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李振村刘宪华对话主题阅读
李振村:当我拿到这一套《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时,我在思索,你们这样一所小学,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思考,才会有这样大的气魄,设想编这样一套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读本,并且高品质地完成了这样大的一项工程!刘宪华:李老师,其实说我们在编《新语文主题阅读》这样一套读本,到不如说我们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小学生主题阅读的行动研究。
那么这项研究基于这样两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背景。
第二点思考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人文性的强调。
为此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特别是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标准已经设定好了,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理解这一标准并不难,可是能够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这一标准,实在是不简单。
就单讲如何能够让小学生有吸收的、高品质的完成小学生课外阅读145万字的阅读量,平心而论,就很难做到。
关于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就更加的困难了。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国家课程”的概念,而缺乏学校课程概念,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会把教材当成是课程的全部。
所以“用教材教”成了一句空话,而“教教材”成了难以改变的事实。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我们的教材。
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四部曲
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四部曲摘要:本文结合时下热点,对当前小古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小学语文界名师的经验与作法,认为小古文教学应以趣读古文、深品词义、妙笔童话、欢乐演绎等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从整体把握、抓住细节、巧搭平台、深挖文本的文化内涵,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关键词:小学;小古文;教学策略本文所指小古文,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篇目,此类文言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故称为小古文。
一、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说起2020庚子年,武汉爆发冠状病毒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心抗疫。
邻国日本,抛开以往的“恩怨”,无论是物资还是舆论上的援助,都充满了正能量。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字,它们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热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尤其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日本先后派遣十几次遣唐使学习中华先进的文化。
日本有一个名叫长屋的王子,非常羡慕唐朝先进的文化和佛教,于是他就制做了1000件袈裟送给唐朝的僧人,并在袈裟上绣着一首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子绣在袈裟上的这首诗被唐朝高僧鉴真看到了,鉴真非常感动,决定东渡日本,经过六次磨难,鉴真终于到达日本弘扬中华文化。
璀璨的中华文化抵达日本,在日本生根发芽,散枝开花。
并演化出诗、和歌、连歌、俳句等文学体裁。
现如今这些措辞优雅、情感充沛的句子让人感叹日本国民的诗文素养之深厚的同时,也不禁发人深省:本是华夏祖先留下的珍宝,为何被国人所忘却,或者说只在考卷上被重视而不能实用于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下来的文献浩如烟海。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文言文,而想破解这一文化宝藏恰恰需要文言文这一密码。
换言之:文言文文化没有得到传承,我们必将止步于文化宝藏之前。
二、剖析古文教学现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
李振村:“全课程”,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
李振村:“全课程”,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李振村:“全课程”,给孩子一个丰富完整的世界2012 年,“全课程”研发启动;2013 年,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成为首所“全课程”实验校;2014 年,一些勇敢的学校跟随我们开始了“全课程”实验;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在全省推广“全课程”。
现在,越来越多的同行到我们学校参观,了解“全课程”。
现在中国的学校里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琳琅满目,俯拾皆是。
为什么在这么多的课程成果面前,刚刚上路的一个新探索,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它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秘密?基于儿童立场的主题单元框架现在国内的学科教材,编写的主旨基本上都是从学科立场出发,完成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科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从学科出发,再回到学科。
我们想来一个转向:从基于知识立场、学科立场转向基于儿童立场,包括儿童的情感需求、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这三大要素就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最基本的出发点。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几乎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么去;我要跟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要成为怎样独特的我。
所以,“我——世界——我”就成了我们教材的主脉络。
