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理论1

合集下载

第一章国际传播总论

第一章国际传播总论

国际传播定义—— 主要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即国际媒体)并 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 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 这一概念由我国提出,主要指通过中国自主 创办的或与境外人士合作的报纸、刊物、广 播、电视等媒体,以境外人士为主要传播对 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新 闻传播活动。


实际上是西方国家过度强调自由竞争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这些商业化整合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国际 媒体之间的联合和兼并; 2.这些国际性媒体集团都是跨行业经营,以 一种媒体为主业,兼营其他媒体产业和多种 文化产业。

国际传播:现状
主体复杂化 方式多样化 规模扩大化 功能多元化
国际传播实务
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国际传播学理论框架中的重点内 容。 本课程与大学生的传播沟通能力、实践操作 能力培养有密切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际 传播能力,练就大学生的国际思维模式,增 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际传播学基本理论,国际 传播的实务操作以及国际传播的具体技巧, 同时涉猎我国外语媒体的状况、效果和发展 方向等等。

第一章 国际传播总论
第一节 关于国际传播 思考——你认为国际传播涉及哪些领域?

政治学 经济学 文化研究 新闻学 传播学 传播技术……

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是个多义词: 1、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 2、个人活动 3、商业活动 4、文化活动


新华网平壤10月 10日电 (记者钱 彤 姚西蒙赵展) 今天是朝鲜劳动 党建党65周年纪 念日。平壤金日 成广场上,红旗 招展,乐声激昂, 10万多名各界群 众手持粉红色花 束,组成花的海 洋。为庆祝朝鲜 劳动党建党65周 年,一场盛大的 阅兵式即将举行。

《国际传播》课件

《国际传播》课件

国际传播的现状及面临 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传 播面临着信息过载、文化冲 突、语言障碍等问题。了解 和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二、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
1
意识形态、媒介和技术的互动
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意识形态、媒介和技术的互动。这些方面相互影响, 塑造了国际传播的形态。
2
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差异是国际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同时提倡文化认 同,有助于有效传播信息。
四、国际传播的实践案例分析
IBM的国际传播策略
以IBM为例,我们将分析他们在国际市场的传播策略,包括定位、品牌建设和跨文化沟通等 方面,并总结成功经验。
阿里巴巴的跨文化传播
我们还将研究阿里巴巴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打破文化壁垒,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 功。
新浪微博的国际化尝试
最后,我们将探讨新浪微博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努力,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传播效果与传播过程
国际传播的关键是传达信息并产生效果。了解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优化传 播策略和提高传播效果。
三、国际传播的主要机构
国际传播的国家机构
各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传播机构,如全球传播 局、文化交流中心,以促进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
国际传播的民间机构
诸如非政府组织、国际媒体公司等民间机构也发挥 着重要作用,推动国际传播的发展和合作。
五、国际传播的未来趋势
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国际传播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为信 息传递和理解带来新的机遇。
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协调与平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和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将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 要议题。

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综述

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综述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综 述
国际传播体系
• 各国的媒体体系、各国政治和政府之间的 关系 • 涉及各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
几种理论:
• • • • • •
1、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2、哈希顿的五种理论 3、阿特休尔三个世界 4、卡尔· 诺登斯特伦五种范式 5、丹尼斯· 麦奎尔民主参与理论 6、罗伯特· 皮卡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 The Tudors and Stuar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ess belonged to the office of king and therefore was obligated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y. Only by special permission wa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press permitted, and this permission could be withdraw any time the obligation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ies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ishonored. Publishing was thus a sort of agreement between power source and publisher, in which the former granted a monopoly right and the latter gave support. But the power source kept the right to set and change policy, the right to license, and in some cases the right to censor.

第七章 国际传播的受众

第七章  国际传播的受众

A、突发性政治事件 B、突发性军事事件 C、突发性外交事件 D、突发性经济事件 E、突发性文化事件 F、突发性灾难事件

2、特殊情况下的受众特征 A态度形成的层次性 B对信息的敏感性 C对权威信息的渴求

3、特殊情况下的传播对策 A、及时传播 B、准确传播 C、权威性传播 D、针对性传播


(三)一般情况下的受众分析 三个目的 1、改变受众态度 2、形成有利舆论 3、产生预期行为

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影响受众态度、影响舆论进而影响 受众行为; 2、直接对受众的行为施加影响

