平 衡。 流动相进入色谱柱是间歇式的,每次进入一 个板体积。 试样开始都加在0号板上。 纵向扩散忽略不计。 组分的K在每块板上都相同,与组分的浓度相 关。
• 当塔板数足够 多时,色谱流 出曲线可用高 斯(Gaussian) 分布表示:
wb
四、理论塔板数与塔板高度
• 柱效可用理论塔板数 n 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n(
tR

)
2
• 根据Wh/2 = 2.354 ,W = 4 ,由上式还可以推 出: tR 2 n 5.54( ) Wh / 2
tR 2 n 16( ) W
四、理论塔板数与塔板高度
• 柱效通常用单位柱长的理论塔板数来表达,即每米的理论 塔板数(n/L)。柱效也可以用相当于一个理论塔板高度 表示,即一个理论塔板所占据的柱长,以毫米(mm)为 单位,公式如下:
Cmax
C0 2
图中色谱峰峰高(h)即浓度极大值 。
三、峰高及峰宽度
•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 标准偏差():即色谱峰曲 线拐点处宽度的一半 。 ② 半峰宽(Wh/2):色谱峰高一 半处的宽度 Wh/2 =2.354 。 ③ 峰底宽(Wb):从峰两边的拐 点作切线与基线相交部分的 宽度, Wb=4 。
③ 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 配系数 K 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 离。 ④ 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 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 途径。

塔板理论、速率方程

塔板理论、速率方程
荷兰学者Van Deemter特等人于1956年提出的
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
结合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
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各因素
内容:填充柱的柱效受分子扩散、传质阻力、 载气流速等因素的控制
H 2d p 2Dg u
2 2 0.01k 2 d p d 2 k f u 2 1 k 2 d g 3 (1 k ) DL
塔板理论有利于我们形象地理解色谱的分离过程;
导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它符合高斯分布,与实验现 象相吻合;
导出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作为柱效的评价指标;
塔板理论的局限:
定性地给出了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影
响因素;
不能解释流速对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四个假设与实际不相符合;
三、速率方程
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
的指标。
二、塔板理论
Martin and Synge receiving the 1952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的假设:
(1)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可以瞬时完成。这样达到分
配平衡的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的,而是脉动(间歇) 过程,每次进气为一个板体积; (3)试样开始时都加在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在相邻 两塔板间没有纵向扩散;
一、色谱分离基本参数
滞留因子
流动相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 cm· s-1,由于固定相对组分 的保留作用,组分在柱内的线速度us将小于u,两速度之比 称为滞留因子Rs
Rs us / u
Rs也可用质量分数ω表示
mM 1 1 Rs m mS mM 1 S 1 k mM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浓度分配比k:
k = a/c
a:平衡时每毫升固定相所含组分 c:平衡时每毫升流动相所含组分量
2、柱内各处H为常数
设色谱柱长为L,则柱内相当的塔板数(n)为: n=L/H
3、 流动相在柱内每个塔板上跳动的次数为:
V/Hqw
V: 通过色谱柱的流动相的体积
q:柱内的横截面积
w:在柱的横截面积中流动相所占的截面积分数
4、 流动相不可压缩
5、塔板编号为依次为0, 1, 2, 3…..n, 总塔板数为 n+1,由于n很大,故n+1近似与n相等; 6、全部样品在开始洗提时都在第一个塔板也就 是第0号塔板上;
7、物质的分配系数不随其浓度变化,即在确定 的温度下k为常数;
二、基本关系式——色谱流出曲线方程的推导
设样品全部施加在第0号塔板上。在此,我们要计算当流动相 通过体积V之后,于第n号塔板上发现某个样品分子的概率。 在塔板上,考虑某一个分子出现在流动相内的概率(Pm), 应等于在该塔板上流动相中物质分子的个数与整个塔板上物 质分子个数之比。由于分子个数与浓度成正比,故有
n
r-n次出现在固定相内的概率为:
r n r n k ' n Pm 1 Pm 1 k '
(若干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 的乘积)
要完成 r次跳动有多种方式,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在r个球中, 拣出n个球有多种方法,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其组合方式为:
故该分子经过r次(r≥n)次跳动后,于第n号踏板上 出现的概率为:
九、塔板理论的优缺点
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理论,它初步揭示了色谱
分离过程。其意义在于
塔板理论简单、易懂,能说明一定问题; 可以推导出色谱图流出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高斯 峰分布与色谱流出曲线基本相符; 利用表达式可表征色谱柱分离能力,计算理论塔