例如关于春天的学习,传统教材里春天主题的设计基本上就是一个单元,四五篇诗文,孩子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这四五篇诗文来认识春天、感受春天。
这种学习,春天被隔离在了教室的外面,学习跟孩子的生活是两张皮,孩子在学习中很难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
而“全课程”教材是如何设计春天课程的呢?孩子们要用整整一个多月来学习《发现春天》这一主题教材。
注意,是“发现”春天,“发现”就需要去探秘、去寻找,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有开启仪式,春天课程怎么开启呢?老师会要求孩子带上纸、笔,带上你的整个生命和情感,让眼睛更明亮,让耳朵更灵敏,让皮肤更敏锐,然后到校园里、公园里、大自然里去寻找春天,看谁找到的春天多。
这个课程一开启,就让春天跟孩子紧密地融为一体。
顺大师目光,寻语文新方向 —育才郭春燕郑州大学学习有感
顺大师目光,寻语文新方向—育才郭春燕郑州大学学习有感这个春日的阳光,似乎很是吝啬,总是那么阴着,那么昏暗。
一连多日的阴云,让人不由得怀疑阳春三月的可循性。
没有阳光,总让人觉得难以精神振奋。
然而3.18日的讲座,一番学习,倒给我注入不少正能量。
两位大家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宛若一道耀眼的金光,让我循着他们指引的方向,寻语文新的天堂。
两位大师分别是李振村和张学伟。
诗人雪野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他戏称李振村校长是教育界的赫赫有名的“村长”,言语之间的戏谑,却不经意间让我们记住了这位“村长”。
李振村校长绝对是我听过的大师讲座中,最为幽默的一位大师。
言谈之间趣味横生,谈起教育,又不由得让你感叹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与热忱。
这是一位真正为教育着想的教育家。
李振村校长的讲座主题是《非正式教育,打开教育新天地》。
讲座扣题,诉说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之外的收获。
他先从名人讲起,再到自身的成长经历,李振村校长传递的概念是:美的东西靠感悟和浸润,不一定靠理解。
语文靠感悟、浸润、潜滋暗长。
的确,这些课外之功,才是真正对语文有用的东西。
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其量是在教学生语文应试的能力。
近几年教改之风吹遍全国各地,但纵观近几年的学生素质、公民能力,却似乎是在下降。
文化的熏陶从来都不能仅靠四十分钟的课堂,不能仅靠老师传授的那点可怜的应试能力。
李振村校长发现了传统语文教材、课堂的弊端,着力研究全课程,将各个学科和语文紧密相联,将各个单元主题与季节、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同的年级相同的主题,呈螺旋上升状态。
比如“春天”课程,一年级的小朋友是“浪漫感受春天”,二年级的小朋友是“和春天互动”,三年级的小朋友是“深入研究春天”。
不同年级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关于春天的课程,但进行的内容确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年年的春光里,孩子们关于春天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课程的系统性一目了然,人文性更不必言说——每个春天,都被珍视,未辜负。
再比如“家”的课程,一年级小朋友通过音乐、绘画、为妈妈做一件事等活动认识家的概念,二年级是研究姓氏、家谱,到了高年级,则研究改变人类历史的大家族。
听《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报告的感想
听《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报告的感想
李振村教授诙谐幽默的报告,打造了教师的“非专业素养”的五大素养,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适合学生的老师才会实现适合学生的教育。
李教授的“故事教养”“大课程教养”“体态教养”。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素养是“故事素养”,通过“故事”背后的形象、细节、趣味、想象,激起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形成打动人心的力量,用好的故事构建好的教育。
我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中,发现一个问题:他们知识水平与年龄、学段相匹配,然而情商指数低。
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重视学生的知识与分数,忽略了他们的心理与情感。
故事的核心是“人”,因“人”而生,也讲给“人”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才能感动。
所以,故事中的“人性”是开启学生情商的“金钥匙”。
道德知识不是靠推理获得,而是靠人的道德体验来获得。
道德体验从哪里来?通过自身的参与,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心灵感应传递和生成。
具体的、形象的、具有丰富情感的道德叙事更多侧重于体悟、理解和感动,正好契合了道德教育的要求。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世界。
然而,故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故事,我们营造、创设一种“进入”、“理解”故事的情感场,让听者在“懂”、“透”的基础上,达到充满情感的“化”,从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
这个过程,实质是指向学生的生命生长,或许就是杜威把指称的“教育无目的”的深刻含义了。
师者的天性——有感于李振村的报告借此怀念母亲
师者的天性——有感于李振村的报告借此怀念母亲【摘要】如果有一位普通的教师,她要担负责任的重压,她可能不能做一个好的读书人,可能一辈子老实教书,从来也无力抓住时间,因为,时间只属于责任。
虽然,她成不了教育家,但她温暖了许多身边人的心,温暖了许多学生的心,用灵魂光照着学生的灵魂。
多年以后,当她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老师在他(她)们心中留下的,是永远的爱与温暖。
【关键词】童心耐心慈心4月20日,我被青岛市教育局表彰为青岛市读书实践工程先进个人。
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市教师之家会议大厅召开的“2012年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总结表彰会暨专家报告会”,到会人员很多,座无虚席,有的,是青岛七区五市的教育读书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来参加颁奖仪式;有的,是慕名而来,为听李振村的精彩报告。
李振村说:“没有激情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执著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智慧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境界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童心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耐心的人不能做教育,没有慈心的人不能做教育……”李老师的精彩报告,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阅读吗?不是,是他强调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童心、耐心和慈悲心。