(四)特殊情况下的受众分析 1、特殊情况的分类 (1)对当事者有利的事件 (2)对当事者有害的事件 前者较少,只需要加强传播就行;而后者 较多,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第七章 国际传播的受众
国际传播受众的特点 国际传播受众的分类 国际传播受众分析
一、国际传播受众的特点 (一)广泛性 国际传播面临的传播环境比国内传播有很 大不同: 1、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不同 2、语言不同 3、媒体使用不同

(二)复杂性 仅以我国的对外传播为例。 我国对外传播既有海外华人,也有各个国 家的受众,各个受众的接受习惯存在比较 大的差异。

(三)多样性 1、国际传播的受众多样:既有一般公众, 也有各国政府 2、各国的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多样性 3、受众的接收心理多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国际传播受众的分类 (一)根据受众对传播者的重要程度分: 重点受众、次重点受众、一般受众


(二)根据受众对传播者的态度分类:顺 意受众、逆意受众、中立受众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

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概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有着许多新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以探讨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点1. 文化自信的凸显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凸显。

我国传媒产品和传播渠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我国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 多元话语的融合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形式,而是融合了多元的传播方式和媒体评台。

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国际社交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相互交织,形成了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3. 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

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通过国际传播宣传国家对外政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

4. 制度优势的展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将我国的制度优势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成功经验被积极宣传和展示,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思考。

5. 全球视野的拓展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积极拓展了全球视野,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国际化视角。

我国传媒加大了对国际事务的报道力度,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认识我国。

6. 共生共荣的倡导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倡导共生共荣的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通过国际传播,传递我国对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7. 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

我国积极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政策动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理解。

8. 文化输出的创新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文化输出模式,注重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国际传播》课程标准

《国际传播》课程标准

《国际传播》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国际传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传播现象,并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有效传播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 深入理解国际传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分析国际传播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多方面影响。

4. 培养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有效传播的实践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国际传播基础定义、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国际传播的主要特征和战略。

2. 国际传播理论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理论等。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3. 国际传播方法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方法等。

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技巧。

4. 国际传播的影响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国际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议题。

5. 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实战模拟与策略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系统介绍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国际传播现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运用实际案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地考察:如有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国际媒体机构,增强实践经验。

五、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参与度。

2. 小组项目和报告:检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材料与资源1. 教材:《国际传播学:理论、历史与实践》等。

2. 参考书籍:《全球传播: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传播》等。

3. 学术期刊和网站: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

七、课程特色与亮点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不仅涵盖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现象,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 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专注于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和策略。

通过《国际传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传播学教程

国际传播学教程

国际传播学教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国企业和跨国组织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传播不仅涉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沟通,还涉及跨国界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交锋。

因此,对于今天的传播专业人士来说,了解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国际传播学教程,为想要学习这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国际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通常是国际传播学的第一门课程,介绍国际传播的历史、理论、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学生将学习全球媒体系统、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中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此课程还会讨论跨国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以及国际组织在这个领域的角色。

这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国际传播的基础知识,为之后高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学课程主要关注跨国新闻的采集、编辑、报道和传播。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政治压力,以及如何在全球性新闻网络中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

此课程还会介绍现代新闻制作者如何使用数字技术和新闻媒介来进行跨文化传播。

对于想要成为跨国新闻从业者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3. 国际公共关系国际公共关系指企业、政府、组织等跨国机构如何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与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这门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和实施跨国公共关系策略,借助公共关系工具和媒介推动企业和组织的跨文化交流。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推广规则和法律。

4.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交融。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在跨越不同文化边界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课程重点讨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如语言、宗教、价值观和传统。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学和交际技巧,以及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文化挑战,还要考虑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进入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策略。

北外icc课程设置

北外icc课程设置

北外icc课程设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ICC)是中国最早的国际传播学院之一,其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以下是北外ICC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1. 国际传播理论
该课程介绍国际传播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2. 跨文化沟通
该课程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包括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文化冲突与解决等内容。

3. 国际新闻报道
该课程介绍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流程和方法,探索国际新闻报道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 国际公共关系
该课程介绍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原则和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5. 国际广告与营销
该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广告和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品牌管理、市场调研、广告策略和营销手段等内容。

6.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该课程介绍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国
际组织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和作用,探讨全球治理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以上是北外ICC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具备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国际公共关系、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十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考点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

其基本主体是国家,还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活跃在国际事务领域中的个人。

2.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和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2)从事跨国界传播主体多元化。