色谱塔板理论

色谱塔板理论
2013-11-22
• 1、已知某组分峰的峰底宽为40s,保留时间为400s,则此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 C ) • A、10 B、160 C、1600 D、16000 • 2、已知某组分经色谱柱分离所得峰的峰底宽为40s,保留 时间为400s,而色谱柱长为1.00m,则此色谱柱的理论塔 板高度为(A ) • A、0.0625mm B、0.625mm • C、0.0625m D、0.625m • 3、柱效率用理论塔板高度(h)和理论塔板数(n)表示 ,柱效率越高,则(A) • A、n越大,h越小。B、n越小,h越大
距离)。从公式可以看出,在tR 一定时,如 果色谱峰很窄,则说明n越大,H越小,柱效 能越高。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tM,在死时间内不参与
分配!
2013-11-22
2. 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需引入有效塔
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tR 2 tR 2 n理 5.54( ) 16( ) Y1/ 2 Y
2013-11-22
为简单起见,设色谱柱由5块塔板(n=5,n 为柱子的塔板数)组成,并以r表示塔板编号 ,r=1,2…,n-l;某组分的分配比k=1.
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分
的分布见下表。
4
5
简单地认为:在每一块塔板上,溶
质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
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板的方式向前移
n有效
' ' tR 2 tR 2 5.54( ) 16( ) Y1/ 2 Y
H 有效
2013-11-22
L n有效
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性理论。它用热力学的观点定量说
明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移动的速率,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

高效液相色谱塔板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塔板理论

1.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塔板理论是Martin和Synger首先提出的色谱热力学平衡理论。

它把色谱柱看作分馏塔,把组分在色谱柱内的分离过程看成在分馏塔中的分馏过程,即组分在塔板间隔内的分配平衡过程。

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完全服从分配定律,并很快达到分配平衡。

2)样品加在第0号塔板上,样品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可以忽略。

3)流动相在色谱柱内间歇式流动,每次进入一个塔板体积。

4)在所有塔板上分配系数相等,与组分的量无关。

虽然以上假设与实际色谱过程不符,如色谱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很难达到分配平衡;组分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塔板理论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大点的位置,能够评价色谱柱柱效。

2.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及定量参数(峰高h和峰面积A)根据塔板理论,流出曲线可用下述正态分布方程来描述;C=e 或C=e由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可知;当t=tR时,浓度C有极大值,Cmax=.Cmax就是色谱峰的峰高。

因此上式说明;①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即σ一定),峰高h与组分的量C0(进样量)成正比,所以正常峰的峰高可用于定量分析。

②当进样量一定时,σ越小(柱效越高),峰高越高,因此提高柱效能提高HPLC分析的灵敏度。

由曲线方程对V(0~∞)求积分,即得出色谱峰面积A=×σ×Cmax =C0。

可见A相当于组分进样量C0,因此是常用的定量参数。

把Cmax=h和Wh/2=2.355σ代入上式,即得A=1.064×Wh/2×h,此为正常峰的峰面积计算公式。

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1.液相色谱速率方程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人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并把影响塔板理论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它把色谱过程看作一个动态非平衡过程,研究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峰展宽(即柱效)的影响。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图、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

快速导航目录∙简介∙基本假设∙结论1塔板理论马丁(Martin)和欣革(Synge)最早提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比作蒸馏塔,把一根连续的色谱柱设想成由许多小段组成。

在每一小段内,一部分空间为固定相占据,另一部分空间充满流动相。

组分随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后,就在两相间进行分配。

并假定在每一小段内组分可以很快地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这样一个小段称作一个理论塔板(theoretical plate),一个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theoretical plate height)H。

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离开蒸馏塔,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后离开蒸馏塔。

由于色谱柱内的塔板数相当多,因此即使组分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异,仍然可以获得好的分离效果。

根据塔板理论,待分离组分流出色谱柱时的浓度沿时间呈现二项式分布,当色谱柱的塔板数很高的时候,二项式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则流出曲线上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_t=c_0/(σ*√(2π))*e^(-(t-t_R)^2/(2*σ^2))这一方程称作流出曲线方程,式中c_t为t时刻的组分浓度;c_0为组分总浓度,即峰面积;σ为半峰宽,即正态分布的标准差;t_R为组分的保留时间。

根据流出曲线方程人们定义色谱柱的理论塔板高度为单位柱长度的色谱峰方差:H=\frac{\sigma^2}理论塔板高度越低,在单位长度色谱柱中就有越高的塔板数,则分离效分配示意图果就越好。

决定理论塔板高度的因素有:固定相的材质、色谱柱的均匀程度、流动相的理化性质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

课件3-色谱分离理论-塔板理论

课件3-色谱分离理论-塔板理论

色谱经典理论之塔板理论塔板高度 \ 理论塔板数
色谱理论-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将连续的色谱柱设想成若干小段,
每一段均由固定相和流动相填充,
组分在其内迅速达到分配平衡。