因为,激情、执著、智慧、境界等,与赤子之“心”无关。
一个教师,他(她)可能没有条件读书,因为,读书,需要的是时间、金钱、机缘等,没有时间,读不到书;没有金钱,买不到书;没有机缘巧合,也得不到好书阅读。
但他必须要有童心、耐心和慈悲心。
如果有一位普通的教师,她要担负责任的重压,她可能不能做一个好的读书人,可能一辈子老实教书,老实养老养小而一天天消磨掉青春的光阴和志向,她可能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就一月月一年年让时光滑走,从来不懂的去为自己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她从来也无力抓住时间,因为,时间从来不属于她自己,时间只属于责任,身边的老老少少、亲人朋友、还有学生,都是她的责任。
这些平常琐事让他一辈子飞不出为别人忙碌的世界里,虽然,她成不了什么教育家,她只能成为一个好人,或者,被人称为“烂好人”。
一位科普作家对教育的颠覆
一位儿童科幻作家对教育的颠覆对话人:杨鹏,著名儿童科幻作家李振村,著名教育记者、教育策划专家,《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编为什么有些老师不会笑?为什么调皮的孩子说出的话更精彩?李振村:作为一位著名的儿童科幻作家,你现在除了创作,还在做着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走进课堂,给孩子们上作文课。
以你教育“局外人”的观察,你感觉学校都有些什么问题?杨鹏:我喜欢走进课堂直接与孩子们交流,而且我也发现孩子们同样非常喜欢我。
为什么?因为我让孩子们在课堂里能够大声地笑,能够自由地表达。
可是我发现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通常都不笑,或者面无表情,或者一脸严肃。
是不是老师平常在课堂上就是这个样子呢?老师不笑,孩子肯定也不敢笑,这样的学习多乏味啊!李振村:你的发现太有意思了!有些老师不笑可能是为了保持教师的尊严,有的可能是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但无论怎么说,一个不大会笑或者说不经常笑的老师,肯定是难以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老师;一个不能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老师,他的教育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孩子不是为了学习而存在的,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本身也应当充满乐趣,也应当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不会笑的老师怎么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呢?建议教育管理部门以后评价学校要确定这样一个直观指标:老师会不会真诚地面对孩子微笑!学校里是不是荡漾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对学校的评价是一个综合工程,当然有很多科学的指标,但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标准化、科学化的评价模式不可能概括她的全部。
总有一些感性的、模糊的、无法精确量化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触摸、去发现。
例如老师是不是会笑,孩子是不是快乐,这些是没有办法去测量的,但却关乎到学校生活的质量,因此,应当把这类内容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作为底线。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底线,不管有多么好的校舍、有多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我们都可以说这不是一所好学校。
杨鹏:我还发现校长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基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教学手记的文本分析
来 越 大 的课 文 讲 读 , 老 师 每 周 会 选 择 一 到 两 篇 薛
课 文 的 教 学 进 行 课 堂 自 录 。 六 年 来 , 共 积 累 了 一
包 容 的 意 义 : 薛 瑞 萍 自称 网 络 造 就 了 她 ; 实 最 “ 其
根 本 的原 因还 是 社 会 的包 容 造 就 了她 。 毫无 疑
识和 教 学信念 , “日有 所 诵 ” “ 能 生 慧 ” 行 动 与 信 念 , 供 普 通 教 师 借 鉴 。 . 、定 等 可
关 键 词 : 学语 文 教 师 ; 语 ; 程 意 识 ; 学 信 念 ; 学 手 记 小 母 课 教 教 中图 分 类 号 : 5 文 献 标 志 码 : G6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 0 10 — 0 6 0 17 — 0 4 2 1 )4 0 2 — 7
识 等 六 个 方 面 。 本 文 关 注 的 课 程 意 识 , 要 针 主
对 小 学 语 文 学 科 而 言 , 用 薛 老 师 更 喜 欢 的 词 汇 是 “ 语 课 程 ” 母 。
梅 、 冬 梅 、 瑞 萍 。 … … 薛 瑞 萍 , 我 看 来 , 是 徐 薛 在 她 难 得 的 一 个 , 又 是 最 平 凡 、 普 通 、 基 本 的 一 但 最 最 个 , 个小学语文教师 , 个读书人 ; 更相信 , 一 一 我 她 是 一 个 传 统 而 又 崭 新 的 ‘ 生 型 教 师 ……。 书
江 系 衩 唷 吨 哥
学 信 念 是 教 师 长 期 以 来 形 成 的 对 课 堂 教 学 等 领
“ 心 奶 奶 真 的老 咯 ! 只 有 老 到 如 此地 步 , 冰 也 才 会 如 此 喋 喋 不 休 , 如 此 真 心 诚 意 地 喜 欢 闹 腾 的 孩
12李振村: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自序)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2012-10-27 22:52:12)这本书的书名,选自于永正老师一篇演讲的标题。
一直有些忐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话从于老师这样大师级人物的口中说出来当然是很恰当的,但用作书名是否合适呢?而且,对于普通的语文老师来讲,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想起了一个人:陈琴。
陈琴原是华南师大附小的语文老师,40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就像一粒沙子、一滴水一样普通。
可是近几年,陈琴忽然成了小语界的明星人物:到百度里搜索她所倡导和实践的“素读”教学法,有多达十几万个网页;全国各地邀请她讲课作报告的络绎不绝;网络上到处是她的文章和演讲视频……这时人们才忽然发现:原来陈琴的语文教学一直都那么精彩!上海师大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曾经与他的硕士生们,精心编制了一份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阅读测试卷,让陈老师所带的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跟初三、高三的学生同做一份试卷,结果证明,陈老师所教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面和记诵量已经超过了现在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陈琴的成功跟她的特殊经历有关。