(3)多样化的个人媒介或群体媒介日益活跃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

(4)“地球村”意识的形成以及全球性问题受到重视。

(5)全球传播依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摩擦、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3.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1)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使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经济关系得到加强。

(2)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缘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

(3)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比重增大,异文化之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日常化。

考点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1)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论战。

(2)论战的三个阶段(见表1-10-1)表1-10-1论战的三个阶段考点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大部分国际新闻,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 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 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 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 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 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17
就最终的理论实践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拉美的学者发现,发展传播学所强调 的西方对欠发达国家的大众传媒建设提供援助,实际上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从发展 传播理论项目中获益的并不是发展中世界的人,而是打着现代化和发展旗号扩张到第三世界、 为其媒介产品寻找到新消费者的西方媒体和传媒公司。譬如,当第三世界国家出于国家发展 与社会转型的目的引入西方电视时,其结果往往是电视很快成为上演好莱坞节目的娱乐媒体 而不是成为提高教育和发展的媒体——娱乐(或广告)超过了启蒙。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阿 芒·马特拉在考察了卫星电视时代拉丁美洲国家的跨国传播实践后就指出,新的信息传播技 术的应用并非通向文化商品的民主化途径,而是强化了隔离政策,巩固了等级制度,使过去 的垂直结构的权力概念借助传播网络变得更加复杂。
18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
19
政治经济学范式是指从政治、经济即权力和资本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及 其研究方法。它被定义为并聚焦于对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的研究上。政治经济学范 式源于19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的学理依据是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即:一个拥有社会物质生产手段的阶级或集团同时支配着社会精神生产的 手段。具体到传播学领域,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将信息传播现象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历 史、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
7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跨文化与国际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交流的增加,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进行国际传播。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1.文化差异理论文化差异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在国际传播中造成误解、冲突和障碍。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关键。

2.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着重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文化冲突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深入了解文化差异来减少和解决文化冲突。

3.跨文化沟通理论跨文化沟通理论研究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语言、非语言和言语风格等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非语言符号的解读和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等。

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尊重文化差异、提高自我意识和文化敏感度等。

4.文化影响力理论文化影响力理论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

文化影响力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即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文化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

群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研究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跨文化与国际传播。

5.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融和文化融合现象。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更加容易和快速。

6.全球化与媒介理论全球化与媒介理论研究全球化对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影响。

全球化使国际传播更加容易和普遍。

第十三四五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三四五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一)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二)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二、“新世界秩序”论争: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答:国际传播就是超越国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这种传播活动古已有之,适用范围广,例如各国元首的出访、外交家的斡旋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可以归入国际传播的范畴。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

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1)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

(2)超国家组织,如欧盟。

(3)同盟或地区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4)非政府国际组织或者跨国运动,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邮政联盟等。

国际传播概论:理论与思考

国际传播概论:理论与思考

精彩摘录
国际传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 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国际传播的复杂体系。
精彩摘录
国际传播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境,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媒 介垄断等等。这些挑战和困境制约着国际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 策略和方法来解决。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国际传播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之间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信息 交流与传播活动。
精彩摘录
国际传播具有跨越时空、覆盖全球的特点,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手段。
精彩摘录
国际传播的核心是信息传播,而信息的本质在于流动和共享。因此,国际传 播不仅是国家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全球化和信 息化的重要力量。
精彩摘录
在国际传播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和传播目标选择合适的媒介和传播策略。
精彩摘录
在国际传播中,跨文化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于信息 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尊重文化差异,采用跨文化传播策略,提高信 息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目录分析
在实践案例部分,作者列举了许多具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案例,包括国际新闻 报道、国际广告、国际公关、国际网络传播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际传播 的实践应用。在主要挑战部分,作者分析了文化差异、信息泛滥、媒体偏见等对 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 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国际传播概论:理论与思考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国际传播的12种理论明晰

国际传播的12种理论明晰

• Implied belief: prosperity will accrue to two subordinate zones as they become more pro-capitalist and expand their markets to include the core nations.
the potential for readers to generate their own meanings
communication is an instrument of control by ruling class
传播政治经济研究
• The class which has the means of materials production has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over the means of mental production so that, thereb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idea of those who lack the means of mental production are subject to it …Insofar, therefore, as they rule as a class and determine the extent and compass of an epoch, it is self-evident that they…among other things…regulate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dea of their age; thus their ideas are the ruling ideas of the epoch.