每段称作一个理论塔板;
其长度称理论塔板高度。

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 色谱柱内径一致、填充均匀;
◆ 组分在每个塔板的分配系数不变;瞬间可达平衡;
◆ 纵向分子扩散可忽略;
溶质分布平衡与迁移过程
塔板理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R
V V V V M e N c R
R N 2
22
12⎪⎪⎭
⎫ ⎝⎛--⎪⎭
⎫ ⎝⎛=πR
V M N c ⋅⎪⎭⎫ ⎝⎛=2
12max
π任意时刻流出色谱柱的组分的浓度值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
Ø 理论塔板高度(H)
N
L H =
Ø
理论塔板数(N )
2
2
2
154516⎪⎪⎭

⎝⎛=⎪⎪⎭⎫ ⎝⎛=W t W t N R b R .
有效理论塔板数
2
2
2
154516⎪⎪⎭

⎝⎛=⎪⎪⎭⎫ ⎝⎛=W t W t N R b R ef
'.'2
1⎪

⎫ ⎝⎛+=k k N N eff
'
''R R R M R t t t t t k -=
=。

色谱塔板理论示意图

色谱塔板理论示意图

2012-10-18
2
又加入1体积 淋洗液
0级塔板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o oo oo ooxx ooxx ooxx ooxx xx xx xx xx
ox ox ox 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 ox ox ox
1级塔板
2级塔板
o o o o o x o x o x o x x x x x o o o o o x o x o x o x x x x x
0级塔板
oooo oooo oooo oooo
xxxx xxxx xxxx xxx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0级塔板
1级塔板
样品
加 入 样 品 ,样 品 进 入 第 0 级 塔 板
假设分配系数k=1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xox
O:样品固相分布 X:样品液相分布
第0级塔板
1
加入1体积 淋洗液 原0级溶液中样品被冲到1级,固 相的样品留在原地。然后各相恢 复平衡。
2012-10-18
继续加人淋洗 液后,第0级样 品溶液,被顶 出到第1级。第 1级样品溶液继 续被顶到第2级 ,然后各相恢 复平衡。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理,随着继续加 入淋洗溶液,样品 会逐渐从第0级,慢 慢洗脱下来。
制作人:李源淼 2012.10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塔板理论》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塔板理论》
第六页,共七页。
内容总结
塔板模型:将一根色谱柱视为一个精馏塔,即色谱柱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相等的水平塔板组成。每一块 塔板的高度用H表示,称为塔板高度。对一根长为L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数n称为理论塔板数。当溶质在 柱中的平衡次数,即理论塔板数n大于50时,可得到基本对称的峰形曲线。当试样进入色谱柱后,只要各组分 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有微小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后,仍可获得良好的分离。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 板高度。THAN YOU
n=L/H
第二页,共七页。
塔板理论要点
✓ 当溶质在柱中的平衡次数,即理论塔板数n大于50时,可得到基本对称的峰形曲线。
✓ 当试样进入色谱柱后,只要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有微小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后,仍可获得 良好的分离。
✓ n与半峰宽度及峰底宽的关系式为:
第三页,共七页。
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论塔板数。
✓ 常用有效塔板数n有效表示柱效:
第四页,共七页。
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例题1: 在柱长为2m的5%的阿皮松柱、柱温为1000C,的色谱条件下,,,求理论塔板数。
解(1):
解(2):
第五页,共七页。
谢谢
THAN YOU
塔板模型:将一根色谱柱视 为一个精馏塔,即色谱柱是由一 系列连续的、相等的水平塔板组 成。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用H表示,
称为塔板高度。
第一页,共七页。
塔板理论假设: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 板的方式向前转移。对一根长为L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数n称为理论塔板数。
第七页,共七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经典理论之塔板理论塔板高度 \ 理论塔板数
色谱理论-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将连续的色谱柱设想成若干小段,
每一段均由固定相和流动相填充,
组分在其内迅速达到分配平衡。

每段称作一个理论塔板;
其长度称理论塔板高度。

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 色谱柱内径一致、填充均匀;
◆ 组分在每个塔板的分配系数不变;瞬间可达平衡;
◆ 纵向分子扩散可忽略;
溶质分布平衡与迁移过程
塔板理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R
V V V V M e N c R
R N 2
22
12⎪⎪⎭
⎫ ⎝⎛--⎪⎭
⎫ ⎝⎛=πR
V M N c ⋅⎪⎭⎫ ⎝⎛=2
12max
π任意时刻流出色谱柱的组分的浓度值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
Ø 理论塔板高度(H)
N
L H =
Ø
理论塔板数(N )
2
2
2
154516⎪⎪⎭

⎝⎛=⎪⎪⎭⎫ ⎝⎛=W t W t N R b R .
有效理论塔板数
2
2
2
154516⎪⎪⎭

⎝⎛=⎪⎪⎭⎫ ⎝⎛=W t W t N R b R ef
'.'2
1⎪

⎫ ⎝⎛+=k k N N eff
'
''R R R M R t t t t t k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