陈琴幼年父母双亡,是外婆把她抚养成人。
童年的她,体弱多病,极少到学校上课。
所幸外婆出身书香门第,文化素养极高,于是陈老师打下了同龄人少有的功底: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有这样的童子功,让陈老师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别人不解,她只是嘻嘻一笑,并不作答。
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孩子。
她带的班级,一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三四年级时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唐诗宋词,五、六年级读《老子》《孟子》《飞鸟集》《古文观止》《沙与沫》、中外大部头的名著……你看,对陈琴来说,教语文,的确很简单!当然,这简单的背后是她的阅读童子功,是她长达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积累。
创新教育 开源本味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3所谓“语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
语文课,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即要讲“字、词、句、篇”,也要训“听、说、读、写”的能力。
李振村老师在“语文教育的深度反思”的讲学中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课上要教语文,语文课要为学生而教。
1 让语文课流溢语文味1.1 语文课要有“读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末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读书呢?(1)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例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笔者引导学生识字读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来,请齐读。
(课件出示)生:(齐读)《红楼梦》,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用10年时间写成的。
书中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师: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任务形象,比如——生:贾宝玉。
生:林黛玉。
生:王熙凤。
师:看老师写这两个名字,王熙凤也叫——生:凤辣子。
师:这个“辣”字,左边是一个——(生接:辛。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学习之余,贪婪般阅读村长(李振村)的,从字里行间似乎又触摸到这一颗热滚滚的教育之心。
跟村长有过几面之缘,这是一个人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人,村长的睿智、村长惊人的记忆力、村长的才气、村长的可爱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两个字:热爱!他热爱教育,使命感强,追寻真正的教育,推广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
从他的中,我得到更多的力量,不断完善我的教育教学实践。
今天读《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让我深思:面对这一主题,沉思良久,我忽然想到: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变得没有魅力了呢?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亘古不变的乡愁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原本就是如此令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你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千古奔涌的爱国情怀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原本就是这样令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你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野旷天低树,风清月近人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就是这样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你看,就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寻常村居风光中,也流溢着让人感动的语文;就连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的民俗节日中,也饱含着让人温暖的语文;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的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你看,老庄孔子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李白苏轼陶冶我们豪放的性情,曹雪芹让我们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柏拉图、苏格拉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爱因斯坦为我们的心田播撒下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和理性的种子这都是语文啊!她让我们突破时空的阻隔,与今古圣贤对话,和中外精英交流,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原来,不是语文没有了魅力,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阉割了语文,让语文成为一只风干的丝瓜,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弹性,失去了自然的绿色和气息,于是,语文在不知不觉间死掉了,或者说接近死掉了我们曾经用政治说教代替了美丽的语文,万岁斗争是一个时代里语文世界最流行的语词,语文因此变得粗暴凌厉、面目可憎;我们曾经用分析解剖代替了语文,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成了语文的全部,语文因此变得枯燥无味,令人厌倦;我们曾经用五花八门的训练、测试代替了语文,语文因此而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我们曾经用多媒体、用网络、用图画、用音乐来演绎语文,语文因此而失去了文字的纯洁和思想的厚度,变得非驴非马,莫名其妙正是这些非语文,让语文失去了她原本的魅力,让语文的学习味同嚼蜡。