国际传播理论1

国际传播理论1

[摘要]本文是关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姐妹篇之二。

在姊妹篇之一中,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对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将考察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课题,尤其指出发展本土化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调适理论;传播网络在有关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姊妹篇之一中,我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即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我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进入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 /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传播学教程第十三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一)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二)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二、“新世界秩序”论争: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答:国际传播就是超越国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这种传播活动古已有之,适用范围广,例如各国元首的出访、外交家的斡旋以及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可以归入国际传播的范畴。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

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1)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等。

(2)超国家机构,如欧盟。

(3)同盟或地区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前华沙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4)跨国组织或运动,例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邮政联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是关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姐妹篇之二。

在姊妹篇之一中,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对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将考察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课题,尤其指出发展本土化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调适理论;传播网络在有关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姊妹篇之一中,我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以及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即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进行了考察。

在本文中,我将对有关调适(accommodation)、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以及进入新文化的适应/调整(acculturation /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我将考察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课题,并着重强调发展中国本土理论。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关于调整与适应的理论。

侧重调整或适应的理论理论研究者们的另一个目标着重于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们如何相互调整或相互适应。

与此相关的有三种理论:(1)传播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Gallois等,1995,2005),(2)跨文化调整理论(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Ellingsworth,1988),(3)共文化理论(co-cultural theory ,Orbe,1998b;Orbe和Spellers,2005)。

传播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传播适应理论(CAT)源于Giles关于口音灵动性问题的研究,言语适应理论(SAT;Giles和Smith,1979)是其雏形。

言语适应理论(SAT)认为在与他/她人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语言策略以博取赞同或显示个性。

出于这些动机,说话者使用的策略主要是言语同化与言语异化;这些“语言手段”分别用来缩小或拉大传播的距离。

Giles等人(1987)拓展了言语适应理论(SAT)的适用范围,并重新定名为传播适应理论(CAT)。

Coupland等(1988)将传播适应理论(CAT)应用于研究不同辈分的人之间的传播,并对原理论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基于侧重/聚焦对方将说话者的策略概念化,同时加入了对方对说话者行为的理解/解释)。

Gallois等人(1988)将Coupland等人(1988)的理论模式运用到跨文化传播上,加入民族语言身份理论(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 ,即ELIT;Giles和Johnson,1987)的一些推测,同时强调了跨文化传播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力。

Gallois等人(1995)改进了1988年的理论版本,在适应过程中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及跨文化差异。

Gallois等人(2005)又对1995年的理论版本进行了更新。

传播适应理论(CAT)从传播活动的“社会历史境况”研究起(Gallois等,1995),这部分理论包括相互接触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接触的社会规范(在传播适应理论中,跨文化传播被归入跨群体传播的一类)。

1995年的版本还吸纳了文化差异性理论。

传播适应理论(CAT)的第二部分是有关传播者的“适应倾向”,即传播者视交往的外群体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或是二者相结合的传播倾向(Gallois等,1995)。

“适应倾向”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个人因素(如社会角色与个人身份),(2)跨群体因素(反映传播者对外群体倾向的因素,如可察觉的内群体的活力),(3)“初衷”(比如察觉潜在冲突,持久的决心去适应其他的群体)。

群体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播者视交往为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的倾向(Gallois等,1995)。

同样,如果主流群体的成员觉得自己的社会身份不够稳固并感受到外来群体的威胁时,他们会消极地看待非主流群体成员对主流群体的辐合现象。

而那些依赖所在的群体,并与群体保持团结一致的人们,则往往以群体间的形式来看待交往,同时强调自身群体的语言标识。

传播适应理论(CAT)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现场情形”("immediate situation" ,Gallois等,1995),它包括五个方面:(1)“社会心理状态”(如当时传播者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的倾向),(2)“传播的目的与注重对方”(如传播动机、交谈需要、关系需要),(3)“社会语言策略”(如近似语策略,语篇控制策略),(4)“行为与技巧”(如语言、口音、话题),(5)“标记与归因”。

“现场情形”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传播适应理论(CAT)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评价与将来意图” (Gallois等,1995)。

这种提法以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传播对象的行为的感受为焦点。

比如说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传播对象的辐合行为会被视为怀有“善意”而得到积极正面的评价。

当传播者视传播对象为群体的典型成员并有正面评价,他们将来就会更乐于与传播对象及其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交流传播。