豺烹羊案例分析
豺烹羊案例分析上个学期,有幸得到市课改专家纪金声老师的指导,参加吴秀俊老师主持“经典诵读”专题培训活动,这两次活动我同上《豺烹羊》这一课,在这两堂课上,我努力隐退自己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小组的合作做得扎实、有效,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契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走进我们的课堂,并受教师们青睐。
《豺烹羊》是一篇短小清浅,内容生动,读起来妙趣横生的小古文。
这样一篇小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该怎样教?学生该学点什么?当我在迷惘之时看到李振村老师在《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里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他说,阅读小古文,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觉得小古文好玩有趣,读了还想读,我想若能做到这点,我的课至少成功了一半。
我想通过四人合作小组的学习,凸显学生的地位,碰撞出学生间的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退出教师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一、预习合学,是合作的前奏教学《豺烹羊》时,“读”字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教学豺和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设计四个层次的朗读:一读——读准字音,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二读——读出节奏,要让学生学会断句,读出停顿,读出快慢,读出古文韵律美。
三读——读懂意思,借助注视,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文意。
四读——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内心,读出人物的情感。
四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明确,这样的朗读过程,我想学生应该会所有收获。
因此,揭题后,让学生合作检查字音、节奏等情况,让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助中,此时,教师站在学生的身后,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只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老师给予的任务。
从后面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的合作完全超出教师的想象。
识字畅读文言 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
***************教学JIAOXUE识字畅读文言复述感悟文化——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江苏省涟水县南门小学陈佃红《精卫填海》作为《山海经》中一篇描写人物悲怆经历的神话故事,被编入了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人物类文言文,内容简短,语言凝练,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
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要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知识、人文素养双线要求为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识字寻源、正音解词、熟读成诵,在畅读文言与复述感悟文化中促进知识与素养的双提升。
一、识字寻源,说文解字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要抓住音、形、义,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从而深入学习文言文的内容。
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中有“曰、溺”两个字,“曰”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且意义较为抽象,“溺”字则笔画较多,学生理解和书写这两个字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其中,“曰”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学生懂得“曰”的意思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溺”字古今字形演变较明显。
抓住“曰、溺”两个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认识不同形态的字体。
通过认识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学生可以对这两个字的字形变化有清晰的认知。
认识“曰”字,可以从口、舌之形的组合演变说起,出示“名曰”,引导学生明白其是今天所说的“叫作”的意思;如果“曰”出现在“子曰”中,则是“说”的意思。
借助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溺”即淹没、淹死的意思。
至于“少女”“女娃”等词语的理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在古今观照中记牢字形,初步感悟中国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
二、正音解词,熟读成诵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文化,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同。
教好文言文,教师要从读正确字音和停顿、读懂字义入手,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在正音解词的学习过程中汲取文言文的营养,渐次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一,正音学调。
为孩子播撒诗意的种子
为孩子播撒诗意的种子作者:刘艺万婵来源:《出版广角》2012年第05期图书的制作,实际上是一个个细节的组合过程,有了好的内容之后,把握好了一个个细节,图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加强对儿童阅读的推广在教育界、出版界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至今仍然没有明晰的方法。
2010年,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试水之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该书作者韩兴娥老师在书中讲述的海量阅读理念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韩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读好一本书入手,教给老师和家长们具体的实施方法。
在这条还未完全开辟出的儿童阅读推广之路上,韩老师用自己的尝试以及自己的诚挚和信念,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前方宽阔的道路。
在有了新的阅读理念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泛滥的市场中定位旧体裁目前的儿童阅读图书种类主要分为四大块。
一是理论研究指导类。
这类图书多为研究者使用,主要有《儿童阅读五人谈》《儿童阅读六人谈》《童年书——图画书中的儿童文学》《童年书——文字中的儿童文学》等等。
二是儿童小说。
这类图书创作种类多,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都是儿童读者喜爱的类型,例如:《哈利·波特》形式的魔幻小说,曹文轩的甜美成长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
三是低幼故事绘本类。
这类图书以前主要以引进国外版权为主,但近年来,国内原创少儿图画书出版势头迅猛,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绘本中国”系列图画书《兔儿爷》《泥将军》《灶王爷》,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情怀”系列图画书《我的小马》《纸马》和《长坂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着力打造的“彩乌鸦”系列,新世纪出版社的原创动画书《猪猪侠勇闯未来之城》等等。
这些原创少儿图画书,不仅包含有中国元素、中国童趣、中国智慧、中国风格,还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四是经典阅读丛书系列。
国学读本、“百年百部”“民国老课本”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图书,这类图书中的文章有的取自诸子百家,有的选自中外名篇名著,大多数作品都经过历史沉淀而散发出独特的价值。
关注成长——学校教育忧思录
关注成长——学校教育忧思录
李振村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1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李振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
【相关文献】
1.“关注青少年成长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莲湖区政协委员、中国法学会会员、青年路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姜国强访谈录 [J], 刘娟;文建华
2.大众传媒挟裹下:儿童成长忧思录 [J], 陆姬秋
3.这个角落,期待您的关注——西部偏远山区小学语文教育忧思录 [J], 穆慧翔
4.关注教育信息化关注教育企业的成长——教育软件企业生存启示录 [J], 阮滢;
赵刘成;李谨
5.阅读教学忧思录——金龙老师《阅读教学忧思录》补正 [J], 曾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振村: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李振村: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李振村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15(0)22
【摘要】到朋友家玩。
朋友请来的一位名师正在给他儿子补课。
那位名师特别善于鼓励,不时声音高亢地夸奖:真棒!太聪明了!……孩子不吭声,埋头做题。
名师授课毕,告辞离开。
我忍不住对朋友慨叹:到底是名师,一直在鼓励孩子,真好!谁知,孩子忽然抬起头来,满脸不屑地说:有什么好的,才不稀罕他的表扬呢!我大惊,没想到孩子是这个反应。
怪不得刚才小家伙面无表情呢。
【总页数】1页(P18-18)
【关键词】朋友家;还给我;日本科学家;给你;语文成绩;不及格;公学;伊顿
【作者】李振村
【作者单位】《当代教育家》杂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J], 李镇西;
2.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时效性 [J],
3.本期话题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J], 李镇西;
4.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J],
5.对孩子,究竟应该“顺其自然”,还是“严厉管教”? 其实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J], 李镇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熏”出语文素养
摘要:在当前浮躁文化影响下,语文教育也越来越急功近利,语文犹似高铁,已然踏上了高速奔驰的旅程。
语文的学习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文火慢熏”,让孩子多诵读,多阅读,让孩子从书中汲取营养,天长日久,总有一些会积淀为孩子们一生的文化修养,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浮躁熏锅底诵读与书为友氛围曾看到11年9月份的《小学语文教师》上有李振村的一篇文章――《语文莫学高铁》,李振村以7.23温州高铁为例引发诸多反思。
他说在当前浮躁文化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一入学就齐刷刷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该举手时举手,该说话时说话,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能读书万卷,一夜之间下笔有神。
语文犹似高铁,已然踏上了高速奔驰的旅程。
生命的成长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高铁一味追求速度,结果落了个追尾大悲剧,我们的语文学习呢?我想,我们得顺着孩子的天性慢一点,再慢一点。
当然,慢,绝不是不求效率,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
慢的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生先生曾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崭新的锅,用火熏上年儿半载以后,锅底的黑色就擦不掉了。
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学生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熏锅底“――多么形象的比喻,可是,我们拿什么熏,又该怎么去熏呢?一、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的形成是最需要工夫的,在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往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其实“语文语文”就得先“语”后“文”,我们首先要让孩子“语”,要“语”就从诵读开始。