Gallois等(2005)的理论模型基本建立在1995年版本的基础上,不过减少了命题的数量(从1995年的17个减少到2005年的11个)。

这使得该理论适用于所有形式的跨群体传播,并更易于开发出经得起检验的假说。

他们指出,不同群体的成员在进行交流时会发生一些意外,这可以随时将群体传播自然地转化为人际传播。

这样,传播者将“初衷”转化为“将来意图”的过程就难以把握了。

跨文化调整理论(Intercultural Adaptation)Ellingsworth(1983)首先假设,所有传播活动都含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差异。

他从而认为,解释跨文化传播应该从解释人际传播开始,且必须考虑文化因素。

Ellingsworth(1983)的理论意在解释传播者在“有目的的传播”中是如何进行调整以互相适应的。

他归纳出八条“规律”(即“传播者互相影响形成的动态关系”,第201页),譬如“对传播风格的调整适应不同,会引发文化理念差异”以及“环境对传播双方的有利程度不同,调整行为所带来的压力也不同”(第202页)。

Ellingsworth(1983)认为,功能性地调整传播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公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非功能性调整传播会引起文化差异并延缓任务的完成。

当传播者们必须互相合作时,调整传播过程中公平就实现了。

运用一些说服策略有利于调整传播。

当环境对传播的一方有利,或传播的一方势力较强,则另一方就会感到调整的压力。

传播者的调整性行为越多,其文化理念的变化越大。

Ellingsworth(1988)更新了该理论,增添了一些规律与命题的讨论,但总体理论未作大的调整。

共文化理论(Co-Cultural Theory)Orbe(1998a,1998b)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共文化理论(Orbe and Spellers [2005]总结了该理论并讨论了该理论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共文化理论建立在缄默群体理论(比如说社会阶层的分化使一些群体有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的特权;Ardener,1975;Kramarae,1981)和视角理论(比如说特定的社会地位会使人们以某种主观的方式观察世界;Smith,1987)的基础上。

共文化理论将非白色人种、女性、残障人、同性恋者以及那些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群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且研究对象仍不限于此。

Orbe(1998b)指出,“大体上说,共文化传播是指未充分代表的(underrepresented)群体成员与主流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播活动”(第3页)。

共文化理论的主旨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共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主流社会结构中和企图使他们缄默的人协商”(第4页)。

共文化理论有两个前提:(1)共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主流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2)当面对“压抑的主流社会结构”时,共文化群体的成员可以凭借一定的传播方式来获取成功。

Orbe(1998b)认为,共文化群体成员与主流群体成员进行交流传播一般出于三种目的:(1)同化(比如成为主流文化的一份子),(2)适应(比如尝试让主流群体成员接受共文化群体成员),(3)分离(比如拒绝与主流群体成员结合的可能)。

其他一些影响共文化群体成员进行传播的因素包括“经验领域”(如过去的经历)、“能力”(如个人从事不同活动的能力)、“情境”(如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与主流群体成员进行传播)、“预想的代价与补偿”(如一定行为做法的利弊)以及“传播方式”(即攻击性的、自信的或不自信的传播)。

Orbe(1998a,1998b)将共文化群体成员在与主流群体成员进行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运用的一些做法(比如边缘群体的成员如何“协商其缄默的群体地位”,1998b,第8页)分离出来。

这些做法是由共文化群体成员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共同决定的。

不同的目的与方式组合形成九种不同的传播倾向,不同的传播倾向又对应了不同的做法:(1)若传播者不自信且分离主流群体,则会“躲避传播”、“维持人际传播的障碍”;(2)若传播者不自信且意在适应,则会“增加可见度”并且“消除定型观念”;(3)若传播者不自信且意在同化,则会“重视共同点”、“发展积极面子”、“进行自我反省”并“避免发生冲突”;(4)若传播者自信且意在分离,则会“转向自我传播”、“发展群体内部的传播网络”、“显示强势”并“抱守定型观念”;(5)若传播者自信且意在适应,则会“转向自我传播”、“发展跨群体的传播网络”、“发挥联络者的作用”并“教育他人”;(6)若传播者自信且意在同化则会对传播活动“充分准备”、“过度补偿”、“操纵定型观念”并在传播过程中“讨价还价”;(7)若传播者怀着冲突之心且意在分离,则会在传播中“攻击他人”、“妨害他人”;(8)若传播者怀着冲突之心但意在适应,则会“正视传播活动”并“从中受益”;(9)若传播者怀冲突之心但意在同化,则与主流群体之间会“游离其外”、“镜像”、“策略性的保持一定距离”并且“自我嘲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