通过诵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检验一个孩子学的怎么样,往往看作业,看考试,作为教师是如此,更何况家长呢?我们布置的读的作业,家长往往不够重视,有些孩子天资还好,读了一两遍就能读正确,读顺畅,甚至会背了,就不愿意多读,家长也就由着孩子了,我总为这样的孩子可惜,这类孩子凭着天资考试也能考好,但他的锅底黑是急火熏的,没有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字要一个一个地写,书要一页一页地读,作文要一句话一句话地练习,语感要慢慢积累和酝酿,语文学习诵读很重要。
教育走向三思
教育走向三思
李振村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3(000)10Z
【摘要】<正>师训之惑中国是一个喜欢一哄而上搞"工程"的国度,一旦政府重视某项工作,一个个相应的"工程"就会应运而生,遍地开花。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随着老百姓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教师培训工程:几乎每天,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都奔走着风尘仆仆的教育取经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李振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教育走向三思 [J], 李振村
2.教育走向三思 [J], 李振村
3.下笔前三思,收笔后三思——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段的书写质量 [J], 吴祺
4.深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思"课堂
——以《登泰山记》为例展开"三思"课堂的实践 [J], 李井泉
5.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J], 佚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评:急性子的笑话,为整堂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 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一急一缓, 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 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 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 法啊。
李振村: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文言阅读的缺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民族 基因、民族精神蕴含在哪里?不是蕴含在当下那些空洞的政治口号里,也不是蕴含在各级政府的文 件里,更不是蕴含在党报党刊的宣传里,而是蕴含在流传千古的文言佳作、诗词歌赋中,孩子们在 接触、诵读、默记这些诗文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 陶。现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缺失,意味着在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民族文 化和精神出现了空白或者说断裂。我们公认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比大陆好,我以为,这跟台 湾的中小学阶段大量阅读文言文有很大关系。 从语文教育来说,文言教学的缺失,尤其是小学阶段文言教学的缺失,让学生母语素养的发展失去 了根基。 现代的白话文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在文言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今天我们白话文中 精妙的表达、很多的典故、成语,都源自文言文,如果把文言文的因素全部剔除,我们几乎没有办 法讲话,更讲不出精彩的话。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 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 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 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 确实如此。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 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功底。而现在大陆人的表达之所以普遍存在空洞、空泛、 没有文采、没有韵味的毛病,我以为,跟自小缺少文言底子大有关系。
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记者:这样看来,小学文言教学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那么在具体的实施 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李振村: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了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古汉语知 识的教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 在实施过程中,降低目标要求,字词、理解、背诵等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愿 意读就好。读多了,语感自然就有了。 目标简单了,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各种 不同的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读熟。至于意义的理解尽量少讲,甚至完全不讲。粗知大意, 读下来再说。这也要求教师多在读上下功夫,切忌串讲字词和讲解语法。
【课例】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朱文君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 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
再者,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声律的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 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 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 的原因。 第三,教材编写者的担忧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当年在中学里受到的文言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 来,中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是,他们恰恰没有 意识到,这正是因为六年的小学不读文言导致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母语学习讲究语感,所谓语感,其实是对语言习惯的熟稔。某词某句在某处表达什么 意义,是由表达习惯决定的。所以,语文大家张中行先生曾经说:“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 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里几乎没接触过文言,到了初中,文言文骤然出现,到了 高中文言文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孩子从对文言一无所知,到一下子接触大量的文言,接触大量文 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快面临考试。不得已,教和学只得力求速成,“以知为本”代替了“以熟为 本”——先记住虚实词和句式的用法,再阅读。本末倒置,违背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学生学起来吃力, 甚至感到恐惧,当然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好的印象。
小学文言,读什么,怎么读 记者:您刚才提到,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就可以读文言。我想知道,什么样的 文言适合小学生读?教小学生读文言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李振村:“小古文”一说,就是我们针对小学生提出的。这个“小”字,首先表现为篇幅的“小”,比如一 些小故事,一些名篇中的小片段。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小”,浅近、易懂,有小孩子的趣味,比如古 代寓言、典故、传说,甚至笑话。这其中,有不少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耳熟能详,也为进入古代原文 阅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再次是语言的“小”,上古时期的诸子言论,近代的一些半文言作品,民国 时期的国文教材等,大多语言质朴、句式简洁,生僻字少,适合小学生阅读。 在小古文教学方面,我们更力求体现“小”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重诵读,轻讲解。重积累,轻 应用。教学中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诵读情趣的培养;重视和现代生活相联结的学习活动设计。 2006年起,“小古文课程”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课题的一项子课题,开 始启动和研究。六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 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编写教材,开发课程;第二,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 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的朱文君老师,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小学 语文教师,她受课题组委托,从2006年起,定期到小学里去教小古文课。六年下来,执教了数百篇 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她的课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极富童趣,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她的课,最大的意义在于,破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言文 难读”的“障眼法”,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也用鲜活的事实证明了儿童在文言学习中表现出 来的惊人的学习能力。
你猜你猜你再猜 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 (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 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 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 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 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 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 生:后面。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接触文言之后,常常会有仿写文言的愿望。在这里,写,仅仅是 读的“变式”,是读的“游戏”。通过写,让他们充分体验阅读的成功,感受文言的特点。因此,要避免 为了写而写,更不能拔苗助长,要求学生写文言作文。 一句话,小古文教学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我相信,小古文课的开启,将成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寻找源头、回归精神家园的开始,沿着这样 一条润泽的母语教育之路,我们肯定能把孩子带到生机盎然的语言之林,那里水草丰茂,那里鸟语 花香,那里空气清新!在那里,孩子们将真正过上一种神清气爽、诗意盎然、幸福快乐的语言生活!
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 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 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 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有的人很内向,总是 少言寡语的。你看我像哪一种? 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这就能初步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仅是个 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 生:相信。我也是。(笑) 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 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那天,我看 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 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 商场。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 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 这个价格。气死我了。我掉头就回来了。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